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父母年代記憶
-
2 # 劍丶不劍
不能,除非俘虜一心求死或意志極為堅定;在獲得情報時,還會有專人去驗證情報的真假。如果情報屬實,俘虜的處境可能會好一點;如果情報是假的,俘虜將面臨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那種比死還可怕的酷刑。俘虜也會為謊報情報付出慘重的代價。
-
3 # 斯文卿相
數千年曆史長河,什麼事不會發生,古人又不傻,甚至,某些方面比現代人還要聰明,但編造謊報,也就是用假情報應付敵人或欺騙敵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什麼這麼說?
關於情報的作用,春秋軍事家孫武在《孫子·用間篇》當中說的很清楚,曰: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什麼意思?
戰爭相持數年,就是為了爭一日之勝負,其間耗費的物資,影響的百姓數不勝數,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不重視用間,以致因為不瞭解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到了極點。
以孫子這種身份,這種涵養,說一個人不仁,甚至到了極點,那幾乎就是指著鼻子罵人了,正因為用間,用他們蒐集情報如此重要,孫子才在分析以往戰例的基礎上,給間分了種類,一共五種,分別是: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其中的死間,主要工作就是:為誑事於外……而傳於敵間也。也就是編造假情報,想方設法的送給敵方情報人員。而這種想方設法的編,以及想方設法的送,其中就包括被敵俘虜,俘虜之後假裝熬不過酷刑,然後將假情報說出去。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謝揚,很明顯,他就是一個死間。
前594年,楚莊王討伐宋國,打到都城睢陽城下,宋國向晉國求援,可晉國呢,既不想發兵,又不想失去宋國,於是六卿湊到一起想來想去,終於拿定個餿主意,派大夫解揚出使宋國,傳遞晉國援兵已經走到半路上的假訊息,傳遞這個假訊息幹嘛 ,一則為了鼓舞宋國軍民計程車氣,鼓動他們,跟楚國死拼;二來也為了製造些緊張的空氣,讓楚國攻打宋國的時候,不至於那麼肆無忌憚。
帶著這樣的使命,謝揚出發了,半路上毫不意外的被楚華人抓住,押解到楚莊王面前,楚莊王說:你依舊可以去宋國,但傳達的命令需要改變成晉國無力援救宋國。意思是消除宋華人的指望,好讓他們早點投降。
解揚當然不幹,於是楚莊王反覆逼迫,並以性命要挾,解揚屈從了,然而,他是真的屈從嗎?
楚莊王很快將解揚帶到睢陽城下,以傳達晉國命令的名義將解揚升上攻城車,解揚升起來之後就揚聲大喊:晉國援兵馬上就要來了,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宋國一聽,自然士氣更高,楚莊王呢,解揚威逼利誘之下還不肯屈服,寧死也要把晉國救援宋國的訊息傳出去,表明,晉國絕對不會放棄宋國,他的情報必然是真的,既然是真的,那我還屯兵于堅城之下幹嘛,等著被人前後夾擊嗎,出於上述考慮,楚莊王就麻溜的退兵了。
一個死間傳出來的假情報,作用就能有這麼大。
當然,也不是說但凡編個假情報敵人就能信,這裡面的道道深著呢,情報如此重要,己方知道,敵人當然也知道,可以說,但凡用兵的人都知道,所以,打老早的時候,古人的“司令部”就有專門的情報分析人員,情報分析部門。
姜太公的《六韜·王翼第十八》就專門介紹了古代的“司令部”,一般來說,古代的“司令部”,也就是主將帶兵出征的時候,需要有72個輔佐人員,即“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分成十八個小組也好,十八個部門也好,總之是各負其責,一點都不敢馬虎,其中的第十二、第十五就專門說到情報方面的事。
第十二是: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第十五是: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
什麼意思?
簡而言之,十二負責分析,十五負責散播,兩個部門通力協作,互通有無,在這樣的情況下,假情報傳遞上去,他們絕不會輕易相信,得有個分析印證的過程,這其實就是雙方智力、決心、手段、技術等方面的較量。
既然是較量,自然有勝利者,也會有失敗者,而且,失敗的機率要比勝利的機率大得多,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謝揚成功的欺騙了楚國、宋國,所以才能名垂千古,成為相關歷史記錄當中的一個範例。
古代拷打俘虜時,俘虜能不能用編造謊報來應付敵人或欺騙敵人?答案是肯定的,有,但不不會很多,因為戰爭,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
參考文獻:《左傳》、《六韜》、《孫子兵法》等
-
4 # 南朝居士
你想一下,即使是現在,上了戰場,普通士兵能知道什麼?最多就是他們班多少人,他們的目地是什麼,這些又有什麼價值呢?
幾十年前的戰爭,我方基本沒有洩密的,不是因為忠誠,而是不識字,啥都不知道,跟著大部隊走。
而曰方洩密多,並不是他們不忠誠,而是 他們大多識字,喜歡往家裡寫信,然後被抓或者屍體上就有資訊了,但是也沒多大用的資訊,因為普通士兵,知道的就不可能多。
現代都是如此,何況古代呢?
我在一個國企上班十年,我不認識一個處級以上的人,不知道公司的性質,不知道公司的股權結構,不知道公司的組織部門結構,不知道其他部門的任何事,我只知道我所在區域的事,有一天我被抓了,我也可以很硬骨頭,因為我真的啥都不知道啊。
普通士兵也是一樣,真的啥都不知道。
再者,即使是潛伏人員被抓了,也不可能說假情報,而是隻能裝傻,打死不承認,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你是幹嘛的,如果你說假情報,就等於承認你是那種人,那你會死的很難看的。
不要相信你的骨頭有多硬。
任何組織不可能把安全寄託於成員的忠誠之上的,只會把安全寄託於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讓他知道的東西最少,接觸人最少,只認識一個人,這樣即使他被捕了,也不至於危害整個集體,以這樣來維持整個組織的運轉。
所以,不要想著給假情報,那就是等於承認了,只能裝傻,一問三不知,別人也沒辦法判斷。
-
5 # 玉潤萬古
數千年曆史長河,什麼事不會發生,古人又不傻,甚至,某些方面比現代人還要聰明,但編造謊報,也就是用假情報應付敵人或欺騙敵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什麼這麼說?
關於情報的作用,春秋軍事家孫武在《孫子·用間篇》當中說的很清楚,曰: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什麼意思?
戰爭相持數年,就是為了爭一日之勝負,其間耗費的物資,影響的百姓數不勝數,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不重視用間,以致因為不瞭解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到了極點。
以孫子這種身份,這種涵養,說一個人不仁,甚至到了極點,那幾乎就是指著鼻子罵人了,正因為用間,用他們蒐集情報如此重要,孫子才在分析以往戰例的基礎上,給間分了種類,一共五種,分別是: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其中的死間,主要工作就是:為誑事於外……而傳於敵間也。也就是編造假情報,想方設法的送給敵方情報人員。而這種想方設法的編,以及想方設法的送,其中就包括被敵俘虜,俘虜之後假裝熬不過酷刑,然後將假情報說出去。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謝揚,很明顯,他就是一個死間。
前594年,楚莊王討伐宋國,打到都城睢陽城下,宋國向晉國求援,可晉國呢,既不想發兵,又不想失去宋國,於是六卿湊到一起想來想去,終於拿定個餿主意,派大夫謝揚出使宋國,傳遞晉國援兵已經走到半路上的假訊息,傳遞這個假訊息幹嘛 ,一則為了鼓舞宋國軍民計程車氣,鼓動他們,跟楚國死拼;二來也為了製造些緊張的空氣,讓楚國攻打宋國的時候,不至於那麼肆無忌憚。
帶著這樣的使命,謝揚出發了,半路上毫不意外的被楚華人抓住,押解到楚莊王面前,楚莊王說:你依舊可以去宋國,但傳達的命令需要改變成晉國無力援救宋國。意思是消除宋華人的指望,好讓他們早點投降。
解揚當然不幹,於是楚莊王反覆逼迫,並以性命要挾,解揚屈從了,然而,他是真的屈從嗎?
楚莊王很快將解揚帶到睢陽城下,以傳達晉國命令的名義將解揚升上攻城車,解揚升起來之後就揚聲大喊:晉國援兵馬上就要來了,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宋國一聽,自然士氣更高,楚莊王呢,解揚威逼利誘之下還不肯屈服,寧死也要把晉國救援宋國的訊息傳出去,表明,晉國絕對不會放棄宋國,他的情報必然是真的,既然是真的,那我還屯兵于堅城之下幹嘛,等著被人前後夾擊嗎,出於上述考慮,楚莊王就麻溜的退兵了。
一個死間傳出來的假情報,作用就能有這麼大。
當然,也不是說但凡編個假情報敵人就能信,這裡面的道道深著呢,情報如此重要,己方知道,敵人當然也知道,可以說,但凡用兵的人都知道,所以,打老早的時候,古人的“司令部”就有專門的情報分析人員,情報分析部門。
姜太公的《六韜·王翼第十八》就專門介紹了古代的“司令部”,一般來說,古代的“司令部”,也就是主將帶兵出征的時候,需要有72個輔佐人員,即“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這七十二人分成十八個小組也好,十八個部門也好,總之是各負其責,一點都不敢馬虎,其中的第十二、第十五就專門說到情報方面的事。
第十二是: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第十五是: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
什麼意思?
簡而言之,十二負責分析,十五負責散播,兩個部門通力協作,互通有無,在這樣的情況下,假情報傳遞上去,他們絕不會輕易相信,得有個分析印證的過程,這其實就是雙方智力、決心、手段、技術等方面的較量。
既然是較量,自然有勝利者,也會有失敗者,而且,失敗的機率要比勝利的機率大得多,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謝揚成功的欺騙了楚國、宋國,所以才能名垂千古,成為相關歷史記錄當中的一個範例。
古代拷打俘虜時,俘虜能不能用編造謊報來應付敵人或欺騙敵人?答案是肯定的,有,但不不會很多,因為戰爭,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
參考文獻:《左傳》、《六韜》、《孫子兵法》等
回覆列表
談到古代的戰俘問題華人最容易想到的,大概就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將四十萬趙國士兵坑殺的事蹟。暫且不論白起坑殺趙卒是否必要,中國古代坑殺戰俘實際上絕不止白起這一例。一直到唐代,坑殺敵方戰俘的事情都時有發生,那麼古代那些將領為什麼要坑殺戰俘,除了坑殺以外,還有什麼其他處理戰俘的方法呢?
▲長平之戰
有關坑殺的歷史記錄,除了白起之外,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時有發生,比如在秦漢交際時代的項羽,就曾“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而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坑殺也一度成為了處理那些難以信任的降卒或者是報復性屠殺的普遍手段。比如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曹操便坑殺了袁紹七萬降兵。
在之前,按照《資治通鑑》記載,曹操在徐州“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雖然這一資料有司馬光誇大的嫌疑,但也證明了坑殺這一行為至少在曹魏陣營中。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坑殺敵軍俘虜,更是成了一種相當常見的行為。比如在《晉書》中就記載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勒馳如武德,坑降卒萬餘。”在後燕和北魏的參合陂之戰後,拓跋珪也將數萬後燕戰俘“盡坑之”。
▲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坑殺是處理敵軍戰俘流行的手段
在南北朝之後,坑殺戰俘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那麼坑殺戰俘的意義何在呢?實際上這種方式主要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透過坑殺,消滅雖然已經投降,但是實在難以信任,無法將他們編入自己軍隊的降兵。坑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為大量降軍所導致的後勤困難。而坑殺的另一個很常見的意圖,便是震懾敵軍,從而瓦解對方繼續戰鬥的意志。
後趙開國君主石勒就深諳恩威並施的手段,他一方面透過坑殺戰俘威懾敵軍,另一方面不斷招撫百姓,從而最終建立了後趙在北方的霸權。
不過坑殺終究是一種極為浪費人力資源的行為。在歐洲,處理戰俘的一般手段,都是將他們作為奴隸強迫他們進行高強度的勞動,或者變賣。到了中世紀時期,一般被俘虜的騎士之類具有貴族頭銜的貴族,則會保護起來,透過他們換取贖金,而一般的普通士兵如果家中無力支付贖金,也會被賣到熱那亞或者威尼斯,並透過他們賣給穆斯林做奴隸。比較有趣的是,當時中東穆斯林也同樣是這種操作。只不過在十字軍戰爭時期,無論是十字軍還是穆斯林,都會選擇殺死戰俘,而不是將他們作為奴隸或換取贖金。
▲在歐洲中世紀,被俘虜的貴族無疑是可以換得大價錢的金蛋
而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能夠花錢贖人的情況卻並不多,不過對於被俘的小兵們來說,只要不是因為不被對方將領不信任而坑殺以外,也很少有情況會被賣掉當奴隸。實際上中國比較普遍的處理戰俘方法,還是將這些士兵編入自己的軍隊中。比如唐朝,就曾經將許多來自突厥和高句麗計程車兵編入自己軍中。而這一做法,在明代和蒙古人的作戰中也常被使用。尤其是在明初明軍缺乏騎兵的情況下,俘虜的大元士兵無疑是最好的騎兵來源。也因此大明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對於手下將領濫殺戰俘的行為極為反感。而在清初的征戰中,降清的明軍,同樣機會成了清軍消滅大順和南明政權的急先鋒。
▲被明軍俘虜的大元士兵,成為了明初騎兵的重要部分
不過將戰俘安插到一線部隊,其實也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比如明代萬曆年間的寧夏之役,其主謀便是嘉靖年間降明,官至指揮使的哱拜。他也成功的在寧夏拉攏到一大批降明的蒙古士兵一起舉事。因此在古代對於戰俘,比較穩妥又不浪費人力的處理方式,還是將他們投入到一些無關大局,但是同樣規模巨大的戰事中。比如秦滅六國之後,便將大量六國戰俘投入到進攻百越的戰爭中,讓這些士兵一邊征討一邊拓荒,即消耗了大量戰俘,同時也使得秦朝疆域得到了極大開拓。在蒙元時期,忽必烈的兩次對日征伐,同樣是派出了大量來自高麗、金朝、南宋的戰俘。
▲日本《元寇來襲》屏風
不過歷史上的很多事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清末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對太平軍戰俘除了相當一部分被處以極刑以外,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作為“華工”販賣到了拉美地區。這些所謂的“華工”,實際地位其實等同於奴隸。不過一個有趣的是,由於這些前太平軍擁有高超的軍事素養,因此在古巴革命等一系列拉美民主運動和拉美國家之間的戰爭中,往往都得以大顯身手。比如作為古巴獨立戰爭的領導者之一的蓋薩洛將軍,就曾經在1892年撰寫了《華人與古巴獨立》,對這些參與古巴獨立戰爭的華工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清《平定太平天國戰圖》
總的來說,有關戰俘處理的問題,即使是在1929年日內瓦公約,第一次簽署有關戰俘協議至今已經快一百年的今天,虐待戰俘的問題還會時不時的出現在新聞之中。就更不必說在人權意識更加稀薄的古代。作為一個戰俘,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所面臨的危險其實都不會低多少。因此遠離戰爭,或許才是人們求生最好的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