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知道
-
2 # 教育家蘇老師
1.“事死如事生”的意思是侍奉死去的人要像他活著時一樣,葬禮隆重不就是奉行這條原則嗎?
2.古人葬禮並不見得有多隆重。皇帝與達官貴人,葬禮很隆重沒錯。
3.但是古代的大多數人,葬禮就簡單很多。我們發掘出的古代墓葬,多數人的陪葬品很簡單。
4.古代人民大眾的葬禮,與其說隆重,不如說鄭重。漢唐老百姓葬禮是不講究吹吹打打的,但是講究“服喪”,至親去世,則本人若干年月,行為有諸多限制。
5.葬禮最“隆重”的時代絕對是今天。場面之聒噪,耗費之鋪張,是古人無法想象的。主要是因為今天的民眾經濟實力遠超古人,另外也因為現代中國經過幾輪文化災難,“喪葬文化”也蕩然無存,所以有點錢了之後,除了砸錢也沒什麼可做的了。
6.補充一點,葬禮的隆重程度是家族的臉面。所以家族中的重要人物葬禮通常比較隆重,不能被別的家族看不起。過去家族大,所以幾個領軍人物的葬禮隆重即可。如今家族小型化,變得人人葬禮都需要隆重了。
-
3 # 歷史寶藏
“事死如事生”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在雄偉的埃及金子塔下,還是在威武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前,解說詞中都有“事死如事生”這句話。
這句話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淵源。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說過: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 禮論》也有言:“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這句話中的“事”就是“侍奉”的意思。
因此“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意思就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生者。
特別是儒家這樣倡導之後,就將“事死如事生”和孝聯絡在一起,甚至把這種做法視為“孝之至”。
也因此,古人,特別是貴族官宦,不惜耗費巨資營建規模宏大的墓葬,填之以珠寶,封之以巨丘。甚至像秦始皇那樣,剛一即位就開始修建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果然是“事死如事生”。這裡面不僅有像埃及金字塔主人那樣的希望死後繼續像生前一樣享受權利與富貴的期望,更有一種外在的、對後人而言“孝”的思想體現。
然而幾千年的中國古代史,並不都是以這一種思想為始末的。在“事死如事生”之外,還是有其他的思想存在的。在魏晉十六國時代河西地區出土的一批帶有文字的鎮墓瓶,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喪葬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材料。這批鎮墓文中有 “生死各異路,不得相注忤”、“苦莫相念,樂莫相思”、“薄命早終,算盡壽窮。汝自往應之”、“生人前行,死人卻步”等文字記載。這就不是眾所周知的“事死如事生”所能解釋的了。分明是希望死者與生者各自安好,正所謂死生異途,勿有牽連。還希望死者承擔罪過,而生者繼續享受人間富貴。
出現這種喪葬思想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可能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自由思想有關,亦有可能是河西地區的一種與中原傳統儒家思想相異的特殊思想文化。
不管怎麼說,在古代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發展中,“事死如事生”觀念只是其一個線索,在這樣的觀念之外,還是要注意其他的非主流喪葬思想,以及這些思想背後的特殊世道人心。
本文所載鎮墓文出處:
《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回覆列表
你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有問題啊,事死如事生的意思是,死後要和生前一樣,一般指古代的帝王死了之後在地下仍要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他們覺得死了無非是去另外一個世界,換句話說,就是去別的地方繼續活下去,那既然在這個世界都這麼逍遙自在,有榮華富貴,做王掌權,那到另外一個世界,必須也要這樣,怎麼辦呢,只能透過葬禮來實現啊,所以你看秦始皇的地下陵寢那是何等的豪華,這才叫事死如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