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金員工陳可為
-
2 #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很多地名,大到國都州郡和戰場,小到村鎮驛站。有洛陽、長安、許昌、鄴城、成都、建業,幽州、幷州、青州、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益州、涼州、隴西、漢中、官渡、赤壁、夷陵、合肥、潼關、虎牢關,夏口、濡須口、白馬坡、長坂坡、新野、隆中、檀溪、葭萌關、劍閣、陽平關、陳倉、閬中、巴西、白帝城、牛頭山、子午谷、鐵籠山、新城、上庸、襄陽、南陽、穎川、樊城、南郡、長沙、桂陽、武陵、天水等等。
-
3 # 廈門老新
《三國演義》中的地名很多,比較出名有故事的有以下一些。 洛陽,漢時首都,東漢末年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經濟最強、人口最多的城市。董卓造亂時洛陽雖有過焚城的痛苦經歷,但後來曹丕篡漢,重新定都洛陽,洛陽便迎來了第二春,直至西晉,洛陽一直作為首都存在。 長安(今西安),東漢末年,因董卓兵敗之故,長安有短暫的首都史。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僅次與洛陽。長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位置,作為抗擊西涼馬騰、馬超進入中原的咽喉。三國鼎立後,蜀漢北伐也是以長安為戰略大目標,同時也是漢人抵抗西羌異族進犯的堡壘。 建鄴(今南京),東吳孫權稱帝后的首都。建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經濟都相當發達,有“江南第一名稱”的稱號,建鄴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國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陶謙擔任徐州刺史期間,著重發展農業生產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穀米屯滿糧倉。在加上當時陶謙很少參與三國紛爭,所徐州在各路諸侯眼裡一直是塊“大肥肉”,徐州位於如今的江蘇省。 成都,三國時期益州的政治中心,當時劉焉,劉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參與三國紛爭,苦心經營成都二十餘年,使得成都成為三國時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後來劉備取得益州後,又在成都稱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顯得更為重要,使得成都在三國時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 許昌,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實施令許昌得到很好的發展,人口與經濟都得到提高與生產。從那時起,許昌一直是中原的一個主要城鎮。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赤壁(武漢),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荊州,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得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打下南郡,以及之前佔領的江夏郡南部。此時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以及後來劃分的南鄉郡,還有江夏郡北部。劉備入川之前,從東吳手裡借來南郡,入川后,孫權攻打蜀漢佔領的荊州地區,劉備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歸劉備。 長沙,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 涼州(武威),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 幽州(北京),也叫燕雲十六州。這個範圍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西漢時期,北京則屬於幽州了,但是隋朝給改了名,稱為涿郡。
-
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三國演義》按照章回順序先後出現的地名大概是:
1.桃園 見《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其遺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
2.白門樓 見《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曹操擒呂布的地方。它位於原下邳城外城的南門。直到清康熙年間徐州大地震樓臺坍塌。
3.許田 見《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其實許田就是許都。
4.鳳儀亭 見《三國演義》第八回:“卓尋入後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鳳儀亭是董卓在長安(今西安)府中的一處亭榭。
5.銅雀臺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銅雀臺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離縣城18公里。
6.檀溪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卻說玄德撞出西門,行無數里,前有大溪,攔住去路,那檀溪闊數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緊。當時劉備人馬俱陷於溪中,的盧“一躍三丈”,跳出檀溪救了劉備一命的地方。檀溪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和漢水畔的白馬洞及江中蔡家洲具為佳境。
7.烏巢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審配曰:“行軍以糧食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烏巢乃屯糧之處,必得重兵守之。”烏巢為漢代地名,因其南臨烏巢澤而得名。故址在今河南延津縣境內。官渡之戰爆發以後,袁紹屯糧於烏巢。曹操採納謀士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精兵夜襲烏巢,成功地燒燬了袁紹的所有糧食物資。
8.虎牢關 見《三國演義》第五回:“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虎牢關又稱汜水關,因為避唐高宗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在洛陽以東,今河南滎陽市 市區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
9.郿塢 見《三國演義》第八回:“董卓……離長安城二百五十里,別築郿塢,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董卓自雲:“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後卓敗,塢毀,故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北。
10.北邙山 見《三國演義》第三回記載十常侍之亂,“且說張讓、段珪劫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
11.隆中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第一次提到是徐庶之口: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隆中位於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襄城和襄陽區、南漳、谷城交界處,距襄樊市13公里,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裡。
12.臥龍崗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第一次提到臥龍崗亦是由徐庶之口:“所居之地有一崗,名臥龍崗,因自好臥龍先生。”臥龍崗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西(南陽市臥龍區),因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得名。
13.博望坡 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望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修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救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防火矣。”
博望坡位於河南南陽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北負伏牛山,南面陰山,西依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古戰場。
14.三江口 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孔明欣然從之,一同登舟……離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歇定。”三江口位於湖北省漢口西,為達岷江(今荊江)、沅江、湘江匯合處,也是洞庭湖入長江之口,位於城陵磯附近。
15.赤壁 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亮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說的就是火燒赤壁。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於赤壁磯頭臨江懸巖,南距離市區38公里。
16.華容道 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料定“操兵敗,必走華容道”,……、………、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小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華容道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名,相傳當年曹操曾經敗走此地。後人有詩曰:“曹操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由於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地,所以曹操大軍要割草填敵,不少士兵更慘被活埋,慘烈非常。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六十里的周老咀附近,從元代起開始得到開發。現代華容縣為於湖南省北陲,岳陽市西境,北依長江,南濱洞庭。
17.逍遙津 見《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孫權在第二隊,聽得前軍得勝,催兵行至逍遙津”,敗欲張遼後孫權退至此地,津橋已被拆除,孫權乘駿馬飛越淝水脫險,後人名此橋為飛騎橋。
現代逍遙津是一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合肥十景之一。
18.斜谷 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斜谷是山谷名,在陝西省終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稱褒斜谷。全長四百七十里。兩旁山勢峻險。扼關陜而控制川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猇亭 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先生自猇亭佈列軍馬,直至川口,接連七百里,前後四十營寨,晝則旌旗蔽日,夜責火光耀天。”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秦巴山脈和武夷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西寬約9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總面積120平方公里,氣候宜人,地勢平坦。是長江出sh三峽後的第一塊沖積平原,擁有宜昌市城區獨一無二的大片平整土地。自古以來,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東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要衝。猇亭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大小戰爭百餘次,吳蜀“夷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在古城漫長的二十多個世紀裡,它以“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峽路一線”的特殊地理為位置,一兵家必爭的軍事要陣稱於世。這裡發生的一次次戰爭,使它的城鎮史與戰亂兵禍難捨難分。
20.瀘水 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諸葛亮平蠻回之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水源猖神為禍,華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造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瀘水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北與福貢縣接壤,東北與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毗鄰,東與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相鄰,南靠保山市的隆陽區,西南連騰衝縣,總面積達2341.22平方公里。
21.街亭 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孔明說:“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派參軍馬謖督先鋒眾軍,裨將軍王平為馬謖軍中鋒(領兵1000人)固守街亭,因馬謖違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諸葛亮得知失守,將馬謖下獄罰殺,並上疏請求自貶三級。
街亭位於今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龍城鎮,距大地灣遺址八公里,是一處寬約六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2. 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卻說孔明知祁山兵已回,遂令楊儀、馬忠入帳,授以密計,令先引一萬弓箭手,去劍閣木門道,兩下埋伏。”劍閣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地址川、陝、甘三省結合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譽。
23.上方谷 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司馬懿見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領引二子並中軍護衛人馬,殺奔上方谷來。”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資把司馬懿人馬火燒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馬懿等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準備的易燃物資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僥倖地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其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救,安得山河屬晉朝!”不久操勞過度的諸葛亮便病死五丈原,蜀軍不得已撤軍。
上方谷,又名尚方谷,葫蘆谷,依情節所敘當在五丈原山域周邊,不過也可能是羅貫中先生為增添情節的鐵宕起伏而杜撰的地名。
24.五丈原 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且說孔明自引一軍屯欲五丈原,累令人搦戰,魏兵只不出。”五丈原位於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寶雞岐山縣五丈原鎮境內。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而聞名於世。它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屯兵用武、老竭命隕的國戰場,勝蹟累累,遠近聞名。
25.祁山 見《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23公里的祁山,北距天水市七十多公里,處以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50華里。
26.玉泉山 見《三國演義》第七七回∶“卻說關公一魂不散,盪盪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玉泉山位於當陽縣西南15公里處,距離麥城不到七十里地。因山下珍珠泉噴珠跳玉,故稱玉泉山。海拔370米,超然屹立,益顯挺拔雄偉。山中清溪翠谷,藏幽蘊秀;奇花佳木,堆藍蓋紫;珍禽異鳥,棲蔭鳴綠,景色十分優美,素稱“三楚名山”。
麥城 見《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羽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麥城在湖北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離市區玉陽鎮20餘公里。故有“關雲長敗走麥城”之傳說。
27.北固山 見《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孫權送出山寺前,二人並立,觀江山之景。玄德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甘露寺碑上雲∶“天下第一江山”。這裡說的山即指北固山,位於南徐,為鎮江三山名勝之一。
28.駐馬坡 見《三國演義》第五十回:玄德嘆曰∶“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聞言自思曰∶“劉備此言,戲我不慣乘馬耳。”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復加鞭上嶺,笑謂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馬乎?”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復馳騁而上。二人立馬于山坡之上,揚鞭大笑。至今此處名為“駐馬坡”。後人有詩曰∶“馳騁龍駒氣概多,二人並轡望山河。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駐馬坡”的大致位置,在南京清涼山以東、蛇山經西之虎踞關處,即今清涼公園東大門內。
29.落鳳坡 見《三國演義》龐統命隕落鳳坡。落鳳坡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鎮的龐統祠旁約二公里處。
30.白帝城 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城山上,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
《三國演義》中提到的地名大概有上百個,但是我感興趣,並記得起到只有這三十個。因為這三十個地名的故事太精彩了。我喜歡!
-
5 # 陪您看電影
三國演義出現的地名:小沛,廣陵,常山,西涼,街亭,許都,新野,祁山,襄平,牛頭山,定軍山,麥城,襄陽,樊城,荊州,益州,徐州,冀州,南陽,豫州,兗州,陳留,東郡,山陽,濟北,等等等。
-
6 # 圍棋小先生
貴州
1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安徽
1.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2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3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4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5廬陵郡:孫策時設定,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6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7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江蘇
1.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2.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3.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4.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5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6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7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南京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8建業:今南京。
陝西
1.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2.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3.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4.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5.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
6.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7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8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9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闢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10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山西
1.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2.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3.幷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4.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湖北
1.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2.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3.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4.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5.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6.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7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8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9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10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11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12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13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14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15襄陽郡:治襄陽,即湖北襄陽。
16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17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湖北公安
河南
1.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2.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3.白馬:在今河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4.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5.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6.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8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9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10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11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12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13南陽郡:治宛城。
14滎陽郡:曹魏時始設定,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15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裡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16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17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河南淮陽。
18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19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20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21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甘肅
1.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2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3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4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5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6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7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8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9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10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11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12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13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14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15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內蒙古
1.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2.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3.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河北
1.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2.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3.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4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5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6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7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8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9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10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11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12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13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14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15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湖南
1.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2昭陵郡:吳開始設定,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3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4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5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重慶
1.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2.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3.白帝城:在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江西
1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2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3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
4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福建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定,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北京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四川
1.巴西今閬中
2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3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4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定
5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6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7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8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9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10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11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遼寧
1.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2.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3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4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5昌黎郡:魏始設定,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廣西
1.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2.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3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4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5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定,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6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寧夏
1.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2.雍州:東漢末始設定,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雲南
1.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2.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
浙江
1.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廣東
1.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2.朱崖郡:孫吳時設定,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3.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定,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
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地名古今對照
都城: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
許昌(今河南省許昌東)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建業(今江蘇省南京)
古九州: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广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重大戰役地:
赤壁(今湖北省嘉魚東北)
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一帶)
其他:
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
江夏(今湖北省黃岡縣南)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
長板坡(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
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
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
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
華容道(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
樊口(今湖北省鄂城西北)
南陽(今湖北省襄陽縣內)
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境內)
烏林(今湖北省洪湖東北)
新城(今湖北省房縣)
陸口(今湖北省嘉魚西南)
房陵(今湖北省房縣)
上庸(今湖北省竹山西南)
尋陽(今湖北省廣濟東北)
公安(今湖北省公安西北油江口)
秭歸(今湖北省秭歸)
章鄉(今湖北省當陽東北)
麥城(今湖北省當陽東南)
夷道(今湖北省宜都西北)
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北古老背)
很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南)
涿鄉(今湖北省宜昌西)
馬鞍山(今湖北省宜昌西北)
石門山(今湖北省巴東東北)
新野(今河南省新野)
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境內)
宛城(今河南省南陽)
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北)
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北)
汝南(今河南省新蔡縣北)
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
延津(今河南省延津縣北)
安眾(今河南省鄧縣東北)
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北)
汝陽(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
故市(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北)
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西北)
烏巢(今河南省延津東南)
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南)
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
雍丘(今河南省杞縣)
安豐(今河南省固始東南)
南頓(今河南省項城縣西)
零陵(今湖南省零陵縣一帶)
泉陵(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
武陵(今湖南省常德縣一帶)
巴陵(今湖南省岳陽一帶)
桂陽(今湖南省彬縣)
益陽(今湖南省益陽)
巴丘(今湖南省岳陽)
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西南)
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
吳郡(今浙江省富春縣)
會稽(今浙江省紹興)
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
涿郡(今河北省涿州)
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南)
鄴郡(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鉅鹿(今河北省雞澤縣東北)
廣宗(今河北省威縣東)
曲陽(今河北省晉縣西)
徐無山(今河北省玉田縣北)
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東)
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
北海(今山東省境內)
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魚臺東北)
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
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一帶)
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
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斜谷(今陝西省周至縣西南)箕谷(今陝西省沔縣北)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陽平關(今陝西省沔縣西北)郿城(今陝西省周至縣西)武功山(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南)武興(今陝西省略陽)南鄭(今陝西省漢口)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散關(今陝西省寶雞西南)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金城(今甘肅省蘭州西南)街亭(今甘肅省莊浪東南)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下邳(今江蘇省雎寧縣北)曲阿(今江蘇省歷陽)
祁山(今甘肅省禮縣東)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一帶)安定(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
冀縣(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建威(今甘肅省西和東北)西縣(今甘肅省天水西南)武者(今甘肅省成縣西北)陽平(今甘肅省文縣西北)木門(今甘肅省天水西南)狄道(今甘肅省臨洮)鍾提(今甘肅省成縣)段谷(今甘肅省天水東南)上邽(今甘肅省天水)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譙郡(今安徽省亳州)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皖城(今安徽省潛山)舒城(今安徽省廬江)
夷洲(今臺灣省)
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江陽(今四川省盧縣)葭萌(今四川省昭化縣東南)白水(今四川省昭化縣西北)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江州(今四川省江北縣)綿竹(今四川省德陽縣)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巫縣(今四川省巫山北)江油(今四川省江油東)
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南)
交州(今廣東省廣州一帶)
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沓中(今青海省東南境)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地名有荊州,許昌,武陵,冀州,長沙,建業,成都,漢中,祁山,街亭,長安,徐州,小沛,零陵等地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