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之中有一段皇位傳承的故事,其中的老官家的原型就是宋仁宗,而劇中繼任官家趙宗全的原型,就是宋英宗趙宗實,歷史上仁宗選中趙宗實這個堂侄,既是按親緣遠近,也是趙宗實家與仁宗一脈很有淵源。
宋仁宗趙禎是兩千多年裡難得的老好人皇帝,即便是被包拯噴了一臉唾沫星子也都不帶生氣的,然而這麼個好皇帝,其膝下子嗣凋零,諸多子女大多夭折,最終長大成人的僅有四個女兒,其皇位宗祧無人繼承。
正因為宋仁宗無子,所以按照古代“無嫡立庶,無子立嗣”的傳統,他只能從宗室子侄中挑選了繼承人,而他選中的就是趙宗實,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那麼,宗室之中那麼多的人選,最後仁宗為何挑中了趙宗實呢?
趙禎的父親宋真宗趙恆,也是子嗣單薄的典型,其膝下諸多皇子,除趙禎之外也全都幼年夭折沒能長大,所以趙禎是沒有親兄弟的,他要立嗣只能從堂兄弟的兒子們中選擇,也就是他的祖父宋太宗趙光義的孫輩。這也是古代的一個傳統,膝下無子要立嗣,首先考慮親侄子,其次就是堂侄,然後按照長幼順序進行考慮。
宋太宗趙光義膝下有八個皇子,長子趙元佐曾經與趙廷美案有牽扯,被太宗廢棄,次子趙元僖英年早逝沒有後嗣,再來就是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而宋真宗的弟弟裡最長的,就是老四商王趙元份,按照立嫡立長的規則,優先考慮趙元份的後嗣。趙宗實就是趙元份之孫,乃趙元份次子趙允讓,也就是宋仁宗趙禎的堂兄弟的兒子。
按照禮法,仁宗要立嗣,優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四叔趙元份的孫輩,而趙元份膝下雖說只有兩個兒子,卻有一群孫子,尤其是趙元份家的次子趙允讓有二十二個兒子,且大多長大成人,與仁宗膝下子嗣凋零形成截然相反的對比。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是優先考慮的商王趙元份一脈的仁宗堂侄,也有二十多人,可選性還是非常大的。
最終仁宗選中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其實也比較有淵源,因為趙宗實的父親趙允讓,當年就曾經差點成為皇帝,宋真宗膝下也是子嗣單薄,皇子接連夭折,擔憂之下曾經就將趙允讓接入宮中準備過繼,只不過後來趙禎出生,趙允讓又被送回。趙允讓曾經也是真宗的養子,與仁宗之間的淵源自然也就更甚於他的兄長。
除了有這麼一重關係之外,趙允讓膝下子嗣甚繁,有興旺之相,這也是仁宗趙禎羨慕都羨慕不來的,而且立嗣雖說長幼有序,但並非是非長不可,只不過是先後順序而已,主要還是看趙禎個人的心意。仁宗第一次在挑選繼承人選的時候,趙宗實才三歲而已,長得清秀,而且聰明伶俐,仁宗覺得這樣的孩子更容易養育教導,直接選中。
事實上,仁宗初次抱養趙宗實的時候,也才二十五歲而已,這個年紀要是在現代,可能都還沒結婚,但那時仁宗膝下長久無嗣,朝臣們倒是急匆匆地要求皇帝趕緊立嗣,被朝臣們吵得頭疼的趙禎出於無奈,才進行了立嗣。說白了,仁宗選中趙宗實,其實除了看著覺得閤眼緣外,更多就是隨機,他就是找找個孩子來堵住朝臣們的嘴。
趙宗實初次入宮,曹皇后將其當成親子與未來儲君撫養,但仁宗卻還是想著能有親子,趙宗實真正的身份是備胎儲君,果然在四年後,仁宗的親子趙昕出生後,趙宗實就被拋棄了,被送回了親生父母的身邊。趙宗實在最需要父母關愛最缺乏安全感的年紀,卻在宮中謹小慎微,被孤獨感與恐懼感包圍,這對趙宗實後來的個性產生了很大影響。
然而,仁宗的兩個皇子接連夭折,之後的孩子也都是女兒,隨著仁宗年紀越來越大,能夠有親兒子的希望也愈發渺茫,韓琦與包拯等重臣再次要求仁宗立嗣,這回仁宗再無法推脫,畢竟他都五十多歲。仁宗再次立嗣,也不可能重新培養個子侄,便直接選定之前的養子趙宗實,當時因為趙宗實正在為生父趙允讓守孝,所以直到三年後仁宗才重新召其入宮。
趙宗實守孝期滿之後,仁宗傳旨昭告天下,正式冊立趙宗實為皇子,並且為其改名為趙曙,宋朝皇子的名字通常都是兩個字,仁宗為其改名,已是預設他是儲君,但是仁宗還是存在一絲幻想,只是冊封其為皇子,並非太子。而得知仁宗聖旨的趙宗實,想起往事,實在不堪回首,他怕再一次被趕出來,所以不斷拒絕,上疏十多次拒絕,最終周孟陽出面才勸回了他。
趙宗實重入大內之前,還告訴家僕守好宅院,說官家有了後嗣他就回來,他終究還是覺得自己這個皇嗣做不長久,不過這回趙宗實的擔心並沒有出現,趙宗實入宮後,仁宗也享受到了一段短暫的兒孫繞膝之樂。嘉祐八年,仁宗重病駕崩,趙宗實作為唯一的皇子登基繼位,也就是宋英宗,當年他父親一步之遙沒坐上的皇位,終究還是他坐上了。
《知否》之中有一段皇位傳承的故事,其中的老官家的原型就是宋仁宗,而劇中繼任官家趙宗全的原型,就是宋英宗趙宗實,歷史上仁宗選中趙宗實這個堂侄,既是按親緣遠近,也是趙宗實家與仁宗一脈很有淵源。
宋仁宗趙禎是兩千多年裡難得的老好人皇帝,即便是被包拯噴了一臉唾沫星子也都不帶生氣的,然而這麼個好皇帝,其膝下子嗣凋零,諸多子女大多夭折,最終長大成人的僅有四個女兒,其皇位宗祧無人繼承。
正因為宋仁宗無子,所以按照古代“無嫡立庶,無子立嗣”的傳統,他只能從宗室子侄中挑選了繼承人,而他選中的就是趙宗實,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那麼,宗室之中那麼多的人選,最後仁宗為何挑中了趙宗實呢?
趙禎的父親宋真宗趙恆,也是子嗣單薄的典型,其膝下諸多皇子,除趙禎之外也全都幼年夭折沒能長大,所以趙禎是沒有親兄弟的,他要立嗣只能從堂兄弟的兒子們中選擇,也就是他的祖父宋太宗趙光義的孫輩。這也是古代的一個傳統,膝下無子要立嗣,首先考慮親侄子,其次就是堂侄,然後按照長幼順序進行考慮。
宋太宗趙光義膝下有八個皇子,長子趙元佐曾經與趙廷美案有牽扯,被太宗廢棄,次子趙元僖英年早逝沒有後嗣,再來就是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而宋真宗的弟弟裡最長的,就是老四商王趙元份,按照立嫡立長的規則,優先考慮趙元份的後嗣。趙宗實就是趙元份之孫,乃趙元份次子趙允讓,也就是宋仁宗趙禎的堂兄弟的兒子。
按照禮法,仁宗要立嗣,優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四叔趙元份的孫輩,而趙元份膝下雖說只有兩個兒子,卻有一群孫子,尤其是趙元份家的次子趙允讓有二十二個兒子,且大多長大成人,與仁宗膝下子嗣凋零形成截然相反的對比。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是優先考慮的商王趙元份一脈的仁宗堂侄,也有二十多人,可選性還是非常大的。
最終仁宗選中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其實也比較有淵源,因為趙宗實的父親趙允讓,當年就曾經差點成為皇帝,宋真宗膝下也是子嗣單薄,皇子接連夭折,擔憂之下曾經就將趙允讓接入宮中準備過繼,只不過後來趙禎出生,趙允讓又被送回。趙允讓曾經也是真宗的養子,與仁宗之間的淵源自然也就更甚於他的兄長。
除了有這麼一重關係之外,趙允讓膝下子嗣甚繁,有興旺之相,這也是仁宗趙禎羨慕都羨慕不來的,而且立嗣雖說長幼有序,但並非是非長不可,只不過是先後順序而已,主要還是看趙禎個人的心意。仁宗第一次在挑選繼承人選的時候,趙宗實才三歲而已,長得清秀,而且聰明伶俐,仁宗覺得這樣的孩子更容易養育教導,直接選中。
事實上,仁宗初次抱養趙宗實的時候,也才二十五歲而已,這個年紀要是在現代,可能都還沒結婚,但那時仁宗膝下長久無嗣,朝臣們倒是急匆匆地要求皇帝趕緊立嗣,被朝臣們吵得頭疼的趙禎出於無奈,才進行了立嗣。說白了,仁宗選中趙宗實,其實除了看著覺得閤眼緣外,更多就是隨機,他就是找找個孩子來堵住朝臣們的嘴。
趙宗實初次入宮,曹皇后將其當成親子與未來儲君撫養,但仁宗卻還是想著能有親子,趙宗實真正的身份是備胎儲君,果然在四年後,仁宗的親子趙昕出生後,趙宗實就被拋棄了,被送回了親生父母的身邊。趙宗實在最需要父母關愛最缺乏安全感的年紀,卻在宮中謹小慎微,被孤獨感與恐懼感包圍,這對趙宗實後來的個性產生了很大影響。
然而,仁宗的兩個皇子接連夭折,之後的孩子也都是女兒,隨著仁宗年紀越來越大,能夠有親兒子的希望也愈發渺茫,韓琦與包拯等重臣再次要求仁宗立嗣,這回仁宗再無法推脫,畢竟他都五十多歲。仁宗再次立嗣,也不可能重新培養個子侄,便直接選定之前的養子趙宗實,當時因為趙宗實正在為生父趙允讓守孝,所以直到三年後仁宗才重新召其入宮。
趙宗實守孝期滿之後,仁宗傳旨昭告天下,正式冊立趙宗實為皇子,並且為其改名為趙曙,宋朝皇子的名字通常都是兩個字,仁宗為其改名,已是預設他是儲君,但是仁宗還是存在一絲幻想,只是冊封其為皇子,並非太子。而得知仁宗聖旨的趙宗實,想起往事,實在不堪回首,他怕再一次被趕出來,所以不斷拒絕,上疏十多次拒絕,最終周孟陽出面才勸回了他。
趙宗實重入大內之前,還告訴家僕守好宅院,說官家有了後嗣他就回來,他終究還是覺得自己這個皇嗣做不長久,不過這回趙宗實的擔心並沒有出現,趙宗實入宮後,仁宗也享受到了一段短暫的兒孫繞膝之樂。嘉祐八年,仁宗重病駕崩,趙宗實作為唯一的皇子登基繼位,也就是宋英宗,當年他父親一步之遙沒坐上的皇位,終究還是他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