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指魔音

    一、相同點:

    1、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仁政”,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

    2、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二、不同點:

    1、在人性論方面的認識不同:孔子認為“性相近”;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惡論”。

    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禮樂文明的社會。孟子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 2 # 明宇231

    孔子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苟子觀點是人一生下來性來惡,只有通過後天的教育,才能變好多善。

  • 3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孔子罕言性與天命,

    只是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則以為正性則命,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

    目之於色也,

    耳之於聲也,

    鼻之於臭也,

    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荀子言性惡,其本善而勢不容之,

    故以禮樂刑政救之!

  • 4 # 尋真理91

    人之初,性本善。這孔孟的弟子們對儒家的不斷充實的過程中形成的!雖說儒家試圖從根本上了解人性,但還是不能究竟!要透徹地明白人性,還得從釋道著手才行!而荀子對人性的認識則更為荒謬!甚至有誤導之嫌。因此,荀子才被趕出了師門。荀子成了喪家之犬,他再也不能是儒家的人了!而喪家之犬是不配的!

  • 5 # 明貞

    三人均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並是儒家開創者。但荀子與孔孟不同,是支援人性惡者!其實,個人以為荀子是對的。因為物質世界以私性物慾為生存發展壯大之本能,良知正義良能被扭曲非狂即偽,很難實在!

    這是物質世界的造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善惡的基礎是生存,而生存的本能即私性物慾!時至今日,人類心性已漸趨覺醒,是心性突破物性並主宰物性的時侯了!

  • 6 # 南山禪月

    在對人性的天性上,孔子認為“性相近”;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子認為“性本惡”。三位聖人對人之初生就具有的本性,有偏重認識,可能是因為各人從小的生活環境不同,見到的人不同,透過長期觀察而產生了不同認知。

    我不否認三者說的不對,都對!但不可偏執一詞。這三種認知其實是一個體上的三個面,一顆心包含的三種狀態。每個人都具有善、惡、相近的元素。某個人天生下來偏重於善,有些偏重於惡,有些性相近。

    人性的好與不好,在於後天的教育,透過言傳身教,使他們的心靈、思想走向仁義,這是三聖的核心願望。

    依三子的不同學說,可以讓孔子去教育“性相近”的學生,讓孟子去教育“性本善”的學生,讓荀子去教育“性本惡”的學生,那麼都是皆大歡喜!

  • 7 # 葫蘆文化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在思想主張方面,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華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華人。 孟子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說:“民為貴”,“君為輕”。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並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孟子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一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華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星墜日食,颳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力量的加強。

    孔子信奉仁,重視教育,仁德。

    孟子將人變為仁政,主張民貴君輕,主張性本善。

    荀子是儒家文化繼承,有摻雜法家一些思想,主張性本惡。

  • 8 # 鹿曉溪的讀書與國學

    孔子並沒有對人性做深入的探討,他更多的是探討人格。什麼是理想人格,也就是君子應該具備的品格。關於人性他只說過“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性是沒有區別的,之所以後來有了區別,是因為之後的教育修養與經歷。

    孟子直白點,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他說的。他強調本性善良,但是會被後來的很多東西蠱惑懵逼,所以人要把握好自己。

    荀子與孟子相反,他認為人性本惡。因為他所在的時期是戰國後期,見到的都是殺伐。他認為人性的起源在於人的慾望,而慾望造成了戰爭。更有一點反駁性善論: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要法律幹什麼?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荀子最出名的兩個學生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和李斯。

    簡單來說: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惡。 孔子:性本無。

    我個人比較認同孔子的,人性就是一張白紙,給它什麼色彩,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 9 # 鵬學天下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他們的政治主張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尤其對“人性”認識方面: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

    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1)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2)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3)荀子

    在天人關係上,荀子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他們的政治主張已經被翻譯成很多外國語言,成為很多政府的施政借鑑,比如政治家“為人民謀幸福”、“寬刑簡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就是中國這三位遠古政治家的思想今用,對吧?

  • 10 # 金佛柯

    荀子和孔子孟子最大的區別就性惡和性善。

    孔子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

    所以荀子並未見道。

    性善是什麼善?是善良?不是。如果性善的善指的是善良,那麼荀子就對了。人心天生利己,哪來的人之初性本善?

    那這個善是什麼?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心體原本無善惡,所以說人天生沒有善惡?又不是了。

    這個善,是去掉善惡之後的心之本體。這個本體看人,人人如同自己,這個本體做事,事事只求至善。

    這個本體原本什麼都沒有,只不過他的行為是至善的。所以強名為善。性本善,說的就是這個,去掉一切善惡,而行動卻接近於至善的本體。

  • 11 # 驀然相逢

    一.相同點:

    1、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仁政”,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

    2、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二、不同點:

    1、在人性論方面的認識不同:孔子認為“性相近”;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惡論”。

    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禮樂文明的社會。孟子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 12 # 卜居陋巷頭

    人性,即人心——百姓大眾的心願也!

    故中華民族儒家政治哲學思想,就是“尊重,圍繞”百姓大眾的心願(以百姓心為心)。

    而不是什麼“認識人性”!

  • 13 # 無名草2020

    其實不管“性相近”、或“善本善”、“性本惡”,

    都沒真正把這個“性”說清楚。

    說本善,就與本惡相對,反之亦然。性相

    近則是介於善與惡兩者之間。

    我之所說他們都沒把這個“性”說清楚。就是

    因為這個性既不具備善的體,也不具備惡的

    體。更不存在與善或與惡相近。為什麼這麼

    說?因性無體,體既不存,便是空寂!便無

    善惡(或相近)可言了!

    璧如虛空,你能說它善?說它惡?空就一

    切平等,沒有善惡好丒高低上下可分了。

    就又回釋迦如來所說的:“諸法平等,無

    有分別”。

  • 14 # 張丹啊

    粗略來看,孔孟持相同觀點即性本善論,他們大體上看好人性本善,變化是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因此終生提倡尋求本心。而荀子則恰恰相反,認為性本惡論,提倡後世修身養性,改變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相紋路雜亂,為什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