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gui】
guǐ
〈名〉
(1)
(會意,從竹,從皿,從皀。本義:古代青銅或陶製盛食物的容器,圓口,兩耳或四耳)同本義 [a round- mouthed food vessel with two or four loop handles]
簋,黍稷方器也。――《說文》
皆雲圓曰簋,謂內圓也。――《周禮·舍人》注
二簋可用享。――《易·損》
每食四簋。――《詩·秦風·權輿》
宰夫設黍稷六簋。――《儀禮·公食禮》
陳饋八簋。――《詩·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禮·掌客》
飯土簋。――《史記·始皇紀》
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簠。――《韓非子·十過》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實(置於簋器的黍稷)
guǐ ㄍㄨㄟˇ
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鄭碼:MXLK,U:7C0B,GBK:F3FE
筆畫數:17,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51153425221
簋
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gui】
簋
guǐ
〈名〉
(1)
(會意,從竹,從皿,從皀。本義:古代青銅或陶製盛食物的容器,圓口,兩耳或四耳)同本義 [a round- mouthed food vessel with two or four loop handles]
簋,黍稷方器也。――《說文》
皆雲圓曰簋,謂內圓也。――《周禮·舍人》注
二簋可用享。――《易·損》
每食四簋。――《詩·秦風·權輿》
宰夫設黍稷六簋。――《儀禮·公食禮》
陳饋八簋。――《詩·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禮·掌客》
飯土簋。――《史記·始皇紀》
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簠。――《韓非子·十過》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實(置於簋器的黍稷)
簋
guǐ ㄍㄨㄟˇ
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鄭碼:MXLK,U:7C0B,GBK:F3FE
筆畫數:17,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5115342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