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前

    首先、當時曹操的統治並不太穩定,剛剛平定了魏諷的叛亂,擁漢派又蠢蠢欲動,曹操自己遠在長安,需要有個可靠的人幫他打理。其次、攻打關羽從理論上講並需要那麼多兵力,因為曹操直到打不過關羽,排再多的兵也是沒有用的。于禁的七軍是足夠能夠震懾關羽的,不至於二十六軍傾巢而出。第三、關羽水淹七軍並不是常規的作戰,他是藉助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且這樣的操作連關羽自己都沒把握再搞一次。

    襄樊之戰時,東線還處於戒備狀態,當時曹操在漢中大戰中剛剛大敗,曹仁被關羽圍困在襄樊,東線和孫權也處於開戰狀態。那麼遠在長安的曹操派出于禁統領七軍去救襄樊中的曹仁也屬正常,當時西線戰事也結束了,而中軍為了保護曹操只能駐紮在長安。

    東漢末期襄樊之戰是繼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合肥之戰後,又一次影響三國走向的戰役,因為襄樊之戰,既決定了曹操的生死,又決定了劉備是否能夠真正的崛起,後來結果大家都知道,不過在關羽戰事推進最順利的時候,也就是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斬殺了龐德,俘獲了于禁,這一行為可以說對曹操的打擊最大,曹操折損了兵馬是必然的,但是于禁的投降讓曹操始料未及。

    于禁之前在征討陶謙和呂布的軍事行動中表現不俗,而且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才真正信賴倚重於禁。曹操手下其他將領,哪怕是宗親宿將,都沒有一個能夠擊敗張繡,唯獨于禁率領自己的大軍,成為當時唯一一支可以和張繡軍交戰的部隊。

    當時發生了讓曹操不可思議的兩件事,一件事是:于禁在撤退的途中,斬殺了搶劫的青州兵,也就是當初曹操收編的黃巾軍精銳,另外一件事就是:別人向曹操說于禁壞話的時候,于禁不但沒有向曹操解釋,而是整軍備戰,防止張繡軍的偷襲,保證了曹軍後方的安全之後,于禁才去找曹操解釋,而且於禁也沒有辯解,只是陳述當時額事實,曹操不但沒有罰于禁,而且還重賞了于禁。

    其實這是基於兩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曹操相信于禁絕對不會叛亂,所以曹操沒有聽信別人的讒言,而且在這次事件中,于禁展現出了一名合格統領的大局觀,于禁不但是忠心於曹操,而且還忠心於整個曹氏集團,後來證實,于禁也把曹操當成了自己的知己,他明白曹操清楚自己的為人,他清楚自己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無需和曹操有進一步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兩人相互懂得對方。張繡這次反叛對曹操來說,是壞事也是幸事,幸事是他發現了于禁有成為優秀將領的潛質。

  • 2 # 公明淏

    用了,沒用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關羽趁機進犯襄樊地區。 襄樊地區爆發了“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的自然災害。蜀將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擒于禁、斬龐德。夏侯惇於是率領揚州地區的軍隊趕赴襄樊。曹操大軍到達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孫權)

    《三國志》: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

    夏侯惇也來了,二十六軍來沒來不知道。這個時候,徐晃已經擊敗關羽了,沒有戰事。準確的說,是趙儼不讓曹仁和徐晃擴大戰果!留著這個麻煩給孫權解決,曹操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夏侯惇來到摩陂只是受到曹操的禮遇,沒有參加戰鬥,不需要二十六軍。

  • 3 # 好好工作吧

    翊之來答:在曹操和劉備爭漢中之前,為避免兩線作戰,曹操曾親自率軍進攻孫權,之後因為孫權請降,曹操回師援漢中,留夏侯惇、曹仁、臧霸等屯居巢。一方面是對孫權施壓,使其在曹操西援時不會舉兵掣肘;另一點是利用夏侯惇來監視以臧霸為首的“泰山軍”(這是翊之認為的主要目的)。接下來翊之為您分析一下泰山軍,以及曹操後期如何處理泰山軍。

    泰山軍

    泰山郡在漢末屬兗州刺史部。在東漢,也是盛產精兵的地方。介紹以下比較出名的以泰山軍起家的人。

    (1)王匡。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引《英雄記》曰:“(王)匡字公節,泰山人。闢大將軍何進府,(何)進符使匡于徐州發強弩五百西詣京師。”同傳引謝承《後漢書》曰:“其年為(董)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王匡屬何進心腹,曾奉命到徐州徵發強弩至洛陽,等到何進被殺,他參加了討董戰役,被董卓擊敗之後,他就回到家鄉泰山,募集了數千精兵,準備和張邈聯合。後來被曹操利用兗州大族的矛盾所殺(王匡殺了胡母班,曹操於是聯合胡母班家族,殺了王匡)。

    (2)鮑信。在前任刺史劉岱死後,身為兗州豪族的鮑信是支援曹操入主兗州的。《三國志·魏志·鮑勳傳》記載:“勳父(鮑)信......大將軍何進遣東募兵。後為濟北相,協規太祖。”當時何進不僅遣王匡“發強弩”,還派遣鮑信到泰山募兵,等到鮑信快趕到洛陽時,何進被殺,“(鮑)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但是之後鮑信身死。鮑信劇照

    (3)于禁,曹操的重要大將於禁就是在鮑信募兵的時候加入到鮑信的隊伍中。“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於)禁附從焉。”等到曹操殺了王匡,鮑信身死之後,可以想到曹操所屬的“泰山軍”統帥肯定是于禁,所以他才能憑藉“泰山軍”躋身於五子良將。于禁劇照

    (4)其次是以臧霸為首的泰山軍。據《三國志·魏志·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記載:“臧霸宇宣高,泰山華人也。父(臧)戒,為縣獄掾,據法不聽欲所私殺。太守大怒,令收戒詣府,時送者百餘人。霸年十八,將客數十人徑於費西山中要奪之,送者莫敢動,因與父俱亡命東海,由是以勇壯聞。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于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從“救父”可以看出臧霸勇力過人,逃到東海之後(東海屬徐州刺史部),被陶謙利用擊破黃巾,那麼“收兵徐州”毋庸置疑收的是泰山兵。另據《三國志·魏志·呂布張邈臧洪傳》引《英雄記》曰:“時東海蕭建為琅琊相,治莒,保城自守......(蕭)建尋為臧霸所襲破,得建資實。(呂)布聞之,自將步騎向莒......(臧)霸畏布抄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還下邳。霸後復與布和。”臧霸在開陽襲取了琅琊,即便驍勇如呂布對臧霸也無可奈何,只能聯合。這就說明了臧霸的不好控制。那等曹操擊殺呂布,收降“泰山諸將”,他是怎麼做的呢?

    曹操如何對待臧霸?

    (1)利用臧霸牽制袁紹。據《三國志·魏志·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記載:“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見而悅之,使霸招吳敦、尹禮、孫觀、觀兄康等,皆詣太祖。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等曹操攻殺呂布之後,就封臧霸為琅琊相,就是承認臧霸對琅琊的佔有從非法變成合法的了。另外讓臧霸與其餘四人各領太守,並將青徐二州都交給臧霸。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二州當時盜賊甚多,曹操一來無精力顧及;二來曹操要為即將到來的“官渡之戰”做準備。當時袁譚是青州刺史,他對境內的各大勢力進行拉攏,“豪傑多背叛,袁譚就加以官位。”使得這一地區一下子多了好多中郎將。如果此時臧霸投降袁紹,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曹操決心將青、徐二州割給臧霸自治,讓其在側翼為了自身的自得利益與袁紹展開抵抗。而事實上曹操也達到了他的目的,“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這一階段曹操利用臧霸牽制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需要說明的是,《後出師表》說:“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應該是指同屬“泰山諸將”的昌豨。為什麼五攻不下?就是因為曹操那會顧忌臧霸的態度,當時官渡之戰前後以及曹操平定河北的時候,昌豨數次公開反叛,還被曹操活捉過,可都放了,這就是害怕殺了昌豨激起其他“泰山諸將”的反心。等到平定了河北,曹操就遣同是“泰山”籍的于禁領兵滅掉了昌豨。

    (2)調虎離山,收其兵馬。等到曹操勝了袁紹,不再需要臧霸了,就要想辦法解決掉他。於是首先就是將其調出琅琊,調出老巢。使其與孫權相爭。《三國志·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記載:“(臧霸)從討孫權,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張遼之討陳蘭,霸別遣至皖,討吳將韓當,使權不得救蘭。當遣兵逆霸,霸與戰於逢龍,當復遣兵邀霸於夾石,與戰破之,還屯舒。權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蘭,聞霸軍在舒,遁還。”另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另據《三國志·魏志·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留(臧)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曹操將臧霸調出老窩,一直讓其與孫權作戰,不再給他獨立的機會。其中孫觀更是陣亡在征討孫權的戰場上。

    而夏侯惇是曹操心腹中的心腹,在曹操去漢中的時候,估計也就只有夏侯惇才能鎮住臧霸吧!所以夏侯惇需要坐鎮居巢。

    夏侯惇劇照

    曹操針對襄樊之戰做出的謀劃

    實際在後期曹操接受孫權的請降,就將夏侯惇調到摩陂了,準備襲擊關羽、孫權。針對這點,還請大家閱讀我之前回到的問題“于禁投降加速了關羽的失敗,于禁算不算功臣?”在這裡,我將曹操如何準備利用孫權襲取荊州的機會一舉解決關羽、孫權做出了詳細的介紹,敬請您一閱!

    總結

    翊之經過學習得到了以上的分析,還請大家指教!

  • 4 # 臥牛說歷史

    于禁的七軍就夠關老爺喝一壺的。

    關羽北伐,根本沒想打出多少成績,畢竟人數不佔優勢。後面徐晃一來,關羽都頂不住了。

    結果天時地利人和擠到一起,打出個威震華夏。

    當時夏侯惇正在和孫權對峙,結果孫十萬秒慫,成了大魏吳王。可能是看自己在這硬剛曹操,關羽撿便宜不舒服吧。

    曹操眼見扛不住關羽,甚至遷都的話都擺出來了,將淮南一部分將來全調過來打關羽,夏侯惇,張遼(沒趕上)。

    徐晃後來負責救援曹仁,人數不多根本不敢上,等到兵力佔據優勢,才開始打關羽。關羽也不怵,打就打,輸了我還能退回江陵。

    這裡提一句,關羽不是沒防著東吳,而是沒想到糜芳居然獻了江陵城。糜芳是誰,可是劉備的大股東啊。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糜竺投降,好比張勇跳槽企鵝。

    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正因為江陵回不去了,關羽才被呂蒙偷襲得手,否則誰來也抓瞎。

  • 5 # 曹老師xixi

    于禁是曹魏一代將帥,所以襄樊之戰調于禁出戰是合情合理的。

    曹操手下雖然猛將如雲,但是在襄樊之戰時曹仁危機,救援曹仁必定要一將率大軍前往營救,而能率領如此之多援軍的人,必須一是要曹操及其信賴,二是要官銜夠高許可權夠高、三是要作戰經驗豐富的人。

    曹操又信賴,官銜又高,又能打仗的,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右將軍樂進已經病逝,徵西將軍夏侯淵已經陣亡,徵南將軍曹仁被包圍,剩下了就只有在中央的前將軍夏侯惇和左將軍于禁了,(此時張遼、徐晃、張頜等等將領軍銜太低,曹操是不會讓他們統領那麼多軍隊的),而夏侯惇督二十六軍,坐鎮中央,還要為曹操掌控軍政要務,加上夏侯惇的實際作戰能力是不如於禁的,這樣說來,于禁又是曹操嫡系,軍銜又夠高,作戰經驗還豐富,無疑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

    可惜就可惜在,于禁運氣實在太差,演義裡說,于禁率先鋒龐德共計三萬七路大軍馳援樊城曹仁,被關羽用計放水擊敗,給人的印象,于禁就是一個二愣子送人頭的。實際上于禁心裡苦呀,正史中,龐德不是于禁先鋒,龐德是曹仁的手下,一直在樊城,于禁有沒有先鋒都說不好,至少不出名,三萬七軍也是從各地集結而來的,于禁到樊城附近的時候,只有于禁本部、朱靈部和本來就駐荊州的馮楷部集結完成,另外四路還在路上,比如正史中記載,

    “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

    說明,都到了呂蒙襲荊州,徐晃破關羽了,作為七軍之一的張遼還沒有到樊城。于禁就這樣帶著還未集結完成的七軍,剛駐紮好,就天降洪災,全軍覆滅了。

    《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司馬懿: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蔣濟: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曹魏大臣包括《魏書》都說了,戰敗不是于禁的錯,是敗在天災。

    就是夏侯惇代替于禁率軍救援樊城,也是一場洪水結束的事情。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在公元219年發動襄樊之戰,北伐襄樊,曹操派出的首支救援襄樊的援兵就是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率26軍救援,而是執意派出于禁率領的七軍三萬多人救援襄樊呢?

    原因很簡單,一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于禁駐軍離襄樊最近;二是曹操其實已經派出了夏侯惇手下的軍隊救援襄樊。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不是突然發動的,也不是一兩天就直接從荊州打到襄樊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襄樊之戰暴發前,曹營諸多將領已經和關羽在兩國交界處進行過多次戰爭,樂進、滿寵、曹仁、文聘等人先後與關羽交過手,但是明顯沒有成功阻止關羽的北進。

    當公元219年關羽兵鋒指向襄樊地區時,曹營的軍事部署是這樣的:

    襄陽太守呂常駐守襄陽城,徵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左將軍于禁和立義將軍龐德駐守樊城北宛城與樊城之間的地方,徐晃駐守宛城(今河南南陽),這是曹魏荊州前線的大概軍事部署。

    當關羽北伐襄樊時,曹操率領大軍還在長安往洛陽的路上,西部的關中留給張郃、郭淮、曹真等將領鎮守,而在東部的居巢(今安徽巢湖)及合肥地區由夏侯惇、張遼等將領鎮守,夏侯惇從公元216年開始就在居巢率領26軍鎮守。

    從曹操整個邊境的防守來看,曹魏的南部邊境分為三個軍區,一是東部合肥軍區,由夏侯惇鎮守,二是中部襄樊軍區,由曹仁鎮守,三是西部關中軍區,原來是夏侯淵鎮守,夏侯淵戰死後,由張郃暫行接替,後來由曹真主管。

    當關羽攻打襄樊時,襄陽的呂常和樊城的曹仁都被關羽擊敗,而且襄陽與樊城兩座城池被關羽包圍,從當時的軍事部署圖就能看出,曹操能夠調動並且離樊城最近的軍隊就是于禁和龐德的七軍三萬多人,所以在曹操本人還在從長安前往洛陽的路上時,曹操首先派出了于禁和龐德救援樊城。

    于禁和龐德的七軍全部被關羽利用天氣和水軍優勢吃掉後,曹操開始感動事態嚴重,一旦關羽拿下了襄陽城和樊城,曹操中原地區的南部大門就被關羽開啟,中原地區將永無寧日,所以曹操做了好幾手準備。

    首先是增派離樊城較近的徐晃率軍前往,史書上的記載徐晃手下的軍隊都是新兵,如果是新兵的話,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曹操的正規軍損失太多,只能另外徵兵,或者召集屯田兵,或者召集預備役兵,但屯田兵的可能性較大。

    除了調派徐晃,曹操還增派徐商與呂建率領軍隊支援徐晃,還有殷署與朱蓋率領十二營的軍隊支援徐晃,同時,曹操更從合肥前線調動張遼率部支援襄樊。

    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四位將軍從何處調來支援徐晃,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根據有限的資料得知,殷署原本是鎮守關中的將軍,其手下人大多是韓遂、馬超的舊部,有可能殷署是從關中調來的,但關中離襄樊較遠,而合肥離襄樊較近,其他三位將軍徐商、呂建、朱蓋從何處調來,不得而知,只能說有可是從合肥夏侯惇處調來的,當然也有可能不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張遼一定是從合肥前線夏侯惇處調來的,張遼所率部下就是原來夏侯惇所督的26軍中其中一支部隊。

    另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公元219年6月,關羽發兵攻打襄樊前,孫權曾經準備攻打合肥,當時曹操立刻做了部署,安排大軍防備孫權,而正是這個時候,關羽突然發動襄樊之戰,攻擊襄陽與樊城。

    曹操在整個南部防線其實是隨時變動,相互支援的,當曹操遠在漢中時,只能派出使者調集離襄樊最近的于禁參戰,而且於禁是整個曹操手下唯一一個有假節鉞權力的將領,不論是外姓還是曹姓及夏侯姓,只有于禁有不經通報斬殺節將的權力。

    為何調于禁參戰,曹操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戰場上的形勢瞬間萬變,于禁在軍中一直以有威嚴著稱,在曹軍中威望甚高,像朱靈這樣的將領,曹操想奪其兵權但有忌憚,但只要派出于禁就立馬解決了問題,朱靈看到于禁前來,都不敢有何反對意見。

    于禁有假節鉞權力,可以在前線憑職權範圍作出一些決定,而不用通報千里之外的曹操,有利於控制戰場上的形勢,否則派一個沒權力的將領上去,這個做不定主意,那個沒有職權,不好處理戰場上的事情,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有了假節鉞,就不用過多顧忌君命了。

    再說了,于禁是很早就跟隨曹操的將領,跟隨曹操近三十年,一直對曹操忠心耿耿,否則曹操也不會給於禁這麼大的權力。

    另外曹操也不可把夏侯惇的26軍全部派到襄樊前線去支援,那合肥誰來守,雖然孫權已經向曹操暗中稱臣,但在政治上是沒有永遠的朋友的,孫權稱臣也不過是權宜之計,曹操心知肚明,能夠派到襄樊去支援的,曹操一定會派出,比如張遼,需要在合肥鎮守的,即使孫權是盟友,照樣也要派人守。

  • 7 # 真正鱷魚不哭

    夏侯惇不是很能打仗的人,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了。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徵陶謙,留惇守濮陽。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佈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慾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   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頤質。由是劫質者遂絕。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賜伎樂名倡。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二十四年,太祖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三國志·夏侯惇傳》夏侯惇被射瞎一隻眼睛不假,但並沒有什麼“拔矢啖睛”的壯舉。

    全篇下來就沒見過夏侯惇獨當一面打過什麼仗,還被人挾持過。這一段表現看:“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反而像文官。夏侯惇多數工作是在後方留守,即使隨曹操出征也是在後隊,恐怕曹操也明白他不太能打。

    唯一一次夏侯惇獨立領兵作戰的記載,在《先主傳》: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還是一場敗仗。

    襄樊之戰關羽氣勢一度盛到“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可見情況緊急,既然夏侯惇不是很善戰,曹操當然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點他的將了。

  • 8 # 冷月鉤沉

    公元219年,關羽發起了襄樊之戰,這次戰爭在三國曆史上的規模是比較大的,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個陣營都加入了這次戰爭。曹操得知關羽圍攻襄樊和樊城後,急忙調集於禁和龐德,率領七軍支援前線。

    根據歷史記載,于禁大概帶了有5萬人,日夜兼程趕往襄樊。

    那麼,曹操為什麼派于禁去支援,而不是勇猛過人的夏侯惇呢?

    因為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而且於禁跟隨曹操多年,立下了許多戰功,在曹操陣營中有很高的威望。包括鎮守襄樊的曹仁,對他也是心服口服。

    而且於禁不僅精通排兵佈陣,對水軍作戰也非常熟悉,派于禁去對抗關羽,是最合適的選擇。

    而夏侯惇雖然也是曹操的主力戰將,但那個時候他在合肥地區,防備東吳。

    如果夏侯惇支援襄樊,那麼合肥地區很可能就會落入東吳的手中。

    于禁和龐德到襄陽和樊城後,關羽沒有絲毫退卻的意思。當時正是雨季,河水出現了暴漲,關羽派人倔開了河堤,大水瞬間淹沒了于禁的大軍。

    雙方沒有像樣的廝殺,于禁的七軍就已經全軍覆沒。

    關羽準備一鼓作氣拿下襄樊,可是曹仁和城中守軍誓死不降,關羽一時之間也沒有拿下這兩座城。

    曹操見於禁兵敗被俘,於是派大將徐晃支援襄樊,同時做好了遷都的準備。

    此時的孫權不想關羽佔了襄樊,於是向曹操稱臣,準備在背後偷襲關羽大本營江陵,斷了關羽的大後方。東吳大都督呂蒙透過裝病騙了關羽,暗中化妝中商人,準備隨時動手。

    關羽見呂蒙病重,於是把原來防守東吳計程車兵,都調集到襄樊前線。

    這個舉動給了呂蒙鑽空子的機會,關羽控制的荊州三郡落入孫權手中。

    後來關羽和關平被東吳擒獲並被殺。

    襄樊之戰讓曹操和劉備損兵折將,特別是劉備失去了荊州,等於沒有了東部北伐的可能性。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的戰略計劃,成了一個無法實現的空話。

    —End—

  • 9 # 初心如舊

    襄樊之戰中,曹操為啥不用夏侯惇的26軍,卻指派于禁支援曹仁?

    哈哈,七軍比二十六軍牛逼啊!提問說的是,建安二十一(216)年,夏侯惇跟隨曹操征伐孫權,曹操撤軍時,留夏侯惇率領二十六路人馬,駐軍居巢(今巢湖市)這個時候,正是張遼威震逍遙津,東吳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的第二年,曹操又來打孫權,說明孫權雖吃敗仗,大概還不老實。那次戰事爆發時,曹操正在漢中,和張魯對峙,無法分身,留給張遼七千兵,有點單薄,雖然後來打贏,帶有很大冒險成份。曹操這次收拾孫權後,又把夏侯惇留在居巢,與合肥成犄角之勢,能相互支援,更保險一些。

    但是,三國時戰事不斷,高階將領的調動、換防,也很頻繁。比如,提問說的襄樊之戰時,那時候的夏侯惇,早已經不在居巢,而曹操不在鄴城、不在洛陽、也不在許都,竟然又是在從漢中撤退的路上,不過這一次,曹操不是幹張魯,而是接到夏侯淵求救後,前往漢中支援夏侯淵,老冤家劉備,正在猛攻漢中,曹操、劉備鏖戰幾個月,雖然曹操五月已從漢中撤退,支援曹仁在七月,但曹操在漢中之戰中,支援前進猶豫,撤退也離離拉拉,十分緩慢,當年十月份,才到洛陽。派出于禁時,曹操還在長安。看《武帝紀》:【 冬十月,軍還洛陽。】《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更糟糕的是,建安二十四(219)初,曹操剛慢騰騰到達,夏侯淵就在定軍山被殺,曹操在漢中的仗,也打得很不順,頻頻失利。夏侯惇這時就陪著曹操,打理軍務。著名的楊修破解“雞肋”口令,就是楊修先對夏侯惇說的,夏侯惇覺得有理,在曹操沒有指示時,就讓本部軍人收拾行裝,提前準備撤退。結果,曹操夜裡手提鋼斧,巡視軍營時,發現夏侯惇部異常,叫夏侯惇一問,知道是楊修攛掇,頓時大怒,以蠱惑人心、違反軍令為由,把楊修給咔嚓掉了。

    曹操派于禁,是這枝部隊駐地較近,另外,于禁以前也是一個牛人。據《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記載,除了曹操徵張繡那次,青州兵乘亂搶劫擾民,于禁果斷擊殺,並不顧個人得失,及時部署防禦,擊退追來的敵軍,受到曹操高度讚賞外,于禁的軍功也很厲害。比如,曹操第一次和袁紹對戰,袁紹兵勢強大,于禁自請前鋒,曹操欣賞,派給於禁兩千步騎,駐防延津。曹操抽空東征徐州劉備。袁紹進攻時,于禁堅守不戰,袁紹乾瞪眼。

    看《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 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選步騎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因為劉備當年逃回徐州,作為監軍副將,朱靈有很大責任,曹操非常痛恨,想奪取朱靈兵權,但朱靈部人多勢重,行動需要慎重。由於當時于禁威望很高,異性將領中,軍職、排名都在張遼、徐晃、張郃、樂進之前。曹操反覆考慮,把這任務交給於禁,于禁帶數十騎兵,拿著曹操令旨,來到朱靈大營,宣佈曹操決定,朱靈部下無人敢動,圓滿完成任務。曹操非常高興,加封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封邑五百戶,還封于禁一個兒子為列侯。

  • 10 # 漩渦鳴人yy

    怎麼說呢?這場戰爭對於曹操來講也挺棘手的!

    首先第一點襄樊戰役發生的時候,此時劉備剛在漢中跟曹操打了個平手,而孫權呢也是蠢蠢欲動,對於曹操來講他需要防範的點複製襄樊戰役,這個地方還有合肥還有漢中地區,總之三個地方都需要派重兵把守,萬一哪個點被人家給突破了,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這其中相襄樊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個點!

    但是想想合肥如果被攻克下來,那麼順帶著曹操的徐州,曹操的許多曹操的兗州都會直接處於孫權的進攻鋒芒之下!孫權可不是什麼善茬,張遼在合肥檔了孫權這麼多年,孫權功效合肥那一肚子的火氣,不知道朝哪個地方撒,你如果這個時候讓他把合肥拿下來了,他攻擊哪裡都說不準!

    如果說漢中地區也就是關中地區的那條防線被劉備給突破了,劉備拿下整個觀眾那就更完蛋了,劉備這是要複製一場漢高祖劉邦的進軍路線,來一次天下的逆襲,這個對於曹操來講是最要命的一件事情,至於說襄樊戰役確實關於可以把襄陽樊城兩個城市拿下來之後將劉備的進攻鋒芒,向北方,前一步!但是關羽的軍隊畢竟有限,雖然他的軍隊是精銳中的精銳!可是軍隊的人數限制著關羽,接下來把戰果繼續擴大!關羽的這個舉動說實話就是為了配合諸葛亮,如果說諸葛亮關中的軍隊不出擊,那麼關羽的軍隊是死活不會出荊州的!

    夏侯惇所率領的26軍,或者說青州兵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應對合肥這個方向的進攻壓力的。此時如果你把作為後援君的夏侯惇的26軍調到了前線去跟關羽的軍隊死磕,戰爭能不能結束是個問題,能不能打得贏也是一個問題,萬一這個時候孫權在帥的10萬大軍過來把你合肥打個遍呢!上一次,算是險中求勝,最後靠著騙孫權說援兵快到了這樣一個訊息!最後讓孫權的10萬大軍給撤退了,這一回孫權能不能上到都是一個問題!

    你如果真的是一支精銳部隊,你不可能讓他一直負責屯田這樣的工作的,而曹操交給夏侯惇26軍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屯田!所以夏侯惇的這支軍隊一開始本就不是什麼打仗的料!夏侯惇所率領的青州兵在歷史上面也確實戰績拿不出手,雖然頂著曹操第一大主力的名號,但是打仗確實難看了一點兒!

    至於說於靜的這期均按照歷史上的記載,這期均是曹操由各地組建起來的精銳部隊組成的一支強悍的機動部隊,而統軍的將領于禁也是善於治軍!在宛城之戰裡面,曹操所有的軍隊全部都潰敗了,就只有于禁的500泰山,並穩住了陣腳,幫曹操收攏潰兵,並且順手還把張秀的西涼兵給收拾了!

    所以說于禁的戰鬥力和指揮能力是沒有任何異議的!曹操除非是到了那種荊州地區集結了劉備全部的軍隊的情況之下,才會考慮說把關中地區的槽症的部隊和合肥地區的夏侯惇的部隊給吊起在一起跟劉備組織一場決戰,否則將對將王對王小股部隊就是要對上小古布的,這樣才能夠算得上是打仗,否則你軍隊派過去人家直接縮到南郡裡面,你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你軍隊白來一趟反而讓其他人鑽了空子。這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機飛越俄羅斯領空,結局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