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鎮月明
-
2 # 江水趣談
努爾哈赤和順治帝是因為有特定的時代原因,康熙帝是覺得他自己有非常大的功績所以才敢稱“祖”。
可以說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發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努爾哈赤和順治帝稱祖的話我可以接受,但是康熙帝如果把自己稱為清聖祖的話,那麼我認為明顯是不合理的。
古人一般對於自己的稱號極為重視。他們一般從自己出生開始就有名和字。所以平常人都如此更何況是皇帝。皇帝對於稱號的選拔要更加嚴格。當時太廟裡所供奉的皇帝牌位數量都有嚴格的限制。
太廟規定除了當時的祖皇帝之外只能有七位皇帝的牌匾供奉在太廟中,其他皇帝的排位只能被移到偏殿中。人們把當時國家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只有當時非常有功績的皇帝才能被稱為宗。其他的皇帝僅僅就只能被人們稱為皇帝。
但是在清朝卻出現了三位祖皇帝這明顯是不和情理的。但是由於當時時局不同,所以清朝的兩位皇帝稱祖也可以被人們所認可。當初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所以自然可以把他稱為祖皇帝。而順治帝當時由於帶領軍隊第一個入關當皇帝,所以把他稱為清世祖也符合情理。
但是康熙皇帝卻私自把他自己評為清聖祖這就讓我難以接受了。雖然當時康熙皇帝非常有才能,但是古代有才能的皇帝也非常多他們都沒有把自己稱祖,只有康熙皇帝才把自己稱祖皇帝。
-
3 # 李飛熊
清朝三祖指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一般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那就是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但是明清兩代,都有些特殊,明朝出了一個明成祖朱棣,清朝更是除了太祖之外,又多了一個世祖和聖祖。那麼清朝出現三“祖”的原因在哪裡?
清太祖努爾哈赤“祖有功宗有德,開創是功,守成是德”。意思是太祖有開創國家的功績才能稱為太祖,太宗是守成之主,一般是第二任皇帝。比如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祖父都被明朝官軍殺死,努爾哈赤逃得性命,用13副鎧甲起兵,可謂十分寒酸。但在此後的三四十年中,努爾哈赤創立八旗,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奠定了清朝的基業。所以白手起家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清世祖順治皇帝順治皇帝福臨,本來他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他登基的時候才只有6歲。順治之所以能登基,其實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妥協的結果。豪哥和多爾袞互相不服氣,作為緩衝的產物,福臨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架不住順治帝的運氣好呀,崇禎末年,農民起義的烽煙滾滾,當李自成殺進北京,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把清兵引了進來。
隨後李自成被趕出北京城,多爾袞便把順治從關外接進北京城。而且也是在順治時期,大清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順治皇帝便相當於統一了天下,雖然是他老子皇太極給他奠定了基礎。進關之後,又是多爾袞、多鐸等其他大臣打下了江山,但誰讓福臨是皇帝呢,最大的功勞肯定是他的。順治就相當於把一個地方政權,變成了統一全國的政權,開闢了王朝的全新時期,像當初的光武帝劉秀一樣,被稱為世祖了。
清聖祖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雖然他在位期間,名曰守成,其實和開創差不多。除掉權臣鰲拜、平定三藩、滅葛爾丹、收回臺灣、擊敗沙俄侵略。此外治理黃河,減免賦稅,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墊下基礎。康熙的文治武功,都是無可挑剔。所以本來清世祖之後,康熙應該諡號為“宗”的。但就是康熙不僅有德,還有功,所以就稱為祖。後來在雍正的堅持下,康熙被諡為清聖祖。
綜上所述,清朝之所以出現三個“祖”。簡潔地來說,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相當在前人的基礎上,把國家又給“開創”了一遍。“宗”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功績,所以稱祖。至於明成祖朱棣,死後的諡號是明太宗。只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是藩王世子繼承的皇位,他想要給自己的王爺老爹追贈皇帝封號。
但是這樣就憑空多了一位皇帝,而太廟正殿裡只能供奉9位皇帝,剩下的只能供奉到偏殿去。因為移動牌位,是根據血緣關係遠近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肯定不能動,那接下來就是朱棣了。但嘉靖不想動朱棣的牌位,於是給朱棣升了一下,由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這樣就不用移出去了。最後,嘉靖把朱棣的兒子明仁宗給請了出去,因為仁宗只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功德不大,血緣最遠。嘉靖皇帝透過這樣的操作,終於把自己老弟塞進太廟享受香火。不過“靖難之役”也相當於把明朝又“開創”了一遍,這樣改也算是有根據。
-
4 # 關河南望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湯,但是那個時候廟號制度不完備,只是叫著玩,在漢朝之後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後,進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廟號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後趨於完美。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被稱為清太祖,這無可厚非。福臨則是第一位入關的清朝皇帝,中原的大部分領土也都是在其當皇帝的時候佔領的,沒辦法,運氣好。這個稱為祖也還可以。但是康熙稱祖就有些不像話了,他只是朝代建立後的一個皇帝,他的功績還不足以稱祖。所以康熙的後人們在給他定廟號的時候,明顯過譽了。
-
5 # 黑眼歷史觀
這個,可能來自於明朝開的先河。
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因為死的時候沒有後代,所以就輪到其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
嘉靖上位後就像把他父親追諡為皇帝,抬進太廟供奉【歷代皇帝的牌位】。這個問題不大,但是嘉靖想把他父親放到正廟,但是此時正廟按照傳統的“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的規則,正廟已經滿了,連朱厚照都沒資格進,若是按照傳統,必須得踢掉一些人,最重要的是,按照傳統踢掉的只能是朱棣的牌位。就嘉靖的父親,沒當過皇帝,也沒有什麼功績,何德何能踢掉朱棣的牌位,把他替換上去?不止朱棣,後面的其他皇帝,他都比不過。
所以最後嘉靖搞了一個大禮儀事件,就說朱棣的功績很高什麼什麼的,然後把朱棣的牌位從“太宗”變成了“成祖”,與朱元璋並位為二祖,多出來一個牌位得先安排給正德,所以就再多加一個牌位,這樣就有位置給他父親了。
——
到了清朝時期。努爾哈赤是後金開國皇帝,稱為太祖沒問題。後金發展到清朝,清朝入住中原後的第一個皇帝是順治,他稱為祖也沒問題。所以前兩個祖都說得通。
只是輪到康熙時,看到前朝永樂能抬高稱祖,有了這個先例,那同樣也能抬高康熙的稱為祖,畢竟在當時看來平三藩、收臺灣、退沙俄,在位61年,也是不小的功績了。而且雍王抬高康熙,也能起到鞏固自己皇位的作用。
回覆列表
xx祖、xx宗,都是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廟號。
廟號,即帝王們死後進入宗廟,子孫給其上的名號,以示紀念。在漢代,廟號是個相當神聖的稱號,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獲得廟號,只有為江山社稷立有大功的帝王才有資格擁有廟號,比如說西漢14帝,有廟號的皇帝不過6個而已,就連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漢景帝都沒能獲得廟號。
不過,自唐以來,廟號的使用逐漸氾濫,基本上只要是個皇帝都會擁有廟號,因此廟號的褒揚作用也就不復存在了。
即便是帝王們人手一廟號,但是廟號的議定還是很有講究的,xx祖、xx宗都不是亂叫的。
一般而言,開國皇帝會被稱之為xx祖。又以高祖和太祖最多。比如說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廟號為漢太祖,李唐的建立者李淵廟號為唐高祖,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廟號宋太祖……
一般而言,太祖和高祖應該屬於廟號裡面的最高等級了,開國皇帝往往就是這兩個廟號,如漢太祖、唐高祖。硬要細分的話,太有初始的意思,比高祖備份上更高一些,比如唐高祖李淵,就追封自己祖父李虎為唐太祖。
此外,比較常見的還有還有世祖。所謂世祖,相當於皇族的另外一脈重新建立的新王朝,比如說東漢的建立者劉秀,廟號為世祖,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廟號為世祖。
正常情況下,不算追封的情況下,一個朝代的帝王中一般也就一個“祖”,唯有明清兩朝是個例外。明朝有明太祖和明成祖,清朝有清太祖、清世祖、清聖祖。
明朝本來也只有一個祖,明太祖朱元璋,至於朱棣,本來廟號是明太宗,屬於正常範圍,只是由於後來嘉靖皇帝由於大禮議之爭,硬是把朱棣的廟號改為了成祖,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把自己每當過皇帝的父親放入宗廟(大傢俱體可以參考“大禮議”事件)。
至於說清朝三祖,這個就確實有點吹捧自己的意味了。
首先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 ,這個沒啥問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是清朝的奠基人,成為太祖正常。
順治這個世祖,就稍微有點問題了。
順治的父親皇太極,清朝第一個稱帝的皇帝,其廟號也不過是太宗。順治雖然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但畢竟不是清朝的第一個皇帝,這個世祖,確實不太擔起,實屬是為了抬高順治的地位。
而康熙這個聖祖,實在是太誇張了。
聖祖這個廟號,倒也不是康熙第一次用。比如說唐朝,李淵就追封老子為唐聖祖,宋朝趙匡胤追封財神爺趙公明為宋聖祖。
不論是老子也好,趙公明也罷,都是傳說級別的人物,康熙顯然達不到這個級別。康熙當了61年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確實了不起。但最多,也就和漢武帝劉秀一個級別,稱祖就已經很過分了,更不用說是聖祖了。只能說,雍正為了抬高其父的地位,也是煞費苦心。
清朝三祖,兩個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