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聯盟(簡稱非盟;英語:African Union,AU)是一個包涵了54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實體。
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
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阿非利加合眾國”。
前身是1963年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2002年7月在南非改組。
中文名
非洲聯盟
外文名
African Union
簡稱
非盟(AU)
總部
亞的斯亞貝巴
時區
西一區——東四區
人口
11億人
面積
3000萬平方公里
工作語言
英語、法語、阿拉伯語
GDP總量
2.4萬億美元+
人均GDP
2320, 美元
貧困人口比
36.2%
成員國數目
55國
GDP增長率
5%以上
法國、中國、英國、美國、荷蘭等
輪值主席
阿爾法·孔戴
委員會主席為
穆薩·法基·穆罕默德
成立日期 聽語音
非洲聯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1999年9月9日,非統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透過《錫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2002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統。[1]
為紀念非統和非盟成立,每年的5月25日、9月9日分別被定為“非洲日”和“非洲聯盟日”。[1]
非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2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 (簡稱“非統”)。1999年9月,非統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透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
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1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佈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總部設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2]
目標與宗旨 聽語音
《非盟章程》確定的目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人民間更廣泛的團結和統一;維護成員國主權、領土完整和獨立;促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加快政治、社會和經濟一體化程序;促進民主原則、大眾參與和良政;促進和保護人權;推動非洲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在各領域的泛非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協調和統一當前和未來的區域經濟組織的政策,以逐步實現非盟目標;維護非洲共同立場和利益;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條件使非洲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應有作用。[1]
非洲聯盟徽章
非盟的宗旨是:成員國主權平等,相互依存;尊重獨立時存在的邊界;和平共處;不干涉內政;制定共同的防務政策;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尊重民主原則、人權、法治和良政;尊重人的生命的神聖性,譴責和反對暗殺、恐怖主義行為和顛覆活動;讓非洲人民廣泛參與非盟建設;反對以非憲法方式更迭政權;成員國發生戰爭罪、種族屠殺或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時,非盟有權依照大會決定進行干預;為恢復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要求非盟干預;促進性別平等;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經濟平衡發展。[1]
成員 聽語音
非洲聯盟現有54個成員,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埃及、衣索比亞、安哥拉、貝南、波扎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赤道幾內亞、多哥、厄利垂亞、維德角、甘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迦納、加彭、辛巴維(威)、喀麥隆、葛摩、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盧安達、馬拉加西、馬拉威、馬裡、模里西斯、茅利塔尼亞、莫三鼻克、那密比亞、南非、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塞昔耳、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蘇丹、索馬利亞、坦尚尼亞、突尼西亞、烏干達、尚比亞、查德、中非、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即“西撒哈拉”,1984年11月被非統接納為成員,摩洛哥隨即退出非統)以及南蘇丹(2011年7月獨立建國,是非盟最年輕的成員國)。[1]
2002年—2010年間非洲聯盟使用的旗幟。
2017年1月30日,摩洛哥重新成為非盟會員國。[3]
主要負責人 聽語音
現任非盟輪值主席為幾內亞總統阿爾法·孔戴(Alpha Condé),2017年1月30日當選,任期1年。
現任非盟委員會主席為查德外長穆薩·法基·穆罕默德(Moussa Faki Mahamat),2017年1月30日當選,任期5年。[4]
非盟總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經濟總量和英國法國差不多。
非洲聯盟(簡稱非盟;英語:African Union,AU)是一個包涵了54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是屬於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於一體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實體。
非洲聯盟於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
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最終目標是建立“阿非利加合眾國”。
前身是1963年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2002年7月在南非改組。
中文名
非洲聯盟
外文名
African Union
簡稱
非盟(AU)
總部
亞的斯亞貝巴
時區
西一區——東四區
人口
11億人
面積
3000萬平方公里
工作語言
英語、法語、阿拉伯語
GDP總量
2.4萬億美元+
人均GDP
2320, 美元
貧困人口比
36.2%
成員國數目
55國
GDP增長率
5%以上
法國、中國、英國、美國、荷蘭等
輪值主席
阿爾法·孔戴
委員會主席為
穆薩·法基·穆罕默德
成立日期 聽語音
非洲聯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1999年9月9日,非統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透過《錫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2002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統。[1]
為紀念非統和非盟成立,每年的5月25日、9月9日分別被定為“非洲日”和“非洲聯盟日”。[1]
非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2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 (簡稱“非統”)。1999年9月,非統組織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透過《蘇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第36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了《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決定正式向非盟過渡。
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在南非德班召開最後一屆首腦會議。9日至10日,非盟舉行第一屆首腦會議,並宣佈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總部設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2]
目標與宗旨 聽語音
《非盟章程》確定的目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人民間更廣泛的團結和統一;維護成員國主權、領土完整和獨立;促進和平、安全和穩定;加快政治、社會和經濟一體化程序;促進民主原則、大眾參與和良政;促進和保護人權;推動非洲經濟、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在各領域的泛非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協調和統一當前和未來的區域經濟組織的政策,以逐步實現非盟目標;維護非洲共同立場和利益;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條件使非洲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應有作用。[1]
非洲聯盟徽章
非盟的宗旨是:成員國主權平等,相互依存;尊重獨立時存在的邊界;和平共處;不干涉內政;制定共同的防務政策;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尊重民主原則、人權、法治和良政;尊重人的生命的神聖性,譴責和反對暗殺、恐怖主義行為和顛覆活動;讓非洲人民廣泛參與非盟建設;反對以非憲法方式更迭政權;成員國發生戰爭罪、種族屠殺或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時,非盟有權依照大會決定進行干預;為恢復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要求非盟干預;促進性別平等;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經濟平衡發展。[1]
成員 聽語音
非洲聯盟現有54個成員,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埃及、衣索比亞、安哥拉、貝南、波扎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赤道幾內亞、多哥、厄利垂亞、維德角、甘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迦納、加彭、辛巴維(威)、喀麥隆、葛摩、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盧安達、馬拉加西、馬拉威、馬裡、模里西斯、茅利塔尼亞、莫三鼻克、那密比亞、南非、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塞昔耳、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蘇丹、索馬利亞、坦尚尼亞、突尼西亞、烏干達、尚比亞、查德、中非、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即“西撒哈拉”,1984年11月被非統接納為成員,摩洛哥隨即退出非統)以及南蘇丹(2011年7月獨立建國,是非盟最年輕的成員國)。[1]
2002年—2010年間非洲聯盟使用的旗幟。
2017年1月30日,摩洛哥重新成為非盟會員國。[3]
主要負責人 聽語音
現任非盟輪值主席為幾內亞總統阿爾法·孔戴(Alpha Condé),2017年1月30日當選,任期1年。
現任非盟委員會主席為查德外長穆薩·法基·穆罕默德(Moussa Faki Mahamat),2017年1月30日當選,任期5年。[4]
總部
非盟總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經濟總量和英國法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