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歷史檔案館
大家都知道長城是用來防禦北方匈奴的,所以說早在秦朝時期匈奴就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頭疼所在。
北方的遊牧民族很難對付。他們從小就把騎馬射箭當成了一個生存本能,小時候騎不了馬就放不了羊,射箭更是為了食物生存,而長大以後,只要是會騎馬會射箭的都當了騎兵。從這一點上看,中原的人民以農田為生跟匈奴的騎射技術差很遠。
漢武帝在登位六年之後,第一次派大規模騎兵部隊出擊匈奴,分四路大軍,有三路大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只有當時的新將領衛青重創了匈奴,並俘虜了1000多人,獲得了勝利,這給予了漢武帝極大的鼓舞,但是其他三路大軍的失敗也說明了匈奴軍事力量的強大。
那麼,漢軍與匈奴相比有什麼使我們的優點呢?那就回軍紀。匈奴一直以來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反觀漢軍,馬邑之圍的策劃者王恢,看到匈奴人沒有進入包圍圈,失去了作戰意義,沒有下達進攻命令,之後被漢武帝判了死刑。中原軍隊的步兵作戰早早就形成了令行禁止的軍法。
在後來與匈奴的作戰中,衛青迅速摸索出了新的戰術,就是儘量避免與匈奴遠距離的騎射作戰,用快速的機動性逼近匈奴,近身肉搏,這樣一來匈奴就沒有了最強大的騎射優勢。
在很早以前的中原戰爭,就已經開始有了騎兵衝擊作戰的嘗試。比如項羽被劉邦圍困後,率騎士突圍南逃,最後僅有二十八騎追隨項羽,漢軍五千騎兵緊追其後,將其合圍,項羽等仍成功衝開了漢騎兵的包圍。因為當時騎兵並不習慣正面短兵交戰,但項羽此舉也是魚死網破的最後掙扎,並非當時慣例。最後他轉戰到吳江邊,決心進行短兵肉搏時,還是放棄了,終於自刎而死。
漢初另一次騎兵突擊的壯舉是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灌夫決心為戰死的父親報仇,與數十名家奴騎馬攻擊。灌夫事後稱“吾益知吳壁中曲折”,可見此次壯舉是在吳“壁”即軍營中,而非在兩軍正式列陣交戰之時。他和十餘名騎兵能夠衝進敵軍壁壘,大概是利用了吳軍守門士兵的疏忽,營壁中的吳兵猝不及防,陷入混亂,灌夫的十餘騎最後也只有兩人返回。這種騎馬而用步兵肉搏的方式衝擊敵軍的行為,在當時幾乎絕無僅有,所以此戰後揚名天下。
衛青指揮的對匈奴戰爭,就是改變了以往的戰術,琢磨了匈奴的優勢然後想出對策瓦解掉匈奴的優勢。匈奴人並不願意與漢軍進行近戰肉搏,所以對於漢軍指揮者來說,取勝關鍵在於戰術運用,尤其是後方的支援,不斷壓縮敵方的活動範圍,使其騎射優勢無法發揮,迫使敵軍下馬肉搏,這要靠漢軍將領對戰機的把握。從衛青、霍去病指揮的對匈奴戰役看,他們就是成功的運用了戰術,也抓住了戰機。
從此匈奴就被趕往了漠北草原,保得了漢帝國的邊境居民的安寧。
-
3 # 風溯漢水飛
衛青,本姓鄭,冒用母姓衛,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軍事家,抵抗匈奴的漢族大英雄。
衛青少年家貧遭受磨難,使他養成一種勇敢無畏的尚武精神。在敵人面前他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勇敢殺敵,成為將士們的榜樣。他治軍有方,賞罰分明,深受將士們愛戴。漢武帝多次與匈奴交戰,衛青都參加了,並起主導地位,他戰戰皆勝,最終漠南再無匈奴兵馬。漢朝北疆太平。
初征匈奴公元前129年,匈奴揮師南下,直逼河北,漢武帝派四路大軍抵抗,只有衛青一路獲勝。衛青領兵直搗龍城,首抓俘虜700餘人,這是漢初到漢武帝與匈奴交戰第一次勝利!
公元前128年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領三萬騎兵,長驅而進斬首虜數千人。
公元前127年,衛青率大軍進攻匈奴佔領的黃河河套地區,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絡。而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數百萬之多,控制了河套地區。因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還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
再次北上
公元前124春,朝廷派衛青領三萬大軍進攻匈奴,匈奴右賢王正對著衛青等人的大兵,以為漢朝軍隊不能到達這裡,便喝起酒來。晚上,漢軍來到,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大驚,連夜逃跑,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
遠征漠北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漢軍原計劃由衛青負責打擊左賢王,衛青大軍出塞一千多里,卻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兩軍展開廝殺,最終漢軍取勝。
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匈奴單于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大漢北疆得以穩定。
-
4 # 去說歷史啊
從衛青贏得龍城之戰以後,漢朝對匈奴的進攻節奏開始明顯加快,平均過個大半年就要打一次匈奴,有時候半年還要打兩次。漢朝的總體戰略是非常簡單明瞭的,首先解除匈奴對首都的威脅,然後再斬斷匈奴的手臂——右賢王部與左賢王部,最後集中兵力直達腹心消滅匈奴本部永絕後患,拉開這一系列戰役序幕的是一次報復行動。
公元前128年,劉徹28歲,這年的秋天,兩萬匈奴人攻入漢朝,先後殺掠了遼西郡、漁陽郡和雁門郡,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西部,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到了冬天,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雁門郡出發,將軍李息從代郡出發對匈奴實施反擊。具體的作戰過程沒有記載,只記載了衛青所部“斬首虜數千人”,這次勝利表明,匈奴實施有組織犯罪卻不受懲罰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接下來衛青多次出征,徹底斬斷了匈奴的手臂。
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奪回河套地區,取得階段性勝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入侵進攻漁用都和上谷郡,匈奴這兩年發動進攻的都是左賢王部。而漢軍的進攻矛頭卻每次都避開左賢王部,只用邊防軍頂住匈奴人的進攻,然後從其他方向開啟突破口。夏天的時候,衛青和李息將部隊轉移到雲中郡,然後突然向西進攻發動河南之戰,閃擊河套地區的樓煩王部和白羊王部。
陰山從北部把河套地區和單于本部隔開,讓河套地區成了孤懸在外的突出部,漢軍沿著陰山南路往西打,到達高闕塞,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地區。然後掉頭向南,再沿著黃河進攻銀川盆地,在打穿整個寧夏地區之後返回漢朝的隴西郡,此戰將匈奴樓煩王部和白羊王部,全部驅趕出河套地區,俘斬6011人,繳獲幾十萬頭牲畜,奪取了黃河整個幾字形的地區,從此解除了匈奴人對長安的威脅。
劉徹非常興奮,專門下詔書把戰果公佈天下。同時,在河套新建朔方郡和五原郡,戰後衛青被封為長平侯,衛青的部下校尉張次公和蘇建也被封侯。蘇建就是蘇武的父親。夏天,漢朝徵募十萬內地的老百姓移民河套地區,逐步恢復秦朝在河套地區的疆域。
攻佔河套算是一個階段性勝利,讓漢朝確定了自己的戰略優勢。關於下一步的國家戰略,丞相公孫弘提出了反對意見,他以[無用之地]為理由,請求放棄朔方郡。劉徹讓內朝的朱買臣等人與公孫弘進行辯論。朱買臣提出的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作為妥協,也為了更好地集中力量,劉徹只好暫停了對西南夷的攻略,把全部力量投入到河套的建設,派蘇建負責建設工程。
二、大創匈奴右賢王庭,斬斷匈奴一臂到了第二年,公元前124年,漢朝立刻進行反擊,衛青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塞出發,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一起從朔方郡出發,跟隨衛青前進。同時,大行令李息、岸頭侯張次公從右北平郡出發牽制匈奴左賢王部。
衛青出塞之後,向西北急行軍六百多里,在大漠的邊緣找到了匈奴右賢王庭,也就是現在蒙古國南戈壁省的巴音布拉格地區。
現在這個地方距離中蒙邊境只有一百多公里。右賢王庭以為自己離朔方郡很遠,對漢軍沒有防備。趁著蒙古大戈壁的夜色,漢軍順利包圍了右賢王庭,進攻發起之後,已經喝得大醉的右賢王,只來得及帶著幾百騎兵突圍而出。輕騎校尉郭成帶著輕騎兵追殺了幾百裡,直到右賢王逃進了夫羊居山才返回。夫羊居山也就是現在蒙古國的戈壁阿爾泰山。雖然沒有抓到右賢王,但是沿途俘虜了十幾個小王。這次戰役,漢軍俘虜了一萬五千多人繳獲了一百多萬頭牲畜,一下子就打斷了匈奴右賢王部的脊樑骨。這就是第一次漠南之戰。
右賢王部的毀滅讓匈奴本部失去了和河西走廊的直接聯絡,為下一步漢朝奪取河西走廊創造了條件。衛青率軍返回之後,劉徹派出的使者已經在高闕塞等著他們了,這次戰役參戰將領中,衛青被加封為大將軍,其他將軍和校尉有七個人被封侯,三個人被封為關內侯。
三、進攻單于本部,雖有不小戰果卻遭遇意外,戰事暫停第二年春天,公元前123年二月,衛青統帥六個將軍從定襄郡出發進攻單于本部,這就是第二次漠南戰役。具體的交戰過程沒有記錄,只知道戰果不大,只斬首了幾千人。對於這樣的戰果,大家明顯是不滿意的,於是在退回到雲中代郡和定襄休整了一個月之後,意猶未盡的漢軍再次從定襄郡北上發動進攻,這一次的戰果是俘斬一萬多人,但是經過這麼多場勝利之後,意外還是出現了。
由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共同指揮的三千人馬,遭遇了匈奴單于西部的進攻。前將軍趙信原本就是個匈奴人,因為不滿單于的欺壓才投降到漢朝來的,現在看戰事不利,便在單于的誘惑下,又帶著自己的八百匈奴騎兵重新投降了匈奴。內部瓦解之後,漢軍再也支援不住,全軍崩潰了。蘇建隻身一個人逃了回來。
衛青自從領軍作戰以來,出身低微的他從來沒有臨陣誅殺過軍校,也從來沒有企圖透過誅殺自己人來樹立在軍隊裡的個人威信。這一次雖然造成了重大損失,衛青還是決定把蘇建交給劉徹,讓朝廷和國法來裁決。後來瞭解實情的劉徹就赦免了蘇建。蘇建部全軍覆沒之後,衛青選擇了撤軍,這就是第三次漠南之戰。
結束語自此漢朝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結束,在這個階段,漢朝永久性的奪回了河套地區。從此之後的歷朝歷代,能不能佔據河套就成了王朝國力強弱的晴雨表。經過漢朝的連續打擊,光是有明確歷史記錄的匈奴就損失了至少四萬人和差不多兩百萬頭牲畜,
奪回了河套地區之後,透過陰山和長城,漢朝的北方邊境已經連成了一條線。在此期間,不管是偷襲戰還是襲擾戰,不管是突襲深入,還是以逸待勞,匈奴嘗試過的所有戰術全部失敗了。
趙信投降匈奴之後,這個瞭解漢朝內情的人,為匈奴單于制定了針對性的應對計劃,計劃其實也簡單,就是一個字——躲,為了爭取時間彌補人口和牲畜的損失,同時,為了躲避漢軍的進攻,匈奴人開始全面向漠北地區收縮。
到此為止,實際上漠南就已經沒有王庭了。匈奴左右賢王的王庭全部被衛青帶人打了一個遍。匈奴人的祖宗之地陰山已經被漢朝修建上了堡壘,隨著匈奴人主動脫離接觸,漢匈在北方的戰事暫時停止。
回覆列表
都說衛青十分牛,被稱之為龍城飛將,打得匈奴沒有還手之力,打斷匈奴脊樑骨,從此漠南無王庭。那麼衛青到底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呢?
大的戰略當然是漢武帝制定的,可是細化到具體戰術上,就必須要依靠衛青這樣的軍前統帥了,因為只有深入前線的他們,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
一、龍城之戰,衛青開啟了閃電戰先河。漢武帝終於決定對匈奴用兵,在戰略上也做出了一定的部署。他派遣公孫敖出代郡、公孫賀出雲中、李廣出雁門、衛青出上谷。四路人馬各自領兵一萬,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到了前線以後,怎麼個打法,就完全依靠各位領軍將領的能耐了。四個人中,只有衛青這一路,取得了龍城之戰的勝利,那麼他是怎麼打的呢?
首先,衛青選對了目標。由於匈奴人是草原民族,他們總是不斷遷徙,所以很難在草原上找到他們的主力。可是衛青瞧準了,匈奴人一定會想辦法保護他們的聖地龍城,因為他們總是在這裡祭天。所以朝著龍城進發,一定可以找到匈奴主力。其次,衛青對騎兵有獨到的見解,可以說他本人是漢王朝騎兵作戰的發明者。過去他是養馬的,對馬匹的習性也比較熟悉,所以在戰場上,他能夠調動騎兵的戰鬥力,以最強大的姿態,和匈奴人決戰。再者,衛青動作非常快,也是在這一戰中,開創了閃電戰的先河。他長途奔襲400多里,對匈奴大部隊發起突襲,對方根本就沒有招架的機會。此後他也能迅速抽身回來,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最終取得了大勝。衛青利用騎兵的優勢,將閃電戰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是他對付匈奴的辦法。當然了,選定龍城作為攻擊目標,這也是衛青在戰略上考慮成熟的地方。
二、河南之戰,衛青蔡邕迂迴側擊的戰術擊敗匈奴。首次被漢軍擊敗,匈奴人當然不服氣,他們準備了一段時間後,便大舉南下攻佔了上谷、漁陽等地,這回衛青再次出馬,那麼他這回是怎麼對付匈奴的呢?
衛青到了前線以後,首先觀察匈奴駐軍的情況,他們盤踞在蒙古河南地區,也就是河套地區。與匈奴王庭之間,其實已經相隔甚遠。因此衛青確定了作戰計劃。
首先衛青帶領大軍向西繞到河南匈奴大軍的後方,佔領高闕地區,這樣一來就切斷了河南匈奴軍和匈奴王庭之間的聯絡。沒有了單于在戰略上的指揮,河南匈奴大軍很快會亂成一團。其次衛青再次派遣騎兵,以最快的速度南下,趕往隴縣西邊,這麼一來河南地區的匈奴人,可就徹底進入到了漢軍的包圍圈。一方面他們失去了匈奴單于的總指揮,另一方面他們面臨著漢軍強大的攻勢,無奈之下,只能潰散。河南之戰中,衛青巧妙地運用了迂迴側擊的辦法,活捉了幾千匈奴人,此外奪取的牲畜更是有幾百萬之多,可謂是戰績斐然。
從此大漢朝徹底控制了河套地區,使得這一帶沒有了匈奴王庭。也因此漢武帝才有了打通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想法。
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遂以河南地為朔方郡。---《史記》
漢武帝在這裡修建了朔方城,遷徙了十萬人到這裡定居。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長期佔領此地,以後方便與西域互通有無。
三、漠北之戰,衛青反應迅速,作戰果斷。衛青的大外甥霍去病也逐漸成長了起來,漢武帝分別給了衛青和霍去病各自五萬人,讓他們兵分兩路與匈奴人決戰。
本來按照約定,霍去病的人馬是要與匈奴單于主力交戰的,沒想到衛青走了一千多里地,偏偏與單于主力遇上了。
這是一場遭遇戰,所以戰術上的運用必須要快準狠。根本不容許衛青像之前那樣部署好一切,衛青作戰的機動靈活性就此體現了出來。
首先衛青安排李廣和趙食其合兵一處,從右邊對單于主力大軍進行包抄。而他自己則帶領公孫賀、曹襄等人在正面與單于主力對抗。完全正面對抗,那就是傻瓜,衛青這麼做,既可以在側面擾亂匈奴主力,又能夠在正面取得勝利。其次衛青讓武剛車排列成環形的營壘,以此抵擋匈奴大軍主動來犯。此外派遣五千騎兵在戰場上馳騁,打造出風沙四起的狀態,以此迷惑匈奴大軍。這麼做最大的好處,那就是讓匈奴人看不清衛青的虛實,有利於側翼人馬的襲擾。匈奴單于根本無法判斷漢軍到底有多少人,所以只帶著幾百名騎兵突破了包圍圈,朝著西北方逃竄。至於留下來的匈奴軍隊,與漢軍膠著在一起。
由於李廣那支部隊迷路了,所以對衛青主力進攻匈奴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漢軍和匈奴軍在這一戰中死傷相當,戰爭結束後群龍無首的匈奴大軍自然是戰敗了。
大將軍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後擊單于。大將軍引還過幕南,乃得前將軍、右將軍。大將軍欲使使歸報,令長史簿責前將軍廣,廣自殺。右將軍至,下吏,贖為庶人。大將軍軍入塞,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史記》
衛青在這一戰中,徹底擊潰了匈奴大軍在漠南地區的主力,迫使匈奴單于只能帶著部隊向西北遷徙,十多年都沒有能力南下入侵漢朝。
總結:名將不是一天養成的。衛青對匈奴的打擊,可以說是一天比一天厲害,從最初俘虜了700人,到漠北之戰的時候,俘虜斬殺對方一萬九千多人,衛青的每一步都在成長。
最初他只帶領一萬人馬,可是後來成為了大漢朝的大司馬大將軍,手握十多萬雄兵。可以說,衛青這樣一位名將,是靠戰爭經驗打造出來的。
他的戰爭素養不是一天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磨練。很顯然,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值得我們敬佩,可背後的付出,其實我們是看不到的。
幾場大仗打下來以後,匈奴人十多年裡都沒有再南下的行動。衛青真正實現了打斷匈奴脊樑骨,從此漠南無王庭的目標。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