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東斯坦因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法國投降,對英國的衝擊極大。因為雖然說這個時候,英國還是擁有世界第一規模的海軍,但一方面英華人殖民地遍佈全球,需要佈置軍艦的地方多,另一方面,法華人擁有當時世界排名第四的海軍,萬一這支艦隊歸了德華人,德國艦隊加法國艦隊,還要加上世界排名第五的義大利艦隊,能夠對英國海軍造成極大的威脅。
為了確保英國的安全,英國剛剛接替張伯倫成為英國首相的前海軍大臣丘吉爾,便下令對不久之前還是盟友的法國海軍動手。
英國先奪取了停泊在英國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港口的所有法國艦隻(包括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等)並加以控制;之後停泊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法國艦隊司令則同意將戰艦(1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交由英國方面指揮;而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的法國艦隊(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則在和美國方面協議下解除了武裝。
停泊在西非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等港口的法國艦隊因拒絕向英國海軍交出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H艦隊攻擊。法國艦隊在英國海軍的攻擊下被動挨打,損失慘重,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擊沉,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和戰列艦“普羅旺斯”號受重創擱淺,只有“斯特拉斯堡”號戰列巡洋艦僥倖逃脫至本土的土倫港。
1940年9月,英國對在北非達喀爾的法國海軍艦隊又發動了“威嚇”行動,“黎賽留”號戰列艦被創。
法國海軍在外的海軍編隊全被英國海軍一一控制或逐個摧毀了。
丘吉爾的決定是從英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而法國艦隊與英國皇家海軍開戰,自然是為了法國的利益。
法國艦隊若敢與英國談判,勢必會迎來德國的激烈的報復1940年6月22日,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國向德國投降。法國陸軍、空軍主力被德國完全打崩了。同時,包括巴黎在內的大片國土被德國佔領;眾多人口也是處於德國的統治之下。
如此情況之下,若是法國艦隊敢和英國談判,眉來眼去。法國勢必會迎來德國無情狠辣的報復。這是當時虛弱不堪的法國無法承受的。
所以為了法國和法華人民的整體利益,法國海軍艦隊絕對不能和英國談判,也必須要和英國做過一場,來向德國表明自己的“不偏不倚”的立場和態度,使德國不要再次舉起屠刀。
法國艦隊是法國手中最後的保命王牌,不容他人染指1940年5月,法國陸地戰局已經糜爛,在德國閃電戰的攻勢下,法軍已經崩潰。而且法國狹小的國土面積,使其無法像蘇聯那樣以空間換時間。在軍事失敗已經無法避免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的確保法國的利益,成為了法國精英們考慮的最主要問題。
這個世界實力為尊,想要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就得有足夠的實力。而在法國陸軍、空軍主力崩潰的情況下,法國海軍就成為了法國手中最後的王牌。怎麼可能允許被英華人輕易拿走。
真跟了英國,怕也是當炮灰,活不了兩年英華人喜歡賣隊友那是出了名的。這方面的事蹟都寫成一本書都不成問題。作為與英國分分合合數百年的法國自然對英國德行一清二楚。法國海軍艦隊真要是跟著英華人走了,怕也是要被英華人當成炮灰(想想遠征軍在緬甸),沒兩年就會被消耗的一乾二淨。沒有人想死,特別是死的還沒有價值(對於法國來說)。而不跟英華人走,,英國自然不答應,那就沒得談,就只能打了。
總體來說,法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互撕,都是出於自己的利益,沒有誰對誰錯。正應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名言。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3 # 當代曹植
法國戰敗投降後,英國妄圖收編法國艦隊,這是維希政府所無法容忍的。
於是,英國對法國海軍動手,在外的海軍編隊全被英國海軍控制或摧毀了。
法國艦隊若敢與英國談判,勢必會迎來德國的激烈的報復。
法國艦隊是法國手中最後的保命王牌,不容他人染指。英國與德國都想控制這支艦隊,但是都未成功。
-
4 # 參謀次長
這和法國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有極大的關係。達爾朗是法國現代海軍的締造者,儘管受到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的限制,達爾朗海軍上將仍努力使得法國海軍建造和更新了238艘艦艇,包括1艘航空母艦和10多艘主力艦以及其它大批輔助艦隻,其中2艘主力艦,一些巡洋艦和魚雷快艇都特別成功。法國海軍成為了世界第四,歐洲第二。這使得達爾朗在海軍中享有絕對的權威和威望。而二戰中的西線戰役打響時,由於德軍採用了繞過馬奇諾防線和新型的裝甲叢集戰術,猝不及防的法國陸軍一潰千里,再加上義大利趁火打劫入侵法國,1940年6月10日法國政府撤離巴黎,這時的法國海軍並沒有受到任何損失。
本來達爾朗決心率領法國海軍繼續戰鬥下去,可這位海軍上將在政治上卻有著極大的野心。當時的法國主和派首領貝當元帥許諾他將成為停戰後的法國首席執政官,這使得達爾朗淪為了投降派的一員。6月22日,法國投降。達爾朗成為了維希政權的海軍部長。
在法國敗局己定的情況下,美英兩國政府多次要求法國艦隊駛離本土,前往英國或法屬北非,但貝當當局擔心此舉會導致德意佔領法國全境和法屬北非,法國艦隊還可以成為他們跟德華人談判的籌碼,所以貝當政府一方面向英美保證不會向德國移交艦隊,一方面又不放一艘軍艦出港。同時德國也向貝當政府施加了極大的壓力,要求法國海軍不得開往英國,一面又再三向法華人保證不會徵用法國艦隊並對維希政權表現得十分溫和。
此時英國政府十分擔心納粹呑並法國艦隊從而威脅到英國的安全,於是於1940年7月3日發動了"弩炮”計劃,奪取了停泊在樸次芧斯的所有法國軍艦,包括兩艘戰列艦及四艘輕巡洋艦,八艘驅逐艦,幾艘潛艇還有二百艘掃雷艦和反潛艦,俘獲了位於亞利山大港和馬提尼克的法國艦隊,並襲擊了法屬北非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軍港,擊毀了戰列艦"布列塔尼’號,戰列巡洋艦"敦刻爾克”號,戰列艦"普羅旺斯”號衝上沙灘,"斯特拉斯堡"號逃回土倫,1300多名法國海軍陣亡,7月8日在達喀爾,戰列艦"黎塞留”號又受到重創。這一事件在貝當政府內部掀起了反英浪潮,法國空軍隨即空襲了直布羅陀英軍基地,維希政權於7月5日與英國斷交。
此時的法國海軍上下一致對英國懷恨在心,直到1942年11月英美聯軍發動了"火炬”戰役佔領法屬西北非,進而進攻義大利,法軍總司令達爾朗決定倒向同盟國,下令法軍停戰,並命令法國本土艦隊開往阿爾及爾,但遭到艦隊司令拉博德海軍上將的拒絕。11月26日德軍突然開進法國土倫港奪取法國艦隊,由於沒有啟航命令,法國海軍的大部分軍艦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自沉。
-
5 # 禧G
1940年夏季,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在德軍“閃擊戰”的打擊下,一個月土崩瓦解。英軍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然而,德軍的進攻戛然而止,沒有乘勝追擊,徹底喪失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最佳時機。
首先,經過法國戰役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大減,已經損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戰鬥機保衛本土。憑德軍實力,如果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英國空軍將消耗殆盡,並失去最有效的防禦力量。
其次,法國戰役消耗掉英國陸軍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萬盟軍更是丟棄了大部分裝備,沒有什麼戰鬥力;其海軍儘管勢力大,但分佈比較分散,真正用於本土防禦的海軍不是不可戰勝,尤其是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更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英國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時趕不過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乘勝追擊,攻佔英國本土的機率很大。就連丘吉爾自己也說過:“1940年,德軍只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十室九空,生靈塗炭。”
好在,一向自負的德國元首,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一定在大兵壓境、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理智”地選擇和談。於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英國和談,並開始著手準備進攻蘇聯。結果白白浪費近一個月的時間,給了對手難得的喘息機會。
英國利用這段時間,整頓軍隊,尤其是空軍。不僅成立了單獨的防空指揮部,將全國近千架戰機整編為56個戰鬥機中隊,統一指揮;更建立了51座鮮為人知的雷達站,並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預警系統。因為,空軍將是本土防禦的重要力量。
更關鍵的是,飛機制造廠加班、加點的生產。原材料不夠,就發動全國進行支援,各家各戶將鋁盆、鋁鍋等鋁製品捐獻出來。就是這段時間,英國共生產了446架新戰機,比同時期的德國還要多生產了100架,戰機數量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為了更安全,丘吉爾將目光盯在了法國海軍。
法國投降後,反而加大了對英國的威脅,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單憑德國海軍的勢力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抗衡,但擁有世界排名第4位的法國海軍,在投降後與德國海軍合兵一處,將是一個令英國不敢輕視的海上力量。丘吉爾該怎麼辦呢?
兩條路,一是談判,將其爭取過來,編入英國皇家海軍,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二是對執意“不歸順”的,武力解決、就地殲滅。說白了,“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一夜之間,昔日的盟友成為死敵,這是誰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首當其衝的是,停泊在地中海奧蘭附近的一支包括一艘航母在內,共計幾十艘戰艦的特混艦隊。英國艦隊將其包圍後,雙方進行談判,但遭到了拒絕。結果只能是武力解決,法國艦隊大部分被擊沉海底。那麼,法國海軍為什麼“不配合”呢?
首先,軍人榮譽。德國“閃擊戰”將法國陸軍打得丟盔卸甲,但不代表海軍實力弱。國家投降,儘管不服氣,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英國也來“逼降”,任何有氣節的軍人,都不會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
其次,維希政府也代表國家,也是有尊嚴的。儘管成立的是一個傀儡政府,但也是法華人的政府。英華人看著不順眼,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甚至是公開的威脅,這是踐踏一個國家的尊嚴。當然,短短一個月投降兩次,這種屈辱誰也接受不了。
更主要的是,戰前英華人一直是法華人的老大,作為軍人早就受夠了他們的“吆五喝六”;更過分的是,按照英華人的軍事部署,法國戰敗,這口怨氣自然要算到他們的頭上。現如今,好不容易脫離了英華人的“監管”,怎肯輕易就範。
此時的丘吉爾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命令迅速解決法國海軍。散落在各地的法國艦隊要麼被武力解決,要麼被法軍自沉,很快喪失了作戰能力。儘管德國企圖依靠法國海軍,增強自己實力的夢想破滅,但從此,英、法兩國從盟友變為仇視。
當然,丘吉爾也不想與法華人為敵,但維繫國家安全,不得不走出這一步。從事後看,德國始終沒敢登陸英國本土,儘管與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勇奮戰分不開,但丘吉爾出此“下策”,消除潛在威脅,更是功不可沒,並足見其未雨綢繆的戰略眼光。
原文地址:https://www.lengzhishi.net/114137.html
-
6 # 超然視野
二戰法國宣佈投降後,德軍尚未控制法國的西南大部分地區,法國海軍幾乎沒有參戰,也沒有什麼損失,其海軍實力還處於頂峰狀態,隨著法國向德國投降,法國當時排名世界第四海軍艦隊,有可能被納粹德國利用,威脅英國在地中海和東大西洋制海權的可能!
英國對法國艦隊的不明歸屬懷疑,讓英國決定先下手為強,在地中海將法國艦隊包圍後,要求法國艦隊投降!遭到法國艦隊的拒絕後,英國艦隊發起了突襲,將法國艦隊殲滅於港口!昔日的盟友,在此時向盟友無情的傾瀉炮火!
法國艦隊為什麼不選擇投降呢?其實,在二戰歐洲戰場爆發以前,德法就出現了較大的分歧,英國張伯倫政府,過度的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遭到了法國的不滿,但當時英國實力強於法國,對德國的態度上,更多的是以英國為主導!
很明顯,法國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將法國的慘敗歸結為英國的責任,尤其是納粹德國對法國發起閃電戰後,在敦刻爾克將大量的英法比利時等國的軍隊包圍,英國新首相丘吉爾運籌帷幄發起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個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英法不和諧的現象,英國在撤離被包圍的軍隊時,優先撤離英國軍隊,而法國軍隊則是在最後時刻,才在法國高層多次與英國溝通後被允許撤退!
英法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已經滋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情緒,其實,英國對於法國盟友應該有更有耐心的方式,敦刻爾克撤出被包圍軍隊時,若一視同仁的對待英法軍隊,也不會讓法國對英國有如此大的芥蒂!
對於法國海軍的軍艦,英國的做法也欠妥,並暴露出英國兩方面的自私用意,其一,只是出於英國自身的國家安全,併為顧及法國海軍的立場,對法國軍隊進行包圍再談判要求投降,無異於直接將法國海軍當成敵對關係,法國海軍拒絕是正常的!
其二,英國海軍為什麼要求法國海軍投降呢?英國其實還打算收編法國艦隊,戰敗的法國,排名世界第四的海軍,顯然更吸引英國海軍!
這就是為什麼二戰後,英法的關係一直不怎麼樣,法國曾經是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的主要國家,也是英國脫歐過程中主張態度強硬的一方!
回覆列表
1940年夏季,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在德軍“閃擊戰”的打擊下,一個月土崩瓦解。英軍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從敦刻爾克撤回本土。然而,德軍的進攻戛然而止,沒有乘勝追擊,徹底喪失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最佳時機。
首先,經過法國戰役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大減,已經損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戰鬥機保衛本土。憑德軍實力,如果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喘息機會,英國空軍將消耗殆盡,並失去最有效的防禦力量。
其次,法國戰役消耗掉英國陸軍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萬盟軍更是丟棄了大部分裝備,沒有什麼戰鬥力;其海軍儘管勢力大,但分佈比較分散,真正用於本土防禦的海軍不是不可戰勝,尤其是在擁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更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英國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時趕不過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乘勝追擊,攻佔英國本土的機率很大。就連丘吉爾自己也說過:“1940年,德軍只要有15萬精兵,就能使我們十室九空,生靈塗炭。”
好在,一向自負的德國元首,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一定在大兵壓境、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理智”地選擇和談。於是,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英國和談,並開始著手準備進攻蘇聯。結果白白浪費近一個月的時間,給了對手難得的喘息機會。
英國利用這段時間,整頓軍隊,尤其是空軍。不僅成立了單獨的防空指揮部,將全國近千架戰機整編為56個戰鬥機中隊,統一指揮;更建立了51座鮮為人知的雷達站,並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預警系統。因為,空軍將是本土防禦的重要力量。
更關鍵的是,飛機制造廠加班、加點的生產。原材料不夠,就發動全國進行支援,各家各戶將鋁盆、鋁鍋等鋁製品捐獻出來。就是這段時間,英國共生產了446架新戰機,比同時期的德國還要多生產了100架,戰機數量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為了更安全,丘吉爾將目光盯在了法國海軍。法國投降後,反而加大了對英國的威脅,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單憑德國海軍的勢力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抗衡,但擁有世界排名第4位的法國海軍,在投降後與德國海軍合兵一處,將是一個令英國不敢輕視的海上力量。丘吉爾該怎麼辦呢?
兩條路,一是談判,將其爭取過來,編入英國皇家海軍,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二是對執意“不歸順”的,武力解決、就地殲滅。說白了,“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一夜之間,昔日的盟友成為死敵,這是誰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首當其衝的是,停泊在地中海奧蘭附近的一支包括一艘航母在內,共計幾十艘戰艦的特混艦隊。英國艦隊將其包圍後,雙方進行談判,但遭到了拒絕。結果只能是武力解決,法國艦隊大部分被擊沉海底。那麼,法國海軍為什麼“不配合”呢?
首先,軍人榮譽。德國“閃擊戰”將法國陸軍打得丟盔卸甲,但不代表海軍實力弱。國家投降,儘管不服氣,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英國也來“逼降”,任何有氣節的軍人,都不會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
其次,維希政府也代表國家,也是有尊嚴的。儘管成立的是一個傀儡政府,但也是法華人的政府。英華人看著不順眼,也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甚至是公開的威脅,這是踐踏一個國家的尊嚴。當然,短短一個月投降兩次,這種屈辱誰也接受不了。
更主要的是,戰前英華人一直是法華人的老大,作為軍人早就受夠了他們的“吆五喝六”;更過分的是,按照英華人的軍事部署,法國戰敗,這口怨氣自然要算到他們的頭上。現如今,好不容易脫離了英華人的“監管”,怎肯輕易就範。
此時的丘吉爾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命令迅速解決法國海軍。散落在各地的法國艦隊要麼被武力解決,要麼被法軍自沉,很快喪失了作戰能力。儘管德國企圖依靠法國海軍,增強自己實力的夢想破滅,但從此,英、法兩國從盟友變為仇視。
當然,丘吉爾也不想與法華人為敵,但維繫國家安全,不得不走出這一步。從事後看,德國始終沒敢登陸英國本土,儘管與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勇奮戰分不開,但丘吉爾出此“下策”,消除潛在威脅,更是功不可沒,並足見其未雨綢繆的戰略眼光。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列顛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