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司馬消難西晉宗室南陽王司馬模九世孫、也是北齊重臣尚書令司馬子如之子,曾居北齊光祿卿、豫州刺史並娶了高歡之女興平公主為妻成為駙馬但感情不好,後投於北周官居大將軍進爵榮國公,因外戚楊堅獨攬大權他與名將尉遲迥聯合起兵反抗但兵敗逃奔南陳,其女司馬令姬本是北周靜帝宇文闡五位皇后之一,受其父謀反牽連被廢為庶人,隋朝建立後其父受詔歸降雖免死卻最終憂鬱而終,司馬令姬則改嫁於隋司州刺史李丹為妻,後病逝於唐朝貞觀年間。

  • 2 # 火炎焱燚鑫鑫鑫

    二人乃父女關係。

    司馬消難(?~589年),字道融,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北周外戚大臣,西晉南陽王司馬模之後,北齊尚書令司馬子如之子。自幼聰惠,微涉經史。起家著作佐郎,禮愛賓客,拜駙馬都尉、光祿卿,出為北豫州刺史。擔心奸臣陷害,逃亡北周,授大將軍,封為滎陽郡公、其女司馬令姬,選為北周靜帝宇文衍皇后,遷交州總管。隋國公楊堅準備篡位時,起兵反抗。失敗之後,流亡陳朝,受封車騎將軍、司空、隨郡公。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之戰時,兵敗歸降,黯然去世。

    司馬令姬(?-?),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周靜帝宇文闡皇后,滎陽公司馬消難之女。公元579年二月宇文闡即位,七月立司馬令姬為皇后。公元580年,司馬消難響應尉遲迥反對外戚楊堅而起兵,兵敗,投靠南陳,九月,司馬令姬廢為庶人。次年,楊堅廢靜帝宇文闡,建立隋朝,不久又秘密殺害了宇文闡。司馬令姬則改嫁司州刺史李丹為妻,直至唐朝貞觀初年還健在。

    司馬消難是經歷坎坷的歷史人物,兼聽則明,偏信則誤,《北齊書》司馬消難傳記載他是因為被公主責怪,朝廷又懷疑他謀反,走投無路才舉家流亡北周。在北周他是外戚,反對隋文帝專權、代周而起兵,失敗後流亡到陳朝。在陳朝任高官,但是無實權,隋朝攻陳,他只是三個監軍之一,沒有指揮軍隊,對陳朝滅亡不負責任。隋朝滅陳許多陳朝大臣都保留官職,而他卻被當樂戶,受奇恥大辱,他也不是陳朝的貳臣。他是歷經四朝,北齊的棄臣;北周的忠臣;陳朝的遺臣,至於隋朝,他是隋文帝父親的結義兄弟,他到北周時,北周主是天王,次年稱帝,他任高官;在陳朝也受尊敬,不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在北齊也是受百姓擁護的官員。

    司馬消難並非被史書貶低的那樣,他不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在高季式被免職門庭冷落時,只有他去拜訪他,在齊魏之際,司馬子如也不是不念舊朝,依然能對故主尊重、幫助,這些都影響了司馬消難,使他不是無情無義,不是隻討好有勢力的新貴,對高季式這樣的失意貴族也能交往、尊重。司馬消難也是能得到百姓擁護的進步貴族,這就值得現代人尊敬。他在北齊官職越來越低,朝臣又把與他無關的貴族逃亡說成是他策劃的陰謀,受到皇帝懷疑,因此只能逃亡北周,凡是重用他,與他友好的,都是進步政權和高尚君子。北周重用他,他職務一直上升,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大後丞,最高升任“四輔”之一,這期間北周統一了北方,攻佔了淮南,有統一天下的勢頭,後來把他貶職,外派擔任邊境的一個小總管,結果北周就被外戚奪權,臨終還是他這個被疏遠的大臣,主動聯合被奪權的強藩舉兵衛護北周。失敗後,逃亡陳朝,在那裡也不被重用,完全閒置,最初是大都督、司空,後來降到開府、徵東將軍、刺史,戰前為車騎將軍,他受貶後,陳朝也衰敗了。可是依然在隋朝建立八年後的統一戰爭中盡節,戰爭中除了主動投降的,都是陳後主詔書招降,司馬消難也不是主動先降,是接受詔書後歸降。在隋朝他是楊堅父親楊忠的義兄弟,受辱後去世,這樣受百姓愛戴的人,又是忠義高尚的楊忠義兄弟的人,是誰重用誰強大,楊氏集團也是在與他結義後強大起來。

    靜帝宇文闡的司馬令姬皇后,冊曰:"坤道成形,厚德於焉載物;陰精迭運,重光所以麗天。在昔皇王,膺乾御歷,內政為助,昭被圖篆。惟爾門積慶靈,家韜休烈,徽音令範,無背一時。是用命爾,作儷皇極。爾其克勵婉心,肅膺盛典,追皇、英之逸軌,庶任、姒之芳塵,禕翟有光,粢盛無怠,雖休勿休,以隆嘉祚。"二年九月,隋文帝以後父擁眾奔陳,廢后為庶人。後嫁為隋司隸刺史李丹妻。

  • 3 # 再言春秋

    司馬消難的先祖司馬模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東武城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第四子。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司馬家族的個性特點,那就是“叛”。彷彿忠義於司馬氏而言就毫無存在的必要。

    對北齊而言,司馬消難是個不折不扣的背叛者。

    據《北齊書》記載:

    子消難嗣。尚高祖女,以主婿、貴公子,頻歷中書、黃門郎、光祿少卿。出為北豫州刺史,鎮武牢。消難博涉史傳,有風神,然不能廉潔,在州為御史所劾。又於公主情好不睦,公主譖訴之,懼罪,遂招延鄰敵,走關西。

    根據這段話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肖像,司馬消難依仗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貪贓枉法而被人彈劾,後來他跟公主感情不睦而被公主告訴了北齊的皇帝,因為擔心自己獲罪,於是就逃跑到了北周。在《北史》的記載中關於司馬消難的背叛有些許不同:

    文宣末年,昏虐滋甚,消難常有自全之謀,曲意撫納,頗為百姓所附。不能廉潔,為御史所劾。又尚公主,而情好不睦,公主訴之。屬文宣在幷州,驛召上黨王煥,煥懼害,斬使者東奔,鄴中大擾,後竟獲於濟州。煥之初走,朝士疑赴成皋,雲:"若與司馬北豫連謀,必為國患。"此言達於文宣,頗見疑。消難懼,密令所親人河東裴藻間行入關,請降。

    在《北史》中記錄了當時在朝中有人擔心司馬消難與外人勾結威脅國家安全,司馬消難因為擔心自己被害於是逃跑。但不管怎樣,都記錄了他“不能廉潔”

    司馬消難在史書的評價很簡單“消難性貪淫,輕於去就,故世言反覆者,皆以方之。其妻高,齊神武女也,在鄴極加禮敬,入關便相棄薄。”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問題了,司馬消難這個人性薄涼,不念及舊情習慣於背叛。但有一件事也很值得思索,那就是司馬消難與隋朝的對抗。

    尋出為鄖州總管。及隋文帝輔政,消難乃與蜀公尉遲迴合勢舉兵,使其子永質於陳,以求援。隋文帝命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位司空,隨郡公。

    他之所以舉兵的原因應該是隋文帝楊堅的篡位,如果從這一點上來看,司馬消難這個人又有肯能算的上是北周的忠臣。但個人覺得他之所以起兵的原因無非還是權利二字,畢竟他的女兒是北周的皇后,楊堅所篡位的就是北周,而作為皇親國戚的他,選擇起兵或許是他奪回權柄的最好機會,他或許沒有考慮失敗,人們往往在爭奪權利的時候,會忽略了失敗所帶來的風險,而他的女兒其實也是一個比較悲劇的皇后:

    靜帝司馬皇后,名令姬,柱國、滎陽公消難之女。大象元年二月,宣帝傳位於帝,七月,為帝納為皇后。冊曰:"坤道成形,厚德於焉載物;陰精迭運,重光所以麗天。在昔皇王,膺乾御歷,內政為助,昭被圖篆。惟爾門積慶靈,家韜休烈,徽音令範,無背一時。是用命爾,作儷皇極。爾其克勵婉心,肅膺盛典,追皇、英之逸軌,庶任、姒之芳塵,禕翟有光,粢盛無怠,雖休勿休,以隆嘉祚。二年九月,隋文帝以後父擁眾奔陳,廢后為庶人。後嫁為隋司隸刺史李丹妻,於今尚存。

    宇文闡立她為皇后的時候不過7歲而已,這個時候的司馬令姬應該年齡也不大,因為史料是無法找到她的具體年齡,但估計她可能是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后了。而這個年齡最小的皇后只當了兩年就被廢了。最後還改嫁了。可以說司馬令姬這一生的命運是曲折而又精彩,她經歷了其他皇后都無法經歷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老拉稀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