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禧G

    不要因為關羽活捉了于禁,就以為于禁是菜鳥,于禁在曹操早期武將中,可以說是最好的,張遼張郃夏侯淵等等崛起的都比于禁晚,于禁為曹操平定叛亂,招兵買馬立了頭功的。于禁的統兵能力是很高的,他能把菜菜的青州兵訓練成曹操的主力,無可否認的事實是:青州兵只服從2個人的調遣,一個是曹操,另一個就是于禁。以至於後來曹操死了,曹丕管不住這個隊伍,最後就地解散了。另外我不認為于禁人品差,是為了偷生而投降關羽的,以于禁的為人,應當說不太可能為了保自己一條老命而屈膝投降。想當初官渡之戰中,于禁的處境也是危機重重,險象環生,而曹操手下已經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紹示好,準備在有利的時機投降,而於禁卻是始終如一效忠曹操,也沒見他有什麼貪生怕死的念頭。從於禁身平的經歷來看,實在無法得出其貪生怕死的結論。那麼,為什麼于禁會在晚年突然作出驚人之舉呢?其中定有隱情嘛。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形,或許就象孔平仲詩中描繪的情形:“倉黃不暇恰步伍,攀緣蹙踏半死傷。計窮豈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部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斃。是無謂的抵抗,還是投降?這個選擇恐怕已經在曹軍將士的心中已經產生了。于禁作為最高統帥,又是官兵們敬重的物件,他的一舉一動自然影響著整個七軍的命運。雖說于禁平時以法御下,但這並不表明他不關心自己的將士,其實往往越是剛毅的將領,越是體恤士卒,所謂恩威並施。從史書中所記載的“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見《三國志·孫權傳》)等情況看,估計七軍的絕大部分都跟隨於禁投降了。如此大規模的投降,在這之前的三國交戰史上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透過這一段史料,我們可否這樣設想:于禁會不會是因為顧及部下的生命,不願自己計程車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筆者認為這個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對平日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三萬人的性命,這對於一個將領來說,該是多麼大的一個壓力,這個壓力甚至遠遠大過關羽投降曹操時所面臨的,在這種情況下,投降或許是于禁唯一的選擇了。

  • 2 # 笑侃歷史那些事

    能力毋庸置疑。

    整理了一下於禁的履歷,五子良將中,于禁和樂進為曹操的元從將,和其他三將不同的是,他們在曹操陣營裡是從最低階的小軍官,一點點往上走的,軍司馬,雜號都尉,雜號校尉,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一步一個腳印。而徐晃、張遼、張郃三將,則是歸降後快速被封將軍,不能說全是實力所致,也有鼓勵後來者的意思。

    但凡武將,憑藉軍功進身,而軍功者,又有從攻與擘劃之分。從攻的軍功,為服從命令,作戰驍勇果敢,指揮得力之功;而擘劃之功,則為獨領一軍或與其餘若干將並領一軍,完成指定任務。通常認為,後者較前者要高一個檔次。于禁從很早開始,就經常單獨領軍作戰。最早的單獨領軍作戰記錄,為193年,討伐徐州陶謙過程中,獨自領軍攻拔廣威(縣級行政規劃)。

    之後的單獨作戰記錄(或與他將共同領軍記錄)有:破呂布二營,破高雅,斬劉闢、黃卲,斬橋蕤等四將,宛城遇襲後負責殿後,斬眭固,以二千兵馬守延津拒袁紹,甚至與樂進率少量兵馬,攻破袁紹幾十個據點,使得曹操在黃河北岸立穩了腳跟,為之後的曹袁對決打下了基礎;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階段打破僵局,平東海叛,降梅成,後督運糧草,奪朱靈兵。

    216年,于禁封左將軍,假節鉞。假節鉞在戰時,是一個很實用的任命,戰時,假節可專殺兩千石以下官吏,假鉞則專征,可自主發動戰爭,無需請命。而在非戰時,假節鉞則是一個莫大的榮耀。我列一下整個三國時期,被假節鉞的人有: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關羽(219年),曹真(不明),滿寵(223年),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王凌(249年),司馬師(254年),司馬昭(255年),陶濬(280年)。

    其中,顯然是自封的有董卓、曹操、司馬師、司馬昭;因事任命的有曹真、陶濬、諸葛亮(征伐前給節鉞);出於政治原因的有曹爽(託孤)、王凌(司馬懿試圖安穩人心);而單純地“假節鉞”以顯示其地位的有于禁、關羽、滿寵。而且,于禁是唯一一個被假節鉞的人(曹操)假節鉞的將軍。當然了在這裡不是說沒假節鉞的人都混得不如假節鉞的要好,比如姜維、司馬懿等人,他們不被假節鉞單純是避個嫌,不因虛名而處實禍而已。儘管如此,可以看得出,219年以前,于禁絕對是曹魏的頭號武將是已經被生供起來的那種。這個認識,有助於我們理解219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建安219年,樊城之戰,于禁被俘。這件事該怎麼看待,關係到了于禁一生的評價。曹魏投入在樊城之戰中的將領,有本姓將領中實力最強的曹天人,前後被假節鉞的于禁和滿寵,與于禁同為五子良將的徐晃。其時,曹仁守樊城,滿寵為其副,呂常守襄陽,于禁率精兵援救,徐晃率新兵守宛。由此也可以看出曹軍陣營中的地位高低。當時樊城被圍,曹天人苦苦支撐,國之宿將於禁率精兵七軍疑似五萬人(根據《三國志·吳主傳》 “羽以舟兵生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可知,七軍有三萬人以上,至於洪水淹掉了幾成,就看個人理解了吧 。感謝@澳洲 斧正)緊急來援,結果才剛紮營,五萬精兵就被暴漲十幾米的漢水所淹,近乎全軍覆沒,樊城的城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損害,龐德殞命,于禁投降。舉國震悚,曹仁險些打算突圍逃走,曹操幾乎欲遷都。

    可以說這是曹魏政權自滅袁紹後在軍事上最為危殆的時刻,于禁之敗,險些導致了曹魏的國運之敗。要不是渣權背後反水助攻、破壞同盟、不宣而戰、劃掉不宣而偷襲,曹仁、滿寵、徐晃並不可能可以從二爺手上得到好處,尤其是曹、滿二位,很可能就追隨著龐德一波去了。七軍之亡,非於禁之罪。但無論是降是逃,只要于禁還能活著回到曹魏,總會有人把這戰敗苦果記到他頭上去的。

  • 3 # 吟風社

    不能,于禁能得到曹操重用主要是人品與曹操相似,雖然能力一般,但行事果決無豪俠氣,該狠手時決不含糊,這種人不僅軍士敬畏,其他將領也會忌憚三分,此外比較能溜鬚拍馬。

    于禁得到的賞賜特別多,遠遠超過諸將,以及於禁對待士兵很嚴格,不得軍心。對比一下曹真傳裡寫曹真把賞賜全部分給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甚得軍心一比較就明白點啥了吧...此外,于禁剝奪朱靈軍權那次行動奠定了他在曹操軍中高出一頭的地位 ,于禁沒有為同僚說情(老曹確實做得不太對),而是順著上級的意思乾淨利落地幹了,這可以算是陷害同僚巴結上司。對待舊友昌狶,他在人家投降後不知道從哪搬來一條“圍而後降不赦”(魏將列傳反例多了去了),果斷地把老友給砍了,結果在圍剿陳蘭的時候卻被一封投降信給騙得回軍了,人品實在有夠糟的。曹操評價他有“不動之節”,實際上他的“不動之節”全部用來對待部下去了,所以他的部隊紀律好,但全都討厭他。而等到自己面臨生死考驗的時候,“不動之節”沒了,變成了保命要緊。

    總結起來,于禁貪財,怕死,不講情義,揣摩上司心意,嚴以待人,寬與律己

    于禁在五子裡的各項唯一唯一一個曹操廟和十七史百將都沒進的唯一一個惡諡唯一一個損失幾萬部隊唯一一個被吳華人嘲笑唯一一個殺舊友唯一一個被一封信騙的回軍死後惡評最多其實于禁應該感謝曹丕,如果曹丕真殺了于禁,于禁連魏書十七都進不了,得到魏書二十八去和王凌他們混了。

  • 4 # 四川達州人

    曹操五子良將排序的話,不大現實。

    五人雖然並列合傳,但各人側重不同。張遼成就最高,破孫權和斬蹋頓就無人可比。張郃作戰機巧,樂進驍勇善戰,徐晃穩重又有果決。于禁久經沙場功勳卓著,但個人認為于禁練兵能力更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物價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