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柰何書棧
-
2 # 日長宜讀書
餘華最不喜歡的小說是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寫的小說,比如,在中國極受讀者歡迎的米蘭·昆德拉。餘華甚至毫不客氣地用“那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來形容昆德拉的作品。他特別推崇的是像司湯達、狄更斯以及加西亞·馬爾克斯這樣的作家,“這個世界多得是道理,卻的是生活。”
從這段敘述裡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要點:
(1)餘華最討厭講道理式的小說;
(2)餘華認為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就恰好是這種講道理的小說;
(3)餘華推崇的作家全是司湯達、狄更斯以及加西亞·馬爾克斯這樣的更文學大家的作家,他認為米蘭·昆德拉還跟他們比不了。
這樣梳理一下,邏輯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也因此我們就可以大致推斷出餘華會做出如此評價的最可能的三個原因了:1.每個人的文學審美不同
餘華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家?
他的《活著》、《第七天》、《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和《兄弟》等作品都是深刻反映底層人民生活艱難的作品,是現實主義題材的。
也因此可以從他自己的作品中看出來,他最看重的作品的特徵是什麼?
是誠實。
簡單來說就是“寫小說不要繞”,就直接正面強攻,迎面而上,就像他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樣:
他總是像一個推土機一樣,緩緩的、一步步地向前推進,而文學的力量往往就是在這種正面推進中嘩嘩地展示出來的。
(出自中國作家網發於2007年1月9日的記錄下來的一篇採訪:餘華與作者的對話,詳見:http://www.chinawriter.com.cn)
所以他認為的好作家是那種能夠直著寫的作家,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展現整個小說的內在力量。
也因此他本人就採取了這種純文字的、零度寫作的寫作方法,也就是把小說純寫成故事,而且是用最誠實的敘述將每部作品裡的最敏感的部位都展現出來的那種。
但昆德拉的寫作手法,顯然是和他不一樣的。
雖然我並未讀過很多昆德拉的作品,但我大概知道:
讀餘華的小說,讀完了可能你就單純只記住了一個故事,若自己不進行深度思考的話,不久你就會忘了;
但昆德拉則是運用故事情節構建了一個思考體系,你只有一邊思考才能一邊讀下去,各種哲學論斷和作者自己對人物的分析評價,俯仰皆是。
因此,論可讀性,餘華的作品可能更強;
但論哲學高度,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才更勝一籌。
但餘華看重的不是這個啊。
他就是認為昆德拉寫得太繞了,沒有直擊心靈的力量,不符合他心中大作家的標準,因此當然不會給昆德拉什麼比較高的評價。
但也正如古語所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和藝術本就沒什麼嚴格統一的評審標準,千萬不要太過於較真。
看看就好。
別說米蘭·昆德拉了,就連世人公認的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也曾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蕭伯納等看不上呢,因為他們都是現實主義作家,無法理解莎士比亞戲劇的價值,認為他就是一個給宮廷寫戲的編劇。
這你上哪評理去?
2.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還是引用餘華在前文提到的那篇採訪中說的原話:
所以啊,米蘭·昆德拉也好,瑪格麗特·杜拉斯也好,還是羅伯·格耶斯也好,
我認為他們都是好作家,但我不認為他們是大作家。因為他們一生中都根本沒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大作品。
什麼是大作品?
《百年孤獨》是大作品,《戰爭與和平》是大作品,《大師和<馬格麗特>》是大作品。狄更斯的幾乎都是大作品,《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和《荒涼山莊》,只要他能寫下的。
奈保爾說二十世紀的作家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狄更斯一個人,我覺得他的這個評價不能說是非常準確,但也是有一點道理的。
準確地說,二十世紀還是有很多偉大的作品的,起碼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就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所以說你看出了嗎?
餘華真正欣賞的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列夫·托爾斯泰、司湯達以及狄更斯這樣真正的大作家。
他的標準是很高的。
也因此,不論是在作品價值,還是在後世影響上都與他們相距不小的米蘭·昆德拉,餘華自然對他就會有種“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感覺。
珠玉已經在前,再看其他,已很難入眼。
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邏輯。
3.文人相輕
第三點我本來不想寫的,畢竟大機率是我的個人揣測。
但確實文人相輕從古自今都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現象,所以還是予以闡述一下吧:
文人之間著名的相輕言論,古有王國維認為“納蘭的詞,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對蘇軾、辛棄疾、陸游、柳永等詩詞大家視若無睹,
今有張愛玲評價高鶚續寫紅樓夢是對曹雪芹的一種侮辱,且說自己這一生中最感遺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只寫到八十回沒有寫完;
中國有葉靈鳳在《魯迅日記》裡認為魯迅是“陰陽臉的老人,掛著他以往的戰績,躲在酒缸的後面,揮著他‘藝術的武器’,在抵禦著紛然而來的外侮”,
外國有毛姆在《巨匠與傑作》談巴爾扎克是“這個人很無恥”,論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虛榮嫉妒、喜歡爭吵、疑心重重、卑躬屈膝、自私自利、吹吹噓噓、極不可靠、粗心輕率、眼光短淺、氣量狹窄”……
所以說,作家們互相貶低、彼此誰也看不上誰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你要真因為其他作家對某一作家的某一句貶損,而覺得自己以前高看了ta,那是萬萬要不得的。
而餘華為什麼會在眾多文人之中,單獨將昆德拉拎出來評價,其實跟他發表類似言論的背景也有關。
2004年前後,對餘華而言是怎麼樣的呢?
創作陷入了瓶頸、意識到了自己的軟肋,針對自己的獨特性,一直在進行艱難的超越自我的努力……
而此時的米蘭·昆德拉卻因《不能承受生命的之輕》、《生活在別處》和《開玩笑》等作品,在中國大受追捧,成為眾多文青們的心頭好。
知道了這個,你再看他對昆德拉的評語,覺得是不是像極了考試結束後,沒考好的學生髮出的牢騷?
而且正如前面第一點提到的那樣,昆德拉的寫作手法還正不是他推崇的那種。
所以說,他又怎麼可能對昆德拉的作品喜歡得起來?
這不是什麼“餘華有什麼資格評價昆德拉”和“餘華人品有問題”的問題。
而僅僅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文不對,不予高看而已。
沒有必要爭論孰是孰非。
寫在最後:
其實在我查資料的過程中,我還意外地發現這句話有可能是誤傳……
原出處是:
作家餘華在某大學演講時曾輕蔑地說:“昆德拉在歐美不過是三流小說家”。
先不考慮這句話是不是某個無聊的人為了噱頭而杜撰的,就單看這句話,重點在哪裡?
某大學演講
哪個大學?為何不能指名道姓?這篇演講又是於哪一年舉行?有現場照片佐證嗎?餘華又是為何突然提及昆德拉?原文語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這些我們都不知道,就斷章取義,單單揪住“三流小說家”這個噱頭來說事,未免有些太不嚴謹。
回覆列表
在中國作家網,餘華與作者的對話中原文是:所以啊,米蘭·昆德拉也好,瑪格麗特·杜拉斯也好,還有羅伯·格利耶也好,我認為他們都是好作家,但我從不認為他們是大作家。因為他們一生中都根本沒寫出真正意義上的大作品。什麼是大作品?《百年孤獨》是大作品,《戰爭與和平》是大作品,《大師和<馬格麗特>》是大作品。狄更斯的幾乎都是大作品,《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和《荒涼山莊》,只要他能寫下的。
而個人觀點是,餘華認為寫作是客觀角度,不存在作者的情感態度,而反對昆德拉那種夾敘夾議,自我評價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