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銳觀察影片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在20世紀初,設計製造的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艦。該級戰列艦,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期間,日本最為強大的戰列艦,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

    長門級戰列艦

    根據以往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決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戰列艦,以與美國海軍造艦競爭中以質量來補充數量的不足。長門級戰列艦,裝備了8門45倍徑410毫米主炮(在大和級的460毫米主炮出現之前,長門級的主炮口徑,是全世界最大的),四座主炮塔在艦艏與艦尾採用揹負式佈置。主炮仰角達到30度,射程達到30公里。20門50倍徑140毫米副炮,安裝在頂層甲板與上甲板之間。

    長門級裝備的45倍徑410毫米主炮

    長門級戰列艦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上層建築。為遠距離觀測以及指揮的需要,該級艦採用了七根支柱支撐的高大檣式桅樓,頂部設射擊指揮所。另外艦艏的外形也很特別,設計了獨特的勺型艦艏(為了對付鏈系水雷,勺型艦艏不會勾住連線兩枚水雷的鏈條)。

    隨著戰列艦主炮射程的增加,長門級在裝甲方面設計時,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加強了重點區域防禦裝甲,尤其是水平的防禦裝甲。

    長門級裝備的50倍徑140毫米副炮

    長門級戰列艦擁有當時戰列艦中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可達到26.7節。日本海軍對長門級的航速指標採取了保密措施,當時對外公佈的航速是23節。(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長門號搭載救災物資全速趕往東京灣。不過到了日本遠州灘海域時,正好遇到英國皇家海軍級輕巡洋艦派遣號,為避免最高航速被外國軍艦知道,長門號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號慢駛進橫濱港)

    由於之前的日本戰列艦,要不是英國設計的,要不就是基於英國設計更改的,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被視為第一級純日本血統的戰列艦。該級艦是舊日本海軍中最具代表性,也為當時日本國民最熟悉和喜愛的戰列艦(當時長門號知名程度已經到了小學生都知道和喜歡的程度,如果問小學生最喜歡的戰列艦是哪一艘,大部分幾乎會立刻回答是長門號,同時如果有寫生軍艦的機會也會以該艦為首選)。

    長門級戰列艦

    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於長門級被視為重要性僅次於大和級的主力艦,日本軍方對使用它非常謹慎,一般很少參加戰鬥。因此長門級首艦長門號成為二戰結束時,唯一倖存且可以使用的戰列艦(二號艦陸奧號,也並非是在戰鬥中損失,而是在泊地爆炸沉沒,後來懷疑是讓儲備的炮彈殉爆炸沉)。

  • 2 # 貓爪鋒利

    長門級航速26節,大改後航速下降到25節左右,比起新銳艦而言不算高速,否則也不可能出現“金剛跑斷腿,長門港中睡”的情況,與傳統的老大七相比,長門級的綜合水平是最強的,水中彈剛好針對納爾遜薄弱的水下防護,26節的高速可輕鬆甩開科羅拉多23節,納爾遜21節的龜速,實用性最強。長門貫徹落實重點防護戰略,大改後長門重點加強了彈藥庫主炮塔的防衛,但其薄弱點卻在動力艙,與新銳艦相比,長門明顯強於新銳的條約艦,喬治五(應該是個大七都比他強),比俾斯麥的受創下作戰能力理論上要強(俾斯麥號稱20幾分鐘被羅德尼加喬治五廢了武功----炮塔全毀,正牌戰列艦應該比大型襲擊艦在戰列線上捱揍條件下反擊能力保持的要好),與俾斯麥,北卡,南達,前衛,黎塞留,維內託有抗衡的資本(不敵,但至少可以重創對手),比起依阿華差距有點大,緬力一戰,不求結果,比起大和差距更大,自求多福吧。

  • 3 # 榴芒影娛

    1.長門級戰列艦的誕生舊日本帝國海軍自1868年誕生以後,以幾何級的速度加速發展。從最初以幾百噸的蒸汽鐵殼木船為主力發展到裝備最新式的英式戰列艦用了30年(1898年購買富士級戰列艦),而此後只用了10年的時間久完成了主力艦的中國產化(1908年,筑波號大型巡洋艦服役)。此後又過了6年,第一級搭載14英寸主炮的超無畏艦——金剛號戰列巡洋艦出現在日本海軍序列中,而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超無畏艦(扶桑號)僅僅5年之後就出現了。日本海軍主力艦的發展,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畏艦出現後其他海軍強國的反應是一致的。從1905年起主力艦大型化的趨勢便一發不可收拾。競賽的核心是搭載威力更大的主炮,而隨之而來的是更厚的裝甲、更大的船體,以及更高的動力要求,這些更新反過來刺激新一輪的競賽。

    1907年,追求“高初速主義”的英國海軍部炮術局發現其現役標準主力艦炮——12英寸45/50倍徑炮存在炮身壽命短、炮口下垂的問題,於是從1909年起在“獵戶座”級戰列艦和“獅”級戰列巡洋艦上裝備更大口徑的13.5英寸炮。在短短六年時間裡,英國海軍主力制式艦炮從12英寸上升到13.5英寸,進而上升至15英寸。德國海軍更為驚人,在同樣的時間裡完成了從11英寸到12英寸、再一舉升到15英寸的躍變。當時的日本海軍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主炮口徑大型化的趨勢。就日本海軍而言,如果不考慮無畏艦以前的老式戰列艦的話,以12英寸炮為無畏艦主要裝備的時間極短,中間只經歷了1級(河內級戰列艦,搭載同樣孔徑主炮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英國為7級,德國為3級,美國為4級)的週期,隨即轉入以14英寸炮為標準裝備,此舉無疑與美國海軍當時的動向不無關係。

    1910年,美國海軍第一艘全部安裝14英寸主炮的超無畏艦“德克薩斯”級入役,隨後美國一平均每年2艘的速度批准建造新艦,到1917年為止,美國海軍將建造搭載124門14英寸主炮的12艘超無畏艦。這批被稱作“標準戰列艦”(Standard Type Battleship)的戰列艦均以BB-36內華達級為藍本,採取中線主炮塔布局、4座主炮塔、“All or Nothing”的重點裝甲防護,以及13.5英寸的水線裝甲。日本海軍只有搭載80門14英寸主炮的8艘主力艦與之對抗。由於國力限制,日本不可能在戰艦數量上與美國海軍一決雌雄。日本海軍對此也有所覺悟,認識到這一點後,決定採取以“質的凌駕”來彌補“量的不足”的做法,以單艦的質量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縮小同美國海軍之間的戰鬥力差距。

    根據1910年透過的新設建造費預算,扶桑級3、4號艦之後的新造艦代號為“5號鐵甲戰艦”,預計開工日期為1916年或1917年。大正二年(1913年),日本海軍艦政本部開始討論增大主炮口徑的可能性,並開始論證工作。近代日本海軍艦炮設計母型是英制維克斯式12英寸45倍徑鋼線炮,日本自造的12英寸、14英寸炮都是在其基礎上研發出來的。候補的主炮口徑包括15英寸和16英寸兩種。經過權衡,最終選定為410毫米(16.1英寸),並要求吳海軍工廠在自造14英寸炮的經驗上試製新型艦炮。1913年4月,海軍軍令部向艦政本部下達了正式設計命令。當時艦政本部的設計部門是第四部,其計劃主任為淺岡慢俊造船大監【吐槽:差點看成太監Orz】,而真正的實權人物則是當時在日本造船界說一不二的艦型試驗所所長近藤基樹造船中將。近藤層主持設計過筑波級、鞍馬級巡洋艦、薩摩級、河內級戰列艦,以及扶桑、伊勢級戰列艦,並與英國造船專家瑟斯頓爵士一道主持過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是當時日本造船界的元老和泰斗。他最初向艦政本部下達的設計要目為標準排水量32500噸,航速24.5節,裝備16英寸主炮8門,側舷裝甲厚12英寸,水平甲板防護1.75英寸,前桅樓採取與伊勢級相同的英式三角牆結構,最初的設計番號為A-102。 新戰艦的設計工作於大正五年(1916年)2月完成,1916年5月12日,海軍軍令部向吳海軍工廠下達了建造訓令,並撥款1428萬2350日元,作為船體與主機的首筆建造費。5月13日,大正天皇在內大臣送來的備選艦名名單中圈定‘長門’為艦名。兩個星期後,日德蘭大海戰爆發。

    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大海戰不僅是到那時為止最大規模的海戰,而且也是整個一戰期間英德兩國主力艦隊唯一的一次決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本土艦隊有3艘戰列巡洋艦在1.5萬碼的距離上被擊沉,其原因幾乎都是甲板與炮塔頂部對大落角炮彈的防禦能力薄弱,導致德艦發射的彈丸穿透多層甲板,在彈藥庫等關鍵部位爆炸(“瑪麗女王”號爆炸時,日本海軍特派員下村忠助中佐正在艦上觀戰,隨艦一同沉沒【吐槽:叫你沒事看熱鬧】)。此外“獅”號戰列巡洋艦如果不是炮塔指揮官臨終前下令緊急注水,也難免遭到同樣的命運。日德蘭大海戰的教訓傳回日本後,海軍省、軍令部和艦政本部都為之大吃一驚。軍令部驚的是英國海軍將領指揮的錯亂和夜戰能力的低下(自夜襲旅順口時代起,日本海軍就對夜戰訓練十分重視),艦政本部的驚訝則是因為英國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思想是重視平射方式來襲的炮彈的防禦。而隨著新式海軍艦炮射程的增大,炮彈的落角也必然增大。英艦炮塔頂部和主要甲板的水平裝甲恰恰是防護最薄弱的部分。而這一致命弱點也同樣是日本戰列巡洋艦——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日本超無畏艦——的弱點。淺岡滿俊計劃主任立即下達命令,長門的建造工作暫時中止,待艦政本部對戰訓的分析結果出來後進行設計修改。此外他還做出了中途換馬的決定:近藤基樹男爵的設計風格受英華人的影響太深,而英艦防禦薄弱的弱點在這次海戰中暴露無遺。英帝國財力雄厚,可以建造一大批軍艦,沉了一艘可以換另一艘接替。但作為資源貧乏的日本是無法想英國那樣建造和維持一大批戰艦的。因此長門級的設計絕對有必要吸取這次海戰的教訓,克服英國軍艦的缺點,換句話說,也就是設計成“純日本式”的戰艦。此外淺岡還有一個考慮,即近藤屬於艦政本部外系統的人員。淺岡有意啟用、培養第四部自己的人才。他最終在1916年6月指定由山本開藏造船大監接替近藤基樹,負責對A-102方案進行修改,並提升海軍造船界後期之輩的海軍造船中監平賀讓為主席部員,成為設計擔當工作的主力。

    長得一臉苦逼相的平賀讓博士190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工科造船科,授職海軍造船中技士,1905-1908赴英國格林尼治大學進修造船學,回國後任艦政本部第四部部員,1912年轉任橫須賀海軍工廠。他此前擔任過戰列巡洋艦“比睿”、戰列艦“山城”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平賀讓根據日德蘭海戰的戰訓,對長門級的設計計劃進行了改進,番號也改為A-112,1916年8月11日,海軍大臣批准了修改後的設計方案,並與同年10月下達了新的建造訓令。與近藤的舊設計方案相比,平賀讓的新設計增加了1300噸的排水量,增加的噸位主要用來強化水平防禦。A-112方案體現了“集中防禦”的思想,出舷側水線部位裝甲帶,上部副炮裝甲帶外,其他部位的舷側裝甲均削減厚度或予以撤銷。甲板水平防護厚度提升至2.75英寸(70毫米),前後彈藥庫、炮塔頂蓋等部位的裝甲也有所加厚。根據日德蘭海戰中遠距離海戰的教訓,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在速度方面,軍令部次長山屋他人中將要求最高航速由24.5節提高到到26.5節,為此又進行了一番修改。最終定型番號為A-114,1918年1月由大臣會議批准,6個月後由軍令部下達建造訓令,此時距離長門開工已經近一年了。

    2.“最初の純日本式戰艦”1917年8月28日,長門在吳海軍工廠造船船渠(後加以擴大,建造大和號戰列艦)開工,正式的建造訓令在一年後才下達,比半年後在橫須賀工廠開工的陸奧號還要晚一個月。平賀在設計陸奧時,提出將側舷裝甲改為傾斜裝甲,以進一步削減厚度,爭取利用節省下來的噸位多裝兩門主炮。但如果實施這樣的改動,陸奧的竣工日期將大大延遲。軍令部最終決定採用這一提案,在之後的加賀級戰列艦上實現。長門級最具“日本特色”的是採取了獨具特色的勺型艏。1904年以前的日本海軍主力艦全為衝角艏。1897年,扶桑號鐵甲艦被松島號的衝角撞沉。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在著名的‘惡魔星期一’裡,巡洋艦吉野被春日號裝甲巡洋艦的衝角撞沉。

    由於這兩起事故的影響,從1905年1月開工的筑波級起,日本海軍廢除了新造戰艦的艦艏衝角。期間還有一個插曲:河內號戰列艦水線以上部位採用的是傳統的直角艏,但是同級的攝津號【不要吐槽發音……】就改用剪型艏,其原因說來可笑:海軍省裡不少人認為“飛剪艏是巡洋艦以下的中小型艦艇才用的”,“用剪型艏會損及主力戰艦的威容”。有人提議用飛剪艏和傳統艦艏各造一艘來比較試驗看看,才說服了這些反對派。而實驗的結果發現無論是在惡劣天氣下的耐波性還是其他方面,才用飛剪艏的攝津號幾乎大獲全勝。因此從金剛級到伊勢級的日本戰艦設計幾乎都是改用剪型艏。長門級之所以一改之前的傳統,不僅與“擺脫英式戰艦影響”有關,而且深受當時日本海軍的戰術思維的影響。日本海軍對未來美日戰爭的設想是開戰後將美國艦隊引誘到本土或菲律賓附近,進行對馬式的大決戰。中途用水雷和潛艇逐步消耗美艦隊主力,併為此開發了極機密的‘一號連繫機雷’。其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用一根極細長的鏈條連線兩枚定時解除保險的水雷。當敵艦艦艏鉤住鏈條後,兩枚水雷會被帶近艦體,然後在靠近艦艉的兩舷爆炸。為了配合一號機雷戰術,自長門級以下的新造戰艦都改用勺型艏,從船底到水線以上約2米的地方都是呈60度傾角,根據艦政本部的實驗結果,這樣的艦艏可以讓戰艦艦體壓過連繫索,不會引爆水雷。

    長門級艦艏水線再往上的部位向後收縮,猶如被砍掉一塊的飛剪艏。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某些嗜痴成癖的海軍省上層人士念念不忘“主力艦的威容”,雖然無法將艦艏全部造成垂直艏,但起碼要將懸掛艦艏徽的地方造成垂直的,“要讓帝國海軍的菊花御紋章堂堂正正地供奉在艦艏上”(此前幾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菊花紋章是向下傾斜的)。由於這種艦艏的凌波性實在太差,高海況時濺起的飛沫影響艦橋和觀測所,在昭和2年(1927年)1月到5月的小改裝中,將陸奧的艦艏稍向外張,但改善效果也不明顯,長門在1934年時才進行了類似的改造。長門級竣工時裝有三組霍爾式主錨,左一右二,左舷另有一枚備用主錨。自艦艏往後依次是御紋章座、牽引用導索器、觀錨臺、投鉛臺、錨索導板。在艦政本部第一部(兵器部)金田造兵少將的提議下,平賀讓將長門級的前桅樓由英式三角牆變更為更加結實的七柱圓錐結構,單柱直徑90釐米,中央為直徑1.9米的主柱(內部為升降機),這種結構相當堅固,即使有一半的支柱受損,艏樓也不會倒塌,還可以改善開火時的震顫,提高觀測和炮戰指揮能力。平賀讓的設計遭到了一些人的詬病,認為增加了重量。但根據英國海軍主力艦三角牆中彈受損的戰訓,軍令部最後還是裁定採用七柱式桅樓。長門級的前桅樓從滿載吃水線至頂端高達134英尺6英寸(40.996米),從最下層龍骨算的話高達64.89米【違章建築啊…】。最上端為一三式方位射擊所,向下依次為主炮指揮所(至滿載吃水線37.49米),桅樓指揮所,上部探照燈甲板(安裝兩具110cm探照燈和兩具90cm探照燈,陸奧在此層甲板上設定副炮射擊指揮所),中部探照燈甲板(兩具探照燈),下部探照燈甲板(四具探照燈),羅盤艦橋,炮戰指揮所和司令塔。1922年,在桅樓指揮所下方增設了可迴旋的七年式主炮用10米測距儀(至滿載吃水線34.595米),在下層探照燈甲板前方兩側增設副炮用4.5米測距儀(至滿載吃水線31.952米)。在1934年長門級現代化大改裝之前的數次小改裝中,還陸續增設了主炮預備指揮所、觀測指揮所。

    長門級二號艦的開工日期為1918年6月1日,8月20日命名為陸奧。1920年5月31日下水。當時大正天皇的瘋病【原文如此…】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貞明【榛名?】皇后、皇太子裕仁代替他出席了下水典禮。陸奧艦體隨後開始舾裝工作,舾裝委員長為小牧自然大佐。

    與長門號相比陸奧的舾裝工時大衛縮短,但也耗時一年多。1921年華盛頓會議召開時,美國代表提出陸奧為未完工艦,應當廢棄。日方代表團反駁說陸奧在10月24日即已竣工,同時向國內發去“工事を急げツ!”的催促電報。要求橫須賀工廠緊急加工,造成陸奧已經完工的既成事實。橫須賀工廠隨機動員全體員工,以“必死的決心”開始了24小時三班倒的連續施工。陸奧艦內總長度近10公里的艦內電線和電話線配線工作、難度極大的10米測距儀吊裝工作,都在電報發來的一星期內完工了。而按照正常的建造進度,這些工作至少需要近兩個月才能完成【第三炮塔的伏筆?】。日本代表宣佈陸奧已經竣工後,駐日本的英美新聞記者要求上艦參觀(當時的日本還沒有陷入後來的保密狂熱,長門在吳工廠舾裝時,就曾允許廣島縣百姓上艦參觀)。為了在華盛頓創造有利的談判條件,日方無法駁斥英美記者的要求。

    11月14日,外國記者從東京出發前往橫須賀。為了製造陸奧已經竣工的樣子,小牧大佐下令從橫須賀鎮守府大樓裡借來了沙發,茶几的傢俱,佈置在陸奧的長官艙室中。從停泊在橫須賀港的軍艦上借來了炊事用的大鍋和餐具。甚至還從橫須賀海軍醫院裡拉來了一車病人,安排到了陸奧的醫療衛生室裡。這些借來的病人剛剛登上陸奧,歐美記者團乘坐的汽車就到達了橫須賀工廠舾裝區外。兩者只是毫髮之差,險些穿幫。1912年11月19日,舾裝完畢的陸奧在館山衝標柱間進行全速試航,11月22日正式竣工,艦籍為佐世保鎮守府。12月1日語姐妹艦長門一同編入第一艦隊第一戰隊,首任艦長為黑瀬清一大佐。作為同意日本保留陸奧的交換條件,美國可以保留擬本廢棄的兩艘馬里蘭級戰列艦科羅拉多號(工程進度75%)和華盛頓號(進度65%,後由西弗吉尼亞號取代),英國可以建造兩艘搭載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即納爾遜和羅德尼。長門、陸奧、馬里蘭級(科羅拉多級)和納爾遜級這7艘搭載16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在海軍假日時代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鉅艦大炮象徵,被海軍人士稱作“Big Seven”(七巨頭)。

    3.“史上最大的艦炮”長門級主炮塔採取揹負式中線佈置佈局,前後各二座雙聯裝炮塔。從1917年起,日本海軍廢除了傳統的用英寸命名口徑的做法,改用公制釐米數命名。長門級主炮的正式稱呼為‘三年式45口徑40釐米炮’,意即開發於大正3年(1914年),實際口徑為410毫米(16.1英寸),身管長45倍徑。三年式45口徑40釐米炮內徑為410毫米,含擊發機構和炮閂在內的炮身全長18.84米,炮身內腔長18.39米,內側刻有84根膛線,從膛線數量上看屬於維克斯式火炮(特點是膛線數大致等於英寸表示的口徑乘以5(阿姆斯特朗炮【迴旋加速噴氣式?】和克虜伯炮的膛線數量比其少很多)。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艦炮炮身的水壓自緊技術不是很發達(因為在自緊作業時內膛炮管需要至少約4000個大氣壓的高水壓),因此自緊式層緊法只限於中小口徑艦炮上。長門的主炮炮身為鋼線式層緊,按照吳工廠戰前公佈的圖示手冊,大致的做法是:先將已由鏜削機打好孔的內筒在800度的溫度下進行燒鈍作業(類似於槍管的烤藍工藝),然後放入油槽,注入大約1500石(一石約合180升)的專用油,進行加熱硬化處理,然後用5噸重氣錘將內筒打入外層炮管,用卷線機在其外部緊密地纏繞鋼線,讓內外兩層炮管緊密貼合【捆綁Play…】,再將燒熱的炮口鋼管和炮尾鋼管套在剛線圈層外面,使其冷卻後與內層炮管緊密貼合,最後在炮膛內削出膛線。

    長門主炮炮身重100.8噸,使用1020公斤的410毫米五式穿甲彈或936公斤的零式通常彈(高爆彈),配備金屬發射藥筒,桶內裝藥219公斤,使用二年式無煙火藥(65%硝化棉,30%硝化甘油,5%凡士林),發射時內膛壓力為30000kg/cm²,炮口初速790米每秒,單發CD時間為40秒,炮身壽命250發。使用穿甲彈時,在1.5萬碼距離上穿甲能力為406毫米,2萬碼為272毫米,2.5萬碼時為216毫米。

    1934-1936年長門級戰列艦對炮塔進行了改裝之後,由於最大仰角的增加,主炮最大射程打到了37000碼。每門炮備彈90發。著名的“三式通常彈”(燃燒榴霰彈)開發成功後,日本海軍203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以及驅逐艦的127毫米防空炮都配備了該型號的炮彈。長門級也配備了410毫米的三式彈,內有1200髮長90釐米,直徑25釐米的燃燒彈【疑似筆誤,維基娘告訴我460級別的三式彈也才996枚內藏彈】,用於攻擊空中機群或岸上目標。410艦炮試製成功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艦炮。吳工廠艦炮部和日本製鋼室蘭工廠都接到了艦政本部的生產訓令。從1921年到1923年,吳工廠共生產了59門410毫米炮,室蘭工廠生產了19門,合計78門。其中三門用於實驗,16門安裝於兩艘長門級戰列艦上。另外59門擬配備於戰列艦加賀、土佐和戰列巡洋艦天城、赤城上,併為後續的天城級三、四號艦和紀伊級戰列艦建造60門炮,但由於這些戰艦均因華盛頓條約而取消建造,剩餘的410毫米炮全部改用做備用炮和要塞炮。比如扼守對馬海峽北口的壹崎要塞黑崎炮臺,便安裝了赤城號戰列巡洋艦的炮塔與艦炮。受日德蘭海戰的影響,長門級加厚了頂部裝甲,由扶桑、伊勢級的76毫米增加到了127毫米,前部炮塔防盾也由254毫米增加到305毫米。側面為230毫米。但總的來說,炮塔裝甲厚度相比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美國的馬里蘭級任然偏低。長門級單座炮塔重量為1020噸,炮塔和彈藥庫之間設定有防焰隔艙。炮塔的迴旋、俯仰、揚彈、復近都已水壓為動力,壓力為每平方釐米70公斤。最大俯仰角為-5度到+30度(竣工時)。俯仰速度為每分鐘5度,炮塔迴旋速度為每秒3度。

    由於預算的緣故,長門開工後,距離2號艦陸奧的開工日期尚有約一年的時間。平賀讓對A-114方案進行了再度修改,擬將陸奧改為前後各一座三聯裝炮塔+一座雙聯裝炮塔的佈局方式。共搭載10門主炮,可比長門提升20%的火力輸出。同時保持航速不變,增加排水量,進一步加強集中防禦,並設定傾斜裝甲。【黑科技?】但是當時日本海軍唯一製造艦用主炮塔的吳海軍工廠沒有製造三聯裝炮塔的經驗。新炮塔的設計、開發、製造都需要相當的時日,估計最快也在兩年以上。如果按照平賀的提議進行修改,必將大大拖延陸奧的竣工日期,並影響後續造艦預算的撥款進度。艦政本部最後否決了平賀的提議,陸奧依舊按照長門的設計圖紙施工。這一決定歪打正著,在一年後的華盛頓會議上救了陸奧一命。在A-120方案中,長門配置與金剛級和扶桑級相同的四一式50倍徑152毫米副炮,但軍令部根據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教訓,考慮到作戰時會有人工搬運炮彈的可能,再考慮到日本人體格不如歐美人那樣強壯,最終決定長門級採用與伊勢級一樣的三年式50倍徑140毫米副炮。長門之後的加賀、紀伊、天城等各級主力艦也採用了相同的副炮。140副炮的炮彈重約38公斤,相比152毫米炮彈輕7.4公斤。完全可以單人搬運,從而提高戰時發射效率。

    長門級舯部共設定了兩層副炮。最上甲板左右各佈置3門,上甲板左右各佈置7門,合計20門,才用炮廓式安裝。這些140毫米炮主要用來打擊來襲的雷擊艦和驅逐艦。最大射程17000碼,射速每分鐘10發。長門級竣工時在舯部兩側各佈置了2門三年式8釐米炮(實際口徑76毫米)。當時各國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因此這些高炮只是恐嚇、驅逐【賣萌】的任務。為了提高防空能力,1924年長門級在後桅兩側及後方又增設了3門76毫米高炮。華盛頓條約之前的各國主力艦大多配置了水上和水下魚雷發射管。長門級也不例外,在兩舷佈置了8具魚雷發射管,4具水上發射管位置在2號煙囪左右,4具水下發射管分別在1號主炮塔前方和4號炮塔後方,水上發射管可以左右迴旋,左右舷各備有533毫米魚雷⑨枚,水下發射管為固定角度發射。

    4.航空裝備日本海軍最早的艦載機出現在1917年,金剛號戰列巡洋艦搭載了一架進口的水上偵察機,透過吊車進行起降操作。該水上飛機型號不明,但從若宮號水上飛機母艦搭載機來看,很可能是早期的法曼式水偵。在1919年的日本海軍大演習中,金剛號搭載了一架140馬力的橫廠式水偵。作為一戰的戰利品,日本海軍於1920從德國接收了15架“漢薩-勃蘭登堡”W-33水偵,1922年將其列為海軍次期水上偵察機。1925年日本又從德國亨舍爾公司引進了3架HD-25水偵以及滑軌起飛技術,並與該年6月在長門號上進行了上艦實驗。在2號主炮塔頂蓋上鋪設滑軌,HD-25沿滑軌滑跑起飛。實驗完成後,這種起飛裝置即從長門號上撤除,進行改良後安裝在了加古號和古鷹號重巡洋艦上。

    1926年秋,一直在研究英美海軍艦載機發展的艦政本部在吳工廠內設定了“射出機研究開發委員會”,同年底,長門正式搭載艦載機(日本海軍稱航母載機為‘艦上機’,戰列艦、巡洋艦、潛艇等搭載的飛機為‘艦載機’),在後桅後部甲板上安裝飛機搭載與回收裝置,並裝備2架橫須賀工廠生產的一四式三座水偵。1928年5月,吳工廠試製的一號火藥動力彈射機制造成功,而技術更加成熟的“吳式二號型彈射器”直到1930年5月才研製成功。在此之前,長門和陸奧一直採用將飛機吊到海面上起飛的方式。

    5.防護與動力決定戰列艦主裝甲帶厚度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能防禦與本艦主炮同口徑的艦炮在2.5到3萬碼距離上發射的彈丸。為了實現這一要求,長門宮安裝了11000多噸的裝甲板和防禦板。12英寸厚的主裝甲帶從47號肋材延伸到271號肋材,覆蓋了從一號炮塔基座前端到4號炮塔基座末端的整段艦體側面。主裝甲板材料為維克斯滲碳(VC)剛。主防禦區劃的兩端為厚2.875英寸(73毫米)的橫隔壁裝甲,防禦區劃外的舷側艦體使用4英寸防禦板。

    平賀讓擬將陸奧的主裝甲帶改為下端內傾12度,以此獲得更佳的防禦效果。但由於建造進度的原因而取消。平賀流的防禦思想——集中式防禦和舷側傾斜裝甲板——在長門之後的A-127(加賀級)和B-64(天城、紀伊級)設計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其中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在攻擊力、防護力和機動力三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此為後話。就長門級本身來說,作為標準的後日德蘭型戰列艦,她忠實的反應了那場海戰給各國主力艦設計帶來的影響:忠實對大落角炮彈的防禦能力,以及強化彈藥庫防護。在防護區劃外,司令塔、舵機室、操舵所、機艙艙壁和艙頂、通風煙路等關鍵部位也佈置了裝甲,一般為2到5英寸。司令塔裝甲厚達13.25英寸(336.5毫米)。艏艉水線部位和上層側舷裝甲則全部取消了。長門的水平防護為51-70毫米,水下防護方面,在防禦甲板下設定了865個水密區劃(扶桑級為574個,日後【日後啊】的大和級為1065個),防禦甲板上為224個,合計達1089個水密區。艦底為三重底,艙壁只見佈置油槽和水櫃。作為對魚雷的防護措施,長門級在艦體水下部分的外板內側增設三道各1英寸厚的高張力鋼板【超高張力鋼?】。艦政本部製造了等比例的模型進行水下魚雷攻擊實驗,發現可以抵禦戰鬥部裝藥200公斤以下的魚雷攻擊。此外長門還在艦外安裝了防雷網吊杆,左右各21根,懸掛哈恩式防雷網。這種防雷網是從英國海軍引進的,實用性不高,每次收網都是要動員全艦乘員的大作業。到1921年陸奧竣工時,防雷網與吊杆已經從艦上消失了。長門級的艦用機輪是艦政本部第五部部長、機關總監宮原二郎(宮原式鍋爐發明者)在1905年引入日本海軍的。當時日方分別考察了英國的蒸汽機輪和美國的燃氣機輪。綜合了價格、重量、體積幾方面的因素後,從美國的Fore River公司引進了兩臺燃氣機輪,安裝在了安藝號戰列艦和伊吹號巡洋艦上。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安裝的是帕森斯式齒輪減速蒸汽機輪,其中榛名號的主機是由川崎神戶船廠仿製的。該廠隨後又為扶桑、山城、伊勢等艦建造了主機,日向的主機則有三菱長氣造船廠製造。1918年,日本從美國威斯丁豪斯引進了8組三流式蒸汽機輪和四套齒輪減速機構,艦政本部以此為藍本,仿造了艦本式伊號、呂號蒸汽機輪。

    長門的機艙由兩道縱向漲價隔壁分為右外舷機艙、內舷機艙、左外舷機艙三部分,在防禦方面相比傳統的按中心線分為兩部分的方式更為安全。機艙前方為鍋爐艙,安裝21臺艦本式鍋爐,15臺重油專燒,6臺油煤混燒。艦內四組蒸汽機可提供80000馬力的功率,在1921年的高速海試中層達到了83901馬力的最高功率。此外還配備了6組西門子發電機,總重473.3噸,總功率1076千瓦,輸出電壓225伏,用於照明、通風、製冷等用途。

    6.“國民熟知的戰艦”從長門級戰列艦竣工時起,對兩艦的小改裝就接連不斷。1921年,長門撤去了舷側的防雷網吊杆,並和陸奧一同在艦艉搭載了彈著點觀測氣球。1922年4月,在桅樓指揮所下方設定了上部測距儀,安裝七年式10米測距儀,並在其周圍和探照燈甲板上增設了帆布圍擋。在羅盤艦橋上安裝了2座4,5米副炮射擊指揮儀。長門級的前桅樓雖然比傳統的三角牆結實,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在三層探照燈甲板上建築稀少,7根支柱之間存在較大的間隔,就如高樓間的風口效應一樣,從這裡穿過的氣流速度加快,將上部的空氣也吸了下來。而探照燈甲板之上的主炮測距儀、主炮指揮所的龐然大物擋住了從前面吹來的氣流。再加上後部原有的空氣被吸向下方,因此空氣稀薄,形成近似真空的狀態。這樣一號煙囪排出的煙塵和熱氣就都被吸到了測距儀和指揮所裡,對人體和儀器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作為臨時的對應措施,1922年初,仿照英國海軍的經驗,日本海軍在長門、伊勢、扶桑、金剛級戰艦的1號煙囪頂端加裝了一個排煙罩,試圖解決煙氣逆排的問題,但效果不理想。1923年秋,平賀讓設計的夕張號輕巡洋艦竣工服役。該艦屬於實驗性質,使用了很多新技術,其中就包括屈曲式排煙道。經過對比,發現這種排煙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煙氣逆流的問題。因此在1924年8月到1925年3月間,長門級的1號煙囪改為屈曲式。扶桑、金剛等艦則由於舯部佈置了炮塔或煙囪排列過密,無法進行類似改裝,只得將煙囪和排煙罩加高。

    屈曲式排煙道從此成為長門級特有的特徵【夕張哭瞎】而為日本國民所熟知,連小學生畫軍艦時都必定畫上彎曲的煙道。

    受長門級的影響,瑞典海軍的瑞典級岸防戰列艦也在20年代進行了類似的改造。從美國南達科塔級戰列艦(因華盛頓條約而取消)的設計圖來看,美國海軍當時也有類似的構想。1920年至1934年間長門級其他的小規模改造還包括更換艦艏,安裝測距儀等等。1932年,長門拆除了1號煙囪兩側的4門單裝76毫米高炮,在前桅樓和後桅樓各安裝了一座雙聯127毫米高炮。1933年夏,在後桅樓後部安裝了彈射器和水偵。從昭和2年(1927年)起,日本海軍的10艘主力艦開始了旨在增強戰鬥力的現代化大改裝。具體改造專案大致包括舷側安裝巨大的防雷突出部;針對空中打擊能力的進步,加強水平裝甲和防空武器;換裝測距儀和射擊指揮儀並更換艦橋【換成違章建築】;更換鍋爐和主機;延長艦體以改進水線部分線型,提高航速。改裝工事首先從最老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開始,1930-1932年完工(1934-1937年間進行了第二次大改裝)。扶桑級的改裝工期為1930-1935年,伊勢級為1934-1937年。1934年4月,長門在吳海軍工廠開始現代化大改裝,陸奧於同年9月在其建造地橫須賀工廠開始改造作業。兩艦改裝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1.桅樓改裝;2.更換鍋爐;3.更換炮塔;4.艦身延長及防雷隔艙工事。長門的前桅樓以1927年進行大改裝的榛名號為藍本。除扶桑級由於3號炮塔位置所限,不得不改為顫巍巍的寶【wei】塔【zhang】式艦橋外,金剛級和伊勢級前桅樓都採用了相對敦實的外形。改造後的長門級前桅樓從龍骨到頂端高62.5米,相當於18層樓的高度。從頂端向下依次是主炮射擊指揮所,包括94式射擊指揮儀和防震臺;裝有94式10米測距儀的作戰艦橋和防空指揮所;上部觀測所和副炮射擊指揮所。原先為上層探照燈甲板的地方設定了主炮前預備指揮所,平時用帆布覆蓋,其兩側為4.5副炮測距儀。再下一層為90釐米訊號燈、110釐米訊號燈、觀察所和下觀察所。觀察指揮所下面為封閉式大型羅盤艦橋,備有兩套日製磐式和兩套英制布朗式電羅經。艦橋底部為副炮預備指揮所、司令塔和下部艦橋。

    改造後的長門級艦橋側面積為371平方米,正面面積162平方米,迎風阻比較小,長期困擾的空氣逆流問題也徹底解決了。到太平洋戰爭後期,為增強防空能力,在長門的94式設計指揮儀後方安裝一座21號對空電探,測距儀兩側安裝兩座22號對海電探,並在司令塔兩側安裝了4座25mm雙聯機炮。金剛級大改裝後主機功率由64000馬力一躍增至136000馬力,伊勢級也由45000馬力升至80000馬力。而長門級在改造時並未更換主機,功率沒有任何提升。在改裝時,拆除了原有的21臺鍋爐。其中六臺油煤混燒鍋爐進過大修改後變成了小型重油專燒鍋爐,又安回艦上,另外15臺尺寸較小的重油鍋爐被四臺大型的艦本呂式重油鍋爐取代。由於鍋爐數目的減少,鍋爐艙的長度也向後縮短了10.6米,得以將長期困擾的1號煙囪撤銷【Ctrl+Z?】。在新造的直立式煙囪前部佈置了兩層探照燈平臺,安裝六具110釐米探照燈。探照燈平臺的下方為蔬菜冷藏庫【緊鄰煙囪沒問題麼?煙燻蔬菜?】。煙囪後部安裝了兩層機炮平臺,佈置四座25mm雙聯機炮。為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煙囪外側安裝了石棉隔熱板。

    長門級竣工時主炮塔的最大仰角是30度。1934年,日本海軍將廢棄的加賀、土佐號戰列艦遺留下的主炮塔加以改裝,最大仰角增至43度,主炮射程也從原來的30200米增至37900米。為了提高防禦能力,炮塔各部位裝甲都加厚。前炮盾裝甲增至500毫米,側甲由230毫米增至270毫米,頂甲也增至250毫米。炮塔內炮身俯仰、迴旋、揚彈等系統由原來的水壓驅動改為氣壓驅動。由於日本海軍新列裝的九一式徹甲彈彈體較長,彈藥庫和揚彈機也進行了修改。2、3號炮塔頂部的8米測距儀也更換為10米測距儀,原有的四腳天線支柱予以拆除。炮塔改裝工事完畢後,於1935-1936年換裝到長門級戰列艦上。

    在改裝工事中,長門級原有的水上和水下魚雷發射管全部廢除,下層副炮甲板按照此前金剛級和伊勢級的方案改為波形平面,以清除射擊死角,並撤除了兩舷最前方的兩門副炮。除主炮塔外,長門級的機艙、鍋爐倉、彈藥庫和水平防護甲板也在艦體延長工事中加厚。主裝甲帶由305毫米增至360毫米,水平防禦裝甲由76毫米增至105毫米。全艦裝甲總噸位由改造前的10296噸增至13023噸。為了改善線型,減少推進阻力,長門級在改裝時將原來的艦尾段切除,換裝的新艦艉比原來的版本長31.5米,重148(?)噸【這裡看不清,猜測為1485噸】。內部佈置了長官室、長官辦公室、餐具儲藏室、飛行科倉庫和士官寢室。並將原有的蒸汽舵機改為油壓式。現代化大改裝後的日本戰艦仿造30年代的英國海軍在艦體中部設定了防雷突出部。各級艦的防雷隔艙尺寸不同,但結構基本類似。長門級的防雷隔艙外板厚12毫米,材料為軟鋼。橫向分為四層,最上層【橫向哪來的最上層?應該是最外層吧?】為9英寸鍍鋅鋼管。在艦艉部分,左右舷防雷隔艙的線型並不對稱,左舷稍微向外突出一些,佈置4噸艦用倒式起重機。

    1923年,長門在後桅之後安裝了吳式2號3型彈射器,以及飛機搬運用的滑軌和轉檯。艦載機由以前的14式水偵改為三架90式2號2型水偵。1937年追加工事中,陸奧號對航空裝置進行了改裝,拆除了原有的彈射器與艦載機甲板,將下層甲板改裝成了新的艦載機甲板,安裝吳式2號5型火藥彈射器,並拆除了後桅吊車,改用3號炮塔左側的4噸起重機進行回收作業。完成現代化大改裝後,,長門級標準排水量增至39130噸。由於主機功率未變,航速降低至25節。1940年,吳廠和橫須賀廠製作了兩套長門級精密模型,奉納給靖【河蟹】國【河蟹】神社“遊就館”和東鄉神社“海軍館”,戰後被美軍沒收

    7.柱島艦隊長門自服役時就被編入第一艦隊第一戰隊,舾裝長飯田延太郎被指定為第一任艦長。當時第一戰隊的編成為長門、扶桑兩艦,陸奧服役後將扶桑替換。兩艦作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之一,成為日本海軍的頂樑柱,以及炫耀其“海軍威容”的代表物、“聯合艦隊的象徵”。1921年2月13日,裕仁皇太子首度登臨長門號。12月1日,樺山可也大佐成為第二任艦長,飯田提升為少將,進入軍令部第一班(後改稱第一部,即作戰部)。1922年2月18日,長門在江田島停泊期間,由貞明皇后與東鄉平八郎元帥共同視察。同年4月,英國皇太子(後來的愛德華八世)訪問日本時,長門奉命接待。11月,高橋節雄大佐成為第三任艦長。樺山可也在就任長門艦長前曾任周防、生駒艦長;高橋也曾就任生駒、山城的艦長。在大艦巨炮主義時代,日本海軍戰列艦艦長都從有操艦經驗【艹艦……】的艦長中甄選,以免發生座礁、碰撞等事故。否則的話不僅艦長自己要辭職,而且還會應為“損壞天皇陛下的戰艦”影響軍中聲譽。想長門級這樣的國寶級戰列艦,更要從現任戰列艦艦長中篩選。出任戰列艦艦長一職在舊日本海軍中被稱為“登龍門”,是佐級軍官晉升為將官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長門從服役到退役一共經歷了32任艦長,除最後一任杉野修一外,其他31位艦長全部升為將官。陸奧的26任艦長裡出了3個大將,其中米內光政、吉田善吾甚至官居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海軍大臣。與金剛級、扶桑級和伊勢級的艦長相比,長門級艦長提升為將官的比例出奇的高,無疑與兩艦在日本海軍中的地位有關。1923年夏末,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合編為聯合艦隊,開往遼東半島訓練。長門成為聯合艦隊司令竹下勇的旗艦,與陸奧、伊勢、日向編為第一戰隊。9月1日晚,停泊在長山群島泊地的各艦收到海軍省急電,稱“京濱一帶發生大地震”、“橫濱被夷為平地”、“橫須賀全滅”。9月2日下午5時,長門拔錨起航,全速駛往東京灣救災。歸國途中,長門曾被一艘1萬噸級的英國巡洋艦尾隨。當時長門正以26節的最高航速全速航行,這一資料被英艦測得。而在日本海軍省對外公佈的資料中,長門最高航速只有23節,因此構成洩密事件。但海軍省以“救護國民為當要任務”為由,併為對此進行責問。在救災期間,長門與陸奧向路上派遣了警備人員,並多次往返東京灣與外地港口之間運送救災物資。當時陸奧艦長為寺岡平吾,此人在“西門子事件”調查中為海軍人事局工作,以剛正不阿著稱,1977年以100歲高齡去世。日本海軍訓練從頭年12月1日起,次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正13年(1924)年,長門與陸奧訪問了中國的青島和廈門【怎麼看都像別有用心= =】。歸航途中在沖繩和奄美大島海域進行了拖曳訓練,聯合艦隊司令長官鈴木貫太郎在長門上觀看。陸奧則為拖曳艦。長門在艦長左近司的指揮下小心翼翼地向陸奧靠近,並在200米的距離上停船,裝備發射纜繩。但此時兩艦突然像磁石一樣開始靠攏【百合氣場?】。陸奧艦長原敢二郎在震驚之餘立即下達前進指令,改倒車為全速前進。但由於慣性原因,近4萬噸的龐大艦體仍與長門越來越近。兩艦呈八字型相對,長門艦艏正撞向陸奧右舷艦艉。一時間兩艦氣氛極為緊張,陸奧上的一些水兵甚至手持竹竿站在艦艉,準備將長門的艦艏撐開。最後兩艦以毫髮只差擦過。

    原敢二郎於1924年11月10日調離陸奧,就任聯合艦隊兼第一艦隊參謀長。畢業於海軍兵學校29期,曾任春日、磐手、扶桑等艦艦長的米內光政大佐接替成為陸奧艦長。12月1日,米內的同期同學,原比睿艦長中島晉接任長門艦長。長門、陸奧每年年中、年末進行兩次年度訓練,每年兩次人員、裝備補充,平時則長期停泊在母港中,作為聯合艦隊司令乘艦,長門艦籍為橫須賀鎮守府,與東京的海軍省和軍令部之間聯絡十分便利。而隸屬佐世保鎮守府的陸奧則不免有偏出外隅之感。但米內接任接任艦長後長門剛好開始煙囪改造工事,轉為預備艦。因此陸奧將艦籍改為橫須賀,成為臨時的聯合艦隊旗艦。

    長門的第七任艦長長谷川清大佐於1926年12月上任。此人曾任第2艦隊參謀、海軍大臣秘書,後長期擔任駐美海軍副武官,曾出席華盛頓會議,被海軍同僚稱為“外交官型的好紳士”,日後成為海軍次官、侵華的第3艦隊司令。

    1926 - 1927年度,長門、陸奧、伊勢、日向再度編成第1戰隊,於1927年3月支援陸軍出兵山東半島。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為加藤寬治中將,此人曾在華盛頓條約字時狂喊:“對美開戰始於今日!一定要復仇!”後成為海軍軍令部部長,猛抓人員訓練,舊日本海軍歌曲“月月火水木金金”(意為沒有周末休息日)就是說的此事【為啥會有兩個金?土曜日哪裡去了?】。在1927年7月的聯合艦隊戰技訓練中,加藤下令各艦將舷窗、天窗全部關閉。聯合艦隊當時正停泊在奄美大島海域,本來氣溫就高,一時間各艦成了密閉的蒸籠,加藤為此向全艦隊訓話:“帝國海軍的使命是與敵人作戰,暑熱這點小困難,就克服一下吧!”

    戰技訓練結束後,聯合艦隊向佐世保方向集合,沿途中在五島列島進行魚雷發射訓練。8月中旬,艦隊進入島根縣美保關港休整,準備經舞鶴、敦賀、函館、橫須賀繞本州島航行一週,途中進行運動戰訓練,然後結束年度訓練。

    8月24日晚10時,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率全艦隊各艦起錨出港,在港外分為甲軍、乙軍,展開夜襲對抗訓練。乙軍包括第2水雷戰隊的第26. 27驅逐隊,以及神通、2411兩艘輕巡洋艦。當時天氣很差,又沒有開啟探照燈,以28節高速航行的神通號突然插入第27驅逐隊的菱、堇、葦、蕨號4艘驅逐艦隊列當中,攔腰撞上了以27節速度航行的蕨號右舷船腹油櫃位置,當即引起沖天火災,蕨號船體斷裂為兩節,瞬間即沉人海中,包括艦長在內92人遇難。神通後面的2411目睹此場面,為避免二度撞及前方事故艦艏而緊急向右轉舵,未料在剎那間撞上恰巧經過的葦號左舷後部,將其從3號炮塔位置切斷,27人隨艦尾沉沒,傷亡慘重。此即戰前日本海軍中著名的“美保關事件”。神通艦長水城圭次大佐在留下證詞後剖腹謝罪,加藤寬治則表示“此次事件後絕不可為之意氣消沉,絕對必要盡全力將訓練完成”,聯合艦隊繼續按原定計劃航行。

    1928年4月上旬,長門、陸奧、扶桑組成的第1戰隊對英國遠東艦隊基地香港進行禮節性訪問。在透過既窄又淺的鯉魚門航道時,各艦艦上氣氛格外緊張,生怕出現擱淺事故,最終3艘戰列艦平安透過鯉魚門,陸奧號艦長堀悌吉事後開玩笑說“過龍門的難度想必也不過如此吧”。

    1928年秋天的“御大禮特別觀艦式”後,長門成為炮術學校練習艦,聯合艦隊旗艦由陸奧接替,長門的第九任艦長井上繼松和第十任艦長濱田吉治郎都比較清閒。1931年“9.18事變”後,中日關係驟然緊張,海軍大學漢語專業畢業、曾擔任過駐華公使館海軍武官的杉坂悌二郎接任長門艦長,率艦前往中國海面示威。杉坂的繼任者是被稱為“堂堂貴公子式人物”的園田實男爵,他是東鄉平八郎元帥的女婿,卸任後出任海軍大學校長。陸奧的下一任艦長則是與山本五十六同期的吉田善吾,堀悌吉出任第2艦隊參謀長,日後升至軍務局長、第3戰隊司令、第1戰隊司令,被視為未來的大將和海軍大臣人選,但後來因“干犯統帥權”問題被迫退役。

    1930年時的第1戰隊包括陸奧、山城、伊勢、榛名(長門時為練習艦)。同年12月,陸奧改為預備艦,開始2、3號主炮塔測距儀換裝工作,並換裝127mm高炮和飛機彈射器。1933年,聯合艦隊旗艦轉為金剛,陸奧和榛名開始進行穿越關門海峽的試航。由於本州島和九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水淺狹窄,此前日本戰列艦隊由瀨戶內海前往日本海時都要繞行九州島南端。在潛艇先導下,陸奧於6月13日成功穿過水深不到10米的關門海峽。

    1934年起,“長門”和“陸奧”號相繼開始現代化大改裝,其間兩艦的幾任艦長也很清閒,其中“陸奧”號第十五任艦長糟谷宗一此前曾任大改裝期間的“山城”號艦長。

    1936年,被同僚評價為“缺乏陽剛之氣”、“喜歡杯中之物”的齋藤二朗大佐成為“長門”號第十八任艦長,不到一年就轉任第1水雷戰隊司令,因腦溢血死於任上。有趣的是,1936年上任的陸奧第十九任艦長後藤英次也是一個被稱為“大酒缸”的人物,經常在陸上喝得大醉,回到艦上後就站在艦橋裡,把窗戶全都開啟,吹冷風醒酒。後藤後來出任第8戰隊司令,曾因喝醉酒耽誤了戰隊出港時間,但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器重他的作戰能力,沒有加以懲戒。

    長門第十九任艦長鮫島具重大佐以前是東伏見官和高松官親王的副官,與日本海軍最後一位大將井上成美、聯合艦隊最後一任司令官小澤治三郎是同期同學。後藤英次的繼任者高木武雄則是潛艇軍官出身,此前曾指揮過高雄號巡洋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回到潛艇部隊,戰死在塞班島。

    1937年6月,聯合艦隊在九州島、四國近海實施年度訓練,預計於7月前往遼東半島和渤海水域。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正在伊勢灣航行的長門奉命前往四國小松島,搭載2000多名陸軍第11師團士兵前往吳淞。陸奧則前往佐世保,護送從這裡出發的運輸船隊前往華北。完成護航後又前往愛媛縣三津濱港,搭載第11師團約2000人前往上海。

    1937年12月起,長門再度成為炮術學校練習艦;1938年12月再度出任第1艦隊兼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吉田善吾的旗艦,艦長由原山城的艦長角田覺治兼任,直至第二十二任艦長福留繁上任。與以往的做法不同,福留繁此前為中國方面艦隊副參謀長,並無擔任戰列艦艦長的履歷,其原因是此時操艦已由航海長負責,艦長的責任得以減輕。“陸奧”號則於1938年12月成為“第二預備艦”,撤銷了20%的艦員,在浮標上繫留了將近一年。

    1939年8月31日,長門成為新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座艦。10月,聯合艦隊解散,各艦迴歸母港,福留繁調任聯合艦隊參謀長,德永榮大佐成為長門第二十三任艦長。1940年下半年,在第1戰隊與第1航空戰隊之間的對抗演練中,赤城派出36架97式魚雷機,在黎明時對第1戰隊的4艘戰列艦進行攻擊,共有32枚魚雷被判定命中,其中長門被判定命中8枚魚雷,將全艦官兵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這是實戰的話,再堅固的戰艦也要粉身碎骨。對抗演練完畢後,長門於10月11日參加了在橫濱港舉行的“皇紀2600年特別觀艦式”;10月15日,德永調任海軍教育局長,原利根號艦長、海軍炮術專家大西新藏接任。

    1939年11月1日,鳥海號艦長保科善四郎就任陸奧艦長,山本五十六在其上任當天就把他叫去談話,稱“海軍省已指定陸奧為‘戰艦不沉對策實驗艦’,為了達成這一任務,可以從別艦選取必要的幹部職員,務必要完成這一任務。”1940年1月,陸奧開始“不沉化”改進工作。所謂“不沉化”,實際就是強化防空措施,具體包括增設高炮和對空機炮、主炮配備三式對空彈【第三炮塔的元兇?】、改進損管措施等。11月5日,山本視察改造完畢的陸奧,對改造成果表示讚賞。保科善四郎提為少將,調任海軍兵備局長,戰後成為眾議院議員,為海上自衛隊的成立出了很大的力。

    由於日美關係日趨緊張,日本海軍在1941年初新成立了第4、第6艦隊,並於9月1日進入戰時編制。其時長門艦長為矢野英雄,陸奧艦長為小暮軍治。10月9日,聯合艦隊司令部在長門上舉行了對美開戰前最後一次圖上演習。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包括長門、陸奧在內的第1艦隊主力停泊在廣島灣西南的柱島海域,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坐鎮長門。當天晚上,山本下令戰列艦隊出動,前去接應返航的機動艦隊。在航母“鳳翔”號和第47水雷戰隊的驅逐艦群護衛下,長門、陸奧、伊勢、日向、扶桑、山城6艘戰列艦浩浩蕩蕩地開往小笠原群島,耗費了大量寶貴的燃料,鳳翔和3艘驅逐艦還在中途走散了,結果也沒能與南雲艦隊會合.這支龐大的艦隊在12月13日又浩浩蕩蕩地返回了柱島泊地。

    1942年2月12日,聯合艦隊司令部轉到新服役的大和號上,長門解除了將近12年的聯合艦隊旗艦生涯。3月15日,長門在吳工廠入塢檢修,換裝91式風信儀,陸奧則在大和的射擊訓練中拖曳實彈射擊用標靶。

    1942年5月27日,南雲忠一率領4艘大型航母、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離開柱島。兩天後,第2艦隊司令近藤信竹率高速戰列艦金剛、比睿及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瑞鳳號輕型航母和8艘驅逐艦從柱島出發,與從塞班島出發的運兵船隊會合,執行佔領中途島的任務。山本直接率領戰列艦大和、長門、陸奧,輕巡洋艦川內號和8艘驅逐艦於同一天出港,前往中途島執行支援任務,同時出發的還有第1戰隊的戰列艦伊勢、日向、扶桑、山城,2艘輕巡洋艦、13艘驅逐艦和鳳翔號。再加上北方阿留申方向的作戰部隊,聯合艦隊幾乎是傾巢出動。

    6月6日,南雲部隊4艘主力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全軍覆沒,此時山本的大艦隊距其尚有500海里。得知失利訊息後,心灰意冷的山本下令返航。在返航途中,長門與驅逐艦“野分會合,將赤城的倖存人員接運上艦。

    在中途島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太平洋戰局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長門與聯合艦隊主力一道停泊在柱島,被人稱作“柱島艦隊”。但在美軍奪佔瓜達爾卡納爾島後,聯合艦隊司令部感覺到形勢發展即將對日本不利,決定將第2、第3艦隊和第11航空戰隊司令部轉移至靠近戰場的拉包爾,聯合艦隊司令部與大和也要移駐到土魯克島。

    1942年8月11日,陸奧號離開柱島前往瓜島海域,於17日抵達土魯克。17日下午,大和在驅逐艦護衛下離開柱島泊地,經豐後水道前往南洋群島,山本這次遠去,就再也沒返回日本。

    長門於1942年7月轉入第1艦隊第2戰隊,成為第1艦隊兼第2戰隊司令清水光美的旗艦,其時艦長為久宗米次郎大佐。陸奧在南太平洋參加了第2次索羅門群島海戰的支援作戰,直至1943年1月才返回日本。在橫須賀工廠稍作整修後,於2月23日抵達柱島錨地,艦長山澄貞次郎出任第8艦隊參謀長,由妙高號艦長三好輝彥大佐接替職務。

    5月27日,陸奧奉命前往吳港搭載彈藥和糧食,準備赴伊予灘進行射擊訓練。6月1日,艦上水兵分兩批放假3天。6月6日,主炮彈藥庫裝載完畢,準備兩天後出港。當時柱島泊地內計有戰列艦長門、陸奧、扶桑,重巡洋艦最上,輕巡洋艦大澱、龍田,以及驅逐艦若干。

    1943年6月8日上午,土浦航空隊235名少年預科生登上陸奧,開始為期3周的艦務實習。當天早晨下過一場雨,廣島灣天氣溼潤,被薄霧籠罩。上午10時,三好艦長回訪扶桑(前一日扶桑艦長曾訪問陸奧),向艦長鶴岡通道通報“陸奧”號在下午1時更換錨地一事,l1時許離艦返回“陸奧”號。

    中午l2時15分,陸奧號泊位突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一團黑煙穿過薄霧噴薄而出,之後是黃褐色的煙雲,隨即升起巨大的火柱,將陸奧的艦橋映襯在黑煙的背景中。陸奧3號炮塔下方的彈藥庫發生大爆炸,艦體被炸成兩段。別艦上的目擊者看到其艦艏段向右傾倒,翻覆後露出紅色的艦底,然後停了一下,似乎是艦橋頂端碰到了海底,接著又向下沉沒,距離爆炸不到2分鐘,陸奧即已從水面上消失,只留下1米厚的一層重油。港內各戰艦立即發出“注意敵潛艇”的警告,驅逐艦在泊地周圍展開了搜尋,其他軍艦則派出小艇前去救助倖存人員。陸奧的艦尾大部分沒入水中,只有後錨孔之後的一小段艦體露出水面,漂浮了一段時間,直到晚上才沉入海底。

    陸奧爆炸時艦上有1471人,只有350名倖存者。三好艦長的遺體於6月17日從艦尾的艦長室內撈出,屍體表情痛苦,後腦有4釐米長的傷口。數日後第2戰隊司令清水光美、長門艦長久宗米次郎、扶桑艦長鶴岡信道出席了三好艦長的遺體火化儀式。其他死者遺體也於此後數日秘密火化。為了保密,吳市郵局扣留了向外發出的一切郵件,發往陸奧的郵件則蓋上“投遞地址不詳”的郵戳退回。

    陸奧爆炸當天下午,海軍軍令部立即組成了調查委員會來調查事故原因。最初懷疑為三式對空彈製造工藝不良,內部的小型燃燒彈摩擦之後自然爆炸,因此大型軍艦的“三式”彈均被運上陸地。但在將目擊爆炸前所噴硝煙的人員集合並進行發火實驗後,斷定爆炸原因為發射藥爆炸。然而將所有的條件綜合研究後,最終得出“決不可能為火炮裝藥自然爆炸”的結論。如果是自然爆炸的話,由於發射藥是在密閉的藥筒中,只會引爆單個藥筒,也不會導致火藥庫的全面爆炸。因此只有爆炸時發射藥筒的蓋子出於某種理由全部處於開啟狀態,才能誘發連鎖爆炸。

    調查委員會最終懷疑爆炸是人為原因,當時陸奧上曾連續發生財物盜竊事件,懷疑是3號主炮塔的某二等兵曹所為,但沒有確鑿證據,而其人也在爆炸時失蹤。雖然大體上斷定其為縱火事件,但由於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只是提出“沒有非人為的證據、就可以說是人為的”這一匪夷所思的結論,便於兩個月後解散。1943年9月1日,陸奧從海軍現役艦船中除籍。

    1947年9月,西日本海事會社發現了陸奧的殘骸,並於1948年從山口縣知事處取得了打撈艦上遺物的許可。12月1日,美國遠東司令部允許對陸奧實施打撈,但打撈工作於1953年終止,只撈出了菊花艦艏徽。1971年,陸奧艦艏、艦尾部位和3、4號炮塔被打撈出水。

    陸奧沉沒後,為“避免影響國民士氣”,海軍並未公佈這一訊息,倖存者多被髮派到南洋的塞班、土魯克諸島,大多死於戰事。長門、大和等艦則增強了彈藥庫防護措施,加裝溫溼度測試計、強制通風、噴淋、注水、煙感裝置,同時針對“人為放火”的傳言,加強了對進出彈藥庫人員的防衛工作。

    8月2日,久宗米次郎調任山城艦長,長門新艦長早川幹夫原為瓜島海戰中第8艦隊旗艦鳥海號艦長。8月8日,長門運載第一批陸奧倖存者前往土魯克,隨後停留在那裡進行作戰支援訓練,成為第1艦隊司令南雲忠一的旗艦。“長門”號在土魯克錨地一直逗留到1944年初。

    由於美軍在太平洋節節進逼,土魯克進入美機空襲範圍中。2月1日,長門奉命轉駐帛琉群島,後又於2月16日轉往蘇門答臘島東北的林加島。1944年初,大和、武藏回國加裝防空火炮,從2月至5月,長門再度成為聯合艦隊兼第1艦隊旗艦,直至5月4日由大和接任。5月11日,日軍推測美軍可能向塞班島方向發動進攻,長門奉命向菲律賓西南部的塔威塔威轉移。

    6月14日,長門在菲律賓完成燃料補給,於次日出港,與隼鷹、飛鷹、龍鳳編成乙部隊,隨甲部隊(大鳳、翔鶴,瑞鶴),內部隊(千代田、千歲、瑞鳳)一道參加了馬里亞納大海戰。在海戰中,長門曾對空發射三式彈,以阻攔前來空襲隼鷹的美機,自身只被機槍命中些許,並無損傷。是役以日方完敗告終,大鳳、翔鶴、飛鷹悉數被美方擊沉。6月24日,長門經沖繩和瀨戶內海返回柱島。

    7月20日,長門再度入駐林加島泊地,在那裡一直停留到10月初,期間進行了多次作戰演練。10月18日凌晨2時,長門隨第2艦隊其他各艦離開林加島,抵達婆羅洲的汶萊,在那裡補充了5167噸1號重油。幾天之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就要上演了。

    10月20日,長門編入慄田健男指 揮的第1遊擊部隊第1部隊,同隊包括大和、“武藏、6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金剛、榛名、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則組成第1遊擊部隊第2部隊。根據“捷一號作戰計劃”,兩隊的任務是在24日深夜趁美軍被誘敵艦隊吸引開的空檔,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於25日黎明殺人萊特灣(Leyte Gulf,亦稱雷伊泰灣)的美軍登陸艦隊泊地,用艦炮消滅登陸之敵。整個計劃根本未提及摧毀美登陸艦隊後如何從趕回的美國航母攻擊下逃脫,實際上與自殺式攻擊無異。第2艦隊參謀長小柳寓次少將當時曾指出“美軍以後很可能從菲律賓北上,要爭取把寶貴的戰艦儲存下來”,聯合艦隊參謀神重德大佐低聲答道:“戰爭的最後階段已經來臨了……”

    慄田的中央部隊在航行中採取輪狀隊型,分別以大和、金剛為中心,外圈為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再外圈為擔任防空反潛警戒的驅逐艦。23日清晨,重巡洋艦愛宕(慄田旗艦)、摩耶被美潛艇擊沉,高雄受重創,經歷了這次災難的慄田艦隊急急北駛,一路上繼續受到美潛艇的騷擾。每當警報一發出,艦隊中的驅逐艦就是一陣漫無目的地猛投深水炸彈,整個艦隊人心惶惶,慄田本人更是一夜未眠。10月24日07: 46,美TG38.2艦隊派出的偵察機在民都洛島南端約15公里處發現日艦隊航跡,隨即發現兩群輪型陣前進的艦隊,並辨認出2艘“大和”級戰列艦和1艘“長門”級戰列艦。08: 10,大和的觀察員發現美機,艦隊開始以“之”字形航線航行。

    10: 15,長門左舷觀測員發現1架B-24轟炸機,全艦隨即進入戰鬥狀態。10: 23,美機的攻擊終於在期待中出現:TG38.2的勇猛(CV-11,Intrepid)、獨立(CVL-22,Indendence)和卡伯特(CVL-28,Cabot)號航母【論護航航母的戰鬥力】派出了12架SB2C(Helldiver)、19架TBF (Avenger)、13架SBD(Dauntless),發動了第一波進攻。10: 27,長門、大和對空發射三式燒霰彈,炮彈在15000米高空炸裂,先噴出上千道白色曳光彈,接著是紫色的、白色的、銀色的彈幕。儘管場面漂亮壯觀,但毫無效果。10: 29,4架SB2C向長門投下了1000磅穿甲彈、1枚半穿甲彈和2枚高爆炸彈,2枚命中,右舷艦艄隨後又被2枚近失彈炸到。慄田艦隊各戰艦在不久前加裝了對空機炮,但仍只擊落了2架TBF“復仇者”。10: 32,勇猛派出的6架TBF發射的魚雷命中了武藏和重巡洋艦妙高。10:47,美機離去。武藏右舷中雷1枚,1號炮塔頂蓋被1枚高爆炸彈命中。妙高右舷被1枚魚雷命中,航速只剩15節【大破!顏藝!】,慄田命其單獨返航。

    11: 54,TG38.2機群再度來襲。這次美機集中攻擊武藏,護航的F6F (Hellcat)戰鬥機則集中掃射重巡洋艦艦橋。長門於12: 08被1枚1000磅穿甲炸彈擊中,10分鐘後美機群離開。

    13:21,第三波美機來襲,這次是由TG38.3的埃塞克斯(CV-9,Essex)號和列剋星敦(CV-16,Lexington)號航母派出的【這才是真傢伙】,包括16架F6F、15架SB2C. 27架TBF;13: 31,又有41架美機向激戰中的慄田編隊飛來。兩批美機共投下16枚魚雷、21枚1000磅炸彈、32枚500磅炸彈,將大和、金剛、榛名和輕巡洋艦矢矧炸傷,只有1架TBF被擊落。大和前甲板中彈2枚,由於不久前才進行過裝甲強化工程,損傷不太嚴重,武藏就沒這麼幸運了,中彈4枚,其中1枚1000磅炸彈穿入機艙後爆炸,再加上中雷3枚,艦艏已貼近水面,航速僅餘16節,迅速脫隊,於當天下午15:14被第6波機群攻擊。當天武藏共被20枚魚雷和17枚炸彈擊中,由於搶救失敗,艦長豬口敏平【這名字好……】在18:30下令棄船;19:37,武藏沉入海底。

    另一方面,隨慄田艦隊繼續前航的長門先後在13:45、14: 22被第4、第5波美機攻擊,艦首被4枚500磅炸彈擊中。在15時的第6波攻擊中,再次被4枚500磅炸彈和2枚1000磅近失彈炸到,中部小艇甲板、第1鍋爐艙送風機、2號主炮和4號主炮塔外廓受到破壞,兵員廚房、通訊室和前部電信室被完全摧毀,艦內電線多處被炸斷,裸露的線頭搭在金屬艦體上,造成漏電事故。由於送風機損壞、1號鍋爐艙被迫熄火,只能以3軸運轉,航速降至19節。24日當天,長門共有52人被炸死,20人重傷,86人輕傷。

    25日凌晨00: 30,慄田艦隊平安透過無人防守的聖貝納迪諾海峽,殺向萊特灣。06:45,薩馬島以東的美TG77.4.3艦隊發現西北方向有炮口閃光(慄田艦隊正對美偵察機開火)。06:51,長門停止對空射擊,主炮開始作發射準備。07:01,長門與大和向美艦群開火,第1、2輪齊射為對空彈,第3至第5輪齊射開始對艦攻擊。在炮戰中,大和與長門編隊前進,金剛和榛名則單艦進擊。

    在接下來的3個半小時裡,長門主炮共發射炮彈45發,副炮92發。其他戰艦開炮數量為:大和主炮104發、副炮127發;金剛為211、177發;榛名為95、255發。利根主副炮合計420發;羽黑601發;矢矧334發;驅逐艦浦風347發。日方推測戰果為“擊沉航母4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重創航母2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各3艘”,實際戰果卻只是擊沉護航航母1艘、驅逐艦4艘【這牛皮吹的……也算是本子的另一大特色了= =】。

    09: 11,慄田突然下達撤退命令,放棄了對美護航航母的追擊,前往萊特灣。11: 20,他又突然放棄了突入萊特灣的企圖。慄田麾下各艦在前一日的戰鬥中已負傷累累,由於此前美艦的激烈抵抗,他相信自己遇到的是哈爾西的戰列艦隊,再加上部下誇張的報告讓他以為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因此最終於12: 45下令重整隊形,返回汶萊。慄田的決定不僅讓“捷一號作戰”功敗垂成,也令小磯國昭內閣“在菲律賓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再與美國議和”念頭化為泡影。

    10月28日,傷痕累累的長門返回汶萊,於11月15日與金剛、榛名一道編成第3戰隊,11月17日向日本返航,途中金剛在臺灣基隆以北海域被美潛艇擊沉。11月25日,長門抵達橫須賀,隨即進入船塢修理,將140毫米副炮全部撤去,轉移到岸上。4月27日,原長門通訊長、預備役大佐大冢幹接替原艦長涉谷清見,成為長門倒數第二任艦長。

    由於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日本國內已沒有重油,長門此後一直滯留在本土,於1945年2月10日成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艦。隨著戰局進一步的惡化,最終在1945年4月20日徹底斷了出海的念頭,成為保衛橫須賀港的防衛預備艦,即“浮動炮臺”。煙囪和後桅杆上部被拆除,在煙囪根部和後桅原副炮指揮所的位置增設25毫米機炮平臺,露天甲板用種著松樹、杉樹的木箱偽裝,艦員也由1400人減為400多人。

    7月18日,美機空襲橫須賀,停靠在小海岸壁的長門遭到300多架美機轟炸,3號炮塔和艦橋各命中1枚250公斤炸彈,艦橋內的大冢艦長和渡邊副艦長當場被炸死。7月24日,旅順口“肉彈勇士”杉野孫七兵曹長的長子杉野修一大佐被任命為長門末代艦長,但直到8月20日才到任,此時日本已經投降5天了。杉野上任前的長門代艦長為從預備役中徵召的池內正方少將。8月15日中午,池內代艦長將全艦殘存官兵召集到後甲板上,傳達了天皇的停戰詔書。9月15日,長門從日本海軍艦艇名冊中除籍。

    由於主機和2、3號鍋爐艙均未受損,長門是日本投降時唯一有航行能力的戰列艦艦。美海軍官員在橫須賀港登上滿身創痍的長門,進行測繪和拍照存檔工作。該年10月,長門作為賠償艦引渡給美國。

    1946年3月18日,長門”與同樣賠償給美國的輕巡洋艦酒匂一道離開橫須賀港,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於5月13日抵達。那裡已經集結起一支特殊的艦隊,美國海軍要在這裡進行3次特殊的原子彈爆炸試驗,測試這一威力巨大的新武器對艦船的破壞力,以及軍艦在原子時代的生存能力。在比基尼環礁裡,平日只能停泊2艘軍艦的海域裡密密麻麻地停泊了73艘靶艦,既有戰列艦內華達、紐約,航母薩拉託加、獨立,重巡洋艦歐根親王、鹽湖城這樣的二戰名艦,也有大量驅逐艦、潛艇、運輸艦和登陸艦艇。

    1946年7月1日05:40,一架B-29從從誇賈林島起飛,08: 59向預定靶心--塗成橘紅色的戰列艦內華達投下了原子彈。45秒後,原子彈在內華達上空偏西600米處爆炸。2艘驅逐艦和2艘運輸艦當天沉沒,酒匂則於次日沉沒,長門在這次試驗中損傷不大。

    7月5日,美國海軍技術人員對全部倖存艦船進行檢查,著手準備第2次試驗。

    7月25日08: 35,1枚當量23000噸TNT的原子彈在比基尼環礁海面爆炸,整個錨地似乎都騰空而起。戰列艦阿肯色、航母薩拉託加全因巨大的衝擊波而遭到滅頂之災。

    長門的艦底在爆炸中受損嚴重,到當天晚上已經向右傾斜8度,但此後長門還在海上漂浮了4天,直到第5天早上才突然消失。就像傳說中巨象不讓人看到它臨終的身影一樣,這艘鉅艦也是深夜悄悄地迎來了自己的死亡。

    長門的殘骸至今仍長眠在比基尼環礁碧綠清澈的海水之下。一度是傾舉國之力建造、曾稱霸西太平洋海上的無敵艨艟,如今卻為了潛水愛好者的海底樂園。

  • 4 # 利刃號

    作為條約戰艦之二的長門號、陸奧號在二戰爆發之前一直都是日本海軍的象徵,它基本是金剛級戰列艦的升級版本,而金剛級四艘戰艦又是英國“獅”級戰列艦的出口型,因此說長門級是很老舊的設計了,日本在大和號之前的造艦能力被有意誇大了,至少長門級戰列艦的設計中規中矩、穩中求勝,它配備8門410mm主炮和140mm口徑的副炮,相比之下其他的條約型戰列艦僅僅配備406mm主炮(16英寸),可見在火力上日本是佔有優勢的。

    但是條約型戰列艦BIG7都是速度超慢的軍艦,長門經過兩次現代化改裝之後航速僅有26節,並不適合伴隨航母作戰,這還是得益於照搬金剛級戰列艦動力艙設計的結果,採用傳統艦炮佈置得長門級具有很大改裝升級的空間,因此在航速上領跑各國條約戰列艦,相比之下英國的納爾遜級僅能跑出21.5節的慢速,還好“馬來海戰”、“印度洋海戰”英國都沒有派出納爾遜級,否則火力和速度都處於劣勢的納爾遜肯定完敗。

    而長門級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兩者對比長門更是佔盡了優勢。科羅拉多的下水航速僅有21節,後續改造之後也沒有太大提高,在速度上排在條約戰列艦之後;8門主炮也是406mm副炮還不如納爾遜級僅有127mm,最重要的是它的續航能力僅有9700海里,巡航太平洋都有些吃力,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佔據絕對優勢。因此長門級戰列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日本人的守護神。

    不過長門的成功也將日本海軍錯誤的裝備思想發展到不可收拾,大和級戰列艦就是踩著長門的成功上馬的,而後來證明戰列艦是鬥不過航母的,假如長門級不是那麼成功、日本憑藉戰列艦的鉅艦大炮不能獲得太平洋上的優勢,日本就會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航母的發展當中,歷史也會進一步改寫。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長門級戰列艦算是日本第一型擁有日本血統的純中國產戰列艦。擺脫了英式戰列艦的設計,是日本師夷長技後的產物,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日本國力的象徵和驕傲。不過在二戰中的表現卻十分平凡,不但毫無建樹,而且還在自家港內自爆了一艘,最後一艘還被拉去核試驗。

    長門級是日本在引進並吃透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技術後在扶桑、伊勢級戰列艦的中國產化產物,最早在1919年便開始研製,擺脫了英式三角桅杆的樣式,首次採用了7根桅杆設計上層建築,並開啟了日本“違章建築”的先河。在設計之初它就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主炮口徑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可以說是集當時日本的最高技術的成果。

    由於一出生就趕上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所以2號艦還是日本努力爭取的(甚至用上了小學生捐款的幌子),差點就流產了。就這樣日本的2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2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成為了當時世界海軍的7個大佬,俗稱“BIG7”。不過由於二戰已經是航母的天下,而且日本戰列艦不到最後時刻又不能出動,所以最後沒油了只能呆在港內投降。最後被拉到比基尼環礁進行核爆實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藏頭有藏尾的表白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