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韶華傾夢

    魏延在劉備征討長沙郡時,就斬殺韓玄投靠了劉備。而後,以部曲隨劉備入川作戰,為劉備奪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最後卻死於馬岱的刀下。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設計斬殺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氣凌人,同事關係差。魏延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帶兵打戰勇猛剛毅。但是,部分武將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於關羽的傲,關羽的傲是由內而發的純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卻是那種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績而產生的傲。也就是說,魏延傲的基礎就是他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更值得劉備等人的讚賞。

    因為魏延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將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比如,曾與都鄉侯劉琰交惡,兩人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讓步。到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時,這場鬧劇才結束。

    後來,魏延和楊儀更是關係惡劣到了極致。楊儀是尚書,又得諸葛亮等人的賞識,前途可謂是青雲直上。但是楊儀的性格也有問題,為尚書時,就曾和當時的尚書令劉巴不和,最後被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當時蜀漢的武將青黃不接,諸葛亮雖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職方面又對楊儀比較惜才。所以,諸葛亮在生前多次為兩人調和。可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在諸葛亮逝世後,便犧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膽大冒險和諸葛亮的謹慎相悖。諸葛亮一生用兵,講究的是謹慎,是步步為營。如果沒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諸葛亮對冒險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這人善於用兵,又膽大冒險。曾建議親自率兵子午谷,走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可是,諸葛亮考慮良多,最終還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議。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諸葛亮採納,心生不滿,多次暗中對他人述說諸葛亮膽怯。

    魏延是將軍,諸葛亮是丞相,是下級和上級的關係。魏延作為下屬,居然敢反駁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不敬。再者,連當時的諸葛亮這麼一個權力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還有什麼人是魏延不敢違背的。

    所以,諸葛亮在逝世時,考慮到魏延的膽大冒險,蜀漢有多少兵都不夠其折騰;還考慮到新帝劉禪的不足於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殺於搖籃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無人壓制。魏延自跟隨劉備以來,多次有所建功。在劉備於成都稱帝后,便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帶兵駐守漢中,以防範曹魏來襲。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自覺自己能夠穩壓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諸葛亮遭遇不測,那蜀漢就沒有人能夠壓制的了魏延了。因為蜀漢的那些年輕將領,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而且他們在用兵上,也沒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儘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卻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漢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漢,完全可以用漢中來做晉身之資。

    因此,考慮再三,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為文臣武將之間的團結和睦關係考慮,只能把魏延犧牲掉。

  • 2 # 金明宇丶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害死魏延呢?或者換個說法,諸葛亮為什麼拋棄了魏延呢?

    諸葛亮與魏延在北伐上面有很大分歧,魏延一直想單帶,而諸葛亮卻不肯,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北伐的蜀軍數量本來就少,那麼分兵是大忌。二是諸葛亮認為魏延的做法有點冒險,而謹慎的做法更適合蜀軍。

    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魏延太驕傲了,而魏延之所以這麼驕傲,有兩個原因,一個還是他本身就是一個驕傲的人,所以他與任何人的關係都不好,所以在與楊儀之爭的時候,沒有人站在他這一邊。

    二個,就是劉備對於魏延的器重,讓魏延有點找不著北,比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很多人都認為不管從哪方面考慮,都應該由張飛來擔任,而結果呢,劉備卻任用了魏延,也就是在劉備的心目中,魏延是十分有才能的。

    而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才能,但是這種才能必須合理的使用,而這個前提就是自己還活著,而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將會失控,而整個蜀軍也將會失控,但是諸葛亮知道楊儀會聽自己的,而魏延不會聽自己的。

    所以諸葛亮在臨終的安排,沒有讓魏延參加,做出了以下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當真聽從這個安排,那麼大家相安無事,但是諸葛亮知道魏延不可能這麼聽話的,所以他就做了另外的安排,大軍撇下魏延自行撤軍。

    也就是說,諸葛亮對於魏延的安排,就是一句話,魏延,你就自生自滅吧。那很多人會想,那為什麼諸葛亮不直接對魏延下手呢?這個問題很簡單,諸葛亮沒有合適的理由對魏延下手,畢竟魏延一直的表現還可以。

    所以諸葛亮只能讓魏延自己來,最終魏延不為大軍斷後,自行撤退,還燒了大軍歸還的棧道,還在南谷口攻擊了友軍,那麼魏延的死期也就知道了,因為諸葛亮知道公道肯定不在魏延這邊,魏延的士兵也知道這一點。

  • 3 # 鄺生24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要殺的不只是魏延一個。還有關羽,劉封,馬謖,李嚴等。在三國各國謀士,助手中,如此要殺害自己主子的忠臣,兄弟和兒孑的只有諸葛亮。真的要打一個為什麼的向號,如何理解羅貫眾編寫這些故事內容的意義。

    一,殺關羽。明明是諸葛亮有意放走曹操,他卻編了一個華容道關羽立下軍令狀放走,還越權當著劉備面前要斬殺他,試想,好果殺了關羽,張飛必離開,結義結束,劉備還有希望?

    二,關羽引魏延前來在劉備一班兄弟面前投誠,眾人皆大歡喜歡迎,諸葛亮又一次越權,超越劉備,說他叛主投敵,身有反骨,突然叫人推出斬首。顯然把劉備他們放在自己手下的一堆木偶祩儒,還說今後若有什麼差錯定斬不饒,實在又是警告趙雲,馬忠,黃忠等投誠過來的人,以後若不聽我的也同斬殺。

    三,殺劉封。劉封是劉備義子,諸葛亮不可能直接殺他。卻以救荊州來遲和不力罪名勸劉備殺了他。這就奇了,曹操為攻打荊州,任命了曹仁為徵南將軍,調動張郃、于禁、徐晃等將兵,準備了一年多時間,以樊城為重地進攻荊州,加上關羽半年多的保衛戰,身邊益州旁邊的諸葛亮全然不知?不派一兵一卒一粒糧支援?如蒸發了一樣?與劉封誰的責任大?可憐關羽如此忠勇的荊州保衛戰被說成主動攻曹,大意失荊州。關羽死得怨。此戰,劉備不但失荊州,還失去兩個兄弟和兒孑。

    殺馬謖。平南疆,服孟獲可見馬謖的才能和智慧了。馬謖和趙雲是劉備最信任的兩人。劉備稱帝后,群臣皆升,唯諸葛亮沒升,並調離中央派往益州,此時調派馬謖在他身邊,同時又給關羽金斧金竹,可行使皇上權力監,斬大臣。馬謖實際上是劉備,關羽的隨時了解諸葛亮的眼睛和線人。諸葛亮何嘗不知?怎不恨之入骨?所以,劉備死後他是首個必殺之人,以街亭之失為由。馬謖有什麼錯?他的駐營計劃能及時向諸葛亮逞報,跑馬來回也只一小時時候,諸葛亮可糾正的,但他一怒了之,把北伐失敗全歸馬謖,那有這樣的道理?

    罷李嚴。劉備託孤把最重要軍權交給李嚴,此前劉備從未把軍權交給任何人,可見李嚴的能力和劉備的信任,但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原因都推給李嚴,自已一身乾淨。當然,劉禪聰明只貶他為庶民,隨時複用,軍權仍在自己手中。否則••••。

    所以,諸葛亮要殺的人不只是魏延一人,除了趙雲,黃忠,馬忠,幾乎所有劉備的心腹能人都殺。表面看來他很有智謀本領,實際上他犯了人生的最大忌,把自己推向到一個對立面,加上他的獨才,高敖,目中無人特點,自己成為孤獨一人,無朋友,無幫手支援,孤掌難嗚,有理想也成不了大業。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漢還需三人幫,沒有身邊人的支援,沒有大多數人的幫助將是一事無成。殺人,殺來殺去殺自已。

  • 4 # 鄧海春

    魏延在軍中多年,手握兵權,不及時處置,恐對新帝不利。魏延善養士卒,屬下多對他言聽計從。若是魏延利用手中兵力,倒戈相向,對於本就受曹魏威脅的蜀漢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事實上,魏延後期也確實有不臣之心。諸葛亮去世後,託付楊儀處理軍隊撤退事務。由於魏延對楊儀十分厭惡,便不願斷後,執意繼續北伐。在大軍撤退之時,魏延就率兵搶先將閣道燒燬,阻止大軍南撤。後來魏延率兵出擊楊儀大軍時,楊儀讓王平將魏延屬下罵退。此時丞相剛剛去世,魏延的士兵還不敢造次,若是時間一久,丞相威壓已失,難保他們不會生事。

    蜀漢後期,跟隨劉備打天下的將領很多都已去世,能壓制魏延的大將太少,諸葛亮不得不提前防範。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病重,此時與他並肩作戰的昔日將領大多已經去世。赫赫有名的蜀漢五虎上將都已去世,就連其中最晚去世的趙雲都已逝去五年之久。蜀漢後期的新五虎完全無法與五虎上將相提並論。如此一來,諸葛亮必須要未雨綢繆,以免魏延擁兵自重。

    魏延雖然沒能得以善終,但他對蜀漢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無論是前期隨劉備建立蜀漢,還是後期隨諸葛亮多次北伐,魏延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多有戰功。只是可惜魏延為人太過剛愎自用,落得如此下場。

  • 5 # 知未是也

    魏延和黃忠一起投降劉備,諸葛亮因魏延殺了長沙的主子韓玄,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喝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去處斬,讓當時在場的劉備、關羽、趙雲和黃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劉備看到魏延真心相投從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諸葛亮證人斬殺,孔明何以認為魏延頭長反骨而要殺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他不起,認為魏延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警告眾人。孔明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魏延長有什麼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殺韓玄之實故弄玄虛,給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夢中殺僕人的好戲,好讓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則刀下無情。

    三是為了立規樹威。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諸葛亮不經劉備允諾,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就讓人要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不經主公允許,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雖然此次只是嚇唬,並帶有其他目的,但後來魏延還是死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不過這次殺魏延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蜀國在他死後,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響,不讓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讓蜀國按照他的設想和規劃,順利完成權利交接,為他指定的接班人剷除對手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 6 # 柳影看歷史

    (演義說三國)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地被描述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為謀反伏誅,當初手刃長沙太守韓玄迎接關羽入城,作為最大的功臣,諸葛亮見他第一面就給個下馬威,當眾要殺了他,認為他為人殘暴不仁,弒主不忠,說他腦後有反骨,還是劉備求情才存下性命,而且一直都對魏延不放心,臨死的時候還得設計把他帶走,其實細心的讀者去看,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漏洞,撥開歷史的迷霧,透過蛛絲馬跡,可以斷定,魏延之死,絕非謀反。

    魏延飛揚跋扈,傲慢的性格,為蜀漢朝野不容,諸葛亮的猜忌提防,楊儀,姜維和馬岱或為私利或為野心或為大局的合謀,司馬懿的離間,一步步把魏延推上死路,在怒吼三聲誰敢殺我之後,最大的困惑恐怕是為什麼刀會從背後捅過來,死的那一瞬間,他永遠不會明白,從一開始孔明那顆殺機的種子已經在心裡萌芽了,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勢力交織成一張天羅地網必置他於死地,難逃厄運了。

    如果魏延真想謀反,我們看到的不會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一面,這種表面狂傲更多的是內心的坦蕩和灑脫,真正的陰謀家多是虎行似病,鷹立如睡,謹小慎微,暗藏韜晦,比如司馬懿磨劍三十年,揮劍一瞬間。其實核心關鍵是魏延功高權重,諸葛亮不放心,在世還能製得住他,等他死後,以魏延在軍中的威望,一呼百應為所欲為,孱弱昏庸的劉禪是絕無可能駕馭得了的,。

    魏延之死也是性格的悲劇,敢想敢幹無所顧忌,性格狂傲,不可一世,劉備是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有足夠的胸懷包容有才而狂妄不羈之人,比如說關羽和張飛,龐統,馬超,黃忠等人都是傲視群雄,狂傲不羈,卻能納入麾下為其所用相安無事,孔明則不然,千古一相,有定國安邦的謀略和手段,卻無容人之量,從他跟李嚴的權利之爭便可以看出,註定再也無法像劉備那樣把天下人心聚集在一面旗幟下,儘管他夙興夜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忠誠智慧的典範,然而蜀漢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關鍵不在於會不會謀反,重點是看有沒有謀反的實力,功高震主再加上性格飛揚跋扈是必死無疑,前朝白起之於秦始皇,韓信之於劉邦,後代岳飛之於趙構,藍玉之於朱元璋,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只要你具備威脅統治的實力,殺你這一條理由就夠了,逼你露出謀反的“跡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若懂得像劉邦那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司馬懿那樣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也許不僅可以保全性命,還能有意想不到的回報,可惜,魏延跟白起,韓信,岳飛這類人不懂得權謀之道。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諸葛亮殺魏延的故事,在三國之中絕對是可以排到前幾名的故事。魏延腦後有反骨,也是一個路人皆知的故事。但是這些畢竟都是《三國演義》中的演義故事,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一、《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我們先看看《三國演義》中魏延被殺的故事。在三國之中,第一次魏延差點被殺是因為魏延殺掉了自己的原上司長沙太守韓玄,因此遭到了諸葛亮的厭惡。諸葛亮認為魏延: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但是在劉備的勸說下,魏延保住了性命,並且一直留在劉備手下效力。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最終被殺,這一次原因我們可從楊儀的奏摺中可見:

    今魏延不遵丞相遺語,自提本部人馬,先入漢中,放火燒斷棧道,劫丞相靈車,謀為不軌。

    也就是說,魏延是因為謀反的罪名才被殺掉的。那麼真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魏延像

    二、《三國志》中的真實情況

    首先肯定的是,魏延的腦後沒長什麼反骨,而且反骨這種說法也是不科學的。

    在《三國志》中,魏延是一個作戰英勇,足智多謀的將帥結合體,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魏延本人的性格很高傲,對待別人都是很凶惡的,人人都抱著“惹不起”的想法而不願意去接近他。只有楊儀不吃魏延這一套,常常與魏延對著幹,好幾次魏延都想拔刀砍了他。但是在諸葛亮與費禕的調解下,兩個人還暫時過得下去。

    後諸葛亮感到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安排退路。命令楊儀統帥全軍,魏延斷後。當費禕去試探魏延是否願意斷後時,因為自己與楊儀的關係極差,因此魏延斷然拒絕了。

    後來諸葛亮身死,軍隊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撤退,但是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的安排,並且和楊儀相互聲稱對方謀反,後來魏延的大軍與楊儀軍隊對峙,最終魏延被馬岱斬殺。

    此處的說法也是魏延有謀反之心,不願意服從安排,因此被斬殺。

    但是元代的郝經提出一種說法是,楊儀因為自身與魏延的矛盾,因此編造罪名施加到魏延頭上,並且最後殺了他。

    另外,根據裴松之引的《魏略》的注來看:當時諸葛亮將兵權所託付的人是魏延,楊儀害怕魏延拿到兵權後會針對自己,因此造謠魏延要投敵,並且發兵要攻打他。受到誣陷的魏延只得不斷逃跑,最終被殺。

    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來看,那麼魏延就是被冤死的,是死在了和楊儀的權力鬥爭之中。

    三、個人分析

    這樣看來,魏延的死確實是夠撲朔迷離的。在這其中我們繞不開兩個人,一個是魏延,一個是楊儀。魏延本人性情高傲,楊儀本人也是傲慢之人,兩人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在諸葛亮在世之時還能為二人調節,諸葛亮死後兩人必然出現衝突,因此楊儀或者魏延確實都有陷害對方的動機。

    就軍權問題來說,對楊儀有利的說法是記錄在蜀國的歷史中,我認為此中很有可能有楊儀等人的偽造;對魏延有利的說法是記錄在《魏略》中,曹魏沒必要為魏延說什麼好話,因此我認為魏延很有可能是冤死的,死在了和楊儀的權力鬥爭之中。

    若是如此,魏延一生為蜀國效力,立下大功種種,最終卻如此身死,著實可惜。

  • 8 # 日慕鄉關

    劉備生前多次對別人說過,魏延是一員大將,後來在白帝城交待後事的時候,劉備還特地向諸葛亮提過魏延。所以此後,諸葛亮北伐都帶著魏延。不誇張的說,在蜀國五虎將落幕以後,魏延是蜀漢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大將,但是為什麼最後魏延會被誅掉三族呢?

    1、 魏延和諸葛亮想法不同

    首先,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同時掌握著蜀國的內政和軍政大權,而魏延對諸葛亮也是極為尊重,他這麼幹的目的其實就是想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諸葛亮死後能夠接過大權。按理說,魏延要資歷有資歷,要能力有能力,諸葛亮如果要立接班人首先就應該考慮魏延,為什麼最後魏延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在戰爭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中也是完全不同。從子午谷奇謀就看的出來,魏延用兵大膽激進,喜歡兵行險招,如果魏延是在魏國的話,確實可以當得起大將之位,因為魏國實力雄厚可以支撐的起魏延兵行險招,哪怕輸上幾次也不會損耗多少國力。

    2、 魏延自己太過倨傲

    在演義小說當中,諸葛亮曾經形容魏延這個人腦後有反骨,自己在的時候能夠鎮的住他,如果自己死了之後,魏延肯定必反,所以諸葛亮在死之前就安排好了後手,弄死了魏延。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並不是如此。

    諸葛亮在自己身死之前,確實料到了魏延在自己死之後,可能會不聽自己的遺命。所以他下達命令,如果自己死了,就讓楊儀率領大軍返回蜀國,諸葛亮知道楊儀跟隨先帝多年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與魏延有矛盾,所以他根本不會聽魏延的話。

    果不其然,楊儀和魏延發生了分歧,楊儀覺得應該按照諸葛亮的主張先行回蜀,而魏延卻要帶著士卒繼續北伐。其實,說魏延腦後反骨,想要謀反,完全就是無稽之談。魏延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能夠讓蜀國這次北伐有一些戰果,而孔明的出發點是儲存實力,他們都是為了蜀漢的利益,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後來,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一直鬧到了劉禪這裡,雙方都指責對方想要謀反,董允和蔣琬在朝堂之上力挺楊儀,力保楊儀不會謀反。所以,後來劉禪站在了楊儀這邊,楊儀趁機讓王平領劉禪的命令驅散掉了魏延的軍隊,然後派遣馬岱斬殺掉了魏延。

    其實,真正害死魏延是魏延自己的性格,魏延當時是蜀國第一大將,只要他肯聽諸葛亮臨終的命令,安心帶軍回蜀國,以他的名聲和威望,其後的北伐也一定是由他當主帥的,但是可惜魏延急躁的性格讓他不能容忍大權旁落,於是公然違抗諸葛亮的遺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軟新推出的Surface Duo雙屏移動裝置,有著怎樣的市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