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先看馮夢龍,明朝末年小說家,中國式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寫出了不少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作品,由於大多數與問題無關,毋庸贅敘,指說一部《古今譚概》或改名後的《古今笑》。這是一部文言筆記、幽默諷刺小說集,書中內容多為真人真事,上至歷代君主,下至市井百姓,各色人等,種種笑話,應有盡有。當然,笑談只是其表象,作者無疑是希望藉著嬉笑怒罵式的幽默,以矯正世風,濟世利人的。書中寫到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地痞無賴、昏主暴君、文人雅士、智人勇者,都鮮活生動,歷歷在目,對後世的文學家影響頗大。而題目中的兩句詩: 當時尚有周天子,何必紛紛說魏齊,就出自下面這段故事。

    李太伯賢而有文章,素不喜佛,不喜孟子,好飲酒。一日有達官送酒數鬥,太伯家釀亦熟。一士人無計得飲,乃作詩數首罵孟子。其一雲:“完廩捐階未可知,孟柯深信亦還痴。嶽翁方且為天子,女婿如何弟殺之。”又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必紛紛說魏齊。”李見詩大喜,留連數日所與談,莫非罵孟子也。無何酒盡,乃辭去。既而聞又有送酒者,士人再往,作《仁義正論》三篇,大率詆佛。李覽之,笑曰:“公文采甚奇,但前次酒被公飲盡,後極索寞,今次不敢相留。

    故事的主題就是暗諷孟子滿嘴仁義道德,實際家有妻妾,而孔子寧可週遊列國,為何不直接面見周天子,助其完成復辟的大業。

    這兩句詩再度出現時,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黃蓉之口。上山求助"一燈大師"遇阻,黃蓉於是略加修改此詩,還擊阻擋上山的"南帝"的衛士們。

    尊孔,還是反孔,似乎是文人守舊還是創新的試金石。馮夢龍所處的明末,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馮夢龍等一大批文人反孔就不難理解了(儘管只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金庸借黃蓉之口的反孔,不僅僅是為他的小說增色,可能也要給他自己加分吧。心中底氣不足,金庸先生晚年去攻讀北大文學博士是不是有一絲懺悔呢?

    一家之言,見笑了。

  • 2 # 何選文

    聖人,亞聖的言論,原本就是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後語,不能自圓其說。比如孟子,在談論舜的不告而娶時,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其朋友匡章悖父而出妻驅子,自絕其後。世人皆雲匡章不孝時,他又另外揑造了五條衡量不孝的標準。用自己的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 3 # 福自福地來wjf

    謝邀。此典雖然從黃蓉處出,但那只是一個引影,實非典故也。而此說並非孟孑一書說魏齊也。春秋戰國時期,後因周天不立,列國分崩持強,亙相攻擊侵吞,弱肉強食,周天子已無力量顧及也,所以各諸侯將相,墨儒之人,縱橫之家,各路賢達,無不坐山觀虎,品東道西,強者附之,弱者棄之,若說魏齊不如說是說天下也,強者為好,敗者乃賊,周主失政,萬候皆欲王者也。口筆之人即此發威乃亂世之象也。誰不想名,誰不欲利,誰不想東山稱雄也,是以說天下之人說天不過,然也。

  • 4 # 歷史有知社

    在《神鵰英雄傳》中,金庸借黃蓉之口,吟誦了一首詩,把儒家的亞聖孟夫子給狠狠地揶揄了一頓。其時,郭靖揹著黃蓉去尋找一燈大師給黃蓉療傷,路遇一燈大師的弟子-朱子柳(漁讀耕樵中的書生),而受到朱子柳的責難...朱子柳道:《孟子》書中有云:‘男女授受不親,禮也。’瞧姑娘是位閨女,與這位小哥並非夫妻,卻何以由他負在背上?孟夫子只說嫂溺,叔可援之以手。姑娘既沒有掉在水裡,又非這小哥的嫂子,這樣揹著抱著,實是大違禮教。”

    黃蓉...道:“孟夫子最愛胡說八道,他的話怎麼也信得的?”那書生(朱子柳)怒道:“孟夫子是大聖大賢,他的話怎麼信不得?”黃蓉笑吟道:“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 卻把朱子柳給嗆得半天搭不上話來。

    黃蓉所吟的這首詩也並非是金庸的原作,而是明朝時的一位書生所作。“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這兩句詩都來源於《孟子》書中的兩則寓言。既然是寓言,就不能過於細究“段子”的邏輯性。在周星馳的《西遊降魔》中,孫悟空說:想當年,我手拿著兩把西瓜刀,從南天門一直砍到蓬萊東路,來回砍了三天三夜,是血流成河。可我就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手起刀落,眼都沒眨一下。而唐三藏一直在追問,那麼長時間不眨眼,眼睛不會幹嗎?

    用這兩句詩來責問孟子,就跟唐三藏以“那麼長時間不眨眼,眼睛不會幹嗎?”來責問孫悟空一樣。孟子講述的那兩則寓言,是為了探究“乞丐娶不娶得起兩個老婆、鄰居家有沒有那麼多的雞”的問題嗎?不過是透過兩則寓言,來講個道理而已。而非要細究寓言內部的邏輯性,其本身就顯得很滑稽、很呆子氣。

    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這兩句詩是用來嘲諷孟子的“不忠”的,當時周天子還在,你怎麼就去遊說魏王、齊王呢?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仁義”是佔核心地位的,而孟子其本身就很少提及這“忠”,對“忠”的理解也跟後世大不一樣。

    齊宣王問(孟子)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齊宣王)曰:“臣弒其君,可乎?”(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並不反對改朝換代,而且認為暴君就該被討伐、被推翻。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跟後世提倡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種“忠”可大不一樣。

    再則,周天子跟孟子也沒半毛錢關係。周朝是分封制,跟帝制時代的“一君萬民”的體系大不一樣。關於西方的分封制,有一句俗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我們先秦時期的分封制也是一樣,天下--諸侯--大夫--士,層層分封。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也叫采邑)。而士是沒有封地的,靠出仕換取俸祿。所以,士可以在諸侯那裡找個差事;也可以去某位卿大夫那裡找份差事。其為誰辦差,即應“忠”於誰,而跟其上級的上級沒有任何關係。孟子本質上屬於“自由”人,所以當然可以去遊說魏王、齊王了,而這跟周天子沒半毛錢關係。

  • 5 # 一覽眾河小

    孟子生平軼事蠻多的,從所傳《孟子》到相關記載來看,孟子應該是戰國一個大忽悠。但是孟子的忽悠可不像是今天那些演講師或者傳銷的那樣,用極具鼓動性的言論和誇張的表演來迷惑人。孟子的忽悠都是一本正經,道貌岸然的,而且這傢伙邏輯思維能力強,喜歡比喻,東拉西扯,最後扯到核心問題上,讓人不厭其煩。我對他是特別厭惡的,初中時候就寫過一篇文章諷刺他。

    春秋戰國時期,有文化的人不多,哪怕很多國王估計文化水平都不高,所以有文化的人特別受優待,孟子學問還是有的,於是就周遊列國,到處推行他的學說。孟子這人也是能說會道,一直不停的推行仁政那一套,而且旁徵博引,說的是天花亂墜,有時候把國王都懟得說不上話來。可是那時候是戰國年代啊,大家都在忙著打仗謀求霸權,誰會聽你這一套,關鍵孟子推行那一套,聽起來好聽,對於富國強兵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各國國王聽多了孟子的絮叨,也漸漸煩了他,但是又不好意思趕他走,基本上就是孟子自說自話,國王假裝附和,但是從來也不按他那一套來。孟子自覺無趣,就一個又一個國家的跑,但是沒人真的重視他,頂多把他當作一個吉祥物,最後孟子一事無成,只好跑回老家教學生。

    孟子擅長詭辯,最喜歡舉個例子說明問題,但是又往往不切實際,前言不搭後語。比如說魚和熊掌,憑啥不能同時獲得呢,邏輯明顯講不通。還有什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他自己倒是過得挺舒服,到處周遊國王還給他錢,憑啥讓別人受苦受窮,不能為了財富爭取啊。於是看《射鵰英雄傳》時看到了這段話:“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是黃蓉諷刺朱子柳這個儒生說的。當時以為是金庸編的呢,感覺金庸先生好厲害,還能如此譏諷孟子,後來才知道這段話應該是某個宋人寫的,在《古今笑史》裡有記載。

    孟子喜歡舉例子,但是往往都是空談,不切實際的,其實都是他自己的意淫。這首詩就是對他最好的諷刺,古代一般人討個老婆都困難,何況是乞丐啊,而且還有一妻一妾,這不是胡扯嗎。還有一個人偷鄰居家裡養的雞,一天一隻,有人告訴他非君子所為,於是他說那我一個月偷一隻,明年不偷了。這個鄰居家是肯德基嗎?開了個養雞場?有這麼多雞可以偷。至於後兩句就更明顯了,你孟子天天說仁政,逢人講舜堯講禮法,現在正統的周天子還在呢,你咋不去遊說周天子呢,反而去他下面的諸侯國推廣思想,這不是大逆不道嘛。其實按照當時的局勢,孟子的主張找誰也沒用的,不過是自己的臆想罷了。孟子思想受人重視,還是在宋以後,歷史上最繁盛的漢唐宋,都沒怎麼把孟子當回事。

    其實射鵰裡面,典故蠻多的,還是黃蓉、朱子柳鬥智時,朱子柳出了一個千古絕對“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黃蓉對道:“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當時還以為金庸自己寫的呢,驚為天人。所以看金庸蠻有意思的,比孟子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爾夫8下個月正式上市,現在是抄底高7的好時機嗎,還是等等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