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畫老王

    這是因為他小時候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有抑鬱症,看到畫面有很多跳動的點,她小時候畫的畫就有很多點浮動。為此她家人不認為她有天賦畫畫,阻止他學藝術。但這個人很有決斷力,自己一個人跑到美國去搞藝術,因為搞得太先鋒,後來還和家人斷絕關係。

    後來她把自己這種獨特的視覺經驗和美國的商業模式相結合,將波點變成一種文化符號,這是大創造和大毅力,這是值得去佩服的。

    其實有很多藝術家都遵循者這種方式,比如豪斯特,比如蔡國強。都是採用各種手段為一個符號或者行為賦義。

  • 2 # 穿針引線服裝設計

    她從十歲開始被幻覺所折磨,世間萬物在她眼中,都如同隔著一層圓點狀的網。但她堅持用自己的創作來向世人傳達她眼裡的世界,企圖與世界對話。

    △藝術家 草間彌生

    哪怕進入耄耋之年,草間彌生還是精力充沛地不斷地進行創作。2009 年開始,她以“我們永遠的靈魂”為主題進行大型繪畫系列創作,蚯蚓、變形蟲、魚類、人、太陽,被飾以色彩斑瀾的顏色,加上草間彌生標誌性的不斷重複和延續的•波點•,出現在她的作品中。

    “我的人生因藝術而煥發光彩,我願一直為之奮鬥,直到死亡,即便是身體受損,我仍然會日以繼夜地不斷創作。”

    ——草間彌生

    波點•元素貫穿草間彌生整個創作生涯的精彩之作。

    •••••初期作品•••••

    1950 年代,草間彌生的作品把動植物、人類、天體和都市作為主題,進行抽象化的表達,你能從中領悟到一種生命和宇宙的遼闊之感。

    △《殘夢》1949 年

    △《太陽》1953 年

    •••••紐約時代•••••

    1957 -1973 年,在紐約度過的 15 年間,是草間彌生的個人風格開始凸顯併產生廣泛影響力的重要時期。

    △《The Man》1963年

    △《自我消滅》1966 年

    •••••東京時代•••••

    1973 年因身體狀況不佳而回到日本進行治療,至今,草間彌生仍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在這個時期,她以性與死、無限的宇宙為靈感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具象的物體結合豐富的色彩的作品。

    △《自殺了的我》1977 年

    △《從天而降的啟示》1989 年

    △《黃樹》1992 年

    △《南瓜》1999 年

    草間彌生極其前衛的藝術作品帶給了服裝設計師許多創作靈感。比如Marc Jacobs與草間彌生的紀錄片式對話,對他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在其2011秋冬的秀場上•波點•無論材質、大小或色彩貫穿整個系列。

    △Marc Jacobs 2011秋冬系列

  • 3 # 羹先生

    草間彌生作為一個藝術家,她從沒有放棄與這個世界的抗爭。

    將幻覺畫下來,作為持續生命的方式,她將現實與環境融為一體,超越了自身的需求,期待著去賦予生命更深刻的意義。她的一生使我們明白人類對於愛的追求和對生命的執著守望。

    童年不幸想要逃離

    草間彌生10左右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神經性視覺障礙和精神分裂症。

    這和她童年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

    她的童年正直日本軍國主義氾濫,全民族上下都籠罩在陰鬱封閉的氛圍中。

    雖然草間彌生生活在貴族家庭,但父母的缺位和不理解仍然使他承受了她年齡範圍的壓力和痛苦。

    每次父親外出找情人時,母親都讓草間彌生跟蹤。但是孩子的步伐永遠趕不上父親的腳步。每次被父親甩掉,她在寒風中掛著鼻涕,一邊發抖一邊走回家時,都要面對母親的責罵。

    小女孩童年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在父母矛盾糾纏的夾縫中艱難地成長起來。

    母親非常反對草間作畫,她曾把女兒畫了兩個月的畫扔掉,並且沒收草間彌生的畫具。

    兒童時代,母親經常跟她說,沒生你就好了。

    母親不僅言語上的暴力,還經常打她,打到她幾乎失聰。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看這個世界的唯一視窗,當這扇窗戶都蒙上了陰鬱無望的紗紙時,孩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期望。

    所以草間彌生經常離家出走,晚上站在街頭希望過往的車輛能結束她的生命。

    波點的自我救贖

    在她的世界裡,各種事物會以不可思議的面貌呈現,在她心裡產生強烈的烙印,使她處在半狂亂之中。

    當她發現繪畫可以幫助她擺脫幻覺的困境時,她便嘗試決定將這些都畫下來,畫畫的過程便是自我排解的過程。

    波點是帶有她強烈個人印記的符號,她被稱作“波點女王”。

    “如果不是在創作波點的過程中認識到我生命的意義,我可能早就自殺了。”

    草間彌生從兒童時代開始畫波點。

    在畫波點的過程中她慢慢地找回自己,一點點被治癒。

    在她看來,波點是無限持續的生命的象徵,是傳遞個人哲學的媒介。

    她希望透過波點來向世界傳遞訊息,即使在她死後,她的足跡也能在更深遠的意義上進行延伸。

    草間彌生說自己每天都拼命地把精力花在作品創作上,這樣就能讓她少做夢。

    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在常人看起來理所應當的事情,她卻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完成。

    柏拉圖式愛情

    草間彌生33歲時遇到了59歲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 康奈爾,他的出現給草間彌生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浪漫的色彩。

    他每天寫信,打無數個電話給她,好似一直處在熱戀中。

    據草間彌生回憶,康奈爾有一天竟給她寫了14封信。

    他曾對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草間彌生將藝術融入公眾視野和大眾空間的前衛和大膽,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啟發。

    可是這段關係異乎尋常的一點是在長達十年的交往中,他們沒有發生過一次性關係。其原因部分來自於康奈爾的母親,她認為女性是骯髒的,不讓兒子過多地跟女性接觸,但這之中也包含有草間自身的恐懼。

    康奈爾為她創作了一個“草間彌生裸體盒子”,以此表達他對草間的愛意。

    1972年,康奈爾去世的訊息給草間彌生帶了致命的打擊,使他的精神狀況極度惡化,第二年,她便回到日本,獨自一人在養老院生活。

    迴歸祖國續創作

    剛回到日本時,草間仍然不被認可。

    7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恢復,但思想比較保守,草間彌生遭到了國內媒體的抨擊,日本輿論稱草間的藝術是盲目的性崇拜,虛偽藝術。

    在日本的家人知道草間彌生在美國激進的行為後,也斷絕和她來往。

    朋友們認為她是在為了博眼球而進行奇怪的藝術創作,從而把自己降格為非藝術家。

    於是她在養老院附近買下一棟樓作為工作室,白天到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療養院。用作畫,寫小說的方式排遣內心的孤獨。

    1978 年在日本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說《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此後還出版了多部小說,這些作品都帶有自傳體的性質。

    1993 ,草間彌生獨自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日本政府專門為她設立主題館,她才又漸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草間彌生開啟了自己作為前衛藝術家的黃金時期,影響力持續至今,2016年得到了明治天皇親自頒發的日本文化勳章,和世界傑出文化貢獻獎。

  • 4 # 王介南

    前幾天剛在b站上看了一個童趣婆婆的紀錄片,感觸特別深。尤其是紀錄片裡婆婆作畫的時候,渾身都起雞皮疙瘩。感覺好像是上帝在借她的手在創作。

    還記得紀錄片裡草間彌生總是非常開心地表揚著自己所畫的作品,“這麼美的詩是誰寫的啊”、“好美的作品”、“太美了”。她的這份自信說實話我更喜歡。

    現在我們都喜歡叫草間彌生童趣婆婆,就是因為她永遠穿著自己特別的波點衣服,帶著鮮豔的假髮。

    草間彌生從10 歲到現在為止,她的服裝全部都是自己設計的。

    草間彌生作品的特點是以同一大小、同一種顏色的圓點,以一定的距離均勻地排列而成圖案。而且原點們大多飽和度特別高,非常鮮豔,簡直有著炸裂般的視覺衝擊力。

    很多人都會對草間彌生這個名字比較熟悉,但可能都不知道她是未被治癒的間歇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對於自己童年時候所產生幻覺的經歷,草間彌生是這樣描述的。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著紅色桌布上的紋理、花色,並開始尋找我的周圍是不是還有同樣的紋理,從窗戶、牆壁、天花板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的身體。在尋找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逐漸侵蝕、隕滅,時間與空間不停地旋轉著,自我變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意識到這並非只是一種幻覺,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存在,我被這真實的幻覺給嚇壞了,我對紅色桌布和上面的紋理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奪路而逃,臺階卻在我腳下散落,我從臺階上摔了下來,手和腳踝都跌傷了……”

    “如果不是一直在畫畫,自閉又敏感的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她另一句很打動我的話就是這句。

    曾經一度抑鬱過的我真的很能理解這種感覺,如果沒有遇到藝術,可能我也會自殺。

    草間彌生還非常熱南瓜。

    南瓜在日本並不是什麼好的意象。

    因為日本人用南瓜長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但草間彌生筆下的南瓜實在太可愛了。

    草間彌生最愛的南瓜

    後來,草間彌生決定去美國發展,拿到了前往美國的簽證,離開之前,母親給了她100 萬日元,告訴她永遠不要踏入家門。

    直到現在,國際上對草間彌生作品的認定非常高,涵蓋五十多年來的水彩、拼貼、繪畫、雕塑、裝置及行為藝術。

    在長期被認作精神異常的放逐者之後,草間彌生如今被視作日本現存的國寶級藝術家。她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不斷證明自己,和小野洋子等人共同見證了當代藝術史,並被選入全球百大藝術家(亞洲僅兩位入選)。

    英國《泰晤士報》公佈20世紀最偉大的200 名藝術家調查結果。畢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國無人入選,日本有4 位藝術家上榜:草間彌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間彌生比他們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草間婆婆的神經性視聽障礙雖說是一種缺憾,卻也像是一份上天的饋贈,讓她可以在紛紛擾擾的世間保持一份難得的關注。

    草間婆婆一直像個孩子,行為動作像,說話方式像,但是她做到了藝術當中最寶貴的那點,就是“無功利性”。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幾十年如一日,將其做到極致。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一顆童趣又簡單的心是多麼難得,但我在草間婆婆的作品裡真真實實的觸控到了它。

    也許我們都應該像草間婆婆一樣,知道這個世界可能會不好,可還記得有藝術永遠相伴。

  • 5 # 湯禎兆

    我覺得草間彌生的人生,最好是作為例證讓我們去看看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在日本社會中,她長期被視為瘋子,一方面固然因為六十年代早已投身紐約的前衛藝術浪潮中,既擁有自己的裸體舞團「草間舞蹈團」,同時又以陽具作為原型持續創作了一段時間,離經叛道的行徑令到日本對她幾近視而不見。 甚至把「醜聞女王」、「不要臉的藝術家」之類的帽子扣在她頭上,在故鄉母校松元女高中,更有舊生積極聯署要求學校把她除名云云。

    下圖:前衛藝術浪潮時期的草間彌生

    可是,時至今天,在她揚威海外成為國際馳名的藝術家,加上73年回日本定居後,日本輿論對她的評價便出現大逆轉,且積極視之為國寶看待。 諷刺地,由零零年開始,日本不斷授勳給她,如01年授予朝日賞,其後在全國各地的美術館中巡迴舉辦她的個人展。

    下圖:松元市美術館的草間彌生標誌

    當中尤其以故鄉的松元市美術館為基地,她既成為松元市的名譽市民,而18年由3月至7月更舉行「草間彌生 ALL ABOUT MY LOVE」的大型回顧展。

    人生的變幻,委實難以預測。

  • 6 # 粥左羅頻道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2017年10月21日,美國洛杉磯市,人們在The Broad博物館前排起長隊,排隊的人繞了博物館整整一圈。人越來越多,後面的人至少要排三個小時才能進入大樓。

    這些人全是為了看展而來。展出的作者,是現年90歲的日本國寶級藝術家、“波點女王”草間彌生。她的作品在全球被瘋狂搶購,一幅畫可以賣到160萬美金,是全球最貴的畫家之一。

    △以上均為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作品展作品

    △名人也對她的畫展趨之若鶩,圖為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在草間彌生個展上的照片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她的家庭極不幸福,這給她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陰影。1958年,草間彌生在一位美國畫家的幫助下,前往美國發展。僅僅靠一支畫筆,她從一無所有,在美國奮鬥了20年,終於出人頭地。

    1978年,已經獲得“前衛女王”稱號的草間彌生返回日本。人們本來以為她過起了退休生活,卻沒有想到她筆耕不停。

    四十年來,她深居療養院,在療養院附近開了一間工作室,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除了創作,還是創作。

    “我如今的創作熱情比此生任何時候都強烈……可以說,我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在創作。”

    2016年,已經87歲的草間彌生,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2017年,88歲的她在東京舉辦了其藝術生涯以來最大的個展。

    2018年,將近90歲的她出了傳記紀錄片《草間彌生——無極》,即使坐著輪椅,也不能阻擋她繼續創作。

    2019年,草間彌生上海舉辦了個展,其中有40多件是她新近創作的。

    如今,草間彌生90歲了,她還在堅持創作。

    即使所有人都覺得她早該歇息了,她也不願意放下畫筆。在草間彌生的世界裡,人生沒有極限,她有表達不完的創作,這一點無關年齡。

    她每天早上9點半到工作室畫畫,吃完午餐繼續畫,一直畫到天黑才結束。晚上回到療養院後開始看書,社會、新聞、時政、宇宙學,什麼書都看。有時看興奮了能看到兩三點,第二天醒來還是照常創作,跟年輕人沒什麼兩樣。

    她還在跟時間搏鬥,像草一樣頑強:我並不想讓別人覺得我已經老了,不能走路了。我必須堅持下去。

    她在採訪中反覆強調:”我們必須創造,我們必須創造,我們一定要創造。“

    90歲又有什麼關係呢?草間彌生還要繼續創作,還是像年輕時一樣精力旺盛。她用行動向世人證明了一件事:

    創造力和熱情,永遠與年齡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翔節目中唱的歌是什麼,親愛的客棧陳翔完整版歌詞?