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
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誰道使君貧且老,繡屏錦帳咽笙簧。
譯文是:
百花初放,遠望似一片迷濛飄渺的紅色煙霞,柳條吐出新生的嫩芽,和煦的暖風送來陣陣花香,在這美好的春天裡萬物復甦,燕子飛舞黃鶯鳴唱。誰說使君他又窮又老,這茂林修竹不就像是繡花的屏風和華美的羅帳嗎,他在那裡長嘯復歌,撥弄笙簧,悠然自得著呢。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錦被亭》。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是和文與可所作的一首詩。
文與可,即文同,善畫竹及山水。他與蘇軾二人相交甚厚,經常有詩交往來。文與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陝西洋縣)時,曾寄給蘇軾三十首詩,蘇軾皆依題和之。
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深刻持久,雖然蘇軾與文同相見之日屈指可數,但兩人透過詩詞唱和、書信來往,保持著緊密的聯絡。文同去世後,蘇軾仍一如既往地深切懷念著他。
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源於蘇軾的父親蘇洵。嘉祐五年(1060),蘇洵在京城任試校書郎,與文同共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蘇軾在鳳翔府任節度判官,初次與文同見面,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相知相契的深厚情誼。蘇軾與文同雖然年紀相差了十幾歲,卻情性相投,堪稱莫逆之交。
文同特別擅長畫竹子。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家屋前屋後種了各式各樣的竹子,經過長時間觀察後,竹之形、竹之韻,已瞭然於胸。他凝神注目於竹林的同時,常常不能自已地奮筆揮灑,手上兔起鶻落,筆下風韻楚楚,其身已與萬竹同化。
文同畫竹時,都先在心裡將竹子的概圖佈局妥善後,即“振筆直書,追其所見”,栩栩如生的竹子,彈指間就浮現在眼前了。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而又自具風格,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蘇軾生平愛竹,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蘇軾亦善作古木怪石,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熙寧元年(1068)七月,蘇軾、蘇轍兄弟在家鄉眉山為父親蘇洵服喪期滿。冬天,他們取道成都梓州閬州長安返回京城。由梓州至閬州,鹽亭永泰都是必經之地。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同改知湖州太守,二十一日病逝於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蘇軾得知噩耗,悲痛欲絕,接連三日,夜不能眠,渾淚寫下了《祭文與可文》。
原文是:
煙紅露綠曉風香,燕舞鶯啼春日長。
誰道使君貧且老,繡屏錦帳咽笙簧。
譯文是:
百花初放,遠望似一片迷濛飄渺的紅色煙霞,柳條吐出新生的嫩芽,和煦的暖風送來陣陣花香,在這美好的春天裡萬物復甦,燕子飛舞黃鶯鳴唱。誰說使君他又窮又老,這茂林修竹不就像是繡花的屏風和華美的羅帳嗎,他在那裡長嘯復歌,撥弄笙簧,悠然自得著呢。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錦被亭》。
擴充套件資料
此詩是和文與可所作的一首詩。
文與可,即文同,善畫竹及山水。他與蘇軾二人相交甚厚,經常有詩交往來。文與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陝西洋縣)時,曾寄給蘇軾三十首詩,蘇軾皆依題和之。
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深刻持久,雖然蘇軾與文同相見之日屈指可數,但兩人透過詩詞唱和、書信來往,保持著緊密的聯絡。文同去世後,蘇軾仍一如既往地深切懷念著他。
蘇軾與文同的交誼源於蘇軾的父親蘇洵。嘉祐五年(1060),蘇洵在京城任試校書郎,與文同共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蘇軾在鳳翔府任節度判官,初次與文同見面,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相知相契的深厚情誼。蘇軾與文同雖然年紀相差了十幾歲,卻情性相投,堪稱莫逆之交。
文同特別擅長畫竹子。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家屋前屋後種了各式各樣的竹子,經過長時間觀察後,竹之形、竹之韻,已瞭然於胸。他凝神注目於竹林的同時,常常不能自已地奮筆揮灑,手上兔起鶻落,筆下風韻楚楚,其身已與萬竹同化。
文同畫竹時,都先在心裡將竹子的概圖佈局妥善後,即“振筆直書,追其所見”,栩栩如生的竹子,彈指間就浮現在眼前了。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而又自具風格,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蘇軾生平愛竹,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蘇軾亦善作古木怪石,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
熙寧元年(1068)七月,蘇軾、蘇轍兄弟在家鄉眉山為父親蘇洵服喪期滿。冬天,他們取道成都梓州閬州長安返回京城。由梓州至閬州,鹽亭永泰都是必經之地。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同改知湖州太守,二十一日病逝於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蘇軾得知噩耗,悲痛欲絕,接連三日,夜不能眠,渾淚寫下了《祭文與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