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言善語

    這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 。能夠提出這一問題的人,必不是等閒之輩。我只能做簡單的簡述,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一、關學歷史軌跡

    關學,也稱橫渠之學。是理學一個重要流派,雖然不如程朱理學(洛學)、陸王心學名聲顯赫,但是以其獨特的唯物論:世界萬物統於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聚則有形可見,散則無形可見。張載第一次完整的創立氣本論哲學理論體系。成為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關學,是萌芽於北宋慶曆之際的儒家學者申顏、侯可,至張載而正式創立的一個理學學派。關學是儒學重要學派,因其實際創始人張載先生是關中人,故稱“關學”。又因張載世稱“橫渠先生”,因此又有“橫渠之學”的說法。關學作為儒學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重要學派,從北宋到清末,延續了800餘年,譽播華夏,影響深遠。

    二、關學的在各個朝代的狀況

    首和者就是呂大鈞,接著,其兄呂大忠、其弟呂大臨都相繼拜張載為師。藍田呂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是聞名遐爾的名門望族,他們的加入至關重要,為關學發展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使關學與二程“洛學”、王安石“新學”形成鼎立之勢。可惜的是,張載病逝後,三呂卻投奔二程的門下,靠近“洛學”,致使關學一時冷落下來。

    還有李復、張舜民、遊師雄、种師道、薛昌等人堅持進行研究,才沒有使關學中斷。

    忽必烈建元之後,並不看重儒學,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後、丐之前,所謂“八娼九儒十丐”是也。這種疏離狀態,使得儒家思想很難再登堂入室。這個時期,只有楊恭懿與其父楊天德、其子楊寅三代極力倡導關學的精神。他們祖孫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講學為生,弘揚張載一貫主張的實學風格和為人“氣節”。於是有“楊氏三代”、“鬱郁遺風”之美譽。元代文學家姚燧稱頌楊恭懿為“西士山斗,學者宗之”。楊氏三代的努力,終於使關學在元代尚未失憶失語,也為明代關學的復興打下了基礎。

    在明代中後期,關中的理學家竟達百人之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呂柟。他與統治了百年的“陽明學”對衡,而盛讚張載、二程和朱熹的學說。晚年呂柟辭官回鄉,建立書院,培養學生,著書立說,撰有《四書因問》《宋四子抄釋》《周易說翼》《禮問》《涇野先生文集》等,成為張載之後的關學大學者。另外,還有一位學者是馮從吾。

    三、主要傳承人

    1.呂大鈞一生為樸實厚道。他和張載為同科進士,得知張載學識淵博,便第一個拜張載為師,隨之帶動關中學者趨向張載求學,一時橫渠聞名於世,形成“關學之盛,不下洛學,就是遠落在後,很少有人能將張載所授的融會貫通,唯有呂大鈞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愛“禮教,以先生法度為準繩,並能將所學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呂齎的喪事,呂大鈞等活動中。堅決拋棄陳規陋習。呂大鈞還在同胞兄弟的支援和共同努力下,編寫了《呂氏鄉約》、《鄉義》等。張載病逝後,三呂卻投奔二程的門下,靠近“洛學”,致使關學一時冷落下來。

    2.李復先世家開封祥符,後徙長安。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哲宗元祐末前後在世。登元豐二年(公元一○七九年)進士。紹聖間,為西邊使者。喜言兵,於書無所不窺,尤工詩。學者稱為譎水先生。徽宗崇寧初,遷直秘閣、熙河轉運使。三年(一一○四)知鄭、陳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東轉運副使。靖康之難後卒。

    3.張舜民 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今陝西彬縣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闢掌機密文字。元□初做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言。徽宗時升任右諫議大夫,任職七天,言事達60章,不久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後又改知同州。曾因元□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後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舜民的詞作與蘇軾風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誤為蘇詞。宋人周紫芝《書張舜民集後》說:"世所歌東坡南遷詞,"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二語,乃舜民過岳陽樓作"。張舜民生平愛畫,且題評精確。

    4.遊師雄

    遊師雄(1037—1097),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進士(清雍正《陝西通志》卷三○說是治平二年中進士),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1071)改任德順軍判官,與諸將計議邊事,多所建樹,使邊境賴以無患。元佑初,朝廷議棄邊地四寨,師雄極力主張堅守,但意見未被採納。以致西夏得寸進尺,邊境無寧日。紹聖四年(1097)秋,調為陝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終年60歲,歸葬武功,墓尚在。

    5.呂楠

    呂楠(1479—1542),字仲木,號涇野,今陝西高陵縣人。呂楠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呂薄“有隱德”而不仕,而幼年的呂楠則“志大好學”,寒身酷暑,整日讀書於他的矮屋之中。十四歲應重試補稟生,後因鄉試不第入太學。正德三年(1508)以殿試第一而中狀元。

    呂楠中狀元后,先後任翰林院修撰,充任以經筵講官、考官、史官等職。明世宗即位後,又參與撰修《武宗實錄》,後遭誣陷被貶解州(今山西解縣)和南都(南京)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等職。

    呂楠生活在明代中期的多事之秋,當朝統治者昏庸腐敗,邊事多憂不安,朝中被閹黨劉謹專權,階級矛盾日益加劇。一心想幹一番事業的呂楠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局面痛心疾首,十分不滿。劉謹曾以同鄉拉攏於他,他堅辭不就,最後憤然引疾辭歸。不久,劉謹案發被處死,受株連者甚多,特別是陝西官員康海等人均遭牽連。由此,時人稱讚呂楠具有先見之明。劉謹案畢,朝中名臣紛紛上書,建議皇帝“召大用,以答人心”。於是,呂楠二次回朝仍供職。他復職後不顧個人安危,繼續上書勸皇帝勤學,並列舉歷代一些君王修業,納諫和執政當中的經驗教訓,他的意見得到了武宗的讚賞和採納。

    1522年,明世宗即位,改年號為嘉靖,呂楠應世宗之召參與撰修《武宗實錄》。他力勸世宗“重溫聖學”,以為新政之助。後呂楠以“十三事”上書自呈。因他的主張與當政者不合,違背了皇帝的意願遭到了帝派人物張、桂萼的反對,一時朝內議論紛紛,認為陳述的“十三事”是宰相分內的事,呂楠超越了職權範圍,因此獲罪下獄。後被釋,貶為解州判官,上任後,因知州而死無替,呂楠便代行州事。在代職期間,他減了役、勸農桑、撫卹獨孤寡,興修水利,建“解梁書院”,聚鄉賢耆老修訂“教民榜”、行“關學”大家“呂氏鄉約”和“文公家禮”(指北宋文彥博宰相),並在解梁書院聚眾講學,四方學人聞其盛名,接踵而來。在呂楠任職的三年中,後人稱“習小學之節”“歌幽南之詩”。民俗“翁然改之”。因呂楠政績顯著,御史盧煥等以“王佐之才”累薦,被提升為南京吏部考功郎中,臨行時,“士民數千哭送至黃河岸邊”。呂楠度過黃河,“猶聞對岸哭聲琅琅”,他情不自禁口出一絕:“試聽黃河東岸哭,為官何必要封侯”。呂楠調走後,解州人士感德不忘,立碑以記其政績,塑像以寄其恩情。

    呂楠在南京被任做“散官”,他在南京的九年中,因政務閒當,得以讀書和講學。當時王陽明“心學”興起,一時風靡全國。呂楠反對王陽明把“良知”看作抽象的人“心”觀點,認為用良知教人,於學者無益,便在南京柳灣精舍、太常南所等地講學,與王陽明對唱對臺戲,一時“相得甚歡”,風動江南,可與王陽明“中分天下”。東南學者盡出其門,連北韓使者來華,也稱讚呂楠文才全國第一。呂楠立教嚴謹,躬行實踐,既重言教,又重身教。他常說:“師嚴而道尊,道尊而民敬。”他官至三品,歷仕三十餘年,“家無長物,室無妾”,平不以私事幹人,亦不受人私幹,門徒相守數十年者,未賞見有偷語情容。呂楠因有這些美德,所以在他死後,“高陵人為之罷市者三日”,“解州及四方學者聞之,皆設尊位持心喪訃”,連世宗皇帝亦為停止朝事一天,以示哀悼。

    呂楠是明朝中期關中著名的理學家,其學術思想屬程朱學派,但也稱張載思想是“出於精思力行之後,至論人孝,神化、政教、禮樂,至自孔孟後未有能如是切者也。”初受業於渭南薛敬之,後又求學於河東薛煊之傳,明人稱他為“真醇道學”,認為在“關中繼張橫渠者,涇野一人,在我朝可繼薛文清者亦涇野一人,”馮存吾《關學編》稱他是自張載以後“關學”的集大成者。他辭職回鄉後,親自與康海一道來橫渠張子祠拜謁張子,並題“三秦之光”以示繼承。

    6.李柏(1630—1700)字雪木,號太白山人,原陝西勉縣人,七世祖徒居眉縣,為眉人。父親李可教,母王氏,生三子,李柏其仲。李柏的父親李可教頗有文學造詣,喜讀西晉陶淵明的詩文,一生未應考出仕,耕讀傳家。李柏受父親影響,幼年時,便模仿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在書齋前面栽了五棵柳樹,並題詩到:“茅屋果然如斗大,詩風酒月度年華,客來陋巷不知處,五柳柴門第一家”。的思想繼承了關學創始人張載的節慾觀點和樸素唯物主義學說,反對過分追求物質慾望,提倡讚揚精神的能動性。他幾次和周至李二曲、富平李天生(時稱關中三李)談討反思理學,對朱學與王學,體和用等觀點進行過多次辯論。他在給《寄張素石》中寫道:“宇宙事業有兩:曰山林、曰廟廊、廟廊非吾事也。”說明他雖然穿著道家服裝,但對佛道的靈魂不滅,封神點將,化羽成仙的論調給予嚴厲批駁,表現他不願與佛道同流合汙。他曾幾次到橫渠故里拜謁張子,揮筆題寫“正大光明”,以表現他的思想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速跑者蛭魔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