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到中國,透過實地考察,確認秦代阿房宮遺址的建築規模和儲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並將其譽為“天下第一宮”。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用華麗無比的語言鋪陳渲染了阿房宮的勝景: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陽,綿延三百餘里,幾乎遮蔽天日。宮牆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長廊迂迴,屋簷飛挑。亭臺樓閣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幾千幾萬座。長橋如蛟龍臥於水面,複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宮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內,宮中各處的氣候都不相同。六國的王族妃嬪雲集於此,盡態極妍,歌舞昇平。
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的一步大約合六尺,如此計算,阿房宮的前殿大約東西寬690米,南北長115米,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然而,也正因為工程過於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後繼續修建。據記載,建成後的阿房宮應有殿堂700多座,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如雲,氣勢恢宏,無與倫比。
秦始皇為什麼將這座奢華的宮殿命名為“阿房”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源於《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秦始皇為什麼將這座奢華的宮殿命名為“阿房”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源於《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阿”解釋為“曲”的意思,阿房宮據此得名;另一種說法載於《漢書·賈山傳》,稱由於宮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為房”;還有一種說法源自民間傳說,陝西西安上杯外壁雕琢精口下飾一週以柿蒂紋為中心的裝飾圖相傳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在趙國做人質時,深愛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國即位後,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中,仍無法立一個民間女子為後,為了懷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修建了極盡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宮。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入函谷關,衝進了咸陽城,接下來就上演了千古流傳的“火燒阿房宮”一幕。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就是說,項羽進入咸陽後,四處屠殺搶掠,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捲走了秦宮裡的珠寶和美女,燒燬了秦朝宮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民間傳說、演義等不斷加工,形成了火燒阿房宮的許多版本。有傳說稱,項羽攻入咸陽後,因自己的愛妾虞姬曾經被秦軍俘虜,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築全部焚燒。也有傳說稱,項羽是因為痛恨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入關後才燒了阿房宮,並讓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把方圓數百里都燒為灰燼,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項羽火燒阿房宮還是引起了後人的諸多非議。他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無比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而同時進行的搶掠、屠殺等行為更是為後人所詬病。然而,“火燒阿房宮”實在是對項羽天大的冤枉。近年來,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終於為項羽平反。
2002年以來,中國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詳細瞭解了阿房宮前殿的範圍、結構,以及阿房宮建築群的基本輪廓。透過考察,考古隊提出,規劃修建的阿房宮分為兩大建築群: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即《史記》中記載的可容納萬人的宮殿;二是“上天台”建築群,其遺址破壞嚴重。事實上,阿房宮在秦代時並沒有建完,至多隻建成了前殿,是個半成品工程。
根據對現在殘存建築的研究,專家發現阿房宮並沒有燒燬的痕跡,而且遺址範圍內只發現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麼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蹟。結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倖免於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築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將火燒阿房宮的“糊塗賬”記在項羽頭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卻並未指出燒的是哪座宮室。然而,由於阿房宮的地位與影響力,後人想當然地認為秦宮室就是指阿房宮。事實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不難看出“其”指代咸陽,項羽燒的是咸陽宮。
第二個原因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阿房宮賦》的失實記載。作為文學作品,《阿房宮賦》運用了大量的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不適合作為判定歷史真相的依據。然而,其深遠的影響力卻左右了人們的看法。如果說對《史記》的誤讀令後人初步判斷火燒阿房宮是項羽所為,那麼《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則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最後,項羽的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是他被誤解的情感基礎。在率軍征戰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的事例屢見不鮮,進入咸陽後仍延續這一行事風格。火燒阿房宮恰恰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徵,無怪乎人們冤枉了項羽兩千多年。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到中國,透過實地考察,確認秦代阿房宮遺址的建築規模和儲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並將其譽為“天下第一宮”。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用華麗無比的語言鋪陳渲染了阿房宮的勝景: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陽,綿延三百餘里,幾乎遮蔽天日。宮牆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長廊迂迴,屋簷飛挑。亭臺樓閣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幾千幾萬座。長橋如蛟龍臥於水面,複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宮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內,宮中各處的氣候都不相同。六國的王族妃嬪雲集於此,盡態極妍,歌舞昇平。
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的一步大約合六尺,如此計算,阿房宮的前殿大約東西寬690米,南北長115米,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然而,也正因為工程過於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後繼續修建。據記載,建成後的阿房宮應有殿堂700多座,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如雲,氣勢恢宏,無與倫比。
秦始皇為什麼將這座奢華的宮殿命名為“阿房”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源於《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秦始皇為什麼將這座奢華的宮殿命名為“阿房”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源於《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阿”解釋為“曲”的意思,阿房宮據此得名;另一種說法載於《漢書·賈山傳》,稱由於宮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為房”;還有一種說法源自民間傳說,陝西西安上杯外壁雕琢精口下飾一週以柿蒂紋為中心的裝飾圖相傳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在趙國做人質時,深愛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國即位後,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中,仍無法立一個民間女子為後,為了懷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修建了極盡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宮。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入函谷關,衝進了咸陽城,接下來就上演了千古流傳的“火燒阿房宮”一幕。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就是說,項羽進入咸陽後,四處屠殺搶掠,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捲走了秦宮裡的珠寶和美女,燒燬了秦朝宮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民間傳說、演義等不斷加工,形成了火燒阿房宮的許多版本。有傳說稱,項羽攻入咸陽後,因自己的愛妾虞姬曾經被秦軍俘虜,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築全部焚燒。也有傳說稱,項羽是因為痛恨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入關後才燒了阿房宮,並讓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把方圓數百里都燒為灰燼,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項羽火燒阿房宮還是引起了後人的諸多非議。他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無比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而同時進行的搶掠、屠殺等行為更是為後人所詬病。然而,“火燒阿房宮”實在是對項羽天大的冤枉。近年來,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終於為項羽平反。
2002年以來,中國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詳細瞭解了阿房宮前殿的範圍、結構,以及阿房宮建築群的基本輪廓。透過考察,考古隊提出,規劃修建的阿房宮分為兩大建築群: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即《史記》中記載的可容納萬人的宮殿;二是“上天台”建築群,其遺址破壞嚴重。事實上,阿房宮在秦代時並沒有建完,至多隻建成了前殿,是個半成品工程。
根據對現在殘存建築的研究,專家發現阿房宮並沒有燒燬的痕跡,而且遺址範圍內只發現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麼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蹟。結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倖免於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築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將火燒阿房宮的“糊塗賬”記在項羽頭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卻並未指出燒的是哪座宮室。然而,由於阿房宮的地位與影響力,後人想當然地認為秦宮室就是指阿房宮。事實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不難看出“其”指代咸陽,項羽燒的是咸陽宮。
第二個原因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阿房宮賦》的失實記載。作為文學作品,《阿房宮賦》運用了大量的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不適合作為判定歷史真相的依據。然而,其深遠的影響力卻左右了人們的看法。如果說對《史記》的誤讀令後人初步判斷火燒阿房宮是項羽所為,那麼《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則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最後,項羽的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是他被誤解的情感基礎。在率軍征戰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的事例屢見不鮮,進入咸陽後仍延續這一行事風格。火燒阿房宮恰恰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徵,無怪乎人們冤枉了項羽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