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評書2017

    說到所謂的南明,就必須先說闖王李自成;就如同要說大漢王朝,就必須先說秦末農民起義,要說項羽和劉邦一樣。

    公元1644年,由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大明首都淪陷。於此同時,清軍在北方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入主中原。同一年,被逼上絕路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的一棵歪脖樹自殺身亡,沒了國君的大明朝正式宣告滅亡。

    當然,漢族統治下的王朝被異族取代之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繼續組織頑強的對抗,為首的就是南明政權。

    崇禎去世,只是京師順天府失落,代表明朝皇室力量的許多貴族以及大臣卻多數逃亡南方,並且建立起新的政權。在那個時候,南北兩個朝廷,以淮河為界,分別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

    南明一共經歷了五個國君,每一任在位時期都相當的短,他們分別是:明神宗之孫朱由崧的弘光政權,只在位一年便被攻進南京的清軍俘虜後來被殺;之後是朱元璋九世孫建立的隆武政權,為期兩年,後來被俘虜,堅決不投降而餓死,死的相當有氣節;第三期為朱以海建立的魯王政權,只可惜魯王元年就因清兵攻打而流亡;紹武政權也是由朱元璋世孫建立,同樣僅存一年;最後是維持最久的永曆政權,於永曆十六年,吳三桂破城攻進,皇帝朱由榔也被吳三桂被迫致死。需要說明的是,這幾個政權,每一期只有一位君主,他們且同系明朝皇室子孫。

    從資料上來看,南明的狀況可以說是相當慘的,用苦苦經營來形容也不足為過。不過,南明也絕非頹廢的不作為,許多成績依舊可圈可點,只是和強勁的滿清比起來實力實在是不敵。

    隆武,弘光時期,它曾和安南,琉球等國來往頻繁,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即使1644年,清軍已經入關,但是琉球等國依舊堅持承認華夏的政權只有南明王朝一個,並且年年朝貢。與此同時,開啟了和與日本和葡萄牙澳門政權的軍事交往。

    根據南明史記載,隆武帝時期,就曾向日本借兵準備北上伐清,只可惜由於前明朝一直以來對日本的態度不是很友好,日本對南明的幫助也相當曖昧。另一方面,明朝政權取得了葡萄牙的支援和認可,雙方均派兵互相支援,發展到永曆時期,明朝宮中信奉葡萄牙天主教的就有許多人,皇后,皇太后,太子朱慈煊都接受過洗禮。

    為了大力支援和清廷的對抗,南明政權甚至改良了前明的軍事制度。根據舊習慣,只有皇室子孫可以被封為王,但是永曆時期,加封許多異姓王,他們手握重兵,可以掌握生殺大權。

    這樣的改革,一方面是因為激勵軍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功高蓋主的將軍壓迫的成分在其中。比較有名的異姓王有:秦王孫可望,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等人,再比如後期由延平王鄭成功發展起來的鄭氏集團。這些異姓王,因為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也被滿清朝廷所重視,成為招安的人選。

    就比如鄭成功,其子鄭經曾多次接到清廷的招安書,清朝甚至為此許諾可以不剪辮子,獨佔數個省份等條件,雖然鄭成功毅然的拒絕了,但是王位傳到其孫鄭克爽手中,依舊投降了清朝。

    南明經歷了短短的五個皇帝就滅亡了,但是期間也衍生出許許多多傑出的人才,他們因為胸懷家國仇恨和民族榮辱而顯得格外偉大。

    比如將軍李定國,比如解放了臺灣的鄭成功,他們到死都為明朝而戰。只是很可惜,即使他們這些人的意志不死,也不敵滿清逐漸強大的事實,更何況清朝武力和政策上多方面遏制住南明的崛起。

    比如利用吳三桂等漢族將軍平定民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族矛盾下的情緒激化。再比如利用海禁等策略阻擋南明河海外的商事往來,清史記載,清朝初期,於東南沿海全面實施海禁,片甲不可下海,有違背的人都被判處重型,以及燒燬船隻。

    再比如對明朝的忠誠勢力扼殺到底,清軍南下期間,攻打到南京,屠城數日,史稱“揚州十日”,殘忍度死傷度稱得上“南京大屠殺”。

    最後,在沒落的王朝卻依舊充斥著權力的爭奪與爭鬥,使得原本衰敗的國土被新興的大清政權不斷餐食,苦苦支撐拖延了十五年之後,南明王朝終於滅亡了。

    但是,卻又有無數因為戰爭而不得不失去生命的平民,為這個王朝殉葬,悲慘的丟掉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七月番《這個美術社大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