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賈梓筠

    問題中提及的幾個技術的結合,基本已經把領域縮小到一個非常垂直的領域了。

    檢測

    例如現在非常時期,小區、地鐵、商場門口,都會設立管理員對進門的人進行測溫確保大家安全,但這個環節耗費了大量人力。這套系統的投放,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疫情期間的成本和人員工作負荷。同時可以更好地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同時可以將進出狀態、體溫對應到人(假設人們會面對攝像頭摘下一下口罩,確保可人臉識別)。

    但是在非疫情時期,熱成像技術就會變得比較雞肋,用也不是、不用就浪費。比如鍛鍊身體後,體溫會升高,普通感冒發燒,體溫也會升高,這兩種情況均不應當採取什麼措施,最多隻能記錄,以至於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也只有人臉識別系統處於可用狀態。如果投放在醫院則另當別論,熱成像可以持續起到一定作用。

    5G在這個場景下,主要應用在大型活動(比如體育場演唱會),確保裝置的線上狀態。對於高速和低時延特性,意義相對有限,畢竟例如200毫秒的延遲對人相對無感,與其縮短這個延時,不如縮短人臉識別這個過程的速度來的實在。

    巡邏

    在疫情時期,一架5G無人機對行人進行體溫檢測,同時對不戴口罩的人進行人臉識別,也對度過疫情起到很好的幫助。

    疫情度過以後,紅外測溫的實用性,依舊還是會是一個問題。

    綜上,這三種技術的結合,更多會是一個特殊環境下的應用。在正常環境下,很多功能會變得比較雞肋。不過如果這些外圍器件可以做到可插拔,那麼會很好地解決相關的產品和商業問題。

  • 2 # 科學智慧社會

    這個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具有良好的前景,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一次武漢病毒防疫事件以後,整個社會都對公共衛生防疫應急系統有一個重新的反思和認識。中國經歷了兩次嚴重的病毒傳染事件,使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被無情地打亂,說明目前公共衛生防疫應急系統還是非常薄弱的。國家真正的公共衛生防疫應急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是基於傳統的線下行政資訊報送系統在執行,還是一套非常落後的系統。

    第二、未來超大規模、突然爆發、殺傷力強大的病毒流行傳染事件,會越來越頻繁地爆發。主要是基於整個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被嚴重汙染,自然界越來越難以承受人類的壓力,地緣政治引起的國家利益紛爭,等等這些因素,都會促使這種病毒以一種自然的或者人為的方式在人間爆發,而且機率越來越大,其危害力不亞於一次中等烈度的戰爭破壞。所以,搭建一個公共衛生安全防疫應急系統,就像是人們為了預防核戰爭打擊而搭建的核武器防禦系統。

    第三,公共衛生安全防疫應急系統,它需要很多的基礎技術來支撐。首先它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網際網路科技,網際網路科技提供基於人的生物體特徵來採集各種資料。沒有這個資料採集,就沒法搭建這個公共基礎平臺。我們現在實現個體的資料採集,主要還是基於手機和其他一些移動裝置,將來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移動穿戴裝置、公共衛生防疫電子標籤這類的產品。有這類技術以後才能保證所有的人的健康安全資料,特別是在防疫期間被病毒傳染的特需資料能夠及時上傳到國家公共衛生防疫應急網路裡面去。只有建立起這麼一張大網,人們才能夠在突然爆發的病毒面前沉著應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動應付,無可奈何地應付,導致大量的社會財富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損失。所以搭建這麼一個公共安全衛生防疫系統,需要大量的網際網路科技,還有智慧醫療系統,還有社會組織管理技術,才能夠建設完成。

    第三,如何搭建這麼一個公共衛生安全防疫系統?首先是要搭建生命體資料採集系統。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潛在的病毒傳染物件,只有把每一個人的生命狀態、身體狀態的資料採集起來,國家才能夠及時地掌握病毒的傳染傳播情況。同時透過採取每個生命個體的資料,也能夠及時彙總病毒在每個個體上的傳播、生存的病理表現,分析病毒傳染的機理和它的傳播原因途徑。有了它的特徵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研發病毒防疫藥品,有針對性的採取控制措施。

    第四、公共衛生安全防疫應急系統搭建完成以後,就等於給全社會佈下了一張抗擊病毒的天羅地網,就是一張保護人類的生命之網,以後一旦遇到病毒時候人們就能應對自如,沉著打贏病毒防疫戰,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啊,一個城市就能導致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傳染或癱瘓,經濟執行癱瘓,社會生活停止,所以這種預防之網是一種生命之網,非常有必要。

    第五、平時這套公共安全防疫系統還能夠發揮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方面的作用,比如說像大健康,保險安全,平時的疾病防治治療診斷,都可以利用的上,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也能夠發揮它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之,包括紅外感測技術、5G技術、人臉識別技術,都能在公共衛生安全防疫系統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技術,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技術,這個技術在公共衛生安全防疫應急系統搭建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 3 # 追科技的風箏

    紅外熱成像:用於規模性人體測溫。首先,利用AI技術AI快速定位額頭,因為大家都是戴口罩的。接下來,利用熱成像攝像機對人群額頭進行精確測溫,識別高溫人員。這個過程並不涉及人員身份識別。有了AI技術支援,紅外熱成像每分鐘可以300人次測溫,識別誤差0.3℃以內,避免了手動測溫人與人接觸的風險。這種場景是規模測溫、人群聚集、防止傳染。人臉識別:戴口罩也能識別身份。此時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對口罩未遮擋部位的人臉進行識別,人群無需摘下口罩,只要露出露出50%鼻樑,人員識別率、透過率就能達到85%,而且不戴口罩還不行。這在公司比較實用,如果放在海量人員的車站、地鐵,就只能統計每天透過的人數、疑似發熱人數等概數,難以精確到個人,此時的人臉識別是打引號的。5G技術:快速傳輸的保證。5G網路高速率、低時延,將紅外熱成像測溫資料快速至指揮中心,供決策使用。以上三項技術整合,是疫情防治所需。在非疫情時期,就會變得雞肋,尤其是熱成像技術,運動完了體溫升高,測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 4 # 羅工J浙木源B館你要

    這個還真有可能,2020年上午年估計都會在這個疫情下度過,接下來基本企業要開工,學校要開學,一旦有檔案要求,企業,學校都要在出入口安裝的話,一定會火。而且一定會推動技術越來越成熟。任何事情都是兩邊性的,有壞的總有好的也會發生,前段時間大立、海康、大華都在推新產品,期待吧。

  • 5 # 環京購房通

    成本太高了,公司推出的人臉識別測溫儀具有更高的價效比和實用性。透過WiFi,網線或者4g方案聯網解決目前的問題。

  • 6 # 芯智訊

    在今年春節前後於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當中,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透過咳嗽、呼吸形成的飛沫進行傳播,所以公共區域的疫情監控與防治成為遏制疫情的重要環節。

    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症狀表現主要呈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和乏力等症狀,所以體溫篩檢成為公共區域疫情監測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傳統的溫度計、額溫槍等測溫裝置,不僅需要一對一檢查,檢測速度慢,而且還需要近距離接觸,因此存在較大的交叉感染風險。相比之下,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由於能實現遠距離(可達數米)、非接觸式、多目標同時進行體溫檢測,是在公眾場所甄別發熱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

    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於1月30日就印發了關於組織做好紅外體溫篩檢儀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明確將紅外體測篩檢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

    雖然國內紅外熱成像產業鏈企業大立科技、高德紅外、華中數控等緊急復工,並提供數千臺紅外熱像儀,攜手助力各地防疫工作,但遠遠滿足不了目前疫情的需求。

    隨著各地延遲上班時限的臨近,返程復工大潮即將開啟,必將對於疫情的防控帶來更大的挑戰。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將進一步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目前醫院、高鐵、飛機場、地鐵、大型商超、寫字樓、學校等場所對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需求急劇增長。

    以上海虹橋交通樞紐為例,2月8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隨著返程高峰的到來,上海虹橋機場、虹橋火車站共設定了16個檢測點,主要以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為主,截至2月7日,虹橋樞紐機測體溫122萬人次,發現體溫異常101人。顯然,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對於如此大規模人次的體溫檢測,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目前,市場上的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一直處於缺貨的局面,各大熱成像體溫監測儀廠商的相關產品均處於缺貨狀態,一些廠商的相關熱門機型的訂單都已經排到了兩個月以後。與此同時,熱成像體溫檢測儀所需的一些關鍵元器件也出現了嚴重的缺貨情況。

    一、非接觸式紅外熱成像體溫篩檢市場需求巨大

    2020年2月2日,工信部新聞釋出會上曾提到,目前為止收到各地各方面對紅外體溫檢測儀的需求約為2萬臺,手持式約30餘萬臺。工信部預計,整個全自動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需求約為6萬臺,手持式約55萬臺。

    隨著各地復工返程人流高峰的到來,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於疫情的防控,預計各地政府及企業也將加大防疫工作的建設力度,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將成為疫情的關鍵防控裝置,特別是在地鐵、汽車站、火車站、機場、醫院、學校、大型寫字樓、工廠等應該重點監控的人流密集區域,紅外熱成像測溫裝置需求將大幅提升。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開的資料顯示,2019 年 10 月 24 日,國內共有 39 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 5800 公里。我們假設平均 1.1 公里設有一個地鐵站,全國地鐵站數量為約 5200-5300 站。如果每個站點都至少部署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進站口和出站口),則需求量將超1萬套。

    汽車站方面,我們按照333個地級市,2862個縣進行大致測算,假設每個地級市平均擁有1.5個車站,每個縣擁有1.2個車站,則對應全國汽車站數量為 3934個,如果每個車站配備兩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則需要近8000套。

    火車站方面,資料顯示,國內客運站數量約有2000個。根據最新的報道顯示,深圳市政府和鐵路部門的相關工作部署,深圳站、深圳東站、深圳北站、福田站、光明城站、深圳西站等6個車站都將在車站出站口(上述車站共計出入口13個)加裝體溫監測裝置,共計32套。也就是說平均單站需要至少5套紅外體溫檢測裝置。考慮到很多小的站點人流較少,我們假設單站至少配置3套紅外體溫檢測裝置,則需要6000套。

    機場方面,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內機場已達到248個(如果按航站樓來算,數量更多)。由於大型機場的入口及安檢口較多,所以需求量較大。根據四川線上的報道顯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T2航站樓,目前在客流量相對較大的8個進出口安裝了10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儀,以便在確保安全同時儘可能提高透過效率。如果我們按照平均一個機場需要10臺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來估算,那麼這塊的需求就將達到2480套。

    在學校方面,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如果按照每個學校至少配置1套紅外體溫檢測裝置來估算,則需要51.88萬套。

    在醫院方面,資料顯示,全國大中型醫院超過3.3萬家,如果每家醫院至少配備2套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裝置,那麼就需要6.6萬套。

    綜上,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如果飛機、火車、地鐵、汽車站等交通樞紐,以及醫院、學校等人群聚集地都配備紅外體溫檢測裝置,那麼僅這些市場的需求就將超過約61.13萬套。

    此外,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寫字樓物業在管面積超15.5億平米,同時國內還有數量龐大的工廠、企事業單位,這也意味著紅外體溫檢測裝置的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二、紅外體溫監測產品型別多,單價高

    在產品型別方面,目前在公共區域部署的紅外測溫裝置主要有四大類:固定式檢測系統、移動式檢測系統、手持式檢測裝置和測溫安檢門。

    ▲移動式紅外體溫檢測系統,可以進行移動式靈活部署,檢測精度(在配備有黑體校準的情況下)、視場角和檢測距離與固定式相當。通常價格也要十多萬。(圖片:高德紅外部署於火神山醫院的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

    ▲手持式紅外熱成像測溫裝置,可以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檢測,不過檢測精度(部分誤差大於±0.5℃)、視場角、檢測距離(有些只有0.5m)大多低於固定式和移動式紅外測溫裝置。價格方面,低的有四五千塊的,精度較低,可能只有±2℃,精度高的則要數萬元。

    ▲另外,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手持式紅外熱成像測溫儀也可以用三腳架固定住,充當固定式紅外測溫裝置。

    ▲紅外熱成像測溫安檢門,這種類似於固定式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系統,不過檢測精度、檢測距離都要低一些。以上面影片中的海康威視的這款紅外熱成像測溫安檢門為例,其測試距離為0.3-3米,精度為±0.5℃。此類產品價格大概在2萬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目前市場需求較大,且受春節放假及部分割槽域推遲上班政策影響,這也導致了一些原料及器件的供應受阻,裝置廠商的產能提升有限,這也導致了“一機難求”的局面。再加上一些中間商囤貨、炒貨,也進一步加重了缺貨及漲價的局面。

    三、紅外體溫檢測原理及系統結構

    1、紅外熱成像原理

    紅外線是眾多不可見光線的一種,又稱紅外光、紅外熱輻射,其波長介於微波與可見光之間(波長在0.76-1000 微米間)。理論上,所有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紅外線,而紅外線能量的大小與物體表面的溫度和材料特性直接相關,溫度越高,紅外線能量就越大。

    目前主流紅外成像系統,一般選擇不易被大氣吸收的 3~5μm、8~14μm 的熱紅外線作為主要工作波段,工作在 3~5 μm 波段的稱為中波紅外探測器,工作在 8~14 μm 波段的稱為長波紅外探測器。而不同探測目標有不同的輻射特點,需要根據目標輻射溫度、背景輻射環境、探測距離等因素來綜合考慮選擇的探測器。

    具體來說,紅外成像系統將探測到的熱紅外線轉換為可見影象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步是利用對紅外輻射敏感的紅外探測器把紅外輻射轉變為微弱電訊號;第二步是利用後續電路將微弱的電訊號進行放大和處理,從而採集到目標物體溫度分佈情況;第三步是透過影象處理軟體對上述電訊號轉換為電子影片訊號,透過顯示系統得到可見影象。

    2、紅外熱成像系統結構紅外探測器是核心

    紅外熱成像系統主要由包括紅外光學系統、機芯、智慧處理電路、電池、外殼、顯示屏等組成的完整系統。

    其中,機芯主要由紅外探測器及帶有演算法的數字影象處理電路構成。機芯的工作原理是將探測器輸出的微弱電訊號進行處理以及數字化取樣,透過演算法對數字化後的訊號進行影象和溫度定量的處理,最終將目標物體溫度分佈圖轉化為影片影象。

    而紅外探測器是紅外成像系統的核心元件,主體為紅外焦平面陣列,利用焦平面陣列將紅外輻射訊號轉化為電訊號,其效能決定了最終成像的清晰度和靈敏度,結構上主要由 CMOS 讀出電路及 MEMS 感測器兩部分組成。上層的 MEMS 感測器用於吸收紅外輻射能量,能量產生的溫度變化引起材料電阻變化,CMOS 讀出電路將微小的電阻變化以電訊號的方式輸出。

    ▲紅外探測器架構示意圖(睿創微納招股說明書、中信證券研究)

    根據焦平面陣列工作單元光電轉換過程中應用物理原理的不同,紅外探測器可分為光子探測器和熱探測器。兩類探測器應用不同的敏感材料,對應不同工作溫度。

    3、製冷型與非製冷型探測器

    光子探測器的各類敏感材料中,碲鎘汞應用最廣泛,量子阱(QWIP)、量子點、超晶格材料近年來也都在快速發展。上述敏感材料一般工作於低溫環境,如適用於中波段的碲鎘汞材料有效工作溫度為 200K(-73℃),當探測器製冷到 77K 時,該材料的響應波段才能延伸到 3~5μm,只有接近絕對零度光譜效應才能超過 8μm,因此光子型探測器需要配置製冷器,也稱制冷型探測器。而製冷器的應用也決定了製冷型探測器的體積大、功耗大、壽命短。

    在熱探測器的敏感材料中,氧化釩和非晶矽應用最廣泛。參考 Antoni Rogalski 2011 年發表的《Recent progress in HgCdTe infrared detector technology》,全球範圍內應用氧化釩材料的非製冷探測器市場份額達 70%,而多晶矽為17%。因為該類材料都工作在常溫環境,不需要製冷器,所以熱探測器也稱非製冷探測器。

    ▲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分類

    綜合來看,製冷型由於敏感材料成本高、使用波段窄、製冷系統成本高等原因,使用成本大幅高於非製冷。且製冷型的主要敏感材料如碲鎘汞和新型量子材料在製備過程中難以生長、成品率低,導致價格高於非製冷型的常用敏感材料。製冷型不同材料穩定可測的光電效應只集中在部分波段內,導致普通製冷型適用波段較窄,不同波段的探測任務需要使用多個製冷型探測器,或是價格更為昂貴的多波段製冷型探測器。非製冷型的響應是溫升變化,與頻率無關,因此單一熱探測器能夠基本覆蓋完整紅外波段,完成各波段探測任務。

    目前,製冷型探測器雖然效能優異,但是需要在液氮低溫下工作,體積大且成本高,整機售價高達數十萬元,主要用於航天、船艦等領域。而非製冷型探測器不需要新增製冷裝置,因此結構簡單、體積較小,價格相對低廉,在軍用領域,不僅能夠取代部分製冷型應用,還能應用於諸多製冷型紅外探測器受限的場合,比如單兵裝備等,在民用領域也在快速普及。

    除了醫學測溫之外,紅外熱成像測溫還可用於預防性檢測,例如對電力輸電線路、發電裝置、機械裝置等透過紅外熱像儀檢測異常發熱區域,可以預防重大停機以及事故的發生。在建築方面,用於檢測房屋的隔熱效果、牆壁外立面、空鼓、滲水和黴變等。其它的領域還包括產品研發、電子製造和製程控制等。

    不過,非製冷型紅外探測器的設計、生產及研發涉及到材料、積體電路設計、製冷和封裝等多個學科,技術難度大,目前全球僅有美國、法國、以色列、中國等少數國家能夠掌握非製冷紅外探測器核心技術。

    四、核心器件國外廠商壟斷,中國產化加速

    由於非製冷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美國軍方支援下發展起來的,在1992年全部研發完成後才對外公佈。初期技術路線包括德州儀器研製的BST熱釋電探測器和霍尼韋爾研製的氧化釩(VOx)微測輻射熱計探測器。後來由於熱釋電技術本身的一些侷限性,微測輻射熱計探測器逐漸勝出。2009年,L-3公司最終宣佈停止繼續生產熱釋電探測器。之後,法國的CEA/LETI以及德州儀器公司又分別研製了非晶矽(a-Si)微測輻射熱計探測器。霍尼韋爾後來把技術授權給數家公司生產製造,CEA/LETI的技術在新成立的ULIS公司生產。而後的20多年內,美國的非製冷探測器發生過多次的公司併購重組,Flir成為了最大的非製冷探測器供應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紅外探測器不僅能夠精確測量人體/物體溫度,而且支援在無光環境進行偵測,具有夜視、測溫等應用。因為紅外熱像儀捕捉紅外線的能力較強,可以被動接收物體的微弱遠紅外輻射,抗干擾能力較強,更為隱蔽,並能在有煙霧和強光干擾的情況下探測到物體,因此最早在軍事作戰和警用領域被廣泛應用。近年來才開始逐步進入安防及海外狩獵等民用市場。而在此次國內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下,人體體溫篩查成也為了紅外熱成像儀的一個重要應用。

    不過,由於紅外探測技術具有高度的軍事敏感性,現代化軍隊對紅外裝置的依賴也在不斷加強,核心技術由國外少數國家掌控並高度管制,各國對高階軍用紅外產品及相關技術實施禁運以維持壟斷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高階紅外探測技術的發展。

    根據《瓦森納協定》中對於紅外探測器的規定,滿足“一定條件”的紅外熱像儀將屬於“武器級別”,該級別的紅外熱像儀需要獲得相關證書才可出口。這些“一定條件”包括對影象採集頻率、畫素、價格的要求。在該協定下,長期以來中國高階紅外技術受到國外封鎖,對於高階探測器的內在需求缺口大。例如,大立科技在 2008 年招股說明書稱“法國 SOFRADIR、ULIS(為母子公司)的供貨,目前還沒有相關替代措施。其高階產品對中國仍然禁售,中低端產品價格昂貴,並實行終端使用者許可制度”。

    在此背景之下,美國的Flir、FLUKE以及2019年由Sofradir和ULIS合併而成的Lynred成為了全球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的主要供應商。

    而對於中國產紅外裝置廠商來說,在高階紅外探測器進口受限的情況下,自研也就成了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綜合看,國內廠商非製冷紅外探測器效能指標與國外差距不大。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的主要應用於民品和軍用單兵裝備市場,效能指標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即可較大程度滿足各方面客戶的需求,繼而價效比成為擴充套件市場的關鍵。

    國內相關廠商經過長期的研發投入與技術積累,目前與國外相關民用產品的技術性能差距不大,部分產品的部分效能指標已接近於國外同類產品。例如,睿創微納已成功量產陣列規模達1280×1024、像元尺寸達 12μm 的氧化釩非製冷探測器,在這兩個主要引數上已經超越 BAE、ULIS,並且已成為全球繼 DRS 後第二家成功研製 10μm 非製冷探測器的企業。但 12μm 在睿創微納產品系列中滲透率不高,多數產品仍使用 17μm 等大尺寸探測器。同時在封裝技術上,國內企業如睿創微納、高德紅外仍以陶瓷封裝、金屬封裝為主(而國外晶圓級封裝已較為普及),良品率也尚待提高,預計未來國內廠商將集中在降低成本以提升產品價效比上發力,並有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從整機領域來看,由於紅外成像行業的准入門檻較高並存在技術封鎖,目前國際上僅美國、法國、南韓、以色列和中國等少數國家掌握非製冷紅外晶片設計技術,而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廠商也較少,目前主要包括美國的 DRS、L3、BAE、FLIR、Seek,以色列的 SCD,法國的 ULIS。

    其中,歐美廠商較早地進入了非製冷紅外熱成像產品市場,已經建立份額優勢。根據 Yole Development Group 的統計,2017 年非製冷紅外熱成像儀全球總銷量130萬臺,北美廠商中僅FLIR一家公司份額就達到66%。

    而國內供應商主要有大立科技、高德紅外、華中數控、睿創微納、海康威視、大華、中電11所、北方廣微、廣州颯特等。但是,相對於國外廠商來說不論是在營收規模還是在市場份額上都較小。

    從整個紅外產業鏈來看,目前中國產廠商在各個環節當中的佔比也仍然很小。

    五、部分相關企業

    1、FLIR

    美國 FLIR 是迄今全球最大的專門從事紅外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美國 FLIR 公司成立於1978 年,逐步從民用紅外市場拓展至警用執法機構、軍用市場。透過貫徹“商研軍用”(CDMQ)戰略,堅持以降低成本、系統化、拓寬下游應用領域為三大併購方向,並在近兩年併購與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相關企業,FLIR 成功實現向多領域提供以紅外為主探測解決方案企業的轉型。

    近年來FLIR 全球市場份額提升顯著,全球民用紅外市場份額由 2002 年的 27%(Maxtech 資料)提升至 2016 年的 66%(Yole Développement 資料),全球軍用紅外市場 2014 年位居第七。

    2018 年,FLIR實現營業收入 17.76 億美元,近十年毛利率、淨利率平均值為 50.96%、 14.04%,較為穩定。

    2、高德紅外

    高德紅外創立於1999年,是規模化從事紅外核心器件、紅外熱像儀、大型光電系統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上市公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紅外核心晶片。高德紅外工業園位於“中國光谷”,佔地200餘畝,總資產50億元,高科技人才3000餘名,已建成覆蓋底層紅外核心器件至頂層完整光電系統的全產業鏈研製基地。

    據高德紅外負責人介紹,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除面向大型人群的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外,高德紅外的手持測溫儀也在加大供貨,具備使用便攜、測溫精準、移動互聯等特點,可快速高效進行高溫體徵篩查。目前公司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

    據瞭解,面對疫情,高德紅外關鍵崗位員工春節假期無休,生產員工24小時輪崗制加班加點生產紅外人體測溫儀。目前高德紅外主要提供的紅外體溫篩查儀三個型號產品有XT236及MS系列,採用384×288解析度的非製冷焦平面探測器,可提供清晰的紅外熱像圖,以及1280x960解析度的可見光影象;採用先進的智慧影象演算法處理技術,大大提升了監控效果。

    同時,公司也在不斷開發和升級其他產品,為了還將推出3-4種型號來應對疫情防控。同時會保持24小時輪班生產製度,充分釋放產能。公司已新增了15000套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的生產計劃,即將以每月1000套的速度生產,儘快提供更多的產品來助力一線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

    對於人體測溫儀的核心原材料及產能問題,在近日的電話會議上,高德紅外表示,公司原材料充足,備產1.5萬臺,預計2月10日之後達到每天1000臺的產能。高德紅外強調,公司是國內唯一成功搭建三條8英寸探測器晶片(製冷、非製冷)批產線的企業,由於公司有自產晶片,探測器有現成存貨,且公司新投產的備料已經基本齊備。

    對於其他原材料的供貨,雖然武漢和湖北受到交通管制,但工信部已把高德公司列入重點保障名單,現對公司的物料和物流方面開綠燈,同時還上報了未復工原材料企業的清單,一一通知各個廠家復工,原材料採購不存在問題。另外,測溫產品生產過程中最耽誤工時的是校溫,而目前行業只有高德紅外擁有有全自動校溫線,因此生產效能是沒問題的。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由高德紅外生產的紅外人體測溫儀,已有二千餘臺安裝到了包括武漢天河機場、武漢高鐵站、武漢協和醫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東站、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廣東白雲機場等在內的全國各地的醫院、車站、機場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供醫生住宿的酒店裡,也都安裝上了高德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

    3、大立科技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立科技)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2001年完成改制, 2008年2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大立科技的主要產品包括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晶片、紅外熱像儀和巡檢機器人三大類,產品應用涵蓋民 用與軍工。公司擁有熱成像產品核心器件、機芯元件及整機系統的全產線生產能力,是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民用紅外熱像儀生產廠商之一。從營收佔比來看,大立科技營收的93%都是來自於紅外產品。同時,公司是軍用紅外非製冷探測器定點承研承製單位,具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完備資質,是國家二級保密資格單位。

    在本次新型病毒疫情發生之後,大立科技迅速做出響應,並率先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裡投入DM60-W人體測溫智慧篩查系統。

    據介紹,大立科技的測溫智慧篩查系統援助過非洲埃博拉,是應對SARS、賽卡、鼠疫等傳染疫情的明星產品,具有非接觸式快速篩查體溫,遠距離、大面積人群檢測。公司產品具備計量證書,且在衛生檢疫行業應用廣泛,紅外與高畫質可見光同步監控,溫度顯示,並能多點溫度同時報警,實行多機同時管控。

    目前,為了保障生產,大立科技已成立應急工作小組,生產部門加班加點,全負荷滿足疫情防控需求,保障防疫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大立科技2月2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相關負責人表示,即使春節假期加急趕工,其測溫智慧篩查系統的產能也只有100臺/天。而限制主要來自於上游相關器件及材料的供應商的供應不足。

    2月4日下午,大立科技董秘範奇就產能問題表示:“公司目前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日產能穩定在100臺左右,月均大概3000臺,計劃在供應鏈穩定後,提高到5000臺。產品有兩種,單品價格主要取決於探測器解析度,不同場景配備的不同鏡頭等。”

    大立科技方面還表示,當地省經信廳還向公司派駐了駐廠幹部,幫助公司協調相關部門和供應商,確保供應鏈的持續穩定。為了可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進一步提高產能。

    據瞭解,2019年12月至今,大立科技已有200餘套裝置部署在武漢、上海、內蒙古、深圳以及非洲等地機場樞紐、口岸、醫院等區域。針對此次疫情,公司作出快速響應,已快速支援武漢中南醫院、無錫碩放機場、湖州火車站、溫州機場、深圳證券交易所、杭州蕭山機場等地。

    4、睿創微納

    睿創微納成立於2009年12月,註冊資本1.8億元,是一家領先的、專業從事非製冷紅外成像與MEMS感測技術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專用積體電路、紅外成像感測器及MEMS感測器設計與製造技術開發,為客戶提供效能卓越的紅外熱成像、非接觸測溫與MEMS感測技術解決方案。

    公司核心技術團隊擁有多年數模混合積體電路設計、感測器設計與製造、MEMS器件封測技術、影象處理演算法研究與開發經驗,具有完整的從積體電路到MEMS器件、模組技術研發和產品實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睿創微納成立的近十年間獲117項專利資訊以及13項軟體著作權。

    目前,睿創微納的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測溫、汽車夜間輔助駕駛、安防監控、森林防火、建築節能評估、消費電子以及物聯網等諸多領域。

    整體來看,受益於民用領域紅外熱成像儀的需求擴張,公司民品業務收入大幅提升, 2016~18 年營收 CAGR 為 153%,2018 年民品營收達 2.69 億元,其中探測器、機芯和整機分別貢獻 0.93/0.60/1.13 億元。展望未來,隨著滲透率提升+下游應用空間進一步開啟,公司民品業務同樣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當中,根據公司公告,2020年前公司用於人體體溫篩查的產品銷售佔比較低,相關產品 2018/19 年營收分別為 7.7/196.3 萬元。公司的主要產品為紅外探測器、機芯元件及紅外熱像儀。疫情爆發後,公司加緊生產測溫模組及人體體溫快速精準篩查紅外熱像儀,目前已應用於武漢協和醫院、廣州白雲機場、成都火車站、北京地鐵站等防疫篩查一線工作中。

    目前睿創微納已接到大量訂單,且政府已出臺相關政策解決紅外測溫儀配套零部件的復工及運輸問題,預計公司測溫裝置出貨量將迅速增長(預計可達到數百~上千套/月)。

    另外,根據此前睿創微納招股說明書顯示,睿創微納計劃至少投入 1.2 億元用於紅外熱成像終端應用產品開發及產業化專案,旨在拓展終端產品應用廣度。專案建成後,公司將擁有汽車輔助駕駛、安防監控、個人視覺、測溫四大板塊,該專案將為公司新增 7000 只/年的整機產能,並將強化公司在民用產品領域的佈局。

    在核心的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晶片技術方面,睿創微納也在積極擴充產能。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公司計劃投資 2.5億元用於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晶片技術改造及擴建專案。該專案在公司業務的基礎上,對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晶片進行技術升級,開發下一代像元尺寸感測器技術、更先進的晶圓級封裝技術(WLP)和晶圓級紅外光學技術,以及智慧的專用紅外影象處理晶片(ASIC)技術,實現非製冷紅外晶片的整合化、模組化、大規模產業化。專案建成後可生產高階、中高階、中低端和低成本四個探測器產品系列,該專案預計新增產能約 36 萬隻/年(2019 年公司產能預計為 20 萬隻/年);同時,在晶圓級封裝技術成熟後,公司生產效率與成本將能顯著最佳化。

    與此同時,睿創微納還將投入至少 8000 萬元用於睿創研究院專案。研究院的三個研究方向包括太赫茲成像技術、新一代紅外晶片和智慧模組以及高階光學 MEMS 晶片。

    需要指出的是,睿創微納還為海康威視、華中數控等紅外整機廠商提供紅外測溫探測器或機芯。

    根據財報顯示,2016 年起,睿創微納就與海康威視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係,後者連續三年成為公司第一大客戶,2018 年海康威視從公司的採購額接近 8500 萬元。2018 年起,隨著公司加速整機業務拓展,2018 年海康威視對公司的營收佔比較過去兩年下降。

    5、華中數控

    華中數控成立於1995年,隨後在1998年華中數控變成國家數控的產業化基地,依託在學校,2001年改成股份公司,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主營數控機床、機器人和智慧製造裝備、新能源汽車電驅、紅外熱成像儀等業務。

    華中數控是國內最早做紅外人體測溫系統的公司,產品早在2003年非典就發揮重要作用,有近二十年曆史,目前這塊業務年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左右,國內市佔率一直排名靠前。今年單一此產品應該會帶來收入的高速增長,

    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後,對於紅外測溫系統的需求快速增長。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數控不僅向湖北省內各地市州捐贈了若干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同時,公司生產的紅外熱像儀的生產和安裝工作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此前華中數控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就表示,1月20日深夜,由華中數控生產的首批12臺紅外智慧體溫檢測系統,就已經在鄭州某重點三甲醫院安裝完畢。21日,13臺裝置發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月22日安裝完畢。之後還有20多臺裝置陸續發往鄭州、北京、深圳、長春等城市的醫療機構和交通樞紐。截至1月22日,發往全國各地的“紅外智慧體溫檢測系統”已經累計達到299臺套。1月25日,大年初一,火神山醫院的華中數控的“紅外熱成像智慧體溫檢測系統”裝置也正式投入使用。

    在產能方面,此前工信部要求華中數控在2月10日達到50臺/天的產能。而根據2月6日華中數控的電話會議顯示,目前華中數控的紅外體溫檢測裝置的產能正在迅速爬升,月初產能是20-30臺/天,目前本週已經爬升至60-80臺/天,目前已經供貨接近400臺,本月7-12號基本穩定在60-80臺/天,預計將於本月12日爬升至100臺/天,2月20日達到110臺,後續還有爬升空間。

    華中數控表示,目前產能制約主要是在零部件供應上(其主要採用的是國外機芯),國外晶片每週在500臺,12號之後中國產晶片也會供應,產能繼續增加。另外,校準的黑體目前所有競品企業都缺貨,但暫時隻影響裝置部分精度,不妨礙使用。

    6、AI廠商助力紅外體溫檢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傳統的紅外體溫檢測裝置廠商和一些安防廠商推出了相應的體溫檢測裝置之外,國內的不少AI技術廠商也紛紛利用自身的技術賦能紅外體溫檢測裝置。

    曠視科技就推出了“明驥”AI體溫檢測系統,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套AI測溫系統創新採用了人體識別+人像識別技術,配合紅外/可見光雙感測器的解決方案,同時基於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平臺Brain++完成了對帶口罩和帽子檢測演算法的最佳化,不需要被識別者脫帽或者摘掉口罩,即可完成對於體溫和人臉的識別,使得在人流密集型的場景下也可以快速識別。可實現每秒15人的高速檢測(攝像頭採集頻率達到每秒25幀),精度可達±0.3℃,且一套系統可以覆蓋16個通道,基本保證了一座地鐵站出入口的管控。

    ▲在海淀政務大廳,人們正在試用曠視“明驥”AI體溫檢測系統

    百度公司也推出了基於AI影象識別和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百度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方案”,實現快速初步篩查,高溫人群準確測溫及精準定位等功能,並已在清河站完成部署。

    ▲百度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

    據介紹,百度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使用了基於人臉關鍵點檢測及影象紅外溫度點陣溫度分析演算法,可以在一定面積範圍內對人流區域多人額頭溫度進行快速篩選及預警,解決了佩戴口罩及帽子造成的面部識別特徵較少的問題,方便對人流聚集處的快速篩選。

    澎思科技也推出了“澎思智慧無感人體測溫系統”。據介紹,該系統採用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方式,由行動式主機、熱成像攝像機(黑體可選)組成,在30°C~45°C測量範圍內,系統同時支援16個目標檢測,測溫感應距離遠達3米,多目標測溫精度高達±0.3°C,固定通道單點測溫精度高達±0.2 °C ,能夠快速實現異常體溫篩查。

    ▲澎思智慧無感人體測溫系統

    同時,搭載澎思自研的人臉識別和行人ReID技術 ,實現人體體溫與人員智慧關聯,一旦發現體溫異常目標,將立即透過本地語音、燈光等多種方式實時告警,幫助工作人員快速定位發熱人員及其親密接觸群體,並進行攔截,以啟動進一步的確認檢測和醫學觀察。同時體溫、人臉比對記錄將同步後臺,方便後續溯源。

    方正證券《方正軍工﹒資訊化專題二紅外:藍海的需求,增量的時代,巨頭的成長》

    上海證券《疫情催生紅外體溫篩檢裝置列裝週期》

  • 7 # 視美泰

    這款測溫人臉識別通行管理模組無需安裝除錯,通電即可使用,並且由於紅外熱成像模組是嵌入在通行管理模組中,因此對被檢測者更友好,不易引起被檢測者的反感和恐慌,因此在防疫過程中更受青睞。其技術優勢也非常明顯,遠勝於人工檢測:

    Ø 支援3W人臉庫。1:1比對識別率99.7%以上,1:N比對識別率96.7%以上@0.1%誤識率,活體檢測準確率98.3%@1%誤拒率。人臉識別透過速度小於1秒

    Ø 支援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完成人臉精準識別比對

    Ø 採用工業級雙目寬動態攝像頭,夜間紅外、LED雙補光

    Ø 支援選配瑞芯微RK3288四核處理器,瑞芯微RK3399六核處理器以及高通MSM8953八核處理器,效能強勁

    Ø 支援人體溫度檢測、溫度顯示,1米超遠體溫檢測,0.2℃誤差,支援以及體溫異常自動報警,秒級檢測速度,考勤測溫資料實時匯出

    Ø 支援系統級、APP離線級、APP+後臺網路級多種API對接,文件完善,支援二次開發

  • 8 # 粉粉的太陽

    會火,隨著企業的復工,餐飲行業的開工,學校的開學,紅外熱成像測溫+5G+人臉識別的系統產品定會掀起一陣風!

    達闥科技的紅外人臉測溫系統具備的功能:

    ①雲端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準確率99.83%、識別並語音提醒未戴口罩人員,人臉檢測透過 300-500ms,具備戴口罩人臉識別功能②精度高,非接觸

    非接觸式紅外測溫,精度可達0.3℃,超溫抓拍及實時告警,體溫檢測 2 秒-3 秒/人次

    雲端管理超溫後臺預警記錄,測溫記錄,人員考勤及健康管理等

    ④雲端AI大資料

    支援雲端海量大資料分析,實現病患跟蹤,掌控傳染源流動狀態,控制疫情擴散

    ⑤定製方案

    客戶化定製開發,可對接考勤/閘機/身份證/門禁等(部分機型)

  • 9 # A數碼驛站

    目前只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紅外裝置熱銷,等這波疫情結束了,也就回歸了正常了,就好比2019年。豬肉吃不起,口罩脫銷,每一次的重大變格,都會出現新的商機,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 10 # 書海冰羽

    會火的,為了進一步加強流行病尤其是發熱感冒和疫情防控,全面引入紅外成像測溫勢在必行,5G的應用會更便捷搭建部署,人臉識別透過大資料和出行資訊繫結,更能精確的篩查密切接觸者和相關人員軌跡,為防控提供決策資料,避免擴散的風險。

  • 11 # 日聯科技

    這樣的系統產品在疫情防控期間肯定會名聲大噪,因為他們對公共場所人員的檢查速度快,無接觸,十分適合現在這種情況。疫情一旦過去,這類系統產品當然會有一定的發展局限,但是社會公共安全問題依舊存在,它還是可以普遍應用在各大公共場所,或許可以減少一些功能,但特定的場合一定會配備齊全。其實主要還是測溫的功能,5G+人臉識別是一直在各類公共安全產品中有所應用。

    無法否認疫情期間熱成像測溫的貢獻作用,有效減輕人工檢查的繁重工序,降低了人工檢查的失誤率,它主要有這三大功能:

    1、無接觸式安檢系統:行人在經過安檢系統時,自動測量行人體溫,出現異常時自動報警;手提行李透過智慧安檢,出現危險品時自動對危險物品進行識別並報警。

    2、熱成像人體溫度測量:透過熱成像攝像機(非接觸方式)、安檢機或安檢門等,初步對進入測溫範圍的人員進行人體溫度檢測。

    3、異常體溫聲光報警:如發現溫度異常個體,熱成像系統觸發聲光報警,提醒現場工作人員進一步處置。

    不管如何,這些系統產品都朝著更加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可以共同組成一套智慧安檢系統。

  • 12 # 金厚德

    微影感測是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成立於2016年9月,是一家以科技為核心的物聯網晶片、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微影感測以MEMS技術為核心,專注於積體電路晶片的設計、封裝和測試,面向全球提供探測器、機芯、模組、紅外熱像儀以及整體的解決方案。

    公司願景“科技讓世界更安全、健康、高效和有趣”。

    海康微影熱像儀簡介篇

    微影感測是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成立於2016年9月,是一家以科技為核心的物聯網晶片、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微影感測以MEMS技術為核心,專注於積體電路晶片的設計、封裝和測試,面向全球提供探測器、機芯、模組、紅外熱像儀以及整體的解決方案。

    公司願景“科技讓世界更安全、健康、高效和有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神經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