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少娛樂
-
2 # Theslowneedtosta
所謂錯覺,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感知,是一種被歪曲了的知覺。與錯覺容易混淆起來的,是幻覺。幻覺,是在沒有現實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情況下所出現的知覺體驗。幻覺,是一種虛幻的知覺,是在當事人過去生活實踐基礎上所產生的。幻覺和錯覺的主要區別,在於幻覺的產生當時,並沒有客觀刺激物作用於當事人的感覺器官上;而錯覺的產生,不僅當時必須要有客觀刺激物作用於當事人的感覺器上,而且知覺的映象性質與刺激物是一致的。一言蔽之,那就是“錯覺是一種錯誤的感知覺”;而幻覺,則是“一種虛幻的不存在的感知覺”。在通常的情況下,錯覺多見於正常人;而幻覺,則多見於精神病人,因而幻覺是一種嚴重的知覺障礙。錯覺從產生的來源可分為心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種。
心因性錯覺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錯覺,叫做心因性錯覺。電影《紅樓夢》中的紫鵑丫環,見賈寶玉和林黛玉兩個人老是時吵時好,她不清楚寶玉待黛玉究竟是不是真心,於是編造了一個“明春家裡來接姑娘”的謊言試探賈寶玉。寶玉聽後信以為真,頓時傻了眼,還將花園湖中的石舫錯當成是來接林妹妹的船,於是大呼:“把船開回去,把船開回去。”將不會移動的石舫,錯當成接林黛玉的船,這種錯覺帶有明顯的心理因素,所以是心因性錯覺。
一個熱戀中的人,在電影院門口等待著戀人。還有一二分鐘電影即將開映,而戀人卻尚未到達。此時華燈初上,光線昏暗,他很容易將某個匆匆行走的路人錯當成是自己的戀人而迎上去打招呼,這也是心因性錯覺。文章開始部分列舉的三個成語,都具有明顯的心理因素,所以均屬於心因性錯覺。
生理性錯覺
生理性錯覺,是錯覺地感知了體內某種生理性活動。例如有位婚後三年未孕卻又迫切希望懷孕的婦女,服了許多“送子丸”、“賜子湯”等秘方後,有一個月的“例假”超期數日未來,她以為懷孕了,十分高興。丈夫、公婆也自然很興奮。婆婆問她是否想吃酸食,有沒有噁心。果然,次晨起床刷牙時出現了噁心,看見油膩食品不想吃,喜歡吃“話梅”,還出現了偏食。她不僅體重增加,而且還感到了胎動,於是來到婦產科醫院檢查。奇怪的是,醫生經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和B超檢查後證實她並沒有懷孕,而是得了一種叫“精神性懷孕”的疾患。精神性懷孕就是假孕症。由於精神因素,造成了功能性閉經。在別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下,使心理矛盾變成了軀體症狀,出現了生理性錯覺,將早晨刷牙時咽喉部受到刺激出現的噁心,當成了妊娠反應。在別人提示“是否想吃酸食”的暗示下,出現了“愛吃話梅”的現象,將生理性的腸蠕動,錯覺成胎動;將肥胖,錯覺成“子宮增大、腹隆”,這一切,都是生理性錯覺。
病理性錯覺
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也會出現錯覺,這是病理性錯覺。病理性錯覺多於高熱譫妄、意識清晰度不高的情況下出現。例如,病人可將正在輸液的鹽水皮條錯看成毒蛇;將床邊櫃上的花瓶,錯視為骷髏;錯將吊燈看成為可怕的巨蟒……病理性錯覺常常帶有可怕的成分,所以患者情緒常常是驚恐萬分。當體溫降低並非處於高熱中,意識程度轉為清晰時,病理性錯覺也就不醫自愈了。
按視覺錯誤分類
可主觀克服的錯視
錯視:如成語中所說“杯弓蛇影”,如把掛在衣架上的大衣看成是躲在門後的人,如一個安裝在天花板上的吸頂燈看成是掛在天花板上的人頭等等。這都是錯誤視覺的例子。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錯覺是幻想性錯覺,意思是病人把實際存在的事物,透過病人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用,錯誤地感知為與原事物完全不同的一種形象,如病人把天上的彩雲,透過想象感知為飛舞的仙女的形象;有的病人把牆上的裂紋,透過想象錯誤的感知為一些美麗的圖案或張牙舞爪、面目猙獰的兇惡怪獸。這些錯視一般透過主觀再認知都是可以克服的。除錯視外,還有錯味、錯觸、錯嗅、錯聽和內感性錯覺。

會閃不會閃
繆勒-萊耶爾錯覺
對繆勒-萊耶爾錯覺的一種解釋是透視恆常性理論的觀點.認為圖中箭頭等特定的刺激特性是顯見距離的一種標誌物。這個解釋雖然沒有涉及到大腦的微觀機理,但應該是基本正確的。
月亮錯覺
還有一種現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就是太陽早上看起來往往比中午的時候大一些。這種現象別定義為月亮錯覺。月亮錯覺就是雖然接近地面平視的圓月和當空仰視的圓月面積相等,而且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影也大小相同,但一般人總是覺得接近地面時的面積要大出30%~50%.
奧爾比遜錯覺
奧爾比遜錯覺(Orbison illusion),形狀錯覺。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比遜提出。將
一正方形放在有多個同心圓的背景上,其對角線交叉點與圓心重合,看起來這個正方形的四條邊向內彎曲(見圖)。他曾分別將不同的幾何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放線上條背景上,結果發現這些形狀看上去均會變形而出現形狀錯覺。

錯覺
松奈錯覺
當數條平行線各自被不同方向斜線所截時,看起來即產生兩種錯覺;其一是平行線失去了原來的平行;其二是不同方向截線的黑色深度似不相同。
編索錯覺
此影象盤起來的編索,呈螺旋狀。實則系由多個同心圓所組成,讀者可選任一圓上一點循其線路檢驗之。

編索錯覺
桑德錯覺
看看這張圖,你會發現左邊較大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看起來明顯比右邊小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長,但實際上兩者等長。

桑德錯覺
德勃夫錯覺

奧爾比遜錯覺
左圖內的小圓與右圖的圓相等,但兩者看似不等;居右者看來較小。
階梯錯覺
注視此一圖形數秒
鍾。將可發現有兩種透視感;有時看似正放的樓梯,有時看似倒放的樓梯。

松奈錯覺

階梯錯覺
海林錯覺
兩平行線為多方向的直線所截時,看起來失去了原來平行線的特徵。
成因
簡要介紹
圖為人的視覺成像經過。當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帶著物體表面的資訊經過角膜、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內部,經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物象(圖一)。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產生的神經衝動,沿著視神經傳入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即大腦皮層的枕葉部位,在這裡把神經衝動轉換成大腦中認識的景象(圖二)。這些景象的生成已經經過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體感”等協同工作,並把影象根據攝入的資訊在大腦虛擬空間中還原,還原等於把影象往外又投了出去(圖三)。虛擬位置能大致與原實物位置對準,這才是我們所見到的景物(圖四)。當我們看某個物體時,大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錯覺
儘管我們現有的關於視覺系統的知識量很龐大,已經有了視覺心理學、視覺生理學和視覺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等學科,但對如何看東西我們確實還沒有清楚的想法,對視覺過程仍然缺乏清晰、科學的瞭解。
你可能對自己如何看東西有了一個粗略的想法。比如認為每隻眼睛就像一部微型電視攝像機,把外界景象聚焦到眼後一個特殊的視網膜螢幕上,每個視網膜有無數的光感受器,對進入眼睛的光子進行響應。然後,把由雙眼進入大腦的圖象整合到一起,這樣就可以看東西了。但實際上,這把如何看東西想得太簡單了,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完全錯了。
為了研究“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瞭解看所涉及的任務及頭腦內完成該任務的生物裝置。
動物需要視覺系統去尋覓食物、躲避天敵和其他危險,交配、撫養後代等等也離不開視覺系統。進入眼睛的光子僅能告訴我們視野中某個部分的亮度和某些波長資訊,但我們需要知道
的是那裡有什麼東西,它正在做什麼和可能去做什麼。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看物體、物體的運動和它們的“含義”。但僅僅是這些還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到“實時”,在這些資訊過時之前,足夠迅速地採取行動。所以,必須儘快地提取生動的資訊。因此,眼和大腦必須分析進入眼睛的光資訊,以便獲得所有這些重要的資訊。

錯覺
|
視錯覺的形成
對於視錯覺,迄今仍未有確切的解釋。
克里克曾給出的三點評述:
1、你很容易被你的視覺系統所欺騙;
2、我們眼睛提供的視覺資訊可能是模稜兩可的;
3、看是一個構建過程。
你很容易被自己的視覺系統所欺騙。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楚視野內的任何東西,但如果我們的眼睛在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只有接近注視中心,才能看到物體的細節,越偏離視覺中心,對細節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視野的最外圍,甚至連辨別物體都困難。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之所以顯得不明顯,是由於我們很容易不斷移動眼睛,使我們產生了各處物體同樣清晰的錯覺。
我們的眼睛提供給我們的任何一種視覺資訊通常都是模稜兩可的,它本身提供的資訊不足以使我們對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給出一個確定的解釋。事實上,經常會有多種可信的不同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時刻只能有一種解釋,不會出現幾種解釋混合的奇特情況。對視覺圖象的不同解釋是數學上稱為“不適定問題”的例證。對任何一個不適定問題都有多種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資訊的條件下,它們同樣都合理。為了得到真實的解,需要使用數學上所謂的“約束條件”。視覺系統必須得到如何最好解釋輸入資訊的固有假設。我們通常看東西時之所以並不存在不確定性,是由於大腦把由視覺景象的形狀、顏色、運動等許多顯著特徵所提供的資訊組合在一起,並對所有這些不同視覺線索綜合考慮後提出了最為合理的解釋。

視覺成像
看是一個構建過程,大腦並非是被動地記錄進入眼睛的視覺資訊,而是主動地尋求對這些資訊的解釋。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填充”過程,如和盲點有關的填充現象。盲點是因為聯結眼和腦的視神經纖維需要從某點離開眼睛,因此在視網膜的一個小區域內便沒有光感受器。但是,儘管存在盲區,我們的視野中卻沒有明顯的洞。這說明大腦試圖用準確的推測填補上盲點處應該有的東西。
俗話說“眼見為實”,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東西,就該相信它確實存在。然而克里克對此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你看見的東西並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為它存在。在很多情況下,它確實與視覺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況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導致錯誤。看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你的大腦可根據先前的經驗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資訊作出最好的解釋。心理學家之所以熱衷於研究視錯覺,就是因為視覺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為揭示該系統的組織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線索。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視覺呢?顯然,我的頭腦種似乎有一幅面前世界的“圖象”,但很少有人會相信在大腦的某處有一個真正的螢幕,它產生與外部世界相對應的光模式。如果考察一下計算機是如何處理圖象的,就會知道計算機儲存的是圖象的符號化表示,透過這些記憶的符號可以產生圖象。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沒有一個符號化的螢幕呢?假使螢幕由一個有序排列的神經細胞陣列組成,每個細胞對圖象中的特定“點”進行操作,其活動強度與該點光強度成正比。若該點很亮,則該細胞活動劇烈;如果無光,則細胞停止活動。這樣,表象就會是符號化的。難道不該是這樣的碼?
這種排列的毛病是除了每個小光斑之外,我們不能“知覺”任何物體,我們不能將光斑組成有意義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可以輕易地識別出一幅圖象中的某一具體物體,比如識別出一付面孔。因此大腦不可能只是一群僅僅表示在什麼地方具有光強類別的細胞集合,它必須產生一個較高層次上的符號描述,大概是一系列較高層次上的符號描述。這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因為它必須藉助以往的經驗找到視覺訊號的最佳解釋。因此,大腦需要構建的是外界視覺景象的多水平解釋,通常按物體、事件及其含義進行解釋。由於一個物體(比如面孔)通常是由各個部分(如眼、鼻、嘴等)組成的,而這些部分又是由其各個子部分組成,所以符號解釋很可能發生在若干個層次上。
這些較高層次的解釋已經隱含(implicit)在視網膜上的光模式之中。但僅僅如此還不夠,大腦必須使這些解釋更明晰(explicit)。一個物體的明晰表象是符號化的,無需進一步加工。隱含的表象已經包含了這些資訊,但必須進行深入的加工使其明晰化。

盲點
一旦某個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號化之後,該資訊就很容易成為通用的資訊。它既可以用於進一步加工,又可以用於某個動作。用神經術語來說,“明晰”就是指神經細胞的發放必須能較為直接地表徵這種資訊。因此,要“看”景物,我們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層次的符號化解釋。
對很多人而言,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種符號化解釋是難以接受的。因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真實的東西”,其實,我們並不具備周圍世界各種物體的直接知識。這只不過是高效率的視覺系統所產生的幻覺而已,因為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我們的解釋偶爾也會出錯。
錯覺理論
1,眼動理論: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檢視形的某些部分時,由於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範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有些實驗證明了眼動不是造成錯覺的真正原因)
2,神經抑制作用理論:這是從神經生理學水平解釋錯覺的一種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膜內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佈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錯覺。(該理論忽略了錯覺現象和神經中樞的融合機制的關係)。
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於知覺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可以說錯覺是知覺恆常性的一種例外。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是受到嚴重刺激,不過大腦的部分也有確實有“硬體”和“軟體的區分”。
硬體部分我們說神經系統異常。其實是比如:自閉症、閱讀障礙、共感等等的“大腦硬體”和“常人”不同。嚴格意義上不是“病”,大多是天生和普通人不同。錯覺的發作起因很多,從生物角度上大多是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比如神經遞質缺失等等。所以要依靠藥物+心理治療。
遭受重大的腦外傷,會使得硬體發生問題,會影響認知功能等等,也可能出現性格變化(比如本來每次遭受刺激的時候,大腦對應的反應區域功能出現異常)
遭受重大的精神刺激,大腦的化學物質會發生變化。這大概就是你說的錯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