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眼觀世界

    由於南陽無知噴子太多,先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列出來:

    198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等北京地區各歷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史學專家共27人,舉行了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論證會。3年後(1992年),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出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

    近年來,國內有的報刊發表了一些關於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陽還是南陽的討論意見,並由此影響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某些決策。這一情況,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於1989年12月6日聯合邀請北京地區各歷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史學專家共27人,舉行了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論證會。會上,大家一致認為:

    一、歷代史籍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始終一致的;

    二、東漢末年,南陽宛(今南陽市區)一帶戰亂頻仍,中原士人避亂荊州(襄陽)。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屬曹操的地盤。荊州是劉表治所。諸葛亮的叔父同劉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而絕不可能住在宛縣(今南陽市區);

    三、諸葛亮在襄陽結交了眾多的名士師友,他的親戚全都住在襄陽。諸葛亮的親友中,沒有一人住在南陽宛縣;

    四、元代以前,今南陽市區沒有任何有關諸葛亮隱居的文獻記載和文物古蹟。元代以後,今南陽臥龍岡才出現了武侯祠紀念性建築;

    五、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在古今中外史學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疑義的問題。所有有關三國史的論著,均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城西20裡之隆中。在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檔案中,亦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這對兩處名勝地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表述。

    鑑於以上理由,論證會一致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而決不可能在今南陽市區臥龍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古往今來歌詠隆中的詩詞

    襄陽隆中作為諸葛亮的躬耕地,千古以來一直被世人歌頌,特別是詩人,下面收羅了幾十首歌詠隆中的詩詞:

    1水調歌頭 程珌 宋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去附崑崙。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三拊當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2晨起至參倚齋示子聿 陸游 南宋

    似仙猶火食,比古未巢居。 老子麤全節,小兒能著書。 下簾留乳燕,投飯出潛魚。 幸好隆中客,無為起草廬。

    3讀史有感 陸游 南宋

    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兒童共笑狂。 射賊曾飛白羽箭,閉門空枕綠沉槍。 隆中高臥人千載,易水悲歌淚數行。 讀盡青編窗日晚,一尊聊復吊興亡。

    4感舊 陸游 南宋

    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 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 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 登堂拜遺像,千載媿吾顏。

    5暮歸馬上作 陸游 南宋

    石筍街頭日落時,銅壺閣上角聲悲。 不辭與世終難合,惟恨無人粗見知。 寶馬俊遊春浩蕩,江樓豪飲夜淋漓。 醉來剩欲吟梁父,千古隆中可與期。

    6新治火閣 陸游 南宋

    老子今朝喜有餘,房櫳新畢得安居。 爐紅氈暖不出戶,木落窗明常讀書。 浮蟻撇嘗人散後,蹲鴟煨熟雪飛初。 頹然自適還終日,殊勝隆中臥草廬。

    7夜讀兵書 陸游 南宋

    八月風雨夕,千載孫吳書。 老病雖憊甚,壯氣頗有餘。 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豈惟鏖臮蘭,直欲封狼居。 萬乘久巡狩,兩京盡丘墟;此責在臣子,憂愧何時攄?南鄭築壇場,隆中顧草廬;邂逅未可知,旄頭方掃除。

    8詠史 陸游 南宋

    夜雨燈前感慨深,為邦一士重千金。 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 劍忽拄頤都將相,帽曾壓耳隱山林。 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9金縷曲/賀新郎 劉辰翁 宋

    何處從頭說。但傾尊、淋漓醉墨,疏疏密密。看取兩輪東西者,也是樊籠中物。這光景、年來都別。白髮道人隆中像,笑相逢、對擁爐邊雪。又過了,上元節。紙窗旋補寒穿穴。柳黏窗、青青過雨,勸君休折。睡不成酣酒先醒,花底東風又別。夜復夜、吟魂飛越。典卻西湖東湖住,十三年不出今朝出。容易得,二三月。

    10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過褒庸材靡有稱 皮日休 唐

    漢水碧於天,南荊廓然秀。廬羅遵古俗,鄢郢迷昔囿。 幽奇無得狀,巉絕不能究。興替忽矣新,山川悄然舊。 斑斑生造士,一一應玄宿。巴庸乃嶮岨,屈景實豪右。 是非既自分,涇渭不相就。粵自靈均來,清才若天漱。 偉哉泂上隱,卓爾隆中耨。始將麋鹿狎,遂與麒麟鬥。 萬乘不可謁,千鍾固非茂。爰從景升死,境上多兵候。 檀溪試戈船,峴嶺屯貝冑。寂寞數百年,質唯包礫琇。 上玄賞唐德,生賢命之授。是為漢陽王,帝曰俞爾奏。 巨德聳神鬼,宏才轢前後。勢端唯金莖,質古乃玉豆。 行葉蔭大椿,詞源吐洪溜。六成清廟音,一柱明堂構。 在昔房陵遷,圓穹正中漏。繄王揭然出,上下拓宇宙。 俯視三事者,騃騃若童幼。低摧護中興,若鳳視其鷇。 遇險必伸足,逢誅將引脰。既正北極尊,遂治眾星謬。 重聞章陵幸,再見岐陽狩。日似新刮膜,天如重熨縐。 易政疾似欬,求賢甚於購。化之未期年,民安而國富。 翼衛兩舜趨,鉤陳十堯驟。忽然遺相印,如羿卸其彀。 奸幸卻乘釁,播遷遂終壽。遺廟屹峰崿,功名紛組繡。 開元文物盛,孟子生荊岫。斯文縱奇巧,秦璽新雕鏤。 甘窮臥牛衣,受辱對狗竇。思變如易爻,才通似玄首。 秘於龍宮室,怪於天篆籀。知者競欲戴,嫉者或將詬。 任達且百觚,遂為當時陋。既作才鬼終,恐為仙籍售。 予生二賢末,得作升木狖。兼濟與獨善,俱敢懷其臭。 江漢稱炳靈,克明嗣清晝。繼彼欲為三,如醨如醇酎。 既見陸夫子,駑心卻伏廄。結彼世外交,遇之於邂逅。 兩鶴思競閒,雙松格爭瘦。唯恐別仙才,漣漣涕襟袖。

    11滿江紅 潘牥 宋

    築室依崖,春風送、一簾山色。沙島外,漁樵而已,別無閒客。醉後和友眠犢背,醒來瀹茗尋泉脈。把心情、分付隴頭雲,溪邊石。身未老,頭先白。人不見,山空碧。約釣竿共把,自慚鉤直。相蜀吞吳成底事,何如只抱隆中膝。漫長歌、歌罷悄無言,看青壁。

    12萬山 蘇軾 萬山

    西行度連山,北出臨漢水。 漢水蹙成潭,旋轉山之趾。 禪房久已壞,古甃含清泚。 下有仲宣欄,綆刻深容指。 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 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月炯轉山曲,山上見洲尾。 綠水帶平沙,盤盤如抱珥。 山川近且秀,不到懶成恥。 問之安能詳,畫地費簪箠。

    13有感 文天祥 南宋

    平生心事付悠悠,風Swift南老楚囚。 故舊相思空萬里,妻孥不見滿三秋。 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 一死皎然無復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14木蘭花/玉樓春 無名氏 宋

    曉煙生綠樹,聽葉底、數聲鶯。正節屆清明,蓂開七莢,夢葉長庚。橋門舊時冠帶,念短檠、讀盡夜深燈。文價乾坤推重,世紏父子同登。瑩然玉雪做精神。野鶴見長身。算婉畫崇臺,活人多少,自合長生。荊襄暫煩佐幕,聽秋風鼓角夜連營。喚起隆中豪傑,共圖蓋世功名。

    15八聲甘州 王質 宋

    過隆中、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沈了英雄。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墜,萬事成空。使一曹三馬,雲雨動蛟龍。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鬥氣常衝。千年後,錦城相吊,遇草堂翁。

    16鵲橋仙 吳泳 宋

    二童一馬,素琴獨鶴,長與仙翁為伴。自從分付益州來,便蔚有、隆中人望。邊烽白羽,軍符赤籍,弄得不成模樣。願公福德厚如山,為扶起、坤陲一半。

    17摸魚兒 翁孟寅 宋

    卷西風、方肥塞草,帶鉤何事東去。月明萬里關河夢,吳楚幾番風雨。江上路。二十載頭顱,凋落今如許。涼生弄塵。嘆江左夷吾,隆中諸葛,談笑已塵土。寒汀外,還見來時鷗鷺。重來應是春暮。輕裘峴首陪登眺,馬上落花飛絮。拼醉舞。誰解道,斷腸賀老江南句。沙津少駐。舉目送飛鴻,幅巾老子,樓上正凝佇。

    18木蘭花慢 寄王宣慰立夫 王惲   元

    浩魚龍*海,曾同醉,鳳凰樓。記獵較河南,並持英蕩,千里長遊。風流故家人物,愛賦詩、鞍馬氣橫秋。落日隆中懷古,薰風洛水浮舟。重逢春色入東州。小試統清流。看生嘯江淮,風連臺閣,名動金甌。經綸半生心事,細推量、合在百花頭。此日清香畫戟,不應談笑封侯。

    19水龍吟 辛棄疾 宋

    被公驚倒瓢泉,倒流三峽詞源瀉。長安紙貴,流傳一字,千金爭舍。割肉懷歸,先生自笑,又何廉也。但銜杯莫問,人間豈有,如孺子、長貧者。誰識稼軒心事,似風乎、舞雩之下。回頭落日,蒼茫萬里,塵埃Mustang。更想隆中,臥龍千尺,高吟才罷。倩何人與問,雷鳴瓦釜,甚黃鍾啞。

    20水龍吟 蕭元之 宋

    人生何必求名,身閒便是名高處。臥雲衣袂,何因自染,修塗塵土。世路羊腸,人情狙賦,翻雲覆雨。把從前舊夢,倚闌重省,休更錯、添箋註。況是吾廬江上,也抵得、封侯千戶。高眠閒聽,鄰舟漁唱,倚闌農語。休望當年,溪邊俱載,隆中三顧。怕群鷗微覺,見人慾起,揹人飛去。

    21南鄉子 許有壬 元

    山水綠相紆。好個依山傍水居。不是隆中高臥處,茅廬。直挽岷峨入壯圖。匡世策全疏。只合歸來坐守株。鄉里小兒從笑我,非夫。卻勝攜人

    22水調歌頭 張孝祥 宋

    隆中三顧客,圯上一編書。英雄當日感會,餘事了寰區。千載神交二子,一笑眇然茲世,卻願駕柴車。長憶淮南岸,耕釣混樵漁。忽扁舟,凌駭浪,到三吳。綸巾羽扇容與,爭看列仙儒。不為蓴鱸笠澤,便卦衣冠神武,此興渺江湖。舉酒對明月,高曳九霞裾。

    23西江月 張孝祥 宋

    諸老何煩薦口,先生自簡淵衷。千年聖學有深功。妙處無非日用。已授一編圯下,卻須三顧隆中。鴻鈞早晚轉春風。我亦從君賈勇。

    24用辛稼軒陳同甫倡和韻,送王正子之襄陽,明 陳維崧 清

    立馬和君說:到襄陽、為餘先問,隆中諸葛。 往日英雄潮打盡,怪煞怒濤崩雪。 今古恨、總多於發。 再問大堤諸女伴,白銅鞮、可有閒風月?誰彈向,楚天瑟? 才逢燕市還分別。 悵平生、無多知己,幾番離合。 此去武昌魚不少,莫惜顏筋柳骨。 要頻看、鄭虔三絕。 一幅新詞《淒涼犯》,囑來春、並示何生鐵。 霜夜吼,燭花裂。

    25草廬 白玉蟾 宋

    劉禪材非天下君,出師一表費殷勤。 臥龍夢破隆中月,列雁轟開蜀口雲。 甫得江心成八陣,奈何天意要三分。 木牛流馬今何用,賴有玄仍繼策勳。

    26贈隆中黃進士 趙汝騰 宋

    遍遊天下好山川,歸向隆中葺數椽。 似慕孔明效龍臥,尚隨陶侃指牛眠。 詩書發冢笑何益,富貴乞墦嗟可憐。 若語人時勸忠孝,福田不似種心田。

    27默侄之官襄陽兩詩以送之 張栻 宋

    潦雨彌旬月,予方念鞭窮。 子行何草草,別語又匆匆。 漢沔英靈在,江山今昔同。 未須登峴首,先合拜隆中。

    28送丘宗卿帥蜀三首 楊萬里 宋

    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 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 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 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29孔明 宋庠 宋

    漢家亂無象,賢才戢鱗翼。 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 堂堂劉豫州,介紹徐元直。 一聞臥龍譽,三駕荒廬側。 士為知己用,陳辭薄霄極。 說吳若轉丸,抗魏猶卷席。 談笑馭關張,從容羈梁益。 持邦二紀餘,君臣絕織隙。 浮埃蔽穹壤,大節淪金石。 梁甫不復聞,懷賢涕沾臆。

    30句 諶祜 宋

    造物未嘗私化外,英雄何事老隆中。

    31襄陽隆中四十四韻 黃輝 明

    斬蛟寒浦外,何處臥龍岑。 亂世燕齊事,高人管樂心。 隆中山故闔,漢上日偏沈。 魚水應奇會,蝸廬耐數尋。 乾坤交顧盼,雷雨動蕭森。 感激輕強弱,營綜妙古今。 鷹揚師盡躍,虎視敵全瘖。 王略無偏正,天威有縱禽。 雄圖文武略,密計鬼神臨。 糾合忘殘局,艱危失斷金。 屯田判不退,按堵了無侵。 風送回旗影,星疏冷劍鐔。 木牛機少洩,巾幗辱猶任。 多壘揮戈氣,秋原別主忱。 三分寧夙畫,二表自餘音。 宇宙綸巾老,山河陣苾沉。 荊梁寒色迥,宛閟亂流深。 苔色還遺井,松聲豈故林。 短茅存露井,疊劍引霜碪。 寂寞軍前淚,虛無世外琴。 筆籌空簡策,羽扇奈氛祲。 執御甘相屬,沾書共欲禁。 水流深感歲,雲出詎為霖。 撫稻思圭裡,看桃愴蕩陰。 英雄俱往跡,嘆息此彌襟。 想像躬耕罷,歸來抱膝吟。

    32寄吳子云 劉過 宋

    曾是乘軒客,飄零老更窮, 棹船秋葉浦,策杖桂枝叢。 往事都如夢,新詩不用工。 草廬消得幾,不許臥隆中。

    33題海陵石仲銘所藏淵明歸隱圖 張以寧 明

    昔無劉豫州,隆中老諸葛。 所以陶彭澤,歸興不可遏。 凌歊宴功臣,旌旗蔽轇輵。 一壺從杖藜,獨視天壤闊。 風黃金花,南山在我闥。 蕭條蓬門秋,稚子候明發。 豈知英雄人,有志不得豁。 高詠荊軻篇,颯然動毛髮。

    34忠武侯 李覯 宋

    齊霸燕強舊有基,當年管樂易為奇。 何如新野羈棲後,正值曹公挾帝時。 指畫二州收漢燼,安排八陣與天期。 才高命短雖無奈,猶勝隆中世不知。

    35賦張舍人抱嘯堂五首 姜特立 宋

    長身躕躕萬夫雄,抵掌燕然立駿功。 韜略故家傳圯上,行藏高志似隆中。

    36乾興詔罷自詠 宋庠 宋

    忍當昭世臥隆中,西笑無謀始諱窮。 鷗散海邊漁事廢,炙殘京口客盤空。 鄉魂怨曉虛為蝶,頭葆悲秋不後蓬。 欲把遺編論興廢,諸儒爭奈喜嘲雄。

    37隆中 曾鞏 宋

    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 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 垂成中興業,復漢臨秦川。 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 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38和蒙尉見寄 林逋 宋

    開尊且醉聖賢酒,理棹時乘旦暮風。 懶為躬耕詠梁甫,敢將高臥敵隆中。

    39題榮子邕陋居二首 張耒 宋

    草舍隆中一幅巾,閉門三致漢將軍。 紛紛自獻知何有,終遣斯人了鼎分。

    40梁父吟 葉適 宋

    依大麓之遺址兮,儲后土之神靈。 樂天地之休嘉兮,皇涓潔而薦誠。 集后土之雍容兮,刺百聖之禮文。 卻大輅而御蒲秸兮,惟儉德之是崇。 端一心而燔燎兮,卜仁義乎永年。 刻玉檢而請命兮,何事秘而弗傳。 嘉梁父之草木兮,被赫然之寵榮。 諮梁父之遺老兮,悲忽不睹乎穆清。 維千乘萬騎之雜沓婐婉兮,猶彷徨其行聲。 夫天運之適合兮,雖聖其猶莫知。 彼河之洋洋兮,雖美而不濟。 泰山之椒既風雨又艱險兮,乃登封以類告。 豈其不可一兮,伊所遇之獨異也。 雖伊周之輔世兮,曾何足以自喜。 喟餘生之孔棘兮,邈不及夫七十二君。 日月幽而不明兮,遭玄夜之方長。 競鈇銊而日弊兮,逐亡鹿而裂其脾肩。 漢氏之為的兮,而不遺其餘民。 餘既樸陋而不能謀兮,又怯耎而畏兵。 縉珽琄於盜賊兮,何不朽之可幾。 曾死亡之幾何兮,苟亂世以自免。 幸此土之平樂兮,依鎮南之不遠。 餘耕兮隆中,地沃衍兮宜稑種。 相原隰而下上兮,町厥壤之百畝。 彼二代之民樂兮,豈不愛其皆有此。 偷予腹之獨飲兮,視歲行其在酉。 天既溉之以雨露兮,餘又滋之以澮畎。 禾穰而同穎兮,或一稃而二米。 霜露下此秷{左禾右悤}兮,餘與牧之豎柀之。 雀鼠敗其秉穗兮,餘與鄰之父刈之。 貢龠合於許下兮,尚玉食之萬一。 俾君父之啟魏兮,相祀事而勿失。 昔文王之盛德兮,奔走商之暴虐。 蔑君臣而自恣兮,吾何用乎此粟。 黻冕兮茅蒲,袞衣兮襏襫。 餘力耕而胼胝兮,藉豐草而一息。 扣牸角而長歌兮,聲中雲門之律。 歷山已蕪兮,鳥下啄其鳧茈。 有莘之臣日以遠兮,野老鋤頭其故泥。 計其食此兮,月不能一鍾。 恥一夫之釋耒兮,故為無所用於耕。 嗟聖賢之心兮,餘或識甚微隱。

    41讀士元傳 孫應時 宋

    老賊狐鬼嘯,漢鼎不復支。 再世益州牧,忍視宗國危。 烈烈左將軍,四海聞英姿。 東北久蕩析,西南天啟之。 建旗入漳城,有蜀非公誰。 檄璋送州印,我欲舉義師。 鼠輩坐斂手,豪傑趨指麾。 正爾豈不濟,安用譎取為。 孝直反覆士,獻計乃所宜。 雛鳳獨何心,亦復喜出寄。 造次杯酒間,而欲生險巘。 平生大衛公,豈堪此瑕疵。 向來隆中語,荊益實素期。 惜不同茲役,次第觀所施。 士元早捐世,未必為漢悲。 我詩訂千古,當有神明知。

    42八聲甘州 讀諸葛武侯傳 王質 宋

    過隆中、桑柘倚斜陽,禾黍戰悲風。世若無徐庶,更無龐統,沈了英雄。本計東荊西益,觀變取奇功。轉盡青天粟,無路能通。他日雜耕渭上,忽一星飛墜,萬事成空。使一曹三馬,雲雨動蛟龍。看璀璨、出師一表,照乾坤、牛鬥氣常衝。千年後,錦城相吊,遇草堂翁。

    43梁父吟 張耒 宋

    豪俊昔未遇,白日無光輝。 隆中臥龍客,長嘯視群兒。 九州英雄爭著鞭,黃星午夜照中原。 君看慷慨有心者,乃是山東高帝孫。 老瞞赤壁抱馬走,紫髯江左空回首。 世上男兒能幾人,眼看袁呂真何有。 永安受詔堪垂涕,手挈庸兒是天意。 渭上空張復漢旗,蜀民已哭歸師至。 堂堂八陣竟何為,長安不見漢官儀。 鄧艾老翁誇至計,譙周鼠子辨興衰。 梁父吟,君聽取, 擊節高節為君舞。躬耕貧賤志功名, 功名入手亡中路。逢時兒女各稱雄, 運去英雄非歷數。梁父吟, 悲復悲。古今人事半如此, 所以達士觀如遺。龐公可是無心者, 何事鹿門招不歸。

    44代益昌憲運兩司宴制帥樂語口號 李曾伯 宋

    春風旗鼓擁元戎,萬馬方嘶一洗空。 不憚八千來劍北,始知十二小齊東。 將扶灞上真人業,未說隆中宰相功。 整頓乾坤談笑事,歸來置酒未央宮。

    45三衢舟次二首 白玉蟾 宋

    困獸猶強劍未紅,少年羞見白蘋風。 心寒赤縣神州遠,興入胡庭沙漠濃。 誰謂阿蒙猶洛下,未應老亭更隆中。 年來弓矢渾無用,只好江頭射暮鴻。

    46雜詠三首 張耒 宋

    隆中臥龍公,平昔事耕釣。 無言顧同儕,高視獨長嘯。 彼寧惜開口,顧爾非同調。 何事逢玄德,曹孫一言料。

    47自詠十律 丁鶴年 元

    九鼎神州竟陸沉,偷生江海復山林。 頻繁誰在隆中顧,憔悴惟餘澤畔吟。 齧雪心危天日遠,看雲淚盡歲時深。 百年家國無窮事,可得忘機老漢陰。

    48題武侯廟 李復 宋

    梁甫高吟一幅巾,聯翩眾盜肯同群。 久蟠丘壑雖龍臥,默計江山已鼎分。 庸蜀欲開來日月,隆中先見會風雲。 雜耕初動明星落,千古英雄泣渭濱。

    49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二首 司馬光 宋

    文武從容兩有餘,公板將幕往來居。 已安四海如三傑,欲散千金比二疏。 今日監邊親跪轂,他年入殿賜乘車。 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

    50卜居 丁高林 宋

    圯上求西舍,隆中買北鄰。 種花行造化,移竹試經綸。

    51龐公攜家圖引為張橘隱題 王逢 元

    鴻鵠巢高林,黿鼉穴深淵。 所以龐德公,躬耕峴山田。 當時劉表儕雄材,萬金足置燕王臺。 臺成禽荒鴆毒甘,醉甿臂錦呼鷹來。 鷹飢受呼飽則去,非熊之倫孰得馭。 諸兒豚犬遺以危,況復蒼生天下慮。 蘇嶺石鹿雙聳然,霞日絢爛芝莖鮮。 囊衣裡鷖車連連,白騾青牜孛參後先。 舉家相攜入長煙,竟託採藥終天年,至今事蹟有在心無傳 。 嗚呼!孔明不遇大耳主,亦必老向隆中眠。

    52感懷(十四首) 楊基 明

    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 孔明臥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 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53寄友人 陳觀 宋

    廢書開復卷,寧與世浮沉。 萬事自有分,一生閒用心。 天寒快征馬,日暮急歸禽。 多少隆中客,空為抱膝吟。

    54沁園春 劉基 明

    萬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鄉。奈狐狸夜嘯,腥風滿地,蛟螭晝舞,平陸沉江。中澤哀鴻,苞荊隼鴇,軟盡平生鐵石腸。憑欄看,但云霓明滅,菸草蒼茫。 不須踽踽涼涼,蓋世功名百戰場。笑揚雄寂寞,劉伶沉湎,嵇生縱誕,賀老清狂。江左夷吾,隆中諸葛,濟弱扶危計甚長。桑榆外,有輕陰乍起,未是斜陽。

    55題贊城張氏林亭 宋庠 宋

    裡佔西豪族望雄,一隅幽概掩隆中。 彩鴛戢翼高梧在,蔚豹成章舊霧空。 冷接安齋投轄井,細生吟榭快襟風。 謝庭羅宅資真賞,蘭有清芬菊有叢。

    56題廟 李廌 宋

    築巖傅胥靡,耕野莘老農。 倏來坐廟堂,談笑樹奇功。 卯金運徂謝,孔明隱隆中。 誰言一丘壑,臥此夭嬌龍。 古來王佐才,中間千載空。 之人輔玄德,真有宰相風。 惜哉小用之,功烈不復東。 向非三顧重,白首田舍翁。

    57賢八詠·靖節採菊 姚勉 宋

    腰不為米折,頭獨採菊低。 晚節名元亮,思與隆中齊。

    58隆中次吳襄陽韻二首 項安世 宋

    古來建大廈,所貴楹桷崇。 沛公得三士,折箠驅群雄。 嗟哉漢諸孫,永負隆準公。 表既憎彌衡,璋復輕張松。 幽州小從事,苦諫不見從。 賴有大耳兒,猶能過隆中。 吾評四劉牧,三豕而一龍。 景升最可笑,接士滿郊宮。 坐看故人子,低頭混耕農。 平生慕西伯,對面失飛熊。 阿琦去梯策,尚識智士功。 誰雲豚犬愚,頗覆勝乃翁。

    59讀史十首 王猛 高啟 明

    軍門被褐異隆中,抱策歸秦竟事戎。 猶喜遺言真有識,不教胡馬向江東。

    60舟中誦陶詩及諸葛傳 王遂 宋

    隆中氣象接莘磻,心術精微日月寒。 學到聖賢無盡處,一毫人力不容安。

    61戲聯疊韻體 白玉蟾 宋

    兩槳往莽蒼,弓蓬窮空濛。 偃僂苦怒雨,窮窿通雄風。 美茝迤麗紫,叢楓朦朧紅。 彼美綺裡子,終同隆中翁。

    62次庸齋先生韻贈黃隆中 朱繼芳 宋

    醒眼隆中閱逝川,茅茨為屋竹為椽。 吟成梁父時當隱,炊熟邯鄲客正眠。 漢土一抔無處覓,白墳三尺有人憐。 君歸欲作千年計,只合躬耕一寸田。

    63再和 張栻 宋

    夜讀韋編起欲從,門前流水落花空。 春同心事應長在,月當燈光不用籠。 弔古誰能嗟澤畔,高吟且欲效隆中。 君詩似玉無瑕玷,豈有他山石可攻。

    64題分宜謝草廬行卷 陸文圭 宋

    袁曹官渡爭雌雄,荊州僑寄大耳翁。 涕流髀肉消不盡,試與元直遊隆中。 隆中自有躬耕者,布衣抱膝茅簷下。 從容一曲梁甫吟,不覺將軍三枉駕。 室中屏人絢數語,跨荊包益成鼎峙。 南陽陌上龍出雲,永安宮中魚得水。 古今成敗真郵傳,英傑千年不一見。 識拔端由品藻公,位置無嫌草茅賦。 山中謝客江煙昏,誰摧行卷到柴門。 手披康樂草廬賦,知是蘭庭佳子孫。 春塘柳禽成昨夢,炎與相業更誰論。 洞庭三江風浪奔,鯨魚出沒相吐吞。 何為四方歸來些,山堂鶴怨能移文。

    65答子有 洪諮夔 宋

    高吟梁甫臥隆中,眼底駑駘不足空。 清白自將千古月,溫涼不定六明風。 交梨火棗根苗長,翠竹黃花資訊通。 樓外秋鶯強饒舌,笑人遲卻黑頭公。

    66次韻子都兄見寄 李洪 宋

    棲棲異縣嘆飄蓬,暫釋牢愁頌酒功。 失馬忽悲居塞上,臥龍有待起隆中。 匪躬直道寧憂辱,巧舌如簧固易窮。 況有知音居鼎鉉,豈隨笠澤著書叢。

    67題沈子和德衝畫龍 仇遠 宋

    紅霞飛盡玄雲同,深山大澤生春風。 震雷一聲蟄戶啟,老龍夭矯生蒼穹。 憶曾艤舟垂虹外,舟子傳呼黑龍掛。 須臾急雨暗吳淞,昔見真龍今見畫。 江南久旱草木空,湖水陡落如秋冬。 蒼生望霓心顒顒,阿香喚起隆中龍。

    68臥龍亭 程公許 宋

    隆中抱膝吟,意豈慕聞達。 翻然起潛蟄,了不愆宿諾。 廢興渠有命,忠上理難奪。 出處士所重,羞死荀文若。

    69送鄭虞任赴京西檢法官 葉適 宋

    春風逝無涯,夏潦生未已。 思君遡江漢,行銳業難止。 事繁絲唾亂,神靜魚鱗理。 前年浙東幕,藉助獲專美。 邊頭值閒暇,人物盛儲歭。 荒村魚米場,孤戍花葯市。 雅知足禪味,玩世失憂喜。 但疑柳上白,時雜髯間紫, 豈非久不遇,感嘆妨隱几。 回首舊隆中,畦壠長薿薿

    70送朱子式從軍 馬廷鸞 宋

    折鏃奇勳在,衝冠怒氣深。 堯天日月大,禹甸噎霾侵。 塞下將軍令,隆中梁甫吟。 酒行君可起,快展擊胡心。

    71壽龍津餘此溪 陳普 宋

    昔在辛酉年,餘裁十有八。 翁時多十歲,無地貯英發。 世運欲轉移,正氣久鬱閼。 科場弊已極,無復分椒樧。 千里足難羈,須作奔泉竭。 閉目駭奔騰,掩耳羞嘈贊。 歸來分躬耕,復不禁芽卉。 蒯緱走杭越,觸藩不能脫。 紛紛夢中人,妄與談空闊。 翁兮獨家居,自得真機栝。 一日山河新,妙契靜中斡。 尚堪作子長,亦久抱惻桓。 遂生肥遁心,確乎不可拔。 人間鬧蜂蝶,過目惟蹙頞。 惟有燕歸來,捲簾無阻遏。 室嗚孺悲瑟,門斷陳遵轄。 惟我拜床下,見侍隆中葛。 軀為天地惜,日用詩書豁。 但見居深深,誰知活潑潑。 松柏晚叢立,薑桂老逾辣。 新年俄八十,道氣方蘭茁。 平生善養氣,不作穴人揠。 年來滋長茂,略不驚齒髮。 人生各有志,萬物不能奪。 善身背生色,濟世腓無{拔左換月}。 一與時偕行,造物自見察。 人壽百二十,堯夫豈虛喝。 分數天所裁,與行自能達。 老彭祗諛言,但論道本末。 更閱五十番,飛蜂與斯蚻。

    72別陸德隆黃叔萬 曾豐 宋

    辛丑隨浮梗,鍾陵得盍簪。 潛藩門若市,斂板客如林。 氣宇黃陂闊,詞源陸海深。 二豪談正劇,一坐口俱瘖。 詩社初容入,交盟後失尋。 雲山千里眼,夢寐八年心。 九陌迎連璧,孤燈話斷金。 始猶疑面目,徐復記聲音。 蝦菜隨宜簇,茅柴取意斟。 行藏更見告,文行互相箴。 憤敵常旁午,憂時半孔壬。 清風晨揖袂,明月夕離襟。 發纜東流岸。回檣倒景岑。 荊江隨地卷,蜀道與天侵。 通守諸侯土,專彈百里琴。 長才優拊字,暇日少登臨。 隱士隆中臥,羈臣澤畔吟。 青城山鬱積,赤壁樹陰森。 哀樂歸巴曲,興亡入楚砧。 把杯空弔古,搔首重傷今。 擁戶鋒車急,開緘詔墨淋。 抬頭高拱鬥,引手上捫參。 可畫安邊策,無韜活國針。 寸心丹未了,雙鬢白那禁。 顧我傷強矯,從今判陸沉。 磨礱閒筆硯,摹寫亂魚禽。 氣反風騷樸,聲收鄭衛淫。 於伊樵道上,欸乃釣磯陰。 拔茹終無志,彈冠老不任。

    73題諸葛武侯畫像 王柏 宋

    隆中高臥匪無情,鼎峙規模豈素心。 自是將軍三顧晚,坐看世變轉移深。

    74同俞季淵訪王修齋遇雨次季淵韻 劉黻 宋

    投宿西山雨,搞論由群居。 冥冥白霧深,誰臥隆中廬。

    75贈趙神眼 姚勉 宋

    杜門人事少,排闥相師來。 童子忙驅鶴,先生正看梅。 煩君滕口說,如我豈身媒。 水鏡能司馬,隆中覓異才。

    76句 晁公武 宋

    只言天下少霖雨,不知隆中有臥龍。 峨眉古名山,長雄坤之維。 月峽為表裹,雪嶺相蔽虧。

    77和楊提刑喜雨 陽枋 宋

    螻蟻何能格上穹,況於三伏蘊隆中。 瓣香載走神龍廟,法象俱來大梵宮。 出岫金身能普濟,臨池玉醮可幽通。 尚憑使者疏冤獄,歌舞豐年與從同。

    78梅花喜神譜·爛熳二十八枝 宋伯仁 宋

    蒼生望雲霓,難作池中物。 孔明臥隆中,天子勢亦仙。

    79題墳庵壁四首 陳造 宋

    餬口卑官似不逢,解將觴詠當千鍾。 劣優何似隆中叟,投老歸來作臥龍。

    80水調歌頭 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程珌 宋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去附崑崙。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三拊當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81戲聯疊韻體 黃春伯 宋

    兩槳往莽蒼,弓蓬窮空濛。 偃僂苦怒雨,窮窿通雄風。 美茝迤麗紫,叢楓朦朧紅。 彼美綺裡子,終同隆中翁。

    82勝果僧舍與葉養源論武侯出處作數韻 孫應時 宋

    隆中躬耕歸,抱膝詠梁父。 誰稱此臥龍,名字震東土。 平生惟老龐,忘言各心許。 相從亦何為,誓不入州府。 敲門劉豫州,見我欲安語。 三來信勤懇,定非曹袁侶。 社稷高帝孫,此公更儒苦。 不辭為君起,死生不相負。 嗚呼豪傑士,所重在出處。 人言漢丞相,阿衡師尚父。 綸巾拜遺像,英氣凜千古。 當時實少年,纏二十四五。 風雲有進會,人物難浪與。 諸賢誠慷慨,毋勞自誇詡。

    83依韻和永叔內翰酬寄楊州劉原甫舍人 梅堯臣 宋

    東望淮海間,恨無鴻鵠羽。 鴻鵠日已飛,風雪歲將暮。 憶聽談老莊,達生無恐懼。 我今齒髮疏,何異樹有蠹。 離別不必道,俛仰已成故。 書問雖懶為,夢寐則往屢。 乘桴思仲尼,好勇慚季路。 願希隆中臥,不是邀三顧。 二公廊廟才,酬寄封尺素。 皋夔久相稱,舜禹時已遇。 舉杯嚮明月,此意聊可寓。

    84感遇二十五首 張耒 宋

    士生有輕重,初非他人為。 視身真千鈞,所壓無不摧。 群偷讓弊漢,喘走恐後時。 隆中賢少年,長嘯弄鋤犁。 白頭左將軍,斂衽喜得時。 狠石挈紫髯,老瞞受鞭笞。 艱難永安詔,委國忘其兒。 心知龍鸞人,不顧鴟鴉資。 使無三顧重,一飽起相疑。

    85詠史下·關羽四首 陳普 宋

    寢席羹杯幾載同,不知玄德訪隆中。 呂蒙陸遜誠奸賊,消為孫登作婦翁。

    86劉勝因自襄陽過予渚宮於其歸小詩贈別 張栻 宋

    骯髒寧多忤,棲遲久倦遊。 折肱諳世味,袖手惜良籌。 日月隆中晚,風煙峴首愁。 登臨應慷慨,還解寄詩不。

    87遣興七首 李流謙 宋

    僻處便身懶,閒居喜歲豐。 蟲絲轉窗日,鳥語度溪風。 疎竹斬新綠,晚花隨分紅。 高人莫相訪,不比臥隆中。

    88和王和禮留別韻 胡仲參 宋

    歸騎匆匆十日程,客身猶自戀桐城。 未應江左追王建,且去隆中臥孔明。 雞黍幾番陪夜話,鶯花一路伴伶聲。 秦溪溪上無風浪,好與白鷗尋舊盟。

    89述懷 於石 宋

    孔明臥隆中,世事若不聞。 草廬兩三策,大義固已明。 陶潛晉處士,束帶恥屈身。 浩然歸去來,把酒惟長吟。 潛魚遊深淵,好鳥鳴高林。 是以古君子,出處各有心。

    90贈王左丞(二首) 楊維楨 元

    臥雲道人今左轄,當時出岫本無心。 隆中豪傑徵初起,江左蒼生望正深。 星斗一天環北極,山河萬里貢南金。 已聞艮嶽無遺胤,況復淮淝有捷音。

    91傲將軍歌贈周叔子馬帥 劉宰 宋

    君不見細柳將軍專號令,壁門不受天子命。 又不見隆中將備天下奇,屈致不可就見之。 丈夫意氣類如此,達則守官窮守已。 齋壇未築國士去,軍令已申美人死。 王翦定須六十萬,李牧必遵前日軌。 掃門求見齊舍人,魏勃妄庸何足使。 武皇踞廁對衛青,淮南君臣暗歡喜。 寥寥古道不復見,後來捷徑何紛紛。 炙手儻可熱,舐痔未為勤。 金珠要結偏奴隸,鈇鉞倒置由他人。 傲將軍,今無矣。 杜預苞苴通貴近,裴度浮沉聊卒歲。 兩賢屹立尚如斯。噲等區區焉足計。 傲將軍,今有之, 我得見之喜可知。行年六十未為老, 三衙致位官非卑。毛錐子, 毋我欺。妙年手摺騰桂林枝, 長鑰大劍爾胡為。十載安邊功, 書遍太常旗。周宣方歌境土復, 吉甫已賦明哲詩。詔書星斗爛, 馹騎風雷馳。平生許國心, 日莫恐倒施。皂囊九扣閽, 山立志不移。時攜一樽酒, 山水自娛嬉。傲將軍, 誰與同。子真已去吳門市, 杜陵不見天隨翁。賴有調儻朱, 杖履時相從。虎丘山頭弄明月, 姑蘇臺上吟清風。為樂良有極, 大義終無窮。謹勿扁舟載西子, 有時獵渭佔非熊。

    再給南陽人科普一下史書記載:

    最早記載

    一、最早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蹟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傳曰:“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動軌跡一直在荊州牧劉表附近,躬耕時和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交往,當時他們都在襄陽學習。相反,諸葛亮傳中除了諸葛亮說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沒有提到半點宛城,諸葛亮的活動範圍也離宛城幾百裡。  

    二、最早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晉王隱(陳郡陳縣人,今河南淮陽人)的《蜀記》。《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日居月諸,時殞其夕。……今我來思,覿爾故墟’”。  明顯提到“至隆中,觀亮故宅”,和“昔爾之隱,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當時躬耕的地方。另外《晉書 劉弘傳 陶侃傳 李密傳》裡都對這段的歷史背景有所記載,包括《資治通鑑》,很明顯永興中劉弘駐的是襄陽(南陽說領軍人物、博物館副館長張曉剛撰文故意篡改史料說劉弘當時駐宛,令人不齒)  石小生對此腦洞大開,寫了4片臭文,妄圖顛覆至隆中,觀亮故宅的史事。下面是他的雷語:  1、傳所謂伏龍、鳳雛,正在於此,亦隆中也。該碑文也可作為上述推測的一個輔證。(傳字很重要)  2、當然,上述幾點都只是推測,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後世的碑文只能參考,不能作為定論的證據。但“南陽說”的解釋顯然比“襄陽說”的祭拜兩段論和“沔之陽”即為隆中的解釋更靠譜些。(亦隆中比真正的隆中更靠譜?)  3、《河南等處承宣佈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碑有:…. 亦隆中也。 在西晉以前襄陽附近沒有“隆山”、“隆中”的地名。(小生該不會想的是西晉比《河南等處承宣佈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碑時代晚吧?)  4、劉弘“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的祭祀活動與勉縣一帶武侯遺蹟的地理方位十分接近。(他忘了“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之後的“惜爾之隱,卜唯此宅”吧,想把三顧地也搬到定軍山去吧)  5、至此,對《蜀記》“沔之陽”的解讀就有了隆中、南陽、勉縣三種說法了,應該說三種說法都不能以現有史料肯定“於沔之陽”為其中之一地。依我之見,三說中勉縣說為五成,南陽說為三成,襄陽說僅兩成矣。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全靠猜測,個人看法就成了五成、三成、兩成。不知道他這比例得來的。考證劉弘至隆中,竟然通篇不引用有關劉弘的歷史記載。)  6、“隆中”一名開始出現在一些野史之中:《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引東晉王隱的《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在他的眼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漢晉春秋》、《太平御覽》、《水經注》、《晉書》、《資治通鑑》...都是野史,但好像他忘了臥龍崗到元代才和諸葛亮因“傳”才聯絡的,之前沒一個“野史”記載)  7、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小生考證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劉弘,對晉永興中劉弘動向不加任何考證!!!  8、這些記載表明,劉弘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諸葛亮葬身之處的沔陽武侯祠,而去他年輕時的尚無任何紀念場所的隱居、躬耕之地尋訪舊宅,是不可思議的。(他又忘了“至隆中,觀亮故宅”!!胡扯把觀亮故宅說成去諸葛亮葬身之處,這是多大的BUG啊? 奉“天子命我”的官祭,竟然碣文通篇不提“官祭”之事)  小生的腦洞是多麼的發達啊,僅僅依靠一句話就杜撰出幾篇長文,可他忘了碣文後面的內容,忘了前後照應。想想也正常,他前面撒的謊,後面要不斷的去圓謊,怎麼能不出差錯呢? 

     三、是東晉著名史學家xi鑿齒(襄陽人)。習鑿齒在其著作《漢晉春秋》中說:先主見諸葛亮於隆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和諸葛亮自稱“躬耕南陽”並無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陽耆舊記》中說:“龐德公,襄陽人,居沔水上……諸葛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公於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賢傳雲:‘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  “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對於xi鑿齒如此詳細、明白的記載,是躬耕臥龍崗說永遠的噩夢。於是他們杜撰了:《晉書 習鑿齒傳》中有此文字記載:“齒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其書意可觀者,皆父兄所代,文體混漫,羞澀難解者,齒之撰也。”故意抹黑xi鑿齒,妄圖顛覆躬耕隆中說。但是《晉書 習鑿齒傳》並沒有這樣的記載,相反全是對習鑿齒的稱讚:  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  尋而襄鄧反正,朝廷欲徵鑿齒,使典國史,會卒,不果。  彥威跡淪寇壤,逡巡於偽國  另外《晉書 習鑿齒傳》中也記載了(桓)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習)鑿齒相親善。鑿齒即罷郡歸,與秘書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北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從另一個側面證明習鑿齒關於亮家的描述非虛。 

     四、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xi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  之後還有很多,包括《資治通鑑》等在內的歷史典籍都承認“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現代,並沒有任何文獻,任何人對上述文獻表示反對。就在一二十年前,南陽說的幾個代表人物杜撰史料,猜測臆測,只對襄陽說的證據挑刺,不拿自己的證據,說以上史料有誤。妄圖混淆視聽,顛倒是非,弄假成真,但史實是改變不了的,這樣的人只會令人不齒,遺臭萬年!!

    諸葛亮躬耕地望問題,也是近二十年來諸葛亮研究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似有必要回顧一下南陽襄陽之爭的來龍去脈。  南陽襄陽之爭,從無到有,到爭執不下,到暫時平息,到共識,到風雲再起,到激烈,到白熱化,到難於止息……已經六百餘年了。回顧歷史,預測未來,告訴今人與後人,使之明白這個爭論的來龍去脈,箇中情由,當是《隆中志》書的一個責任和義務。至於說爭論的孰是孰非,其實歷史早有定論,不必要再多作贅述,這裡只是把這個爭論的來龍去脈提供給讀者。  一、宋以前的歷史文獻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無“南陽說”。  最早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蹟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傳曰:“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亮答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劉表長子琦(時住在荊州首府襄陽城),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感悟,陰規出計”。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當時荊州所轄七郡之一,轄37城,郡的治所在宛縣。時“隆中”屬南陽郡鄧縣所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治所襄陽),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躬耕地只可能在當時荊州的首府襄陽附近,但在襄陽附近的什麼地方並不明確。  最早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晉王隱(陳郡陳縣人,今河南淮陽人)的《蜀記》。《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日居月諸,時殞其夕。……今我來思,覿爾故墟’”。  接著是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襄陽人)。習鑿齒在其著作《漢晉春秋》中說: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他在其著作《襄陽耆舊記》中說:“龐德公,襄陽人,居沔水上……諸葛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公於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賢傳雲:‘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郎,早卒”。  “黃承彥,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隨後是南北朝、唐、宋時期的文獻也都明確地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  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說:“襄陽西北十里許,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轉摘自《太平御覽》卷180《居處部》8《宅》;卷177《居處部》5《臺》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南朝梁鮑至《南雍州記》說:“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轉摘自《太平御覽》卷177《居處部》5《臺》上)。  唐房玄齡《晉書•習鑿齒傳》說:“(桓)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習)鑿齒相親善。鑿齒即罷郡歸,與秘書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北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  《昭明文選》唐李善注引《荊州圖副》說:“鄧城舊縣西南一(十)裡,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劉歆七言詩曰:‘結構野草起室廬’”。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中華書局1962年版,卷8《山南道七》,第182頁)說:“葛井(襄陽記曰,峴山南八百步,西下百步,有習家魚池。荊州記曰,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餘,口廣一尺五寸,壘磚如初,已上襄州)”。  唐吳從政《襄沔記》說:“(郡南),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轉摘自《太平御覽》卷180《居處部》8《宅》)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二,第529頁)說:“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  “劉琦臺,縣東三里。琦與諸葛亮登臺去梯言之所也”。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唐孫樵《刻武侯碑陰》說:“赤帝子火熾四百年,天厭其熱,洎獻燼矣。武侯獨憤激不顧,收死灰於蜀,欲噓而再燃之,難乎為力哉!是以國稱用武歧、雍間,地不尺闊,抑非智不周,天意炳炳然也。夫以武侯之賢,寧靡籌其不可也?蓋激備隆中以天下託,不欲曲肱安谷,終兒女子乎,將馳驅死備志耶!由是核武侯之所為,殆庶幾矣。然跨西南一隅,與吳、魏抗國,提卒數萬,綽綽乎去留,無我技者,是亦善為兵矣”(轉摘自《全唐文》卷795)。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45《山南東道四•襄州》)說:“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卷308,第3635頁,中華書局1960年6月版)說:“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65)說:“初,琅邪諸葛亮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曰:‘……。’”  “司馬徽,清雅有知人之鑑。同縣龐德公素有重名,徽兄事之。諸葛亮每至德公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公從子統,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惟德公與徽重之。德公嘗謂孔明為臥龍,士元為鳳雛,德操為水鏡;故德操與劉備語而稱之”。  南宋李石《祭諸葛武侯廟祝文》說:“嗚呼!定中原之鹿、斬海上之鯨,可與共天下大事者,古今一人。……我生何艱,逢天不辰,恨不得親拜隆中而周旋談笑,邇公威德,直所望不能。郡守、刺史,何足辱侯之友而攀龍之鱗。憫禾黍之蕭條,悼江漢之淪湮,既無英雄可以聞倜儻之論,樵夫、漁父、酒卮、豚蹄,爭求媚於明神”。(摘自《四庫全書》之《方舟集》卷14)  南宋鄭樵《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唯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初,亮在荊州,與元直及汝南孟公威、潁川石廣元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晨夜抱膝長嘯,謂三人曰:‘卿諸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問其所志,亮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及先主屯新野,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先主問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時徐庶亦見先主,先主器之,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南宋張栻《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說:“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早孤,從父玄依劉表,亮從玄來荊州。玄死,遂家於南陽隆中。幼與潁川徐元直及石廣元、孟公威遊學,三人務為精熟,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子曰:‘卿等可至郡守、刺史也。’問其所志,但笑而不言。公威念鄉欲還,亮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耶!’逍遙而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時人莫測也。惟與庶及博陵崔州平友善而重龐德公,每獨拜床下,而德公亦稱之為‘臥龍’。沔南名士黃承彥謂亮:‘聞君擇婦,身有醜女,才堪相配。’亮許,即載送之。時人為之諺曰:‘莫學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建安十二年,左將軍豫州牧劉玄德來荊州,訪世事於襄陽司馬德操。德操曰:‘腐儒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左將軍於新野,左將軍深器之,庶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左將軍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左將軍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南宋劉光祖《謁伏龍廟文》說:“維嘉定二年月日,朝議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陽軍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撫使都總管劉光祖恭詣伏龍山威烈武陵(靈)仁濟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於漢丞相忠武侯之神:  維諸葛公,矯矯猶龍。躬耕南陽,高臥隆中。究厥抱膝,伊、呂比蹤。時非三代,炎運欲中(終)。姑謂管、樂,王圖霸功。誰其知之?有鹿門翁。拜翁床下,心敬高風。如彼子房,跪履益恭。維彼子房,功孰比隆?公非不能,而系所逢。昭烈大度,三顧始從。言踐道遠,志存數窮。拜表出師,涕泗橫縱。渭水秋咽,草廬夜空。嗚呼!興漢曰武,託孤曰忠。經千萬年,仰止彌崇。南國之紀,山川秀鍾。偶來自蜀,漢水撫封。皆公故國,祗謁遺宮。借公餘略,潛折敵衝。憚公德威,華夷所同。載祝襄人,永護柏松。尚享!”(轉摘自明正德年間所修《襄陽府志》卷19《藝文•祭文》)  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卷82,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下同)第2653頁說:“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  第2654頁說:“蔡洲:在襄陽縣東北漢水中,後漢蔡居其上,因名。葛井:按荊州記雲諸葛亮宅有井。隆中:郡國志,縣西七里——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蘇東坡‘隆中詩’雲:‘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第2657頁說:“作樂山: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荊州記雲,諸葛亮嘗登所居山作樂,又云習鑿齒隱遁之所。”  第2658頁說:“獨樂山:盛弘之荊州記雲,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第2661頁說:“學業堂:孔明讀書之所,謂之學業堂,在江之南。”  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觀記》說:“餘嘗考(諸葛武)侯之故宅蓋在隆中。然自謂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則成都亦有家也。”  南宋鄭如橋《祭諸葛忠武侯文》說:“惟公挺生漢末,尚志隆中,忠肝義膽,妙算神功,擁膝長吟,不求聞達。三顧一起,捐身滅賊,兩朝開濟,三分定傾。伯仲伊、呂,詎管、樂論?天心去漢,渭濱星隕。天下奇才,誰然火井?棲神沔堧,巍巍定軍,忠魂英氣,昭映古今。吁嗟乎!惟公所罹,目擊神傷。何當翼佑,用奏清寧。僑也觀風,漢上莫遏。虔誠瀝酒陳詞,冀鑑冀歆!”(錄自《勉縣忠武祠墓誌》卷5)  以上歷史文獻記載,都十分明確地說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而且也十分明確地說東漢末隆中歸荊州南陽郡鄧縣所管轄。南陽當時是一個郡名。南陽在哪裡?猶如問河南、湖北在哪裡一樣,只是一個地理方位,並沒有說明具體的地點。所以當時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史學家們都一致指出是在南陽鄧縣之隆中。從魏晉一直到宋代一千多年間根本沒有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城西七里臥龍岡”之一說。  二、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城西臥龍岡”之說的出現,始於元代至大年間。  “南陽說”是怎麼出來的呢?它最早出現於元代。是由於南陽武侯祠和諸葛書院的修建才出現的。南陽臥龍岡武侯祠最早建於元代,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春動工建諸葛書院,至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秋建成,費時3年多。諸葛書院建成後,元代人程鉅夫代皇帝撰寫《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一個名叫康孔高的人首修《南陽府志》,將元代程鉅夫撰寫的這塊碑收在《南陽府志》卷11。這塊程氏碑文說:“臣謹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岡阜隆然,隱起,曰‘臥龍岡’,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這裡指明南陽臥龍岡“相傳”是“漢相忠武侯故居”。所謂“相傳”,是指民間傳說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並沒有肯定就是。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所以,程鉅夫在給皇帝代書《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時沿用的是民間傳說,使用的是“相傳”語句。  康孔高修的《南陽府志》卷11還收有一塊《漢丞相諸葛武侯廟碑》,未見碑文作者的名子。此碑說:“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岡曰‘臥龍’,俗以為武侯隱居之所,前政卜地一區,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祀焉”。這裡說的是“俗以為武侯隱居之所”,仍然是指的民間傳說。因此,上述兩塊碑文都沒有肯定地說南陽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但是,康孔高所修的《南陽府志》(計12卷)卻引詩文,錄王直撰寫《重修諸葛武侯祠記》,將上述兩碑所說的民間傳說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地附會為就是諸葛亮故居。將元代《敕修南陽諸葛武侯書院碑》文中,“相傳”“俗以為”的民間傳說,衍變為“諸葛武侯嘗居於此”。可是,康孔高的《南陽府志》畢竟還把元碑所載的傳說和他的詩文及祠祀肯定為隱居地同時並存在志中。  直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河南等處承宣佈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才以皇帝的名義確定所謂“臥龍岡是諸葛亮躬耕地”。“題額”雲:“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亙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岡’,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地也”。從此,“南陽說”就出現了。

    以上這些,再說看不懂,那真是認知問題了,要麼就是死皮賴臉不承認!

    古代地理類的著作《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對山川、河流等記敘詳細,對發生在當地的歷史事件也有記敘。兩部書記對隆中發生事件記載諸葛亮住此地,出山之前就在這。相反,對宛城附近的臥龍崗,隻字不提,前者可能當時還無其名,後者沒有諸葛亮在宛城附近事件!,所以無所記載了!

     《清一統志南陽府》一《山川》:“臥龍崗,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焉。”此指叔夜隱居地。(看清楚,是相傳)

    請南陽拿臥龍崗半點史書記載來!不服來辯,請勿繞道!

  • 2 # 如影隨形的行走

    下面這些詩詞裡面的南陽都是指的是襄陽隆中,因為古書的南陽二字只能指襄陽隆中,不能代指南陽地區的任何地方。且不管隆中屬不屬於南陽管轄。幾遍是隆中在南韓,有人也能證明隆中屬於南陽管轄,為什麼,南韓也有漢江啊,史書記載,漢江以南為南郡,漢江以北為南陽。

    大家只當看看,請勿謾罵。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唐 李白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唐代: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晚途值子玉,華髮同衰榮。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陽》 唐 胡曾

    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曾此樂耕鋤。

    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當此時,臥龍獨摧藏。

    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先。

    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疆。

    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

    元代:阿魯威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寄生草】幸然是天無禍,是咱這人自招。全不肯施恩佈德行王道,怎比那多謀足智雄曹操?你須知南陽諸葛應難料!(魯雲)他若不與呵,我大勢軍馬,好歹奪了荊州。(末唱)你則待千軍萬馬惡相持,全不想生靈百萬遭殘暴!

    詠南陽

    唐代:汪遵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武侯廟

    唐代:杜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蟾宮曲·懷古

    元代:查德卿

    問從來誰是英雄?一個農夫,一個漁翁。晦跡南陽,棲身東海,一舉成功。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飛熊。霸業成空,遺恨無窮。蜀道寒雲,渭水秋風。

    南陽道中

    唐代:許渾

    月斜孤館傍村行,野店高低帶古城。籬上曉花齋後落, 井邊秋葉社前生。飢烏索哺隨雛叫,乳牸慵歸望犢鳴。 荒草連天風動地,不知誰學武侯耕。

    詠史詩。南陽

    唐代:胡曾

    世亂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 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冬夜舉公房送崔秀才歸南陽

    唐代:楊衡

    聞君動徵棹,犯夜故來尋。強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 燈白霜氣冷,室虛松韻深。南陽三顧地,幸偶價千金。

    【混江龍】赤緊的斯文天喪,空將這美玉韞匱藏。你便能勾片言折獄,一語興邦,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毛錐乏盡,鐵硯磨穿,高歌鼓腹,長笑掀髯。我則待慢登臨感慨悅他這個仲宣樓,我則怕有才無命的在顏回巷,我則待養浩然袁門積雪,久以後空嗟嘆得潘鬢成霜。

    寄杜拾遺

    唐代:任華

    杜拾遺,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與君別,別來已多時, 何嘗一日不相思。杜拾遺,知不知? 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 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勢攫虎豹,氣騰蛟螭, 滄海無風似鼓盪,華嶽平地欲賓士。曹劉俯仰慚大敵, 沈謝逡巡稱小兒。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 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郎官叢裡作狂歌, 丞相閣中常醉臥。前年皇帝歸長安,承恩闊步青雲端。 積翠扈遊花匼匝,披香寓直月團欒。英才特達承天眷, 公卿無不相欽羨。只緣汲黯好直言,遂使安仁卻為掾。 如今避地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隨提玉壺。 半醉起舞捋髭鬚,乍低乍昂傍若無。 古人制禮但為防俗士,豈得為君設之乎。 而我不飛不鳴亦何以,只待朝廷有知己。 已曾讀卻無限書,拙詩一句兩句在人耳。 如今看之總無益,又不能崎嶇傍朝市。且當事耕稼, 豈得便徒爾。南陽葛亮為友朋,東山謝安作鄰里。 閒常把琴弄,悶即攜樽起。鶯啼二月三月時, 花發千山萬山裡。此時幽曠無人知,火急將書憑驛使, 為報杜拾遺。

    八聲甘州(金陵懷古)

    宋代:黎廷瑞

    恨巨靈、多事鑿長江,消沈幾英雄。恨烏江亭長,天機輕洩,說與重瞳。更恨南陽耕叟,攛掇紫髯翁。一彈金陵土,戰虎爭龍。 杯酒鳳凰臺上,對石城流水,鍾阜諸峰。問六朝陵闕,何處是遺蹤。後庭花、更無留響,渺春潮、殘照笛聲中。悲歡夢,蕪城楊柳,幾度春風。

    沁園春(和辛帥)

    宋代:趙善括

    虎嘯風生,龍躍雲飛,時不再來。試憑高望遠,長淮清淺,傷今懷古,故國氛埃。壯志求伸,匈奴未滅,早以家為何謂哉。多應是,待著鞭事了,稅駕方回。 稼軒聊爾名齋。笑學請樊遲心未開。似南陽高臥,莘郊自樂,磻溪韜略,傅野鹽梅。植杖亭前,集山樓下,五桂三槐次第栽。功名遂,向急流勇退,肯恁徘徊。

    沁園春

    宋代:陳草閣

    霜剝枯崖,何處郵亭,玉龍夜呼。喚經年幽夢,悠然獨覺,參橫璇漢,潛徹徹銅壺。漠漠風煙,昏昏水月,醉聳詩肩騎瘦驢。孤吟處,更尋香書影,搔首踟躕。 古心落落如予。悄獨立高寒凌萬夫。對荒煙野草,淺淺沙路,班荊三嗅,此意誰知。高臥南陽,歸來彭澤,借問風光還似無。難窮處,待憑將妙手,作歲寒圖。

    減字木蘭花(厲萬頃生日,時久旱得雨)

    宋代:姚述堯

    飛龍利見。前夜君王方錫宴。時天申聖節宴後二日。今日相逢。卻向南陽起臥龍。 果為霖雨。洗盡蒼生炎夏苦。喜氣匆匆。好向尊前醉晚風。

    寄隱者

    唐代:韓偓

    煙郭雲扃路不遙,懷賢猶恨太迢迢。長松夜落釵千股, 小港春添水半腰。已約病身拋印綬,不嫌門巷似漁樵。 渭濱晦跡南陽臥,若比吾徒更寂寥。

    感興

    唐代:李中

    漁休渭水興週日,龍起南陽相蜀時。 不遇文王與先主,經天才業擬何為。

    中夏晝臥

    唐代:劉兼

    寂寂無聊九夏中,傍簷依壁待清風。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雙調】水仙子_譏時鋪眉苫

    元代:張鳴善

    譏時鋪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萬鍾。胡言亂語成時用,大綱來都是烘,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雞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作熊。草堂小無事小神仙,而楊柳絲絲長翠捻。碧琅玕掩映梨花面,似丹青圖畫展,被芳塵情景留連。蟾蜍滴墨磨雀硯,鷓鴣詞香飄鳳箋,狻猊爐煙嫋龍涎。囑香醪一醉再休醒,半霎裡千般俏萬種情。孟郊寒、賈島瘦、相如病,剛滴留得老性命,偏今宵夢境難成。做甚麼月兒昏昏瞪瞪,阿的般人兒孤孤另另,些娘大房兒冷冷清清。東村飲罷又西村,熬盡舊家老瓦盆。醉歸來山寺裡鐘聲盡,趁西風驢背穩,一任教顛倒了綸巾。稚子多應困,山委必定盹,多管是喚不開柴門。

    【中呂】醉高歌帶紅繡鞋 客中題壁

    元代:湯舜民

    落花天紅雨紛紛,芳草墜蒼煙袞袞。杜鵑啼血清明近,單注著離人斷魂。  深巷靜淒涼成陣,小樓空寂寞為鄰,吟對青燈幾黃昏。無家常在客,有酒不論文,更想甚江東日暮雲。 琴意軒  碧梧窗戶生涼,瓊簾櫳振響。卜居似得靈墟上,穩棲老朝陽鳳凰。醞釀出淵明情況。敷揚就叔度文章,蘭雪紛紛散幽香。水雲秋淡蕩,風雨夜淋浪,問知音誰共賞? 送大本之任  盪悠悠萬里雲衢,明晃晃三秋月窟。攀蟾慣識攀蟾路,一鶚何勞薦舉。老母親勝餐天祿,新夫人穩坐香車,打疊了南陽舊草廬。宮袍金孔雀,書案玉蟾蜍,休忘了彈冠老貢禹。

    南都行

    唐代:李白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詠南陽

    唐代:汪遵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 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分分鐘找了一點。這裡面的南陽都是指襄陽隆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花椒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