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鄧敏,中國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有名京劇演員、當代京劇名家、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有“東方的‘圖蘭朵公主’”和“劇壇奇女子"之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梅派青衣。

    都說鄧敏的從藝之路和藝術之路頗具這個傳奇色彩,怎麼就有傳奇呢,你看她當時零幾年是著名的青年優秀京劇人才了,但是小的時候,可學的不是京劇,學的是漢劇,那是從幾歲開始的,她是從9歲開始學戲的,進入武漢藝術學校,學的漢劇專業、中專。那是父母就是演員呢還是他們特別喜歡,爸爸媽媽都很喜歡看戲,但是從小她是不是也特別喜歡文藝,喜歡。喜歡唱歌、跳舞這些,小的時候又不懂,也沒有藝術細胞,沒有遺傳基因,就是喜歡唱,她媽媽就說她嗓子條件不好,說你說話還嗓子啞了吧嘰的,你就用音樂表達感情吧,買了一個小琵琶,給她彈琵琶,就說她小的時候是抱著琵琶考進藝術學校的,那麼說也是幾番轉折吧。

    一說到小時候彈琵琶,想起了一幕情景,就是以前看她這個圖蘭朵公主的時候,裡邊有一段,正好是彈琵琶的這個情節,一段完整的琵琶的演奏,這得益於小時候幼功。小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說是今天為《圖蘭朵》這個戲那個,小的時候因為父母覺得她藝術條件不夠,讓她用音樂表達,可是進了戲校以後呢,學校的老師覺得這小孩要如果搞音樂有點埋沒,說這個小孩的眼睛挺有靈氣的,說讓她改行吧、當演員,這麼一下她就當演員了,她考進戲校的時候她並不知道,自己以後可能一輩子就要當演員,不知道,以為自己考進戲校就是音樂伴奏、抱著琵琶考進去的,是這樣的。說到學行當,進戲校的時候剛開始都不分行當,就是青衣花旦、武旦都學,都要翻、打,文的武的都得學。那個時候在戲校跟哪些老師學過戲,她的第一個恩師就是她的啟蒙老師,是黃玲玲老師,現在她已經故去了,那麼說她為鄧敏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再一個就是吳紹毓老師,她教她青衣戲給她開蒙,所以文戲胡和顏老師,還有就是漢劇的表演藝術大師陳伯華老師,她教鄧敏青衣戲、教她表演,對她這個從藝道路影響也是很大的,受教幹她、受益於她,那麼說鄧敏還有一個在武漢有一個武生的啟蒙老師叫鄭丹老師,他是武漢京劇團的,一個優秀的武生演員。就是鄧敏的藝術之路非常具有傳奇色彩,這其中有很多點,剛剛說的第一個點就是鄧敏過去是學漢劇的,可現在是個京劇演員,這很傳奇了,那第二個傳奇,就是她在大概18歲的時候就獲得了中國戲劇的最高獎梅花獎,這是不是也是在所有獲得梅花獎的演員當中得獎年齡最低的、最小的,當時零幾年目前是、是比較小的,這紀錄還沒有打破,這也是一個傳奇了,那當時演的好像是漢劇、京劇兩門抱的幾齣戲,有漢劇的《重臺別》、也就是《陳杏元和番》,也叫《二度梅》,那麼說也有京劇的兩出武生戲,一出是《挑滑車》、一出是《陸文龍》,當時一個晚上又演青衣又演武生,然後兩出武生戲一出青衣戲,有文有武,就是有男有女反差挺大的,跨劇種跨行當,觀眾,還有一些老的專家呀,老師們、對她都挺鼓勵的,只是她想自己(我)那麼小的歲數,得梅花獎可能就是對年輕演員的一種鼓勵,我並不是就說做的多麼好,這是她謙虛了。學漢劇的時候有教過她武生的開蒙老師,這樣想到另一位京劇的武生泰斗就是王金璐先生,王金璐先生也是她拜為師了,也是她的老師,他是她的恩師,鄧敏是17歲到北京來拜他的,投在他的門下學藝的,王金璐老師呢,他教她演戲教她做人,對鄧敏她的從藝道路的影響,就指導她、給她影響挺深的,王老師因為特別是學武生,你要練功、要練力、很苦,要練氣、要練神、要練精氣神兒、所以說她跟王老師學習的這幾年呢,就是磨鍊她的意志,就鍛鍊了她能夠吃苦耐勞,有這種耐力,有這種像男孩子一樣的韌性、勇於拼搏的這種精神,她想王老師他傳給她的是精神上對藝術的追求,就是執著的這種精神吧。

    那麼第三個傳奇,就是鄧敏不光演旦角,還演武生,那麼她當時拜王金璐老師學武生,她是出於一種什麼想法,是覺得我特別喜歡武生這個武功,展現武功,因為自己有這個潛力呢,還是說自己想拓展一下自己的藝術領域,到底是什麼想法,那時候學武生吧,也是一個偶然,學校的學生,就是她那時候還沒有畢業在戲曲學校,就是學漢劇的時候,漢劇科班裡面男孩子個子都不高,可是嗓子倒倉、男孩子不是有倒倉嗎,都沒倒過來,然後就缺這個小生演員,也缺就是他們漢劇就讓她給青衣演員配戲,讓她演小生,那麼她給青衣演員配戲的時候呢,她武功也好,所以無意當中漢劇的老師們發現了她在武生方面有潛質,說如果她學武生能夠超過好多的就是當時他們年齡段的那些男孩子,因為他們都倒倉,他們爆發力他們有,但是他們耐力沒有她這麼強,她腿、腰基本功都特別好,就是這樣讓她學《花木蘭》的時候,發現了她塑造,要如果她在臺上演武生會比演青衣還要好,那麼就讓她改學武生了,所以這樣她就到北京拜王老師學武生,就是這麼從漢劇到京劇,向京劇的老師學習。她是這麼來的,說了第三個傳奇,又想起另一個傳奇,第四個她特別幸運的拜了梅葆玖老師。因為梅蘭芳先生吧,她是鄧敏崇拜的偶像,因為甭管是他的藝術,他特別精湛。然後他的為人、他的境界他的人品都是她特別崇敬的,梅蘭芳先先呢,就說他的這種遺風在梅葆玖老師身上體現得特別充分,梅葆玖老師就繼承了他父親的這種表演上的大氣,這種雍容華貴、這種王者之風範,那麼說梅葆玖老師他在人品、在思想境界、在做人處事方面,在他們文藝圈裡面,大家也都是一致公認,他繼承了梅大師的這種遺風,所以她跟他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就說梅老師他很忙,他不可能平時能夠有那麼多的時間教她,隨時隨地地教,但是他讓他的就像姜鳳山老師呀,他的好朋友包括像一些同行,像陳正薇老師,他都拜託陳正薇老師教她,他說我沒有時間,你能不能師姐、師妹,他都到處拜託,讓他們教她,包括陳正薇老師、王志怡,姜鳳山老師,還有一些梅派老師,他們都幫助梅老師一起教她(鄧敏),梅老師就說,像她每次演出,他基本上要演梅派戲,只要他有時間,他都到後臺,他都把場,然後她演出之前他都要給她說一說要注意什麼、包括演唱,他給她大量的學習資料,他都毫無保留的,就是給她提供學習方面的資料,就是音像、劇本,只要自己想學他就支援你,然後就說全國各地的演出、梅團的演出他都帶著她去演,像《四郎探母》、像《紅鬃烈馬》、還有一些《抗金兵》他都親自,就是音配像《抗金兵》,親自在劇場裡面給她把場,指導她《穆桂英掛帥》帶著她演,到他們京劇院反覆給她排,像姜鳳山老師、王志怡老師,梅老師親自到京劇院,所以鄧敏她也很感動,就是學習梅派、繼承梅派的這種老師的這種表演的這種、包括他做人做事的特點她都學習。

    更幸運的是在零幾年的前不久又拜了梅大師的另一位學生就是杜近芳老師為師,杜近芳老師有她的創新,她有自己一大批的創新劇目,她是一方面學習她的繼承、她繼承的一些劇目,第二的方面主要是要學習她的創新的一些經驗,還有她創新的一些劇目,所以他們京劇院的保留劇目,自己要把它繼承下來,所以說杜老師她在更多的對她是指導她(鄧敏)就說如何像她(杜近芳)那樣,就說去創新、去探索,去大膽的去探索,她說就說鼓勵他們年輕人學習她的這種創作方法,而不是說,她說你學幾齣戲就完了的,她不是這樣子的。要透過戲學方法,包括杜老師吧,就當時她拜杜老師也有一年多了,當時鄧敏她排的《文成公主》,她就是冒著酷暑就到京劇院去指導她唱、表演,包括幫她分析劇本,然後就指導她如何去把這個人物塑造得有靈魂,她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她很投入很敬業,所以鄧敏她從杜老師身上學習她的就說對藝術的一絲不苟,她的執著追求她的敬業精神,所以杜老師更多的是從理性上指導她。

    比如說吧,印象特別深的,鄧敏她上演下只幾十次的《楊門女將》,這當然也是當年楊秋玲老師的代表作了,可是她當時現在演來呢,覺得在充分繼承了楊秋玲老師表演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楊老師讓她跟她學戲的時候吧,她就是很人性化的教學、很放鬆,她說她鼓勵她創新,她鼓勵她鄧敏就是在學老戲的時候,老戲也得新演,也得就說去演人物,而不是說你別演我,她說你別,學我就演我,她說你要演穆桂英,你要對這個穆桂英有自己新的獨特的理解和你對她的重新的詮釋,她鼓勵鄧敏要演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紅色半身皮裙搭什麼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