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殼蟲騎士
-
2 # 旋律香菸
往往我們都總是知道一些善良的人,但他們並不智慧;我們認識某些敏銳的人,但他們都不溫和;我們見到一些忠誠的人,但能力欠缺;荀令君,這位三國時代的長者,兼備智慧、敏達、善良、和藹、忠心於一體,雖身屬曹營,但一心向漢。可是,既然他一直有志於匡扶漢室,那為什麼還要勤勤懇懇的為曹操效力呢?大家先不要急,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荀彧,荀文若。
有一說,荀彧也是服毒自盡,就像甄宓
荀彧,字,文若,河南許昌人,祖上世代為官,荀氏在東漢是個大氏族,他從小耳濡目染家中書香門第之風,用心讀書,立志要忠於漢室,有所作為。東漢末年,宦官為禍,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後來又趕上董卓專權,欺凌皇帝,擅殺忠臣,這一套猛藥下來,我們的大漢江山也搖搖欲墜了。面對董卓這個殘暴的胖子,荀彧心如死灰,逃入冀州(河北省)。冀州的老大是袁紹,袁家“四世三公”,所以袁紹特別注重門第(拜託,你還是小妾生的呢),荀彧出身名門,袁紹自然以禮優待,但文若自然也看到了袁紹這個人沽名釣譽,不講究實際,只講究面子,所以離開了袁紹,投靠了當時勢力較小的曹操。
文若在曹操帳下很快就做到了二把手的位置,他不但擅於軍事謀略、治國理財,還有一雙識別人才的慧眼。曹操手下有名的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都是他舉薦的,這其中很多人都在曹操一生的事業中起到了及其關鍵的作用。荀彧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力勸曹操,迎接漢獻帝,以號令天下。當時漢獻帝已全無實權,國家已分裂成各個諸侯國,他自己先是董卓的傀儡,後來又被李傕郭汜搶來搶去,已全無帝王之尊。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話說的太不禮貌,人家荀大官人這麼忠於漢朝,能這麼說嗎?實際上荀彧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迎來天子,名正言順的東征西討,這期間荀彧屢屢建功獻計:呂布襲來,他力保三郡不失;水淹下邳,活捉呂布、聲東擊西,斬殺顏良都是他的計策。
曹操穩定北方後,將荀彧調入朝廷中樞,任尚書令,這個尚書令是丞相之下最大的官職了,曹操在外征戰,朝廷內的軍國事務都是由荀彧打理的,期間曹操有不決之事,總是寫信回來詢問荀彧,這期間文若和孟德真像蜜月期的情侶,怎麼看對方都喜歡,都離不開對方,離開了,沒事也要寫寫信。隨著天下形勢的穩定,功績的積累,曹操變了,丞相職位已不能滿足他,所以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他要進爵為“公”(齊桓公那種爵位)、加九錫(公爵的特權象徵),一般臣子要是到了這個位置,那基本上可以肯定遲早是要“篡位”了。荀令君當然也看出來了,他實在不想看著自己扶持起來的曹操,卻一心要摧毀自己忠心的大漢天下。他立刻上表:“曹公興兵討伐不臣的諸侯本來是義舉,應該帶著一顆忠心去為人做事,不能僭越行事,恪守為臣之道”等等,曹操看到後,大怒。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但因埋藏在心底的志向不同,徹底鬧掰了。很快,他就被調離了政治中心,心裡如明鏡的文若,知道曹操什麼意思,但最令他傷心的,應該是心中的聖殿的倒塌:曹孟德這個二五仔,他果然還是想篡位啊!可恨的是,幫助他擁有篡位實力的人裡,我是最賣力的一個。這次,令君的心是真的死了,據史書記載,荀彧憂鬱而終,死在壽春,另有一說就是“空盒”說了,這故事太“玄乎”,筆者個人是不敢信的。
那麼問題來了,荀彧為曹操死心塌地的效力的原因呢?我個人看,有以下幾點:
第一,青年相識,志趣相投。曹操青年時代,是個有能力的忠臣。曹阿瞞這個人,小時候就壞,還害過他叔叔,不過在大節上,絕對是一個正直的漢臣,至少我認為平定袁紹前都是這樣的。首先,他做京城公安局長時,就不畏權貴,按律打了當時大太監首領的親戚一頓;董卓專權時,他孤身犯險,意圖行刺;後來散盡家財,招兵買馬,討伐董卓。那個時期的曹操,是真想為大漢除去“漢賊”。所以荀彧和曹操有著共同的志向,你有兵馬,我有腦子,就像旱地和甘霖,兩個人自然的走到了一起。(寫著寫著就容易寫歪....)
第二,曹操對令君是“真愛”。(真.....主從之愛) 早期時,曹操過得挺不好的,討伐董卓碰壁,攻打劉備不成反被呂布掏了老家,幸虧荀彧死守著最後的三個郡,要不曹操就要帶著隊去其他諸侯那要飯了,那時候,曹操應該是很感動的。後來歷經多年的相伴和配合,曹操勢力大增,他就更倚重文若了,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多次增加荀彧食邑達兩千戶(意思是這2千戶上的稅都是你的),還要授予“三公”的稱號,當然“令君”這個稱號也是因為荀彧長期為“尚書令”,總理國事所來。這樣信任你的主公,荀彧能不盡力輔佐麼。
第三,大勢已成,回頭已晚。曹操北定中原,降服馬騰後,天下只有劉備,孫權還能抵抗一下。當時已是權傾朝野,大權在握。慢慢的,他的初心變了,換句話說,不變也是行不通的。你權力到了頂點,皇帝早就想弄死你了(參見“衣帶詔”事件),你想功成身退,那跟著你一起的心腹們怎麼辦?你的子女怎麼辦?你一走,他們立馬遭到清算,而且那些手握兵權的心腹將領們也不答應他退出舞臺的,戲已經唱成了這個樣子,你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我覺得他是願意的),都是要走下去的,況且曹阿瞞又不是大漢的死忠粉,何樂而不為呢?但荀彧是無法接受的,他一心都想曹操平定天下後,歸政於皇帝,如果不行,至少你曹操也要守著“臣節”,不過大勢所趨,你荀文若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曹操羽翼已成,天下三分有其二,荀彧就算是想反悔,也來不及了,只好規勸曹操,但反而使兩人關係決裂,最終抱著遺恨鬱鬱而終。(題外話:荀彧和曹操的愛恨情仇可以讓某些電視劇導演借鑑一下,完全可以弄一個男女版的感情戲啊,別整天霸道Quattroporte和傻女的故事,騙小孩子也要有個節制啊?!)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能看出荀彧最後糾結、憤恨的內心,他欽佩曹操的雄心和才能,一心想讓曹操當大漢的“一代能臣”,但身處亂世,曹操還是活成了“奸雄”,曹操是他的知己,但又是自己夢想的死敵,文若的心思很讓人無奈:我改變不了你,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初心,那就讓我默默的前往那個世界吧。有人說,曹操最後也沒有稱帝啊,荀彧還是錯怪人家了。純屬牽強附會,曹操最後確實沒有稱帝,但他在拒絕稱帝時也說過:“若天命在孤,吾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讓兒子篡位,自己保留漢臣身份,真雞賊)對於文若來說,他要的是大漢天下的長久,大漢卻亡於曹家,到底最後是曹操滅漢,還是曹丕滅漢,對他來說,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
3 # 千尋與尋
首先一點,除了曹操沒有人能有這個能力守住漢朝江山!還有一點,荀彧只是在曹操賬下當謀士,打的還是漢朝的工,本質上沒啥區別。
而荀彧在政治上的目光確實是錯看了曹操,曹操有實力推翻漢朝統治卻甘為丞相,荀彧以為曹操還是有那麼一點良知的漢臣,即便不是那麼“純正”了,荀彧只是想靠曹操來打回屬於漢朝的江山,對荀彧來說,不論是東吳孫權還是蜀國劉備,都不是正統,所以荀彧肯定是支援曹操的戰略目光!
在退一步來講,荀彧輔佐曹操,不如說是荀彧在利用曹操。就像曹丕用司馬懿一樣,就不用想劉備了,劉備的實力還是不足以對抗曹操,而漢朝裡面全是曹氏集團的人,看似“飲鴆止渴”,卻又沒得選擇。
曹操封王以後,荀彧就看到了曹操暴露出來的野心,而天下三分,大勢已定,荀彧無力迴天,不久於“請君自裁”而離世,但縱觀整個時局的發展,因為荀彧的存在,才讓漢朝多存活了這些年,這也是一種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吧!他沒有太多選擇!
-
4 # 天晴愛睡覺
荀彧跟隨曹操時,曹操還是個熱血青年;但人是會慢慢變質的!
當曹操掃滅群雄統一北方時,荀彧已經沒有選擇,荀氏家族已經沒有選擇,騎虎難下了!
為什麼曹操送個空食盒荀彧就自裁了,因為他如果不自裁面臨的將是滅族!
-
5 # 經濟歷史觀察
荀彧是儒家思想的殉道者。
修身:初舉孝廉,至董卓專權時,乃辭官歸鄉;齊家:西涼兵亂起,則率領族人逃離四戰之地穎川,保全族人免於戰禍;治國平天下:獨具慧眼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被曹操視為子房,輔助曹操平定中原,中原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得於安定下來。
但當荀彧發現他所輔佐的明主在權力的誘惑下有不臣之心時,他選擇了決裂和抗爭。他沒有繼續他功成名就後的高官厚祿,而是殉葬了他所效忠的大漢王朝。
荀彧不是聖人,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他的理想是忠君愛民,挽扶大漢之將傾,拯救黎民於水火。黎民是拯救了,大漢之屋卻已無力挽救,只能以死明志,做一個儒家殉道者。
-
6 # 小島知風
荀彧其實一直是以漢臣自居,他也是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有傳記的人,他死後傳記能被寫入《後漢書》說明他終身以漢臣自居,也是後世人對他的忠誠的肯定。
但是荀彧對於曹操即使欣賞和佩服他的能力,最初也是認為曹操是能興復漢室的人才,所以荀彧在最初是死心塌地跟隨曹操興復漢室。
荀彧的出身荀彧出身東漢的豪門士族,家族名望很高,荀氏家族世代都以效忠漢朝為榮。所以即使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時代,荀彧一直還是抱有興復漢室之心態。
荀彧最初投靠的是家族聲望都很高的四世三公的袁紹,但是跟隨了袁紹一段時間,荀彧發現袁紹其人志大才疏,而且也無心興復漢室,所以荀彧背棄袁紹而投奔了曹操。
因此從這裡也可看出荀彧是對漢室非常忠心,在最開始的時候,曹操的勢力並不是很強大,那時期曹操還是一個熱血青年,不能說他是立志興復漢室,但是當時的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攬人才。
想在亂世有一番作為,還有著興復漢室想法的曹操受到了荀彧的關注,所以當荀彧背棄袁紹之後,他投奔了胸懷大志,且還有興復漢室之心的曹操。
隨著時間的推移荀彧的想法也在發生變化荀彧最初時和曹操是惺惺相惜,因為他們兩個人都非常有能力有才華,所以都很認可對方。荀彧也是曹操集團中極力主張曹操迎接漢獻帝的人。
因為荀彧忠於漢室,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過程中,他看透了軍閥本性,所以他知道漢獻帝不管落入誰的手裡,都未必能得到尊重。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漢獻帝淪落到孫策或者劉備手裡,大家覺得漢獻帝能會比在曹操手裡過得好嗎?
所以荀彧正是看透了這一點,他才極力主張曹操迎接漢獻帝,漢獻帝在曹操手中,至少荀彧在曹操集團,他可以規勸曹操對漢獻帝進行禮讓和尊重。事實證明曹操確實對漢獻帝還是比較尊重,在曹操這裡漢獻帝至少得到了表面上的尊重和禮遇,相比在軍閥董卓和叛將李傕以及郭汜等人的威脅之下,漢獻帝在曹操這裡不知道好了多少。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荀彧越發覺得興復漢室已經近乎於無望了,但是他內心中總是對漢朝抱著那麼一絲希望,所以他只能做到能延續漢朝國祚就儘量延續。
到了後期曹操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候荀彧也是對曹操心知肚明瞭,即使如此,荀彧還能如何?他也沒有辦法,他沒有能力改變當時的局勢,他只能做到規勸曹操,如果曹操有篡位之心,他會以死勸諫。
曹操在世時有野心但是沒有實踐其實荀彧與曹操算是知己,他比較瞭解曹操,他知道曹操還是有些顧及後世名聲,曹操當時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後人奠定基礎,所以荀彧知道只要曹操在世時沒有篡位野心,那麼大漢江山就還能繼續延續。
曹操對漢獻帝稱臣就是一塊遮羞布,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劉姓才能稱王,所以當曹操稱王時那就是篡位的前奏了,也就是說這塊遮羞布就蕩然無存了。
因此荀彧在曹操要稱魏王時他急了,跳了出來,以死力諫曹操不可稱王,荀彧出於忠於漢室朝廷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身後的名聲以及荀氏家族的名聲,他都要奮不顧身的阻止曹操稱王。
荀彧不是不知道曹氏必定取代劉氏而立,他只是不想這件事發生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他也不希望這件事發生在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因為畢竟荀彧作為漢臣輔佐了曹操一輩子,所以他希望曹氏取代劉氏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和曹操死後,只要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也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但是曹操早早稱王,讓荀彧擔心害怕曹操會在有生之年篡漢自立,所以他拼命阻止曹操稱王就在於此。但是曹操稱王勢在必行,因為曹操想為自己的後人奠定基礎,必須稱王才能讓繼承王位的曹丕聲望更高。
曹操稱王可以說是觸犯到了荀彧的底線,荀彧只能以死向曹操表明自己是忠於漢室的志向。
寫在最後荀彧即使在後來明知曹操是有著篡漢自立的野心,但是荀彧依然為曹操效力,他其實更多的還是抱有一絲幻想,他認定了曹操是能壓制各路諸侯,能使得漢室江山得以延續,所以他為曹操效力,其實更多的是出於延續漢室江山。
只要篡漢自立的事不在荀彧和曹操在世時發生,那荀彧都可以包容,但是曹操稱王就是在為篡位做準備,荀彧擔心曹操生前就篡位,所以拼命阻止。
但是他哪知道曹操本意是想把篡位大事業交到曹丕手裡,所以荀彧最終還是為了漢室和多年的知己曹操決裂了。
-
7 # 三國略
荀彧是很早就加入曹操陣營的謀士之一,曹操重要的謀士很多,但是像荀彧這樣既精通政治又精通軍事的謀士不多,荀彧就像諸葛亮型別的,屬於治理國家為主,軍事為輔的人材!
剛開始的時候曹操並沒有想控制漢獻帝,曹操剛開始的時候是想為國家效力,看看和袁紹結盟十八路諸侯反董卓就能看出來,當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的時候曹操決定“路不同,不相以為謀”離開袁紹回到兗州發展!
當然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不可能不兼併其他勢利,曹操也一樣,隨著袁紹在冀州的強勢發展,曹操的謀士提出了把天子接到許昌來,利用天子的影響力來更快的發展!很多人都覺得“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謀士最先提出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個還真不是曹操陣營提出來的,我們看看以下歷史記載!
袁紹身邊的著名謀士士沮授就曾提出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這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眼光,其實也是一種軍事戰略的投資,與之相比的曹操則更顯出其城府與智慧,他接受毛玠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也就是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陣營提出來的,不過被曹操實施了。後來袁紹和曹操為爭奪漢獻帝發生了“官渡之戰”,荀彧和郭嘉獻計獻策,關羽張遼夏侯惇等武將力戰袁紹,曹操取得大勝!
也就是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並沒有明確反對,在與袁紹的戰爭中還獻計獻策,幫助曹操取得最後的勝利!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想“進”魏王,這時候荀彧站出來了,明確反對。這說明荀彧心中效力的還是漢王朝,他不允許有任何勢利威脅分解大漢朝廷!但是以荀彧自己的力量真的是以卵擊石,最後年老的荀彧選擇了自殺,也就是說被曹操逼死了!
萬人敬仰的關羽不也是這樣嗎,每次關羽報名號總是“漢壽亭侯關羽”,從來不抱劉備稱帝后賜給的名號,因為“漢壽亭侯”是正統朝廷大漢賜給,劉備那個朝廷是自封的,和曹操一樣都有“篡漢”的嫌疑,這或許就是“忠臣”和“奸臣”的不同之處吧!
-
8 # 鍵盤俠pro
漢賊也是屬於大漢吶。沒有出現一個政權取代“漢”。。曹操不也是大漢的臣民嘛。
荀彧之所以會選擇效力曹操,很大程度是看中了曹操的才華。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董卓是天底下實力最強大的人,董卓燒燬了洛陽城,挾持漢獻帝遷都至長安城。董卓這個行為令天下諸侯尤為氣憤,於是就有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事件,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曹操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曹操展現出了“大義凜然、捨生取義”的一面,他認為曹操是一位值得自己輔助的明君。雖然當時曹操的實力並不是很強大,但是曹操展現出來了王者的霸氣,他證明了自己是一支潛力股,荀彧也是認準了曹操,他認為曹操是那個能夠幫助自己光復漢室的人,至少此時的曹操,從刺殺董卓到十八路諸侯聯盟都是基於興復漢室基礎上的,於是荀彧離開了袁紹,投身於曹操麾下。
自十八路諸侯聯盟諸侯,曹操看出了此時的世道人心,唯獨自己強大,才能收復天下。
後來的,挾天子令諸侯走上了‘漢賊’之名,
此時的荀彧為何還要效力曹操呢。
大漢天子在曹操手裡,曹操所在之地就是朝廷,身為大漢臣民的荀令君自然無從可去。當時的大亂天下,出身高貴的荀彧,看不起 劉備等人的起義軍,而袁紹那裡,自己剛從袁紹那辭職,回不去了。所以只能呆在曹操身邊,才能將才華展現世人,荀彧一直忠心輔佐曹操,希望曹氏能興復漢室。直到曹操有了稱王之心,他們之間有了隔閡閒談來說:
荀彧的理想就是輔佐曹操這樣一位英雄把國家重新平定下來,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到了他決心要封魏公、建魏國的時候,政治上極為敏感的荀彧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這個時候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將發生根本的變化 ,在這樣一種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他就面臨著自己命運和道路的選擇,
怎麼辦?但是無可選擇。他怎麼呢?他現在發現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誰是?劉備是?就算劉備是,他能投奔劉備嗎?他這個時候還能投奔劉備嗎?不能。那麼跟著曹操繼續幹,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願望的對立面,他越幫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作對。他現在是不能幫曹操也不能不幫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稱之為進退失據,而且只有死路一條。何況我們可以想象到荀彧這個時候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因為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比理想的破滅更讓他痛苦的事情了。
曹操或許看懂了荀彧的痛苦,於是送了個空盒子給他,荀彧結束了自己的痛苦。
-
9 # 哈士不是奇
荀彧,熟悉三國的人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王佐之才,名副其實。而熟知荀彧的人也知道,他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之人。
他當初選擇輔佐曹操,其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
可惜,曹操讓他失望了。從司空到丞相再到封王,曹操的野心昭然若揭。因為劉邦當初在定天下後就立下祖訓:非劉氏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那麼,荀彧難道一開始沒能認出曹操的真面目嗎?而且如果真要匡扶漢室,那些劉氏子弟不是更好的物件嗎?
曹操一開始也許並沒有後來的野心漢室的骨子裡已經爛透了,這也許是曹操一路走來,內心的真實想法。
東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名義上算是劉邦西漢的延續,實際上就是一個嶄新的王朝。而東漢末年,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了。
由於東漢中後期皇帝大都年幼即位,因此皇帝為了抵抗外戚勢力,就扶持了士族勢力和宦官勢力。
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的。
其後果就是東漢末年劉氏的江山已經被士族、宦官和外戚勢力所把持著。三方互相牽制,共同構成了東漢末年的朝政。
而隨著十常侍之亂宦官勢力的倒臺和外戚勢力何氏的倒臺,能夠支撐東漢皇室的勢力就只剩下了士族,也就是荀彧等人所代表的家族。
獨木難支來形容這場景或許再恰當不過。
而曹操也正是深知這一點,才逐漸開始改變了自己的初衷,變得有了野心。因為東漢已經名存實亡了,除了這幫年邁腐朽的漢臣,還有誰忠心於漢室呢?
這一點,我相信荀彧不可能看不出。只不過他難以過自己心中的那道坎罷了。
相比於劉備等人,漢獻帝才算是漢室正統事實上,東漢末年,劉氏割據一方的勢力並不少。劉表、劉璋等人都是一方群雄。可是,他們有想過恢復漢室嗎?
沒有,他們想的只是如何在這亂世中分得一杯羹,劉備和他們並無區別。哪怕劉備最後成功了,那也是新的王朝,和東漢光武帝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罷了。
最初的西漢,早就滅亡了。
因此,在荀彧的心中,就算那些劉氏宗親最後真的成功了,也不是當初的漢室正統了,唯有匡扶好漢獻帝一脈,那才是原來的漢室。
荀彧這等王佐之才,想要的不僅僅是匡扶漢室,更想要拯救這一方百姓自東漢末年以來,各地群雄割據,民不聊生,荀彧身為士族領袖,會眼睜眼地看著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嗎?
應該是不會的。縱觀當時的群雄之中,曹操勢力雖小,卻是最有能力的。無論是為了漢室還是為了百姓,荀彧選擇輔佐曹操都是明智之舉。
輔佐曹操還有一絲機會,不輔佐連那一絲機會都沒有了。
結束語最為重要的是,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篡位漢室,雖然他早就可以取代漢室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荀彧並沒有看錯人。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三國演義和影視作品所汙名化,很多耳熟能詳的典故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在正史上,曹操陣營的人根本沒有說過這話,曹操陣營的毛玠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就是:侍奉天子以討伐不忠心的臣子,這明擺著就是站在天子的角度看問題。
這可是曹操對天子相當恭敬的態度了,“挾天子而令諸侯”是袁紹陣營的沮授和劉備陣營的諸葛亮說的,至少曹操在早期對漢獻帝可是畢恭畢敬的,根本沒有任何挾迫天子的行為和動作,曹操在早期的表現與荀彧的理想是一致的。
荀彧之所以離開在當時還算強大的袁紹,而投靠弱小的曹操,正是看中曹操是這個亂世中唯一的有理想、有行動、忠於漢室的人,也許有人會說,曹操不是一個奸賊嗎,怎麼會和荀彧一樣?
曹操
注意,這裡說的是早年的曹操和荀彧一樣是個有理想並忠於漢室的人,而且有證據表明曹操忠於漢室:
1、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處死了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與宦官集團劃清界線。
2、曹操任議郎時,為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平反,而這兩人是天下名士的代表。
3、曹操任濟南國相時,大力整治轄區內的貪官汙吏,打擊腐敗,一時之間,濟南郡國內: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4、董卓作亂時,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打著討伐的旗號無所事事,只有曹操和孫堅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個人實力,敢親自率軍攻打董卓。
荀彧
曹操的這些行為在當時看來,就是標準的擁漢派,是為漢室做實事的,而不是像袁紹一樣只有個虛名,不能為漢室復興做出任何實際行動,至少在荀彧看來,公元191年的曹操就是大漢忠臣,雖然當時曹操勢力非常弱小,還要靠依附袁紹才能生存,但並不影響荀彧發現曹操是潛力股和擁漢派,於是荀彧投靠了曹操,拉開了荀彧與曹操21年的恩恩怨怨。
當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時,荀彧也是強力支援這一戰略的人,荀彧支援是因為這樣就可以實實在在地為漢室復興而努力,不用懷疑,當時曹操也同樣是這麼想的,自從曹操迎立了漢獻帝后,曹操與漢獻帝的交往就多了起來,再加上曹操因為戰略得當,勢力一天天開始壯大,野心也開始一天天萌發,不過這都是後來的事了。
曹操與荀彧
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至於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公元200年衣帶詔發生前。
這一段時期是曹操與漢獻帝的蜜月期,曹操是把漢獻帝當成皇帝看待的,沒有逾越半步,對皇帝是畢恭畢敬的態度。
第二個階段:公元200年衣帶詔事件後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前。
這一段時期是曹操與漢獻帝敏感期,曹操與漢獻帝開始有了隔閡,如果衣帶詔事件屬實的話,曹操與漢獻帝的矛盾在公元200年開始爆發一次,曹操將參與暗殺自己的朝中大臣全部誅殺,因為這事是針對曹操的刺殺事件,荀彧並不能憑一點來判斷曹操有不臣之力,畢竟曹操的實力擺在那裡,就算沒有,也會讓人懷疑。
荀彧
第三個階段: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後一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這一段時間是曹操與漢獻帝的決裂期,曹操已經開始公開地為篡位做準備,從自封丞相到進封魏公,再從魏公到魏王,曹操的篡位步伐已經天下皆知,雖然直到曹操去世也沒有篡位,是因為曹操晚年面臨一系列內憂外患,來不及稱帝就去世了。
所以,荀彧對曹操的態度實際上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畢竟人心隔肚皮,第一個階段中,荀彧仍然堅信曹操是擁漢派,因為曹操對漢獻帝表現恭敬,像一個臣子的表現,同時曹操為了避免與漢獻帝發生衝突,一般情況是不面見皇帝的,曹操控制皇帝是透過異地控制的,再加上曹操常年在外征戰,面見皇帝的機會也很少,見面機會矛盾就會少,這些都讓荀彧暫緩了發現曹操的野心。
曹操與荀彧
自從衣帶詔事件發生後,事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但由於這也是董承與曹操的權力之爭,他們謀劃刺殺曹操在先,所以曹操是被動反擊的,也讓荀彧有了錯覺,官渡之戰後不久,曹操攻破了北方的鄴城,之後將自己的大本營遷到了鄴城,自任冀州牧,當有人勸曹操恢復上古九州制,為自己加大封地時,荀彧阻止了曹操,當時曹操也不敢把野心表現得過於明顯,所以就聽從了荀彧的意見。
赤壁之戰後,曹操權勢進一步加強,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因為這些還不是篡位的實質性動作,荀彧也沒有強烈反對,畢竟荀彧本人已經上了曹操這艘賊船,已經很難下船了,只要曹操沒有實質性篡位的動作,荀彧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江山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但是曹操一旦稱魏公,性質就變了。
因為魏公可以獨立建國了,可以有自己的宗廟和社稷了,等於是國中之國了,兩漢上一個稱公封王的人是王莽,這等於曹操已經實質性有了篡位的動作,所以荀彧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阻止曹操稱魏公,但荀彧的阻止無異於螂臂擋車,最終被曹操逼死。
荀彧
沒錯,荀彧是忠於漢室,但曹操早期也是忠於漢室,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自從曹操迎立漢獻帝,並且以漢獻帝為旗號一步一步拿下整個北方時,曹操的野心隨著地位和權力的增加而與日俱增,但是荀彧已經加入曹操集團無法退出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曹操不進行實質性的篡位,估計荀彧也不會怎麼樣,但是曹操偏偏走了篡位之路,所以留給荀彧的只有一條路:要麼反抗曹操,要麼死。荀彧選擇死,因為他不可能反抗曹操,也無法反抗的。
其實可以用很簡單地一句話概括兩人的關係:荀彧一直忠於漢室沒有改變,而曹操變了。
回覆列表
荀彧明知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還要為他效力,主要原因有三如下
1.德遇明主,知遇之恩,得以施展抱負:
古有士為知己死,將遇良才……都是人生大事!荀彧也是文人學士計程車大夫家族,有其才華橫溢,名聲顯赫,少年出名,號稱“王佐之才”,因宦官亂政,董卓入京,後舉家逃離冀州,最先被袁紹招為坐上賓,因看出袁紹並非明主,待了幾個月後,棄官歸家,公元191年,投曹操……曹操對其言:“吾之子房”,官至侍中,任尚書令,達數十年之久……為曹操統一北方出謀劃策,奉養天子,以固根本而制天子,三保兗州,推舉郭嘉,荀攸,陳群,……等人,在建計,密謀,政治,多有建樹,曹操給力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和空間,心中的抱負也得以實現,自己也給曹操打下大片江山嘔心瀝血,鞍前馬後的出謀出力。兩人互為日月,相映得彰,明主遇賢臣。
2.荀彧一直認為畢生政治追求和主公曹操的政治目的一樣:做漢臣尊漢帝,但曹操卻不止如此……
荀彧也是為了自己家族後代考慮,生在亂世之中,天子不保,百姓流離失所,天下動盪不安,需要有才之士,有治亂世的能臣,丞相去輔助漢獻帝治理天下,而去平息地方起義和動亂,曹操一直到處打著大漢丞相的大旗,去各處平亂……而且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有像袁術一樣,著急的稱帝之後,就被天下諸侯群起而滅之,一直曹操就以丞相自居,荀彧看到了曹操這一方面,並認定他是大漢王朝的最後救命稻草,荀彧自己一直都認為自己是漢臣,忠君愛國,忠於大漢王朝,而曹操正是漢相,兩人的政治目標一樣,立場堅定信念,都是漢臣,尊漢帝,曹操也常說,不是自己的話,不知天下有幾人稱王,又有幾人稱帝……後曹操要稱魏公,荀彧堅決反對,這就表明曹操不止想做魏公,假如今天做了魏公,在丞相之上,再過一段時間,曹操肯定就要做魏王啦,那麼以此類推再過一段時間肯定就順其自然篡漢自立啦,曹操對他外調降職,荀彧憂鬱而亡,也有一說,曹操讓其,服毒自盡……
3.為曹操打下的北方江山的百姓謀福祉也為自己家族後代考慮未來,天下不單單是君王的天下,也不是曹操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一開始還抱有希望,最後徹底失望,從一開始荀彧也知道曹操抱負野心很大,但自己還是抱著一絲僥倖和希望,去改變曹操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尊漢帝,做漢臣!最後自己徹底清楚知道,大漢王朝和漢獻帝一樣都已經“名存實亡”,而自己一生追求的政治目標和夢想也破滅啦,只有曹操的“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才是真的,自己為了天下蒼生,黎明百姓流離失所,自己去盡力做好工作,那就是盡心盡力魏曹操效力,也就是為一方百姓謀福祉,也為自己的家族後代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未來,天下不單單是君王的天下,也不是曹操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可能這一點荀彧也早早就看到了,也未必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