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悅讀會

    辭讓之心出自《孟子·公孫丑》。孟子曰: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這段話是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之心來推導的他“仁政”理想。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沒有不忍之心,那就是不人了。而“不忍之心”包含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四心。而辭讓之心則是禮之端也。

    那麼什麼是辭讓之心呢?

    我們看禮的定義: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辭讓之心它有幾個層面意思。

    首先辭讓之心是敬人之心。只有心懷敬意,方可行禮之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心懷敬意,無論是對父母、老師、同事、朋友、或是匆匆而過的路人,都應滿懷敬意,就像飽滿的稻穗的充滿謙卑。

    其次,辭讓之心是退讓之心。充滿敬人之心的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會表現出謙讓,退讓。如我們見人時主動問好;乘車時,不爭先恐後,有序排隊;與他人到意見相左時,能心平氣和,等等的退讓他人行為。

    最後辭讓之心還是取捨之心。意思說,我們對於我們應該得到的東西,應欣然接受。而對於一些不好的事物,那要堅定的說“不”。如一些我們不應得的利益,那我們必須堅守本心,要堅定拒絕;對一些侵害公眾利益的行為或者個人,要堅絕抵制。

    總而言之,辭讓之心是謙和恭敬而又愛憎分明,絕不是無原則的一味的遷就退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的歐珀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