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水秦川
-
2 # 長犄角的大尾魚
首先毛文龍是沒想到真有這樣的愣頭青,不按照程式來辦事情殺人。其次毛文龍軍備受制於袁崇煥,在袁崇煥去皮島前直接封了海路斷了毛文龍補給。
-
3 # 一葉扁舟泛海來
他當然想不到會被自己人從背後捅刀子,誰能想到袁崇煥這個窩裡橫不去打滿清上來就給毛文龍一刀呢,要是你,大敵當前,你是先給自己兄弟一刀還是先給敵人一刀呢?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毛文龍一死,寒了多少人的心,親者疼,仇者快,所以他的部屬都降清了,誰的錯難道不是很清楚嗎?
毛文龍,字振南,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祖父毛玉山攜家遷居杭州。萬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日出生於杭州府仁和縣忠孝巷。九歲時,父親毛偉去世,家道中落,陷入貧困的境地。毛文龍“幼從學,習經生業[1]”,後見國勢日危,效仿古人班超投筆從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受舅舅沈光祚推薦去邊上歷練,當了寧遠伯李成梁的親兵。同年九月,中武舉鄉試第六名,授安山百戶職,不久又升為千總,守備。萬曆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經略遼東,毛文龍屢立戰功,深受其賞識,被升為都司。天啟元年(1621年),升為遊擊,受遼東巡撫王化貞派遣,率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收復二千里海岸線。八月,克復鎮江,擒後金遊擊佟養性。不久,又收復了被李成梁放棄的寬奠、靉陽、大奠、新奠、永奠、長奠六堡,軍聲大振,升為副總兵。隨後,以皮島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多次深入後金腹地,屢挫敵鋒。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朝廷升其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賜尚方劍,加都督僉事銜。八月,派遣部將張盤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後金故都赫圖阿拉的外圍要塞,先後取得了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受到了督師孫承宗的高度讚賞。十月,再命張盤收復復州、永寧。天啟四年(1624年),努爾哈赤派人向毛文龍議和,毛文龍將來使綁送京師,朝廷升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天啟五年(1625年)一月,派部將林茂春收復旋城、傳鐵峪城。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皇太極即位,為了解除心腹之患,派遣貝勒阿敏、濟爾哈朗等率大軍攻打毛文龍和北韓,史稱“丁卯之役”。毛文龍“五戰而五勝[2]”,重創後金擔任進攻主力的鑲藍旗,使之失去戰鬥力,兩年後未能隨皇太極南下。崇禎元年(1628年)十月,說服後金大將劉興祚歸正,派部將孔有德、曲成恩等懸師千里,深入後金要塞薩爾滸,與劉興祚弟弟劉興治等裡應外合,攻破城池,“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3]”,大勝而歸。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初五,被督師袁崇煥矯詔殺於雙島。
鎮江大捷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遊擊佟養真(清帝康熙姥爺)及其子佟松年、其侄佟松年,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4]”,“歸順之民,繩繩而來[5]”,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華人心。朝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2]”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他說:“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6]”御史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2]”開鎮東江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面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北韓。北韓節度使鄭遵、樸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3]”,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出,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一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2]”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7]” 天啟皇帝曾下詔書給毛文龍,肯定了東江鎮的作用。他說:“念爾海外孤軍,尤關犄角,數年以來,奴未大創,然亦屢經挫衄,實爾設奇制勝之功,朕甚嘉焉。茲特賜敕諭,爾其益鼓忠義,悉殫方略,廣偵精間,先事伐謀,多方牽制,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2]”收復金州和旅順天啟三年(1623年)夏季,努爾哈赤下令屠戮後金佔領區內的遼民。為了解救百姓,毛文龍遣軍四出攻打後金:命朱家龍從千家莊進軍,命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命易承惠從滿浦進軍,復遣大將張盤,率部從麻洋島登岸,相機規取金州、旅順一帶。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予以策應。 張盤上岸後,他按照毛文龍所佈置的方略,將解救百姓作為首要任務,用戰船將金州一帶倖存的遼東百姓接渡到安全的地方,先後接濟“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5]”,這些虎口餘生的百姓,以青壯年居多,苦大仇深,紛紛要求參軍攻打後金。張盤見民心可用,遂將這些壯丁編成隊伍,共計有三十五隊。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並繳獲後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藥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2]”,隨後,又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數百里之土地,重歸於明朝。 毛文龍遣將收復金州和旅順等地,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得登萊、旅順、皮島、寬靉連為一線,解除了後金所佔領的旅順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令明朝的二千里海疆得到鞏固,並完成了對後金的海上封鎖,加重了後金統治區內糧食緊張的局面。牛毛寨大捷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龍佈置在後金統治區的細作飛報,努爾哈赤準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直搗後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後金在赫圖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後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努爾哈赤聞得後方生變,不得不放棄西征打算,率四萬大軍來救。考慮到孤軍深入,師老兵疲,而牽制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毛文龍遂決定主動撤出戰鬥。 “牛毛寨大捷”之後不久,毛文龍又再次重創後金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 兩次大捷,明軍“先後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婦五名……據有札付符驗,一併驗確。[2]”按明朝以首級為實功,實際殲敵數往往遠多於斬首數,著名的“寧遠之戰”明軍僅僅“上首俘二百六十有九[7]”,而毛文龍此二次大捷,數倍過之,尤為難得。 當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後,欣喜異常,上奏稱讚說:“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差令中軍官集將士於衙門外,三炮三爵。臣時在寧遠,適春賞夷人,虎酋等部俱到。特令各官解其首虜,經各賞夷部落,乃抵寧遠。不獨風示邊人,抑亦見天下尚有殺賊之人,賊自有可滅之日!一時人心,殊覺感動。因念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賊,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懦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也,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愧死無地矣。[8]”收復復州和永寧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初五,毛文龍覆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當時,後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四處擄掠百姓。張盤利用遼民對後金軍的痛恨,乘夜襲城,大破之。後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於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後金軍,“斬獲無數”,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2]”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以萬餘騎兵繞襲旅順,想報上次失敗之仇。張盤死守城池,火藥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軍無計可施,遣使議和,張盤立斬于軍前,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大敗後金軍。後金軍只得撤走。對遼西戰場的支援毛文龍所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屹立在敵人後方的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即便有所行動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撤走。關內萬家生靈的安寧幸福,皆賴於東江鎮的存在。故而當時有人寫詩稱讚毛文龍說:“手挽東隅半壁安,漂流百戰虜烽闌。” 如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毛文龍即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瀋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東兵之進而搗瀋陽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歸者,已先奴一日而發,亦綦神速矣[5]”。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僅僅呆了兩天(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就不得不還救根本。 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2]”對此,兵部尚書王在晉曾說:“‘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毛文龍在時,後金對明朝軍事行都很短暫,也不敢走遠。而毛文龍死後,後金欣喜異常,彈冠相慶,史載“清主大喜,置酒高會[9]”,後金首領皇太極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後金(清)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兗州、高陽、固安、良鄉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毛文龍的作用,但為時已晚。 《三朝遼事實錄》無比沉痛地評價道:“崇煥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誘,先殺毛文龍除奴肘腋之患。己巳,虜遂從薊鎮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薊、宣為屢犯之孔道。向使崇煥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叛,夷不叛則西路不可行,不殺島帥,則奴顧巢穴必不敢長驅而入犯![2]”丁卯戰役天啟七年冬,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杜度、碩託,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決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7]”北韓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北韓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5]”,冒充北韓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進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鬥。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佔絕對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佔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北韓人,轉而進攻北韓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北韓首都王京,準備滅掉北韓稱王,北韓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嚮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北韓雖然協助後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2]”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北韓,反擊後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5]”,依然在毛文龍的激勵下,豪情滿懷,捨生忘死地戰鬥。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覆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面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北韓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7]”,最終,阿敏不得不放棄在北韓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10]”,東江軍取得了丁卯戰役的最後勝利。 “丁卯戰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來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毛帥之功於是不可著乎![7]”、繼任者孫國禎(收復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也認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几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2]” “丁卯戰役”是萬曆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又一次幫助北韓抵禦外辱,存亡繼絕的軍事行動。參戰明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屍為食,衣無寸縷地戰鬥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禦外侮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絕不肯偷身自免![5]”——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進行了捨身忘死的戰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當時在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10]” 北韓史料則認為是北韓民間的義軍打敗了後金大軍,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與歷任登萊巡撫的關係東江鎮孤懸海外,與歷任登萊巡撫的關係顯得很重要,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前後共與五任登撫打過交道,分別是陶郎先、袁可立、武之望、李嵩、孫國禎。 與陶郎先的關係 毛文龍鎮江首捷,全國振奮。當時的登撫陶郎先卻不為救援,聽信降將王紹勳的一面之辭,認為“鎮江大捷”是假的,向朝廷奏報說:“毛文龍之舉,竟亂成算,再難下手[11]” ,此行為受到朝野一致指責。以參劾魏忠賢、客氏而直聲震天下的東林名臣侯震暘上書為毛文龍鳴不平,他說:“嗟乎!龍小小一捷,固自稱奇,何足深忌?乃偏信反覆之王紹勳,不為救而故為催抑。人心不平,全在於此![2]”並要求朝廷“罷朗先,逮紹勳。[2]”朝廷據此追查陶郎先,發現他多年貪汙軍餉,於是下獄,並將查沒贓銀補發給毛文龍。 與袁可立的關係 接任陶郎先的是東林名臣袁可立。任上,他積極整頓防務,清理陶郎先時期的弊政,重用毛文龍、沈有容等名將,使得登萊局面大為改觀,是登萊歷任巡撫中最有作為的一個。袁可立主政期間,毛文龍戰果十分輝煌。袁可立多次為毛文龍向朝廷請功,他說:“奴酋逆天順犯,於今七載。賴毛帥倡義,屢獲奇捷,大張撻伐之氣。據所報功級解驗,前後大小三十餘戰,斬首共一千九十七級數逾,上捷者共五次,總獲器械、弓箭等件共五萬。當我聖主宵旰之時,人心危懼之日,海外有此奇功![2]”由於袁可立對武將的重視,遭到當權者不滿,只好辭職。數年後,毛文龍被袁崇煥擅殺,袁可立苦心經營的海上防線蕩然不存,致後金敢傾國中之力大舉犯明。大學者黃道周曾評價道:“公(袁可立)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公去又十餘年,而北韓淪陷。[12]” 與武之望的關係 接任袁可立的登撫武之望,是一位名醫,但為政多乖。他在任上與毛文龍的關係極差,兩人多次互參。武之望袒護魏忠賢義子登萊總兵楊國棟,支援楊國棟兼併東江鎮。又多次剋扣毛文龍的軍餉,前後達四十四萬兩,使東江軍民飢寒交迫。毛文龍要求查賬,而武之望則強留相關的財務官員,以至二人勢成水火。 朝廷後來查明武之望剋扣軍餉的問題,將武免職。天啟皇帝在上諭中說:“念毛帥獨奮孤忠,支撐海外,遠提師旅,閱歷當時,乃中朝實倚為輔車,而去撫每視為秦越,疾聲莫應,供億不敷,枕甲荷戈有枵腹呼庚之困,陪臣屬國苦資糧厞履之供,乃於百凡艱危之中,尚有累次俘獲之績,似此苦心,朕且嘉且憫![2]”,這裡“去撫”即指武之望,說明皇帝充分認識到武之望剋扣軍餉的問題。 武之望還曾派兵接管東江要塞旅順,與毛文龍爭功,可到了冬天,他害怕後金軍乘海水結冰進攻,又將部隊撤到皇城島過冬,並向朝廷奏稱:“退居皇城島亦無不可者[2]”,毛文龍對此哭笑不得,只好又派兵駐防旅順。兵部尚書王在晉曾譏諷武之望說:“旅順為三方扼要,既雲不可不守,又云冬月難以支援,退居皇城亦可,我退奴獨不可據乎?據而圖復,復而遇冬則退,是攻守相尋無已也。[2]”,指責武之望“謀國非心虛”,同時稱讚毛文龍說:“海外情形,畢竟毛文龍勘得透!” 武之望崇禎年間復出擔任三邊總督,任上再次因兵餉問題引發十多處兵變,憂憤而死。 與李嵩、孫國禎的關係 李嵩和孫國禎與毛文龍合作時間不長,二人都曾經為毛文龍向朝廷請功,雙方並無芥蒂。毛文龍通敵及被斬原因崇禎元年至崇禎二年間,毛文龍與皇太極之間曾多次交通,相互通書,但每封書信俱報告朝廷,並將後金使者送至京師問罪,可見通敵是假,誘敵是真。斬帥始末袁崇煥於崇禎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開洋出海,經大王山風中島松木島小黑山大黑山豬島蛇島蝦蟆島,二十八日泊雙島。旅順遊擊毛永義來迎。二十九日,崇煥登島嶺,謁龍王廟。當晚,毛文龍至。 六月初一,毛文龍來謁拜,崇煥答拜。毛文龍呈幣帛酒餚,崇煥受酒餚,茶畢,文龍出。崇煥報謁,坐文龍帳中,對毛文龍說:“遼東海外,止我兩人之事,必同心共濟,方可成功,歷險至此,欲商進取大計,有一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藥否?”文龍答曰:“某海外八年,屢立微功。因被讒言,糧餉缺乏,少器械馬匹,不能遂心。若錢糧充足,相助成功,亦非難事。”崇煥回舟,免文龍謝。並告知舟中不便張筵,欲藉藉賬房於島岸,請文龍喝酒,禮甚恭,多密語。毛文龍大喜,二更方離去。 六月初二,毛文龍迎崇煥登島,束江將官行禮畢。袁崇煥各賞銀一兩,米一石,布一匹。入席,文龍健兒,帶刀環侍繞,崇煥叱退。輿文龍密語’,三更辭去。 六月初三,文龍設宴,迎崇煥。袁崇便服登島,又密語至晚。文龍有傲慢色,意悒悒不樂。當晚,崇煥傳副將汪翥密談,二更方出。 六月初四,袁崇煥頒東江三千五百七十五員名賞,軍官每員自三兩至五兩,士兵每名一錢。並將餉銀十萬兩發於東江。袁崇煥傳徐旗鼓王副將謝叄將商談。隨後要命令毛文龍,今後旅順以東公文用毛文龍印,以西用袁崇煥印。又命令制定東江營制,同時命令準備收復鎮江旅順。毛文龍均不同意。 六月初五,袁崇煥傳東江各兵登岸,較射給賞。毛文龍問“袁崇煥何日行?”。袁崇煥雲:“寧遠重地,來日行。今邀貴鎮島山盤桓,觀兵角射。”又說:“來日不能踵拜,國家海外重寄,合受餘一拜。”交拜畢,登島山。謝叄將暗傳合營兵,四面密佈,將文龍於隨行官百餘員,繞圍內,兵丁截營外。袁崇煥詢問毛文龍隨行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毛文龍曰:“俱是敞戶小孫。”袁崇煥曰:“豈有俱姓毛之理?似爾等如此好漢,人人可用。我寧前官兵,俸糧多於爾等,倘然不能深(飽)暖。爾等海外勞苦,每月領米一斛,且家人分食此米,言之可為痛心。爾等亦受我一拜,為國家出力,此後不愁無餉。”各官垂泣叩首。 隨後對文龍說:“餘節制四鎮,嚴海禁者,恐天津萊登 ,受心腹之患。今設東江餉部,錢糧由寧遠運來,亦無不便。昨與貴鎮相商,必欲取道登萊,又議移鎮,定營制,分旅順東西節制,並設道廳,稽兵馬錢糧,俱不見允。豈國家費許多錢糧,終置無用?餘披瀝肝膽,講至三日。望爾回頭是岸,誰知爾狠子野心,欺誑到底,目中無我猶可,聖夫子英武天縱,國法豈能相容?”說完,向西請命,縛毛文龍,去冠裳。毛文龍尚倔強,不肯就擒。袁崇煥又說:“爾疑我為書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員大將。爾欺君罔上,冒兵克餉,屠戮遼民,殘破高麗,擾登萊,害客商,掠民,變人姓名,淫人子女,爾罪豈不應死?今日殺毛文龍,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領尚方以謝爾。” 隨後對東江各官說:“毛文龍如此罪惡,爾等以為應殺不應殺?若我屈殺文龍,爾等就來殺我”。來官俱相對失色,叩首哀告。毛文龍語塞,但云文龍應死,叩首乞生。袁崇煥說:“爾不知國法久了,若不殺爾。東江一塊土,以非皇上有也。”請尚方劍,合水營都司趙不歧,何麟圖監斬,令旗牌官張國柄執尚方劍斬毛文龍首級於帳前。又令將毛文龍首級,備好棺木安葬。圍外兵丁洶洶,見袁崇煥兵嚴整,不敢犯。 崇煥又諭東江各官雲:”今日斬文龍一人,以安海外兵民,乃殺人安人,爾等照舊供職,復原姓,為國報効,罪不及爾。“ 又分東江兵二萬八千為四協,用文龍子承祚管一協,用旗鼓徐敷奏管一協。其餘二協,東江各官舉遊擊劉興祚,副將陳繼盛二員分管。又將帶來餉銀十萬,分給各島官民,令馮旗鼓,往旅順宣撫。又令將毛文龍將劍,東江事權,讓陳繼盛代管。諭畢,離島登舟,發牌曉諭,安撫各島軍民。又檄承祚償所欠各商銀兩。又發四協扎副,又差官查島中寃獄,並搶來各商船隻。俱即發商人洪秀等。 六月初六,被祭禮,到文龍棺前拜祭。雲“昨日斬爾,乃朝廷大法,今日祭爾,乃我輩私情”。遂下淚,各將官俱下淚戚嘆。 六月初九,往旅順,官軍迎,宣讖畢,揚帆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