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來做菜

    我個人覺得不是味道變了,你已經不是當年少年無知的你,而現在生活算是比較富裕,口味吃高了想吃啥吃啥。

    而在小的時候第一家裡條件不好沒啥吃的,一月吃一次肉就比較滿足。經常都大蒜配豆瓣就把飯吃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以前最喜歡的就是過年幾塊錢就可以買好多花炮還有好多自己喜歡吃的菜,而現在過年和平時有什麼區別?現在肯定吃不出母親的味道。

  • 2 # 寶慶山人有話

    許多人都認為現在生活好了,人的口味刁了,所以覺得現在的飯菜怎麼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了,這是比較普遍的觀點。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過去因為窮,物質匱乏,所以吃什麼都覺得香。

    對於上述兩種觀點,我不敢苟同。我認為現在的飯菜怎麼做都做不出母親做的味道了,主要原因在於:

    一、食材質量變了

    首先說南方人愛吃的米飯。小時候吃的米飯味道淡,口感比較糙,尤其是早稻米,口感更差,那時候也覺得上半年的米飯不好吃,因為不是存米就是早稻米(生長期相對較短),下半年的飯就好吃多了,因為多半吃的是新米和晚稻米(生長期相對較長)。後來袁隆平搞出雜交水稻以後,感覺又糯又軟又香的雜交米飯最好吃。

    那時候做米飯用的是鐵鼎鍋,用柴火煮飯,大米只是經過粗加工的大米,煮飯用的水是天然井水,純綠色食品,所以,做出來的米飯特別香。而現在的米都是經過深加工的米,甚至還加了增白劑或者打臘什麼的都不知道,煮飯用的都是全自動的電飯鍋,用的水大都是自來水,用現在這樣的材料和裝置如何能做出從前的味道來呢?

    再說北方人吃的麵食。不說別的,就是饅頭。我當兵時在部隊吃的那種饅頭,吃起來的口感和味道,現在的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因為80年代部隊用的麵粉都是普通的麵粉,做的也都是傳統的老面饅頭。現在的麵粉不是加精粉就是什麼富強粉或者小麥是轉基因的小麥,做饅頭的方法都是用發酵粉、泡打粉,做出的饅頭看起來白亮蓬鬆,但食之無味。

    河南人和山東人自家做的饅頭就比市面上賣的好吃,原因就在自家做的用料比較講究,工藝大都是傳統的老面做法。

    最後說菜。以豬肉為例,上世紀7、80年代,農村人養一頭豬,養得好的大概9個月出欄,能養成180斤重就很不錯了,一般是要養一年才能養到180斤左右。那時的豬飼料都是野草,條件好的可能加一點米糠或者菜餅(菜籽榨油剩下的渣),那樣的豬肉吃起來口感和味道真的不一樣。湖南寧鄉花豬,現在用的就是這種飼養方式,豬肉的味道和小時候的還真是一樣的。

    雞鴨魚也是一樣,地地道道的放養,不新增一丁點兒現在的飼料,味道還真就不一樣。

    二、烹飪方法變了

    小時候放學回家,最喜歡母親留的一大碗絲瓜湯。熱飯就著一碗冷絲瓜湯,一頓嘩啦下肚,又甜又飽,十分愜意。或許有人會說,你是餓了才覺得好吃的。事實上真不是。去年夏天有次去湖南綏寧農村,到一客戶家裡吃飯。做飯的是一個60多歲的老者,看他做絲瓜湯。大鐵鍋,燒柴火,用豬油炒菜。炒絲瓜時,先將油燒到冒煙,然後絲瓜下鍋爆炒,炒到絲瓜半熟,再加井水煮沸,再文火慢燉,最後加鹽,其他任何佐料都不加。結果一吃還真是小時候母親做的味道。

    我們在自己家或者飯店做的絲瓜湯,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將湯燒開再下絲瓜和肉絲或者肉沫,出鍋時還要撒上蔥花,加雞精、味精等佐料,再加上食材都是改良或者嫁接的品種,哪裡能做出兒時母親的味道來?

    最明顯的就是邵陽特產豬血丸子。小時候母親做的豬血丸子只需要三種材料,就是豬血、五花肉、豆腐,配料就只有鹽和辣椒麵,做成的豬血丸子掛在柴火灶頭,煙燻火烤兩個月,拿出來洗淨,無論煎煮燉炒,都很好吃。而現在的豬血丸子都商業化生產了,食材沒有什麼講究,飼料豬肉、豬血,豆腐是不是轉基因大豆也不知道,然後由機器生產,機器烘烤,配料五花八門,根本就吃不出豬血丸子的味道來。

    結論:因為食材和工藝不一樣了,所以,現在的飯菜怎麼做都做不出母親做的味道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款名圖1.6T智慧和18款速騰1.6L自動舒適哪個適合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