-
1 # 大衛思想
-
2 # 鐵桿軍迷
波蘭戰爭的性幕剛剛落下,希特勒便下令準備進攻法國。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於1039年10月制定代號為“黃色”的進攻西歐的軍事計劃,規定德軍主力要穿越荷蘭和比利時向法國推進。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斯坦因認為,這一計劃是一戰史利芬計劃的翻版,英法必然已有準備,按此計劃發動進攻,必定會喪失行動的突然性。他建議將“黃色”方案預定的主攻方向改為助攻,吸引盟軍主力,將重兵移至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中間突破,直抵海峽,截斷盟軍退路。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阿登山區不適宜坦克作戰,從而拒絕了這一建議。但一偶然事件的發生改變了德軍的作戰計劃。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軍飛機因氣候惡劣,被迫降落在比利時。駕駛飛機的德軍軍官隨身攜帶著附有地圖的進攻西線的計劃。這位軍官一著陸便要燒燬檔案,當場被比利時士兵阻止。希特勒認為,“黃色方案”肯定被洩露給了法華人,斷然決定採用“曼斯坦因方案”。
1940年5月10日,德軍以“閃擊戰”進攻法國,法軍70%的戰鬥機在地面被毀。德軍避開馬其諾防線,繞道法軍防禦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集中全部兵力和火力,實行突破,使法軍受到毀滅性重創。
德國突擊隊 法國戰爭是希特勒的“閃電戰”在西歐的頂點,法國的速敗,結束了歐洲大陸對納粹的反抗,成為希特勒最輝煌的戰利品。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把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是有意義的,因為兩次戰爭都重複著基本戰術:先是德國擊敗西方列強,保衛其工業核心地帶,然後再征服東歐及俄國。
至於軍事技巧方面,1916年的吸取教訓,1918年的改進提高,並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繼續完善,使得德國在1939-1941年間能快速制勝。這些勝利的核心是突擊隊,作為一個新的軍事概念,它誕生於西線的戰壕裡(見康佈雷戰役)。
“閃電戰” 納粹德國在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後開始對中歐和東歐進行殖民統治。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法、英被迫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軍隊猛烈抵抗,但德軍具有巨大優勢,實力如日中天。同時,蘇聯軍隊尊重與納粹德國達成的條約,也在當月中旬侵佔波蘭東部。面對兩國強兵,僅有勇氣的波蘭別無選擇,只能戰敗。這次勝利使得德軍信心陡增。
德國在二戰頭一年運用的策略和戰術,是建立在吸取一戰後期階段教訓的基礎上。聯合兵種進攻是制勝關鍵,以機動和持續衝擊為重點。戰鬥機和轟炸機迅速掌握制空權,對敵人狂轟濫炸。裝甲摩托部隊緊隨其後,在敵軍防線上衝出突破口。步兵戰術指的是那些突擊隊員,由訓練有素、裝備齊全計程車兵組成獨立小組,在快速進攻中襲擊目標,互相支援直到最後會合,然後集中兵力向薄弱點進攻。1918年以後的20年間,飛機和裝甲車的技術改良大大提高了這些戰術的破壞力。
德國軍事運輸絕大多數依賴馬車。每個團有683匹馬,卻只有73輛摩托車。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德軍一共用了近300萬匹馬。
避開馬其諾防線 為了阻止英國的海上封鎖,德國攻佔丹麥和挪威後,掉頭迎戰西部的首要敵人。戰爭持續了9個月。法國為何不趁此時襲擊德國的工業心臟地帶萊茵蘭呢?簡單的回答就是:一戰的陰影仍然沉重地壓在盟軍頭上,英華人和法華人都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在德國竭盡全力地擴張領土的同時,這兩個國家則籠罩在一戰所帶來的巨大陰影中無法自拔。因此在戰後,它們沒有努力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平,軍人數量的增加程度也不如希特勒領導的德國。
如果再有戰爭,盟軍希望會是西線戰事的重演,所以選擇以靜態防守為主。因此,法國投入巨資建設馬其諾防線。法、英決定打一場防衛戰,拖延時間,儘可能迅速地重整和擴充軍隊。他們甚至忍住對德國進行空襲的念頭,希望不使戰爭升級。同時,盟軍也希望比利時與荷蘭加入它們的聯合防衛,但這兩個小國都不願激怒希特勒。但戰爭仍不可避免。1940年5月,二戰全面爆發。
5月10日,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和比利時。與此同時,溫斯頓·丘吉爾繼張伯倫之後出任英國首相。德軍穿越比利時境內,使法華人確信這是一戰策略的重複,於是在防線後耐心等待--而這恰好是希特勒試圖讓他們相信的。
退守英國 法軍正在向比利時邊境進發,且在幾乎毫無防備之下被隆施泰特將軍的裝甲軍團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持續的Ju87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襲擊援助下,德軍渡過默茲河,粉碎法軍側翼部隊。德軍隨即突破至海峽港口,把盟軍分隔。前來援救比利時的英國遠征部隊被推回至英吉利海峽。希特勒命令他的地面部隊停止在敦刻爾克俘虜英國士兵,改由空軍在沙灘上消滅他們,但這一計劃最終宣告失敗,超過30萬名英國、法國、比利時士兵撤退回英國。與同盟聯絡被切斷的其他比利時軍隊別無選擇,最終唯有投降。
佔領佛蘭德和將英軍逐出歐洲大陸之後,德軍重新編組,進攻南部。空軍炸斷鐵路線,減慢了法軍的行動速度。而法國空軍裝備嚴重不足,無法與德國空軍較量。法國的戰略存在致命缺陷:原本在馬其諾防線沿途設定了地面防禦,可德軍卻從北面進行襲擊,完全繞過法國的宏偉軍事要塞。
在野外的法國士兵無法與裝備更好、信念更堅定的德國士兵匹敵,因而士氣一落千丈。6月9日,德國裝甲師抵達巴黎北部的塞納河,部分法國軍隊自衛反擊,但結果收穫甚微,最終也阻止不了德軍的繼續前進。6月10日,義大利與德國聯合向法國宣戰,這給法國政治家進一步施加了壓力。德軍裝甲師繼續向大西洋沿岸和法國中部隆隆開進。6月13日,巴黎失守,法國政府轉移至南部。
不戰而降 6月17日,法國總理雷諾拒絕與英國聯合抵抗德國,他因此辭去職務。他的位置由一戰老兵貝當將軍接替,貝當向德國提出停戰要求。6月21日,法國將軍亨澤爾正式在投降條約上簽字,他與希特勒在貢比涅森林的一輛鐵路客車上會面(1918年也是在此地簽署最早的停戰協議)。對德國來說,這輛客車意味著復仇的喜悅,希特勒後來讓人毀掉這輛車,以阻止任何象徵性行為發生。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法國被踢出戰爭。這是一次象徵恥辱的戰敗,甚至比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還要恥辱(見色當會戰),它使世界其他國家相信德國戰爭機器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且德國也在瘋狂的掠奪自法國的勞動力,將法國的一些勞動力搬到自己的工廠進行生產軍用裝備等等,而且也還是把法國的150萬俘虜,仍然在拘留著。並且德國也同意了法國能夠繼續擁有自己的殖民地和自己的艦隊,但是艦隊這個東西在英國看來的話也是一種威脅,英國皇家海軍對法國的艦隊提出了要求,如果法國的軍隊願意把船停靠在印度西岸的法國港口的話也比較好,因為那裡是非戰爭區或者把艦隊交給美國託管或者是把船隻弄沉,如果不像上述的話那麼做的話,法國軍隊將面臨皇家海軍的攻擊。最後法國艦隊還是拒絕了,所以皇家海軍隊對法國的艦隊進行了炮擊,造成了英法關係的破裂。
-
3 # 下雨啦16
德國對法國的閃電戰,僅在數週內就摧毀了法國軍隊。德國此戰的成功與法國的失敗於今也有借鑑意義。
一是戰略戰術的成功使用。德國戰前成功欺騙了法國。1940年5月10日,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B集團軍佯攻比利時,誘開法軍主力和英國遠征軍進入比利時與德B集團軍交戰,5月14日德軍主力A集團軍突襲阿登直插大海邊,與A集團軍圍殲英法聯軍於敦刻爾克(當然英軍主力和部分法軍撒至英國)。然後德軍A、B集團軍突破魏剛防線攻佔不設防的巴黎,從背後與德C集團軍前後夾擊攻破馬其諾防線。直接促成法國的投降。
二是裝甲部隊速度迅速。德軍用閃擊戰,在戰爭初期能連續取勝,是德國進行了秘密動員和不宣而戰,以及對突擊迅速的裝甲集團的率先使用。德國坦克軍團每天突擊速度在50公里以上,他的快速行動對於突破分割對手、快速插向縱深,將對手分割、包圍,摧毀對方抵抗的行動等,都極具戰略戰術意義。
三是利用法軍的懵逼。一戰後,法國軍事戰略及指導始終延續一戰風格,對於技術裝備進步對軍隊帶來的影響沒有足夠重視。法國巴黎專注於防守,妄想透過馬其諾防線的廣泛的防禦碉堡和嚴密的防禦工事來抵消敵軍進攻的優勢。盲目樂觀也造成麻痺大意。法國司令部的官員們直到坦克軍團衝到巴黎之前一直相信:他們的防禦能夠成功抵禦德華人的任何方式攻擊。法軍的麻痺也提現在對德國戰略判斷失誤上。在進攻法國之前,德國軍團已經到處小試牛刀,周邊國家幾乎都遭到閃擊軍事侵略。但法國軍事總部沒有認識到侵略的威脅。
德軍透過大規模的坦克叢集的閃擊戰,在歐洲戰場取得很大成功,催發了人們研究使用坦克的熱情,對現代作戰產生很大影響。
-
4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二戰時德國攻擊法國,從戰術上來說是成功的,從1940年5月10日正式進攻,到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很快就拿下法國,可謂“閃電攻擊”;但是,實際上德國為這次攻擊做了許多年的準備,包括對周邊的捷克、波蘭、比利時的攻擊,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如果把攻擊法國比喻成做一道講究火候的炒菜,別看從菜下鍋到炒熟裝盤時間很短,但準備菜的過程是很長的,要洗、擇、切、焯水等。德國攻擊周邊國家是為攻擊法國做準備,其實攻擊法國何嘗不是為攻擊英國做準備呢?德國攻擊法國的全過程是這樣的。
一、希特勒認為第二次歐洲大戰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必要的,這是捍衛德國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為此,他要做到:絕不能讓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被別人察覺希特勒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終極目標,侵略者可以藉此機會“淨化”原屬於“不夠格和無價值之人”的土地。1928年,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每個健康、未遭破壞的國家都會認為獲取新領地並沒有什麼用,但這種事卻自然而然地發生著……禁止世界上存在此類爭奪的人也許能夠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但與此同時也泯滅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進化力量。”
1933年,希特勒成為元首,掌握德國軍政大權,這些想法成了他的施政方針。在希特勒的認識裡,他堅信,德國註定要與斯拉夫國家進行一場生死較量,以此證明雅利安人的優越性。如果德華人被證明是當之無愧的贏家,獎賞不僅有一望無垠的肥沃耕地和幾乎無限供應的奴隸,還有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豐富自然資源。這些地區有大量的油田,這對維持一個現代國家的經濟及其戰爭機器至關重要。
但是剛剛上臺的希特勒是沒有能力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軍力不夠,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這時的德國軍隊還不到十萬人,自保都是問題,遑論攻擊別人。就連弱小的鄰國波蘭都說:如果有必要,幾天就可以打下德國。他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當時波蘭的軍隊是德國的兩倍,而且波蘭還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軍隊現代化方案,淘汰已經不適合現代戰爭的眾多的騎兵,增加裝甲兵的數量。當然,要做到這些是要花許多錢的,這是波蘭的難處。法國和英國更不用說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比德國強大得不是一點二點,希特勒是不敢貿然廢除《凡爾賽和約》的。怎麼辦?希特勒採取的是方法是:小步快走切香腸,遠交近攻強力量。
首先,希特勒要找藉口退出國際聯盟,為毀約做準備;還要讓波蘭人放鬆警惕,不搞軍事現代化。為此,希特勒於1933年10月向法國和英國提出削減軍備的要求:因為你們是如此的強大,而德國的軍事力量是如此的渺小。英國和法國當然沒當回事,德國也就順理成章地從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撤回德國代表團並退出國際聯盟。接著,希特勒於1934年1月邀請波蘭談判,大談兩國聯絡和歷史淵源,兩國要和平相處。為了表達誠意,兩國簽訂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波蘭當然高興了,他們的軍事現代化的錢還沒有籌集夠呢,現在可以省省了。
其次,積極發展軍備,建立空軍、海軍。煤炭資源豐富的薩爾區在《凡爾賽和約》的規定中是劃歸德國的,所以能源方面德國不用發愁。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成立德國空軍,命令格林元帥為空軍司令,同時在全國實行徵兵制,其實這兩項措施已經是《凡爾賽和約》不允許的了;看到英法沒吱聲,希特勒又“謙虛”地向英國提出自己要建設海軍的想法,並保證:德國海軍絕不會超過大英帝國艦隊的1/3,居然,英國同意了。
再次,希特勒大肆迫害猶太人,宣揚種族主義。
希特勒迫害猶太人,是德國曆史上最不堪的一頁,當時,歐洲那些國家就沒有過錯嗎?其實他們心裡恐怕也為這腌臢的種族主義找藉口。畢竟希特勒所謂的“優等種族”是他們一家的,所以希特勒在大搞種族迫害時,英法兩國也沒有出聲。在納粹的法律《紐倫堡法案》中,猶太人沒有國民權利,不準與別的族群通婚、不得在行政部門工作、不得接受教育、不得上大學、不得接受藥物治療、不得進入新聞界等等、等等,一句話,沒有人的權利。
最後,希特勒啟動“四年計劃”,加強工業生產,為戰爭做準備
1936年,希特勒啟動“四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他們要保證到1940年,德國要具有在歐洲發動一場全面戰爭的一切條件。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加強戰略物資的自給,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他們增加儲備量的同時,也加緊了合成燃料和橡膠的生產;空軍的訓練是計劃中的一部分,格林抓得很有成效。軍隊裡的將軍們也不甘落後,他們在一戰中衝鋒陷陣,當時就是高階軍官,希特勒當時還只是個上士,現在這個上士領導的有模有樣,將軍們很服氣,希望一雪前恥。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快速移動的機械化戰爭形式,並稱為“閃電戰”;“閃電戰”所需要的坦克也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開了下來。
二、戰爭的前奏序曲:收復萊茵地區,控制奧地利1918年底,一戰結束,法華人牛哄哄地逼迫德國簽訂了非常過分的《凡爾賽和約》,但美國不是太高興,英國暗地裡也很有意見,都覺得對德國太苛刻了。這不是他們對德國有多麼好,而是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做大。1925年,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就心懷鬼胎地在瑞士小城洛迦諾召開會議,要求就邊境問題來個大討論,參加會議的主要是英、法、德等七國。
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別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法波、法捷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公約保證德國與西部鄰國的邊界現狀,對改善法、德關係,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未給予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以保證,即不約束德國向東擴張。
說白了,這個條約就是暗中鼓勵德國來抗衡法國,英國可以身在英倫三島,遙控歐洲大陸、主導歐洲事物。多麼好的想法啊,德國表示沒意見;法國有意見,但沒脾氣。
根據1925年的《洛迦諾公約》規定,萊茵區是非軍事區,是大約24475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與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接壤。1936年3月7日上午,一支由22000人組成的德國軍隊進入這片非軍事區。由於怕過早引起戰爭,希特勒囑咐:如果遇到法國軍隊,你們就回來,不準發生衝突。然而,這隻小部隊一路上連一個法國士兵的影子都沒有見到,萊茵區收復了,希特勒在德華人心目中封神成聖。
接著希特勒輕鬆地就控制了奧地利,奧地利與德國結盟。1938年3月12日上午,德國第八集團軍跨過邊境,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希特勒的老家。當晚,希特勒就出現在奧地利的林茨,那裡是他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奧地利所以猶太人的財產都被沒收,不准他們在做生意,全部都到大街上清洗地面。
三、在捷克牛刀小試,英國的綏靖破產經過多年的準備,條件似乎成熟,希特勒開始了他的二戰魔幻操作。第一個問題是蘇臺德地區的自治事件。許多書都把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開始,其實我倒是覺得蘇臺德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歷史上蘇臺德地區屬於奧匈帝國的領土,生活得講德語的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臺德地區歸屬捷克斯洛伐克,當地350萬講德語的居民一下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1938年4月24日,蘇臺德地區的德華人要求實行自治,領頭的是蘇臺德德國黨。其實這都是希特勒在背後策劃的,他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肯定會拒絕,於是希特勒以支援蘇臺德的德華人自治為名,開始備戰,並向外宣佈:9月30日是德國攻擊時間。
英華人這是慌得一比,他們自作自受地弄了個《洛迦諾公約》,德華人這麼做好像也是有道理的。1938年9月15日,時任英國首相的內維爾·張伯倫趕忙跑到德國斡旋,費了許多的口舌,希特勒終於開口了:如果捷克人交出蘇臺德地區,德國就解除戰備狀態,不打了。希特勒還說:如果這樣,我們德國會尊重捷克的主權。英國和法國看到德國只有這麼個要求,覺得滿足一下德國就能換來和平,還是划算的。於是內維爾·張伯倫聯合法國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壓,強迫他們交出蘇臺德地區。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武裝部隊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投降了。1938年10月1日,德國軍隊開進蘇臺德地區。張伯倫說:我捍衛了“光榮的和平”和“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但保守黨議員溫斯頓·丘吉爾卻無情地批評他說:“這只是德華人“清算的開始”。果然,1939年3月14日凌晨,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接見捷克斯洛伐克新總統伊米爾·哈卡:“你們國家的叛亂太嚴重,德國有責任去平息,你們應該邀請德國陸軍前去平息叛亂,如果德國陸軍不能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只能派空軍轟炸叛亂分子。”捷克斯洛伐克新總統伊米爾·哈卡當場就心臟病發作。第二天,德國的坦克就出現在布拉格的大街上。
四、“波蘭,我們來了!你就滅了吧”接下來就是波蘭。藉口現成的:波蘭必須歸還德國的波羅的海港口但澤。但澤問題比較複雜,今天不多說這個問題。波蘭當時的政府還是五月政變上臺的畢蘇斯基政府,畢蘇斯基1934年與希特勒簽訂《德波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就死了。但澤對於波蘭人來說是不會還的,他們在捷克受侵略是還趁火打劫,沒想到這麼快就輪到自己,嚇得趕忙向英法求救。希特勒卻對英法不屑一顧,對於英國他就一句話:最後不要摻和,否則吃不了兜著走。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從三面包圍了波蘭,希特勒下達的最高指示是:務必在9月1日之前進入波蘭。
對於為什麼要這樣攻擊波蘭,後來解密的檔案顯示,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一個高級別會儀上說:“英國不可以指望,與他們沒有和平解決問題的可能,和英國的戰爭是早晚的事。只有我們成功佔領荷蘭和比利時,打敗法國,我們才有打贏英國的基礎條件……哪裡有不流鮮血就取得成功的。······不要放大戰爭的影響,它會結束的,打波蘭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會發生世界大戰,因為英國太頹廢、法國太墮落、美國太不感興趣。他們都不會為了波蘭而大動干戈。”這是希特勒的判斷,他在入侵波蘭之前,還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包含一項秘密協定: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蘇聯將會得到波蘭的一半和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1939年9月1日黎明時分,德國軍隊跨過了長達2000公里的德波邊境。緊接著,英國和法國下令全國總動員,9月3日上午11時整,英國對德宣戰;下午5時整,法國對德宣戰。二戰爆發了。9月1日,55個德國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進入波蘭,還沒有現代化的波蘭軍隊面對德國的鋼鐵洪流毫無還手之力,波蘭人雖然很勇敢,但那些本來早該淘汰的波蘭騎兵在機槍和坦克面前就是一堆肉。9月8日,德國裝甲部隊逼近波蘭首都華沙;9月17日,蘇聯軍隊從東面進入波蘭。9月18日,波蘭政府和統帥部穿越羅馬尼亞邊境,流亡到英國,抵抗結束。作為獨立國家的波蘭不復存在了,波蘭滅國。
滅了波蘭後,希特勒想停下來歇一歇、看一看,他以瓜分波蘭為條件向英法提出一項和平協議,被英法拒絕了。英國軍隊還準備登陸挪威港口納爾維克,切斷德國物資通道,而希特勒擔心的是英國海軍會從挪威出發封鎖德國港口,並進而透過波羅的海威脅德國本土。一不做二不休,1940年4月9日,希特勒第一次出動傘兵佔領挪威;同一天,德國國防軍迅速出擊,佔領丹麥;一看情況不妙,瑞典馬上宣佈:我保持中立。
五、可以把這一天作為正式攻擊法國的開始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辭職,丘吉爾接任。也就是這一天,德軍的俯衝轟炸機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各個重要設施和軍事目標進行猛烈的轟炸。從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國的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從5月10日開始,到6月22日,德法簽訂停戰協定,短短44天的法國戰役,德國是怎麼打的呢?
看地圖就知道,德法之間有道馬奇諾防線,法華人以為這是德國攻不破的,重要的是比利時不能被德國佔領,不然德國從比利時一路向南可以很快佔領法國,所以盟軍的作戰計劃都是圍繞著比利時方向制定的。德國也有後顧之憂,雖然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知道這是因為蘇聯還沒有準備好,如果準備好了,德國就要面臨兩線作戰,所以他要趕快打下法國,不能拖下去。德國為此做的計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叫“黃色作戰方案”(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第二部分叫“紅色作戰方案”(進攻法國本土)。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制定的黃色方案就是一個西線作戰計劃,它是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透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裡芬計劃相似。但是希特勒對這個計劃比不欣賞,他總是覺得這不是個好計劃,開戰以後的傷亡也會很大。德國A集團軍群參謀長埃裡希·馮·曼施坦也不完全贊同此計劃,曼施坦因認為德軍進攻的主要方向應該在左翼,而不是右翼,他的作戰構想就是出奇制勝: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和主要突擊力量透過巧妙的穿插,越過地勢險峻、被普遍認為裝甲部隊無法行軍的阿登山區,繞過重兵防守的“馬奇諾防線”,直插盟軍防守薄弱地帶,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絡,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
希特勒非常看好曼施坦因的構想,他命令陸軍以此為藍圖趕快做個計劃。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都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構想,認為太冒險,一著不慎就會全軍覆沒,但迫於元首的壓力,他們只好根據曼施泰因的設想重新制定作戰計劃,這個計劃代號叫揮鐮行動。計劃內容是:B集團軍群攻打荷蘭比利時,牽制北部盟軍;C集團軍群攻擊馬奇諾防線南部,使南部盟軍不能支援別地;擔任主要進攻的兵力是A集團軍群,他們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突襲,長驅直入攻擊法國。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英倫三島還有1000多架飛機可以支援戰鬥,雖然兵力與德軍相當,但由於英法一直沒有想到要打仗,所以備戰不力,戰鬥力要大打折扣。盟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作戰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的突擊,把比利時作為主戰場。根據這個計劃,盟軍把主力部署在法國和比利時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盟軍的設想是: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盟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如果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的部隊可以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至於中段,因為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盟軍壓根就不認為德國會從這裡進攻,事實上這裡也是人跡罕至地地方,機械化部隊更是沒有路可走,所以盟軍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六、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路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德國軍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法國戰役的序幕。德國的A、B、C三個集團軍群幾乎是同時發起攻擊的,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軍隊主力的德軍是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率領的B集團軍群,他們先以空降部隊控制了荷蘭和比利時境內的重要橋樑及要塞設施,接著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邊境發起了猛攻,吸引了大批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越過法國、比利時邊境趕去增援;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元帥率領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對馬奇諾防線南段進行了如假包換的佯攻,由於攻擊的很認真,法國軍隊都要相信這就是進攻方向。
擔任中路主攻的是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元帥率領的A集團軍群,他們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快速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哪裡見過這個陣仗,立刻就不戰而降。集團軍群的裝甲兵團由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指揮,下轄古德里安指揮的第19裝甲軍、赫爾曼·霍特指揮的第15裝甲軍和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指揮的第41裝甲軍。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國境內,5月12日下午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法國著名要塞城市——色當;5月13日古德里安率領的裝甲部隊全部渡過了馬斯河,一騎絕塵地向法國縱深豬突猛進。
5月14日,圍繞著馬斯河盟軍和德軍進行了制空權的爭奪,空戰非常激烈,盟軍戰機在德軍地面強大炮火和空軍飛機的雙重打擊下損失慘重,德國牢牢掌握了制空權,德軍的後續不到源源不斷地度過馬斯河進入法國。德軍裝甲叢集以空前的速度長驅直入,法國全國上下陷入於驚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保羅·雷諾沮喪地給上任才五天的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的推進速度真的太快了,他們甚至對路邊上逃跑的法軍都不願意去俘虜,一路上他們用擴音器高喊:“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直指敦刻爾克地區;5月20日,古德里安抵達英吉利海峽;連德軍統帥部也沒有料想到自己的部隊推進的這麼快,一時不知道怎麼指揮部隊下一步的方向。
倫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已經構成了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博克的B集團軍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多萬英法盟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被全部壓縮在狹小的敦刻爾克地區。5月24日下午,就在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離敦刻爾克還有10英里時,上級命令:停止攻擊。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非常不解,立即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答覆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
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呢?一種說法認為,是希特勒因為希特勒對英華人情有獨鍾,故意放英華人一馬,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不過盟軍沒有浪費這寶貴的時間,他們了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到6月4日,一共從敦刻爾克撤出32.4萬人,這些撤退動作都是在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的眼皮底下進行的,他們靠在坦克上眼睜睜地看著盟軍上船逃走。
後面的作戰就是那個“紅色作戰方案”了,沒什麼好說的,德華人繼續一瀉千里,法華人還是潰不成軍,其實他們也沒有多少軍隊了,大部分都從敦刻爾克跑英國去了。1940年6月14日,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不設防的巴黎。18日,法國政府宣佈停止抵抗。22日,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國戰役結束。這場戰役歷時44天,德軍傷亡15.6萬,法軍被殲滅29萬、被俘虜190萬。
回覆列表
德國借道比利時不成,於是決定動武,B集團軍進入比利時,與英、法、比聯軍開戰,同時,A集團軍猛襲埃本.埃馬爾要塞,如要塞攻堅失敗,德國只能進攻法國給他們準備的馬其諾防線了,所幸,德國奪塞控橋一氣呵成,大軍前出至被認為“裝甲集團不可能逾越”的阿登山口,迫使英、法35萬軍隊撤退到英國,此前古德里安攻克色當,法國無力再戰,宣佈巴黎不設防,即戰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