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活的馬克斯

    這個事不復雜。首先明白彌衡是什麼人就理解了。彌衡按河南人的說法,就是個信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病。此人精神上肯定有毛病。他的才學就是吹自己,貶低別人,特別是有才能的人。嫉妒心超強,狂的也超強,但任何小事也做不了。孔融也如此。所以,曹操對彌衡說,出使荊州成功,回來就封候,他自己把自己做死。

    點明一句,讓他死的,是孔融,可能是兩個人抬槓,張狂的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讓他走向死路。

    孔融、楊修後世稱為名士,可歷史上這兩個人沒什麼貢獻,不管是文學還是政治上。

  • 2 # 山騾

    情商太差的狂才不能用!別說奸雄曹,哪個領導也不會用狂才。四處樹敵的攪屎棍才再多再大,誰願意和他共事?曹操手段高明,袮衡在當時是找死的節奏,高人不會汙了自己手!

  • 3 # 一一零下五度一一

    三國演義上描寫禰衡有文采辯才,喜音樂,性狂放。放到現在來說可能是一位音樂家作家演說家,但是任何一個作家音樂家能稱為大才麼?

    三國時期一個人的能力往往都是透過月旦評等名人點評傳揚開來,所以一個人想被徵用就要出名,曹操如此,諸葛亮也如此,都是透過先揚名先造勢來包裝自己,和現在的女藝人找大明星傳緋聞一個道理。而禰衡為了出名採取不走尋常路的策略,逮誰罵誰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操作讓人不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等等言論及裸體演奏的行為都是為了凸現自己與眾不同。而其所號稱擅長的領域又沒有作品傳世(太狂死的早)

    所以我覺得他不是什麼大才,最多就算一個玩崩了的行為藝術家。

  • 4 # 老外二三事

    禰衡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誰都看不起。喜歡他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孔融。孔融認為禰衡這個人是一等一的人才,不斷地向朝廷上書推薦,把這個禰衡說得簡直是曠世奇才,好得不能再好,也向曹操推薦。那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是主張唯才是舉,他是個愛才的人,所以曹操也想見一見這個禰衡。

    但是禰衡瞧不起曹操,骨子裡面瞧不起,不願意去見曹操,自稱狂病,說我這個人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我不能去見你;但是背後又不停地說曹操的壞話。這些壞話當然會傳到曹操的耳朵裡,曹操你要知道手下是有特務的,說“說曹操,曹操到”,什麼意思,你在背後議論曹操,曹操來了,有人在打小報告啊,他的這個耳目和線人是很多的,那麼禰衡說他的壞話他當然是知道的。

    但是,根據曹操的這個原則,他很清楚地知道禰衡他不是一個搞陰謀的小集團、一個利益集團,就是這麼個人,所以他不打算殺禰衡,但是要殺一殺他的威風。他聽說禰衡會擊鼓,鼓敲得非常漂亮,他就任命禰衡為鼓吏,然後大擺宴席,叫禰衡來擊鼓。禰衡來了,來了以後就開始擊鼓,這個鼓我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鼓,這個鼓敲得非常漂亮,所有的人都被禰衡的鼓聲所感動。

    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往前走,走到了曹操的跟前。這個時候負責禮儀的官員就過來攔住他,禰衡,懂不懂規矩?鼓吏有專門的制服,你怎麼不換衣服就來了?禰衡說,諾,然後開始脫衣服,不是要我換衣服嗎,脫得一絲不掛,赤身裸體站在曹操跟前,然後不慌不忙再拿起鼓吏的衣服來,一件一件又穿上去,穿完了以後繼續擊鼓,面不改色心不跳,非常的坦然。這下曹操弄得下不了臺了,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啊,可愛的奸雄,這個可愛的奸雄就呵呵一笑,呵呵呵,你看,你看這,諸位你看這算什麼事嘛你說這?這我本來是想羞辱一下禰衡的,他把我羞辱了,散會散會散會。 這個事情倒是孔融看不下去了,因為禰衡是孔融推薦的嘛。

    孔融就跑去找禰衡說,兄弟,你怎麼這樣做事情呢?給你講,曹公確實是愛才啊,他知道你是人才,我也一再推薦你是人才,他是真心實意地想使用你這個人才的,你不要這樣嘛。禰衡說,好好好,我去見他。那麼孔融聽了這個訊息馬上報告曹操,說禰衡他認錯了,他又來見你。曹操說好啊,只要他肯來我也不計較了,就吩咐門房,說你們注意點兒,禰衡一來立刻通報,我在房子裡等著。等了老半天,他不來。

    等到曹操不耐煩的時候禰衡來了,穿了一件單布衣,頭上戴了一個布頭巾,手上拿了一個木棍棍,往曹操的門口一站,就開始罵。而且用他的棍子敲著節奏罵,非常有節奏感地罵曹操。這下子曹操實在是忍無可忍,曹操就跟孔融說:你看看,你這推薦的是什麼人?你以為我殺不了他?我殺他這小子,我跟殺只麻雀、殺只老鼠也沒什麼區別。算了算了算了,叫他滾蛋,劉表不是也在招攬人才嗎?上劉表那兒去,打發到劉表那兒去了。 劉表也知道禰衡是個人才,對禰衡也很客氣。

    禰衡也對劉表很客氣,但是過了沒多久他老毛病犯了,他開始罵劉表。這劉表受不了啊,就把他打發到黃祖那去。黃祖對這個禰衡也很尊重,也很客氣,禰衡也過了幾天安生日子。搞著搞著,老毛病又犯了,他又開始罵黃祖。有一次黃祖大擺宴席,大會賓客,禰衡就口出狂言,黃祖也喝了幾杯了,就很生氣,說你怎麼這樣說話?拉下去打屁股。這個禰衡就跳起來說,你敢打我屁股!就跳起來罵。這個黃祖是個大老粗啊,是個軍閥,哪兒受得了這個,給我砍了,拉出去給我砍了。

    這個黃祖周圍的人是早就恨禰衡,一聽說黃祖下了命令說拉出去砍了,趕快手忙腳亂,拉出去,啪,一刀就砍了。等到黃祖的兒子得到訊息騎馬趕過來救的時候,人頭落地了。禰衡就這麼死了,享年二十六歲。

    恃才傲物、狂熬不羈的禰衡,幾經輾轉,最終慘死在野蠻軍閥黃祖的手下。禰衡的死多少讓人聯想到曹操,有人認為,這是曹操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才把禰衡送到劉表那兒,在曹操的心裡,是否有借刀殺人的意思呢?是誰製造了禰衡之死?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孔融認為禰衡是曠世奇才,把他推薦給曹操。不想禰衡恃才傲物,辱罵曹操,曹操把他送給了劉表。禰衡依舊我行我素,辱罵劉表,劉表不堪受辱,又把禰衡送給黃祖。禰衡變本加厲,愈發張狂,後被黃祖所殺。禰衡之死,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話柄,曹操也為此擔負了“害賢”的惡名。那麼到底是誰製造了禰衡之死?禰衡的死,冤不冤呢? 禰衡的死,博得了後世很多的同情,很多人同情禰衡。

    為什麼同情他呢?三個理由:第一,禰衡有敖骨;第二,禰衡罵曹操;第三,禰衡死得冤,因此,同情他。

    這其實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三條。

    第一條,禰衡有敖骨嗎?好像有,因為他罵當局啊,到曹操那兒他罵曹操,到劉表那兒他罵劉表,到黃祖那兒罵黃祖,誰是一號領導人他就罵誰,這在很多人看來就是錚錚敖骨啊,你說有幾個敢罵的?罵大老闆的有幾個啊?不敢吧,他敢,有敖骨吧?但是問題不能這麼看。

    禰衡罵當局不假,但是我們要問三個問題:第一,這個當局該罵不該罵?不該罵你為什麼要罵呢?第二,禰衡為什麼罵?第三,禰衡是不是從來就罵、一貫就罵的?那麼一問,得出的結論是:不是。禰衡這個人其實是很想從政,很想做官的,不是某些人說的多麼多麼清高,他一點都不清高。他覺得他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他可以治國平天下,禰衡迫不及待地就跳出來,要去求得一官半職,跑到哪兒去呢?跑到了許縣,也就是曹操剛把天子迎奉到許縣的時候,禰衡就找上去了。

    “陰懷一刺”,刺是什麼?刺就是名片,悄悄的懷裡揣著張名片,準備遞給那些他認為可以選擇的老闆。但是這個傢伙目空一切,他誰都看不上,在許都轉了一圈以後,他發現沒有可以投靠的人。沒有投靠的人,那麼你如果是一位真正清高的人,你回去嘛,你也可以躬耕於南陽嘛。他不,他怎麼辦呢?

    他罵人,他開始罵人。這叫敖骨嗎?這叫狂悖。所以,這樣一個人他是不受歡迎的。我們現在也弄不清楚,他是因為到處碰壁而破口大罵呢,還是因為到處罵人才到處碰壁。我看是惡性迴圈,一方面他誰都看不起才到處碰壁,碰了壁以後他更看不起別人,他要罵人,他罵人人家更不喜歡他,他更碰壁。史書上的說法是“人皆憎之”,當時所有的人都討厭他。

    他也討厭大家,他也不想搞好群眾關係,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把關係搞好一點。他不是被曹操趕出去嗎,到荊州與依劉表嗎?那麼,當時京都這些文人、名士們就到京郊去送他。送他的時候大家就約好,說禰衡這個傢伙一貫到處罵人,十分可恨,待會兒他來了以後我們都不起來,給他點顏色看看。於是禰衡來了以後,這些送行的人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都不理他。然後禰衡就放聲大哭,這些人就奇怪說你哭什麼啊?他說,唉,躺著的是屍體,坐著的是墳墓,我禰衡來到屍體和墳墓之間能不放聲大哭嗎?你說這種人啊,實在不是曹操、劉表、黃祖不喜歡他,是大家都不喜歡他。他對抗的也不是當局,不是曹操、劉表、黃祖,他對抗的是整個社會,這叫做自絕於人民啊。所以第一條,有敖骨這個不能成立。

    第二個,曹操該不該罵?可以肯定地說,曹操有該罵的地方,有該罵的部分,曹操是有功、有過,或者說有功勞、有罪,他的罪過那一方面是可以罵的。但是,不等於禰衡罵了曹操就是英雄,要看他罵曹操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他罵的是什麼,因為他罵的這個話原文沒有記載,《三國演義》那是靠不住的。有人說,禰衡罵曹操是因為曹操篡漢,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他罵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可不篡漢;而且,即便曹操是篡漢的,荀彧不篡漢啊,你為什麼罵荀彧呢?對不對?有人說,他罵曹操是因為曹操暴力,曹操有很多暴行,那劉表沒有暴行啊,你為什麼要罵劉表呢?何況曹操對你禰衡至少是夠意思的了,聽說你要來見,自己馬上就在家裡坐著等,禮賢下士如此,怎麼就該罵呢?所以第二個理由也不成立。

    那麼第三個,禰衡死得冤,成不成立?我的結論是也冤,也不冤。為什麼說他冤呢?他罪不當死,他是罵了很多人,但是不能說罵人就該死嘛。為什麼說他也不冤呢?因為他多多少少有一些咎由自取。我們看他是怎麼回事,他被曹操打發到劉表那兒,他對劉表是歌功頌德,不吝溢美之詞。但是同時他又諷刺劉表的左右,對劉表手下那些人他全部都是諷刺的。

    所以,劉表的左右手下人就到劉表那兒去打小報告,說將軍有沒有注意禰衡是怎麼歌頌你的?他歌頌你很仁慈,什麼意思?說你是婦人之仁,說你其實是沒有能力,其實是窩囊廢。這話禰衡沒說過,但是劉表一聽,像,相信了。相信了以後,打發到黃祖那兒。那麼曹操把禰衡打發到劉表那兒,他是知道劉表的為人是比較寬厚的,確實也是比較仁慈的,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你到劉表那兒如果能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還可以得一個善終。

    所以曹操送禰衡到劉表那兒,有以觀後效的這樣的一個意思;而劉表很清楚黃祖是個什麼人,黃祖是什麼人呢?軍閥大老粗,脾氣暴躁,這是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他還要把禰衡往黃祖那送,那才是借刀殺人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禰衡之死,第一,是他自己有不檢點的地方;第二,是劉表借刀殺人;第三,歸根結底是社會黑暗。因為禰衡再怎麼說,他沒有死罪。一個江廈太守,就因為人家罵了自己就把人家隨隨便便殺了,這是什麼社會?這是專制社會、黑暗社會、沒有人權的社會,還不經審判,也沒有找律師來辯護。所以歸根結底,禰衡死於不講人權和不講法制。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即便是在講人權、講法制的時代,這個人也不討人喜歡。他說話從來不給對方留面子,也從來不給自己留餘地,他硬是要把對方和自己都逼到牆角上去,這是何苦呢?所以我的結論是,禰衡不該死,也不值得學習,更不能當作英雄來歌頌。

  • 5 # 奇怪影片君

    電視劇《三國演義》

    禰衡、孔融和楊修之死,說明曹操任用人才的尺度是什麼呢?   禰衡、孔融和楊修都是當時才名很高的文人,三人意氣相投,彼此推重,後來都直接或間接為曹操所害。曹操素來有愛才的美名,他還多次下過“求賢詔”,聲稱即使德行不夠好而真正有才的人也可以錄用,可見曹操用人之不拘一格。本文裡曹操點數到的手下得力的文臣武將,也確實都是一時的俊傑,可見曹操愛才確有實據。禰衡、孔融和楊修究竟為什麼不能被曹操相容呢

    曹操愛其才,非愛其人。試看官渡一戰,曹操幸得許攸獻計,未適履而相迎。然而許攸恃才放曠,終被曹操所殺。來獻圖的張松雖然有過目成誦之才,但不言不遜,也受到杖罪。我想禰衡、孔融和楊修也是如此,假使他們見風使舵,終不會有殺身之禍。

  • 6 # 漢闕故人

    禰衡有才是事實,他這種才能屬於博文強記,辯論機敏,是一種純文化的天才。但不屬於雄才大略,能謀事佈局之人,與郭嘉,諸葛亮這樣的人,顯著不同。說白了就是一個優秀的書生,談詩論詞,可以滔滔不絕,但行軍打仗,設計謀略,治國理政則不行。曹操當然請楚的很,雖受到侮辱,但並不殺他,是考慮到他在文化界的名聲,而把他送到愚蠢者手中,最後被殺掉了。孔融與楊修都有才學,後都被曹操殺掉了。但並不是因為嫉忌他們的才學,孔融因有反意,楊修因故意猜測,就假傳號令動搖軍心被殺,他二人之死一點不冤,是咎由自取。

  • 7 # 心學999

    大家好我是心學,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禰衡,大名禰正平,有一段京戲名叫擊鼓罵曹,說的就是這段故事,禰衡把曹操罵的體無完膚,把曹操手下的大將罵的也是一文不值,說夏侯惇是完體將軍,氣的夏侯惇要殺他。曹操不想留下殺賢的罵名,讓禰衡出使荊州去見劉表,劉表識破曹操的詭計,又讓禰衡出使江夏去見黃祖,結果被黃祖殺害。禰衡連自身都不能保全,何談大才。

    至於曹操殺死孔融,和楊修完全是曹操的嫉賢妒能,和禰衡關係不大。

  • 8 # 火星隱士

    禰衡楊修孔融這些人,首先是知識分子,是飽讀孔學詩書禮教的雅人,其次是具有治國平天下水平的能人,曹操吸收這些人,當然也是為了讓雅人和能人的價值為我所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這些人是否德能配位?二是能否為我所用。其他如曹操嫉賢妒能、禰衡情商格局只是次要原因。

    儒家教化的首要目標是溫文爾雅謙謙君子,曹操啟用這些人的目的是讓世人學習他們的德行,從而規範社會道德倫理。但禰衡恃才傲物口無遮攔的表現顯然無法發揮出道德先鋒模範作用,在曹操看來就是德不配位了。

    儒家弟子的另一個教育目標是治國平天下,禰衡楊修孔融都算得上是治國的大才,但不是平天下的人才。諸葛亮舌戰群儒、罵死王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亂世平天下,所學是法令恩信、行軍佈陣、隨機應變,類似於法家兵家本領,而王朗和江東群儒的才學被諸葛亮譏為數黃論黑、引經據典。這從側面證明儒家思想不是亂世良藥,而是治世之方,太平年代這些人的專業才對口,亂世中的儒學思想不合時宜,也就是沒用。回頭看小說中對這三人有何功業建樹都沒有記載,中看不中用。這就註定了儒生生逢亂世的悲劇,他們不可能像諸葛亮龐統賈詡司馬懿周瑜魯肅這些專業對口的人才一樣得志,而是逐漸被歷史遺棄。

    雖然曹操發現禰衡德不配位、才不堪用,但禰衡還有才高八斗的名頭,楊修孔融不但才高而且盛德,這三個亂世腐儒暫時可以留下充門面、引鳳凰,等平定了天下或有大用,只要他們不惹事兒,先培養著,這是曹操的初衷。

    但事態的發展並非曹操所願,這些人並不老實待著,而是經常發牢騷懷才不遇、說怪話諷刺朝政,尤其禰衡簡直心理扭曲到罵街的程度了,曹操心說:既然你不能為我所用,我也不能讓你跑到敵對陣營去助紂為虐,你找死別怪我厚黑。於是找了個機會借刀殺人把禰衡給殺了。所以說禰衡死於生不逢時、德不配位。

    楊修小心翼翼地在曹操手下苦熬資歷,終於當上了秘書主薄一類的清職大官,但後來不幸捲入了王儲之爭,他輔佐了曹植,而曹植又非曹操中意的接班人,曹操為培植曹丕削弱曹植,就找機會殺了楊修。可惜曹操的英明神武和先見之明並沒有被後來的唐高祖李淵借鑑,最終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楊修之死和禰衡無關,主要是站錯了隊伍。

    孔融之死與楊修還不同,他實際上跟荀彧、關羽是一類人,同情維護傳統的漢室,對曹賊面和心不和,屬於政敵,必然為曹操所不容,最後被族滅。

    如果必須在三人間尋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被滿腹經綸所束縛而不知變通,這個硬傷至今也是某些知識分子的通病。

  • 9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禰衡,孔融,楊修這三位知識份子是,書呆,他們雖然都是高階知識份子,根本沒懂三權:皇權,政權,父權被作者貶曹而利用,做了犧牲品。

    。禰衡,擊鼓罵曹,你何必呢?你不贊成曹操的為人,那他當他的丞相,你幹你的事業,古人云:‘’除了青山別有廟‘’各走各的路,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會送掉生命。禰衡其實還不如陣宮,陳宮還知道同曹操不是同路人,防止經常碰撞,還是分道揚蘸,各走各路。你禰衡這樣做算什麼?獻出了生命,沒有換得任何利益,你相流名千古嗎?也未必,擊鼓罵曹只起到了貶曹的作用,歷史永運是公正的,憑你禰衡一人的見識,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時代的小丑。

    。楊修。應該也是聰明人,過份聰明成了小聰明,書載的二件玩意兒,一個不懂慎觸怒了主子,雞助:通常說來:食之無味,異之可惜,但是為了件小事,去壞主人的大事(攏亂軍心)曹操雖沒有問罪,你知錯不改,由於曹操愛才,任你在身邊工作,應該感恩為曹操好好辦事,卻反而常生事,人家送給主人的禮物‘’一盒穌‘’,你自作聰明,借用歪才,改成‘’一人一口穌‘’,這種不上檯盤的小事,你何必讓:主人對你記恨,過後借姑傷了生命。

    。這種事還是否有史實尚且不知,或許作者藉以搞笑。總的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貶低曹操,都用自已的生命來玩兒戲。

  • 10 # 綠野萍蹤01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講的是禰衡裸衣擊鼓罵曹操。這段故事有歷史出處,《三國志》、《後漢書》以及《世說新語》都講到東漢名士,大才子禰衡當眾侮辱曹操的事情。彌正平擊鼓罵曹後來在民間廣為傳頌,舞臺戲劇更是精彩演繹,成了了非常著名的傳統劇目。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故事呢?

    唇劍腐儒,自尋死路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假天子以令諸侯,作書招安荊州劉表。賈詡獻計說,劉表喜歡結交名流,就得派一個名人文士做說客。曹操問,誰可以擔當此任呢?荀攸說,孔文舉可當其任。於是,曹操把孔融請來,讓他去做劉表的說客。孔融心中沒底,大概很害怕與軍閥打交道,或者有意給禰衡機會,所以,就上表推薦了禰衡。

    漢獻帝看了孔融的推薦信,不置可否,便交給曹操處理。既然孔融推薦,而且,禰衡的名氣也很大,符合賈詡提出的條件。於是,曹操召見了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便應運而出了。曹操被罵了個狗血淋頭,《三國志·荀彧傳》中說:“太祖大笑,告四座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沒有殺禰衡,而是讓他去荊州見劉表。此時,禰衡倒賴著不肯去了。《三國演義》說,曹操教備馬三匹,令二人扶挾而行,同時,又教手下文武,整酒於東門外送之。

    禰衡的這場罵曹大戲,上演得極其不堪,期間還當眾脫掉衣服,裸身而立。在擊鼓罵曹之前,還鼓動利舌,對曹操手下進行痛罵,說“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徐晃可使屠豬殺狗。”三國名士在禰衡眼裡,竟然如此不堪。

    這樣罵沒有問題,只要禰衡比這些人更厲害,或者也有這些人的能力,可以藐視,甚至侮辱,都可以理解,個性使然,誰也管不著他。但是,曹操讓他幹一件正經事,禰衡卻不敢了。曹操敬他是名士,擔心得到害賢之名,沒有殺他,還派手下文武給他送行。

    禰衡無奈前往荊州,但心裡極不服氣,也極不平衡,放聲大哭。曹操手下問他為何大哭,禰衡說:我在棺材當中行走,怎麼能不哭啊。曹操手下反詰道,我們都是死屍,你就是無頭之鬼。禰衡此時,又施展唇劍毒舌之功,辱罵眾人:“吾乃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安得無頭?”

    曹操眾文武早就忍耐多時了,因曹操有令不準殺他,才強壓怒火。此時,曹操不在,大夥便一齊拔刀要殺禰衡。荀彧立即制止,勸說道:“量鼠雀之輩,何足汗刀!”禰衡絕不饒舌,反唇道:“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謂之蜾蟲!”話到這種地步,前來送行的人無不痛恨禰衡,立即就散夥了。

    禰衡如此張狂,是不是真有本事呢?或者說,他就不願意給曹操賣命呢?都不是。禰衡也是精心準備了一道表章,見到劉表時就獻了上去。劉表看完後,禰衡的文章中雖然有溢美之詞,實際上則夾槍帶棒諷刺自己。於是,劉表十分不悅,把禰衡送到了黃祖那裡。

    到了江夏,黃祖也很客氣,熱情招待了禰衡。席間,黃祖問起許都人物,禰衡說了孔融、楊修的名字。黃祖便問,這兩個人跟我比如何,禰衡對黃祖說:“汝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這句話惹惱了黃祖,一刀將禰衡砍殺。

    唇劍腐儒自取滅亡。假若禰衡不願意給曹操效力,完全可以不幹這趟差事,既然出任,就當施展才幹,不負“大兒孔文舉”的推薦。罵曹操可以以漢賊之名罵之,劉表卻是漢室宗親,禰衡難道不知道?禰衡逞口舌之能,胸無一智,還要逞毒舌之能事,被黃祖所殺,死不足惜。

    徒有虛名,裝瘋賣狂

    禰衡死於黃祖之手,因曹操不敢殺,劉表也不敢殺。不敢殺的原因,是禰衡確實名聲在外,殺這樣一個並不能威脅自己的“鼠雀”,汙了刀不說,還得揹負害賢之名。那麼,禰衡到底是不是有才,是不是“賢士”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用孔融的話說:“禰衡,字正平,其才十倍於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備行人而已。我當薦之天子。”於是,孔北海給漢獻帝上了一道表章,極力誇讚彌衡“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怪。”

    從孔融的奏章中,不難看出,禰衡的才華主要體現在藝文之上,讀書也很厲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而且,極有心計,與西漢桑弘羊有一拼。所以,大家都以禰衡為標杆榜樣。

    孔融的這道表章,見之於《文選·孔融<薦禰衡表>》,但《後漢書·孔融傳》中,卻沒有這篇文章,也沒有孔融向漢帝推薦禰衡的故事,《後漢書·文苑傳·禰衡》同樣也沒有這個記載。《三國演義》中禰衡的事蹟,主要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注引《文士傳》、《平原禰衡傳》,孔融上書推薦禰衡,大概就出自《平原禰衡傳》。

    在這些史料中,還有與彌衡才華相關的記載:“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而無所適”。意思是說,禰衡曾經自己寫了個名片,名片上的字一塌糊塗,不能辨識。古人以書法為門面,有“打門錘”之稱,十分重視書寫。禰衡字都寫不規整,能有什麼大才?

    不過,禰衡倒是深通音律,鼓打得不錯。曹操其實知其所長,便任命他做一個鼓手。擊鼓罵曹時,一通《漁陽三過》,也是“容態不常,音節殊妙(《文士傳》)”。說白了,禰衡就是個比較優秀的文藝青年,所以,孔融上表稱他“初涉藝文”,是最正確最中肯的評價。

    曹操不殺他,並非不敢殺。因為許都新建,禰衡在這個地方名氣很大,曹操亟需招攬人才,穩定新建的首都,從而詔令天下。曹操知道此人“素有虛名”不可用,便任其所長,並以此打壓這類唇劍腐儒,樹立人才新標杆,在三國紛亂之際,聚集更多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棟樑之才。假若曹操用了這樣一個人,就難免形成一種人才導向,以虛名自負的狂妄之徒得了勢,荀彧、郭嘉、張遼、徐晃還能有立足之地嗎?

    縱觀古今,諸如禰衡者,幾希。此類人雖然過目不忘,基本上只記住了文字,書中的道德學問幾乎沒有入目入腦,一點修養都沒有。聖賢經典,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不知禰衡看的是什麼書,連起碼的做人修養都沒有。這樣的人,絕無大才,當眾裸體,等於耍流氓。

    三國時代,風雲際會,人才輩出,魏晉風度從茲而始。如果說禰衡有大才,擊鼓罵曹必定要得到喝彩,那就十分令人難以理解了。禰正平裝瘋賣狂,無論到何時何地,都不能為人所容,也都沒有好果子吃。

    孔融被殺,多與禰衡有關聯

    卻說禰衡倒江夏見了黃祖,喝酒之時,黃祖問起許都人物,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除此二人,別無人物。”這句話,在《平原禰衡傳》中有記載。那麼,禰衡目空一切,為何又獨敬服這兩人呢?

    先說說孔融。《後漢書·孔融傳》說:“字文舉,魯華人,孔子二十世孫也。”作為孔子的世裔,孔文舉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名的,也得到了很廣泛的尊重。孔融小時也很聰明,讓梨的故事,“小時了了”的故事,“覆巢無完卵”等等故事,都與孔融有關。《三國演義》中的孔融,當時為北海相,劉備北海救孔融的故事,也見諸《後漢書》等歷史記載。此時,孔融從孔子世孫的身份,獨據一方,也是一鎮諸侯。

    孔融有才名,有聲望,也有地盤,按說也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但是,《後漢書》卻是這樣評價孔文舉的:“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看來,孔融與彌衡一樣,都屬於“才疏”之人,同樣“素有虛名”。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很快就與彌衡搞到一處了。

    《後漢書》說了這樣一件事,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時候,見朝廷很不安寧。於是,便“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也就是“志在靖難”。孔融說:“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謂的“靖難”,原來是以“大聖”自負,試圖藉助聖人的名望,奪取天下。

    “卯金刀”指的就是“劉”姓皇帝。這件事,孫權大概知道,孔融曾當著孫權使者的面,謗訕朝廷。到朝廷做官,又“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大概是在這之前,孔融對彌衡大放狂言,說,父子之間有何親緣關係,因為情慾,才有了父子。母子之間,也就是一件東西寄存在瓦缶之中這樣的關係。這等違背祖訓的大逆不道之詞,當然贏得了禰衡的極力點贊,稱孔融為“仲尼不死。”孔融則迴應禰衡“顏回復生”。兩人意氣相投,甚是相得。范曄極其憤怒,在此痛斥道:“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果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殺了孔融。《三國演義》中,忽略了孔融試圖謀反,口出無父無君狂言的細節,只說曹操因孔融多次輕謾自己,又阻止大軍南下而深恨之,才殺掉了孔文舉。其實,孔融並沒有膽略阻止曹操南征,被殺的緣故是他多次輕蔑、侮辱曹操,還把曹操比作夏桀商紂。陳壽說:“(孔融)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資治通鑑》也證實陳壽的說法,說京兆尹脂習與孔融交厚,每次勸他不要太過剛直,以免招致殺身之禍。

    因而,孔融之死,與禰衡一樣,都是狂妄自大,輕謾侮辱他人而自飲鋼刀。至於曹操殺了孔融的兩個兒子,也是因為他們與孔融一樣,不知求饒。曹操說,父親都是這樣的人,兒子也一樣,便叫手下殺了他們。這件事,曹操乾得很不人道,另當別論。

    孔融比禰衡相比,雖然志大才疏,但畢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也留下了《孔北海集》,是有點真才實學的。但這兩人意氣相投,傲慢無禮,相互吹捧,最終殊途同歸,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奇怪的。而且,孔融又與禰衡不同,此人有很大的野心,不服曹操每每“狎侮”之,大有不能達到孟德而在自己的理想破滅後,有嫉恨洩憤的心理因素存在。

    當然,假若一定要講孔融具有叛逆精神,解讀先祖的學說有超前意識,那也不假。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此等言論行為,誠如范曄所云,就是大逆不道,應當從重懲處。

    楊修與禰衡殊途同歸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書中,寫到了楊修之死。這段故事大致是這樣講的,曹操在漢中與劉備作戰吃了很大的虧。駐紮在斜谷時,想進兵擔心馬超,想退兵又害怕蜀軍恥笑。猶豫之間,夏侯惇前來稟請口令,正在吃雞的曹操見碗中有雞肋,便隨口唸道:雞肋、雞肋。夏侯惇以為這個就是口令,回去對楊修說了。楊修便趕緊讓夏侯惇收拾行李,準備撤退。

    當夜,曹操提斧巡寨,見夏侯惇收拾行裝,大驚。問明原因,才知道楊修把雞肋理解為班師的暗示。楊修認為,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曹操此時進退兩難,最終還得班師回許都。大概楊修猜透了曹操之意,便招來了殺身之禍。

    “雞肋”的故事,見諸《後漢書》、司馬彪《九州春秋》,應當是可信的。那麼,曹操殺楊修,僅僅是因為“雞肋”事件嗎?

    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這兩個人才是許都真正的人物。從禰衡嘴裡出來的優秀人才,大抵也與自己情趣相投吧。禰衡死於自己的狂傲輕薄,孔融死於自己的叛逆與輕謾,楊修大概也是殊途同歸,雖然死法有別,但本質上也沒逃脫前面二位的套路。

    楊修很有才,比禰衡強多了。但是,楊德祖之才卻顯得有點聰明自負,毫無顧忌的張揚,多次犯忌,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其實,楊修死於“雞肋”不假,但卻不一定是死在了漢中。《三國志》裴松之引注《典略》說,曹操殺楊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而曹操從漢中撤兵回許都,則是在這一年的五月(陰曆)。也就是說,楊修並非妄猜曹操退兵,涉及軍事機密而被殺的,一定有其他緣故。因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所著的《典略》已失傳,“雞肋”之事究竟如何,也無從考證了。不管怎樣,楊修應當直接死於“雞肋”無疑。

    在“雞肋”之前,楊修多次破解曹操的謎語,比如因“闊”而改門,見“一合酥”而將曹操的酥分而食之,等等,這些都是自作聰明。尤其是“一合酥”,並不能表明曹操的意思是要分而食之。如此猜測揣摩上司,還在人前賣弄,楊修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曹操雖然對楊修這些耍小聰明的勾當不喜,但卻並不是要殺他的主要原因。羅貫中在七十二回書中堆砌這些故事,無非是想證明曹操是個極端猜忌之人,也是一個不能容人之人,千真萬確的“奸雄”。這還真冤枉了曹操,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倘若真的不能容人,或者猜忌之心很深,還有誰為他如此賣命?

    曹操殺楊修的真正目的,應當與選擇曹魏繼承人有關。曹丕、曹植在爭奪世子位置時,都用了奸詐的手段,爭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曹丕手下棋高一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楊修其實並不是不聰明,但此人性格張狂自負的弱點,葬送了曹植的前途,也把自己帶進了坑裡。兄弟二人每次用計陷害對方,基本上是曹丕得逞,而楊修出的點子,則不斷被曹丕發現、揭發。楊修自以為天下無敵手,輕視對手,疏於防範,等於是把一把好牌攤開來打,曹植這邊幾乎是暴露著讓人攻擊。

    如曹操這等雄才大略之人,一定考慮到身後的事情,為防止兄弟自相殘殺,便有意的打壓曹植勢力。曹子建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曹丕總會遭到挑戰的,不如早早的找個藉口,殺掉狂妄自負的楊德祖,為曹丕鋪平道路。

    透過禰衡、孔融、楊修之死,不難看出,這三個人都死於張狂輕謾。雖然孔融、楊修之死不是禰衡直接所害,但三人之死卻有內在的關聯,都能夠給後人提供同一個教訓:那就是做事先做人,即便有再高的才華,再大的本事,也要尊重他人,講究團隊意識,德才兼備才能有所作為。狂妄自負,輕視他人,便永遠難以融入到團隊之中,也很難做成大事。倘若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危害了團隊利益,遲早要跳進自己挖的大坑之中。

  • 11 # 去巴黎推塔

    我覺得禰衡有大才!有大才之人熟讀經書應該懂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只不過身逢亂世!卻只能為曹操劉表黃祖等個人效力!卻不能真正為大漢效力!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之人!哀莫大於心死!我想禰衡這麼做只是一心求死!會不會是這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宋是怎麼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