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涯明月愛叨叨
-
2 # 單親媽媽快樂育兒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家長在處理孩子早戀這個問題上有點太殘忍了,孩子從3歲多開始上幼兒園,上完大學就22歲了,一般25歲還沒有女朋友,家裡就該催婚了,然而22歲至25歲只有三年的時間,這三年的時間還要面對剛出校園的迷茫、好奇、找工作等等。中國的家長就是持有一幅“我不讓你談的時候你別談,我要你談你馬上能談出個結婚的物件來”的架勢,然而他們忽略了孩子從來沒有處理過愛情這種情感的經驗。
一般而言孩子在18歲之前談戀愛就稱之為早戀,在古代,18歲做爸爸媽媽都應該不少了,當然我不是在提倡早育,畢竟這個年紀的人身體各方面還不適合生育。為什麼這麼早結婚生孩子,我想除了古代平均壽命短有很大的關係,也可以看出,這個年紀對愛情這種情感是有需求的,不然這種事情也不會這麼順理成章,青少年有這種情感需求是天性,逆天而行是不人道的。 相信很多看過郝劭文小的時候演的《新烏龍院》的人都對裡面可愛的小和尚小胖子有印象,電影中有個片段:小胖子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又不想對方知道他是個和尚,於是吳孟達飾演的大師兄用墨水給他畫了一個“貓王”的“髮型”,約會的時候天下大雨衝花了小胖子頭上的墨汁把小女孩嚇跑了,於是小胖子失戀了,師傅很理解的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廟裡有“母狗在餵奶”影射女人的事引起小胖子的傷感,師傅和師兄都極盡安慰,來求改名字的香客說孩子現在叫“譚念亥”,小胖子想起來“談戀愛”又哭了,師傅和師兄打圓場說叫譚鋼琴、譚琵琶,譚公道什麼都行就是不能叫譚念亥,急忙把香客送走了,小胖子失戀師傅和師兄準備各種節目想逗笑小胖子,他們甚至幫小胖子想辦法把小女孩追回來。烏龍院裡面的師兄弟就像是一家人,師傅的態度代表著家長的態度,雖然這是無厘頭搞笑電影,但是裡面“家長”對待早戀這件事的開明,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羨慕。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國最缺乏的教育就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和愛的教育,早戀就屬於愛的教育的範疇,我見到很多家長都很羨慕國外父子就像朋友一樣的關係,如果家長能和孩子處成朋友關係,肯定是無話不談相互理解的,有助於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這些家長一邊羨慕行動上卻做不到像朋友一樣去尊重理解孩子,孩子出現早戀是很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家長知道了千萬不要責罵孩子,要尊重理解他,大可以告訴孩子,只要不影響學習,我支援你談戀愛。畢竟學習處理情感也是學習,校園戀情的純美是世界上最好的情感之一,家長不應該剝奪孩子體驗這種情感的機會。
回覆列表
早戀這個概念,我覺得根本是由家長和老師聯手炮製出來的,違揹人性、違背生命自身規律。反正只要是可能影響到學習成績的事,不管是玩遊戲、看小說、跳街舞、打籃球,老師和家長統統都要打壓。早戀呢,更是逃不過他們的火眼精睛。
大多數國家的合法結婚年齡大多在18歲或16歲,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大的國家,男不得早於二十二週歲,女不得早於二十週歲。我們不是總嚷嚷著要一切跟國際接軌麼,在孩子談戀愛這事兒上咋就甘願落後呢?十幾歲的年紀,情竇初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少男鍾情、少女懷春,如花蕾初綻,第一次體會到感情的萌動,本是非常美好的事情,父母和老師偏要端起莊嚴法相,來一聲獅子吼,舉起棍子當頭一棒,自以為是在拯救孩子,其實呢,多半適得其反。
家長和老師對“早戀”嚴防死守,甚至給孩子扣上“不知羞恥、不要臉”的道德帽子,歸根結底,他們已經被粗糲的現實生活磨去了生命最初的柔軟、細膩、敏感。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好與差,如果他們能跟孩子談談他們年輕時候的戀愛故事,告訴孩子們,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不管是有人給孩子寫信,還是孩子給別人寫信,都說明孩子到了學習感情的時候了。這種學習跟知識的學習一樣,是必須的。因為感情貫穿著人的一生,開頭錯了,搞不好一輩子都有陰影。所以,家長們,不要把早戀當成洪水猛獸了,你該做的,不是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盤查孩子的朋友往來,而是能幫助孩子去學習面對感情、處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