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國土面積比中國小很多,就算都可以耕種,面對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口,應該壓力也很大吧。而且他們也是吃米的。他們是否有厲害的作物?特別牛的人?搞定了那麼多人的口糧。
7
回覆列表
  • 1 # 眼哥144151171

    第一要確定印度有姓袁的木有,隆平兩字確定要有一個字相同,只能說佔100/70,你說印度有袁隆平嗎?我說沒有,懂的舉右手。

  • 2 # 專打惡狗愛狗人士

    個人認為,科學種植提高產量是不可估量的,不要抱情感方面評估一個人,中國有個袁隆平,但世界這麼大,或許真有比袁隆平技術高的人、或土地好等原因關係,就好比前蘇聯甩掉我們以為我們造不出核彈一樣,結果我們不但造了核彈,而且還造了氰彈等高階武器,所以這不是什麼淚喪的問題,我們應該為有此科技發達而感到高興!

  • 3 # 小粉de豬

    這個問題貌似我三年前就看過了,所謂 的統計根本就是亂來的。印度的農業科技離不開“將”字,印度的社會也太多將字。

    證明產量很容易,推廣三五年,看看還有沒有印度人餓肚子?

  • 4 # 時間的信仰

    三哥喜歡吹噓已經習慣了,要是能產那麼多糧食就不用進口了,中國一年種兩季,印度地區可以種三季,還不夠吃,想想都知道不會是真的

  • 5 # blueNEWSOUL

    不管怎麼樣,袁隆平都是雜交水稻之父,世界第一人,在農業領域這個名號誰也比不過,除非未來出現了能在外星球大面積種植農產品的技術。

  • 6 # 肚子一圈肉1982

    反問,相比耕地面積遠超中國,地理關係以及氣候原因一年三季四季輕輕鬆鬆,請問這樣的國家會出現像袁老這樣的國寶級人物嗎?真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培養什麼人啊!

  • 7 # 天上虞

    袁院士說過,呆在電腦房永遠種不出水稻,要在實地去觀察,對於印度能不能破紀錄,這我們不管,如果可以,我們可以去實地看看是不是真的,萬一是真的呢,我們可以走多少彎路

  • 8 # 雲種養

    (著名農業科學家兼全國農民委員會主席MS Swaminathan)

    生於1925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遺傳學家和國際官員。20世紀60年代,印度正處於大規模饑荒的邊緣,斯密瓦耐森主導了“印度綠色革命”,該計劃是在貧困農民種植高產小麥和水稻種苗的方案,向貧困農民分發高產小麥和水稻品種。

    Swaminathan被稱為“印度綠色革命之父”,1986年榮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也是第一屆世界糧食獎獲得者。

    Swaminathan教授也對轉基因發表了看法,如果有興趣瞭解的朋友可以查詢一下。

    雖然印度佔全球農業總產量的7.68%,魚類、豆類、土豆、甘蔗、油籽、以及棉花、茶葉、咖啡、橡膠、黃麻、蓖麻等產量還是相當高。但卻被喻為“一個不能確保本國糧食安全的農業巨人”。

    超過5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及相關部門,但所貢獻GDP只有14%。

    印度農民只得到消費者支付價格的10%至23%(跟中國差不多),發達經濟體農民收入為64%至81%。

    印度土地平均面積非常小(不到2公頃),造成勞動生產率低下。

    (印度貧困地區也是採用非常傳統的耕作方式)

    由於印度缺乏冷藏,食品包裝以及有效的農村運輸系統,食品腐敗率世界最高。

    從2013年的資料顯示,印度每公頃穀物的平均產量遠遠低於許多國家(包括幾個低收入國家)的平均產量,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差距是巨大的,每公頃的平均產量比中國低39%,平均收益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50%。據世界銀行稱,印度的稻米產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雖然印度生產全球牛奶生產的13%,年產量約為1.12億噸,但沒有出口。

    雖然印度的畜牧業人口超過5億,包括牛,水牛,山羊,豬和羊,肉類生產普遍較低。

  • 9 # 一騎走天山001

    這不是有毛病嗎?袁隆平院士奮鬥了多少年才達到這個水平,印度一個鳥毛農民自己就能超越,怎麼讓我想到中國上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了。印度還能不開掛不吹牛麼?

  • 10 # 甘福泉

    世界上簡直有這麼一些人不要臉,吹牛皮都不知道牛皮的嘭脹度吹到多大能爆炸,印度吹他們有一個農民培育的水稻一畝地產量接近3000斤,你信嗎?為了爭當世界科研水稻畝產之最吹的簡直不要臉,沒有一點論文和科研成果來論證此亊,就這麼一吹信嗎?簡直是天大的笑話。中國的老教授袁隆平科學家領導著水稻科研團隊,經過多年艱苦奮戰,日日夜夜,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不辭辛苦,終於取得了豐碩成果,使畝產取得2000斤單產最高記錄,為解決全人類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世界科研界公認的。

  • 11 # 蕭武

    印度國土面積比中國小,但是可耕地面積要比中國大。不僅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大,而且耕種的自然條件也遠比中國要好。但吃飽飯的問題中國在四十年前就已經解決了,印度卻至今也沒有解決。雖然不少人認為,印度將會崛起,但直到現在,餓死人在印度仍然是常態化的,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便如此,印度還是國際排名比較靠前的大米出口國。

    印度現在人口已經超過十三億,超過中國已經不是問題。對於這樣的人口規模的國家來說,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必須首先立足於比較高水平的糧食自給率,而不能完全依靠從國外進口。原因很簡單,對這個人口規模的大國來說,如果糧食供給比較依賴進口,就會改變國際糧食市場的基本格局。所以,前幾年奧巴馬將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歸結為印度人都開始吃兩頓飯了。

    那麼中國是怎麼解決吃飽飯的問題的呢?首先是土地革命,平均分配土地,耕者有其田,讓種地的人先有飯吃。其次,普遍而深入的社會革命,打掉一切舊社會的枷鎖,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吃飯的權利。第三,在此基礎上推動合作化,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和基本農田建設,增加土地,改善土地種植條件。第四,大力發展工業,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工業的基礎上的,沒有化肥等工業產品,糧食產量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在這些基礎上,袁隆平的種子改良才能發揮作用。實際上,以今天的世界來說,種子改良並沒有那麼難,只要能夠先解決那些前提性的基礎條件,沒有袁隆平,也一樣可以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缺乏袁隆平這樣的人,缺的是像中國這樣深入而普遍的土地制度革命和社會革命,以及以國家計劃的形式來推動工業化的能力。

    中國完成這些基礎建設,是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間。在此之前,華人也沒有解決吃飽飯的問題。而在完成這些建設之前,中國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1970年代初期,中美恢復外交關係之後,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最大宗的就是糧食,也就是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糧食,來緩解國內糧食產量增速與人口增速之間的矛盾。直到今天,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最大宗的貨物,也仍然是農產品,主要是糧食,比如大豆、玉米和小麥。

    而中國這些建設開始見效,發揮作用,並解決了華人吃飽飯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在1980年之後的那幾年。正好那幾年中國搞了聯產責任制,包產到戶,所以以前一直把解決華人吃飽飯的功勞算在包產到戶頭上,其實是搞錯了。沒有前面三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積累,包產到戶也沒用,也解決不了華人吃飽飯的問題。袁隆平也是一樣,沒有前面三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積累,再多的袁隆平也解決不了華人吃飽飯的問題。

    由此,就不難理解,印度至今仍然沒有解決吃飽飯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印度缺一個袁隆平,而是缺一場像中國這樣深入而普遍的革命。確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科學技術要發揮作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首先需要解決制度環境的問題,而解決制度環境就要透過革命。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革命才能被稱為歷史前進的第一推動力。而吃飽飯首先是一個歷史進步的問題,其次才是一個科學技術進步的問題。

    其實,不止是印度如此,現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都是如此,很多國家都還沒有解決基本溫飽的問題,尤其是非洲的一些國家,至今仍然經常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即便是一些看上去已經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的國家,因為過度依賴進口,實際上也非常脆弱,一旦遇到稍微嚴重一點的政治動盪或者經濟危機,馬上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糧食供應危機,老百姓吃飽飯就會成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鈴木uu和本田e影110的動力等方面差距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