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第四十四篇綜合論述了痿證。
《黃帝內經》奠定了痿病的理論基礎,其中《痿論》則是討論痿症的專篇,該篇論述到“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指出痿證發生亦與奇經之衝、督、帶脈有關。
總的來說,就內因而言,《痿論》認為痿證主要由於情志內傷或體虛勞倦等,導致五臟熱,使五體失去五臟精氣的濡養而發生痿躄、筋痿、脈痿、骨痿、肉痿,乃病發於中而表現於外。
1、痿躄
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躄指下肢痿,痿躄統指四肢痿廢不用。以面板憔悴、肌肉枯萎不用為特徵。
肺主身之皮毛,肺熱燻灼,肺津枯涸,不能輸布津液於全身各處,內不能灌溉於五髒,外不得輸精於筋骨皮毛,則筋脈肌肉失於濡養而日漸消瘦枯萎而不用。也就是《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說:“肺金本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營養百骸故也。”
2、脈痿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以脛部軟弱不能站立、膝踝關節不能屈伸為特徵。
心熱則火上炎,血隨氣逆,下部氣血厥逆上行,則上脈實而下脈虛,血脈虧虛,血虛失養而生脈痿。
3、筋痿
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以肢體拘急,喪失正常活動能力為特徵。
筋痿為筋脈拘攣而痿廢不用。由肝氣熱,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筋膜乾燥所致。
4、肉痿
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以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為特徵。
脾主肌肉。脾熱則運化常,熱盛傷津,津傷則胃幹,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不能正常濡養肌肉四肢,則可導致肌肉瘦削,四肢軟弱無力,不耐勞作,甚則痿廢不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言:“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5、骨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以腰脊不舉、步履無力為特徵。
《痿論》明言,“腎主身之骨髓”,腎熱伐陰,燒液煉津,陰虛精減,骨失所養而發病。
主要是有痿躄、筋痿、脈痿、骨痿、肉痿等幾方面,在治療上可以採用祛萎益腦湯治療,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病症針對性的想治療,
《素問》第四十四篇綜合論述了痿證。
《黃帝內經》奠定了痿病的理論基礎,其中《痿論》則是討論痿症的專篇,該篇論述到“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指出痿證發生亦與奇經之衝、督、帶脈有關。
總的來說,就內因而言,《痿論》認為痿證主要由於情志內傷或體虛勞倦等,導致五臟熱,使五體失去五臟精氣的濡養而發生痿躄、筋痿、脈痿、骨痿、肉痿,乃病發於中而表現於外。
1、痿躄
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躄指下肢痿,痿躄統指四肢痿廢不用。以面板憔悴、肌肉枯萎不用為特徵。
肺主身之皮毛,肺熱燻灼,肺津枯涸,不能輸布津液於全身各處,內不能灌溉於五髒,外不得輸精於筋骨皮毛,則筋脈肌肉失於濡養而日漸消瘦枯萎而不用。也就是《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說:“肺金本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營養百骸故也。”
2、脈痿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以脛部軟弱不能站立、膝踝關節不能屈伸為特徵。
心熱則火上炎,血隨氣逆,下部氣血厥逆上行,則上脈實而下脈虛,血脈虧虛,血虛失養而生脈痿。
3、筋痿
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以肢體拘急,喪失正常活動能力為特徵。
筋痿為筋脈拘攣而痿廢不用。由肝氣熱,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筋膜乾燥所致。
4、肉痿
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以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為特徵。
脾主肌肉。脾熱則運化常,熱盛傷津,津傷則胃幹,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不能正常濡養肌肉四肢,則可導致肌肉瘦削,四肢軟弱無力,不耐勞作,甚則痿廢不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言:“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5、骨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以腰脊不舉、步履無力為特徵。
《痿論》明言,“腎主身之骨髓”,腎熱伐陰,燒液煉津,陰虛精減,骨失所養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