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記

    無論是“蛾兒雪柳黃金縷”還是“翠翹金雀玉搔頭”,說的都是中國古代女子的頭飾,它們或華麗或淡雅,造型各異,風味不同,卻都有著各自的典雅和驚豔。

    所謂頭飾,顧名思義,就是頭上的飾物,可以分為髮飾和耳飾。

    那麼,中國古代的頭飾主要有哪些呢?各自又有些什麼作用和典故?不要急,一起來看:

    1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 、釵的鼻祖。古代女子年滿十五便算成人,成人之後要挽起頭髮並用笄插住,謂之“及笄”,因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之年”,簡稱“笄年”。

    2古人最常用的綰髮工具,由笄發展而來,更為華麗。《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簪也因此被稱為“搔頭”。劉禹錫有詩:“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3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所謂“單股為簪,雙股為釵”,用來綰住頭髮。《中華古今注·釵子》中說:“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不僅是一種飾物,還經常用來表情。白居易《長恨歌》寫道:“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4華勝古代女子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西遊記》描寫王母形象:“戴華勝,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寶蓋沓映,羽摻蔭庭。”給人一種華麗的感覺。

    5步搖古代女子插於鬢髮之側以作裝飾,同時也有固定髮髻的作用。步搖由在簪或釵上掛珠玉垂飾而來,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白居易詩云:“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透過步搖的襯托,將楊貴妃的美寫得光彩照人。

    6梳篦又稱“櫛”,理髮的用具,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插於發上的飾品。女子插梳之風,是從魏晉開始的,到唐代更盛。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這時候的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珍貴材料製作。至晚唐、五代,頭上插的梳篦越來越多,甚至有多到十來把的。

    7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抹額盛行於明代,當時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繫有這種飾物。《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

    8掩鬢用在髮髻兩邊的一種裝飾,對稱使用,在明清時期流行,一般質地輕巧,工藝精緻。

    9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代宋應星 《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簪釵用來綰住頭髮,而鈿花則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作用。

    10耳璫古代耳飾的一種,在耳飾名稱中最為古老。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穿耳施珠曰璫。”戰國秦漢時期婦女戴耳璫的風氣就已甚為流行。《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漢代皇后、嬪妃和公主戴耳飾時,也可以不穿耳,而是將有穿孔的珥璫,用繩系飾懸於耳旁,叫做“懸珥”。將懸珥繫於髮簪之首,插簪於髮髻,懸於耳際,叫“簪珥”,或叫“瑱”。

    11耳墜指帶有下垂飾物的耳飾。有時耳墜等同於耳環,又稱耳墜子,是耳朵飾品的代稱。五代詞人歐陽炯《南鄉子》寫道:“耳墜金環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

    12耳環透過一個在耳珠內的穿洞來勾住耳朵(除了夾式耳環)的耳飾。跟耳墜相比,耳環還包括了一些單純的不帶墜子的圓環,而耳墜則一定是帶墜的。漢魏時期的婦女,一般不戴耳環,而佩以珥璫 。一直到了宋代,穿耳戴環之風才在女子中特別盛行。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曾談到一種“丁香耳環”:“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13耳釘比耳環小,形如釘狀,一般需穿過耳洞才能戴上。耳釘造型千變萬化,但特點不變,即耳垂前邊是耳釘造型,耳垂後邊是耳背(也有稱之為耳堵)。隋唐時期,耳璫已逐漸被耳釘代替。

    首飾和女子,可謂天然之佳偶,而頭飾無疑又是首飾中最奪人眼球的存在。娉娉嫋嫋、溫婉淑和的中國古代女子,在這些精美絕倫的頭飾襯托之下,更顯典雅之氣質,絕代之風華!

  • 2 # 逆光之處是暖傷girl

    古代女子髮飾多種多樣,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勝、發鈿、扁方、梳篦等。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和釵的鼻祖。女子插是長大成人的標誌。

    簪----古代男女用來插定挽起的頭髮。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如金簪,牙簪等。

    扁方----是簪的一種,也稱為大簪。願為滿族婦女使用。

    釵----和髮簪一樣用來插發,但是結構有所不同。髮簪是做成一股,釵一般是做成兩股。

    步搖----如果在髮釵上裝一個活動的花枝,並且墜以珠玉就成為了另一種首飾步搖。

    華勝----古代婦女的花形首飾,通常製成於花草形狀墜於額頭。

    蓖----比梳子還密的梳頭工具。

    發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

  • 3 # 園薄荷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中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髮,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中國古代女子,很會裝扮自己,僅就頭飾一項,精巧、華美、漂亮的飾品就數不勝數。

    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1.笄,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髮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髮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3.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4.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髮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

    5.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6.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7.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8.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

    9.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髮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髮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髮連線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複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

    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后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

    《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后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 4 # 珠寶匠APP

    如果要細說,其實每個朝代都不一樣。。。

    要不就給你講講唐朝?

    唐朝女子頭飾主要有:玉梳背、簪釵、步搖、冠飾

    玉梳背是唐代流行的時尚妝。梳子本是一種日常梳理用具,但唐代婦女卻喜歡在髮髻上插上幾把小小的梳子,露出漂亮的梳背,當成裝飾。這應與唐代女性發型有關,唐代女性喜歡高大蓬鬆的義髻,這種髮型可以承插小梳子、簪釵等多種裝飾品。

    簪釵的使用在唐代並不普遍。不過唐代人們很重視髮釵頂端的花飾,簪首形狀紋飾多種多樣,雕鏤精美,工藝精湛。唐代前期,在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墓石線雕中的女侍,已有戴海榴花形釵和鳳釵的,但每人只戴一枚或二枚,以後花飾愈做愈大,幾乎與釵股等長。

    步搖是斜插在頭髮中的一種金或玉首飾,上飾玉獸金花,並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時隨步態而搖動,《釋名》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這種首飾製作精美,從漢至唐在貴族婦女中頗為流行。

    冠飾: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冠飾代表其身份,點綴於青絲雲鬢,色彩絢爛,雍容華貴。可目前出土的唐代婦女冠飾較為罕見,大多已無法復原。

    值得一提的是:

    耳環、戒指、頸飾在唐代並不流行。(驚喜嗎?)

    在敦煌壁畫中,唐代早期少見戴耳環的,到了盛唐,戴耳環的才漸有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唐代婦女基本上沒有穿耳戴環的習俗,出土的唐代耳飾也十分稀少。宋以後,耳環在漢族婦女中才開始流行。這時候的耳環多以金、銀鑲嵌珍珠、寶石而成。

  • 5 # 老豬的碎碎念

    論奇葩,當屬蒙元時期後宮那些婦女的頭飾最為精絕。到底有多絕,咱先看一組非常驚豔的藏於故宮博物館庫房的《“南薰殿”大元帝國后妃像》。

    怎麼樣,看完此組圖後是不是情不自禁的想來一曲:“你不要這樣的看著我,我的臉會變成紅蘋果”沒錯,這些女子就是蒙古男人眼中的“西施”,她們共同點就是有一個碩大無比的大臉盤子,而且各個面色紅潤好像一顆熟透了的紅蘋果,但除了大臉外,另外一個惹人注目的便是她們頭上那個奇怪的頭飾了,這種款兒真實蠍子拉屎-獨一份。

    說來也巧了,筆者在國家博物館的最新大展無問西東中,偶然看到了這個神器頭飾的實物,並且拍了下來(見上圖),據筆者查詢史料得知,這個東西叫做罟罟冠也稱之為姑姑冠,是元代蒙古貴族婦女的獨特冠制,確確實實的就她們有,別地從未用過這種形制,此冠形如圓柱,頂部正方,高二尺左右(增高效果極為明顯有沒有!),它是以木條作框架,用樺樹皮圍合縫制而成,(還算考慮了一下使用者的頸椎,如果使用純實木的話,頸椎增生是跑不掉了)下為圓筒形,上為“Y”形。外包飾紅色或者褐色印花棉。然後按照蒙古婦女的尊貴程度,在這個頭飾上面可以自己發揮的掛上自己喜愛的寶石等貴重物件,以示自己地位高貴。

    聽說帶此頭飾的婦女有一個奇怪的禁忌,就是這個東西絕對絕對不許任何人碰觸,因為她們覺得如果這個姑姑冠被他人碰觸到,那麼將會給帶冠者帶來黴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治療秋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