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海潮99805
-
2 # 樸素愛屋
小暑時節炎熱,人體消耗大,所謂“無病三分虛”,會有精神疲憊、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暑伏徵象,所以此時強調解熱防暑,補充體力。
1.小暑宜食
人們出汗後容易丟失津液,此時應多食酸味水果,如西紅柿、檸檬、烏梅、葡萄等,可斂汗止瀉祛溼,且能健胃消食、促進食慾。對於喜食生冷的人來講,若在菜餚中加些醋,可有效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
小暑時節宜食苦味,含有苦味的食物多以蔬菜和野菜為首,如生菜、芹菜、茴香、苦瓜等。而在乾鮮果中,有杏仁、桃仁、茶葉、薄荷葉等。此時節多食苦味的飲食,不但能消除人內心的煩躁、清醒頭腦,還可增進食慾、健脾利胃。但也應控制食量,不可食用過多。
小暑時節民間有吃藕的習慣,藕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及澱粉含量也非常豐富,有明顯的補益氣血、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適合夏季食用。粉蒸蓮藕不但口感較好,而且蒸法有助於更多地保留藕的營養物質,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此時節還應當及時補充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C。
2.養生粥品
小米棗仁粥:
原料:小米150克,酸棗仁面兒15克,蜂蜜30克。
做法:小米煮粥候熟,入酸棗仁面兒,攪勻,食時加蜂蜜,日服2次。
功效:主治失眠。
3.養生飲品
蘿蔔蔥白汁:
原料:白蘿蔔、蔥白等適量。
做法:共打汁,多量飲服。
功效:主治小兒食物積滯。
功效: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4.養生菜品
蘿蔔炒豆腐皮:
原料:豆腐皮1張,白蘿蔔80克,素油、鹽適量。
做法:清水泡發豆腐皮後切成細絲,白蘿蔔洗淨切絲,共享素油煸炒後加鹽等調味品佐餐,每日1劑。
功效:主治小兒乳食積滯,消化不良。
炒綠豆芽:
原料:新鮮綠豆芽450克左右,花椒少許,植物油、白醋、食鹽適量。
做法:豆芽洗淨水淋幹,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瘍。
鹽蘿蔔湯:
原料:胡蘿蔔200克,鹽適量。
做法:在胡蘿蔔中加鹽,煮爛、去渣取汁,一天分3次服完,連服兩天。一方單用胡蘿蔔加水煎湯也可。
功效:主治小兒消化不良,疳積。
5.養生糊
粟米山藥糊:
原料:粟米35克,山藥20克。
做法:上述二味研細末,加水煮成糊,白糖適量調味服食。
功效: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栗子糊:
原料:栗子7~10枚。
做法:將栗子去殼搗爛,加清水適量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服食。
功效: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6.小暑養生特色食品
大棗高粱粉:
原料:紅高粱45克,大棗9枚。
做法:將大棗去核炒焦,紅高粱炒黃,共研細末,2歲小孩每次服10克,3~5歲小孩每次服15克,每天服2次。
功效: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龍眼橘餅糖:
原料:龍眼肉90克,橘餅90克,白糖300克。
做法:將白糖入鍋,加適量水,用小火熬稠,加入龍眼肉、橘餅,攪勻,再熬至鍋鏟挑起成絲狀時停火,倒入塗有熟菜油的盤內,推平,稍冷,用刀切成小塊食用,每日30~90克,常食。
功效:主治不寐,健忘。
有句俗話說:“心靜自然涼”,所以上面那些食物雖然對消暑有一時的作用,但在炎炎夏季,把握住了心靜是真正消暑的關鍵,因為只有心裡的液體就能夠順利地生出來,整個人自然就涼下來了。所以,要把握住節氣期間的這一特點,順四時之度進行求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民間還是有一些雖丟失了內求法本義,但卻仍然有外求效果的外用法儲存下來了。更多具體內容請用心閱讀以下內容(以下文章看完需要大概15分鐘,如果來不及看,請收藏另外安排時間靜心閱讀)
一、小暑的尋根探源
(一)小暑的時與度
小暑的黃經度數
小暑度數信:以六月節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以土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7月7日,05:50:38;每年7月7日至8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05度
天地能量主運:土炁信德能量輸布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4胸椎體(T4)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實為第14個
前後節氣:夏至,小暑,大暑
(二)“小”的字源與字義
小的字形演變
“小”,象形。甲骨文像沙粒形;小篆析為會意。從八,從“|”。本義:細;微。與“大”相對。《說文解字·卷二·小字部》:“物之微也。從八,|見而分之。”《徐曰》:“‘|’,始見也。八,分也。始可分別也。”
《周易·繫辭》:“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周易·泰卦》:“小往大來。”《左傳·襄三十一年》:“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莊子·列禦寇》:“彼所小言盡人毒也。注:‘細巧入人為小言。’”這說明,小,同樣具有正負、善惡的不同屬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甲骨文的“小”,象形三個細微點從天而降,實際上喻示的是天道的“德畜之”而“三生萬物”從細微開始,質象生成物相不離三。篆體的第四、第五字形,非常形象和直觀。第四個是“玄之有玄”的“玄”字與“小”相結合;第五個則是“八”向兩側分開,而玄曲波從中流灌下來,使天德質象能量運動的玄曲韻動波直觀地獲得表達,非常形象地表現出“小”的慧識悊學文化本義,使“德一”能量所具有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特徵獲得了象形與表意,尤其值得重視。(((編者注:質象境,即人類慧識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能量屬性,是相對於智識所感知的肉眼可見,儀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觀存在。物相和質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具體方式。)
老子對“小”的修身學的定義是:“則恆無慾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可見,只有實現意識的無慾境界、少欲境界之時,以及復歸於德和道時,才能真正慧識於本義上的“小”與“大”,明白古代聖悊造字的真義和原義(編者注: 道德根文化依據人類精神系統的分期,分為性識悊學文化期、慧識悊學文化期、智識哲學文化期和意識哲學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識悊學文化期和慧識悊學文化期在2500年前的軸心時代之前,是中國古代建立在全腦和心腦立體運用生理基礎上的立體悊學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黃帝、老子;智識哲學文化期,所呼叫的大腦工作區間是人類左腦的質層和皮層以及右腦皮層,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漢代及以後則進入意識哲學文化期,意識哲學文化誕生的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左腦皮層思維,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
無論是金文中字形下面是“子”的“小”,還是篆體的“玄之有玄”的玄韻波的“小”,我們都要從細微處進行把握,因為這些都是質象“德一”能量、天德地炁能量的一種形態的表述。而只有在靜定當中,我們才能夠感悟到,這種能量流是如何以“小”的形態,進行它的無所不在的傳輸、韻動以及變化的。
(三)“暑”的字源與字義
暑的字形演變
漢代的《說文解字·卷七·日字部》中是站在物相的層面解析文義,拋棄了質象的本義:“暑,熱也。暑近溼如蒸,熱近燥如烘。”這個解釋表明,在意識哲學文化期開始以後,文化界對於“暑”的解析僅僅用於治事,拋棄了修身,丟失了人“文”的本義。
《說文解字注》中,也同樣跟進了這種說法:“暑與熱渾言則一,析言則二。故大雅:溫隆蟲蟲。毛雲:溫溫而暑,隆隆而雷,蟲蟲而熱也。暑之義主謂溼,熱之義主謂燥,故溽暑謂溼暑也。釋名曰: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熱,熱也,如火所燒熱也。”
“暑與熱渾言則一”,意思是說,暑與熱混起來談是一個意思,所以就該允許用熱字來解析暑字,這還是站在物相治事的角度解析暑和熱的關係。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暑和熱分解開來,進行字義的探討。
熱,是現象感覺,器官的知覺,白話常常使用熱字來涵蓋眾多的知覺現象。
暑,有其特定意義,《大雅》裡面這段話,還保留著“暑”的文化定位,那就是“溫隆蟲蟲”,但是在解析上,人們又掉入了意識哲學文化的“以意解慧”當中。“溫隆蟲蟲”,“溫”,應當是指春溫夏熱之“溫”;“隆”,則是指夏季多雷電時降雨;“蟲”,甲骨文表意就是精蟲,指生命產生的最基礎物質,“蟲蟲”,則是指萬物生命繁殖的蟲與蟲相互交會。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物類,以蟲而繁衍同類生物這一特徵,在這個時期,獲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長。
歷史上,在慧識悊學文化隱退出社會主流文化領域以後,智識與意識哲學文化無法全面而正確地解讀慧識悊學文化由內文明誕生的“文”義。但是,我們依據一元系統論,並不難覓跡尋蹤地找到文演變為字的脈絡,再依據字而回溯於文,找出古聖用“暑”不用“熱”的根本原因,從而引領我們在驗證內求法的文明、提升精神品質的道路上,能夠找到一個縱橫闔闢出入自如的文化出路。
在“暑”的文義解析方面,還需要與“者”“煮”聯絡在一起進行分析,才能從慧識悊學文化的深度上了解其本義。
“者”文解析
在古代一些著名的重要經典中,“之乎者也”是高頻率使用的字和文。其中,“者”文,就是修身內文明中出現的文之一,它的內顯區就在我們的下丹田之中。如果經典誦讀的聲和音都把握得正確,能夠產生音,產生音訊振盪的“S”玄韻及宮商角徵羽的韻律,內文明中“者”文的位置就會在這個區域呈現出來,並且可能由於誦讀中的音訊諧振作用,音發丹田而諧振於面,在面骨區出現“者”形的文。
這種對文在體內的驗證,雖然是誕生在慧觀內視的狀態下,但是對於尚未進入慧識圖象思維的人,也同樣具有一種提示作用,這種作用即是想象力訓練的“正善治”引導功用。用觀文的正善治的方法關注我們下丹田,可以引導尚不能觀察到文的人,進入到能夠觀察的階段,從而產生圖象思維能力。內觀誦讀的想象力訓練方法,在幼兒、少年、青年階段的實踐中,比較容易誕生圖象思維力的雛形,壯年、老年期則效果較緩慢。
當我們用“者”文在下丹田進行觀察的時候,運用正確的想象力,在這個區域觀“者”文,就會發現“者”文具有五行聚合的作用,可以把心肝脾腎肺五行的資訊,甚至是三焦的能量或者資訊,都在此處產生集中提純淨化。
在我們面部的面骨上,也可以發現“者”文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我們的整個面孔,有兩條眉毛、兩隻眼、兩條法令文,以及口,等等。兩個顴骨的結構體,都與“者”文緊密相連,全息性地反映在面部上。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就是因為中國古代研究生命學的人早就發現了“五臓之華顯於面也”的奧秘。內臓的精華,各種能量的強弱,都會在面部反映出來,先天資訊反映於骨骼,後天資訊反映於肉和皮,以及面板上的文,甚至面板上的毛,等等。因為面部能夠反映出內五行的先天和後天的全部資訊,以及能量的強弱和其中的主次關係,所以,一位高明的中醫,常常能夠觀面而知病。
(四)小暑的詞義
《禮記正義·月令》:“謂之小暑大暑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小大,月初為小,月半為大。(謂之處暑者,謂暑即將退伏而潛處)”。
《黃帝內經·素問·天玄紀大論》:“寒暑燥溼風火。”暑是中醫學“六淫”之一,暑與寒相對應。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小暑,六月節【其卦為遯二陰之月也】。小,微也,是月極熱,月初猶小,故謂之小暑。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蓋初伏夏氣雖炎蒸而暑熱尚微,故曰小暑乃六月之節也。”
小暑大暑,暑文的順四時之修身,根據五運六炁(氣)的變化在時間上有著一定的差別,並以“小”“大”為度與數來實行區分與界定,從而有著小暑大暑之命名,而並不是單純因為熱度的大與小,產生了小暑與大暑之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將質象與物相一體而論,修身與治事一元而言,才能正確地把握而不失於根。
二、小暑的正善治養生
(一)小暑修養脾臓
1. 脾臟四季旺
《遵生八箋·脾旺四季論》中對於脾臓的特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脾臟屬中央土,旺於四季,為黃帝,神肖鳳形,坤之氣,土之精也。脾者,裨也,裨助胃氣。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兩,闊三寸,長五寸。脾為心子,為肺母,外通眉闕,能制謀意辯,皆脾也。口為之宮,其神多嫉。”
譯文:
“脾臓在五行中居中央屬土,脾土能量在四季都很旺盛,而進入小暑以後,土運中的脾臓正處在夏季火生土的旺盛期。主理脾臓之神的形名是黃帝,外貌很像鳳形,佔據坤土的氣,是土之精。脾有“裨益”輔助的意思,是說它可以助養胃氣。位置在心臓下三寸處,重一斤二兩,寬三寸,長五寸。脾土是心火之子,卻是肺金之母,在外部體表通達於雙眉頭之間區域,能參與出謀劃策、思慮善辯,都是脾土意的特點。口是脾的宮室,脾陰神妄意,容易產生嫉妒的情感。”
“脾無定形,主土陰也。妒亦無準,婦人多妒,乃受陰氣也。食熟軟熱物,全身之道也。故脾為五臟之樞,開竅於口,在形為頰,脾脈出於隱白,脾乃肉之本意處也。谷氣入於脾,於液為涎,腎邪入脾則多涎。六腑,胃為脾之腑,合為五穀之腑也。”
譯文:
“脾臓沒有固定的形狀,主理五行中的土,屬陰土。妒也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一般來說,女性容易生妒,是陰氣所致。飲食上接受熟軟熱的食品,這是適合全身生理需要的護養規律。“全身”,保護生命之意。所以脾是五臓的樞紐,其竅在口,外形在臉的兩側,脾脈從隱白穴發出,主肌肉。五穀之氣進入脾臓,在體液表現為涎水,腎的病邪進入脾臓,就會引起涎水的大量分泌。在六腑中,胃是脾臓的腑,六腑都是五穀的腑。”
“口為脾之官,氣通則口知五味,脾病則口不知味。脾合於肉,其榮唇也,肌肉消瘦者,脾先死也。為中央,為季夏,日為戊己,辰為醜辰未戌,為土。其聲宮,其色黃,其味甘,其嗅香,心邪入脾則惡香也。”
譯文:
“口是脾臓的宮室,脾氣通暢就能嘗知五味,脾臓如果有病就感覺不出味道。脾對應於肌肉,它的旺盛表現在口唇的潤澤上,肌肉消瘦的人,說明脾臓的功能已經衰弱了。在方位上,脾居中央,在時令上,脾屬夏季第三個月,在時辰上,脾對應的日辰屬戊己,時辰是醜辰未戌,屬土。在五聲中屬宮音,在五色中屬黃色,在五味中屬甘,在五臭中屬香,如果心臓的病邪進入脾臓就會厭惡香氣。”
“脾之外應中嶽,上通鎮星之精。季夏並四季各十八日,存鎮星黃氣入脾中,連於胃上,以安脾神。脾為消谷之腑,如轉磨然,化其生而入於熟也。脾不轉則食不消也,則為食患。所以脾神好樂,樂能使脾動盪也。故諸臟不調則傷脾,脾臟不調則傷質,質神俱傷,則人之病速也。”
譯文:
“脾臓在外對應的是鼻樑,與天上的土星之精相通。在六月和四季各後十八天,存想土星的黃氣進入脾臓中,連線在胃上,能夠安定脾神。脾是消化穀物的臓腑,就好像轉動磨盤研磨那樣,把外來的食品轉化為人能吸收的營養。脾臓不轉動食物就不消化,反而引起飲食疾病。因此脾神喜歡音樂快樂,音樂能使脾氣動盪。所以各個內臓的功能出現不調就會傷脾,脾臓不調就會傷人的體質,體質和精神都受到傷損,那麼人也就很快會生病。”
“人當慎食硬物,老人尤甚。不欲食者,脾中有不化食也。貪食者,脾實也;無宿食而不喜食者,脾虛也;多惑者,脾不安也,色憔悴者,脾受傷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肌肉鮮白滑膩者,是脾無病徵也。”
譯文:
“人們應當謹慎勿吃冷硬食物,老人尤其要注意。不想吃東西的人,脾臓中一定有不消化的飲食。貪吃的人,說明他的脾臓功能亢進;不是因為積食而又不喜歡食的人,說明脾臓功能虛弱;多猜疑的人,脾神不安穩;神色憔悴的人,是因為脾臓受了損傷;喜歡吃甜食的人,是脾氣不足的表現;人的肌膚鮮嫩潔白滑膩,是脾臓沒有病的象徵。”
“肺邪入脾則多歌,故脾有疾當用呼,呼以抽其脾之疾也。中熱亦宜呼以出之。當四季月後十八日,少思屏慮,屈己濟人,不為利爭,不為陰賊,不與物競,不以自強,恬和清虛,順坤之德而後全其生也。逆之則脾腎受邪,土木相剋,則病矣。”
譯文:
“肺邪到了脾臓就喜歡唱歌,所以脾臓有了疾病應當用‘呼’音吐納治療,‘呼’可以除去脾臓中的疾病,發燒時也適宜用‘呼’出的辦法。每個季節最後一月的後十八天,應當排除思慮,剋制自己而去接濟他人,不要為名利去爭強好勝,不要暗懷鬼胎去算計他人,不要和物爭勝,不要自我恃強,應該恬淡平和清虛,順應坤柔載物能容的品德,然後才能使生理得到安康、保全生命。如果違背了這個規津,就會使脾腎受到病邪的侵害,土木相剋,就導致生病了。”
這些論述高度濃縮了脾的特點。因為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後一個月的後十八天,都是脾土旺的時候,所以夏至以後,五運中的土運正當其時。修身中的煉己,陰己土轉陽戊土,要牢牢把握住這個關鍵時期,那麼對我們的後天之本進行充實、補充、淨化、提升,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2.修養脾臟法
修養脾臟,應當以靜為主,適當運動,避免大動。《要略》中介紹過的“鳴天鼓”,就是修養脾臟的好方法。
《遵生八箋·修養脾臟法》:“當以夏季之月朔旦,並三季後十八日,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二十四通,吸坤宮黃氣入口,十二吞之,以補呼之損也。”
這段話是說,六月朔日與旦日,以及六月後期的十八天,每天應擇正時上坐,三呼叫中,內視中央脾土,調練鼓琴閉氣方法五次,然後鳴天鼓二十四次。鳴天鼓者,以兩手抱腦後,用中指、食指二指疊起,彈擊腦戶、玉枕處,二十四次。這時候,還應當與自己大腦內形成的骨傳導同步,進行觀音、聞音(注:觀音指運用返觀內視的方法,在身體內觀察音的質元形態及其運動規律。聞音指透過修身開啟耳識的先天功能以後,運用先天耳識來捕捉與聲相伴的音)。如果能同時把這個音感悟到,或者觀到,效果就更好。然後,運用想象力吸宇宙坤宮黃色能量之氣入口,共十二次,分別吞到脾胃中宮內,以補充在運用“呼”字訣過程中的損耗。
3.相脾臟病法
脾熱者,鼻赤黃而肉臑;脾虛,則腹脹鳴,成溏痢,食不消化。脾風,則多汗惡風,體上游風習習,四肢無力,舉動懈怠,不思飲食,足不能行,腳下脹痛。脾惡溼,食苦以燥之。
又云:脾病欲緩,食甜以補之,苦以瀉之。脾病,當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苦逆氣,小腸急痛下洩,足重脛寒,兩脅脹滿,時作嘔吐,氣滿充心,四肢浮腫。
宜服訶梨勒丸,處方:(編者注:僅供專業醫師參考)
乾地黃一錢 牡丹皮一錢 薯蕷八分 澤瀉八分
茯苓八分 川芎八分 山茱萸九分 乾薑三分
訶梨勒皮十分 蓽撥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地黃湯下二十丸。
——《遵生八箋·調攝四時箋》
譯文:
“脾臓有熱邪的人,鼻子是赤黃色的,而且有肉隆起;脾氣虛,就會有腹內腸鳴現象,大便稀薄,消化不良。脾臓有風邪,就會多汗、惡風、體上游風習習〔體表麻癢若遊風流行的樣子)、四肢無力、舉動懶散、不思飲食、足不能行、腳下脹痛。脾惡溼,應當用苦味的食物去幹燥它。
又說:脾臓的病有所好轉的時候,應該吃甜食去補養它,用苦味去瀉它。脾有病,在臍的下部會感到一股可移動的氣,按重一點會感到痛,也好像是一股逆氣,使小腸急痛、下洩、足沉重,小腿內側的脛骨有寒,兩脅脹滿,時常嘔吐,氣滿充心,四肢浮腫。”
六月天,脾出現疾患時,可以用這個處方,用時自己配製即可。
(二)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屈,前後同行。至六月半後用之。去腰脊腳膝痺風,散膀胱邪熱。
首先用平安訣端坐,然後用龍爪、虎爪的變換活動手指,之後十指相扣,翻轉手腕,掌心向上翻舉,抬升三次;然後,充分前傾彎腰,雙臂在身後同樣向上推三次;最後再左右扭一扭身體。這是一種適用於季夏的養生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排除經絡裡面的邪風、邪熱等等。
2.脾臓導引養生法
脾臓導引圖示
(l)可大坐,伸一腳,以兩手向前反掣三五度。手推出去以後,左手手掌反向向外運動,讓大拇指魚際肌能夠朝天,掌根用力,掣三五次。
(2)又跪坐,以兩手據地回視,用力做虎視,各三五度。就像一隻老虎蹲踞在那裡一樣,頭左右探一探,想象自己是一隻老虎在虎視天下,能去脾臓積聚的風邪毒氣,而且又能消食。
3.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小暑
小暑坐功圖勢
運:主少陽三氣
時:配手太陰肺溼土
坐功:每日醜、寅時,兩手踞地,屈壓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l~5時期間,兩手於背後撐地,十指尖朝後,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腳跟著地,右腿摺疊使大腿壓住小腿,目視在腳尖,並使身體重心向後移,然後向前移。如此兩腳交換,動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後做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腿膝腰髀風溼,肺脹滿、嗌幹、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臍右小腹脹引腹痛、手攣急、身體重、半身不遂、偏風、健忘、哮喘、脫肛、腕無力。喜怒不常。
六月六造神曲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七》:“造神曲法,六月六日為諸神集會之晨,故名神曲。如過此日造者,非神曲也。法用:
白虎:白麵(一百斤)
勾陳:蒼耳自然汁(三升)
媵蛇:野蓼自然汁(四升)
青龍:青蒿自然汁(三升)
玄武:杏仁(四升,泡去皮尖,搗爛入面)
朱雀:赤小豆(三升煮熟,去皮湯搗爛禾曲一處勻。)
一如造酒麴法。”
六月六制地黃酒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八》:“地黃酒方,肥地黃,竹刀切碎一大升,搗爛;白糯米五升,熟炒;面一大升。須六月六日造三味於盆中,熟揉令勻,納不津器中,泥封。春夏三七日,秋冬五七日,滿開,有一盞綠水,是其精英,宜先飲之。餘以生布絞取汁貯之。若稀餳,極甘美,常服之大補益。”
古人在制酒時對五行資訊考慮得非常周全。把根文化完整地承傳下來,製作出來的食品和飲品與現代做出來的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做酒習慣於摻假,那些酒對人體健康沒有任何好處。如果像古人那樣,在制酒時使青龍、白虎、勾陳、媵蛇、玄武、朱雀六象完整,這樣製作出來的酒就是素酒,而不是燒酒,這種酒非常有利於健康。
小暑治事養生宜忌
(一)治事養生之宜
《便民圖纂》:“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鹽淘於水中作滷,新鍋仍煎作白鹽,以此鹽擦牙畢,以水吐手心內洗眼,雖老猶能燈下讀書。”
《靈寶經》:“六月六日,宜修清暑齋。”
《雲笈七籤》曰:“六月六日,沐浴齋戒,絕其營俗。”
《關西舊俗志》曰:“六月六日,取水收起,淨甕盛之,一年不臭。用以做醋醬醃物,一年不壞。”
(二)治事養生之忌
《楊公忌》曰:“初三日不宜問疾。”
《仙志戒》:“六月六日,忌取土開掘。”
四、小暑的民俗文化
1.六月六節
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六,是民俗文化中一個傳統的節日。這個民俗節日,源於道德根文化對宇宙天地的五運六炁(氣)週期律的掌握,也說明道學在繼承中一直保持著經緯不絕的脈絡。在《雲笈七籤·三洞奉道科》中記載:“六月六日為清齋暑。”這裡的“清齋暑”,也就是指清淨心、清淨意、清淨身,並且還要齋戒口識,不食腥葷,戒除撒謊欺騙,搬弄是非,奉承吹捧,詛咒謾罵等,從而順利與天相應,感格體悟“暑”氣能量的養生、修身方法,順夏時之度而民不有疾。
民間自從丟失了內求法以後,只是保留著內求法產生的外用法。例如,每逢六月初六,人們採草藥煎湯洗浴清暑,就是傳統的習俗之一,對於消暑養生作用較為明顯。這些習俗都跟修身密切相關,要想自己的心能夠產生真火,就要管好自己的口識和耳識。因為心在舌尖下有一個竅,古人有“心開竅於舌”之說。而對於耳識,左耳為丙火,右耳為丁火,需要適時地同步關閉耳的門和舌的門,從而進行“予善信、正善治”的治理,而不被一些道是非、亂吹哄、欺騙撒謊的話攪亂體內心火的明亮程度。
這裡所提出的“清齋暑”的清淨意、清淨心,最後都要落實到清淨六根上來。六根真正清淨了,自然天德純陽能量的“暑”,就會順利進入中丹田裡面,從而能將“者”守住,將信德厚土和信儀守得住。在實際操作中,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透過經典誦讀中的“之乎者也”,將天陽能量引入到中丹田,然後默默地觀察,使一滴一滴的心液,滴到下丹田的坩鍋中。
古代修身實踐主張從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以靜修為主,禁止輕易外出遊歷,以澄心靜意固信土,鎖意馬栓心猿,將身口意三識之動予以調控制約,全面利用天時修持調理身內心腎的水火,並且調適陰陽平衡,專業術語又稱“坐夏”
另外,六月六,也叫洗曬節、天貺(kuàng)節等。關於“天貺節”的說法起源於宋代。“貺”“賜”,贈送的意思,即天賜之節。相傳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有一年六月初六告訴滿朝的文武百官,說他馬上要得到一部天書,是天貺給他的,於是就把這一天定名為天貺節。宋真宗是不是在忽悠老百姓,先另當別論,但卻並不影響“六月六”這一天的能量性質。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官方和民間,還有在六月六當日洗馬和洗象的習俗。《西遊記》的作者就採信了此節氣,在描述唐僧曬經的時候,就恰好是在六月初六。當然,在六月六這個節日裡,如果有腹讀記憶力比較好,還可以學一學蘇軾,在這一天也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Sunny下,曬曬自己的滿腹經綸,曬曬肚皮。這一日,廟觀曬經,文人曬書,農民曬種,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對比農民曬種,修身者也可以由此聯想一下自己體內的真種子是什麼。
2.伏日祭祀感恩
每年的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伏日之“伏”,對於內修其身的人而言,就是要收攝自己的身口意三識,清淨心、清淨意,關注身國內而用“暑”文修身;對於外用的治事而言,則是要有“隱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感恩,首先是要用於每個人的身內,這種現象遠在先秦時已見著錄。古書記載,伏日所祭乃“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傳說炎帝讓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地球上五穀孕育生長旺盛,從此人類再也不愁衣食。所以,人們為感謝炎帝的功德,便在每年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便有了在伏日祭祀感恩的禮儀。
而在修身實踐中,內與外也要同步求證,實現天人合一,這個感恩和實踐的過程,卻是要在體內同步有所體悟。
熱文推薦: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
《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
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
“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上海德慧智國學促進會立足於國學明師熊春錦先生的道德根文化、德慧智教育和道醫養生學三大理論方法體系。以“弘揚道德根文化,演繹德慧智人生;倡導社會道德迴歸,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為踐行理念的公益團體。近期線下活動回顧介紹:
回覆列表
今天7月7曰5時51分(卯時)進入小暑節氣,7月22曰是大暑節氣,8月23曰是處暑。這是民間俗稱的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候。有支氣管炎,哮喘等秋冬易發疾病的人,利用三伏天這段時間去做藥貼,對防治這類疾病有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