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劉育章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倒流壺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製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3道工序燒製好後,然後依次連線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倒流壺運用了物理原理。倒流壺的原理為連通器原理。 倒流壺解剖面 為了解開魔壺的秘密,專家們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魔壺進行了X光“透視”。於是,他們領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偉大。 透過魔壺的剖面圖,專家看到壺裡面有兩個導管,以此可以判斷出,魔壺實際上是一隻倒流壺。倒流壺是一種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並從壺嘴正常倒出的壺。是根據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麵等高”的原理做成的。這個原理是: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麵總保持相平。 因此,魔壺之所以沒有可以掀開的壺蓋,卻在壺底留有一個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謎就迎刃而解了。 據史料記載,這種壺在中國的唐宋時期就已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倒流壺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後來還可以被做成具有多個內膽的,可以從一隻壺內倒出不同液體的形式。由此看來,很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們就已經瞭解和會運用這個液麵等高的原理了。 可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古人又是用什麼方法制作出倒流壺的呢?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和現場示範,原來倒流壺在製作過程中也是要“倒”著作。需要先用陶泥拉出壺形;再將準備好的導管放進壺胎內部,然後再將成型壺口封上,進爐燒製。 就是這個燒製陶瓷的窯爐,當時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進技術。根據考古分析,在唐代, 結構原理 耀州窯的燒窯溫度就已經達到了1310℃。能達到這樣一種高溫主要歸功於一種窯頂完全封閉的馬蹄窯。這種窯的先進之處在於,當火從火塘升起後先到窯頂,因為窯頂是封閉的,火只能沿著窯床往下運動。這樣在火焰從窯底到窯頂的運動過程中,就可以對窯內的產品進行均勻燒製。最後的火從底部煙道排除。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衛生。好多外華人在參觀了倒流壺後欽佩地說:一千多年前,你們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講衛生,真了不起。 其實倒流壺的“玄機”並不完全在這裡,它的出現,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設計、製造、燒製等各個環節上具有先進工藝和高超水平。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史海閒聊
宋代倒流壺什麼造型?是什麼原理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倒流壺又被世人稱為“魔壺”。因為從外觀來判斷,它的確是一把壺。但壺蓋與壺身卻被設計成連線在一起,從上面根本無法開啟。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倒流壺的底部有一個孔洞。如果將水順著壺底的孔洞注入壺內,水竟然沒有從壺嘴流出來。然後再將壺身正過來,水也並不會從壺底的孔洩漏出來。而如果將壺身傾斜,壺內的水就能從壺嘴正常流出來了。那麼,問題來了,倒流壺的奇妙“魔法”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圖一: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倒流壺
倒流壺,又稱倒灌壺、倒裝壺。倒流壺在宋代最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製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將這3道工序燒製好後,然後依次連線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倒流壺。
倒流壺又被世人稱為“魔壺”。因為從外觀來判斷,它的確是一把壺。但壺蓋與壺身卻被設計成連線在一起,從上面根本無法開啟。
圖二: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倒流壺(頂部)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倒流壺的底部有一個孔洞。如果將水順著壺底的孔洞注入壺內,水竟然沒有從壺嘴流出來。然後再將壺身正過來,水也並不會從壺底的孔洩漏出來。而如果將壺身傾斜,壺內的水就能從壺嘴正常流出來了。那麼,問題來了,倒流壺的奇妙“魔法”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圖三: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倒流壺(底部)
為了解倒流壺的奧秘所在,現代人用科技手段,對倒流壺進行了X光檢測。透過倒流壺的剖面圖,可以看到壺裡面設定有一個連線壺嘴的出水管和一個連線底部孔洞的注水管。而實現倒流壺“魔法”的關鍵,就在於壺中的這兩個導管。當壺身倒過來時,可以將水沿著注水管倒進壺內,只要壺中水的高度不超過出水管的高度,水就不會從壺嘴流出。而當壺身正過來時,只要壺中水的高度不超過注水管的高度,水就不會從底部的孔洞中流出來。所以,雖然倒流壺底部有洞,但卻能做到滴水不漏。
圖四:倒流壺內部結構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種效果,主要利用的是物理學中的“連通器”原理。其基本原理是: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麵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倒流壺之所以沒有可以掀開的壺蓋,卻在壺底留有一個孔洞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現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也不容易落入壺內。好多外華人在看到倒流壺後欽佩地表示,一千多年前,華人就已經知道密封和講衛生了,能夠設計出這樣的神器,真是太了不起了。這種精巧的“魔壺”,也展示出中國古代工匠在瓷器設計、製造等各個環節上所具有的先進技術和高超水平。
-
4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下圖是前幾天用飲料瓶和吸管制作的倒灌壺,
剛在網上搜了一幅倒灌壺的截面圖。
與普通茶壺差不多,主要區別有兩點:一個是倒灌壺的壺蓋與壺身是固定在一起的(壺蓋上也沒有小孔);二是倒灌壺壺底中心開口,有一根管子直達壺蓋處,這是倒灌壺的進水管。
使用時,將倒灌壺倒過來,從壺底的進水口加水。加完水後,將壺正過來。像普通茶壺一樣倒水,水就從壺嘴流出來。如用手堵住壺底的進水口,壺嘴中水就停止流動。
原理:簡單點說,就是連通器的原理:連通器裡如果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麵總保持相平。
灌水時,進水管與壺身構成一個連通器,水從進水管流入壺身;倒水時,與普通茶壺一樣,壺嘴與壺身構成一個連通器,進水管起到普通茶壺壺蓋上小孔的作用,使壺內與大氣保持暢通。壺身向壺嘴一側傾斜時,水就從壺嘴流出。如堵住壺底進水口,壺身中氣壓就小於大氣壓,大氣壓作用於壺嘴水面,就將水堵住,不能流出。
回覆列表
倒流壺早在唐代已開始燒製瓷器,到宋代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其花紋圖案豐富,既有蓮花、牡丹、菊花、葡萄等植物花卉紋,也有游魚、鴛鴦、龍鳳等動物紋樣。
倒流壺裝飾工藝有刻花、印花,紋飾佈局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刀鋒犀利灑脫。其原理灌水(酒)時要先將壺倒置,把水從壺底中央的小孔中注入壺腹。由於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將壺放正後,則滴水不漏,顯示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製作者高超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