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林6491
-
2 # 東斯坦因
德國以有心算無心,戰爭準備更加充分
1933 至 1939 年間, 德國的軍費總開支共計 900 億馬克 ,佔同期國家支出總額的6成以上。瘋狂擴軍備戰中 ,消耗掉了全部資金 ,黃金外匯極其短缺 ,國家債務超過 600 億馬克。
德國憑藉一波瘋狂擴軍備戰,使軍事實力暫時超過了其他強國。
到 1938 年, 德國的鋼鐵產量已超過了英法兩國的總和 ,鋁的產量為英法兩國總和的2倍多,軍火生產的總產量可能比英法兩國合起來的產量最少超過1倍 。
西歐面積狹小西歐大都是一些中小型國家,國土面積就巴掌大塊地方。德國的坦克幾個突擊就能將其打個對穿。
從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這九個月間,德軍迅速擊敗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一時間德國軍隊,以及“閃電戰”聲名鵲起、名聲大噪。
而對上當時世介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面對這樣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國度,德國的閃電戰就不那麼好使了。“閃電戰”一道閃電劈下去,將將才能劈到莫斯科,就已經成了強弩之末,而蘇聯則還有巨大的戰略縱深存在,可以和德國繼續打下去。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德國進攻西歐時,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以赴德國地處中歐,歐洲十字路口, 西面是美、英 、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東面則是社會主義的蘇聯。在具有聯盟性的世界大戰中, 它的最大弱點是可能在兩線面對強 敵的共同夾擊 。 第一次世界大戰,兩線作戰就是德國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這個條約,使德國暫時安定了東線,不必陷入兩線作戰的危機中。這使得德國進攻西歐時,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以赴。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3 # 太陽知識局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是歷史直通車
第一 導語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在為那些死者感到悲傷的同時,那些二戰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軍事理論和軍事戰役尤其讓我們折服!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國二戰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被稱為“帝國雄鷹”。他是德國著名“閃電戰”的創始人,他的戰術創下了44天就征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並使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退守本島。
他的“閃電戰”到底是什麼原因具有如此強大的破壞力,可以橫掃西歐諸國呢?為了瞭解這個原因,我們必須得了解“閃電戰”的作戰理論和當時的具體情況才能解開謎底!
第二 “閃電戰”的作戰理論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的戰鬥力大小取決於機動力,衝擊力和兵力,著名的“閃電戰”就是根據這個理論而進行制定的。
①“閃電戰”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如閃電一般快速且要將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像一把利劍一樣直接插入敵人的心臟,讓敵人無法喘息;
②“閃電戰”需要坦克,飛機和機械化步兵的配合。在戰爭開始之前,飛機先轟炸對方的機場和其他重要的軍事設施,例如指揮部,彈藥庫和醫院等等,以奪取絕對的制空權,接著坦克以其裝甲,火力和機動性三個方面結合於一身的特點,如一把利劍一般直接插進敵人的心臟,最後是機械化步兵緊跟協助作戰;
第二 德軍的情況當時德軍在1939年9月1日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在武器裝備和軍隊人數方面都是沒有佔據一個絕對的優勢的。德軍具有優勢的方面在於他們事先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且英法兩國各懷心機,沒有正視德國的威脅。當然,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還是軍事理論方面,德國在二戰前期的戰役運用了與以往不同的軍事理論,沒有在複製一戰時期的老路。這讓英法兩國十分苦惱,因為自己以為對手是很“純潔”且會按自己所認知的招數出手,結果對手卻是不按套路出牌,所以造成英法兩國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法國這個所謂的“歐洲霸主”且擁有歐洲最強陸軍稱號的國家卻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被攻克!
第三 西歐各國的情況①西歐各國中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聲稱保持中立且德國當時也表示尊重他們,但是他們太過於相信希特勒的謊言了,導致自己的國家被攻克,並且當時的統治者也是非常沒有骨氣的,荷蘭女王在即將逃亡時對荷軍總司令溫克爾將軍叮囑道,要他“在認為適當的時機即宣佈投降”!所以,在保持體面堅持了5天之後便馬上宣佈投降;
②受“和平主義”的影響和軍官士兵們擁有厭戰情緒,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就是“和平主義”的表現,法華人希望可以建造一堵牆以抵擋侵略者,永保太平,結果敵人卻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
【注: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
筆者我希望在現代的中國,已經開始走向復興的中國,千萬不要被以往的戰爭理論所固化,技術的發展定會改變以往的作戰模式,我們如果爆發戰爭拿二戰時期的理論進行對抗,請問一下:即使我們擁有最尖端的武器,落後的思維模式是否可以駕馭得起?】
-
4 # 不正經的軍棍
歐洲總共也沒幾個國家,也就法國算是個大國。對於德國來說,英國是個不好惹的,法國也不好啃,其他國家根本就不礙事。結果就是,德國在滅了法國的同時,滅掉了跟著法國的幾個西歐小國,只要解決了法國,其他的根本就沒啥關係。
下面這張圖呢,青色部分其實就是西歐國家,裡面有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要打法國,就必須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些都是必須打的國家,屬於是必經之路。荷蘭比利時,是德軍佯攻的地點,盧森堡境內的阿登山脈,是德軍的刀子捅過來的方向。
範圍如果再劃大點,把北歐國家也算進去呢,其實就是挪威和丹麥了。挪威戰役,德國是打了一個多月,但是規模也不大,就十萬人對九萬人。而丹麥直接投降了,在和對法國的規模比起來,就像是做遊戲。
德國的重點是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充其量全是順帶著滅了的。荷蘭軍備有啥?39輛小坦克。比利時呢?10輛坦克,200輛T13坦克殲擊車,42個T15裝甲車。這些東西,在德國眼裡,就是炮灰級別的。軸心國2400多輛坦克,5600多架飛機,335萬大軍,荷蘭比利時這點東西夠幹嘛的?
也就是說,德國西進的時候,主要對手是法國,其他國家都是打醬油的。只要解決了法國,其他國家不值一提。
下面簡單說說法國戰役,法國為啥一戰即潰。
法國戰役前,法華人的計劃是。透過馬奇諾防線將德華人阻隔開,馬奇諾防線非常堅固,德華人不可能正面強攻。而德國想繞開馬奇諾防線,就要從荷蘭比利時入手。法華人考察過阿登山脈,認為德國裝甲兵無法逾越,那麼法軍主力如果在荷蘭比利時和德國決戰,打一場消耗戰,那麼勝算非常大。
但是事與願違,比利時為了避免戰火在自家來打,立馬宣佈自己中立,拒絕了法軍入境的請求。原本完整的法比防線,就剩下了馬奇諾防線這半條。但是法軍依舊做了準備在比利時和德軍決戰的準備,英法主力依舊屯兵於法國北部,準備隨時越過法比邊境去支援比利時。
戰爭開始以後,德國B集團軍進攻馬奇諾防線,這都是在法華人預想之中的,德國C集團軍進攻荷蘭比利時,這也是在法華人預想中的,只不過和法華人想的不太一樣,法華人認為這是德國的主攻,但是實際上這還是佯攻。而真正的殺手鐧是A集團軍,從阿登山脈穿過,這就直接導致法國的戰敗了。
這會兒法國就比較難辦了,這會兒英法主力已經在荷蘭比利時和C集團軍纏鬥了,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又是背對著德軍,法國內部非常空虛,也就是法國最薄弱的位置暴露在了德軍面前。
這會兒法國的處境非常危險,前線的法軍可能會被德軍抄了後路,巴黎的防禦非常薄弱,法國腹地的守軍準備不足,打不過德軍。
這會兒法國基本已經崩潰了,德華人打過了色當,這是英法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的。就這樣,德華人一路趕鴨子一樣把英法軍隊趕到了英吉利海峽。等德華人回頭殺向巴黎的時候,巴黎乾脆就直接不設防了。
那麼,巴黎失守了,法國還剩啥了?其他軍隊也就等著被德軍分割消滅了。那麼法國沒了,西歐還有國家了麼?就剩下英國了,隔著一個海,德華人打不過去。
-
5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德軍率先攻克的是波蘭,波蘭也算是當時歐洲的軍政強國,國土面積有38萬餘萬平方公里,人口有3500萬,兩個重要指標皆位居歐洲第六,僅次於蘇聯、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五國。僅從領土和人口兩大指標來看,波蘭也算是歐洲大國了,但是非常不幸,波蘭是被德國和蘇聯歐洲排名最前的兩強聯手夾擊做掉了。如果不是德國和蘇聯兩強聯手攻打波蘭,單單是德國攻打波蘭,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發動攻勢,波蘭戰役絕對不會在次月6月就結束了。畢竟波蘭擁有常備軍力150萬,以及2200輛坦克和2100架戰機,軍事實力遠超戰前的美國,機械化程度也高於當時的日本,包括擁有一支頗為強悍的騎兵部隊。當時,波蘭的軍事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以至於戰前波蘭陸軍元帥愛德華·雷茲·斯米格維對外放出狠話:波蘭可以在三日之內滅亡德國。波蘭被滅掉以後,德國在歐洲的威望可謂如日中天,此後,除了對法國的進攻,由於遭遇了英法兩強聯手的頑強抵抗,戰時耗費時間稍長以外;對其他比如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侵佔,在空中戰轟機掩護下強大的德軍裝甲叢集,幾乎都未遇到像模像樣的抵抗。原因就是歐洲那些國家除了波蘭、法國以外,真的軍隊非常弱小,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且這些國家基本上都地處歐洲平原,可謂一馬平川,非常適合德軍以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輸送車打頭陣的機械化部隊的平行推進,隨即摩托化部隊快速穿插擴大戰果,騾馬化部隊大面積跟進鞏固所佔領的國家。因此,德軍的閃電戰對付這些國家,可謂摧枯拉朽、攻城拔寨、無堅不摧,不是軍事佔領,乾脆就是舉白旗投降,徹底放棄抵抗,至少民眾的生命有了保障。但德軍的閃電戰,到了面積高達2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有餘的蘇聯,就不適用了,原因是廣袤的國土,為蘇軍提供了寬闊的戰略縱深,依託龐大的國土梯次佈置防禦陣地,以便阻滯德軍機械化部隊的進攻。德軍的戰線拉了太長,導致後勤供應跟不上,坦克、軍卡等開到一半,就得停下來等待後勤上來補充燃料,蘇聯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東西高達10000餘公里,南北也有4000餘公里,德軍有一半是被拖死的。
-
6 # 歷史緯度
在1939~1945年的二戰史上,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了西歐。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西歐各國都是戰戰兢兢;無論是西歐的弱國還是強國,都不能當德國的閃電一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第一點是德國的軍事實力強大,原因第二點是德華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的強烈影響及民族生存危機感的逼迫,原因第三點是經濟危機削弱了英法的實力及英法實行綏靖政策,原因第四點是被壓抑的德國資本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張性。在以上四點原因的綜合影響下,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逞強於二戰的開始。基本上來說,德國的橫掃西歐的閃電戰也意味著不可持久;無論是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是強大的資本力量都不可能持久使用。
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二戰中德國以閃電戰橫掃西歐的各點原因。
第1點:德國在二戰中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的最直觀的原因是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德國軍事力量強大的基礎是其重工業的強大,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希特勒上臺以後,為了解決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危機,不僅大力的發展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還急速的擴大了在一戰後被限制的軍隊規模。大規模的工業與高素質的人才的結合,推動了德國軍隊的強大。
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還表現在其軍事理論的變革,尤其是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被接受和推廣。等德國的大規模裝甲集團在西歐橫衝直撞的時候,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仍然使用的是一戰時期的戰略戰術。戰略戰術的不合理會導致力量使用的不合理,而力量使用的不合理必然表現為戰爭中的失敗。1939年的波蘭以受持長矛的騎兵對戰德國的坦克就是軍事理論遠遠落後於德國的表現。
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更表現在德國具有更強的進攻慾望,而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則採取了防守的策略。法國執行防守策略的表現就是修築了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的修建不僅使法國軍事力量只能被動的防守,更嚴重的是意味著法國軍事力量失去了進攻精神。失去進攻精神的西歐必然會被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打敗。
第2點:德國在二戰中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的社會原因是德華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和民族生存危機感。德國建立和統一的過程就是一次次戰爭的過程,德國在戰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榮譽感。然而,這種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榮譽感在一戰戰敗後不斷失去。尤其是當德國被其老對手法國一次次欺壓的時候,德華人民認為這是法國對其一次次的羞辱。經過20年的醞釀,德國為了恢復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榮譽感的民族復仇情緒達到了頂點。
在德華人看來,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才能宣洩德華人民的民族付出情緒,在二戰中德國只有透過強力的軍事手段打敗西歐,尤其是打敗法國,才能恢復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實際上,德國從一戰戰敗到二戰開始的20年間是德國社會壓抑發展的一個時期。長期的壓抑必然導致強烈的反彈,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就是對長期壓力的強力反彈。
1929年以後,德國也陷入了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中。這使得在一戰後飽受壓迫的德國經濟陷入了災難的深淵,這意味著德華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的下降。一戰戰敗後的民族壓迫和經濟危機下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德國社會變得比較悲觀,甚至這種悲觀的社會意識演變成了民族生存的危機意識。在生存危機的壓迫下,德國表現為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的威脅力量。
第3點:德國在二戰中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的外在原因是陷入經濟危機的英法的國家實力的衰弱和綏靖政策的實施。如果德國的敵人足夠強大,那麼德國不可能很西歐。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證明了西歐各國的實力的削弱,尤其是英國和法國勢力的削弱。二戰前,英國和法國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然而,1929年的經濟危機卻使英國和法國陷入了強烈的衰退之中,導致本已力量不足的英國和法國更加顯得無力。力量削弱的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在德國的閃電戰面前必然毫無反抗之力。
英法經濟的衰退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還使得英法的軍事力量衰退;英法的經濟衰退不僅影響了其國內的發展,還影響了當時世界秩序的發展。英法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在國際上實行了綏靖政策。簡單說,就是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保護英法的利益。具體一點說,就是透過對德國的妥協換得德國不侵犯其利益。然而,事與願違。英法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認識到了英法的軟弱和其軍事力量的強大。也就是說,英法的綏靖政策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和德國的橫掃。
英法實力的衰弱和對弱小國家的出賣使得原本依附於英法的國家轉換了陣營,使得德國的力量不斷的增強。獲得更多國家支援的德國才能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
第4點:德國在二戰中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國資本的強烈的對外擴張性。經濟是政治的基礎,軍事為政治服務;說到底,戰爭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軍事為政治服務,政治為經濟服務。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和基礎。透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後的德國,變成了一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擴充套件到社會的各層面並控制了社會。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德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工業強國;這意味著德國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場。然而,當時的原料和市場都已經被英國和法國瓜分殆盡,這就迫使德國必須以武力的方式進行原料和市場的掠奪,德國資本走上了武力擴張的道路。一戰的戰敗,使德國資本的擴張性被壓制住。然而,德國資本被壓制的越久,其擴張的反彈性也就越強烈。被壓制了20年之久的德國資本,其強烈的反彈表現為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
資本是貪婪的,德國資本也是貪婪的;資本不會停止擴張,德國也不會停止其閃電戰——除非德國被打敗。二戰前,德國資本陷入了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之中,這意味著德國資本不進行擴張就會失去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又一次以戰爭的方式進行市場的掠奪,德國資本又一次以戰爭為手段進行擴張。最終的結果是,德國資本的擴張以閃電戰的方式橫掃西歐,德國資本的擴張又以閃電般的速度敗退。
綜上所述,德國在二戰中橫掃西歐實際上是德國資本利用了德華人民的民族復仇情緒進行了閃電式的生存擴張。最終,德國資本的擴張因為損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最終失敗。世界不應該以閃電般的速度擴張,世界應該以閃電般的速度進行經濟建設和和平發展。
-
7 # 軍機處留級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閃電戰迅速橫掃歐洲。波蘭、挪威、法國、巴爾幹半島、北非和蘇聯很快被壓倒,德國的勝利速度和效率令人難以置信。值得注意的是,漢斯·馮·西克特(1920-1926年間任德國國防軍司令)沒有發明一種新型戰爭,而是使用了傳統的德國/普魯士戰爭戰術,但更新了裝甲/機械化步兵和空中力量,創造了閃電戰。漢斯·馮·西克特是德國國防軍和閃電戰戰術的設計者,這種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運用得非常成功。
閃電戰:
閃電戰本質上是一種用集中裝甲在狹窄的戰線上進行攻擊的理論,速度、侵略性和裝甲戰車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坦克。閃電戰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壕戰的僵局只有德華人找到了使用坦克和飛機的“正確”方法,並創造了一種戰略或戰術,使他們能夠快速、廉價地贏得戰爭。
由於20世紀20年代德國經濟崩潰,德國軍方選擇了合格的新兵。在不穩定的經濟時代,軍隊職業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提供穩定的工資和福利。
德國軍隊的訓練極其嚴格,而且考慮周全。馮·西克特強調主動性,將原則一直貫徹到每個士兵身上。德國士兵被教導要獨立思考。
馮·西克特意識到現代火力要求的分散和糟糕的戰場通訊不利於軍隊的嚴密控制。任何密切監督運營的企圖都會導致混亂、緩慢和缺乏靈活性。因此,個人主動性是現代戰鬥的一個要求,因為否則不可能及時地對機會或問題做出反應。指揮官只需制定計劃,將下屬的這種靈活性考慮在內。
馮·西克特和其他德國總參謀部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了深入研究,以制定國會的戰術和戰略。馮·西克特再次強調了運動戰,堅持認為戰壕是一種失常,避免僵局的關鍵是個人主動性、驚奇、行動中的能量和聯合武器的結合。最後一點非常重要,國會在戰場上努力訓練步兵、騎兵和炮兵。德華人再次接受訓練,以避開敵人的力量,利用機會,並尋找敵人的側翼。
新技術的發展與德國機械化軍隊
機械化對德國軍隊來說相對緩慢,部分原因是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和簡單的貧困。馮·西克特本人也是一個傳統主義者,他認為利用突破是騎兵的任務。像大多數其他軍隊一樣,國會最初將坦克視為步兵支援武器——考慮到早期坦克的不可靠性、速度慢和作戰範圍短,這是合乎邏輯的。
然而,裝甲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德華人的想法。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裝甲在戰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想法開始佔據上風。人們不再讓坦克服從步兵,從而限制他們的戰術和作戰速度,而是考慮如何讓其他武器服從坦克。
德國裝甲的發展一直與海因茨·古德里安聯絡在一起,古德里安的確是裝甲部隊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非常適合運動戰的想法。裝甲部隊提供了必要的打擊力量,可以突破敵人的防禦,他們有機動性來利用他們在敵人防線上造成的任何突破,而不會失去攻勢。因此,儘管德國對裝甲的採用並不是完全無縫的,但它比英國或法國等其他國家的理論更有分寸、更平衡。透過研究和演習,德華人明白坦克必須有其他兵種的配合。
與英國裝甲理論家富勒不同,德華人知道坦克需要炮兵、步兵和空軍的支援來克服敵人的防禦。所以德華人沒有像富勒那樣倡導全坦克部隊,而是建立了裝甲師。這是一支全武裝部隊,其主要力量來自坦克,但得到步兵、炮兵以及卡車或其他履帶或半履帶車輛上後勤支援的大力支援。機動化或機械化這些支撐分支給了它們跟上坦克的機動性,特別是在長時間的作戰演習中。
德華人也把注意力集中在無線電上——這是一項承諾解決通訊問題的技術。無線電是無線的,這意味著各個單元不再需要依賴脆弱的電報或電話。現在指揮官可以與他們的前沿部隊保持密切聯絡,更容易鞏固成功或減少失敗。德華人幾乎給他們所有的坦克都裝備了無線電,並把它們廣泛地分發給他們的部隊。和他們與坦克和步兵的演習一樣重要的是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無線電演習,以測試他們的通訊程式。
德華人在機械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容忽視,並對他們的裝甲理論產生了影響。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德國工業無法生產出所需數量的坦克、卡車和運輸機。即使阿道夫·希特勒上臺並把軍事採購列為優先事項,德國工業仍然失敗——並且在此過程中幾乎摧毀了第三帝國的經濟。
古德里安和時任德國陸軍總司令的路德維希·貝克確實發生了衝突,但不是因為貝克是反裝甲傳統主義者。相反,貝克對局勢的看法比古德里安更廣泛,古德里安只關心坦克武裝。貝克擔心,將軍隊的坦克和機動化等大量資產集中在幾個裝甲師會降低其餘軍隊的作戰能力。他想給步兵師分配一些坦克,給他們更多的進攻能力。古德里安對此進行了抵制,認為這會削弱德國的裝甲力量。他最終贏得了這場辯論,德國將其機械化和機動化資產集中到幾個裝甲和輕型師——德國軍隊的其餘部分仍然是腿部機動步兵,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同行沒有太大不同。從長遠來看,這將證明是有問題的,但是在戰爭前夕,它給了國防軍一支精英的、集中的戰鬥力量,具有卓越的打擊能力、機動性和靈活性。裝甲師將作為大部隊的先鋒。
空軍和空軍在德國閃電戰中的作用
空軍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提到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發展。德國空軍通常被認為是德國地面部隊的附屬品,在羽翼未豐的空軍(20世紀30年代)中有一些指揮官想要按照吉利奧·杜赫等理論家倡導的路線建立一支戰略轟炸部隊。
巴克利指出,杜赫的影響可能被高估和神話化了。事實上,在戰爭爆發時,德國擁有一支像He-111或Do-17這樣的轟炸機艦隊,能夠到達中歐和西歐的大部分城市,並有導航裝置將它們帶到那裡。這些能力與英國皇家空軍或USAAF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他們宣稱對戰略轟炸有信心,但在導航、準確性和飛機生存能力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希特勒自己也是Dohet-Ian思想的信徒,他認為轟炸平民所帶來的恐怖是有用的,即使不清楚他是否讀過Dohet。在整個戰爭期間,他主張報復,作為阻止對德意志帝國戰略轟炸的一種手段。這種痴迷會導致技術和經濟上的轉移,比如V-1飛行炸彈和V-2火箭。
然而,德國的中心地位再次決定了戰略。由於該國面臨來自任何鄰國的直接入侵,它總是不得不使用空軍和地面部隊。至少它必須保證德國領空的安全,德國空軍當然不能在損害其他軍事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戰略轟炸:
因此,如果德國的敵人在邊境擊敗德軍並佔領西里西亞、東普魯士和萊茵蘭,德國的戰略地位幾乎不會提高——同時德國空軍對倫敦、巴黎和華沙發動空襲。
德國空軍的發展也有一個重要的經濟考慮——德國負擔不起擁有獨立任務的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奢侈”。因此,即使德國確實擁有一支“中型”轟炸機部隊,能夠執行美國陸軍航空兵或英國皇家空軍可能認為的“戰略”任務,它也只能在更大的作戰考慮範圍內這樣做。
因此,像其裝甲理論家一樣,德國航空倡導者在使用空軍力量時有著更加平衡和務實的方法。這與比利·米切爾、休·特倫查德或杜赫特等其他國家的人誇大其詞或誇大其詞地宣稱空軍力量的決定性大相徑庭。
空軍的任務基本上是由第一任參謀長瓦爾特·韋佛制定的,他是被調到空軍的總參謀長。像一名優秀的德國參謀一樣,韋維爾的工作重點是作戰——德國空軍將幫助德國陸軍實現其作戰目標,但不是以有限的“空降炮”方式或嚴格地作為近距離空中支援工具與之掛鉤。
德國空軍將首先贏得空中優勢,從而確保德國領空,為其空軍、海軍和陸軍提供行動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機動。在贏得空中優勢後,它將透過現在被認為是攔截任務或轟炸敵人的通訊線路、後勤網路和後續或增援部隊來限制敵人的作戰行動。對敵方城市或經濟資產的戰略轟炸只能與之前的任務同時進行。例如,對城市的恐怖轟炸會使敵方領導人癱瘓,阻礙他們的決策週期,而不是靠自己贏得戰爭。
-
8 # asiavikin雜談
各國軍界都沒見識過機械化空地協同突擊的威力,所以就OVER了。
西班牙內戰期間已經有了裝甲作戰,但是由於西班牙共和軍的素質低劣,作戰中裝甲部隊和步兵之間脫節嚴重,基本談不上像樣的協同。加之交戰地區的地形崎嶇,也不很適合機械化作戰。經常造成坦克部隊豬突然後被叛軍的反坦克火炮挨個點名敲掉的慘劇。因此,搞得英法蘇這些國家對坦克作戰看好的一幫人灰頭土臉。
而二戰前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也不是沒有亮過相,比如併吞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中都出過鏡。但是那時候初學乍練,以洋相居多,諸如機械化開進過程中翻車趴窩的事出了不少,自然被英法的媒體大肆報道,藉機貶得貓狗不如也是人之常情。反映到各國軍界,盤踞高位的老腦筋們自然有理由更加鄙視機械化戰爭為烏托邦之流的空想加扯淡。而富勒、戴高樂之類有眼光的軍人則被邊緣化遭到貶斥打壓。這樣就沒什麼人系統研究過機械化戰爭下的防禦之道了。
波蘭戰役爆發前,波軍指揮層判斷雙方的頭幾天還會是騎兵等前衛部隊的交鋒,主力投入戰場是後幾天甚至一週之後的事。波蘭軍隊主力為便於投入戰場就要佈置得比較靠前。加之波蘭人也不知道對於機械化突擊需要在大縱深組織多道防線,還是基本按照單梯隊佈置各集團軍,缺乏縱深。戰役爆發後,防線很快就被德軍裝甲部隊打穿,後方一片空虛任人宰割。9月1日開戰,9月3日古德里安的19裝甲軍就穿過布林達河到達維斯瓦河了。
法國戰役的時候,德軍已經總結了波蘭戰役的經驗教訓,其機械化快速進攻和空地協同的水平已經登堂入室了。5月10日開戰,古德里安的19裝甲軍2天穿越110公里的阿登山區,一晚上就拿下色當要塞,5月13日在施圖卡轟炸機配合下德軍裝甲部隊強渡馬斯河,法國西北門戶洞開。法軍的裝1、裝2兩個裝甲師也稀裡糊塗就給德華人消滅。然後德軍一路殺向大西洋,把英國遠征軍與法軍主力分開,實際上在德軍進攻路徑上英法已經沒有能力阻止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了:從戰術上看英法軍隊缺乏配合,好不容易在阿拉斯對德軍側翼以機械化部隊打出一個反擊,法華人卻心懷鬼胎,想犧牲英方保全自己,最後被德軍各個擊破。法軍也就在里爾城的防禦還有點樣子,為敦刻爾克爭取了不少時間,但也只是勉強能算戰役級別的而且也太晚了。等敦刻爾克撤完了,到“魏剛防線”的時候已經徹底迴天乏力,等6月10日防線被突破,末日就到了。
總之,由於當時除了德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系統研究過機械化進攻作戰,更沒有德華人從實戰中汲取的經驗教訓,被德軍閃電戰打垮了一點也不奇怪。
-
9 # 軍器戰位
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德國依靠其“閃電戰”在短時間內就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大陸。許多國家甚至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完全被德國顛覆了政權全境佔領。而德國的陸上所有武器裝備,幾乎都是當時全世界最為先進,甚至還發明瞭許多顛覆當時很多國家傳統作戰理念的黑科技。
比如德國裝甲部隊在二戰時期,裝備最為著名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在當時可是令盟國軍隊聞風喪膽。甚至有傳聞稱,當時盟國的坦克部隊必須要以5倍以上的優勢兵力,才敢正面的對戰德軍裝甲部隊的“虎式”坦克。
那麼,在第2次世界大戰當中,為什麼德軍可以依靠其裝甲部隊的閃擊戰,可以在短時間內就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大陸呢?其實,德國當時對歐洲的侵略計劃,早就在希特勒剛上臺時就有了,要不然也不會在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全面發展經濟與軍事。當時德軍在對歐洲的侵略計劃當中,稍微有點忌憚的就只有英、法兩國,也可以說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整個歐洲的其他小國都不被德軍放在眼裡。
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聯合“蘇方軍隊”共同吃掉了波蘭,恰恰就是為了試探英、法兩國的態度。如果英、法兩國繼續坐山觀虎鬥,那麼德國當時的下一步動作就是佔領整個歐洲。
而英、法兩國在德軍侵略波蘭之後,所選擇的對德“綏靖政策”,恰恰正好符合的德國當時侵略的野心。之後德國緊接著滅掉了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家,可以說德國在進攻這些國家時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在極短的時間這些歐洲小國只能選擇投降。而德國在二戰時能夠以閃電戰,所向披靡的佔領的大半個歐洲,其原因還真就是歐洲大多都是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這些歐洲小國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國土面積太小、根本就沒有多少戰略縱深防守,一旦前方某個防線被德軍突破,那麼這些國家的軍隊根本就無路可退、無險可守。比如當時號稱擁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也僅僅在40天的時間內宣告戰敗投降。而法軍當時面對德軍進攻時,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號稱世界第一的“馬奇諾防線”。如果德軍正面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先不說德軍能不能夠突破防線,反正德軍要付出的代價將會是不可估量的。
萬萬沒有想到,德軍卻從“馬奇諾”防線旁邊真空區的“盧森堡”直插法國境內。要知道法國在當時的“馬奇諾”防線,可是耗費了法軍當時大部分的軍費,所以法國軍隊當時的武器裝備還真的沒有德軍強。沒有了“馬其諾”防線的防守,法國軍隊還真的沒有能力正面對抗德軍,所以當時法國唯一的辦法就是選擇戰敗投降。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德國在希特勒上臺之後,幾乎是舉國之力發展、經濟、工業軍事等,甚至德國當時的工業實力一度達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也可以說當時德國的整體軍事實力可是優於歐洲大部分國家一大截。
另外,德國軍隊當時所使用的戰術也是超乎想象, 比如那個時候的坦克、裝甲車,其他國家都將這些裝甲車輛當作於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而德國軍隊卻是大量建造坦克,將坦克集中起來以裝甲集團軍的模式直撲敵人。可以想象,當時面對德軍這樣的“裝甲洪流”,還真的沒有多少個國家能夠正面抵擋得住。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10 # 依稀說史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爆發之後,德國軍隊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憑藉著閃電戰在整個西歐橫行無阻。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第二陸軍強國的波蘭在閃電戰面前都顯得不堪一擊。波蘭和法國都只抵抗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被閃電戰擊敗!
從1939年9月1日到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期間只有短短9個月時間。德國利用9個月時間幾乎佔領了整個西歐,取得了空前的戰果。
為什麼德國的閃電戰能夠橫掃整個西歐呢?
對於當時的歐洲各國來說,閃電戰是一種全新的戰法,也是一種全新的戰術思想。德國利用飛機、坦克的速度優勢,奇襲歐洲各國。當時西歐各國的戰術思想大多還停留在一戰的水平。當時法國還迷信於戰爭工事和陣地戰,修建了馬奇諾防線;波蘭甚至還迷信騎兵戰術的威力,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戰術思想落後的西歐各國,自然難以適應。
德國依靠這個戰術,打了西歐各國一個措手不及。當西歐各國反應過來之時,已經被德國擊垮了,成為德國的手下敗將。一個全新的戰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年蒙古騎兵,也就是因為一個戰術革新,西征之時得以暢行無阻。
閃電戰需要配合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也需要先進的武器做為支撐,尤其需要飛機和坦克。閃電戰利用飛機、坦克以及機械化部隊的速度和火力優勢,採用突襲的方式快速擊潰敵人。德國發動戰爭之時,武器現對於西歐各國來說比較先進。德國的BF系統戰鬥機在當時首屈一指,德國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都是當時非常先進的坦克。德國除了先進的飛機、坦克這樣的重型武器之外,單兵武器也非常先進。比如德國MP-40衝鋒槍堪稱當時最先進的衝鋒槍。
先進的武器成為德軍手中的大殺器,也是德軍得以橫掃歐洲的重要因素。相比較於德軍的先進武器,波蘭、法國的武器則相對比較落後。當德國的坦克衝入波蘭軍隊之時,波蘭卻用戰馬與之對抗。法國的飛機、坦克、單兵步槍等武器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水平。
德國軍隊復仇心切!希特勒還沒有成為德國元首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復仇。希特勒上臺之後,更是將國民經濟軍事化。德國實際上已經踐行“要大炮不要黃油”的經濟方針,為戰爭做準備。德國透過各種方式獲得戰爭所需要的資源,而且決定透過干涉西班牙內戰鍛鍊本國士兵,實驗新式武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戰爭準確。
一戰之後德華人痛恨《凡爾賽和約》,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德國國內瀰漫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上臺便是藉助了這股復仇情緒。希特勒能夠發動二戰,也利用了這股復仇情緒。希特勒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準備,又利用了德國民眾的急於復仇的情緒。正在勢頭上的德軍自然多了幾分戰鬥力。
英法等國的情況卻正好和德國相反,一戰過後英國、法國國內瀰漫著嚴重的反戰、厭戰情緒。英國和法國面對德國的步步緊逼不是積極應對,而是採用綏靖政策,企圖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到蘇聯那裡。為了滿足德國的侵略胃口,英法兩國犧牲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
英國和法國的“綏靖政策”沒有“感動”德國,反而養肥了德國,寒了盟友的心。比如德國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和精銳士兵,養肥了自己,有了發動戰爭的資本。英法的所作所為成功地疏遠了蘇聯,也使得其他盟友不信任英法兩國。法國建立的所謂安全體系已經名存實亡。
所以當德國大軍突然發動進攻的時候,西歐各國一是沒有多少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二是沒有西歐各國基本上各自為戰。比如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兩隊卻是對德國宣而不戰,出現了“靜坐戰”。當德華人消滅了其他國家之後,就只剩下英國和法國。英國的陸軍力量不足,法國又難以自保,很快敗下陣來。
歐洲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有利於機械化部隊行動。歐洲險要的山脈相對來說比較少,平原較多。平坦的地形非常有利於德國坦克、戰車等機械化部隊展開。德國的先進坦克、戰車等可以在整個西歐縱橫馳騁,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德國機械化部隊經過一些山區的時候,也會利用傘兵等兵種率先清楚障礙。
歐洲西部的總體面積並不大,當時還分佈著不少國家。西歐各國中除了英國和法國,其他國家的實力都比較弱小。波蘭雖然陸軍人數比較多,但是武器過於落後。丹麥、荷蘭、比利時、挪威、盧森堡的力量都過於弱小,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法國實力強大,但是武器裝備落後,國家沒有鬥志。英國的實力也非常強大,但是陸軍力量過於薄弱。
西歐各國的整體實力相當較弱,也為德國閃電戰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得德國的閃電戰發揮了最大功效。
德國依靠閃電戰在二戰初期佔據了一定優勢,也獲得了不錯的戰果。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德國依靠閃電戰也取得了一些的戰果。德國發動的戰爭,畢竟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最終也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德軍兵敗莫斯科之後,也基本上標誌著閃電戰破產。
回覆列表
謝邀!一是利用西歐平原適合坦克裝甲車行駛如飛的天然地貌優勢,二是以閃電式的橫掃平推碾壓不給對方喘氣機會的戰略戰術。這就是在二戰中,德國對整個西歐以閃電戰進行了橫掃精彩的一個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