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198185575
-
2 # 珍珠睛雪
屈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這是古人看破了紅塵悟透了浮華而發出的感嘆。封建體制下,生活在最低層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即使有天大的冤屈也無處可申,是金錢的誘惑顛倒了黑白,膨脹的權力充當了邪惡的馬前卒。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印證了赤裸裸的令人痛恨的現實。人到無求品自高,這代表了古代騷客墨者的一種自視清高的心理。人皆血肉之軀,三天粒米未進會餓得氣若游絲命垂一線,所有的清高自律早已被拋到爪哇國了,即使是偷他們也會自嘲為拿。這種解釋雖不太恭敬恰當,只當作笑談罷了,但仔細分析這種精神境界還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其實質還是挺勵志的。那些都是過往,是時代留給歷史歲月的產物,當代中國己是國運強盛民生富足,法制漸趨完善,再不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但願如此。
-
3 # 心悅幸福1
“屈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簡要地說,這是生活在腐朽的封建社會最底層老百姓面對社會現實,從內心發出的感嘆。前半句真實地反映了窮苦百姓受盡屈辱欺負,有理無處說,有冤無處伸,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後半句則表示了窮苦老百姓的一種氣節,即“骨氣”,寧可餓死也不去偷別人東西苟延殘喘。這是本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謝謝邀請!
老人古語,富不與官鬥,窮不與富鬥,即使有冤屈,只要不是要命的事,不要輕易去打官司告狀。餓死不做賊,是一種氣節,一種骨氣,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寧願餓死,也不去做賊偷人家東西,不做有辱自身名氣的事。就像,渴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一樣,代表的是一種氣節,一種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