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生讀史
-
2 # 凱哥哥220746743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一共經歷25帝。西漢12位帝王,東漢13位帝王。
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起於草莽,以泗水亭長之身份起兵反秦,開創兩漢422年基業。漢朝也是我們漢族人稱呼的由來。所劉邦在漢朝歷史,和我們漢族的歷史上都功不可沒十分重要。
文啟之治的修生養息是的漢朝在秦末的亂世中民力得到恢復,所以才有了之後漢武帝的橫掃匈奴,開疆拓土。可以說漢高祖,文帝景帝和漢武帝在漢朝的歷史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貢獻最大的呢,個人認為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劉秀起兵南陽,建功河北,恢復大漢神器,繼續延續了漢朝的輝煌。個人認為漢光武帝劉秀在漢朝歷史上貢獻最大。
-
3 # 力木
中國經歷了短命的秦朝之後,進入了強大的漢朝,西漢從漢高祖劉邦稱帝至王莽篡權自立為帝,共12帝,歷時214年。
西漢歷代皇帝列表:
(1)漢高祖 劉邦(前256--前195年)前206年---前195年在位。
(2)惠帝 劉盈(前211--前188)前195---188年在位,劉盈,劉邦的兒子,母呂后。
(3)呂后 呂雉(前241--前180)前188---前180年在位,呂后,姓呂名雉,劉邦妻子。 (4)文帝 劉恆(前202--前157年)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
(5)景帝 劉啟(前188--前141年)前157---前141年在位,景帝,文帝的兒子。
(6)武帝 劉徹(前157--前87年)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景帝第九子。
(7)昭帝 劉弗陵(前95--前74年)前87---錢74年在位,昭帝劉弗陵,武帝幼子。
(8)宣帝 劉病已(前91--前49年)前74---前49在位,宣帝劉病已,一名詢,漢武帝曾孫,祖父劉據,父劉進。
(9)元帝 劉奭(前75--前33年)前49---前33年在位,元帝劉奭,宣帝子。
(10)成帝 劉驁(前52--前7年)前33---前7年在位,成帝劉驁,元帝子。
(11)哀帝 劉欣(前26--前1)前7---前1年在位,哀帝劉欣,元帝的庶孫,成帝的侄子。(12)平帝 劉衎(前9--公元5年)公元0---公元5年在位,平帝劉衎,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劉興子。
(13)孺子 劉嬰(5--25年)5---8年在位,孺子嬰,宣帝的元孫,劉顯的兒子。即位時才2歲。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嬰被殺,時年21歲。王莽代漢。
西漢王朝貢獻最大的皇帝有:
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時,同年九月,在舊友蕭何、曹參等人擁戴下,聚兵3000人於沛縣,殺死縣官,舉起反秦義旗。公元前207年,他迫降宛城,攻佔武關,於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徹底與西楚霸王項羽決裂,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於劣勢,屢屢敗北。但劉邦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因此,旗下逐漸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強將,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樊噲。並最終在垓下一戰,設下十面埋伏,陷項羽於四面楚歌之中。項羽被迫“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劉邦獲得了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
漢文帝劉恆——肅清呂后集團之後,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多次下詔勸課農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漢景帝劉啟——即位後繼續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繼續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國內繼續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穩定和國力的提升,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漢武帝劉徹——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營運輸和貿易;軍事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在長安創立專門的儒學教育——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開拓閩越和西南,開疆拓土,征服北韓,將北韓半島北部納入漢帝國的版圖,開拓西域,建立河西走廊,開通了絲綢之路。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繡)
第2任明帝劉莊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衝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31年
漢光武帝劉秀——推翻了王莽政權,建立了統一的東漢王朝。經歷了連年的戰亂,東漢初年開始讓百姓休養生息,實行度田制度,薄賦斂,減輕人民的負擔。推行儒學,興建太學,設定博士,興辦學校,民間開始出現大量的私學。
-
4 # 梁一雜說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有歷史記載的皇帝一共24位皇帝,也就是西漢12帝,東漢12帝,一般來講,整個漢朝有400年,西漢200年,東漢200年,是不是非常神奇?當然,具體年數,可以查閱史記,記載的非常清楚。
從貢獻值來講:
第一,漢武帝;歷史上有“秦皇漢武”之說,歷史地位之高,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與秦始皇並列。漢武帝之所以歷史地位高,主要是解除了漢族受匈奴的威脅,大大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全國得到了全面的統一,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都推到歷史頂峰,收復了大量的疆域,增強了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漢武帝劇照
第二,劉邦;開創了封建社會第一個王朝,漢朝的開創者。其貢獻統一了全國,推翻了暴秦,讓人們的生活在此歸於平靜,安居樂業。還有一個劃時代的意義,劉邦開創的漢王朝,漢族也由此而來。
劉邦劇照
第三,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延續了漢王朝,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人民在此過上了平靜生活!
其餘一些皇帝,表現就比較平淡無奇了!
-
5 # 填哥嗑歷史
堂堂漢朝,讓人熱血沸騰,蕩氣迴腸。它使得我們的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漢族,它征戰四方,把我們漢民族的聲威傳播到世界各地。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漢朝。
漂亮帥氣的漢朝服飾
漢朝簡介一、歷史上的“漢”政權
歷史上國號為“漢”的政權不少。分別有這些:
1、劉邦建立的“漢”,史稱“西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總共210年。
2、劉玄建立的“漢”史稱更始政權。公元23年到公元25年,歷時兩年。
3、赤眉軍建立的“漢”。從公元25年到公元27年,歷時兩年。
4、劉秀建立的“漢”,史稱“東漢”。從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共195年。
5、劉備建立的“漢”,史稱“蜀漢”公元221年到公元263年,共42年。
6、李雄建立的“漢”,史稱“成漢”公元306年到349年,共43年。
7、劉淵建立的“漢”,後改為“趙”。
8、劉知遠建立的“漢”,史稱“後漢”。公元947年至公元950年,共3年。
9、劉陟建立的“漢”,史稱“南漢”公元917年到公元971年,共54年。
此外,還有侯景、邢杲、朱泚、郝定、陳友諒所建立的政權,國號都為“漢”。
但是傳統上我們所說的“漢朝”,指的是西漢跟東漢。當然,也會包括更始政權和赤眉軍的“漢”。但是劉玄和劉盆子一般不為正統的歷史學家所承認。
二、漢朝歷代皇帝
西漢被承認的的皇帝總共12位(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廢帝劉賀不被承認)
高皇帝劉邦:前202年-前195年 共7年
孝惠皇帝劉盈:前195年-前188年 共8年
孝文皇帝劉恆:前180年-前157年 共24年
孝景皇帝劉啟: 前157年-前141年 共16年
孝武皇帝劉徹: 前141年-前87年 共54年
孝昭皇帝劉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共13年廢帝劉賀: 前74年27天孝宣皇帝劉詢: 前74年-前49年 共25年孝元皇帝劉奭:前49年-前33年 共16年孝成皇帝劉驁:前33年-前7年 共26年孝哀皇帝劉欣:前7年-前1年 共6年孝平皇帝劉衎:前1年-公元6年 共7年
東漢共傳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
光武皇帝劉秀:25年-57年 共32年
孝明皇帝劉莊:57年-75年 共18年
孝章皇帝劉炟:75年-88年 共13年
孝和皇帝劉肇:88年-106年 共18年
孝殤皇帝劉隆:106年 220天
孝安皇帝劉祜:106年-125年 共19年
孝順皇帝劉保: 125年-144年 共19年
孝衝皇帝劉炳:144年-145年 共1年
孝質皇帝劉纘:145年-146年 共1年
孝桓皇帝劉志:146年-168年 共22年
孝靈皇帝劉宏:168年-189年 共22年
孝獻皇帝劉協: 189年-220年 共31年
那麼。在這些皇帝中,貢獻最大的是哪些皇帝呢?
其實,早在漢朝,漢光武帝和漢獻帝就已經分別把。西漢和東漢皇帝中貢獻最大的給評出來了。
當然,他們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直接說哪一位皇帝貢獻最大。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廟號,這種方式來對帝王進行肯定。
廟號,廟號是東亞地區君主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在漢朝,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西漢時期的皇帝,只有四個獲得廟號。分別是太祖劉邦,太宗劉恆,高宗劉徹,中宗劉詢。
西漢四位功勳卓著的皇帝一、太祖劉邦
劉邦生於戰國末期,起於秦朝末年,率軍首先攻入關中,推翻秦朝,又在楚漢戰爭中率領軍隊大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對於漢朝的貢獻是最大的。沒有之一。沒有他,就別提什麼漢朝了。
劉邦在位期間,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鎮壓諸侯叛亂,穩定朝局。奠定大漢王朝的基礎。
雖然他在人品上有瑕疵,但是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講,他都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二、太宗劉恆
劉恆以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的身份,在周勃安劉之後,被擁立為皇帝。之後,劉恆迅速穩定政局,推行漢高祖的輕徭薄賦的政策,與民休息,使得漢朝的國力迅速恢復。人民安居樂業。為“文景之治”奠定一個好的開端,因而獲得“太宗”廟號。
三、高宗劉徹
劉徹,即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他上承文景之治,下接昭宣中興。在位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漢人的思想。推恩令的實施,解決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北伐匈奴,南平南越,西通西域,東征北韓。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穩定奠定雄厚的基礎。
四、中宗劉詢
劉詢的名字,可能一些人不太熟悉。我們對他比較常用的稱呼,是漢宣帝。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為了避免老百姓難於避諱而改了自己名字的皇帝。也是一位來自民間的皇帝。還是一位痴情的皇帝。更是一位愛民若子的好皇帝。他和漢昭帝一樣,把因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而頹勢盡顯的國家導向正軌。國家重新欣欣向榮,所以獲得“中宗”的廟號。
東漢三位獲得廟號的皇帝一、漢世祖劉秀
西漢末年,國家動盪不安。外戚王莽趁機奪取大權。建立新朝。王莽倒行逆施十六年,民怨沸騰。新莽地皇年間,農民起義烈火燃遍中原。
劉秀以一介布衣(雖然有漢室宗親的身份,但是已經和平民百姓無二了。),躬耕於隴畝,聚眾起義,昆陽一戰摧毀王莽主力,邯鄲一戰滅王郎,重建漢朝,用十二年的時間蕩平群雄,一統天下。
劉秀實行與民休息的策略,恢復三十稅一的稅收政策,發展經濟,使得西漢末年受到戰爭破壞的經濟迅速恢復。
由於劉秀重建漢朝,安定天下,因而獲得“世祖”廟號。
二、漢明帝劉莊
漢明帝劉莊,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光武帝劉秀與陰麗華的孩子。他在位期間,延續光武中興的政策,使得國家進一步安定繁榮。
他致力於消滅匈奴的威脅,多次出擊匈奴,設定西域都護。引佛教入中國。使得吏治清明,境內安定,民眾安居樂業。因而獲得“顯宗”廟號。
三、漢章帝劉炟
漢章帝在位期間,安定西域,班超兩次出使西域。漢章帝也多次興修水利,勸課農桑,與民休息。使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與其父親一道,開創盛世“明章之治”。
所以,漢章帝也因此獲得廟號“肅宗”。
結束語:堂堂漢朝,上下四百餘年。其中有作為的皇帝不在少數,僅此七位獲得廟號。他們,不是開創漢朝的功業,就是勵精圖治,把漢朝推向一個高峰。他們,無愧於他們的廟號,他們於愧於人民的尊崇。 -
6 # 使用者楊緒成
漢朝有西漢,東漢,三國蜀,十六國漢,南北朝南朝宋,五代十國後漢,五代十國南漢,五代十國北漢等8個王朝,貢獻最大的是西漢漢武帝劉徹。
-
7 # 孤燈寒門客
第一位: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中陽裡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係。
第二位:漢文帝劉恆。(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
第三位: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第四位: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景帝之子,劉徹,原名劉彘,立為太子時改名為徹,西漢皇帝(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在位期間,繼承景帝政策,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在法律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認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地位。
第五位: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綜上所述,這五位皇帝都堪稱有大作為的雄才明君。可以說,沒有這幾位的文治武功大作為,大漢國祚達不到400餘年。時至今日,漢族、漢人、漢字等漢家文化歷史傳承仍然影響著世界,這就是證明。身為漢家郎,吾輩當自強!
-
8 # 小帥筆談
西漢皇帝簡介
漢朝第一位皇帝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號沛公,諡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裡(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公元前二○九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二○六年乙未歲稱帝於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後遷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於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於長安咸陽縣東陵。
漢朝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漢朝第三個皇帝:西漢前少帝劉恭(前190年—前184年),前188年9月—前184年8月在位,漢朝第三任皇帝。皇太后呂雉命令漢惠帝皇后張嫣(漢宣平侯之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佯為有身,取周美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為太子,同時,呂雉命宮女鴆殺周美人。
漢前少帝,劉姓,名恭,是西漢第一個被廢的皇帝,也是西漢王朝第三位皇帝。父親是漢孝惠帝劉盈,母親是惠帝時期的美人,一個被政治犧牲的女人。因為惠帝皇后張嫣沒有生孩子,而惠帝年紀輕輕就駕崩了。於是呂雉找來惠帝妃子中一個美人的兒子過繼到皇后張嫣身下,並殺了美人,接著立這個兒子為皇帝,是為漢前少帝。呂太后開始了臨朝稱制。
漢朝的第四位皇帝:西漢後少帝劉弘(?-公元前180),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雉命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即後少帝。公元前180年9月,呂雉逝世。經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後,呂氏家族力量被剷除。朝臣認為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親生子,應廢黜。朝臣選定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並迎入長安,遂於11月14日誅殺劉弘。
漢朝的第五個皇帝,劉邦第4子:漢朝皇帝劉恆簡介,漢文帝劉恆(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
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孝景皇帝,無廟號。劉啟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朝的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簡介: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皇帝,他的雄才偉略是真正的使中華民族世代光榮的。《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就是漢武帝劉徹。
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昭帝劉弗(前94年-前74年),原名劉弗陵,漢武帝少子,母為鉤弋夫人,武帝崩後繼位。即位後,劉弗陵因名字難避諱的緣故更名劉弗,“弗”字避諱“不”。劉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古代按虛歲算),遵照武帝遺詔,由霍光輔政,在位13年,病死,終年21歲。葬於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3裡處)。年號有始元、元鳳和元平。
漢朝第九位皇帝:漢廢帝劉賀(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朝第九任皇帝,也是漢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他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19歲即位,當了27天皇帝,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分封到了今天的山東省鉅野縣昌邑鎮,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又被貶到江西省永修縣做海昏侯,史稱漢廢帝。
漢朝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本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無嗣,大司馬霍光擁立的昌邑王劉賀在即位的27天就被權臣霍光提請其外孫女上官皇太后廢掉。在確立繼任人選時,時任光祿大夫的邴吉此時向霍光推薦劉病已,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劉病已入宮見上官太后,被封為陽武侯,同日登基為皇帝,承嗣漢昭帝,隔年改元本始。
漢朝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前74年―前33年),是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生的兒子。他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後,母親許皇后被霍光妻霍顯毒死。霍光死後,地節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諡號為元帝,廟號高宗。(後經過東漢光武帝刪減後整個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即太祖高帝劉邦,太宗文帝劉恆,世宗武帝劉徹,中宗宣帝劉詢,並沒有漢元帝)
西漢的歷史,一般以宣、元之間為一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宣帝是“中興之主”,維持了西漢平穩發展的局面,但從元帝開始,西漢開始衰落,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死後諡號“孝成皇帝”,葬於延陵,廟號統宗。
西漢第十三位皇帝:漢孝哀皇帝劉欣(前25年-前1年),在位7年。劉欣是漢元帝庶孫,漢成帝弟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氏。
西漢第十四位皇帝漢平帝劉衎簡介:劉衎(kàn),即漢平帝(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漢族,原名劉箕子,漢元帝之孫,漢成帝的侄子,漢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劉興之子,母衛姬。劉欣於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9月17日迎立年僅9歲的劉衎為帝。次年改元元始。共在位6年,他不是被王莽毒死的,而是病死的。終年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25裡處)。
西漢末代皇帝:漢孺子劉嬰人物簡介及生平資料(5年-25年)(6年—8年十一月在位),號孺子,乃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侯劉顯之子、漢宣帝玄孫也。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劉嬰逃離長安,到了臨涇,立劉嬰為帝,2月,因推翻王莽而被擁立為更始帝的劉玄,派部將帶兵前去攻打。混戰中,劉嬰為亂兵所殺。
更始帝劉玄(?—25)字聖公,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西南)人,西漢皇族後裔。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更始元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了天下之主。兩年後的更始三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不久,劉玄亦被赤眉軍所殺,後劉秀大將鄧禹遵劉秀之意將劉玄葬在了長安附近的霸陵。劉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為帝,便沉湎於宮廷生活,即位後將政事都委託於自己的岳父趙萌,放任其專權。
東漢皇帝簡介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和為數達百萬的大小農民起義軍,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20餘年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光武帝之子劉莊(28年-75年),即漢明帝,性格剛毅嚴酷。父劉秀,母陰麗華。初名陽,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
東漢第三位皇帝:東漢章帝劉炟的事蹟,肅宗孝章皇帝劉炟(57年-88年),漢明帝劉莊第五子,母賈貴人。公元75-88年在位,歷十三年。年號:建初、元和、章和。廟號肅宗,死後諡號孝章皇帝,享年僅31歲。
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生母為梁貴人,皇后竇氏將劉肇養為繼子,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執政,永元四年,劉肇聯合宦官將竇氏一網打盡,在位17年,元興元年病死,終年27歲。葬於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漢朝歷史綜述返回頂部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華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國號釋義
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西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公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后攝政。呂后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剷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恆。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時間裡和南越一樣,出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漢朝方面則不斷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盛世時代。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儘管武帝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霸王道雜之”,但武帝時期對儒家的採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北韓,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定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為搶救經濟,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聰明的漢昭帝清醒的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怨殺。霍光從此輔佐漢昭帝治國。昭帝時期遵循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以至於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門逐漸腐敗黑暗。宣帝將腐敗的霍氏集團一網打盡。宣帝治國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採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昭帝時期,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物件董賢廝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自己擔任“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公元23年腐敗的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基本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后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105年)冬12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漢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衝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漢衝帝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殺害,年僅八歲。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職,朝政腐敗到了極點。終致在西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后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討伐各路軍閥,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但同時架空漢室權力,全權代理皇帝處理朝政,漢朝皇帝此時已經是空有名分而無實際了。曹操雖然想以漢朝丞相的名義企圖招安但卻引起各路諸侯的反抗,認為他是奸臣,不得已曹操只能逼迫漢獻帝下詔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路軍閥。前期曹操雖連戰得勝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北逃。三分之勢逐漸形成。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繼承曹操爵位,並於220年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改國號魏,自稱魏文帝,東漢滅亡,漢朝國祚告終,中國進入分裂的三國爭霸時代。
-
9 # 天晴愛睡覺
漢朝一共有24個皇帝;
西漢12個皇帝,東漢12個皇帝。
西漢的皇帝裡面打的最嗨的是漢武帝,但要論貢獻最大應該是漢文帝。
漢文帝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積蓄民力;對諸侯王實行撫卹的同時開始逐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並且任用鄧通鑄錢,削弱吳王劉濞鑄錢對全國經濟的影響!
屬於小動靜辦大事的,諸呂之亂後漢朝百廢待興,漢文帝在此時即位,透過自己的政治作為給漢景帝留下了安穩的江山,也給漢武帝打匈奴攢了適當的家底。
東漢貢獻最大的是漢光武帝,統一南北,重造山河!
回覆列表
大漢王朝407年曆史,在位的皇帝有一共29個之多。
其中傑出的皇帝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
其一就是光武帝劉秀。
作為東漢的建立者,他自身具有超高的才能和武功。
在軍事上他能夠打敗其他小國,在戰場上立下諸多軍功,被百姓們認可。
在政治上他又有治國的謀略,可以讓百姓們為他的決策稱讚。吸引了很多大臣為他效力。這樣一位統治者是合格的統治者,他不僅擁有政治才能,而且在軍事上也很突出。因此受到人們的稱讚和認可。成為第一位對於漢朝發展有功的統治者。其二位是劉邦。
在當時那個混亂時代,他能夠戰勝其他人,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這是讓很多人都稱讚的一件事情,當時為了推翻秦朝的統治,他花費了很多心血。在和項羽的鬥爭中,他又能夠戰勝很多人,為他自身所具有的才能折服。如果不是他,漢朝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他為漢朝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其三便是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思想、軍事、經濟實現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政治方面: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力量得到削弱,無力對抗中央。 思想方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別的思想收到排斥。 軍事方面:漢武帝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使匈奴再也無力和西漢對抗,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今後西漢的安寧打下基礎。 經濟方面: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財政,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採取政治上的措施,原因: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採取思想上的措施,原因:西漢時,諸侯門下聚集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不利。 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