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書法大課堂
-
2 # 非遺百匠
摹即按照原作仿製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臨摹作為一種學習美術的方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南朝齊梁間的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標準的六法論,其中之一“傳移摹寫”說的就是臨摹。臨是照著原作或寫或畫,摹是用薄紙或絹蒙在原作上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臨摹的目的有:學習技法,側重於臨摹的過程;為儲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複製品,重在臨摹的結果。在世界各國,臨摹一直是學習美術技法,借鑑繼承優良傳統的主要途徑與手段。
臨摹方法有6種
一、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透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二、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三、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四、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五、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六、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我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
3 # 三點水981
臨摹是一種學習書法技法、技巧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書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臨:照著原本(碑帖、字帖)書寫。
摹:用薄紙蒙在原本上面描寫。
至於臨摹的方法,其靈魂就是臨與摹。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講,要想臨摹階段進步的快一些,心情和願望是好的,可以理解。但就學習書法而言,沒有捷徑可走,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達到一定高度,我習字多年,或多或少有些體會,我個人認為,要想在臨摹過程中有所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字帖的選擇很重要,學習什麼字型、跟誰學,這要根據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學習書法最忌諱的就是“盲目”二字,有一位書家講的特別好:“眼光決定取法,取法決定品位格調,品位格調來自經典,對經典的學習是我們提高藝術眼光的不二法門。”這就是說,學習書法的眼界要高、起點要高,從一開始就選擇自己比較喜歡而又適合自己的字帖來進行臨摹學習,臨摹的目的不是要把字寫的如何規範,而是要把書寫方法的規範學到手。所以說,選擇一本或多本好的字帖,就相對於自己找到了好的老師。
2 .書法臨摹的時間與數量。書法的學習需要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同時,還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數量的積累。習字是眼光與手頭的功夫,這種功夫不僅是時間的積累,而是對原貼字型結構、筆法、章法的準確把握與積累,只有當用筆的方式和書寫的能力越來越準確了,才能讓你的功夫越來越高。
臨摹書法的時間可長可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機有效地合理安排,習字需要一顆平常心,真正使自己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學,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寫少了也會有效果,寫多了也不會覺得累。
3 .臨摹的方法與步驟。先說臨帖,就是將原貼放在自己既便於觀看又便於書寫的合適位置,對照著原貼上的字進行臨習,這個過程需要仔細把握原貼字型的筆法要領以及結字特點與風格,要留意每一個筆劃的位置,用筆的輕重、粗細、方圓、疏密、疾緩等等,同時,還要看清原貼字型的形態(高、低、長、扁、方等),特別是一些筆劃較多、結構複雜的字,比如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的字,在臨習時更要注意,儘量做到書寫時筆劃順暢連貫,自然靈活,與原貼字型相似,只有這樣不斷地、準確地反覆臨習,才能有所體會、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再說摹帖,就是用描摹的方法進行學習。描摹有鉤摹和影摹兩種。
鉤摹又分雙鉤與單鉤之法,雙溝,就是用半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用筆勾畫出字的外形輪廓,使字成為空心字,然後再用筆墨填滿空心字,這種方法比較麻煩,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方法。
單鉤,就是用半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用鉛筆鉤其字骨,也就是在原貼字型的筆劃中心將字描寫出來,然後在用筆墨寫出。
後說影摹,又叫描紅,就是用半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直接用筆依照字形寫出即可。這個方法相對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所以,影摹是書法初學者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
對於書法的學習,除了對臨、描摹、影摹之外,還有背臨和意臨,無論採取哪種方法,只要有恆心、有信心,做到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那麼,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必定會越走越遠,書法技藝也會越來越精進。
圖片為軟筆習作。
-
4 # 書畫教師三和
什麼叫臨摹?首先要分清,臨和摹是兩個概念,臨是照所選擇的字帖照著帖子上的字去寫,叫臨,但臨之前要認真的讀帖,對帖要有個初步認識,如臨的是誰的帖,帖的字有什麼特點等,然後在去臨寫,也叫初臨,在初臨之後,在背臨,不照帖去寫,而是在憑記意去臨,然後在去和原帖對比一下,毛病出在哪裡。反反覆覆的這樣練習,就會有一定的收貨。
摹分為單鉤和雙鉤摹法,摹是把原帖的字放桌子上,然後上面放一張稍透明的紙放在上面,然後用筆以單線的形式把字描下來,在用毛筆把這個字寫出來。雙鉤是把原帖的字全面的描下來,然後在用毛筆把這個字寫出來。(這種方法相當於畫字,只是和原帖相象。
不論臨還是摹,不要要求和原帖一模一樣,因為也不可能一樣,你不可能和原帖所用的紙,筆,還有用筆的力度一樣,所以在臨摹的時候,能做到形似,神似就行,做到這點,也就達到神形兼備了。
-
5 # 使用者郭勝林
這是練習書法的問題,我來談談。臨摹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學好書法的基石。臨摹是兩個概念。臨:把練習的紙放在字帖旁邊,根據字帖裡字的外形和筆勢而慢慢的對照在練習紙上進書寫。摹:拿一張很薄的近乎半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根據字形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進行填墨,而不是根據筆法書寫。因此,練習書法要知道臨和摹的不同。臨帖分兩種:一是對臨,一是背臨。對臨:將一本書法字帖放到桌面上對照寫。對臨有利於掌握字帖中的筆法。這種方法有一定侷限性,不利於字型結構的掌握。背臨:在對臨之後不看字帖,用記憶把對臨的字寫下來。摹:有兩種方法,一是我們說過的,就是用幾乎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填墨寫;一是古人用得方法,用一張厚的紙,覆在字帖上,用光照明,按照字影進行雙鉤填墨。以上是臨摹的方法,同時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在摹寫得時候,需要注意和理解筆畫的書寫順序、用筆方法後,再下筆在描紅的字帖上或宣紙上進行摹寫。第二,臨寫得時候,要認真仔細的書寫,每個筆畫都要儘量寫得形似,不能草率。
-
6 # 存希齋書法
“什麼叫臨摹?臨摹方法有幾種?”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門技藝或者藝術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習書法也是如此,臨摹永遠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針對什麼叫臨摹?臨摹方法有幾種這個問題我分兩點來作答。第一,什麼叫臨摹?
既然我們知道學習書法必須從臨摹開始,那麼我們就很有必要先知道什麼叫做臨摹,臨摹是怎樣的一個概念。
我們現在通常把臨摹合在一起說,認為臨摹就是指寫字,其實不然,臨摹本就是兩層意思。而且在學習時也是分先後順序的。
首先來說什麼叫做摹,摹就是摹寫,初學書法時用一張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然後用筆書寫就叫作摹,初學者往往採用這種辦法,這也可以叫作“依葫蘆畫瓢”。
〔清代書法家姚孟起臨摹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最接近歐公神韻的版本〕
再來說說臨,臨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臨帖,臨就是對照著字帖寫,先觀察字帖上的一筆一畫,然後默記於心,按照自己的記憶在紙上用筆寫出來,臨寫的過程可以看一筆寫一筆,還可以看幾筆寫幾筆,甚至可以把整個字的筆畫結構搞清楚了,直接臨寫整個字。
以上就是對於臨摹二字的解釋,可見臨與摹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也是兩個不同的技法,在書法學習中不可混為一談,二者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就對臨摹有著精闢的分析和見解,他告訴我們: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儘管二者的作用不盡相同,但是卻是不可分割而且可以同時進行的。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在《論書》中就說過: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所以,學習書法必先臨摹,這是古往今來形成的一個定律,也是書法學習的唯一方法。
第二,臨摹的方法有幾種在書法中,關於臨摹,古人早就給我們分好了類,並且各自適合不同階段。
臨帖而言,方法一般分為五種:摹寫,描紅,對臨,背臨,通臨。這五種臨摹方法是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1]摹寫摹寫是初學者很有必要採用的一種習字方法,對於毫無基礎的書法愛好者而言,摹寫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具體方法前面已經說過,就是用一張透明的薄的紙張覆蓋在字帖上,然後一筆一畫摹寫,這種方法容易把握字的形態。
歷史上這種方法廣泛應用,例如“雙鉤填墨”,就是先用紙在字帖上把字的輪廓用筆描畫出來,再用毛筆用墨把筆畫填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描“空心字”。
〔《蘭亭序》神龍本為馮承素採用“雙鉤填墨”之法臨寫,形神兼備,氣韻流暢〕
書法史上著名的神龍本《蘭亭序》就是唐代宮廷書法家馮承素用雙鉤填墨的方法書寫而成的,被譽為最接近王羲之神韻的一種摹本,這也說明摹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2]描紅描紅也屬於摹寫的一種,描紅就是去掉覆蓋在字帖上的紙張,直接在字帖上面的紅字上摹寫,這種方法是摹寫的一個進階,要求要用其他顏色的筆把字帖上紅色的字的筆畫完全覆蓋住,描紅比摹寫的難度更大,但是可以從整體來把握整個字的位置。
[3]對臨對臨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對照著字帖臨寫,可以把字帖樹立於前,也可以放在紙張的左側,先觀察字帖上字的筆畫,結構等資訊,然後下筆寫,可看一筆寫一筆,也可多看幾筆再寫,甚至也可以觀其全貌然後書寫。
〔姚孟起對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對比圖,為後人樹立了對臨典範〕
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鍛鍊我們的讀帖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提高自己的眼力,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臨帖習慣。
姜夔說:
“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
這描述的就是對臨的情景。
需要注意的是,對臨要講究反覆對比找出錯誤,然後再按照同樣的方法去臨寫,直到完全掌握帖中字形為準,古人要求“重影”“合掌”就是說對臨要精準。寧可一字十遍,不可十字一遍。
明代沈灝在《畫塵》中說到: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
這當然是對臨的更高境界,需要在精準對臨中逐步達到。
[4]背臨背臨是建立在對臨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對臨的一個提升,難度增大,練習效果自然更佳,顧名思義,背臨的意思是和對臨相反的一種練習方法,就是在對臨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不看字帖,然後根據自己對臨的成果和記憶來書寫。
背臨也可以理解為意臨,就是根據自己臨帖的感受和記憶再將臨過的字書寫一遍,誠然,這種方法難度是非常大的,背臨一遍肯定難以相似,但是舍此卻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背臨效果不佳,則需要重複對臨的程式,再來背臨。
〔姚孟起背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
書法學習就是這樣,就是在一遍遍的臨帖對比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和不足之處,然後加以保留和改進,假以時日,自有所得,這樣的方法看似單調枯燥,然而確是最有效果的,比起泛泛臨帖以及抄帖來說,又實在是最經濟的辦法。
[5]通臨以上所說的臨帖方法指的是針對單字的臨摹,我們學習書法自然也是從單字臨摹開始的,不能一上來就大篇幅地臨寫,那樣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是不科學的練字方法。
需知練習書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各個擊破,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啟功先生就說過:“臨帖並不是時間和數量的累積,而是準確性的重複。”
〔啟功書法〕
很多人一天寫了幾大篇沒有什麼效果,而有的人每天精準臨摹兩三行卻進步明顯,這就是精準臨帖的好處,既能促進進步又節省時間。
在臨好了一批單字之後,就可以進行通臨了,在臨摹單字的時候其實重點就是對筆畫和結構以及書體風格的研究和理解,理解了這些對於通臨是很有好處的,例如我們通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就必須現在前面的臨帖中把握《九成宮》楷書的各種筆畫寫法,結構要領以及風格特徵,再下筆通臨,便能如魚得水了。
通臨是臨摹方法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因為涉及到章法的處理,而且還考驗書寫者全域性觀念和佈局意識的強弱,但又是必須要經歷的一步。
例如像盧中南、孟繁禧、田英章、田蘊章等當代學歐名家,都會採取通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方法來提高和檢驗自身水平。
〔盧中南通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
透過以上論述,我們搞清楚了臨摹是怎麼回事以及臨與摹之間的區別和聯絡,而我們的重點則是臨摹的五種方法即:摹寫、描紅、對臨、背臨、通臨。學習書法全在臨摹,但不可盲目,得分先後,按照以上所說的步驟學習書法方能事半功倍,學有所成!
-
7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一、什麼叫臨摹?
臨摹,是學習書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或者說它是通往書法殿堂不可繞過的一道門檻。從技術層面上來說,臨帖、摹帖是兩個概念,其功能性與用途各有所長,都屬於基礎技法訓練科目之列,是初學者必須熟練掌握的重要手段與措施。因此說,臨摹是研究範本技法的各種方法總代稱,簡稱叫臨摹。 以往,多數人把學習範本的方法習慣的稱之為臨帖,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臨帖,是把帖放在一旁照著寫。摹帖,是在原帖上描寫。兩種模式各有意圖與作用,臨帖易得神采、韻味,摹帖易得形制、質感。因此,想力求神形兼備(神似形似),不能單純的光臨不摹,也不可以只摹不臨,只有臨摹並舉、同步實施,平行推進,互為校驗,才能充分發揮臨、摹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證明,臨與摹各有優缺點和侷限性,取法側重點不一樣,可以互補缺憾。
無論是臨、摹,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要的目的是以此解讀範本並獲得技法精要,意在學習掌握傳統書寫技法,培養藝術創作能力。
二、臨摹方法有多少種?按其解決的技術問題與具體作法不同,分別有臨帖法、摹帖法兩大系列,共有十餘種操作方法。
臨帖法,是指將範本放置近前,對照仿寫的方法,也叫對臨法。主是用於讀帖、取法。具體方法有: 實臨法、意臨法、背臨法等。
摹帖法,是指在原帖上描寫的方式。將帖上蒙一層薄紙,用筆把字畫形狀描下來叫摹寫,古稱仿影。直接在印有字跡的練習紙上描寫的方法。具體方法有: 晌拓法(古時候一種複製法帖的技術)、單勾法、雙勾法、填廓法、擴勾法、摹寫法、描紅法等。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還有一些概念性的輔助方法,主要用於讀帖,以加深對該帖筆法、字法特點理解和記憶。如: 劃空法、畫沙法、水寫法等。
三、臨摹方法如何運用?每一種方法功能與用途各有獨到之處,需要根據訓練程序和要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合理運用。
比如,解決筆畫形狀問題用雙勾法+填勾法。解決字形結構問題,採用單勾法+擴勾法。解決臨創過渡或取法問題,採用對臨法或意臨法。有時候,為了更好的破解某一問題,需要將幾種方法同時交替使用。
常見很多人把臨帖單純的理解為照著字帖寫,於是,把字帖放在旁邊看一眼寫一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不繫統、不完整的,也是不專業、不正確的!
正規專業的的臨摹方法是: 摹帖法→臨帖法,讀帖始終貫穿其中。
另外,臨摹的時候,要儘可能的採取近距離對等練習的作法,也就是說,原帖多大字就寫多大字,便於比對校驗。如果原帖是小字,千萬不要放大幾倍臨寫,因為,放大臨寫是必要使用大號的毛筆,大號的筆鋒材質與效能和原作使用的小毛筆肯定是有差異的,執筆姿勢、筆法動作、行筆節奏、書寫速度等方面,和使用小毛筆書寫是不一樣的,字型形貌、質感與神采,很難寫出原滋原味,如果附加一些修飾性的筆法動作,等於把原帖核心技法篡改了,而且難度高、工差大、週期長。
說到這裡,大家是否會想到,為什麼99%的初學者普遍出現寫不好、臨不像、進展慢? 練了很久,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十年……仍然上不了書法正軌,始終緋徊在寫字的層面,寫出來的字型,要麼是有形無神的殭屍體,要麼就是規矩刻板的印刷體,而且沒有節奏、沒有情趣、沒有意境……究其根源,就是由於訓練方法不對,導致書寫技法錯誤。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 臨摹方法過於單一,比如,從起步入門開始一直照著字帖寫,不讀帖、不摹帖,甚至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法都沒有專門的認真練習過,所以,諸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以至於集腋成裘,遇到瓶頸不知所措。每次我參與問答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初學者都是這個問題。
藉此機會,再次囉嗦幾句。單純依靠臨摹是練不好的書法的,而且效率相當低。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正式進入臨摹之前,必須要先練好執筆法、運筆法、筆畫、結字等一系列基本功,否則,開啟字帖看不懂,不知道方筆、圓筆都是怎麼形成的?哪個地方是中鋒、側鋒? 於是,只能照貓畫虎,結果似是而非、貌似神離,字形很好,寫法不對。
再者說,書法有實用類、藝術類之分,並且有各種各樣的書體字型,以及小楷、中楷、大楷、榜書,它們都是相對獨立的書法執行系統,書寫技法上有很地方是不一樣的,字型的功能性與適用性各有所長,訓練套路與臨摹方法也是有區別的,這些基礎知識事先要了解,否則,容易誤入歧途,學旁門左道。
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是這樣的。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程式(課題研究成果)
三十多年前,我研發出了一套新型訓練模式,命名為《潘氏分步摹臨法》。注意,是摹臨法,它是將臨帖法、摹帖法所含十餘種操作方法的優點集中在一起,重新配置,合二為一,形成一種摹臨並舉的新方法,對,是一個方法多種功能,操作簡單,立竿見影,功效顯著。
其中,構成要素有: 選帖按需法,執筆三指法,筆法節奏法,筆畫公式法,結字歸類法,讀帖水彩法,臨帖摹臨法,創作譯臨法……因為,這種新模式、新概念、新作法,屬於前所未有的課題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全部公開,新事物很多人也不認可,以後我會陸續的詳細講解演示。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優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8 # 靜一號普洱茶
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字畫,也可能是碑、帖等。
臨摹為了學習技法,側重臨摹的過程。為儲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複製品,側重臨摹的結果。
臨和摹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尤其體現在書法上,古人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意思是說,臨容易學到筆畫,可是不容易學到間架結構;摹容易學到間架結構,可是不易學到筆畫。從難易程度來說,摹易臨難。不管是臨還是摹,都要以與範字"相像"為目標,從"形似"逐漸過渡到"神似"。
學習技法主要是側重過程,在練習書法時,最好是臨和摹結合起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此外,還要經常讀帖,仔細觀察、分析、體會,可以邊讀邊用手"空臨"。只要功夫下得多了,讀帖和寫字的能力自然會增強,對書法美也體會得更深了。
此外,為儲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複製品,側重的是臨摹的結果。因此,臨摹品有商品性質。它流傳於世又產生了偽作和贗作等複雜問題。在世界各國,臨摹一直是學習古典書法或繪畫技法,借鑑和繼承優秀傳統的主要途徑與手段。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對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複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犬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方法
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型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佈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揹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象蜜蜂採百花釀佳蜜一樣博採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的。初學鋼筆行書者務必注意。
-
9 # 泥採軒紫砂文化
臨摹有實臨和意臨兩種,實臨是字形大小筆畫粗細都要一模一樣,意臨需要臨出整篇幅的氣息,氣韻,能入帖能和古人對話。
-
10 # 千千千里馬
臨和摹是兩個概念,摹,比較接近於複製。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叫影摹。一種方法叫勾勒填墨。
初學書法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影摹也叫用“影格”,就是把一張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面,照著字帖上面來描,這種方法也叫“描紅”。因為字帖是老師用硃砂墨寫的字帖,字帖的顏色鮮亮,學生可以在字帖上面蒙著一張紙來描摹。
唐代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臨摹複製的《萬歲通天帖》中王志的《喉痛帖》臨摹方法是填墨與細線描畫相結合的,把枯筆飛白也逼真地複製出來了這種方法就是以字帖中幾個字(一般是一頁大楷)透過描摹反覆練習,來熟悉毛筆字的書寫方法。在“描紅”階段學習臨摹,一般只有一個字帖,或者要換幾次字帖。這種方法臨摹的字和字帖上面的字是一模一樣大的。
還有一種方法是勾勒填墨。這種方法也叫“向拓”。具體的方法是,把字帖對著窗戶,蒙上一張紙,用毛很細的毛筆勾勒下來,然後再填墨。
這種方法基本上屬於複製字帖,與學習書法臨摹關係不是很大。初學書法一般也不用這種方法,但是複製字帖,就必需要用這種方法,因為用“向拓”的方法臨摹字帖,可以把字帖的原來的樣子臨摹的一絲不差例如,唐太宗時期的書法家馮成素臨摹的《蘭亭序》就是用這種方法臨摹出來的字帖,這是一個《蘭亭序》的複製品。
唐太宗時期馮承素用“向拓”填墨臨摹的《蘭亭序》與馮成素同時臨摹《蘭亭序》的,還有虞世南、褚遂良,但是虞世南和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是用對臨的方法。所以,他們兩個人臨摹的《蘭亭序》跟字帖差別還是蠻大的。這就是向拓和對臨的差別。
在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王羲之的後代王方慶向朝廷獻出了自己收藏的祖傳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十卷獻出。就組織人對這些字帖進行臨摹,這個字帖就是有名的《萬歲通天帖》。按照常理,可能我們都認為這個《萬歲通天帖》也是用“向拓”的方法,勾勒填墨出來的。
但是根據日本學者表立雲於1988年在遼寧省博物館參觀《萬歲通天帖》時,他用放大鏡觀看細部用筆發現:這個字帖的臨摹方法與過去我們的想象完全不同,居然像繪畫一樣用很細的平行線條排列有序的,逐步描繪出來的。臨摹的逼真程度,幾乎可以用一絲不差來形容了。
武后萬歲通天二年臨摹的《萬歲通天帖》中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對武后時期的臨摹成就,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的評價非常高,他說,當時的臨摹達到了“一絲不差”的程度。對此很長時間,千里馬是有一定的懷疑態度的。但是。從《萬歲通天帖》的臨摹來看,武后時期確實有了新的臨摹方法,能夠達到複製水平的高超復原程度。
所以我們看,摹是複製字帖摹的方法,可以很好的還原真跡,但是未必是一種很好的書法學習和臨摹的方法。
如果我們用摹這樣的方法去學習書法,那無異於於緣木求魚,會走上一條不太好的結果。
我們常說的臨摹,雖然是摹和臨兩種方法,但是,由於摹主要是對字帖的複製工作,因此,一般的書法學習方法,不是用摹而是用臨。而臨摹的這個詞的含義主要還是指臨而不是摹。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對臨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臨,就是模仿字帖,這種臨摹方法,可以按照字帖的用筆結構,寫的跟字帖的大小基本一樣大,也可以比原字帖小,也可以比原字帖大,總而言之,臨摹字帖的大小比較自由。但是一般臨摹字帖,我們要求跟字帖大小差不多一樣大就可以了。過大或者過小是一種特殊情況。
臨,也叫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看著字帖一筆一畫來模仿字帖。這種臨摹方法,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的時間來認真的揣摩字帖的用筆、結構、墨法等等。是一種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模仿的學習方法。跟“摹”的方法,只考慮完全忠實於字帖,完全依據字帖的複製方法是很不一樣的。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複製字帖和描紅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摹帖。
描紅是初學書法描摹字帖,是一葫蘆畫瓢,複製字帖的描摹方法,需要比較高超的書法技巧和書法知識。
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吳熙載對臨方法臨摹的隸書《乙瑛碑》初學書法最好還是用對臨的方法學習字帖比較快。主要表現在:
第一觀察方便
如果與描紅的方法比較臨摹,對臨是把字帖放在眼前來模仿字帖的,所以,會看得很清楚,而描摹是隔著一層紙,對於墨色,對於用筆,有時候看的不是那麼清楚,總是感覺隔著一層,但是對臨的方法,是字帖近距離的在你的眼前,觀察起來比較方便,可以隨時對字帖進行點點畫畫的分析、判斷,對下筆會起到心中有數的作用。
第二視覺清晰
我們臨摹字帖,把字帖放在眼前,在你眼前呈現出來的字帖上的用墨、用筆、筆畫交代都能看得非常清晰,不像我們描紅的那種方法,有時候感覺模模糊糊的或者不是很清楚,這種清晰的感覺,給我們會帶來一種愉快的心情和肯定的用筆。
所以對臨字帖就有這樣的好處。
第三細節直觀
初學書法最擔心的就是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這些細節是怎麼完成,怎麼交代的,如果我們在字帖上蒙著一張紙,那麼,這些細節觀察起來就有一點模糊了。甚至有時在描紅的過程當中,要把紙翻過來看一看,才能判斷清楚是怎麼用筆,然後再去下筆臨摹。那麼,我們對臨字帖,就不存在這樣的麻煩和干擾了,而是比較直觀的可以看到字帖的起筆、行筆、收筆和接筆的變化。
元代晚期書法家俞和臨摹的王羲之小楷《樂毅論》所以我們建議哪怕就是初學書法,儘量避免不使用描紅這種方法。
那麼我們如何儘快的進入對臨的狀態呢?
學習書法,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去用筆,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不光是初學者要了解怎樣用筆,就是我們一生練書法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如何掌握用筆的問題。
初學書法怎樣才能儘快的進入臨摹用筆的狀態
千里馬的建議是:我們要儘快的學會對筆畫的分析,掌握筆畫的規律到底在哪裡。
這個方法到底難不難呢?當然不難,非常簡單。如果這個方法太難,那就增加了我們學習方法的難度,延緩了我們快速進入臨摹字帖的狀態和臨摹字帖的質量。
作者臨摹的魏碑《敬史君碑》
為了讓我們臨摹字帖既能夠保證質量,又能夠比較快的進入對字帖學習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對筆法首先進行分析。
從大量的書法的規律性來看,我們臨摹字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基本的筆畫。如果把基本的筆畫掌握了,那麼臨摹字帖就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們在學習字帖的時候,一定要把字帖裡面的基本筆畫,就是點、橫、豎、撇、捺這些筆畫做一些簡單的總結,這些筆畫的總結,是所有筆畫的代表性和基礎性的筆畫,但是他們的規律是共同的,這就是每一個筆畫都存在著起筆、行筆、收筆。
但是重要的是,在一個字帖之中,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都不太一樣,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推敲的,例如,顏真卿寫的點就有不同的點法,橫有不同的橫法,但是它的基本規律是一樣的。
我們首先要明白每一個筆畫都是有這樣一個結構的,那麼,我們就會用這樣一個方法去分析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如果每一個筆畫能夠寫對,而且有正確的入筆方法,那麼學習字帖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了。
臨摹字帖要注意起筆、行筆、收筆、接筆的正確。初學書法的起步,就起於我們對筆畫的分析上面。
我們在很多臨摹字帖的觀察中還發現,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他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往往在哪出問題呢?就是在筆畫上出問題,不是起筆不對,就是行筆的部分不對,或者收筆的部分不對,我們一定要準確的分析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結構,每一個部分都是怎麼樣用筆的,才能夠準確的把握字帖的用筆方法。
這是我們初學書法儘快入門的最好的方法。
因為這是一個書法原理,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筆畫是由起筆、行筆和收筆來完成的,但是在字帖當中同樣的筆畫,不同的處理方法很多,所以書法家對不同的筆畫在起筆、行筆、收筆用筆過程當中都不一樣,但是,他的這個規律是不會改變的,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觀察。只是在怎麼樣起筆的,怎麼樣行筆的,怎麼樣收筆的方法上有差別,這正是需要我們去觀察的。我們搞懂這個原理,最多需要一個星期,加上我們臨摹字帖的實踐就很快搞懂了,但是我們要學會要做到,把每一個筆畫都寫好,當然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這就要看個人在臨摹的過程當中具體在用筆的中是如何把握的了。
寫好字不等於臨摹準確,臨摹正確。圖片為董其昌臨摹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沒有一筆是準確的。我們可以從起筆、行筆、收筆、接筆來看。應該說這是意臨了隨著臨摹字帖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我們書法知識的提高,我們還要擴大知識面,因此我們的臨摹並沒有完成,仍然需要更多的臨摹方法來滿足我們學習書法,提高書法藝術創作能力。
所以除了對臨,我們在對字帖,能夠能夠模仿的情況下,儘量的還要學會背下來,這種方法呢也叫背臨。
背臨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平時臨摹的字帖,能夠在不看字帖的情況下臨摹的跟字帖差不多,或者一模一樣更好,這種方法也是訓練我們加強臨摹記憶的一種方法。
有沒有最快能夠記住臨摹字帖的方法
臨摹字帖記不住字帖,這是一個很多學習書法朋友遇到的實際問題也是一個苦惱的問題的問題,那麼,有沒有最快記住臨摹自貼的方法呢,當然有,在這裡千里馬給大家說一個好方法,很簡單。
我們前面說的要注重臨摹字帖的筆畫,起筆、行筆、收筆。
這個方法可以提高和加深我們對具體的單獨的一個筆畫的理解和把握。
我們臨摹字帖不是說把一個一個的筆畫寫好就行了,我們還要掌握好字帖的結構,這個方法用什麼方法來達到呢?我們把它叫做用“接筆”的方法來達到。
注意看“接筆”在哪裡接筆就是我們臨摹字帖,每一個字第二個筆畫以後的筆畫,或者叫做一個字裡邊的“下一個”起筆點。就叫“接筆”。
“接筆”這個筆畫要瞻前顧後,要承接前面一個筆畫,要為下一個筆畫做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和上一個筆畫的“連線點”如何安排的?這是這是開啟我們記憶之窗的亮點。
如果我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注重記住我們“第二個”筆畫的接筆點在什麼位置,那麼,我們對臨摹字帖的記憶力就會大大的提高。
我們對很多書法教學發現:大多數或者絕大多數人沒有提到過“接筆”這個概念。今天大家不妨試試,如果我們注重了“接筆”是不是會提高我們對一個字的記憶能力?
為什麼“接筆”會提高我們的記憶力呢?這是有一個科學道理的,不是簡單的一個方法。
趙孟頫用筆的折法細節在於用筆圓潤婉轉我們都知道,字帖上面的字都是有結構的,書法就是把不同的筆畫巧妙的結構在一起的,那麼,結構的重要的結構點在什麼地方呢?它就是我們講的“接筆”這個點。或者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字的“榫卯”點。
所以,我們在臨摹字帖的時候,注重觀察和研究這個點的位置,那麼你的記憶力就會得到增強。所以這是我們學會背臨的一個要點。
背臨是我們學習書法,檢驗學習成績和效果的一種手段,主要是檢驗我們學習字帖學的像不像記住了沒有?如果透過背臨檢驗我們臨摹字帖臨的很像,說明我們臨摹的成績還是非常好的。
如果臨摹字帖背臨成功,可以說我們基本上就告別了書法的初學階段了。
告別書法初學階段,就會意味著我們打下了一定的書法基礎。
有這樣一個基礎,我們完全可以自由的自學書法了。然後我們多領一些字帖,最後達到各家能夠融會貫通,我們一定會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的,但是後面還有很多臨摹的方法,例如像意林等等這些我們就再不一一多說了,因為這些臨摹方法已經不屬於初學階段的書法臨摹了。
回覆列表
初學書法必須要了解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所收穫。大家都知道學書法唯一途徑就是臨摩,卻往往忽略了“臨摩”包含的一項內容“讀帖”。經驗告訴我們:讀帖在臨習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有人忽略了這個環節,導致臨帖多年收穫甚微。老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讀帖與臨摹這個話題,請仔細閱讀,或許對您有所幫助。
讀帖 不只是讀取字帖中文辭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觀察、揣摩每一字、每一筆畫的用筆方法和用筆要領。讀帖,是在與古人對話。古人留下的資訊,就儲存在字裡行間和點畫之中。我們要從中讀取當時的書寫環境、氣氛、創作情緒、書寫速度、用筆、用墨的方法以及章法等資訊,這些資訊都需要我們透過讀帖來揣摩、破解。
尤其在讀碑本字帖時,要分析哪些是刻石留下的雕琢痕跡,哪些是毛筆書寫的痕跡。碑拓的雕琢痕跡,多出現在有稜角的方筆中,在臨習時要把雕琢的稜角淡化,還原到墨跡上去,不要為了貌似而去造作。否則,會產生匠氣;這一點,對於臨習碑帖者來說,極為重要,不可忽視。《爨寶子碑》就是雕琢痕跡較為明顯的典型代表之一。
請看下圖:《爨寶子碑》區域性。從圖可以看出:橫畫的起筆收筆和橫折等處,出現了明顯的雕琢產生的稜角。
臨摹,是臨帖和摩帖兩種學習方法的合稱。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可選其一,或兩者兼用。
1.臨帖
臨帖,是指人與字帖面對面,照帖寫字,這種方法叫“臨帖”,也叫對臨。對臨,是最適合初學者採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對臨方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意臨。意臨,只適合具有一定書法造詣的書法家在揣摩古人用筆方法時使用。它是把臨帖者的個人風格與古人書風相互融合的再創作過程。此法,初學者禁用。
對臨示意圖:
2.摹帖
摹帖有兩種方法:一是仿影法;二是雙勾法。
(1)仿影法 是把字帖放到透光的檯面上,再把紙放到字帖上,然後按照字帖透到紙上的字影,進行描寫,這種方法叫“摹”,也叫“仿影”。
(2)雙勾法 是先用筆勾出字的筆畫輪廓,然後再用毛筆在輪廓線內填寫。現存的《王羲之·蘭亭序》,就是後人用這種方法摹寫的,所以我們把它叫作“摹本”。
請看下圖:圖1 摹帖(仿影法) 圖2 摹帖(雙勾法)
臨帖和摹帖,方法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有差異。“臨”,可以形神兼顧;“摹”,容易注重於形,而忽略用筆的隨意性;尤其描摹的“雙勾法”,久而為之,會形成匠氣。此外,臨帖前必須要熟讀字帖,做到心中有數,而後動筆。儘量避免看一筆,寫一筆的臨習方法,否則,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