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客先生dys123

    虎牢關之戰vs鉅鹿之戰

    兩次戰役概況:

    一、鉅鹿之戰:

    1、梁起東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梁不聽。乃使宋義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義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則免,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夜銜枚擊楚,大破之定陶,梁死。沛公與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下。沛公、羽相與謀曰:「今梁軍敗,士卒恐。」乃與呂臣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這一段話是說項梁起兵東阿開始,一直打到定陶,多次打敗秦軍,屢次取得勝利,項羽與劉備又在 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項梁於是更加輕視秦軍,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宋義便規勸道:"打了勝仗後,如若將領驕傲、士兵怠惰,必定會失敗。現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卻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擔心啊!"但項梁不聽從勸告,竟又派宋義出使齊國。

    宋義在途中遇到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問他道:"您將要去會見武信君嗎?"顯回答說:"是啊。"宋義道:"我論定武信君必會失敗。您慢點去當可免遭一死,快步趕去就將遭受禍殃。"這時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偷襲了定陶,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項羽與劉備攻打陳留也沒打下來,兩人商量因為項梁軍剛敗,士兵都有些恐慌不安,於是分兵駐守在彭城和軍碭。

    2、章邯已破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當此之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走入鉅鹿城。秦將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將卒數萬人軍鉅鹿北,所謂河北軍也。

    章邯消滅了項梁軍隊,認為楚地沒有大的造反勢力,可以不用憂慮了,於是渡河攻擊趙國,把趙國打得節節敗退。趙王和他的大將相國全都逃進了河北鉅鹿城。於是秦將王離、涉閒率軍包圍了鉅鹿城, 章邯在鉅鹿之南修建防護通道為王離軍輸送糧草。而趙國大將陳餘率領著幾萬人駐守在鉅鹿城之北距擋秦兵。

    3、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見楚懷王曰:「宋義論武信君必敗,數日果敗。軍未戰先見敗徵,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說之,因以為上將軍;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諸別將皆屬,號卿子冠軍。北救趙,至安陽,留不進。

    齊國的使者高陵軍見到楚懷王說:“宋義評論項梁驕兵必敗額,果然沒幾天項梁就兵敗而死。軍隊還沒打仗,就能先預見到失敗的徵兆,誇讚宋義懂兵勢謀略。”趙國向楚國求救,楚懷王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大軍行至安陽,就停留不走了。

    4、秦三年,羽謂宋義曰:「今秦軍圍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國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擊輕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令者,皆斬。」遣其子襄相齊,身送之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併力擊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屬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也。」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

    項羽和宋義說:“現在秦軍圍困鉅鹿,應該快速引兵渡河,我們和趙國裡外夾擊,必定能破秦軍。”而宋義想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等秦趙兩敗俱傷在行動,並說項羽你上陣打仗比我強,可是運籌帷幄不如我。並且下令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倔強不服從指揮的人,一律處斬!"

    宋義隨後派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並親自把他送到無鹽縣,大擺宴席招待賓客。當時天氣寒冷,大雨不停,士兵飢寒交迫。項羽便道:"本當合力攻秦,卻長久地滯留不前。

    而今年成荒歉,百姓貧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雜豆子,軍中沒有存糧,竟還要設酒宴盛會賓客,不領兵渡黃河,取用趙地的糧食作軍糧,與趙軍合力擊秦,卻說什麼"乘秦軍疲憊之機發動進攻"。以秦的強盛攻打新建立的趙,勢必戰勝。趙被攻佔,秦軍便將更加強大,哪裡還會有疲憊的機會可乘!況且我軍新近剛剛吃了敗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國的兵力交付給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現在不體恤士兵,而去屈從於一己私利,不是以國家為重的忠臣啊!"項羽於是於一天早上直接去宋義營帳殺了宋義,並提著他的頭說他和齊國陰謀反對楚國,楚懷王有密令讓我殺了他。

    5、諸將讋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王。王因使使立羽為上將軍。 

    眾將領都因畏懼項羽而屈服,無人敢於抗拒,一致說:"首先擁立楚王的是將軍您家中的人,如今又是您誅除了亂臣賊子。"於是就共同推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即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宋襄,追至齊將他殺了。並遣桓楚向懷王報告情況,懷王便讓項羽擔任了上將軍。

    6、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人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視士必死,無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惴恐。於是楚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於是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輸送糧食的甬道,但收穫不大,趙將陳餘派人請項羽再次發兵。

    項羽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章邯敗走,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後,項羽進攻王離,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

    當時楚軍為各諸侯的領頭人,各諸侯有十多夥來救援,不敢輕易和秦軍交鋒,直到楚軍進攻秦軍,各諸侯在營寨觀看,楚軍士兵個個以一當十,呼聲吶喊震動天地,這陣勢讓各諸侯都誠惶誠恐。

    大破秦軍後,項羽於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著前來,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於他。

    7、章邯軍棘原,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事亡可為者。相國趙高顓國主斷。今戰而勝,高嫉吾功;不勝,不免於死。願將軍熟計之。」

    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並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已十萬數,而諸侯並起茲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以脫其禍。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立而欲長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南面稱孤,熟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羽,欲約。約未成,羽使蒲將軍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羽悉引兵擊秦軍□水上,大破之。邯使使見羽,欲約。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羽乃與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羽流涕,為言趙高。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將秦軍行前。

    鉅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解救了趙國鉅鹿之圍,其軍事才能和楚軍能征慣戰的能力威鎮各諸侯,項羽打敗秦軍消滅了王離一夥,秦軍名將章邯也被打退卻。章邯後來又和項羽和各諸侯對戰,章邯因為受到朝內奸相趙高懷疑,又受到陳餘的勸降,最後章邯率軍投降了項羽。

    這樣秦國最大最多主力軍完全被消滅,這樣造反的各諸侯勢力與秦國勢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鉅鹿之戰是很關鍵的戰役形勢轉折點,由此秦國快速走向滅亡。

    二、虎牢關之戰:

    1、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丙申,突厥殺劉武周於白道。冬十月庚子,懷戍賊帥高開道遣使降,授蔚州總管,封北平郡王,賜姓李氏。

    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於洛邑,師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萬陣於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左右鹹懼。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世充驍將單雄信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太宗幾為所敗。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世充乃拔慈澗之鎮歸於東都。太宗遣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南據龍門,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王君廓自洛口斷賊糧道。又遣黃君漢夜從孝水河中下舟師襲回洛城,克之。黃河已南,莫不響應,城堡相次來降。大軍進屯邙山。九月,太宗以五百騎先觀戰地,卒與世充萬餘人相遇,會戰,復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獲大將陳智略,世充僅以身免。其所署筠州總管楊慶遣使請降,遣李世勣率師出轘轅道安撫其眾。滎、汴、洧、豫九州相繼來降。世充遂求救於竇建德

    唐王李淵命令兒子秦王李世民開展討伐王世充的軍事行動,目的當然是走向統一天下。派皇太子李建成駐守蒲州,防備突厥的攻擊。這時候之前被征討逃到突厥的劉武周被突厥所殺,算消滅乾淨一個敵對隱患,另外有一夥以高開道為首勢力向唐軍投降,包括一些其他地方首領接二連三投降。很多地方都被李世民攻破和佔領。

     2、四年春正月丁卯,竇建德行臺尚書令胡大恩以大安鎮來降,封定襄郡王,賜姓李氏。辛巳,命皇太子總統諸軍討稽胡。三月,徙封宜都王泰為衛王。竇建德來援王世充,攻陷我管州。

      四年二月,又進屯青城宮。營壘未立,世充眾二萬自方諸門臨谷水而陣。太宗以精騎陣於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擊之,因誡通曰:「待兵交即放煙,吾當率騎軍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騎衝之,挺身先進,與通表裡相應。賊眾殊死戰,散而複合者數焉。自辰及午,賊眾始退。縱兵乘之,俘斬八千人,於是進營城下。世充不敢復出,但嬰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太宗遣諸軍掘塹,匝布長圍以守之。吳王杜伏威遣其將陳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來會於軍所。偽鄭州司馬沈悅以武牢降,將軍王君廓應之,擒其偽荊王王行本。會竇建德以兵十餘萬來援世充,至於酸棗。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敵,恐非萬全,請退師谷州以觀之。太宗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當進據武牢,扼其襟要。賊若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如其不戰,旬日間世充當自潰。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賊併力,將若之何?」通又請解圍就險以候其變,太宗不許。於是留通輔齊王元吉以圍世充,親率步騎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四年竇建德手下胡大恩向唐軍投降,皇太子李建成受命通軍攻擊稽胡。這時候李世民也在攻擊王世充,王世充被打的一敗塗地,退守東都洛陽,被李世民軍緊緊圍困,而王世充其他的地方很多不是投降唐軍、就是被攻克,王世充一夥岌岌可危,被困於洛陽眼看就要被消滅。

    王世充只好向竇建德的求援,竇建德有感唐軍之目標是先王世充、後是他,鑑於這樣的形勢只能救援王世充、以便維護三分天下的態勢。這是他沒有辦法的生存自保選擇。

    3、建德自滎陽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餘日。諜者曰:「建德伺官軍芻盡,候牧馬於河北,因將襲武牢。」太宗知其謀,遂牧馬河北以誘之。詰朝,建德果悉眾而至,陳兵氾水,世充將郭士衡陣於其南,綿互數里,鼓譟,諸將大懼。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俄而眾軍合戰,囂塵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太宗數之曰:「我以干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建德股慄而言曰:「今若不來,恐勞遠取。」高祖聞而大悅,手詔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絕。兩雄合勢,一朝清蕩。兵既克捷,更無死傷。無愧為臣,不憂其父,並汝功也。」乃將建德至東都城下。世充懼,率其官屬二千餘人詣軍門請降,山東悉平。太宗入據宮城,令蕭瑀、竇軌等封守府庫,一無所取,令記室房玄齡收隋圖籍。於是誅其同惡段達等五十餘人,枉被囚禁者悉釋之,非罪誅戮者祭而誄之。大饗將士,班賜有差。高祖令尚書左僕射裴寂勞于軍中。

    夏四月甲寅,封皇子元方為周王,元禮為鄭王,元嘉為宋王,元則為荊王,元茂為越王。初置都護府官員。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竇建德之眾於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丙寅,王世充舉東都降,河南平。秋七月甲子,秦王凱旋,獻俘於太廟。

    (注:武牢就是虎牢)

    這幾句話看著很簡單,但說明了唐軍統一天下征伐四方是非常順利的。就算有點名氣的虎牢關轉折之戰也是寥寥幾筆,描述並不是很多。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已經完全顯露出來。秦王在虎牢關大破竇建德並活捉了他,被圍困的王世充是秋後的螞蚱沒有蹦躂幾天,原來指望的唯一救他的援軍竇建德都被破活捉了,也就沒有了任何指望,於是也投降了。秦王押解兩個最大勢力的諸侯王勝利凱旋迴朝。

    4、卯,大赦天下。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斬竇建德於市;流王世充於蜀,未發,為仇人所害。甲戌,建德餘黨劉黑闥據漳南反。置山東道行臺尚書省於洺州。八月,兗州總管徐圓朗舉兵反,以應劉黑闥,僭稱魯王。

    由此唐朝天下格局初定,雖然竇建德被處死引起了他地盤上勝於人馬在頑抗,但最後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打得落荒而逃跑到突厥,並引來突厥軍,由發生了一些戰爭,但已經撼動不了穩固的唐朝天下。這是後話,在此就不說啦。

    5、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齊王元吉為司空。

    秦王李世民大破虎牢關,剿滅了兩個勢力最大的諸侯王集團,讓天下統一歸唐,可謂功勳卓著,戰功赫赫。於是被封為天策上將,位置在所有王公之上,獲的了認可重用。也促就了他個人實力和勢力後來發展壯大有資本和皇太子發生爭奪皇位,併發生了有名的唐朝事件“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成為了一代有名的賢君。

    三、總評兩次戰役意義影響和後期發展:

    1、相同點:

    兩次戰役都是著名的創造了一錘定音穩乾坤的戰役,都是以少勝多,從此讓一方走上強勢壯大勝利之路,讓另一方走上失敗衰退滅亡之路,可以說其戰略意義非常大,扭轉天下勢態發展方向作用非常強。

    其二李世民和項羽作為一名統帥,都是抓住機會發揮了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突出了自己的發展走向和趨勢,讓自己走向更高更強的人生頂峰,兩次戰役分別為其各自後來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其三兩人看清楚了天時、掌握了天時、扭轉了天時;兩人看清楚了地利,利用了地利,佔有了地利;兩人藉助的力量也有人和一面,藉助了已方任何之力,掌握了自己軍隊內部力量之和。

    2、不同點:

    我們看兩場戰役,出發誘因卻不一樣,戰役角色方位基本可以說是站在相對立的角度。比如李世民代替王離一方,他們的出發角度其實是一樣的,面臨的局勢是一樣的;比如讓項羽代替竇建德一方,他們的出發角度是一樣的,面臨的局勢是一樣的。如果這樣調換一下,恐怕結局誰也不敢肯定料的出來。

    其二李世民和項羽雖然都取得了這次最重要的戰役勝利,讓天下大勢發生了改變,但後期時局變化還是有所區別的;唐軍走向了完全勝利,楚軍只是暫時走到了眾諸侯的領頭羊位置。

    其三從個人最後發展來看,李世民最終一帆風順走向了皇帝寶座,成就顯示了自己的帝王之才,顯現了自己的帝王魅力;而項羽由此發展最終卻走到快接近峰頂時,卻犯了很多嚴重的個人錯誤,讓自己由高峰快速跌落滅亡,讓自己只能成為雄霸一方的諸侯之王,而沒有帝王才能和魅力。

    天時之說:

    天時當然不光是指天氣時辰,主要指的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天下意識形態形勢集合體,也有的指的是特定的區域或者一段時間的形勢、或者其他意識形態。而“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和“項羽的鉅鹿之戰”,最大相同特點就是改寫了天下的形勢大觀走向,成就了自身形勢發展走向。他們抓住了天時,也改寫了天時。

    一、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在史書裡虎牢關也稱為武牢關)

    1、當時的中原天下形勢是他自身家族代表的唐軍、王世充為代表的鄭軍、竇建德為代表的夏軍,三個最大集團的為主導的三分天下。隋朝走向滅亡之後,整個天下大大小小的起義者之間透過征戰、投降、合併組成了這樣的三個大集團分佔天下各處。

    2、而李世民發動的虎牢關之戰是出於唐軍一方要統一天下,根據己方實力發展順序征戰討伐四方、平定天下的戰爭之一。他是順應了一定的天時機會,主動推動了對其他諸侯的進攻征討,又把握好了最好的時機,完美的結合了地利和人和態勢,更加擴充套件壯大了唐軍發展勢頭之威。因此認為一次對戰二王卻是千載難逢的統一剿滅天時機會。

    3、李世民攻擊王世充時可以說一路順暢,佔據了優勢之位。而在竇建德帶領十幾萬兵馬來救援王世充時,李世民的優勢變成了被夾擊的劣勢勢態。這時候李世民的統帥能力和眼光、分析策略、膽識勇氣就完全發揮出來了。他必須要把兵馬一分為二來據敵,相對他的兵馬總數還不如對方合力,稍有差池就會被兩方夾擊包了餃子。這種勢態變化讓他快速做出了反應,及時調整出最佳迎敵策略,並馬上開始按全盤計劃實施。

    二、項羽的鉅鹿之戰:

    1、項羽也是能征慣戰的軍事家,救援趙國也是出於不想他叔父項梁的被剿滅重新出現,那樣各諸侯都會被秦軍逐步蠶食剿滅,到那時候對於楚國和他也是很危險的事。這種天時勢態當然看的出來。

    2、其二項羽比較重英雄情感,和劉邦配合到處廝殺,自然知道造反各勢力現在需要的就是團結,互相支援,互相救援,才能對抗強大的秦軍。這種局勢必須維持,才能不讓楚國以後出現孤立面對秦軍

    3、其三叔父項梁的被殺讓項羽急紅了眼睛,重親情的項羽急於為叔父報仇雪恨,對於秦軍那是恨之入骨。這也引發了後來坑殺秦軍,處斬秦王子嬰和其他秦朝官吏,還有火燒阿房宮。拼掉命也要毀滅秦朝所有就是他的目標。

    三、總評天時之勢:

    按天時來說,天下總體形勢對李世民來講是利於他的,他屬於強勢一方。而在戰鬥中因為面對夾擊兩敵,暫時處於劣勢。他卻把這種劣勢看成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不但瞭解天時,還會獨特的角度看待天時,並透過自己的雄才大略,利用地利人和讓天時順應發展下去。

    而項羽面對的天下大勢卻是兩方拉鋸戰時期,自己這方雖然顯得幫手多,卻是各自為陣散亂不堪,而敵秦軍戰鬥力和統一性卻高於他。但他憑藉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梟雄無敵的戰鬥力,巧妙利用了地利和藉助了人和,突破了天時困境,來了一個乾坤大扭轉,完全改變了天下大勢強弱的方向。

    地利之說:

    一、虎牢關之戰地利:

    李世民圍困王世充在洛陽孤城進入相持不下的階段,對於王世充依靠城高牆厚負隅頑抗也一時無可奈何。於是李世民圍困洛陽,斷其糧道,掃平其周圍其他城池,讓王世充成為甕中之鱉,剩下的就是時間對其物資和士氣的消耗。

    而這時竇建德的援兵到來對李世民壓力徒增,內部將領也是分成兩派,一派建議撤兵防止被兩面夾擊,以後在圖進取。一派以李世民為主,反而把這次面臨的困局和可能出現的危局看做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這就需要很高的膽識氣魄與周全謀略。

    於是李世民在洛陽城外建立堅固的圍困防線,派得力人員固守,只圍困不和王世充交兵。自己親自帶領另一部分人直奔咽喉要道虎牢關。虎牢關是洛陽都城東面的門戶,其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這樣就讓戰場變成了兩處,而且相距有近百公里,在古代資訊和道路不暢通發達的時期,全靠人馬探子通報訊息,這樣的距離拉開做的好處第一不會讓自己被對方兩面擠壓在狹窄地帶;第二不會讓夾擊的陣勢對自己的軍隊士兵形成被反包圍恐嚇之勢。

    其三以優勢兵力困住王世充讓他不敢輕舉妄動,也不能及時瞭解援兵情況,不能及時採取同時攻擊互為掎角聯合之勢;第四以少數兵力藉助虎牢關地勢之利堵住竇建德的援兵,讓他大兵團無法完全有寬闊地帶展開攻擊,削弱了他的優勢兵力之威;

    其五李世民拉開兩面戰鬥區域,為自己留有緩衝餘地,有利於自己不利時撤退,有利於調動其他地區唐軍及時支援;這是充分考慮了戰局形勢和利用地域對戰局的所有影響。

    二、鉅鹿之戰地利:

    鉅鹿之戰的地利在於王離包圍鉅鹿,章邯佔領鉅鹿之南為王離提供糧道支援;鉅鹿城池有趙王和張耳固守,鉅鹿之北有趙國陳餘的幾萬部隊固守,還有十來個諸侯救援的兵馬營寨;秦軍完全進攻態勢,而各諸侯和趙國憑藉城池和外圍各諸侯營寨採取的是守勢,這樣的情況下王離無法輕易一口吃下對方,這就形成了雙方僵持的狀態。

    從宋義兵走半路停留安陽很久,想借收漁翁之利,就可以看出當時雙方處於僵持狀態,直到項羽帶兵趕到,經過九戰打斷了秦軍糧道,才最後一鼓作氣破解秦軍。這種地勢下王離完全是包圍鉅鹿城池和抵抗救援兵馬兩面作戰態勢,並沒有形成軍力統一對戰項羽的態勢,項羽打斷糧道時等於擊敗章邯軍,讓章邯軍有退縮之態,就無法和王離形成有力統一地利步調。

    項羽到達後先拍兩員得力戰將布和浦率兩萬人馬過河作戰,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沒被打的一敗塗地。初步試探知道王離處於夾心餅乾的境地也並不好受,於是項羽率領剩下人馬全部渡河。

    項羽過河以後幹了鑿穿渡船,燒掉茅舍,砸掉飯鍋,也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讓楚軍置於死地而後生,告訴自己的兵馬自己要和秦軍一決雌雄的決心,告訴士兵們只有勇往無前才可以闖出一條生路,也告訴眾諸侯自己不會棄趙而逃。用佔地相持和絕地求生相輔相成,激發了自己一方計程車氣鬥志。

    三、總評地利之優劣:

    1、相同點

    李世民和項羽對地形瞭如指掌,充分考慮發揮地域給敵我雙方造成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藉助地勢給對方打擊和給已方創造最好的影響。充分考慮了自己兵馬少需要的輔助加強手段。

    2、不同點

    李世民採取的是圍點打援,拉開夾擊之勢距離,弱化了夾擊威勢。分兵困殘兵,卡強脖;抓天時,用地利消滅對方的強勢有生力量。

    而王世充已經沒有太多的鬥志,只是一味的困受,完全期待別人來解救他,還處於訊息閉塞無法和援兵及時形成夾擊之勢。

    竇建德自視人馬眾多,就想來個以多欺少,闖關拔寨,簡單殺過去嚇退唐軍,沒有通盤考慮戰略需要,和地勢對雙方戰局的影響。

    項羽是在大家擠在一個地域上混亂僵持勇者勝,玩了個置於死地而後生,用地利激發士兵鬥志,減少兵馬數量劣勢之影響。

    王離被擠壓在鉅鹿城池和援兵營寨之間,形成多面迎敵,無法整合統一戰力。唯一的糧道還被楚軍截斷,讓自己處於被反包圍境地。而沒有和章邯及時調整戰略地域互相協助部署。

    人和之說:

    人和怎麼講呢,都是戰亂紛爭年代,老百姓的支援也是以地域而區分為主的。就單講作戰有關的敵我雙方有關的軍隊情況吧。

    一、鉅鹿之戰人和:

    總體講秦末起義在混亂時期,當然是各地散亂的諸侯群體表面合起來,主要針對秦朝的剿滅行動開展的對抗戰爭。

    在鉅鹿之戰的態勢裡,各路諸侯還是認識到共同面對強秦進攻的必要性,趙國也算比較強的一路諸侯,向別的諸侯發出求救資訊後,各路諸侯也派出了兵馬予以相救,這是和的一面

    但是各路諸侯各有各的小算盤,整體沒有形成統一的步調和對敵共識策略,幾乎是各自為戰,當初秦滅六國就是利用了他們不夠團結,各自注重自身私利的原因。到秦末造反的主要還是承接了六國遺留脈絡,這種各自打算盤的小九九弊病並沒有消除。

    路諸侯也是誰也不服誰,即互相有些支援又互相算計壓榨,宋義的心態就是典型的諸侯大眾代表。這也就形成了分裂狀態,沒有統一的戰鬥力量。

    因為有上面說的原因,各諸侯雖然發兵前去救援,但心知肚明,誰也不願當出頭鳥,面對強秦軍隊,勇猛衝擊先去犧牲自己是萬萬不能的,玩的都是儲存自己為先,有利可圖能救就救,救不了比比架勢撒丫子跑是極有可能的。

    項羽為叔父報仇心切這是第一,逮著機會打擊消滅秦軍有生力量這是第二,九戰試探這是第三,分析清楚天時地利人和、敵我態勢、把握機會這是第四。

    項羽的破釜沉舟策略完全加固了自己軍隊的團結性,驍勇善戰的自己衝鋒在前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他也知道當自己和秦軍打的難解難分時,其他諸侯也會被推動的去攻擊秦軍撿便宜,自己不去當出頭鳥是不行的,既然當出頭鳥就要拼死廝殺,打出威風打出氣勢,所以在人和方面做好了自己軍隊內部統一協調性。

    二、虎牢關之戰人和:

    總體講隋朝已被被滅亡,各路諸侯分歧勢力已經明朗化,其中唐朝發展勢頭很猛,進行的是先滅鄭後滅夏的統一天下戰爭。

    李世民一路攻城略地,把王世充打的一敗塗地,受困洛陽孤城,雖然一時難以攻下。但只要斷其糧道,斷其援兵,圍困時久,王世充不攻自破。

    同時李世民也清楚,竇建德並不是非要和自己撕破臉拼死敵對,和王世充也不是徹底真心聯合,只是迫於自己進攻造成的三分天下形勢大變,會逐步威脅到他的生存,竇建德的主要目的還是要維持三分天下為主,儲存自己的利益所在,這由竇建德和他的謀士凌敬和夫人對話可以看得出來。

    李世民看清楚了對面兩方在人和上存在的間隙,而在自己內部人和問題卻做的非常好。首先自己內部面對新的要出現的夾擊之勢是有擔心和不同意見的,但李世民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統御全軍的能力,他的威望和權威讓屬下各部將領不用質疑。當戰略方針部署決定之後,各部將領遵照執行。

    李世民當時屬下有李世、尉遲敬德、屈突通、秦叔寶等優秀將領。李世民留下屈突通輔助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王世充,自己親率眾將和勁旅黑甲軍三千五百人援助扼守虎牢關。軍力應該還有剛投降鄭州司馬沈悅部眾,如果李世民不親自到虎牢關督戰,剛投降過來的這幫軍馬肯定擋不住竇建德,說不準還會背叛投敵。

    三、總評人和之力量:

    兩次戰役從人和來說在當時即考慮了自身軍隊的整齊士氣,指揮系統暢通,也利用了敵方在這上面的不協調和漏洞。這是以多勝少的關健,少數的精兵強將打敗散亂臃腫的敵軍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項羽雖然沒有統一眾諸侯和自己一同戰鬥,但眾諸侯也起到裡站腳立威的作用,這對於秦軍來講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懾力,這也是章邯沒有和王離同心協力拼死一戰的原因。

    李世民軍隊在人和上有著強軍突擊的優勢,在軍隊戰鬥力上、指揮系統上、都非常的穩固,而敵方雖然是兩方,卻完全喪失了人和優勢。

    鉅鹿之戰與虎牢關之戰總評:

    兩次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天時上都瞭解非常清楚,把握上可以說都掐握的很好,這主要在於統帥將領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在天時上來講,鉅鹿之戰扭轉天時的左右能力更加強大些,他扭轉了當時天下大勢整個形勢。而虎牢關之戰是唐軍掃蕩天下的強勢之驅順延之勢,只是在戰役裡面臨一定險境時,透過優秀統帥完美掌握天時地利人和,化險為夷,把最差的境遇換成了最大的成果。

    在地利上充分利用了地利的條件對敵我雙方的助力,和對地方的阻力,兩員統帥可以說在地利利用上旗鼓相當。

    在人和上主要掌握著自身軍隊的絕對團結、步調統一、指揮系統穩定、執行力強;利用了敵方的驕兵必敗、弱點散亂和戰略漏洞。在人和上講,李世民要比項羽高強不止一籌。項羽靠自身與楚軍強武打敗秦軍,以驍勇善戰威懾群雄,但沒能讓眾諸侯心服口服,而是以高高在上兇狠的壓制著,這也造成後來諸侯反楚的原因。

    項羽最終失敗就是失敗在人和上,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兵、斬殺投降的秦王子嬰與其官吏、火燒阿房宮等等,再加上自己內部屬下的人心失去,這讓項羽臭名昭著,沒人敢聚集到他的麾下。最終猛虎架不住群狼,被劉邦壯大了自身實力、聯合其他諸侯王一點點把強大的楚軍消磨殆盡,項羽落得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李世民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面進行了完美的演繹,所以取得了成功和最大成就。而項羽雖然掌控過天時地利,卻失敗於人和,最終只能流落為一代失敗的梟雄霸王,無法穩定皇帝寶座。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後晉.劉晌》

    2、《漢書 漢.班固》

  • 2 # 聰明的小龍女

    唐太宗李世民虎牢關之戰比秦未楚霸王項羽的鉅鹿之戰更兇險。虎牢關之戰是大唐初建,根基還未強大,就面臨隋未各地強敵,一旦失敗就將身死朝滅,一世功業也將蕩然無存。而鉅鹿之戰,秦朝己是未路,大勢已去失敗己無可避免。所以兩戰相比,唐初虎牢關之戰,唐太宗李世民更兇險。但最終還是以唐太宗大勝、王世充竇建德兵敗被俘、身死長安而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朝有多少個皇帝?貢獻最大的是哪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