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AO大神

    首先,如果我們要診斷邊緣性人格症的話(簡稱BPD),這對專業知識、技巧、經歷有著極高的要求,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可以診斷的,只有經受過專業訓練、專門做BPD的專業人士才可以準確地做出診斷。而且診斷的過程需要用到結構性的面診和量表的使用,大概耗時3個小時左右,診斷報告大概5-10頁不等。

    所以,這裡我不會提及BPD的診斷標準,更多是從臨床上來描述一下常見的症狀,如果你覺得自己和我的描述吻合,這不代表你就是有BPD,我建議你去醫院,找到專業人士做一個全面的診斷。

    從性格方面,BPD病人會有如下四個常見的特徵:

    1. 他們的情感非常敏感:也就是說可能同一件事情,別的人並不會體驗到情緒,但是BPD的病人會很容易體驗到情緒。可以這麼說,他們情感的門檻很低。

    2. 他們的情感非常強烈:同樣的例子,當兩個人都是因為某一件事情而傷心的時候,BPD的病人的傷心要強烈得很多。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體驗情感,情感的強度很高。

    3. 他們的情感持續很久:當因為某一件事情,兩個人同時體驗到了強烈的情緒,可能過了一個小時沒有BPD的人就平靜了下來,但是BPD的病人可能幾小時以後甚至第二天依然體驗著強烈的情緒。

    4. 他們體驗到情緒時容易採取衝動行為:情緒一般會令我們想做出某些行為,比如說生氣的時候想發脾氣,傷心的時候想哭想放棄,焦慮的時候想逃避,一般人可以保持理智、不去按情緒行事,但是BPD病人會非常容易按照情緒做出衝動的選擇和行為,等情緒平靜下來才發現。

    從個人經歷、社會環境來說,BPD病人一般會有如下的經歷:

    1. 各種顯著的創傷經歷:包括童年被虐待(包括身體、性、情感、語言上的虐待),親密關係中被虐待,突發性的創傷事件(包括身邊人自殺、刑事案件、自然災難、車禍等等),校園欺凌,父母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父母嚴重缺失,父母教育中出現了嚴重問題等等。

    2. 不顯著,但是長期存在的創傷經歷:包括父母不表達情緒,父母壓抑孩子的情緒表達、父母存在過高的期望,父母非常主觀不理解孩子並把自己意願強加於孩子,父母對子女過度的否定,在學校長期被欺辱,因為精神健康問題長期收到歧視,甚至是因為心理治療中遭受的創傷等等。

    3. 總的來說,就是BPD本身已經情感非常強烈,但是把他們放在了一個不重視情感、忽視情感、壓制情感,甚至對情感存在偏見、批判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BPD的病人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好比是BPD本身是朵玫瑰花,你偏偏要把它當作是蒲公英來養一樣,結果長不好,主要是因為外在環境和個人特質的不匹配。

    從病症來說,BPD的病人的核心體現在各種失控(dysregulation):

    首先,生活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即使是正常人,我們的情感、行為、認知、關係等等都是忽上忽下的,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會高低起伏的,這不叫做失控。

    但是BPD病人的生活是高低起伏的太快、太頻繁,高的太高,低的太低,每天的生活都是大起大落,這樣的日子很難過下去,這就是失控。

    總的來說,BPD的失控體現在五個方面:

    1. 情感失控(emotional dysregulation):一件小事可以引發特別強烈的情緒,一旦強烈的負面情緒出現,這些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讓人無從下手,感覺失去控制。這些情緒會體現在認知、語言、行為、甚至身體感官上,非常強烈。很多時候,BPD的情緒和現實不符合,或者情緒的強度和現實不符合。

    2.行為失控(behavioural dysregulation):一旦強烈的情緒出現,並且我們沒有辦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往往會跟著情緒走,接著做出衝動、不理性、對當下情況沒有幫助的問題行為,包括自殺、自殘、使用毒品、酗酒、攻擊性行為、節食暴食催吐等等。

    3.認知失控(cognitive dysregulation):一旦情感失控,我們很容易走入認知的失控,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和現實會出現非常大的差別,而且即使別人來糾正我們,我們也看不到到底自己哪裡錯了。這裡包括各種妄想、非黑即白的思維、妄下結論、對別人極度不信任,甚至包括在極端負面情緒下所體驗到的解離(dissociation)的症狀,比如身邊的事物感覺不再真實、自己像是活在夢裡一樣、“靈魂出竅”似的感受。

    4.人際關係失控(relationship dysregulation):因為情感、認識、行為的失控,這些失控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我們的人際關係發生大起大落。一會兒覺得對方是最好的人,自己跟定別人一輩子,一會兒覺得對方是最糟糕的人,恨不得馬上離開別人。或者是極端恐懼別人會拋棄自己,要麼過份地向對方尋求安慰、祈求別人不要離開自己,要麼直接斷絕關係保護自己。

    5.自我認同失控(identity dysregulation):因為以上的這麼多失控,當我們每一天都在情感、行為、認知、人際關係失控,大起大伏的時候,我們不由得會喪失自己的自我認同,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是怎樣的人,想要變成怎樣的人,有怎樣的價值觀。我們可能不斷地去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結果完全不清楚自己是誰。很多時候,BPD病人會說到他們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來自身體內部的空虛感,一般是在胸部或腹部,這種空虛感會讓人難以忍受、想要自殺自殘。

    當面對著這麼多的失控的時候,BPD病人的生活、學校、工作都會收到嚴重的影響,從而天天活在危機之中,社會功能性會因此顯著下降。

    有朋友問到邊緣性人格障礙症BPD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之間的關係,這裡簡要回答一下:

    首先,PTSD定義下的創傷是嚴重的創傷,必須是對個人的身體安全可以造成嚴重傷害的事件,比如暴力攻擊、性侵犯、虐待、車禍、目睹自殺等等,部分BPD的創傷經歷可能達不到這個程度,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即使沒有生命危險,童年的情感創傷也可以很致命。這個就見仁見智了。根據臨床研究,大概60%的BPD病人同時被診斷有PTSD,這個我感覺還是挺真實的,至少我臨床上見了很多BPD病人都是有PTSD的。但是呢,如果我們把BPD和PTSD過多關聯起來(我感覺社會上存在這樣一個偏見,哪怕專業人士也容易這麼想),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的確很多BPD病人並沒有經歷過嚴重的創傷經歷,可能父母是在情緒上給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但是這些父母可能是非常愛護自己的孩子的(但可惜他們自己不體驗情緒、不表達情緒、不管理情緒),於是這些BPD病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理由體驗BPD的病症,是自己太敏感、太做作了。BPD和嚴重創傷有相關性,但不是因果關係。BPD和PTSD從病症上面來說還是有很多差別的,BPD主要是失控(dysregulation),PTSD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再次體驗創傷經歷(re-experiencing),生理過度喚醒(arousal),以及逃避行為(avoidance)。還有一種PTSD叫做複雜性PTSD(complex PTSD),也就是長期、多次、多種創傷經歷所導致的一系列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病症,而一般的PTSD是短期、單次、單一種類創傷經歷所導致的。DSM-5暫時還沒有接納CPTSD這個診斷標籤,CPTSD的病症在很大程度上和BPD高度一致,CPTSD的病人普遍有情緒從治療上來說,根據辯證行為療法的模型(DBT)來走,應該先治療BPD,然後是PTSD。我個人,包括在醫院,都是先提供DBT治療,然後針對PTSD做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認知加工療法。

    還有朋友說道BPD和雙向情感障礙(Bipolar)很像,其實不然,兩者差距很大,這裡我來簡單講一下:

    雙向是間歇性的,當然可能躁狂和抑鬱會接替發生,但是絕大部分的雙向病人並不是每天都是雙向的,而BPD的病症是相對很穩定的,也就是BPD的症狀基本上每天都會發生,不會出現一段時期抑鬱,然後一段時間躁狂的想象。或者說,BPD和雙向都是大起大伏,但是BPD的大起大伏是一天之內、甚至幾小時之內的,但是雙向的大起大伏一般會持續好幾天,而且不是每天都會見到大起大伏,很多雙向病人幾個月甚至數年才發病一次(狂躁症狀)。雙向的病症(發病的時候)和BPD的病症是完全不一樣的,躁狂的時候會精神旺盛、不需要休息睡覺、自我感覺特別好、過份自信、做出各種高風險的行為、語速過快、脾氣異常暴躁、甚至出現精神病(psychotic)的症狀,這些症狀和BPD相差很遠,而且一旦就診可以感受到這兩者之間的不同,前者是非常生理上的病症,病人不能控制,後者是行為、認知上的病症,病人有一部分控制。 可以這麼說,雙向的大起大伏一般比BPD的大起大伏還要大不少。從治療層面來說,雙向對藥物反應不錯,但是BPD就不見的了。很多BPD病人也有服用情緒穩定劑,但是效果一般不是特別好,還是需要心理治療。總的來說,雙向是偶爾發生,而BPD是常態。

    總結一下,BPD最主要的表現是在失控,其核心就是情緒上的失控。有疑問請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寫文字壹到拾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