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因為10歲即位,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張居正是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所以萬曆初期,朝廷還不錯。後來,張居正逝世,無人管教的萬曆開始不理朝政,經常罷朝,而且為了擺脫張居正的影響,推翻了很多政策。

    要按時間段來,他二十歲以前都是張居正獨攬大權,加上他母后和馮保的從旁協助,朝廷裡的確沒他什麼事;但他獨攬大權以後,除了他母后在他的生活問題上插插手外(比如他的婚姻問題和繼承人問題),基本就解放了,朝政完全就是他管的了(當然明朝官員還是會搗搗亂的)。所以不是傀儡了

  • 2 # 文文情感故事

    不是,萬曆皇帝雖然說走不出紫禁城,三十多年不上朝,但他卻能把zd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他的無為而治只是為了應付文官集團,不能單方面地從表面上看這回段歷史,而要深入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的滅亡答在一定的程度上與他有很大的關係。

    萬曆皇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

    如果說萬曆皇帝的無為之治是他對整個天下的不負責任,那麼反之,當朝密不透風的制度又是過早將他送入祖墳的罪魁禍首。當他還不到二十歲時,朝臣就已開始擬定修建他身後的陵寢。“但這建議一經提出,他立即欣然同意,並親自參與地址的選擇和工程的設計。他當然不是認為自己去死不遠,而是躊躇滿志地感到他已經不折不扣地取得了列祖列宗的地位,足以讓千秋萬歲之後的人們崇敬。”從年少時的無條件服從,到了中年時無力迴天的苦悶,萬曆皇帝演繹了一個活人是如何被打造成僵死的權力機制。事實上,萬曆皇帝在當世的意義僅僅是帝國最高統治的象徵,他身後的文官集團,以強勢的聯合力牢牢掌控著實權,皇帝的作為在此時看來已經無關緊要。只要他仍健在,就算毫無成就都不影響這個朝代繼續在各方平衡中緩慢前進。

    萬曆皇帝

  • 3 # 泛領域古月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隆慶帝病危的訊息。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 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隆慶帝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著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隆慶帝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 “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掩淚而出。第二天,隆慶帝即崩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張居正就任內閣首輔後,在萬曆皇帝的支援下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注重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雖然成效頗豐,但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張居正的下場,即將替代張居正首輔位置的閣臣申時行都看在眼裡。

    首輔申時行雖然比其他輔臣年齡要小,卻被同僚一致譽為“老成”。“老成”一詞在書中打了雙引號,想來是一種幽默的諷刺,它和現在的“做人”“懂事”“情商高”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申時行不同於張居正的是,他懂得與全體文官“合作”。因為他深知:在這個帝國裡,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勿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是空中樓閣。

    關於張居正的政治波瀾就這樣平息了,明帝國的動盪被申時行踩了一腳剎車而得以繼續趨於穩定,這大概是申時行平生的最大功績。

  • 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先說結論: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更不是任何人的傀儡。

    從歷史長河中來看,自宋代始,就幾乎不再有皇帝被權臣架空的現象。

    而明代這樣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專制王朝,就更不可能發生皇帝成為文官傀儡的情況了。

    所以萬曆皇帝不會是文官的傀儡,也不可能是文官的傀儡。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時間十分長久,不上朝的時間長達三十年,但依然牢牢把控著朝廷與權力。

    這無疑是專制皇權發展到巔峰才會出現的現象。

    歷史潮流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解體,從秦漢到唐宋貴族門閥的消亡,專制皇權的權力是一步步提升的。

    到了明清,儼然成就了專制集權的巔峰時期,所以巔峰之後就要走下坡路,清末專制集權體制便解體了,但這個問題在此不作說明。

    從封建分封的體制到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權力集中是一種歷史潮流。

    在明代已經進入巔峰時期,所以文臣的權力不足以壓迫皇權。

    宋代吸取了唐末和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以文人治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避免了此前軍人執政的亂象。

    自此軍人執政的情況就幾乎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所以明代的武將不足以對皇權造成威脅。

    那麼除了武將還有文臣、外戚和宦官,這幾大群體自古以來都是皇權的威脅。

    但是到了明代,這幾大群體都不再足以成為威脅到皇權的力量。

    明代政治基礎

    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一個殺人狂魔,但也確實是一個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兒子明成祖朱棣也一樣。

    有了朱元璋制定出的政治基礎,就讓朝廷內外,無一人敢做大,畢竟華人注重祖宗之法。

    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廢相,自此宰相一職便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宰相作為政府首腦本可以制約皇權,一旦廢相便導致皇帝在在政府和宮廷獨大,於是專制皇權的權力便極度膨脹。

    明代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顯然無法和宰相相比,還時常受宦官制約。

    再加上廠衛制度的監督和限制,可以說明代的文官活得十分憋屈。

    也正是廠衛制度的設立,導致了暗無天日的特務政治,卻讓皇帝較為容易地掌控了文官集團。

    在明代做官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保不齊就會有廷杖之罰,昭獄之害,性命之憂。

    明代的妃子幾乎都從民間選拔,其皇后幾乎都為平民皇后,這是明代的進步。

    由此,外戚就失去了貴族的根基,因為明代的外戚幾乎都是平民,無法對皇權和朝政造成威脅和干擾。

    中國從漢代開始的外戚干政就幾乎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明代也規定了宦官不得干政,但明代卻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宦官專權。

    明代的宦官專權是廢相留下的禍根,皇帝擁有了近乎絕對的權力,其親近之人必然能夠或好處。

    宦官正是皇帝最為親近之人,因為很多宦官都是從小伴隨皇子長大的人。

    但宦官本就屬於無根之人,也沒能掌握兵權,就只能依附於皇權興風作浪,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

    明代皇帝牢牢把握住兵權,而且明代的兵制也讓文官集團無法染指。

    這一切的基礎都讓萬曆皇帝朱翊鈞沒有被架空的後顧之憂。

    萬曆皇帝的作為

    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但並沒有讓朝廷脫離自己的掌控。

    在繼位之初,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威望。

    他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整頓吏治,發展了經濟,還處理了朝廷的貪官以及涉嫌謀反的大臣。

    萬曆一直不立太子,也就讓文官集團無法與太子勾結。

    朱翊鈞牢牢把控軍隊,還發動了萬曆三大徵。

    這一切手段都讓文官集團無法威脅萬曆的權力,只是權力把控的再牢固也不能改變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趨勢。

    說到萬曆就不得不談一下他爺爺嘉靖,這祖孫倆都是不上朝的皇帝,而且都將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

    也正是在這祖孫倆手裡,大明王朝開走走上窮途末路。

    也許他們倆並沒有發現這個趨勢,甚至不在乎國家的衰落,他們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人能威脅到皇權就足夠。

    從朱元璋廢相開始,明代的政治就相較於歷史上其他朝代惡化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也與此有關,惡之花必然結出惡之果。

  • 5 # 情商第一課

    個人認為不是,說萬曆是文官的傀儡,倒不如說是文官制度的受害者。

    萬曆說起來也算是一代明君,在位期間不僅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還發動了三大徵,誰不服揍誰,把叫板的小日本都給打回了老家,嚇得日本三百年不敢出門染指北韓。那麼如此英明神武的萬曆皇帝為何卻將近三十年不上朝?

    第一,萬曆皇帝身體不好,而且有嚴重的足疾,走路很不方便,可以說步履維艱,所以他不願意也不方便出席各種大型朝會活動。他曾多次和大臣們解釋自己“足心疼痛”,“腰痠腳軟”。

    第二,萬曆不上朝是對文官的一種無言對抗。大明朝的文官權力很大,朝廷的事他們要管,皇上的私事他們也要管,但皇上還拿他們沒辦法。文官們平時噴他也就罷了,還在立太子的事上反對他。萬曆太愛鄭貴妃,想立皇三子為太子,但大臣以禮制為由堅決不同意,一定要立皇長子。萬曆皇帝不服但又鬥不過這麼多朝臣,所以一怒之下乾脆不鳥這幫大臣,眼不見心不煩,連上朝都免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爭國本”事件。可以說,萬曆一直在和大臣們慪氣。

    第三,萬曆皇帝沉迷酒色、財貨,尤其喜歡煉丹,對煉丹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萬曆皇帝天天躲在深宮忙著享樂,忙著煉丹,哪有多餘的時間上朝,文官們那麼會治國就由著他們折騰吧,不管怎麼說大明還是朱家的。

    第四,萬曆時期是中國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市民力量大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方興未艾,科學巨匠和思想家出現井噴,政治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以說“萬曆時代”孕育著中國的文藝復興,是君權遭到挑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萬曆不上朝其實也是當時時代發展的趨勢。

  • 6 # 寂寞一刀本尊

    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很多歷史學家對他評價不高,說他昏庸無能,荒淫腐敗,認為他是導致明朝衰敗的源頭,真的是這樣嗎?

    說萬曆昏庸,無非就是因為他二十幾年不上朝,但是我們細想一下,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卻能維持朝政不崩塌,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能辦到的嗎?

    在萬曆和文官集團的博弈中,看似萬曆一直是弱勢的一方,先是被強勢的張居正壓制,權力被架空,後來又在立儲的問題被文官集團搞得灰頭灰臉,不得不讓步立了他不喜歡的朱常洛為太子,最後乾脆使起小性子不上朝和文官集團賭氣,這個皇帝當得看起來確實有點窩囊,才會讓人產生他是文官集團的傀儡的誤解。

    但我覺得這恰恰說明萬曆皇帝並不昏庸,反而有著高超的政治智慧,帝王心術首重平衡,萬曆皇帝就是深通平衡之道的高手,他不願意過度操勞像他前面的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一樣當短命皇帝,所以他只能借重文官集團來管理朝政。但他並不是文官集團的傀儡,相反他是把文官集團當成了他棋子,他前期讓張居正掌管朝政,坐享其成,等到張居正老了,利用價值不大了的時候,他輕鬆就把張居正給收拾了,張居正死後,為了分化文官集團,他讓政見不同的文官同時進入內閣,讓他們互相制衡,比如他讓浙黨首領沈一貫當首輔,讓與沈一貫一向不合的沈鯉當次輔,他就可以從中平衡,輕鬆把握朝政了。

    或許有人會說就是因為萬曆這樣搞,才造成後來明朝黨爭不斷,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一點我不否認,但至少在萬曆在位期間,朝廷從沒有出現一黨獨大的局面,黨爭整體來說還是處於受控狀態,後來的崇禎皇帝也想玩平衡之道,結果玩脫了,才讓局面完全失控,所以萬曆皇帝能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是沒道理的,沒有政治智慧根本玩不下去。

    萬曆在立儲問題上向文官集團低頭,恰恰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肆意妄為一意孤行不顧大局的昏君,因為他知道立儲問題是國本之爭,他如果一意孤行,立他屬意的福王為太子,得不到文官集團的福王即便登基也坐不穩江山,只會斷送大明數百年的基業。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對於朝政還是心裡有數的,他寵愛鄭貴妃,但萬曆朝卻沒有出現後宮插手朝政的情況,更沒有出現劉謹、魏忠賢這樣不可一世的大權監,說明他雖然荒淫,還是有度的。

    當然我說這麼多絕不是想要為萬曆皇帝洗白,萬曆不算昏君,但也絕不是明君,只是想透過深入的剖析,讓大家能夠更透徹地看清歷史真相,更客觀地看待萬曆這個歷史人物。

  • 7 # 甲申易樞

    感謝邀請 我將說一下我的觀點,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君主權力達到的頂峰,因而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不過明朝在英宗後,明朝皇帝掌權力,常利用廠衛,如朱元璋設定錦衣衛,明成祖朱棣設定東廠,以及憲宗設定西廠以此抗衡日益做大的文官集團,因而明朝的滅亡絕大多數原因在於三者的權力爭奪,從而走向滅亡。

    明朝國勢走向

    首先明朝是在由朱元璋在推翻前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明朝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的永樂盛世,仁宗宣宗的仁宣之治,後經孝宗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於公元1644年在農民起義和關外新興政權清朝的夾擊下走向了滅亡。

    下面我要講一下明朝是怎樣一步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後,為社會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同時也為穩定和鞏固統治,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後因皇帝政務太過繁重,後明太祖又設定殿閣大學士,幫助處理政事。後又設定錦衣衛加強對朝臣的監控。

    明成祖在推翻建文政權後繼續推行削藩,加強君權.鞏固自己的統治,解除了明初藩王實力,之後誰也撼動不了中央政權的穩定,維護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開設東廠.依靠特務統治來打擊政敵,剪除異己,達到皇權專制的目的,同時完善內閣制度.這種體制是明成祖朱棣對他子孫後代留下的豐富遺產,明王朝能夠維持長久的統治和它重要的關係.

    明宣宗時授予票擬權,萬曆初年,首輔張居正當權“部權盡歸內閣”,同時皇帝授予司禮監宦官掌握票擬權,從而達到二者分權的目的,最終權力盡歸皇帝,因而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

  • 8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是不是傀儡得先理順好明朝皇帝與內閣之間的關係。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以後就不再設立宰相,並規定以後誰也不許設立,這樣大小事務都等皇帝一個人去裁決,據統計早在洪武年間,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就400多件,雖明朝每天三次上朝(早中下),可還是每天需處理奏摺到深夜,朱元璋和朱棣軍旅出身,精力充沛,還勉強應付,可以後的其他皇帝就受不了了,於是內閣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也就越來越高。

    原先內閣的職能是諮詢機構,也就是皇帝的秘書,內閣大學士原先官階低,只是五品,而六部尚書是二品。太祖成祖時期,皇帝精力旺盛,往往自己處決政事,口頭吩咐大學士代筆,大學士自然只如秘書。

    可往後的皇帝年輕(明朝皇帝很多短命的,其繼承人往往也就小),或精力不足,或智商不高,或知識和資歷淺,很多事情自己也不懂,沒法自己解決,也忙不過來。所以就把內外一切奏摺先由大學士看過,並提出意見,叫“票擬”,待皇帝看過了再把決定用紅筆寫下,叫“硃批”,這便是正式的聖旨,交由六部去執行。這時候為了執行方便,慢慢的就有官階較高的六部尚書兼領內閣大學士了。

    那麼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等是不是傀儡呢?我們來看這時候皇帝和內閣的關係。

    剛開始皇帝還是需要去內閣和大學士們見面商討國事的,但正如剛才說了,有些皇帝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有些懷疑智商也不高),所以皇帝們有的不愛理事,有的不會理事。而明朝的大學士(文官們)還特別較真固執囉嗦(八股取士教育下,還有宋明理學的影響,缺乏靈活性,一旦認準了就不顧皇帝感受了)。後來皇帝就怕見內閣大學士了,乾脆就不見。

    最有名的就是萬曆皇帝了(明神宗朱翊鈞),他在位48年,有二十幾年沒上過朝,好多大臣都沒見過皇帝,那他豈不是傀儡了?我覺得不是,因為內閣大學士沒有最終的決定權,票擬好的奏章還是需要送往內宮給皇帝看,並蓋章才有效啊!那怎麼辦?就需要靠太監了,因為只有他們能見得到皇帝,當時太監的頭叫司禮監,由他來掌管大印,內閣大學士要想蓋上章就必須巴結好他,連大名鼎鼎的張居正也不得不這樣。當皇帝最後連奏章都不想看了,那就由司禮監幫他看,這個時候司禮監就很重要了,有時候他的意思就變成了皇帝的意思,所以明朝有幾個太監感覺到他們的權力很大就是這個道理。

    但不管怎麼樣?明朝的皇權始終沒有旁落,太監和文官就形成了某種平衡,誰佔上風,就看皇帝信任誰了。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得到信任(皇帝自己不想做事,又有人想做事,剛好又是自己信任的人,那何樂而不為呢?)並且太后也支援他,張本身也有點本事也想做事,所以感覺他權力很大,其實不是,他為了蓋章也不得不巴結討好司禮太監,這權力是皇帝給的。後來的魏忠賢感覺也是權力滔天,這也是明熹宗信任他,給他的,等崇禎上臺後失寵了,馬上就玩完了,也是這個道理的。

    所以說萬曆皇帝並不是誰的傀儡。如果一定要說是誰的傀儡的話,那我說他是權力的傀儡。即使他二十幾年沒上朝,但沒有人能把他怎麼樣,也沒有哪位大臣敢亂政,這就恰恰說明權力一直在他手中。至於他為什麼不上朝的原因,很多說他腿有殘疾(殘廢),我說這種幾乎不太可能,在注重皇權威嚴的時代,怎麼可能讓一個殘疾人上位,你們見過哪個皇帝是殘疾的嗎?包括中世紀的歐洲。另一種說法是他吸食鴉片而精力頹廢,因而不上朝,這個倒有可能。

    最後蓋棺定論,鳳凰網對朱翊鈞(萬曆)他的評價是:任賢有道,理政無方!

  • 9 # 子曰歷史

    傀儡算不上,因為在古代王朝,一般只有江河日下之際,才會出現傀儡皇帝,大多時候,只能說皇權受限,不能說傀儡。

    傀儡皇帝是什麼?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沒有作為皇帝的最高權力。實權往往掌握在另一人(往往是權臣、太后或他國國君)手裡。

    這裡的重點是沒有實權,皇帝作為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權力有很多,最基本的便是對國傢俱有最高的司法、行政、軍事等方面的掌控權。

    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自稱皇帝以來,楚義帝熊心應該算得上是第一個傀儡皇帝,從這往後漢質帝、漢獻帝、唐哀帝、光緒帝等都算的上是傀儡皇帝。我們看這些皇帝都有一些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幼年時期即被權臣扶立登上皇帝位置,其後在很長的時間內,對於皇帝應有的權力卻沒有半點掌控力,幾乎淪為權臣的工具,甚至連生死都無法掌握。

    基於這一點,我們再去看萬曆皇帝的經歷,與其他傀儡皇帝有一點相似的是,萬曆是在其10歲時便登基了,算的上幼年登基。且此時的他完全沒有親政的能力,因此由其母李太后臨朝聽政,並且由首輔張居正、太監馮寶共同輔佐。

    在他親政之前,大明王朝的政令幾乎是由內閣發出,而不是這位小皇帝自己的命令,但有一點不同的是。傀儡皇帝時的權臣頒發政令,幾乎不會去徵求皇帝的想法,而是獨斷專行,通知到即可,亦或者做點表面功夫。

    這一點在萬曆時代即行不通,縱觀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所有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政策,都需要讓皇帝知曉,且在皇帝的支援的情況下才能在全國實施。雖然出於萬曆對張居正的信任,所有的政令都予透過,但這和權臣擅作主張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而且萬曆在親政之後,還親自主持了三次對外戰爭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萬曆皇帝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具有足夠話語權,而張居正改革,萬曆三大徵都足以說明萬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權皇帝,而不是傀儡皇帝。

    萬曆皇帝之所以會讓人生出傀儡皇帝的想法,可能是在萬曆因立嫡之爭上得不到群臣支援後,從此再也不理政事的原因,從此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怠政生涯,但也只是怠政而已,並不意味著他對朝堂沒有完全沒有掌控力。

    而且在這20多年的時間內,大明幾乎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外戚奪權或者佞臣當道等混亂局面,更足以說明皇權在仍在皇帝的手中牢牢掌握,因此完全算不上是一位傀儡皇帝。

  • 10 # 徐大乎

    對萬曆乃至明朝皇帝的風評,是以往往會施以貶評的後位承續王朝清朝的評價和秉持唯物史觀的當代歷史學家吳晗明史研究成果為基準而定調的,因利害關係、立場等之故,對大明王朝乃至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評價普遍不高,有人說他們是“傀儡”,也有人說他們當中“奇葩”多,哪麼這些評價準嗎?符合歷史事實嗎?答曰,不準確也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說法已成定評,無法更改,今天借這個題目,說說題外話,勉強算是替明朝皇帝開脫吧,我不是史學工作者,也無民族沙文主義傾向,但把滿蒙民族對漢族政權的評價作為定評定見,總覺得有點那個,所以,今天就知道和想到的約略說幾點,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第一、首先說一說,詬病最多最重的“懶政”即不上朝問題。“洪永仁”以後各朝繼位皇帝都比較年輕,這些年輕的小皇帝每次臨朝,由於年輕經驗不足,本身錯就多,再加上碰見一群愛挑刺、愛講理的名利心重的文臣,小皇帝上朝就挨批,往往一張嘴就出錯,做什麼在他們眼裡都不對,大臣七老八十娶妾正當,年輕的小皇帝給妃嬪們上個封號就不行,總是大臣有理,皇帝有錯,因此,有些小皇帝視上朝為危途,於是,有的皇帝乾脆採取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能不上朝就儘量不上朝,皇帝不上朝也好不到哪去,還照樣捱罵,只是聽不到,耳根清淨罷了。明朝皇帝不見大臣、不上朝,不等於不工作,許多時期仍然照常處理朝政,並牢牢控制住權利和政局,沒有大權旁落和朝政失控的問題。皇帝輕輕一句話就能使權勢熏天的劉謹、魏忠賢等權監立即土崩瓦解,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廠衛問題。設立廠衛的目的是為監督文武大臣,誰會願意自己時刻被人監視?因此,大凡腦子正常的大臣一定會反對,無須多說。再就是廠衛設立問題,雖然設立的機構好像越過並貫穿整個明王朝,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同時存在的,有時是撤一個再設一個,即便是同時存在,時間也很短,且斷斷續續,頻繁調整,事情往往一解決,機構就弱化了,甚至撤併了,有明一朝276年,存在廠衛的年限不足20%。

    第三、杖刑即“打屁股”。明朝立國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不僅胸懷雄才大略,在制度設計方面也很有一套,因此,後世治世皇帝騰挪的餘地很小,有明一朝,後繼十多位皇帝,大約只改了兩項,一是增設了“廠”的機構。二是讓太監識了字。

    “打屁股”聽起來好像有失體統,顯得粗鄙野蠻,其其實實出有因。因為有無叛逆之罪不得殺文臣的祖訓在,因此,文臣在皇帝面前有恃無恐,比較放肆,皇帝治不了大臣的罪,也殺不了文臣的頭,相反,也不知怎麼弄得,在當時如果因為罵皇帝被撤職了大臣反而很光榮,復職時還可能升官,皇帝真沒辦法對付他們了,於是皇帝就扶持內廷太監,假手內廷勢力鉗制哪些彪悍的文臣武將,並採取家法式的法外刑“打屁股”給予懲罰,剛開始施行杖刑時還有點威懾力,一個階段以後,不知什麼原因,被“打屁股”成了一件光榮的事情,屁股上有傷,如同得了獎章,掛了光榮花,所以,官僚們根本不怕“打屁股”,還有人主動找打,直到後來此刑被太監們當成敲詐勒索的工具,並打死了人,才開始變味,找打的人才少了,因此,明後期也就不再有此法外之刑了。明朝文臣武將用語言打皇帝臉,皇帝用板子打大臣屁股。

    第四、重用太監問題。從權利結構和權利制衡來看,用太監力量制約外朝官員是周以來就有的傳統和習慣。一般而言,權利的結構是,外朝大臣為一方,皇帝為一方,當皇帝一方力量弱小時,黃帝往往會利用外戚或內廷太監的力量來增加制衡力,重用外戚風險更大,善後事更復雜,因此,不是特別情況根本不會重用外戚,所以,只有重用太監一途了。另外,太監也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土木堡之變的大太監王振是中了舉人才進宮的,根本不是書中說的泛泛之輩,文韜武略不亞於一些大臣,他說他讓皇帝繞路或怕踩壞自家莊稼之說,是為了給皇帝開脫,背鍋的,皇帝心中有數,否則,英宗復辟以後,不會重新安葬王振的。立皇帝劉謹領導並推行的變法範圍和強度都很大,成果豐碩,後來張居正推行的改革措施許多還是借鑑或延續劉謹的想法或做法的。魏忠賢的魄力和大局觀,比許多滿腹經綸的柱國大臣並不差,這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朝權利和朝局不完全失控的重要原因,儘管如此,由於他們是掌握了話語權、書寫歷史的文武大臣的對立面,加上絕嗣,加上背鍋,因此,他們很難得到公正的評價。太監越壞,越能證明皇帝的愚昧和昏聵。還有不少方面,例如崇佛通道、不務正業的等等說法,因為已經太長了,就不說了,再說以上幾點也勉強可以包括在內了。

    明朝皇帝評價不高,除了評價出自敵對王朝外,還有後續封建王朝中斷、激烈黨爭以及由於皇帝壽限較短等原因,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自己不爭氣。

    最後一句話答題,包括萬曆在內的明朝皇帝,雖然懶惰怪異,但個個都是運用權利、玩弄權術的高手,其中萬曆帝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

  • 11 #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因為10歲即位,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張居正是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所以萬曆初期,朝廷還不錯。後來,張居正逝世,無人管教的萬曆開始不理朝政,經常罷朝,而且為了擺脫張居正的影響,推翻了很多政策。

    要按時間段來,他二十歲以前都是張居正獨攬大權,加上他母后和馮保的從旁協助,朝廷裡的確沒他什麼事;但他獨攬大權以後,除了他母后在他的生活問題上插插手外(比如他的婚姻問題和繼承人問題),基本就解放了,朝政完全就是他管的了(當然明朝官員還是會搗搗亂的)。所以不是傀儡了

  • 12 # 文文情感故事

    不是,萬曆皇帝雖然說走不出紫禁城,三十多年不上朝,但他卻能把zd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他的無為而治只是為了應付文官集團,不能單方面地從表面上看這回段歷史,而要深入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的滅亡答在一定的程度上與他有很大的關係。

    萬曆皇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

    如果說萬曆皇帝的無為之治是他對整個天下的不負責任,那麼反之,當朝密不透風的制度又是過早將他送入祖墳的罪魁禍首。當他還不到二十歲時,朝臣就已開始擬定修建他身後的陵寢。“但這建議一經提出,他立即欣然同意,並親自參與地址的選擇和工程的設計。他當然不是認為自己去死不遠,而是躊躇滿志地感到他已經不折不扣地取得了列祖列宗的地位,足以讓千秋萬歲之後的人們崇敬。”從年少時的無條件服從,到了中年時無力迴天的苦悶,萬曆皇帝演繹了一個活人是如何被打造成僵死的權力機制。事實上,萬曆皇帝在當世的意義僅僅是帝國最高統治的象徵,他身後的文官集團,以強勢的聯合力牢牢掌控著實權,皇帝的作為在此時看來已經無關緊要。只要他仍健在,就算毫無成就都不影響這個朝代繼續在各方平衡中緩慢前進。

    萬曆皇帝

  • 13 # 泛領域古月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隆慶帝病危的訊息。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 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隆慶帝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後坐著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隆慶帝抓住高拱的手,臨危託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 “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託之後,掩淚而出。第二天,隆慶帝即崩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張居正就任內閣首輔後,在萬曆皇帝的支援下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注重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對官員的監察,雖然成效頗豐,但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張居正的下場,即將替代張居正首輔位置的閣臣申時行都看在眼裡。

    首輔申時行雖然比其他輔臣年齡要小,卻被同僚一致譽為“老成”。“老成”一詞在書中打了雙引號,想來是一種幽默的諷刺,它和現在的“做人”“懂事”“情商高”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申時行不同於張居正的是,他懂得與全體文官“合作”。因為他深知:在這個帝國裡,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勿擾,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是空中樓閣。

    關於張居正的政治波瀾就這樣平息了,明帝國的動盪被申時行踩了一腳剎車而得以繼續趨於穩定,這大概是申時行平生的最大功績。

  • 1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先說結論: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更不是任何人的傀儡。

    從歷史長河中來看,自宋代始,就幾乎不再有皇帝被權臣架空的現象。

    而明代這樣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專制王朝,就更不可能發生皇帝成為文官傀儡的情況了。

    所以萬曆皇帝不會是文官的傀儡,也不可能是文官的傀儡。

    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時間十分長久,不上朝的時間長達三十年,但依然牢牢把控著朝廷與權力。

    這無疑是專制皇權發展到巔峰才會出現的現象。

    歷史潮流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解體,從秦漢到唐宋貴族門閥的消亡,專制皇權的權力是一步步提升的。

    到了明清,儼然成就了專制集權的巔峰時期,所以巔峰之後就要走下坡路,清末專制集權體制便解體了,但這個問題在此不作說明。

    從封建分封的體制到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權力集中是一種歷史潮流。

    在明代已經進入巔峰時期,所以文臣的權力不足以壓迫皇權。

    宋代吸取了唐末和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以文人治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避免了此前軍人執政的亂象。

    自此軍人執政的情況就幾乎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所以明代的武將不足以對皇權造成威脅。

    那麼除了武將還有文臣、外戚和宦官,這幾大群體自古以來都是皇權的威脅。

    但是到了明代,這幾大群體都不再足以成為威脅到皇權的力量。

    明代政治基礎

    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一個殺人狂魔,但也確實是一個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兒子明成祖朱棣也一樣。

    有了朱元璋制定出的政治基礎,就讓朝廷內外,無一人敢做大,畢竟華人注重祖宗之法。

    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廢相,自此宰相一職便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宰相作為政府首腦本可以制約皇權,一旦廢相便導致皇帝在在政府和宮廷獨大,於是專制皇權的權力便極度膨脹。

    明代設立內閣,內閣的權力顯然無法和宰相相比,還時常受宦官制約。

    再加上廠衛制度的監督和限制,可以說明代的文官活得十分憋屈。

    也正是廠衛制度的設立,導致了暗無天日的特務政治,卻讓皇帝較為容易地掌控了文官集團。

    在明代做官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保不齊就會有廷杖之罰,昭獄之害,性命之憂。

    明代的妃子幾乎都從民間選拔,其皇后幾乎都為平民皇后,這是明代的進步。

    由此,外戚就失去了貴族的根基,因為明代的外戚幾乎都是平民,無法對皇權和朝政造成威脅和干擾。

    中國從漢代開始的外戚干政就幾乎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明代也規定了宦官不得干政,但明代卻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宦官專權。

    明代的宦官專權是廢相留下的禍根,皇帝擁有了近乎絕對的權力,其親近之人必然能夠或好處。

    宦官正是皇帝最為親近之人,因為很多宦官都是從小伴隨皇子長大的人。

    但宦官本就屬於無根之人,也沒能掌握兵權,就只能依附於皇權興風作浪,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

    明代皇帝牢牢把握住兵權,而且明代的兵制也讓文官集團無法染指。

    這一切的基礎都讓萬曆皇帝朱翊鈞沒有被架空的後顧之憂。

    萬曆皇帝的作為

    萬曆皇帝雖然三十年不上朝,但並沒有讓朝廷脫離自己的掌控。

    在繼位之初,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為自己贏得了極大的威望。

    他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整頓吏治,發展了經濟,還處理了朝廷的貪官以及涉嫌謀反的大臣。

    萬曆一直不立太子,也就讓文官集團無法與太子勾結。

    朱翊鈞牢牢把控軍隊,還發動了萬曆三大徵。

    這一切手段都讓文官集團無法威脅萬曆的權力,只是權力把控的再牢固也不能改變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趨勢。

    說到萬曆就不得不談一下他爺爺嘉靖,這祖孫倆都是不上朝的皇帝,而且都將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

    也正是在這祖孫倆手裡,大明王朝開走走上窮途末路。

    也許他們倆並沒有發現這個趨勢,甚至不在乎國家的衰落,他們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人能威脅到皇權就足夠。

    從朱元璋廢相開始,明代的政治就相較於歷史上其他朝代惡化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也與此有關,惡之花必然結出惡之果。

  • 15 # 情商第一課

    個人認為不是,說萬曆是文官的傀儡,倒不如說是文官制度的受害者。

    萬曆說起來也算是一代明君,在位期間不僅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還發動了三大徵,誰不服揍誰,把叫板的小日本都給打回了老家,嚇得日本三百年不敢出門染指北韓。那麼如此英明神武的萬曆皇帝為何卻將近三十年不上朝?

    第一,萬曆皇帝身體不好,而且有嚴重的足疾,走路很不方便,可以說步履維艱,所以他不願意也不方便出席各種大型朝會活動。他曾多次和大臣們解釋自己“足心疼痛”,“腰痠腳軟”。

    第二,萬曆不上朝是對文官的一種無言對抗。大明朝的文官權力很大,朝廷的事他們要管,皇上的私事他們也要管,但皇上還拿他們沒辦法。文官們平時噴他也就罷了,還在立太子的事上反對他。萬曆太愛鄭貴妃,想立皇三子為太子,但大臣以禮制為由堅決不同意,一定要立皇長子。萬曆皇帝不服但又鬥不過這麼多朝臣,所以一怒之下乾脆不鳥這幫大臣,眼不見心不煩,連上朝都免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爭國本”事件。可以說,萬曆一直在和大臣們慪氣。

    第三,萬曆皇帝沉迷酒色、財貨,尤其喜歡煉丹,對煉丹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萬曆皇帝天天躲在深宮忙著享樂,忙著煉丹,哪有多餘的時間上朝,文官們那麼會治國就由著他們折騰吧,不管怎麼說大明還是朱家的。

    第四,萬曆時期是中國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市民力量大發展,資本主義萌芽方興未艾,科學巨匠和思想家出現井噴,政治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以說“萬曆時代”孕育著中國的文藝復興,是君權遭到挑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萬曆不上朝其實也是當時時代發展的趨勢。

  • 16 # 寂寞一刀本尊

    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很多歷史學家對他評價不高,說他昏庸無能,荒淫腐敗,認為他是導致明朝衰敗的源頭,真的是這樣嗎?

    說萬曆昏庸,無非就是因為他二十幾年不上朝,但是我們細想一下,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卻能維持朝政不崩塌,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能辦到的嗎?

    在萬曆和文官集團的博弈中,看似萬曆一直是弱勢的一方,先是被強勢的張居正壓制,權力被架空,後來又在立儲的問題被文官集團搞得灰頭灰臉,不得不讓步立了他不喜歡的朱常洛為太子,最後乾脆使起小性子不上朝和文官集團賭氣,這個皇帝當得看起來確實有點窩囊,才會讓人產生他是文官集團的傀儡的誤解。

    但我覺得這恰恰說明萬曆皇帝並不昏庸,反而有著高超的政治智慧,帝王心術首重平衡,萬曆皇帝就是深通平衡之道的高手,他不願意過度操勞像他前面的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一樣當短命皇帝,所以他只能借重文官集團來管理朝政。但他並不是文官集團的傀儡,相反他是把文官集團當成了他棋子,他前期讓張居正掌管朝政,坐享其成,等到張居正老了,利用價值不大了的時候,他輕鬆就把張居正給收拾了,張居正死後,為了分化文官集團,他讓政見不同的文官同時進入內閣,讓他們互相制衡,比如他讓浙黨首領沈一貫當首輔,讓與沈一貫一向不合的沈鯉當次輔,他就可以從中平衡,輕鬆把握朝政了。

    或許有人會說就是因為萬曆這樣搞,才造成後來明朝黨爭不斷,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一點我不否認,但至少在萬曆在位期間,朝廷從沒有出現一黨獨大的局面,黨爭整體來說還是處於受控狀態,後來的崇禎皇帝也想玩平衡之道,結果玩脫了,才讓局面完全失控,所以萬曆皇帝能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是沒道理的,沒有政治智慧根本玩不下去。

    萬曆在立儲問題上向文官集團低頭,恰恰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肆意妄為一意孤行不顧大局的昏君,因為他知道立儲問題是國本之爭,他如果一意孤行,立他屬意的福王為太子,得不到文官集團的福王即便登基也坐不穩江山,只會斷送大明數百年的基業。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對於朝政還是心裡有數的,他寵愛鄭貴妃,但萬曆朝卻沒有出現後宮插手朝政的情況,更沒有出現劉謹、魏忠賢這樣不可一世的大權監,說明他雖然荒淫,還是有度的。

    當然我說這麼多絕不是想要為萬曆皇帝洗白,萬曆不算昏君,但也絕不是明君,只是想透過深入的剖析,讓大家能夠更透徹地看清歷史真相,更客觀地看待萬曆這個歷史人物。

  • 17 # 甲申易樞

    感謝邀請 我將說一下我的觀點,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君主權力達到的頂峰,因而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不過明朝在英宗後,明朝皇帝掌權力,常利用廠衛,如朱元璋設定錦衣衛,明成祖朱棣設定東廠,以及憲宗設定西廠以此抗衡日益做大的文官集團,因而明朝的滅亡絕大多數原因在於三者的權力爭奪,從而走向滅亡。

    明朝國勢走向

    首先明朝是在由朱元璋在推翻前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明朝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明成祖的永樂盛世,仁宗宣宗的仁宣之治,後經孝宗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於公元1644年在農民起義和關外新興政權清朝的夾擊下走向了滅亡。

    下面我要講一下明朝是怎樣一步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後,為社會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同時也為穩定和鞏固統治,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後因皇帝政務太過繁重,後明太祖又設定殿閣大學士,幫助處理政事。後又設定錦衣衛加強對朝臣的監控。

    明成祖在推翻建文政權後繼續推行削藩,加強君權.鞏固自己的統治,解除了明初藩王實力,之後誰也撼動不了中央政權的穩定,維護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開設東廠.依靠特務統治來打擊政敵,剪除異己,達到皇權專制的目的,同時完善內閣制度.這種體制是明成祖朱棣對他子孫後代留下的豐富遺產,明王朝能夠維持長久的統治和它重要的關係.

    明宣宗時授予票擬權,萬曆初年,首輔張居正當權“部權盡歸內閣”,同時皇帝授予司禮監宦官掌握票擬權,從而達到二者分權的目的,最終權力盡歸皇帝,因而萬曆皇帝不是文官的傀儡。

  • 18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是不是傀儡得先理順好明朝皇帝與內閣之間的關係。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以後就不再設立宰相,並規定以後誰也不許設立,這樣大小事務都等皇帝一個人去裁決,據統計早在洪武年間,皇帝每天需處理的事就400多件,雖明朝每天三次上朝(早中下),可還是每天需處理奏摺到深夜,朱元璋和朱棣軍旅出身,精力充沛,還勉強應付,可以後的其他皇帝就受不了了,於是內閣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也就越來越高。

    原先內閣的職能是諮詢機構,也就是皇帝的秘書,內閣大學士原先官階低,只是五品,而六部尚書是二品。太祖成祖時期,皇帝精力旺盛,往往自己處決政事,口頭吩咐大學士代筆,大學士自然只如秘書。

    可往後的皇帝年輕(明朝皇帝很多短命的,其繼承人往往也就小),或精力不足,或智商不高,或知識和資歷淺,很多事情自己也不懂,沒法自己解決,也忙不過來。所以就把內外一切奏摺先由大學士看過,並提出意見,叫“票擬”,待皇帝看過了再把決定用紅筆寫下,叫“硃批”,這便是正式的聖旨,交由六部去執行。這時候為了執行方便,慢慢的就有官階較高的六部尚書兼領內閣大學士了。

    那麼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等是不是傀儡呢?我們來看這時候皇帝和內閣的關係。

    剛開始皇帝還是需要去內閣和大學士們見面商討國事的,但正如剛才說了,有些皇帝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有些懷疑智商也不高),所以皇帝們有的不愛理事,有的不會理事。而明朝的大學士(文官們)還特別較真固執囉嗦(八股取士教育下,還有宋明理學的影響,缺乏靈活性,一旦認準了就不顧皇帝感受了)。後來皇帝就怕見內閣大學士了,乾脆就不見。

    最有名的就是萬曆皇帝了(明神宗朱翊鈞),他在位48年,有二十幾年沒上過朝,好多大臣都沒見過皇帝,那他豈不是傀儡了?我覺得不是,因為內閣大學士沒有最終的決定權,票擬好的奏章還是需要送往內宮給皇帝看,並蓋章才有效啊!那怎麼辦?就需要靠太監了,因為只有他們能見得到皇帝,當時太監的頭叫司禮監,由他來掌管大印,內閣大學士要想蓋上章就必須巴結好他,連大名鼎鼎的張居正也不得不這樣。當皇帝最後連奏章都不想看了,那就由司禮監幫他看,這個時候司禮監就很重要了,有時候他的意思就變成了皇帝的意思,所以明朝有幾個太監感覺到他們的權力很大就是這個道理。

    但不管怎麼樣?明朝的皇權始終沒有旁落,太監和文官就形成了某種平衡,誰佔上風,就看皇帝信任誰了。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得到信任(皇帝自己不想做事,又有人想做事,剛好又是自己信任的人,那何樂而不為呢?)並且太后也支援他,張本身也有點本事也想做事,所以感覺他權力很大,其實不是,他為了蓋章也不得不巴結討好司禮太監,這權力是皇帝給的。後來的魏忠賢感覺也是權力滔天,這也是明熹宗信任他,給他的,等崇禎上臺後失寵了,馬上就玩完了,也是這個道理的。

    所以說萬曆皇帝並不是誰的傀儡。如果一定要說是誰的傀儡的話,那我說他是權力的傀儡。即使他二十幾年沒上朝,但沒有人能把他怎麼樣,也沒有哪位大臣敢亂政,這就恰恰說明權力一直在他手中。至於他為什麼不上朝的原因,很多說他腿有殘疾(殘廢),我說這種幾乎不太可能,在注重皇權威嚴的時代,怎麼可能讓一個殘疾人上位,你們見過哪個皇帝是殘疾的嗎?包括中世紀的歐洲。另一種說法是他吸食鴉片而精力頹廢,因而不上朝,這個倒有可能。

    最後蓋棺定論,鳳凰網對朱翊鈞(萬曆)他的評價是:任賢有道,理政無方!

  • 19 # 子曰歷史

    傀儡算不上,因為在古代王朝,一般只有江河日下之際,才會出現傀儡皇帝,大多時候,只能說皇權受限,不能說傀儡。

    傀儡皇帝是什麼?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沒有作為皇帝的最高權力。實權往往掌握在另一人(往往是權臣、太后或他國國君)手裡。

    這裡的重點是沒有實權,皇帝作為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權力有很多,最基本的便是對國傢俱有最高的司法、行政、軍事等方面的掌控權。

    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自稱皇帝以來,楚義帝熊心應該算得上是第一個傀儡皇帝,從這往後漢質帝、漢獻帝、唐哀帝、光緒帝等都算的上是傀儡皇帝。我們看這些皇帝都有一些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幼年時期即被權臣扶立登上皇帝位置,其後在很長的時間內,對於皇帝應有的權力卻沒有半點掌控力,幾乎淪為權臣的工具,甚至連生死都無法掌握。

    基於這一點,我們再去看萬曆皇帝的經歷,與其他傀儡皇帝有一點相似的是,萬曆是在其10歲時便登基了,算的上幼年登基。且此時的他完全沒有親政的能力,因此由其母李太后臨朝聽政,並且由首輔張居正、太監馮寶共同輔佐。

    在他親政之前,大明王朝的政令幾乎是由內閣發出,而不是這位小皇帝自己的命令,但有一點不同的是。傀儡皇帝時的權臣頒發政令,幾乎不會去徵求皇帝的想法,而是獨斷專行,通知到即可,亦或者做點表面功夫。

    這一點在萬曆時代即行不通,縱觀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所有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政策,都需要讓皇帝知曉,且在皇帝的支援的情況下才能在全國實施。雖然出於萬曆對張居正的信任,所有的政令都予透過,但這和權臣擅作主張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而且萬曆在親政之後,還親自主持了三次對外戰爭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萬曆皇帝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具有足夠話語權,而張居正改革,萬曆三大徵都足以說明萬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權皇帝,而不是傀儡皇帝。

    萬曆皇帝之所以會讓人生出傀儡皇帝的想法,可能是在萬曆因立嫡之爭上得不到群臣支援後,從此再也不理政事的原因,從此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怠政生涯,但也只是怠政而已,並不意味著他對朝堂沒有完全沒有掌控力。

    而且在這20多年的時間內,大明幾乎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外戚奪權或者佞臣當道等混亂局面,更足以說明皇權在仍在皇帝的手中牢牢掌握,因此完全算不上是一位傀儡皇帝。

  • 20 # 徐大乎

    對萬曆乃至明朝皇帝的風評,是以往往會施以貶評的後位承續王朝清朝的評價和秉持唯物史觀的當代歷史學家吳晗明史研究成果為基準而定調的,因利害關係、立場等之故,對大明王朝乃至包括萬曆皇帝在內的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評價普遍不高,有人說他們是“傀儡”,也有人說他們當中“奇葩”多,哪麼這些評價準嗎?符合歷史事實嗎?答曰,不準確也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說法已成定評,無法更改,今天借這個題目,說說題外話,勉強算是替明朝皇帝開脫吧,我不是史學工作者,也無民族沙文主義傾向,但把滿蒙民族對漢族政權的評價作為定評定見,總覺得有點那個,所以,今天就知道和想到的約略說幾點,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第一、首先說一說,詬病最多最重的“懶政”即不上朝問題。“洪永仁”以後各朝繼位皇帝都比較年輕,這些年輕的小皇帝每次臨朝,由於年輕經驗不足,本身錯就多,再加上碰見一群愛挑刺、愛講理的名利心重的文臣,小皇帝上朝就挨批,往往一張嘴就出錯,做什麼在他們眼裡都不對,大臣七老八十娶妾正當,年輕的小皇帝給妃嬪們上個封號就不行,總是大臣有理,皇帝有錯,因此,有些小皇帝視上朝為危途,於是,有的皇帝乾脆採取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能不上朝就儘量不上朝,皇帝不上朝也好不到哪去,還照樣捱罵,只是聽不到,耳根清淨罷了。明朝皇帝不見大臣、不上朝,不等於不工作,許多時期仍然照常處理朝政,並牢牢控制住權利和政局,沒有大權旁落和朝政失控的問題。皇帝輕輕一句話就能使權勢熏天的劉謹、魏忠賢等權監立即土崩瓦解,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廠衛問題。設立廠衛的目的是為監督文武大臣,誰會願意自己時刻被人監視?因此,大凡腦子正常的大臣一定會反對,無須多說。再就是廠衛設立問題,雖然設立的機構好像越過並貫穿整個明王朝,但實際上他們不是同時存在的,有時是撤一個再設一個,即便是同時存在,時間也很短,且斷斷續續,頻繁調整,事情往往一解決,機構就弱化了,甚至撤併了,有明一朝276年,存在廠衛的年限不足20%。

    第三、杖刑即“打屁股”。明朝立國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不僅胸懷雄才大略,在制度設計方面也很有一套,因此,後世治世皇帝騰挪的餘地很小,有明一朝,後繼十多位皇帝,大約只改了兩項,一是增設了“廠”的機構。二是讓太監識了字。

    “打屁股”聽起來好像有失體統,顯得粗鄙野蠻,其其實實出有因。因為有無叛逆之罪不得殺文臣的祖訓在,因此,文臣在皇帝面前有恃無恐,比較放肆,皇帝治不了大臣的罪,也殺不了文臣的頭,相反,也不知怎麼弄得,在當時如果因為罵皇帝被撤職了大臣反而很光榮,復職時還可能升官,皇帝真沒辦法對付他們了,於是皇帝就扶持內廷太監,假手內廷勢力鉗制哪些彪悍的文臣武將,並採取家法式的法外刑“打屁股”給予懲罰,剛開始施行杖刑時還有點威懾力,一個階段以後,不知什麼原因,被“打屁股”成了一件光榮的事情,屁股上有傷,如同得了獎章,掛了光榮花,所以,官僚們根本不怕“打屁股”,還有人主動找打,直到後來此刑被太監們當成敲詐勒索的工具,並打死了人,才開始變味,找打的人才少了,因此,明後期也就不再有此法外之刑了。明朝文臣武將用語言打皇帝臉,皇帝用板子打大臣屁股。

    第四、重用太監問題。從權利結構和權利制衡來看,用太監力量制約外朝官員是周以來就有的傳統和習慣。一般而言,權利的結構是,外朝大臣為一方,皇帝為一方,當皇帝一方力量弱小時,黃帝往往會利用外戚或內廷太監的力量來增加制衡力,重用外戚風險更大,善後事更復雜,因此,不是特別情況根本不會重用外戚,所以,只有重用太監一途了。另外,太監也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土木堡之變的大太監王振是中了舉人才進宮的,根本不是書中說的泛泛之輩,文韜武略不亞於一些大臣,他說他讓皇帝繞路或怕踩壞自家莊稼之說,是為了給皇帝開脫,背鍋的,皇帝心中有數,否則,英宗復辟以後,不會重新安葬王振的。立皇帝劉謹領導並推行的變法範圍和強度都很大,成果豐碩,後來張居正推行的改革措施許多還是借鑑或延續劉謹的想法或做法的。魏忠賢的魄力和大局觀,比許多滿腹經綸的柱國大臣並不差,這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朝權利和朝局不完全失控的重要原因,儘管如此,由於他們是掌握了話語權、書寫歷史的文武大臣的對立面,加上絕嗣,加上背鍋,因此,他們很難得到公正的評價。太監越壞,越能證明皇帝的愚昧和昏聵。還有不少方面,例如崇佛通道、不務正業的等等說法,因為已經太長了,就不說了,再說以上幾點也勉強可以包括在內了。

    明朝皇帝評價不高,除了評價出自敵對王朝外,還有後續封建王朝中斷、激烈黨爭以及由於皇帝壽限較短等原因,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自己不爭氣。

    最後一句話答題,包括萬曆在內的明朝皇帝,雖然懶惰怪異,但個個都是運用權利、玩弄權術的高手,其中萬曆帝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劉邦被圍白登山,最後能全身而退,真是靠賄賂匈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