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別林的歷史書
-
2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商鞅打鄭國,本來就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商鞅有實力打鄭國,不如先清除異己,獨掌秦國。田氏代齊就是如此。所以商鞅根本就沒打什麼鄭國,那都是杜的,什麼商鞅投宿店,店家拒絕啊,趙良與商鞅對話啊,魏國拒絕都是假的。
比如一對戀人在步行街坐著,突然來一乞丐,男生給了一點錢,乞丐走了。這個事件很單純。這裡可以有兩種理解,男生善良,是真心的施捨。男生礙於面子,所以施捨了。但是如果在後面加一句話就變味了!乞丐走後,男生很不爽的罵了一句“賞你幾個錢,吃包子咽死你,掃興!”
司馬遷經常喜歡給歷史人物來個他們的心理描寫,比如呂不韋看見嬴異人的時候暗自說“奇貨可居也”!司馬遷憑什麼那樣說。而就這一句話,呂不韋對秦國的功績,都被後人看做了他圖謀已久!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怪司馬遷,因為他從小也是受到了父輩,祖輩的渲染,所以歷來對秦國沒好感,所以一提到秦國,他總是會帶點個人感情。不過我們後世看史書,不能不信,也不能完全
其實,史學家對“商君擊鄭”這的說法是有爭議的,諸多學者認為《史記》所載前後矛盾,認為這是司馬遷大叔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第一、導致爭議的矛盾在哪裡呢?
首先,如《史記》所講:“殺之於鄭黽池”,就是鄭國的黽池,這個地方距離秦國邊境有三百多里。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地圖,既然商鞅是往秦國跑,為何會在相反的鄭國方向被殺呢?
再者,如《史記》所講:“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如果這個“鄭”字指的是秦國的鄭縣,那麼,為什麼在秦國擊敗了他,還要把他拉到三百里外的鄭國去殺他呢?
司馬遷大叔留給我們的疑問,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第二、“商君擊鄭”在邏輯上也是說不通的。
如司馬遷大叔所描述,商鞅出逃的時候已成喪家之犬,甚至找不到酒店容身。到了魏國,魏國不允許入境,萬般無奈只得返回封地。在這種情況下,商地的官員竟然沒有把他逮捕交給朝廷。要知道,在秦朝窩藏罪犯是要殺頭的。再者,商鞅發兵,商地人竟然跟著造反,這也是滅族的大罪。如果商鞅真的這麼有號召力,幹嘛不直接去打咸陽,或者乾脆自立為王,然後聯絡各國合縱共同伐秦呢?
綜上,我個人還是支援這種質疑的。
商鞅是對秦國是有大功的。在商鞅死後,秦惠文王仍然沿用了商鞅的變法措施。殺商鞅,實屬被逼無奈,是秦惠文王緩和“新法”與老氏族矛盾的非常之舉。商鞅和他的變法都沒有錯,但為了穩定大局,秦惠文王只能犧牲他。而恰恰在司馬遷大叔的時代,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就是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為了平息叛亂,漢景帝以貪汙腐敗、禍亂朝綱的罪名殺了自己的老師晁錯。結果,忠臣含冤而死,而戰亂愈演愈烈。歷史證明,漢景帝誅晁錯的做法是錯誤的。但誰又敢說皇帝犯的過失呢!結語:或許,司馬遷明知商鞅沒有反叛,也不得不編撰一個故事出來吧。如果把商鞅寫成忠臣,那會不會有人認為是在影射晁錯呢?歷史上,含沙射影的悲劇還少嗎!太史令已然都成了太史公了,若再不小心謹慎,可能連吃飯的傢伙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