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鬼觀天下

    《刺馬案》、《楊月樓案》、《太原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而其中這《刺馬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而與其他奇案的曲折離奇、峰迴路轉不同,《刺馬案》的兇手並沒有逃離兇場,且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那為何此案卻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呢?

    首先,該案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涉及到晚清的重大政治。朝廷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殺,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後,一千餘年之未有之事件。自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對湘軍在江南的勢力而坐立不安。不但沒有兌現“克復金陵者王”的承諾,反而下令裁汰湘軍,並使“調虎離山”之計,將曾國藩調離江南,任命其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雖為疆臣之首,卻在朝廷的眼皮底下,論實際權力,直隸總督遠不能與兩江總督相比,且遠離了曾國藩的勢力根基。同時,清廷以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接手兩江地區(肩負裁汰湘軍、追查太平天國國庫等重任)。湘軍流血犧牲才攻取的江南,卻迎來了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湘軍顯然是極為不安與憤怒的。

    再則,馬新貽被刺經過比較蹊蹺。馬新貽也是靠軍功而步步高昇的,而並非如一般的文臣,其當天參加完閱射回官署時,有負責警衛的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武巡捕葉化龍以及兩三名馬弁跟隨,卻最終死於張文祥的短兵利刃。沒有內部人員的配合,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張文祥在行刺的過程中高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將馬新貽刺死之後也無逃生的慾望,都是極為反常的表現。

    第三,張文祥的供詞疑點重重。儘管許多相關影視作品及野史記載,馬新貽與張文祥等匪首曾繫結拜兄弟,可馬新貽飛黃騰達之後,不但霸佔拜把兄弟的妻室,還誘殺了拜把兄弟。以致張文祥報仇,刺殺了馬新貽。但是,從張文祥的供詞來分析,張文祥與馬新貽並不相識,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理由也比較牽強,表明張文祥是受人指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

    第四,案件處理也撲朔迷離。慈禧接到馬新貽被刺殺的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卻立即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鄭敦謹審完此案回京,至清江浦(今淮安),就上疏以病乞罷,卻於十餘年後才死去。表明鄭敦謹已審出真相,但事態太過嚴重,以致其不敢回京述職。而從清廷立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也表明清廷看出這其中的玄機,故而,對馬新貽被刺之真相也並不能繼續深究下去,而且最是說不得。

  • 2 # 非常酷炫的長青

    刺馬是指清末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故事,後被人傳誦,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汶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汶祥!”

    刺馬案實際上是慈溪太后為削弱曾國潘勢力所導致的後果,而馬新貽作為慈禧太后所冊封的兩江總督,因他的出現直接導致曾國潘等人利益受損。

    雖然有說法是因為馬新貽霸佔竇一虎妻子並殺害竇一虎,張汶祥因此殺了馬新貽為竇一虎報仇,但實際的一切慈溪心裡都明白,後因曾國潘等人勢力的龐大,慈溪也明白其中厲害,故而後來也無法追究事情真相。

  • 3 # 無厘頭南七妹

    刺馬案是指清末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怡貽的故事,此案疑霧重重,廣為流傳,成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在返回督署的路上,被刺客張汶祥所殺害。刺殺後刺客並不打算逃走,而是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這是一樁震驚全國的大案,兩江總督竟然被刺殺。事情發生後震驚朝野慈禧太后相當的重視,首先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涉及到晚清的重大政治。朝廷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殺,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後,1000多年來未有的事情。馬新貽在參加完當天的閱兵之後,有多名侍從跟隨,如果是沒有內部人員配合的話,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張汶祥在行刺的過程中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將馬新貽刺死之後,也無逃生的慾望,都是極為反常的表現。

    這個案子發生後,清朝廷十分的惶恐,知道此案涉及到封疆大吏的內幕,在臉面上不大的光彩。也是由於清朝廷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由慈禧太后親自出面處理,將在天津處理案件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並且暗示曾國藩要把馬新貽的事情處理好,最終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給張汶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對於馬新貽給予了厚厚的撫卹。

    然而紙總是包不住火的,事情的真相總是難以隱瞞,根據大量的筆記、小說、戲曲,卻能夠還原出馬新貽被刺案的真相。原來馬新宇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卻是假冒軍功,同時又結交權貴,這樣才得來了他的高官厚祿。在一些所謂的剿匪戰鬥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捕之後也沒有骨氣,與匪首竟然已結了金蘭,成了拜把子兄弟。再由他的拜把兄弟導演一幕收復失地的鬧劇,欺騙朝廷,以致爬上了封疆大吏的寶座。在他飛黃騰達之後,那些拜把子兄弟原本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就千里迢迢的來投奔,可是馬新貽卻奸佔了拜把兄弟的妻室,並且拜把兄弟進行了殺害。張汶祥也是因為偶然的原因,逃離了他的迫害,所以才刺殺於他。製造出了這一起驚天的刺殺大案。

    也就是說在清朝末期,朝廷所依仗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不過是一群漁色負友,形同禽獸之人,這也正是清朝廷官場腐敗的體現。但是從張汶祥的供詞來看,張汶祥與馬新貽並不相識,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理由也比較牽強,表明張汶祥是受人指使的,並且慈禧在接到馬新貽被刺殺的奏報後,曾吃驚的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是甚奇。

    慈禧卻立即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鄭敦謹審完此案回京,至清江浦,就上疏以病乞罷,卻於十餘年後才死去。表明鄭敦謹已審出真相,但事態太過嚴重,以致其不敢回京述職。而從清廷立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也表明清廷看出這其中的玄機,所以對於馬新貽被刺案的調查也不能久久的持續下去,雖然刺馬案是解決了,但是刺馬案的發生卻加劇了割據東南的湘軍閥與清朝廷之間的矛盾,那就是讓依靠著湘軍的兵力和財力建立了東南海防系統日益的頹廢。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入侵直接改變了中國的近現代史。

  • 4 # 四季文史

    近代中國第一懸案,刺馬案真相如何?

    “刺馬案”的真相是清朝廷官場腐敗亂象,導致官與賊的“互掐”,進而串起一系列政治上、軍事上所不為人知的事件,清廷本想掩蓋真相,卻欲蓋彌彰,為後人所不齒。

    一、清朝廷官場腐敗,官賊勾結。

    簡要說明一下,刺馬案說的是,清末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馬新貽在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等職。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檢閱完軍隊,準備回署衙休息時,途中突然遭遇行刺,最終不治身亡。要說行刺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曾經的結義兄弟張汶祥。為何要行刺自己的結義兄弟,用張汶祥自己的話說,馬新貽該殺。馬新貽這位昔日小官成為封疆大吏之後,非但不幫助兄弟,還霸佔友妻,恩將仇報,此等人面獸心之人不殺何以解氣。

    且不論張汶祥所說真假,但清廷官場腐敗無能亂象,是無以復加的。慈禧把持朝政以來,官場亂象叢生,她治國無術、專斷集權,一時間權傾朝野。馬新貽虛報軍功,加上背後“孝敬”,所以官路順暢,無所顧忌,對慈禧那更是言聽計從。在慈禧眼裡,這等懂事、孝心之人,肯定是要重用的,然而縱容的背後總會伴隨著代價的付出。

    二、慈禧欲蓋彌彰,統治專斷集權。

    馬此案說到底是清朝廷官場的不作為,是慈禧集權矛盾的突出表現。儘管後來他派要員曾國藩等人一起審理此案,想把此事“擺平”,但有些事是紙包不住火的。雖然案件久久沒有結案,但事情的原委早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清朝廷欲蓋彌彰。

    曾國藩為此案也多少受到牽連,他必須討好清政府,官方萬一公開事情真相,那麼曾國藩由於受制於清廷的指派,對案件始末的審判,必然會遭到後人的唾棄,因為他代表大清的官場、代表慈禧的意圖。到後來八國聯軍入關,不得不說,慈禧的腐敗無能,最終葬送了大清江山。

    三、事件影響,催生諸多矛盾。

    刺馬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 和“太原案”,並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之所以是奇案,不單單是因為有花邊新聞,或者是結義兄弟相互殘殺,主要是因為案件發生時,正值馬新貽調查太平天國財富去向之時,案件一直撲朔迷離,久久不曾結案,另外,此案件還牽扯到其他很多政治上、軍事上不為人知的事件,待後人層層剝開。

  • 5 # Crazy歷史

    滿清時期,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統稱為清末四大奇案。而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

    原因很簡單,刺馬案的受害者是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兇手為張汶祥。張汶祥何許人也?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普遍揣測刺馬案背後的策劃者是當時滿清第一權臣——曾國藩。

    刺馬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從太平天國說起。

    太平天國運動是滿清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反封建運動,建立了政權,定都天京,即今天的南京。長達幾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勢力。而被清廷寄予厚望的八旗軍,此時已經毫無戰鬥力,被太平軍打得滿地找牙。

    節節敗退的清軍讓當時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甚為著急,命曾國藩組建團練,也就是所謂的湘軍抵抗氣勢如虹的太平軍。

    曾國藩不負眾望,建立起來的湘軍越戰越勇,最終於1864年7月攻入天京,宣告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至理名言,再一次上演它的威力。忌憚於湘軍在平剿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實力。這廂天京剛一宣告攻破,那廂慈禧已經下旨就地解散湘軍。而湘軍的首領曾國藩也被調到其他地方,不再擔任兩江的總督。怕的就是手握十幾萬重兵的曾國藩擁兵自重,甚至自立為王。

    但是慈禧並不滿足於此,要知道多年的平剿太平天國的行動,大清的國庫早就空空如也。慈禧寄希望於太平天國的聖庫能解一時之急。然而,第一個進入天京城的曾國荃,則上書說:太平天國的聖庫空空如也。這讓慈禧很不爽,自然也不會相信他的話。另外,又有人傳言,說曾國藩蓄意謀反,湘軍將領曾多次奉勸曾國藩稱帝,更是讓慈禧如鯁在喉。

    在此背景下,馬新貽出場了。

    曾國藩被調離了兩江總督位置,也就空出了一個肥缺。然而這個肥缺,卻是塊燙手山芋。慈禧多次在養心殿召見馬新貽面授機宜。馬新貽深感事態重大。在返鄉準備好一些後,迅速趕往兩江赴任。

    此時的兩江則是湘軍餘眾的天下。因為湘軍被就地解散,但是要知道為滿清政府打拼多年的湘軍,本想著能混個一官半職,卻不曾想被以這種卸磨殺驢的方式來對待,心中大都不忿。

    民間盛傳其私分了太平天國國庫的財富也不是沒有道理。不然,以湘軍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燒殺搶掠的特質,怎麼也不可能就這樣因為一紙的命令就安分守己的回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處,曾國藩、曾國荃等這些湘軍的首領也難以給部下一個交代。

    但是大部分湘軍在被解散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做了土匪,也有的加入了哥老會等黑社會,鬧得是不得安寧。

    馬新貽的職責就是一方面鎮壓作亂的湘軍餘眾,另外一方面就是調查太平天國的財寶去向,最關鍵的其實是調查曾氏兄弟是否有謀逆之心。然而,馬新貽的兩江之行註定不會善終。沒多久,就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刺馬大案。

    張汶祥將視察訓練後的馬新貽刺殺在校場之上。

    那麼這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秘密呢?

    總結:

    刺馬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湘軍的各位首腦,他們借刺馬案重新坐鎮兩江,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實際成了兩江的土皇帝。從此以後,兩江的總督再也沒有跑出湘軍的圈子。

    從後期曾國藩的表現來看,刺馬案和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開始調查的官員以各種方式進行推脫,給刺客定的罪名竟然是洩私憤。而後素以鐵面無私知名的刑部主管鄭敦謹協同兩位郎中調查此案,為曾國藩從中作梗,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即使曾國藩不是幕後主使者,也必然明白前因後果,不然不會如此包庇罪犯。民間大都猜測是曾國荃主導了此事。

    然而具體的真相如何,已經無從得知,刺馬案也因此成為滿清第一懸案。

  • 6 # 重慶李凌雲

    “刺馬案”!本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朝代,並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但這個案例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從這個案件發生後,直到現在,上到軍人幹部,下到平民百姓,都在討論這件清朝“奇案”!說他“奇”,是因為一件平常的刺殺案件,引發的蝴蝶效應,這個案件使清朝在中國海上的防禦和戰力減低一半以上,在後來的海戰上,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由此又引發了賠款,割地等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馬新貽,原名馬谷山,號鐵舫。山東渮澤人,1847年考中進士為官,在為官期間為人正直,替百姓著想,當時由於山匪橫行,對百姓燒殺搶掠。(其實是太平天國被滅後,慈禧大後下旨裁下來的湘軍成為了盜匪

    本為文官的馬新貽憂心百姓,親自帶兵剿滅襲擾百姓的盜匪。

    然而,正是由於他為官正直,無派系,無後臺,又剿滅過盜匪,促成了他的悲慘人生,成為被利用的政治犧牲品。

    我們先把刺馬案的過程簡單敘述一下。

    馬新貽遇刺時,任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閱兵完成後,步行回總督府,因側門較近,平常閱兵後走的都是側門回府。有幾個親兵跟隨,進入側門後,一人從旁邊猛撲上來,一刀從馬新貽右肋插入,馬新貽中刀當即倒地,抬入總督府後傷重不治身亡。

    刺客在刺中馬新貽後,並沒逃跑,亦沒反抗,而是舉起雙手大喊:“我叫張汶祥,是個盜匪,馬新貽前兩年剿滅了我的弟兄,我是來報仇的”。親兵當時把他挷了押走。

    經過就是這樣,此案上報朝庭後引起軒然大波。堂堂兩江總督,競然在總督府被刺客殺死了!?雖然沒進入府邸,但也從側門進了高牆(圍牆),刺客是怎麼進入院牆的?

    當時朝庭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作主,她招來曾國藩,命他火速破案。並一再強調:馬新貽是個人材,是個好官。曾國藩很快破了案。案情結果上書朝庭:張汶詳確系大盜,早年的同夥被馬新貽剿滅,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慈禧下旨:凌遲處死!

    這件刺馬案當時就這樣結了。然而,事件的真實情況真是盜匪報仇嗎?並不是的。

    這要從曾國藩說起,咸豐三年,曾國藩是史部待郎。奉旨回江寧剿滅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曾國藩在江寧以“團練”為名招募了近兩萬軍隊,由其弟曾國荃帶領,在剿滅太平天國軍隊時,已經發展到有二十萬人的軍隊了,這就是清朝有名的湘軍。

    湘軍作戰經驗豐富,在當時是清朝戰力最強的軍隊,曾經有部下偷偷向曾國藩提議:滅掉清政府,取而代之。曾國藩不同意,也沒那個想法。並告誡部下休要再提。部下雖然服從,但私下也悄悄討論這件事,近二十萬軍隊,又是曾國藩一手組建起來的,慈禧也不傻,肯定是有自己的耳目在部隊裡的。

    耳目向慈禧彙報了情況,慈禧對曾國藩更加放心’,因為,有那麼大的實力,卻一心為朝庭。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但也只是對他一人放心,下決心不讓湘軍繼續壯大,於是開始裁軍。

    但太平天國起義軍此時己經滅亡,又勾起了慈禧一直在心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剿滅太平天國時所收繳的財富寶藏。那可是一筆大大的數目。湘軍並沒有上交朝庭。稱並沒有收穫到寶藏。雖然慈禧下旨裁減了大量湘軍,但探子回報,被裁返鄉的人員過得很好,很有錢。

    這更讓慈禧堅信: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軍時一定繳獲了寶藏。數目比她估計的還大。於是,慈禧下旨: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遠離湘軍,而馬新貽則從剛任閩浙總督不到一年期的任上,調任兩江總督。任前,進京受訓。

    而馬新貽見過慈禧太后出來,臉色蒼白,急匆匆趕回老家拜祭祖墳。並囑咐兩位長兄:如我此次上任有不測,不要申冤,不要報仇,一切裝著什麼都不懂。切記!切記!(此為馬新貽兄長的後人,後來所述,民間戲文也有此說)。

    後來的多方面證明:(出處太多,萬字述不完,直接寫結果)慈禧召見馬新貽,就是為了查太平天國遺留下來的財寶。

    而曾國荃時任湘軍總督,自己兩兄弟的地盤,花了好幾年建立起來的湘軍(至少曾國荃認為是自己的地盤,湘軍是自己的),慈禧把曾國藩調離,而把馬新貽調來接任。怎麼想,怎麼看,就是來奪權的了。所以,才有了戒備森嚴的總督府能進去刺客,並刺殺成功的條件,因為馬新貽沒有自己的勢力,又剛上任不久,又是文官出身。

    為什麼肯定馬新貽被刺肯定是和湘軍有關?下面列舉幾個證據。

    刺馬案發生後,慈禧極為震怒,不但派了曾國藩調查此案,還派了以鐵面無私著稱的鄭敦謹,帶上兩個鐵面無私的刑部郎中:滿族人伊勒通阿和漢族人顏士璋去督查複審(因為上報的案情結果朝庭是不信的,所以再派人複審)。

    然而,複審後,鄭敦謹就叫兩個郎中入京交旨,自己寫了奏摺稱病告老還鄉,不等下旨,即自行離去了。後來朝庭不準,只准他病假兩月,他也不理,躲起來了。兩個郎中人京不久即離京了,其中伊勒通阿回老家,顏士璋領了個虛職苦等,吃飯都成問題。全靠從湘軍出來任西北大帥的左中棠接濟度過餘身。因為左中棠出身湘軍,深知顏士璋也是犧牲品。

    馬新貽被刺後,慈禧又下旨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但曾國藩幾番拒絕推辭,半年後才不得己而上任。這樣看來,可能是其弟所為,但他肯定是知情者。

    喬松年曾寫過打油詩:意思是叫湘軍給刺客張汶詳立碑。

    刺馬案發生後,慈禧又怒又恨,但又不敢動湘軍。因為湘軍是曾家兩兄弟一手所建,基本上屬於“曾家軍”。從此,她下旨大量裁減湘軍,軍須供應也大大減少,湘軍很快便削弱了,至使東海防禦大大減弱。導至後來的國外列強在中國海上大肆無忌憚橫行,清軍在海戰上由於慈禧的打壓,裝備極差,才有了後來的割地賠款,簽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後來曾說過:若非馬案,裁軍嚴重,哪有現在這麼艱難啊!

    刺馬案,稱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但我認為就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犧牲品而已,如果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團練,也不存在慈禧那樣只顧自己位置的人。“刺馬案”也就不會發生。

  • 7 # 三味書窩

    “刺馬案”是清末時期轟動一時的“四大奇案”之一,也稱“晚清第一大奇案”。關於“四大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汶祥刺馬”是流傳較廣的兩案,其餘兩案始終未有定論。1985年出版的周楞伽的《清末四大奇案》,把四大案稱為:張汶祥刺馬案;楊月樓誘拐捲逃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殺子報案,合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但除了“張汶祥刺馬案”外,其餘三案都屬於民事案件,在風雨飄搖,江河日下的晚清時代,早已見怪不怪。

    一百四十九年前(1870年8月22日),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南京校場閱兵完畢後,往箭道回辦公處的途中,被一名叫馬汶祥的刺客行刺,後救治無效死亡,堂堂兩江總督,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級高官,在光天化日之下被行刺,一時間朝野震動,輿論譁然,清政府在八個多月內,接連派了五十多位官員前往調查,從剛開始的將軍魁玉、藩司梅啟照,到後來的鄭敦謹,都未能使案情水落石出,最終草草結案,以馬汶祥是為同夥報仇,以洩私恨,無人指使結案。

    有關“刺馬案”的真實內幕,歷來眾說紛紜,版本眾多,大致有以下七種說法:一、慈禧太后是該案的幕後策劃者,所以故意讓此案不了了之。二、馬新貽通“回匪”,張文祥為之不平,所以決定刺殺他。三、馬新貽因審理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傷人命案,造成“督撫不和”,從而招致殺身之禍。四、馬新貽曾在浙江嚴剿海盜,張汶祥為友出頭,刺殺馬新貽。五、馬新貽見色忘義,漁色負友,張文祥為友復仇,刺殺馬新貽。六、馬新貽觸犯湘軍集團利益,而被湘軍秘密幫會所殺。七、馬新貽捲入教會和鄉民的矛盾衝突中,而被刺殺。其中以第五個版本流傳最廣,甚至被改編成各種小說、電影,流風所及,馬新貽見色忘義、漁色負友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對此說法深信不疑。

    高尚舉先生所著的《刺馬案探隱》,在蒐集大量資料,歷時8年,“探其幽深,索其隱微“,提出了他對“刺馬案”真相的看法,即馬新貽是死於湘軍集團的勢力之下。馬新貽也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形象,相反地,他的一生宦海浮沉,為官正直,政績卓著。

    第五個版本流傳開來的原因,是它包含了八卦秘聞的一切要素:土匪招安、兄弟奪妻、報仇刺殺,迎合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於是先後被改編進小說,電影裡,使“刺馬案”更加娛樂化。

    通俗小說的開山鼻祖平江不肖生是較早將“刺馬案”寫入小說中的,他在1922年,寫出了《刺馬詳情》,後來張相文先生寫的《張汶祥傳》更使馬新貽見利忘義、殘忍好色的形象流傳開來。

    1949年,王元龍和文逸民導演的《大俠復仇記》上映,第一次將“刺馬案”搬上銀幕,此後各種版本的“刺馬案”層出不窮,1973張徹導演了《刺馬》,在香港上映時轟動一時,隨著“刺馬案“經典橋段不斷被演繹,改編和解讀,也影響了後來的香港黑幫片,90年代的《西環故事》、《天堂口》、《喋血街頭》,可算是現代版的”刺馬“

    2008年,陳可辛導演的《投名狀》上映,這部斥資4000萬美元的大片,重新演繹了“刺馬”這一經典橋段,更深刻剖析了人性和道德的陰暗面。

  • 8 # 多元短課

    清末四大奇案

    清朝末年,即同光年間,曾發生無數奇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刺馬案最為轟動。這四個案子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

    馬新貽何許人也

    馬新貽和李鴻章是同一年考上的進士,通常進士的都是要留京當一段時間翰林的,馬新貽卻沒有留在北京,直接去安徽做知縣,而後穩步升職。後接替曾國荃出任浙江巡撫,再後來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也搞過洋務運動。

    馬新貽被刺

    一天馬新貽在返回官府途中,有一個人突破衛隊,攔轎喊冤。馬新貽正待問案,那人卻一刀將馬新貽捅倒在地,當日,馬新貽不治身亡。兇手卻不逃跑束手就擒,聲稱自己是張文祥,河南人,無業,殺馬新貽是為了替別人報仇。

    曾國藩對刺馬案的審理

    大員被刺,非同小可,於是朝廷派曾國藩來查辦此案。張文祥最早的時候是個生意人,參加過太平軍,半路又成了湘軍,後來又到福州當繼續當兵,然後回家看望妻子。發現妻子和一個叫吳炳燮的人有了外遇,張文祥打了一場官司,才將妻子要回來。此後,張文江開了一家黑店,遭到馬新貽取締。這時候吳炳燮又將張文祥老婆拐走。張文祥找馬新貽告狀,可新貽不受理,氣惱之下張文祥刺殺了馬新貽。

    這就是曾國藩審理的刺馬案,按當時的律法規定,必須要傳涉案當事人到庭,曾國藩應該對每個當事人都詳細核實過的。

    刺馬案的民間解讀

    然而這個審理結果卻令大家質疑。既然吳秉燮拐了張文強的老婆,那麼張文祥為啥不捅吳一刀,偏要去刺殺馬新貽呢?

    於是乎,許多關於刺馬案的民間解讀版本紛紛出來,但最受公眾推出的是下面的版本。

    馬新貽安徽當知縣的時候,曾率團練與捻軍交戰被俘。俘獲馬新貽的捻軍頭目張文祥,曹二虎和時金標。曹二虎透過面相預測馬新貽日後會飛黃騰達,就說服另外兩人一起投了官兵。馬新貽果然步步高昇,他發現曹二虎的妻子比較美貌,於是殺了曹二虎並佔其妻。張文祥大怒,為結義兄弟報仇,於是刺殺了馬新貽。

  • 9 # 刑部主事

    《刺馬案》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說其“奇”,主要是因為貴為兩江總督、武行出身的馬新貽竟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匪首張文祥白刃刺殺,這是大唐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刺殺過後沒有的事情。在對比美國林肯、肯尼迪等總統被刺殺案,即可發現其中疑點重重。

    一切歷史都是政治史,考察當時的歷史即可發現其中端倪。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幾年時間竟然席捲半壁江山,京師震動。幸好出現以曾國藩為首的中興四大名臣,這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為激勵將士,清廷曾下令“克復金陵者為王”,然後功高震主,兵將私有,據有半壁江山的曾國藩卻引起了清廷的忌憚,只封了一個侯。朝廷為了解除威脅,將曾國藩調離南京,改任直隸總督,加以駕馭。這不能不引起湘軍將士的不滿,而且當時很多湘軍將士被遣返後,大多實業,變成流民武裝。

    摘了果子,成為清廷替罪羊的馬新貽,就這樣沒有反抗的輕易死去,主審官刑部尚書鄭敦謹還未還京就告老還鄉。朝廷急調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並沒有過於追究,各位看官可有看透其中玄機?

  • 10 # 歲七夸父

    刺馬案,晚清四大疑案中最為精彩的一樁奇案,一時之間擾動了清朝的政治風雲:刺馬案表面是一樁簡簡單單的刺殺案件,但實質上卻是滿清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漢族武裝湘軍首領曾國藩的一番政治較量。

    同治九年,兩江總督馬欣貽剛剛從閱兵場溜達回來,碰到了一個喊冤的男人。作為一員封疆大吏,馬欣貽擺足了官威,向這個陌生男子走去。哪想這短短一面之緣,馬欣貽就一命嗚呼了,被這個陌生男子刺殺了。

    在這死亡的一刻,馬欣貽死明白了點什麼,這個陌生男子有點熟悉的感覺。

    這個陌生男子就是張汶祥。按理說,作為刺客,殺完人就應該跑了,但張汶祥沒有,就地承認自己刺殺馬欣貽的罪名。於是,張汶祥被捕了。

    一員慈禧太后欽點的封疆大吏,就這樣死了,而且殺人犯就這樣明目張膽的承認了,事情太過蹊蹺了:馬欣貽剛剛上任兩年就死了;刺客承認的如此乾脆利落,根本就不像刺客;刺客的地方就在江寧,這可是湘軍的地盤啊·······

    所有的疑點,在老謀深算的官場老手看來,這不是一件普通的刺殺案件:張汶祥的幕後指使人可能牽扯著驚天秘密,要麼就是遠在紫禁城中的老佛爺慈禧,要麼就是如今如日中天的曾國藩。

    很快,逮捕張汶祥的官員,幾番大刑伺候,弄出了點資訊:馬欣貽為人卑鄙,自己本來沒有什麼功績,可以當上兩江總督,跟曾國藩平起平坐的,但恰好這小子有些江湖風氣,跟張汶祥的兄弟土匪們成了拜把子兄弟。

    既然作為兄弟,那麼土匪們自然要幫一幫馬欣貽,上演一出馬欣貽大將剿滅土匪的好戲,最後馬欣貽虛報戰績,又給上司兵部交點錢,一時之間,無德無能的馬欣貽成了戰功卓著的有功之臣,深度慈禧厚愛,提拔當了兩江總督。土匪兄弟們,這時也高興了,能抱著馬老弟的大腿發達了。

    可不曾想到,這馬欣貽竟然上演了一番清朝版的無間道:表面跟土匪兄弟們稱兄道弟,還把一個兄弟的老婆睡了,最後又趕盡殺絕,把土匪真滅了,華麗轉身,從黑道頭子變成了真正的朝廷重臣。可巧的是,有一個土匪張汶祥倖存了。張汶祥身無退路,走上了復仇之路。

    審理的官員,覺得這個理由也還說的通,快速上報慈禧太后。作為敏銳的政治狠手,慈禧心裡清楚,馬欣貽在是替自己在做事啊,管著湘軍,如今死的這麼快,難道與曾國藩沒有關係嗎?看來需要敲打敲打曾國藩,於是直接召回他,送他一句話“馬欣貽辦事很好啊”,然後讓他趕赴南京處理。

    結果還是一樣,曾國審理結果與之前審議的供詞並無二致,最終張汶祥被千刀萬剮,悽慘死去。

    這個處理結果得到慈禧的認可,而曾國藩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自己身為湘軍首領,是如今大清國最強大軍隊的領袖,再加上民間傳言,自己已經成了慈禧要打擊的頭號物件。起初自己卸任兩江總督的職務,也就是為了避免成為慈禧的心頭刺,但這件刺馬案又將湘軍和自己推向了前臺,那麼湘軍就必須被削弱。

    小結

    不管事實如何,在江寧,在湘軍的勢力範圍內,刺客張汶祥殺害了位高權重的朝廷大員,湘軍都要擔負重要責任,慈禧終究要拿湘軍開刀了。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刺馬案之後,湘軍被慈禧為首的滿清貴族極力打擊、逐漸退出東南海防的軍務,湘軍也因此逐漸衰弱。

    細細觀察刺馬案,從此刻張汶祥出發,走到最後的故事結尾,我們不難看出:張汶祥很可能就是慈禧太后扳倒手中的棋子,刺殺朝廷大員,嫁禍湘軍,湘軍就此衰落,用張汶祥、馬欣貽這個兩個無足輕重的棋子,就解決了大清的一大隱患;

    從湘軍來看,馬欣貽作為慈禧的走狗,在湘軍勢力範圍內迫害、壓制湘軍,讓湘軍忍無可忍,湘軍設計殺害馬欣貽,跟慈禧攤牌,逼迫老大曾國藩起義造反。但曾國藩忠於清朝到底,最終還是把湘軍削弱了。

  • 11 # 小院之觀

    刺馬案兇手馬文祥被抓後,供詞除了信口汙衊馬新貽,對於行刺的原因,是否有人指使,一概胡言亂語。到了江寧將軍魁玉親自提審時,他說:我為天下除了一個通回亂的叛逆,有何不好?

    為何不用刑?因為這個犯人太過重要,沒有人敢用刑,怕一用上刑,就會有人趁機殺人滅口,在獄裡動手腳,偽造出受刑過重,因傷致死的現場,沒人擔得了這個關係。

    在當時的江寧城內,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是說,馬新貽之死與當時的陝甘之亂有關,因為馬新貽是回教家庭。但馬新貽家族從明朝洪武初年就遷居到了山東曹州,到馬新貽已經傳了十八代之久,馬新貽是地地道道的山東土著,這種說法基本沒有什麼可信度。

    二是說,馬新貽忘恩負義,漁獵女色,陷害患難之交,這也是民間流傳最廣的版本,經過渲染,說得有聲有色,細節言之鑿鑿,由於大眾的獵奇心理,流傳最廣,電影《投名狀》也是根據這個傳說改編而來。

    這個故事中,馬新貽、張文祥、曹二虎、時金彪結拜兄弟、靠山字營起家、馬新貽勾搭曹二虎妻子謀害兄弟、張文祥發誓替曹二虎報仇這些情節,唯一真實的,只有當時擔任山西參將的時金彪確有其人,但他也並不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

    那麼張文祥刺馬,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兩江總督是二號封疆大吏,總督被刺,清朝開國以來絕無僅有,所有人都懷疑張文祥背後有主使之人。

    當時清廷裁撤湘軍,被裁的湘軍不肯再回家種地,許多流落在兩江,江寧當時是湘軍的天下,一貫驕悍,種種不法之事,實在不少,但如果就此說馬新貽是湘軍被裁的冤死鬼,卻又沒有確實證據。

    其實,如果要查,也未必不能查出,但如果深究下去,恐怕關係實在重大,如果最後牽涉到曾國藩或是李鴻章,恐怕要動搖大清的國本。

    所以奉諭旨查案的漕運總督張之萬,在一再催促下,同江寧官場的重要官員再三商量,替張文祥想好了一套口供,得出結論,張文祥為私仇“乘間刺害總督大員,並無主使之人”。

    這套口供和結論實在太假,無法平息輿論,兩宮皇太后和朝中大臣也覺得封疆大吏死得不明不白,有傷國體,不能就此結案,於是明發上諭,另派大員刑部尚書鄭敦謹赴江寧複查。

    鄭敦謹查來查去,最後得出的結論與之前張之萬、魁玉審問所得完全一樣,這當然也是受到各方面壓力,無法大展拳腳的原因。總之來看,無論派誰來查,這起大案都無法查得讓人滿意。

    鄭敦謹查得千辛萬苦,受了不少委屈,結果還是不如人意,一氣之下,竟然連京城都不回,在路上就掛冠而去,稱病辭官。

    查案查到了這個份上,兩宮太后和恭親王都明白,再查下去,也無濟於事,最後只得含含糊糊,給馬家加倍的撫卹,就此了事。

    馬文祥最後被判凌遲處死。馬家為了報復馬文祥,定製了一把刀,一把鉤,交給劊子手作行刑只用,用定製的鉤子扎住皮肉往上一拉,快刀割切,鉤一下,割一下,花了4個多小時才用刑完畢。據說用刑過程中,張文祥始終不曾出聲,如果是真的,那這張文祥倒是一條硬漢。

    因為沒法查,所以真正的兇手自然也就只能靠猜。根據利益說,大多指向湘軍一系,既然這樣,湘軍頭腦就脫不了干係,也有博弈說,隱然指向崛起的李鴻章,還有犧牲品之說,意思是馬新貽只是滿族當權者為了制衡曾國藩的犧牲工具。

    種種說法,誰也無法讓人徹底信服,真相早已隨著馬文祥化為塵土。最重要的是,哪種說法都不如曹二虎的故事來得精彩,“刺馬案”對我們最大的貢獻,可能超越了其本身,成為歷代戲劇、影視作品的創作源泉,這才是它出名的原因。

  • 12 # 不忘初心SY

    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馬案”的真相是什麼?

    張汶祥刺馬案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兩江總督馬新貽光天化日之下遭張汶祥白刃行刺,因傷重不治身亡,堪稱千古奇案。案件發生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江寧校場檢閱綠營官兵例行考核,檢閱結束在步行回總督衙門的路上被刺客張汶祥一刀正中右肋,張汶祥當場被捕,歷經嚴刑拷問,始終拒不交代受何人指使而行刺總督。此案發生後,朝廷先後派遣三位重臣明查暗訪,卻遲遲未能結案,引發朝廷內外一片譁然,民間廣泛流傳各種版本,流傳最廣的當屬這個——咸豐五年,馬新貽率團練在安徽與捻軍作戰時大敗被俘,捻軍頭目張文祥與結拜兄弟曹二虎覺得捻軍難成氣候,不如藉此改換門庭,接受朝廷招安。

    馬新貽與張文祥、曹二虎義結金蘭,發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張文祥的捻軍就此投降朝廷,歸屬馬新貽調遣,他對這支人馬加以改造,屢立戰功,很快升遷為安徽布政使,張文祥與曹二虎也跟著升官發財。曹二虎的妻子鄭氏年輕貌美,與馬新貽日久生情,勾搭成奸,某日被張文祥撞見識破。張文祥將此事告訴曹二虎,並讓他乾脆把鄭氏讓給馬新貽,以免傷了兄弟之間的和氣。曹二虎便質問鄭氏是否瞞著他與馬藩臺有染,鄭氏矢口否認,又尋死覓活鬧得不可開交。不久,馬新貽對曹二虎說:你我情同兄弟,不要受外人挑唆,我與鄭氏之間清清白白,不要胡亂猜疑。

    曹二虎見狀,對張文祥的話起了懷疑,張文祥卻預料到曹二虎即將大禍臨頭。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後馬新貽讓曹二虎到壽州押運軍火,壽州軍官卻將他抓了起來,說有人告發他冒領軍火接濟捻匪,奉命將其軍法從事。曹二虎死後,張汶祥發誓要替他報仇,除掉不講信義,奪人妻女的馬新貽。他臥薪嚐膽,苦練白刃,能一刀刺破五張牛皮,跟著馬新貽從安徽一直到江寧,但督撫出巡每次都前呼後擁,始終沒有找到機會下手。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他終於找到機會,趁機刺殺了馬新貽。

    這個故事被搬上了銀幕,被改編成著名電影《投名狀》。清廷經過一年多的多方審查,終於對案件進行結案,然而這份結案陳詞不僅沒有澄清案件始末,反而加深了民間對此案真相的猜疑。清廷的結案奏報是這樣的——張汶祥,46歲,河南汝陽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變賣家產南下寧波販賣氈帽,在寧波娶妻生子。太平軍攻佔寧波時被裹脅入伍,當過四年太平軍,在漳州時太平軍俘虜了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小頭目。時金彪也是河南人,張汶祥看到太平軍大勢已去,便與時金彪趁機逃出,時金彪經人舉薦到馬新貽手下當差。張汶祥輾轉回到寧波,卻發現妻子羅氏和家中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人霸佔了,趁浙江巡撫巡視寧波時張汶祥攔轎喊冤,馬新貽接狀後發現是芝麻小事,擲狀不理。

    張汶祥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財卻沒有追回來。後來吳炳燮又勾走羅氏,張汶祥追回後逼羅氏吞煙自盡。張汶祥為生計犯愁,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海盜龍啟雲,開了一間“小押店”(小當鋪)替龍啟雲銷贓謀生。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期間嚴懲海盜,龍啟雲被捕殺,張汶祥開的“小押店”也被明令禁止,斷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他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馬新貽造成的,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堅定信念,今生一定要殺了馬新貽報仇雪恨,於是苦練匕首穿刺,又一路跟隨到江蘇,得知時金彪在馬身邊做事,在與時金彪敘談中得知總督會在七月二十六日檢閱校場,於是便選擇當日行刺。

    又有一種說法,說張汶祥原是捻匪,後來投降湘軍,在鮑超的標字營中擔任哨官,受湘軍將領秘密指派刺殺接替曾國藩而就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還有說是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公子丁惠蘅因不滿馬新貽革去他的候補道而重金收買死士行刺;而當時定案的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案後未及回京覆命就在途中上書以病歸鄉,是因為未審出案件真相,羞於做官,還是另有隱情才出此下策,一切都是未解之謎。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判處凌遲處死,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至死未出一聲,圍觀百姓無不稱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死者下葬口中含玉,而紅樓夢要寫成寶玉銜玉而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