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宿命,先後無序,高低有常。《儒林外史》中的王舉人就是其中一位,他與同鄉周進相映襯,角色遠次於周進。
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老書生周進,出場序為《外史》第二位,在儒林混了一輩子,什麼功名沒掙到,六十多歲只好在鄉里教幾個蒙童,受盡戲弄。其中一次清明時分,一位三十多歲的王舉人(即王惠,時未表其名),上墳遭雨,進周進的館中坐坐。王舉人功名在身,居高臨下,與周進閒聊。所談城鄉之人,不是相熟,就是拜把世交。說明王舉人在汶上縣吃得開,有勢力,讀書出頭了,行時得早,不象周進,六十多歲,鄉里教書餬口。
王舉人命該早發,據其向周進言,鄉試大考,磕睡夢間,神靈啟迪,五六個青臉神靈入其號,以大筆擊其頭,喚其王公,醒來文不經思,一氣呵成。交卷時王考生向考官彙報此事,此考王考生中舉。王舉人很牛,有神助,並即時宣傳,如其文章還行,想必考官也不敢與神靈作對了,所以時運和造勢以及自我包裝宣傳很重要。
王舉人避雨無事,見蒙童叫荀玫,大吃一驚,因為他正月初一曾夢見自己中進士,同榜有同鄉荀玫,娃娃才七歲,說明他離大成功遠著呢。主觀不快樂,也就自我否定自己的宿命,不料二十年後成真。
王舉人那天晚上佔了老周地方,扔下一堆垃圾,倒黴的周進忙了半天,王舉人眼裡老周就是廢物。那知周進時來運轉,在貢院哭一場,別人贊助揖了個監生,中了舉,也中了進士,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在京裡當起高幹了。
王舉人一邊會考,繼續熬他的快樂鄉紳,直到五十多歲,與荀玟同年中了進士,排名荀玟後面。鬚髮皓白的老王主動結交荀玫(此時書中才說王舉人叫王惠),同敘鄉誼,共述當年夢兆,把荀老弟當成自己幸運之神,資助有加,一同做官,你我不分,連搞個半仙扶乩也在一起:陳半仙對老王判詞是“兩日黃堂,天府夔龍,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盞醇醪心痛”,有大前途,冷結局。在京為官,昔日偶遇視為無物的周進,也透過周進妹夫金東崖打成一片。王惠的經歷說明他的宿命存在,個人混的圈子也是不停變化的。
王惠運氣好,接任南昌太守,卡了前任蘧太守一筆銀子,從嚴治下,法家行為,又掙錢又辦事,官聲很旺,升觀察使。陷寧王叛亂,無法脫身,降作偽官,不久寧王被擒,王惠出逃江湖,身無分文,偶遇前任蘧太守之孫,受助紋銀二百兩,更名改姓,削髮為僧。此間遭遇,與判詞相合,兩日黃堂,兩日是昌字,為官南昌;寧王玉牒為八,合"琴瑟琵琶"之意,最後什麼"一盞心痛"就是古寺餘生了。
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雖借用了一些陰榜封禪的寫法,其人並不迷信,對自己境遇也不抱怨,卻安排了王惠這麼一位從頭到尾宿命的人物,其目的我還未參透。
不過從王惠經歷來看,有一點可以辨證,每個人高低起伏是正常的,就是有神靈保佑、有靈夢提醒、有判詞預告,身陷其中,個人也未清晰,事後才悟,原來如此。另外一個人持續成功很難,持續失敗太容易了。
人之宿命,先後無序,高低有常。《儒林外史》中的王舉人就是其中一位,他與同鄉周進相映襯,角色遠次於周進。
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老書生周進,出場序為《外史》第二位,在儒林混了一輩子,什麼功名沒掙到,六十多歲只好在鄉里教幾個蒙童,受盡戲弄。其中一次清明時分,一位三十多歲的王舉人(即王惠,時未表其名),上墳遭雨,進周進的館中坐坐。王舉人功名在身,居高臨下,與周進閒聊。所談城鄉之人,不是相熟,就是拜把世交。說明王舉人在汶上縣吃得開,有勢力,讀書出頭了,行時得早,不象周進,六十多歲,鄉里教書餬口。
王舉人命該早發,據其向周進言,鄉試大考,磕睡夢間,神靈啟迪,五六個青臉神靈入其號,以大筆擊其頭,喚其王公,醒來文不經思,一氣呵成。交卷時王考生向考官彙報此事,此考王考生中舉。王舉人很牛,有神助,並即時宣傳,如其文章還行,想必考官也不敢與神靈作對了,所以時運和造勢以及自我包裝宣傳很重要。
王舉人避雨無事,見蒙童叫荀玫,大吃一驚,因為他正月初一曾夢見自己中進士,同榜有同鄉荀玫,娃娃才七歲,說明他離大成功遠著呢。主觀不快樂,也就自我否定自己的宿命,不料二十年後成真。
王舉人那天晚上佔了老周地方,扔下一堆垃圾,倒黴的周進忙了半天,王舉人眼裡老周就是廢物。那知周進時來運轉,在貢院哭一場,別人贊助揖了個監生,中了舉,也中了進士,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在京裡當起高幹了。
王舉人一邊會考,繼續熬他的快樂鄉紳,直到五十多歲,與荀玟同年中了進士,排名荀玟後面。鬚髮皓白的老王主動結交荀玫(此時書中才說王舉人叫王惠),同敘鄉誼,共述當年夢兆,把荀老弟當成自己幸運之神,資助有加,一同做官,你我不分,連搞個半仙扶乩也在一起:陳半仙對老王判詞是“兩日黃堂,天府夔龍,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盞醇醪心痛”,有大前途,冷結局。在京為官,昔日偶遇視為無物的周進,也透過周進妹夫金東崖打成一片。王惠的經歷說明他的宿命存在,個人混的圈子也是不停變化的。
王惠運氣好,接任南昌太守,卡了前任蘧太守一筆銀子,從嚴治下,法家行為,又掙錢又辦事,官聲很旺,升觀察使。陷寧王叛亂,無法脫身,降作偽官,不久寧王被擒,王惠出逃江湖,身無分文,偶遇前任蘧太守之孫,受助紋銀二百兩,更名改姓,削髮為僧。此間遭遇,與判詞相合,兩日黃堂,兩日是昌字,為官南昌;寧王玉牒為八,合"琴瑟琵琶"之意,最後什麼"一盞心痛"就是古寺餘生了。
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雖借用了一些陰榜封禪的寫法,其人並不迷信,對自己境遇也不抱怨,卻安排了王惠這麼一位從頭到尾宿命的人物,其目的我還未參透。
不過從王惠經歷來看,有一點可以辨證,每個人高低起伏是正常的,就是有神靈保佑、有靈夢提醒、有判詞預告,身陷其中,個人也未清晰,事後才悟,原來如此。另外一個人持續成功很難,持續失敗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