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這就是“閻敞不負重託”的故事。閻敞是漢朝時期的人,他因為對朋友真誠信守承諾而為人所津津樂道,在當時聞名。

    閻敞是汝南郡人,因為他廉潔的品行得到第五常欣賞,他考中功名以後,被第五常調到了自己身邊做官,當他的書記員,兩人成為了極其要好的朋友。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古今,對於管仲和鮑叔牙(管鮑之交),俞伯牙和鍾子期(知音之交)的友情十分佩服。第五常接到朝廷調令要他到京城當官,第五常就將自己以前積攢下來的俸祿錢一百三十萬,寄放在閻敞處。閻敞將這些錢埋在自己家堂屋的地裡面。後來,第五常到京城之後不久,京城爆發瘟疫,他一家人都得病死了,僅剩下一個孤獨困苦、年齡只有九歲的孫子。他曾聽爺爺第五常臨終前講過,有三十萬貫錢寄放在閻敞那裡。等到長大以後,他就到那兒探訪尋求。閻敞看到第五常之孫已經長成了大人,不由得又傷心又高興。閻敞將全部的錢一文不少都歸還給了他,第五常孫子一看有一百三十萬錢,非常吃驚,就講,我爺爺只講三十萬,沒有講一百三十萬。閻敞講,這是太守在病重的時候,神志也許不太清醒,請你不必懷疑。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閻敞在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第五常,自此兩人互相尊重,赤誠相見,交往密切,關係十分好。他離開任所被徵召進京城前,來至閻敞家裡,和他說,我即刻就要動身,時間很緊,行李什麼的要從簡,因為財物帶在身上著實不方便,我想把130萬貫錢寄存在兄長這兒,以後再過來取,可否。閻敞說沒有問題,你的錢,我一定幫你妥當保管,你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來取。後來兩人分別,未曾想,第五常到京城之後,非常不幸趕上瘟疫,沒多久一家七八口都得了瘟疫先後死了,只剩下第五常與他的九歲孫子。臨終前,他將孫子叫到身邊,和他說過有30萬貫錢在你閻敞爺爺那兒。因為當時他孫子還小,且路途又遙遠,沒有辦法把這筆錢取回來,只能依靠他家在京城的親戚朋友接濟過日子。

    十多年過去了,他孫子長大成人,於是回到了老家。為了置辦家業,他想去找閻敞討取索要爺爺儲存存放的錢,但他心裡一直覺得沒底,空口無憑,也沒憑證依據。過了這麼多年,還能拿到這筆錢嗎。後來,閻敞見到了第五常的孫子,他對第五常孫子說,你爺爺有一百三十萬貫錢寄存在我這兒,你現在拿去用。於是閻敞把第五常當初寄存的一百三十萬錢搬出來,交給了他。第五常之孫將錢接過,含著眼淚辭別。

    所以一個人對待朋友一定要真誠`信守承諾、一諾千金,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誠信很重要。第五常奉調令進京履行職務時,之所以把一百三十萬貫錢寄存在他家裡,是因為他相信閻敞的人品及為人,而後來發生的事也證明了第五常沒有看錯人,也證實了這一點。因而有人說,誠信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也是金錢所買不來的,這就是誠信無價。

  • 2 # 人生一杯老酒

    據我瞭解如下:漢朝的閻敞,字子張,在太守官第五常的府裡做了五官掾。這時候,朝廷把第五常召了去,他就把陸續積蓄下來的薪俸錢一百三十萬寄存在閻敞那兒。閻敞把這些錢埋在堂上的地下。後來第五常全家的人,都生了病死了,只剩下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孫子,年紀才九歲。他曾經聽見祖父第五常說過,有三十萬錢寄在閻敞那兒。等到年紀長大了,就到那邊去訪求。閻敞見了第五常的孫子長大成人,不禁又悲傷又歡喜,就把所有的錢都還了他。第五常的孫兒,見了有一百三十萬的錢,就說:“我的祖父只說三十萬,沒有說一百三十萬的啊。”閻敞說:“這是太守生了病,所以記不清,說得模糊了,請你不要懷疑。”最終閻敞把所有的錢都歸還給了太守的孫子。

  • 3 # 西風悍馬

    漢朝的閻敞,字子張,在太守官第五常的府裡做了五官掾。這時候,朝廷把第五常召了去,他就把陸續積蓄下來的薪俸錢一百三十萬寄存在閻敞那兒。閻敞把這些錢埋在堂上的地下。後來第五常全家的人,都生了病死了,只剩下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孫子,年紀才九歲。他曾經聽見祖父第五常說過,有三十萬錢寄在閻敞那兒。等到年紀長大了,就到那邊去訪求。閻敞見了第五常的孫子長大成人,不禁又悲傷又歡喜,就把所有的錢都還了他。第五常的孫兒,見了有一百三十萬的錢,就說:“我的祖父只說三十萬,沒有說一百三十萬的啊。”閻敞說:“這是太守生了病,所以記不清,說得模糊了,請你不要懷疑。”最終閻敞把所

  • 4 # A趙客漫胡纓

    今天我在這裡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閻敞還錢是中國漢朝時期發生的一個故事,事情大約是這樣的,東漢時期的汝南郡有一個貧窮的讀書人,名叫閻敞,在太守官第五常手下任職,但官做的很小,管理一些瑣事。閻敞為人正直,在這一點上與他的領導第五常很是相似,所以兩個人志趣相投,成為了莫逆之交。

    幾年以後,太守第五常平步青雲,被調往當時的京城任職,那個年代,交通和社會治安都和現在沒法比,所以第五常就把自己積蓄的錢財,共一百三十萬,全部寄存在好朋友閻敞那裡。在第五常走後,閻敞把這些錢全部埋在自己家的地下,此後數年,無論日子過得如何困苦,他都未曾動過這些錢,恪守了自己的本分,信守了對朋友的承諾。

    若干年後,閻敞家裡來了一位名叫清兒年輕人,自稱是第五常的孫子,閻敞一見老朋友的孫子已經長大成人非常高興,便讓清兒在自己家住了下來。問起第五常的近況,才知道老友一家在京城身染重病,相繼去世,只剩清兒一人活了下來,第五常臨終前告訴清兒,自己死後讓他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閻敞。

    閻敞聞訊,老淚縱橫,傷心不已。並告訴清兒第五常在自己這存放了一筆錢,然後把當年那筆錢挖了出來,如數交給了清兒。清兒一看有一百三十萬,便驚訝的說爺爺只告訴自己有三十萬,現在一下子多出來一百萬,實在不敢領受。閻敞便解釋說大概是第五常病重之際,言語不清,是清兒聽錯了,於是就把所以的錢交還給了清兒。

    這就是閻敞還錢的故事。安貧樂道,信守承諾,閻敞的行為堪稱典範。

    誠信乃立身之本,誠信是人們交流的基礎,古語講人無信不立就是這個道理。在全民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下,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誠實無欺,信守承諾,言行相符,表裡如一。

  • 5 # 2許雲輝

    “閻敞還錢”典故,出自宋代李昉所編類書《太平御覽》。大意為:漢代閻敞(字子張)在太守第五常府中做屬官。第五常奉徵召入朝時,將130萬鉅款寄存在閻敞處。其後,第五常全家相繼病逝,僅餘9歲孫子存世。孫子忽憶祖父曾言,將30萬錢寄存閻敞處,於是成年後找到閻敞索要。

    閻敞見第五常有後,悲喜交加,悉數歸還。孫兒見錢竟有130萬,大惑不解道:“祖父只說存您這兒30萬,怎麼這麼多?”閻敞道:“估計太守生病後,記不清楚。的確是130萬!分毫不少,完璧歸趙!請勿懷疑!”

    《二十四廉》中,將此典概括為:“閻敞為掾(屬官),太守存錢。年湮代遠,如數歸焉。”

    閻敞信守承諾、視金如土的優秀品質,永遠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 6 # 書劍談

    閻敞還錢這個歷史典故即便放到現在,還是很有現實教育意義的。

    典故來由

    這個故事中的閻敞又稱闞敞,其故事可早見於唐《藝文類聚》 卷六十六。卷內原文又溯源引自《汝南先賢傳》。

    平輿闞敞,為郡五官掾,太守弟五常被徵,以奉錢百三十萬寄敞,……孫長大來求敞,敞見之悲喜,取錢盡還之,孫曰:祖唯言三十萬爾,今乃百三十萬,誠不敢當,敞曰:府君疾困,謬言爾,郎君無疑。

    原文大致意思為東漢時平輿的闞敞(閻敞)曾經作為本郡太守第五常的屬官(五官掾)。

    後來,太守第五常被詔令入京,臨行前將自己的積蓄130萬錢寄放在他這位屬官處。閻敞便把這部分錢幣掩埋了然後天有不測,被召的太守全家在京患病而死(這也夠慘的,應該是瘟疫之類的病疾)。太守臨死前告知僅存活下來九歲的孫子,說有筆積蓄在閻敞處,讓他長大後去取回,以謀生路。

    孫子長大後找到閻敞,閻敞如數奉還130萬錢。孫子說,“我記得爺爺曾告訴我是30萬,怎麼還多了100萬呢,我不敢要。” 閻敞回答,這是你爺爺記錯了口誤了,你就安心拿著吧。……

    現實意義

    這個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如閻敞(闞敞)這樣的人和事,放在如今堪稱誠實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典範。

    實際上,他僅僅是太守屬下的一個官員而已。出於太守的信任,他面對鉅款的誘惑,閻敞沒有絲毫產生貪婪之心。即便說,孫子所受託的不過是30萬,那多出的百萬錢幣鉅款,對於閻敞依然產生不了任何讓改變初衷的動機,這完美詮釋了中華傳統美德中“信義”兩字。

    其實這樣守信重諾的事例也曾見於一些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報道。有意思的是,閻敞還錢,音譯下來有點類“延長還錢”。同音不同義,對於現今社會中經常見到那些老賴,以及職務犯罪中的那些負面人物,面對我們老祖宗在歷史中演繹出來的誠信重諾,不知又作何感想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word中波浪號怎麼打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