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蕭何
12
回覆列表
  • 1 # 暖暖線上

    有沒有想過:蕭何從劉邦之前,不過一縣吏。張良從劉邦之前,不過一行刺謀劃家。韓信從劉邦之前,不過一執戟衛士。

    夏侯嬰不過一車伕,後來為太僕。

    英布不過一匪類,後來為三王之一。

    周勃與灌嬰,不過是手工業者和小販,此後出將入相,聞名天下。

    沒有劉邦把他們用到了地方,他們憑什麼揚名立萬呢?歷史不容假設喲。

    一個領導,不需要親自去跟武將比單挑,跟文官比規劃,跟謀士比籌謀。

    能得人,能用人,足矣。

    這道理連陳平都懂。他就跟漢文帝說過,且不說天子了,連丞相都不必記住各項資料。丞相主百官而已。

    他能納張良之言,張良對他歸心。他能任用蕭何,蕭何歸心。他能放權給韓信(又節制地使用他),又大膽封王,韓信對他歸心。

    這就夠了。

    至於說劉邦地痞流氓,誠然沒錯。然而那是他的手段啊。

    劉邦為人,粗魯無文,還愛對人洗腳。見大說客酈生時洗腳,見九江王英布時洗腳。沒事就箕踞,大岔著兩條腿。罵人也兇,動不動就“乃公於馬上取天下”,乃公者,“你老子”是也。

    但是:

    張良後來說過類似的話,說有自尊的君子多歸項羽,愛利益的小人多歸劉邦。但世上君子少而小人多,所以劉邦能爭取到更多數。

    一句話:劉邦是那種粗聲大氣,但發工資發股份很兇猛的土老闆——至於以後怎麼收拾你,那是另一回事。

    當初劉邦以洗腳折辱桀驁的英布,然後給以厚賞。英布傲氣被折,受賞又大喜過望,從此乖乖聽話。又劉邦征戰河北時,召來四將,先大罵侮慢一番,再封官許爵。於是四將賓服。會見老儒酈生時,被酈生義正辭嚴說了幾句,劉邦立刻懾衣而起,長揖謝罪。

    劉邦的粗魯流氓氣,是選擇性使用的。封賞則是大肆劃拉的。這份眼力見,這份御下的本事,這種對遊戲規則的瞭解,誰能不服氣?

    最後一件事。

    劉邦本人的能耐,是被大大低估的。

    劉邦初起兵時,只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一群人。也打出了聲望。

    沒有得韓信之前,劉邦照樣提前入咸陽,為漢王,是一方諸侯。

    項羽死後,劉邦還是幹掉了彭越、英布、陳郗,平定四方:那時他沒有張良和韓信出謀了,是憑自己的本事。

    英布後來謀反時說,自己所畏懼的,韓信、彭越與劉邦自己而已。韓信彭越已死,劉邦老了,不怕了,反吧——英布是項羽麾下第一猛將,猶且忌憚劉邦。

    所以,論打仗,劉邦只不過不及項羽韓信而已,不失為名將。論籌謀,劉邦還是可以平定項羽之外諸藩的。論用人御下與權術,幾乎古今無雙。

    張良和韓信都承認劉邦才能是天授。天授者,天才也。

    所以邏輯不是“劉邦是個地痞流氓所以漢初三傑何以服他”。

    而是該反過來,“漢初三傑被他啟用後才成其功業,卻還對他死心塌地,那麼劉邦自己得強到什麼地步?”

    這麼想想,就明白了。

  • 2 # 歷史大學堂

    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劉邦不僅分封了二十九位列侯,而且還為這二十九位列侯排出了座次。毫無疑問,排名第一的就是大漢帝國的第一功臣。那麼,誰會成為大漢帝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排位,又有何根據呢?

      眾裡尋他千百度

      我們先來看看誰有可能入選?

      一號候選人:張良。

      劉邦定“三傑”的時候將張良列在了首位,認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般來說,一位領導一旦提出某種獨創理論,都會異常鍾情於此,劉邦亦是如此。顯然,張良被列為“三傑”之首說明他深得劉邦的認可,這為其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算是初戰告捷,初賽分數相當高。

      再者,劉邦分封列侯時指定食邑戶數最多的曹參,共一萬零六百戶,但他的食邑之地是由劉邦決定,個人沒有選擇權。而劉邦對張良則厚愛有加,做出了讓他“自擇齊三萬戶”的許諾,二十九位列侯之中得此待遇的唯有張良一人。

      有這兩條做保證,張良極有可能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二號候選人:曹參。

      曹參所封食邑一萬零六百戶,張良辭封三萬戶後受封一萬戶,曹參成為二十九位列侯中封地最多之人。按受封戶數多寡為標準來看的話,誰也爭不過他。

      再者,曹參軍功顯赫,除韓信、彭越、黥布三位異姓諸侯王外,無人可比。韓信、彭越、黥布畢竟是第一層次的功臣,早已受封諸侯王,在第二層次的功臣(列侯)中,曹參的軍功位列第一。

      按照大漢軍功標準來排序,曹參是最有希望成為第一功臣的人選。

      三號候選人:周勃。

      周勃受封食邑八千一百戶,比蕭何還多一百戶。劉邦一向器重他,在臨終之際,還說出了“安劉氏者必勃也”的驚人之語。如果按照信任程度來定次序的話,周勃大有希望。

      四號候選人:蕭何。

      蕭何受封食邑八千戶,排名第四,次於曹參、張良、周勃,但他的受封深得劉邦庇護。著名的“功人”、“功狗”之說,不就是劉邦為蕭何辯護時誕生的嗎!

      再者,蕭何一直是漢王身邊的重臣。楚漢戰爭期間,他奉命鎮守關中、漢中、巴蜀地區,全權代理一切事務,這無疑顯示了其在劉邦集團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與身份。這次推選第一功臣,蕭何理應入選。

      上述四人,劉邦對張良是尊敬,對曹參是感激,對周勃是信任,對蕭何是倚重。

      以上是我們對第一功臣人選的預期,最終決定誰拔頭籌的因素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劉邦待見誰,二是列侯推舉誰。

      列侯們的意見集中而且明確: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餘處,“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眾人一致推舉曹參為第一功臣。

      這樣的集體意見讓劉邦一個頭兩個大,他心之所向乃是蕭何,但在封侯時已經“強行”多封了蕭何許多地,現在實在不好再力排眾議專斷獨裁,可要是真順著眾人的意思,實在又有點不甘心。

      正在劉邦瞻前顧後不置可否的時候,關內侯(有侯爵而無食邑)鄂千秋跳了出來。他對劉邦說,列侯們說的都不對。曹參雖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只是短期的成效(一時之事)。皇上您與西楚作戰五年,常常“失軍亡眾”,多次隻身逃脫。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蕭何總是雪中送炭,不等您發令,就從關中派遣數萬軍隊,提供大量供給到前線,在您最需要援助時拉上您一把。楚漢兩軍在滎陽作戰數年,軍無現糧,全靠蕭何從關中透過漕運保障充足軍糧。陛下雖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土地,但蕭何卻為您保全了關中之地,“此萬世之功也”。像曹參這樣的將軍,大漢失去一百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沒有曹參也一樣能夠勝利。怎麼能讓“一旦之功”凌加於“萬世之功”上呢?蕭何當屬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不等群臣做出反應,劉邦立即表示迎合,當即下詔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堂不必小步疾行(入朝不趨)。

      蕭何的確功高,但透過鄂千秋的分析才讓我瞭解到蕭何的豐功偉績。說完,劉邦又加封鄂千秋為安平侯。鄂千秋從無食邑的關內侯一躍成為有食邑的列侯,也算是一戰(舌戰)成名一步登天了。

      同日,劉邦相繼封蕭何父母兄弟十幾人,個個都有食邑。

      大臣們被鄂千秋搞得措手不及,還沒緩過勁兒來劉邦已經連連下詔,厚賞蕭何全家。就這樣,蕭何被指定為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

      隨後,劉邦又加封給蕭何兩千戶,作為昔日救助的回報。原來劉邦時任亭長的時候,常常受恩於蕭何,每次押送服役的人去咸陽,別人都資助三百錢路費,唯獨蕭何次次都給五百錢。

      蕭何成為了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評選結果衍生出了三個疑問:

      第一,為什麼劉邦的個人意見與絕大多數功臣們意見會相左?

      第二,誰的意見是正確的?

      第三,劉邦為什麼需要鄂千秋為他解圍?

      以往封侯的基本標準是斬將殺敵的軍功,而功臣們推薦曹參的理由和標準也是軍功;備受劉邦認可和欣賞的蕭何,其貢獻顯然不在軍功之列,這就是君臣意見嚴重對立的根本原因。

      顯然,大臣們的集體意見更有真憑實據。既然封侯是按軍功大小確定,那這次排序也應該以軍功為依據,理應推選曹參為第一功臣。劉邦指定蕭何的做法,在眾人看來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故意將“事功”與“軍功”混為一談。

      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的劉邦,這麼認死理兒也是有特殊考慮的。照理說,皇上在確定第一功臣的問題上完全可以自行裁定,根本不用顧忌大臣們的意見。劉邦之所以有顧慮,是因為繼位之初他手握的皇權還是有限的,能平定天下靠的是功臣派,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協與退讓。但歷史告訴我們,皇權的本質是趨向無限的高度集權,劉邦此階段的有限皇權只是暫時的。

      他們的關係很糾結

      因為高帝劉邦的堅持,蕭何獲得了第一功臣的殊榮,可見他在劉邦心中的位置有多麼重要。

      蕭何究竟有什麼獨一無二的貢獻,能換來在封邑、排序時的兩次提攜呢?

      首先,的確功不可沒。

      在《漢初三傑》一章中,我們曾講過蕭何對西漢建立的四大功績: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經營後方。

      其次,與劉邦私交極深。

      張良是秦末起義後在投奔他人的半道上改投劉邦的,中間還曾因為要輔佐韓王成而選擇過離開劉邦。在張良的內心裡,韓王成永遠排在第一,南韓復國永遠是首要任務。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後,張良陷入絕望,這才徹底投靠了劉邦。

      曹參本來是沛縣的“獄掾”,劉邦那時候是泗水亭長,理論上來說,倆人是同事關係,只不過當時並沒有過多私交,關係逐漸親密起來還是在反秦大起義開始以後。

      蕭何就不同了,他早就是劉邦的知己,而且兩人私下關係很密切。劉邦未入官道前到相關部門報到過好幾次,每次都是蕭何為他掩護解圍;劉邦當了亭長後,蕭何更是多方關照,不僅在他出差時多送錢,甚至在沛縣縣令宴請呂公時,公開袒護一個子兒都沒拿、卻口中喊著“賀錢萬”的劉邦,間接地成全了劉邦與呂雉的婚姻。

      周勃和劉邦也是老鄉,但是這個老鄉關係就生分得多了,沒有什麼私交,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私情啦。

      再次,漢帝國需要蕭丞相。

      劉邦為蕭何爭地爭位,最終是為了達成一個重要目的:任命蕭何為丞相。

      對功臣們進行大規模分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訴求,說直白點,就是償還這幾年的戰爭人情債。功臣們在戰鬥中奮不顧身,出生入死,理應論功行賞。劉邦按軍功大小,分封不同等級的食邑。這些事兒做到位了,他劉邦也就不欠誰的了。所有封賞都是對過往歷史留下的痕跡進行一次大清理。正所謂,分封是對過去的補償,座次是對未來的鋪墊。

      大漢建立了,需要有人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誰來擔此重任最合適呢?

      是立下軍功的功臣嗎?理應是。但百官之首的丞相可不是一般將領當得了的,崗位職責要求這個人需要熟悉法律、懂得管理。這個人,是一直備受敬重的張良嗎?不是。是戰功顯赫的曹參嗎?看來劉邦也不大放心。是深受信任的周勃嗎?劉邦很清楚,周勃只是一位將才。幾經考量之後,蕭何最終脫穎而出,被劉邦視為最合適的人選。

      這是劉邦本人的意願嗎?那是必須的。還有誰參與了考量呢?應當還有張良。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可見,劉邦與張良討論過丞相人選問題,選用蕭何為相到底是張良首議,還是劉邦提出並徵求張良的意見,我們無從考證。但張良的確是參與過討論的。劉邦最看中的是蕭何處理國事的能力和忠誠之心。歷經這麼多年的戰亂,蕭何的表現足以說明一切,其他任何人都無法超越。

      更重要的是,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後曾頒佈過兩條重要法令:一是“約法三章”,二是秦帝國原有基層官吏全部留用(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秦帝國的基層官吏對相關法令條文了如指掌,留用他們便於國家治理。除此以外,劉邦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今天,我們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於漢法之中。保證這套法令得以執行的是大批執法嫻熟的秦帝國職業官吏們,統領這批官吏的最佳人選,只能是蕭何。

      當年,蕭何在秦泗水郡吏卒考課中名列第一,秦御史甚至想調他進入關中任職,被蕭何堅拒。這足以證明,蕭何完全具備出任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優秀資質。而軍功顯赫的曹參畢竟是“獄吏”出身,在這些方面顯然不如蕭何有實力。

      劉邦力排眾議,最終選定蕭何為最高行政長官,潛在意圖是想昭告天下:在戰爭體制下軍功不菲的功臣們,已經得到了相應的物質補償。

      漢十二年三月,黥布叛亂被平定後,劉邦釋出過一封著名的詔書:

      我稱帝已經十二年了(其實只有八年),曾經與天下豪傑共同打下了天下,現在則共同享有天下。有功之臣,上封為王,次封為侯,最不濟也有封地。重臣的親屬們,有的也被封為列侯,而且允許他們自己安排吏員,徵收賦稅。公主封為列侯。凡是有食邑的人都有印信,賜予大宅。兩千石的高官,遷居京城長安,安排合適的宅第。隨我入蜀漢、定三秦的人,都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我對天下功臣可以說是沒有虧欠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將共討之。

      這封詔書雖然寫得很晚,但它所表達的想法,在高帝六年分封列侯、排定座次時就已顯現。可見,在劉邦心中,功臣們立下的大功,在分封時都已悉數回報,此後兩清,誰也不再虧欠誰。

      最後,蕭何善於保全自我。

      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幹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並未有所覺察。後來,蕭何手下一位鮑姓門客(鮑生)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禦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後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蕭何一點就通,立馬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鮑生”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有!最後“漢王大悅”足以說明他看得極精準。

      劉邦和蕭何不是私交極深嗎?他為什麼會懷疑蕭何?

      這也是沒辦法,誰讓蕭何的權力如此之大呢!他和張良、陳平不同。張良只是在劉邦身邊出謀劃策,當個參謀,沒有什麼實權。陳平有一定的權力,但也不大。蕭何則是奉漢王之命管理整個關中、漢中、巴蜀區域,這個權力是什麼概念?一個完整的漢王國!蕭何就是候補漢王、代理漢王。

      劉邦在前線疲於奔命應付著項羽大軍,整個後方不得不全撂給了蕭何。雖然他很瞭解蕭何,知道其忠誠能幹,即使如此,也無法徹底安下心來,畢竟是好大一片江山啊!當蕭何把自己成年的子孫、堂兄弟們全都送到前線,實際上是送給劉邦當人質的,最後換來“漢王大悅”,多麼不易啊!這不僅使得劉邦徹底放心了,還讓劉邦暗自讚歎,很欣賞蕭何的智慧。不需要多說什麼,這個蕭何就能心領神會,漢王怎會不大悅呢?其實背後的功臣應該是“鮑生”,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

      這件事情過後,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再也沒有猜疑過蕭何。

      在“善解人意”方面,其實蕭何也是有過人之處的,特別是在應對劉邦的猜忌的時候時,他比韓信要高明很多!漢初“三傑”,張良是永遠不會受到劉邦猜忌的,韓信因備受猜忌而一錯再錯,蕭何因為和劉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躲過了滅頂之災。

      忠心耿耿仍屢遭猜忌

      蕭何一生忠心耿耿,心無二致不說,危難時候還總能挺身而出。早在起義開始之前,劉邦不拘小節、惹是生非的性格讓他吃了好幾次虧,幸好蕭何時刻準備,處處維護,即便如此,劉邦最終還是惹了官司。官府抓不住劉邦,呂雉便成了替罪羊,進了深牢大獄,幸虧有任敖相助,呂雉在獄中才沒有受折磨。後來劉邦成為泗水亭長,也算是混進了體制內。每次出差,蕭何都比其他人更關照他。沛縣起兵,蕭何更是二話不說率全族人參加,這著實令劉邦感動萬分。如今的蕭何可謂名利雙收,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塔尖,依靠的就是劉邦這個堅挺的後臺。

      然而,人們的生存狀態一旦有所改變,很多事情也會隨之變化,尤其是心態。處在權力中心位置的蕭何,不但掌握了大量實權,更在廣大群眾中,特別是關中百姓中,極具號召力與影響力!這樣的局面讓劉邦忐忑不安起來。

      兩人關係那麼鐵,難道就不能消除劉邦對蕭何的戒備嗎?

      當然不能!所有的戒備都源自權力和影響力。顯然,影響力最終會轉化為權力。歸根結底,蕭何的勢頭威脅到劉邦的最高權力了。

      每一次蕭何都能有效化解劉邦對他的猜忌。

      蕭何一生經歷過三次重大的信任危機。

      第一次即是漢三年那次,蕭何聽取了“鮑生”的建議,以自己的子孫、堂兄弟為人質換來了“漢王大悅”。

      漢十一年是第二次,蕭何聽了他的意見,順利渡過危機。

      漢十二年的第三次信任危機,蕭何也順利渡過了。

      蕭何的善於自保不僅表現在處理君臣關係上,更表現在與諸侯的相處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他臨終之時能夠拋棄私人成見,舉薦曹參繼承相位。

      曹參和蕭何本來是老戰友,兩人結怨正是緣於這次的排名活動。惠帝二年,蕭何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詢問蕭何說,您百年後誰可以代替您成為國相呢(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沒有人比君主自己更瞭解臣子(知臣莫如主)。惠帝再問,曹參怎麼樣(曹參何如)?蕭何連連點頭說,皇上選對人了,我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這番對話為蕭何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給他留下了“不計私嫌”的雅名。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蕭何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故變遷之後,為人處世是多麼小心謹慎——惠帝此時剛剛十八歲,就算是臨終之時,蕭何也不願直抒胸臆,非要等皇上自己點出曹參,才表態全力支援。

      蕭何購置房產,一定要買在最荒僻的地方。而且,從來不買有高大圍牆的宅子。他說,後代賢能,會學習我的節儉;後代不賢,這種房子也不會被勢家大族盯上奪走。

      相權與君權的矛盾總是在不斷協調中相互博弈著,因此即便是與劉邦私交甚篤,蕭何也免不了屢遭猜忌。各侯為求自保,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雖然令人不齒,但與他們相比,蕭何總歸算是善始善終了。

      至此,我們用了九章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劉邦分封列侯的情形。目的有兩個,一是說明劉邦是遵守承諾的人;二是說明劉邦構建了一個受封集團。兌現承諾是為了贏得功臣派的支援,這一派對於鞏固西漢政權關係極大,畢竟功臣派是劉邦政權的基石。而且,當時異姓諸侯王出現叛亂時,劉邦成功利用受封集團打敗了異姓諸侯王。那麼建漢後,除了大封列侯,為了鞏固劉姓江山,劉邦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源自網路)

  • 3 # 九五人生

    眾所周知,劉邦原本只是一個街頭的小混混,整日醉心於玩樂,不思進取,就連其父親劉太公都說他是一個無賴,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的一個市井之徒日後竟能成為名留青史的漢高祖。

    其實在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有三個人不可或缺的人,他們就是韓信,蕭何和張良。韓信出生於窮苦人家,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的韓信雖然沉迷於兵法研讀,卻無經商之道,所以只能依靠在別人家蹭飯而生存。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可惜在項梁軍中一直默默無聞,並沒有過多的建樹,項梁死後,韓信就歸於項羽的帳下,被任命為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軍事上的建議,可惜都沒有被採納。

    常年在項羽帳下不受重用的韓信在蕭何的舉薦下投靠了劉邦,被劉邦直接任命為大將軍,為劉邦帶兵征戰天下。在劉邦手下,韓信充分的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帶領大軍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謀戰”的開山鼻祖,被後人奉為"兵仙"。蕭何譽韓信為"國士無雙",劉邦也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縱觀韓信的事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劉邦的天下就是韓信打下來的,按理韓信應當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功臣才對,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漢朝建立後,劉邦對手下的人論功行賞,劉邦將蕭何稱為功臣第一。

    明明韓信的功勞最大,為何被劉邦稱為功臣第一的卻是蕭何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蕭何原本是秦沛縣獄吏,早年的時候就和劉邦有很多的交集,在劉邦起事後,就一跟在劉邦的身邊,為劉邦出謀劃策。相比之下,韓信是中途才投靠劉邦的。蕭何和劉邦之間除了君臣關係之外,還有一份同鄉之誼,所以劉邦對蕭何的信任絕對在韓信之上。

    二、韓信是在蕭何的舉薦下才投靠劉邦的,可以說沒有蕭何就沒有韓信日後的風光。

  • 4 # 樂幽心屢止

    說起漢初三傑,蕭何應該是排在首位的,在劉邦取得天下後,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時,蕭何被劉邦認為是開國第一功臣,因此被劉邦封為酇侯,食邑也最多。

    開國之功。在劉邦起兵過程中,蕭何是主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秦國滅亡以後,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對峙局面。蕭何留守關中。蕭何收斂賦稅,鎮撫百姓,把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源源不斷地前方前線輸送充足的糧餉和壯丁,解除了劉邦的後顧之憂,為劉邦建立起穩固的後方基地。

    定策之功。攻佔咸陽後,他勸劉邦不要滿足於當前的勝利,應當安撫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在楚漢戰爭和建立西漢以後,他重新整頓秦朝的舊法條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賦稅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治事方針一無變更,一切都遵循蕭何的成規。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由來。

    薦賢之功。韓信投奔劉邦以後,劉邦只派他當了一名管軍糧的小官。蕭何發現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後,向劉邦大力舉薦,在蕭何的一再舉薦下,韓信被為大將軍。韓信沒有令劉邦失望,也沒有辜負蕭何的良苦用心。一舉幫劉邦打下大漢江山。

  • 5 # 加油奮鬥的少年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將的是蕭何和韓信的事情,漢高祖劉邦在評論各個開國元勳的功績時,認為蕭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當時群臣表示不服氣,我們都和皇上一起打天下,戰功赫赫,蕭何連刀都不會拿,憑什麼當功績表上第一名?漢高祖劉邦舉了獵狗和獵人的故事來反駁群臣,群臣聽完之後再不敢爭功。

    這個故事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其他史書裡也有相關的記載。筆者看完太史公的文章之後,覺得劉邦之所以把蕭何看做第一功臣,獵狗與獵人的故事只是用來堵住群臣悠悠眾口的搪塞之辭。真正的原因,太史公在《蕭相國世家》的開頭就已經說明:

    漢高祖劉邦還沒有發跡的時候,蕭何已經是小有成就的秦國官吏了。身為官吏的蕭何並沒有因為身份原因嫌棄劉邦,而且還多次利用職權幫劉邦擦屁股解決麻煩。劉邦當上了小官(亭長)之後,某次去咸陽服役,其他人送300錢,蕭何卻給他500錢。

    蕭何為了劉邦的付出當然還不止這些:某天,蕭何的上司,秦朝的某個御史很賞識蕭何,想提拔他。御史把想法和蕭何說了,蕭何的反應出乎一般人預料:他拒絕了御史。瞭解他的人都很清楚,蕭何這麼做是為了留在劉邦身邊。

    蕭何為劉邦做的一切,劉邦不可能沒有感覺,發跡之前的默默支援,起兵以後的出謀劃策,由痞子變皇帝的過程當中蕭何的鞠躬盡瘁,劉邦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大漢開國以後劉邦心裡始終覺得蕭何才是漢朝建國第一功臣,如果沒有蕭何的支援與輔佐,自己怕是仍在沛縣當一個小流氓頭子吧。

    人們常說“論功行賞”,彷彿應該根據功勞的大小來決定所封官職的高低。但是功勞這種東西,不是一種器具物體,很難測出誰大誰小。在一個政權的建立過程中,文臣和武將,前線和後方,是一個團隊協作的關係,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少了誰也不行,誰也替代不了誰。蕭何的確有不可磨滅的功功勞,他是劉邦集團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在多次挽救危局的鬥爭中,都起過關健性的作用,與張良、韓信三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但在長期戰爭中,他多處在第二線,後來坐鎮關中,乾的是後勤部長的角色。劉邦說武將們都是獵狗,而蕭何是施放、指揮獵狗的獵人,並不符合實際,真正的獵人是劉邦,蕭何也只是一隻狗,只不過是一隻守門護院的看家狗罷了。至於那會搖尾巴的寵物哈巴狗鄂千秋,將蕭何抬到了天上,將武將們踏到腳下,更是有失公平,著實令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將們寒心。

    劉邦為什麼要這樣明顯地偏袒文臣呢?原來劉邦在封賞大臣方面雖然比項羽大方,但卻也不是信口開河,胡封濫賞,他有他的考慮。他封賞功臣,固然要照顧功勞的大小,更主要的,還是要考慮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不僅是他,也是以後歷代王朝封官時的一個基本原則。

    戰爭結束了,新建的王朝處於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鞏固和發展時期。早在戰爭後期,有個儒生便對劉邦說過:“你能從馬上得天下,但你不能從馬上治天下。”的確,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那些馬上馳騁、血中廝殺幫他奪得天下的武將們,其重要性顯然是降低了。而且這些人,桀傲不馴、反覆無常,稍稍有點不如意,便舞刀弄槍,甚至揭旗造反,所以不能讓他們當太大的官,掌太大的權。至於文臣,有知識有文化,懂治國興邦之術,他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重要性顯著提高了。而且這種人,即便官職高一些,權力大一些,一般情況之下,也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 6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原因主要有幾個。

    首先,蕭何與劉邦相交於微末,蕭何為秦吏的時候,就對劉邦很尊重,都說最艱苦的時候的交情是最真的,所以蕭何與劉邦的交情是非常牢固的。

    第二,劉邦在前方打仗,蕭何留守關中。把劉邦的後方治理的井井有條,源源不斷的向前方輸送兵源和糧草。免去了劉邦後顧之憂,有了後方不斷的支援,劉邦才能在前方和項羽耗勢力,因此,劉邦項羽對峙的時候,項羽因為糧草後勤的原因率先支撐不住,劃定了楚漢之界後退兵,給了劉邦奪得天下的機會,這裡蕭何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蕭何的後方支援,就不會有劉邦的天下。

    第三,蕭何知道進退。蕭何在後方坐鎮,為了打消劉邦顧慮,主動把自己兒子送到劉邦身邊,名為請劉邦關照,實為人質,請劉邦放心。劉邦讚歎不已。

    所以,劉邦才會舒活蕭何為漢初第一功臣。

  • 7 # 歷史趣聞老王

    首先蕭何本人性格隨和,與人為善,而且特別勤儉節約。也正因為他優秀的人品結交了許多好朋友,這其中既有屠夫樊噲,也有車伕夏侯嬰,當然還有隻是亭長的劉邦。而且他慧眼識珠,因為看出劉邦與眾不同,利用手中職權多次袒護,加深了劉邦對他的好感。

    其次蕭何相比較劉邦其他的文臣武將不同的是格局更大,更清楚掌管天下需要的是什麼。在劉邦攻入咸陽後,蕭何貪戀金銀美女,而是第一時間將秦國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一切檔案類的檔案進行清查。也正因為這一舉動讓劉邦更加認可了蕭何,這也為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中可以看出蕭何的有深謀遠慮,層次之高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正因為蕭何的力薦韓信才得以出頭,並在楚漢爭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而在楚漢爭霸中,蕭何以後勤部長的身份又多次挽救了瀕臨絕境的劉邦,無論是糧食供給還是兵員補充都想在了也做在了劉邦的前面。

    也正因為蕭何的高瞻遠矚的眼光和縝密周全的行事作風,在工作和為人上都征服了劉邦。所以劉邦登上皇位論功行賞的時候把蕭何排在第一位,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 8 # 海的山寨大王

    這就是劉邦的厲害之處。在別人眼裡,功勞大的應該是砍砍殺殺的,惟獨劉邦不這樣認為,智慧大腦才是決勝的根本。那麼,蕭何為什麼會被劉邦列為第一功呢?第一,蕭何扮演後勤大總管的角色在劉邦崛起過程中,蕭何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初,陳勝吳廣起義後,沛縣也打算起兵響應,這時蕭何對縣令說,你是秦朝廷的官員,要起義大家不會聽你的,不如把逃亡在外的劉邦召回來吧。縣令便派人前去召劉邦一夥人回到沛縣。可是,當劉邦走到城門外時,縣令變卦了,下令把城門關起來,拒絕劉邦入城。這時,蕭何發動民眾暴動,殺死縣令,迎接劉邦。劉邦的發跡,就是從這時開始的。蕭何雖然不善於打仗,但是一個很好的大總管。特別是在秦滅亡後,別的將領都在咸陽城內忙著搶奪財物,蕭何卻默默地收集秦丞相府、御史府的各種地圖、律令、戶籍資料等,以免這些重要文獻檔案毀於混亂之中。後來,劉邦能贏得天下,並制度新的法律制度,與蕭何儲存秦宮資料有莫大關係。第二,蕭何勸阻劉邦與項羽過早衝突秦帝國滅亡後,項羽主持分封諸侯,把原本封為“關中王”的劉邦封到漢中、巴蜀。當時漢中、巴蜀都是落後的偏遠之地,劉邦心頭之火蹭的就冒起來了。巴蜀在秦帝國時犯人們的流放地,道路艱險難行。所以劉邦的第一反應,我不是封王,是被髮配流放了。他孃的,老子要豁出去跟項羽拼命了!這時蕭何站出來,不緊不慢地說:“在漢中稱王,再糟糕也總比去送死好吧。劉邦怒斥道:“何以見得會死呢?蕭何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們憑這點實力,與項羽作戰,百戰百敗,不是送死是什麼呢?您還是先到漢中稱王,安撫百姓,招納賢才,憑藉巴蜀的資源,我們還是有機會殺回三秦,到時就可以奪取關中,窺視天下了。經蕭何這麼一說,劉邦也冷靜下來了。要是自己真有實力,也不用在鴻門宴上向項羽屈膝了,如今還不是與西楚霸王爭奪天下的時候,只能先忍辱負重,耐心等待時機了。所以大家看,蕭何是個特別冷靜的人,火氣比較暴躁的劉邦需要這種人。第三,伯樂之才,蕭何月下追韓信沒有蕭何,就沒有韓信。韓信投奔劉邦時,默默無聞,只當了一個治粟都尉,心裡很鬱悶。由於蕭何是軍隊後勤的總負責人,是韓信的頂頭上司。他跟韓信來往多了,對其軍事才能暗暗稱奇,很是佩服,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可是劉邦並沒有在意。後來,韓信對前途徹底悲觀,終於拉了匹馬逃走了。蕭何得知情況下,二話沒話,就跑去追韓信了,把他給請了回來。後來劉邦得知此事後,沒給蕭何好臉色,怒道:“逃跑的將領都已經有十幾人了,你都沒去追,現在偏偏去追韓信。蕭何答說:“別人都平常得很,韓信不同,他是個人才,國士無雙。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那一定要重用韓信。看在蕭何的面子上,劉邦答應讓韓信當將軍,蕭何卻說普通將軍不行,得當大將軍。此時的韓信,既沒有赫赫戰功,也不為人所熟悉。劉邦不瞭解韓信究竟有什麼本領,但他深知蕭何的為人,一心為公、不愛出風頭、做事踏實,能如此舉薦韓信,必定有其道理。後來,韓信果然為大漢開國立下不朽之功業,此蕭何舉薦之功也。第四,出色的後勤保障,是劉邦打敗項羽的根本劉邦在彭城之戰被項羽打得大敗後,幾近於崩潰,直退到滎陽,才得以軍勢稍振。此時,作為後勤大管家的蕭何表現極其卓越,他以最快的速度,在關中大本營重新組建了一支後備部隊,奔赴滎陽前線,大大增強了前線的守備力量。由於有生力軍的參戰,劉邦在滎陽城以東同西楚騎兵展開一次大會戰,終於大敗西楚騎兵,滎陽前線一帶的戰局逐漸穩定下來。四年楚漢戰爭中,蕭何並沒有在前方戰場立戰功,出奇謀,而是經營大後方,功勳卓著。在四年的時間裡,大後方政治經濟均十分穩定,劉邦沒有後顧之憂,糧草與士卒源源不斷地輸往前線。劉邦多次遭到項羽的重創,每當危急時刻,蕭何總是想法設想從關中徵集兵源,以補充前方巨大的損耗。可以說,蕭何是漢軍的後勤總司令,而且非常出色。第五,劉邦為何把蕭何的功勞列為第一呢?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論功行賞,將蕭何排在第一位,封為酇侯。很多將領十分不服氣,紛紛反對:“我等披堅執銳,參加的戰鬥多則百餘戰,少則數十戰,提著腦袋拼殺,攻城掠地。可是蕭何卻沒有立下任何汗馬功勞,只會寫寫文書,動動嘴皮子,沒參加戰鬥,功勞卻在我等之上,這令人想不通。劉邦雖然成了皇帝,可是說話還是帶有平民化的粗俗,他不客氣地說道:“你們諸位見過打獵麼?打獵時追殺獵物者,是獵狗,而發現獵物蹤跡,下達攻擊命令的是人。如今在位諸位,都是追殺獵物之功狗,而蕭何運籌帷幄,是功人。諸位將領被劉邦損為功狗,這下子誰也不敢吭聲了。其實劉邦雖然說得粗俗些,可確實只有他能深刻認識蕭何的重要性。項羽的軍事力量很強大,最後敗在哪裡呢?正是在於後勤補給上,沒有兵源的補充,沒有糧食的正常轉輸,大後方頻頻告急。換句話,項羽的失敗,正是因為他缺乏一個像蕭何這樣有能力的後勤大總管。

  • 9 # 痞子英雄132558220

    如果僅僅是看人比較準的話,蕭何保個富貴是毫無問題的,但是能被劉邦賦予“大漢第一功臣”之名,食邑封賞不僅在張良、陳平之上,更是力壓曹參、樊噲、周勃等一應武將。這說明蕭何作為丞相,業務水平那是相當過硬的。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一路西行,直逼咸陽。雖然秦軍的主力一直在前線跟項羽的楚軍作戰,但劉邦這一路下來也並不輕鬆。總算打到咸陽邊了,一鼓作氣,直下咸陽。劉邦瘋狂了!小小亭長出身的劉邦哪裡見過這麼富麗堂皇的宮殿。此外,堆積如山的財寶,數不盡的美女,簡直讓劉邦眼花繚亂,瞬間,流氓本色就暴露無遺。當然,手下的那些謀士和將領也不完全都是毫無見識的流氓和市井小民。張良和樊噲都來勸說劉邦,提醒劉邦收取人心,不可妄為。而這個時候,我們的蕭丞相在幹嘛呢?他還真沒空管自己這個有點不著邊際的主子,而是帶著自己的一撥人,直接把秦朝的丞相御史府給封了。接下來,讓一撥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的各種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等所有的圖書檔案一一清查,整理備案。

    這就體現出蕭何過硬的業務素養了。作為劉邦的丞相,蕭何知道對於劉邦來講,除了人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所有這些記錄這個國家的文獻典籍。掌握了這些,就知道了國家的山川地貌,人口分佈、稅負情況。而這些資訊都可以為之後的軍事鬥爭做準備。蕭何衝入秦皇宮直奔丞相府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關於曹操的。四百多年後的中原大地再度狼煙四起,劉邦可能也想不到自己的子孫會像秦王子嬰一樣被趕出皇宮。董卓專權被殺之後,李傕、郭汜二人綁架了漢獻帝和文武百官。當漢獻帝劉協得以逃脫,重返洛陽之時,狼狽得差點飢渴而死。天子遇難的這個訊息迅速傳遍各路諸侯,然而,各路諸侯卻在中原大地上大打出手,拼命擴充地盤,根本就沒有人理這個落魄的天子。唯有曹操,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反客為主的好機會。於是,不理其他混亂的諸侯,一路狂奔,把天子接到自己的手中。結果,之後的中原鏖戰,曹操手中多了一塊政治上的王牌。另外一件事,是在二戰初期,德國法西斯瘋狂迫害猶太人,結果造成大量的猶太人逃亡。其中,有好多都是自然學科的世界頂級高手。這個時候,美國幹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惜成本地、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物理學家、化學家等等搶到美國來。愛因斯坦和玻爾就時其中的代表。結果,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不僅僅在經濟上一躍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更在科技領域完成了對傳統歐洲強國的超越。這些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居功甚偉。從此,無論是經濟中心還是科技中心,全部轉移到美國這片土地上來了。

    當環境發生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當下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第一時間衝上去,把事情做了。這就是能力!事實也證明了,在後面的楚漢戰爭中,若不是蕭何早就對全國的基本情況做了瞭解和統計,估計,劉邦敗過幾次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翻盤了。

    對於蕭何守後方創造的這一奇蹟,我是一直沒想明白,因為實在太困難了。從楚漢戰爭開始,也就是韓信暗度陳倉之後,我們的漢王劉邦幾乎就沒有打過勝仗。唯一一次算是打贏了的一場戰爭就是趁項羽收拾齊國的時候,偷襲了人家老家。結果,就這麼一場勝仗,轉眼之間,被項羽殺了一個回馬槍,五十多萬聯軍,全軍覆沒。最後劉邦不是耍無賴去搶韓信的兵了。劉邦不停地吃敗仗,然後,蕭何就不斷地給劉邦輸送糧草和兵員。到最後,不是“幾乎所有男丁”,而是連女的都已經被蕭何給送到前線去了。即使是掌握了秦朝留下的典章文集,對人口稅賦等等了如指掌,那也經不住劉邦這樣造啊。連女人都送到戰場上去了,我實在想不出蕭何是怎麼做到的。關鍵是,後方沒有出現叛亂,也沒有出現糧草不濟的情況。這樣想想,真的感覺蕭丞相有點“妖”。就算是大家經過了秦朝的暴政,心理承受能力極強,但是,沒有超絕的安撫百姓的能力,蕭何是萬萬做不到這一點的。從這一點來看,後世的丞相,能出其右者,寥寥無幾。

    既然被被冠以“大漢第一功臣”,那絕不是浪得虛名,就這兩手,足以讓質疑之人閉嘴。

  • 10 # 鐵烏龍

    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就是來自沛縣的始創團隊,文有蕭何曹參,武有樊噲夏侯嬰。只不過蕭曹是管理型人才,樊噲夏侯是將才,團隊中缺少戰略謀士和真正的帥才。但即使如此,蕭何作為劉邦團隊內最具威望的文官,對軍隊管理,後勤供應,糧草籌集等做的井井有條,多次吃了敗仗的劉邦還能不斷捲土重來,也是多得蕭何的功勞。

    漢初三傑中,張良是自願來投,為劉邦規劃了奪取天下的路線圖。但實際的執行者,卻是韓信,蕭何月下追韓信,讓劉邦沒有錯失這個項羽的剋星,也是漢朝統一天下的關鍵。

    同時,蕭何也因為是劉邦最信任的追隨者,他對劉邦的建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他勸言劉邦接受項羽分封,蟄伏蜀中,避免了過早與項羽爭戰,令漢軍有了真正的地盤休養生息。而當楚漢相爭時,蕭何在後方訓練人馬,籌辦糧草,當劉邦雎水大敗,退守滎陽被楚軍圍困,也是蕭何率領訓練好的軍隊前來補充兵員,劉邦才躲過一劫。

    如果單看漢初三傑,可能是在漢朝建立的過程中各司其職,不過細看下來,劉邦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蕭何不僅僅是功不可沒,而且可以說是沒了蕭何,就沒有劉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不愛吃蔬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